手机阅读

2023年细胞论文范文(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3:28:32 页码:9
2023年细胞论文范文(精选14篇)
2023-11-12 03:28:32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出色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细胞论文篇一

2.1实施防控措施前后两组发生感染情况比较。

3.2.1加大妇产科感染防控力度妇产科住院患者感染应引起医院高度重视,多方面加强对感染工作的防控和管理力度,完善感染管理制度,规范每项操作流程;严格无菌操作,手术期间做好各种仪器设备的消毒。定期为病房进行消毒,保证患者所处环境的洁净、卫生、无菌。加强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感染防控意识。熟练掌握感染管理流程和各项操作步骤,做到有序完成每一项操作,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建立感染防控管理小组,对感染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3.2.1加强易感染部位的防控工作针对容易引起感染的部位,如呼吸道、切口、泌尿道等,采取措施减少感染。对患者所处环境进行及时、彻底的消毒,保证环境无菌、整洁。限制探视人数,并对探视人员进行探视指导。探视前后对手部进行清洗,并定期对病房消毒。督促患者清洗身体;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开窗通风。

细胞论文篇二

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血常规检验不但为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

因此,血常规检测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

为了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防止临床诊疗中出现误诊及漏诊,实验室检验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细胞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际,主要就《电子线路实验》课教学如何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电子线路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它对于搞好《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对此,部队院校也在就如何培养在校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近年来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亲赴地方高校进行了深入调研,借鉴地方高校办学经验,笔者主要就《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愿与同事们共商。

一、目前我院《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是我院生长干部大专班学员“军事电子技术”的基础课。该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为学员学习相应的理论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并使其初步掌握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

目前,我院生长干部大专班《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只能在学院现有的电子模拟实验平台上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模拟电子实验,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电子线路高频放大器、中频放大器、低频放大器、振荡器、变频器、功率放大器、频率变换、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等简单的电子电路设计实践性内容。由于《电子线路实验》课时少,可供实验的设备少,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难以真正适应未来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二、关于《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根据目前我院《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际,结合地方高校的成熟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院生长干部大专班《电子线路实验》课程应切实从以下方面加大教学改革:

(一)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教学改革。学院应从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真正确立起部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院校就培养的什么样人才。要将学院的教学理念由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逐步向注重学员实际动手能力上转变,要注重提高学员利用所有知识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做了不少创新,值得我们加以移植和借鉴。

(二)从实验设备上进行改革。目前,我院的电子线路实验设备比较陈旧、功能不够齐全,而且数量也比较有限。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部队的广泛应用,eda技术已成为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改革的宠儿,并已成为提高电子线路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采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电子线路实验,可以大大节省实验经费,又能开展传统实践课中所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传统实验方法需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课堂,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效率,并可以方便地进行多种实验方案的比较、优化和筛选,从而选择出最佳的实验方案,为实际电路的实验设计与制作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采用模拟手段,可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多样化、图文并茂,能有效提高学员实验的兴趣,以便拓展学员的视野,充实学员的知识结构,让学员把更多的精力投人到创造性实验中。目前,由interactivelnagetechnologi公司推出的电子工作台ew13具有界面友好、形象直观、操作简便和采用图形方式创建电路的特点,对元器件既提供了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又可以对它设置不同的故障,所用仪器的外型和操作方法与实际仪器相似,非常适合做测量方法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电子实验室建设,积极引进plc实验室、计算机及其应用设备,高性能电工电子实验装置,数电、模电电气控制综合实验设备,电子线路实验箱等作为电子线路模拟实验平台,使我院的电子线路实验设备得到质的提高。

(三)从实验内容上进行改革。通信指挥教研室在加强电子线路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大家知道,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器件的不断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从晶体管到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可编程逻辑器件乃至数模混成电路等,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没有变。学员在院校学习的时间有限,所学知识应是部队信息化建设急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把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处于一种被动的跟踪,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思想。电子线路中放大、振荡、频率变换、逻辑函数、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等都是基本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基本的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应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要结合理论教学,让学员多用一些由功能单元构成的通用器件进行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员巩固和加强基础知识,加深理解、学以致用,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员到部队后能随时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从实验的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员应依据学员的知识水平,搞好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给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及时给他们提供一些选做内容。如:数字钟的设计,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1小时计数、24小时计数的数字钟等。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员,要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教练;也可让其编入动手能力强的学员小组内,实现以强带弱的功效;也可以单独组织他们,让他们做一些比较简单的电路设计,使每个学员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使其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员对《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

(五)从实验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一是可以探索让学员自拟电子系统设计题目,开展创新实验活动。学员通过基础理论课的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动手创造欲望。因此,采取自拟题目设计,让学员自己查阅资料,选定设计方案,实验器材,独立完成装配调试,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教员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仅对实验原理把关,提供参考资料,引导排除故障,最后统一验收学员的设计电路。而后教员组织实验结果讲评。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的种种弊端,进而能有效提高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二是将实验内容专题化。所谓专题化,就是将基础实验内容专题化,例如,低频电子线路基础实验内容专题化,是将基本实验内容划分为:rc阻容放大器,负反馈放大器,运放的线性应用、非线性应用等若干个专题。但由于实验学时的限制,学员不可能对每个专题内容都样样做到,因而,可以将专题内容分为学员选做内容和必做内容。

必做内容,应以训练学员基本技能为出发点,如rc阻容放大器应为必做专题,因为对于初次接触电子线路的学员来说,可能有些学员从未拿过烙铁,对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器件还不太认识和熟悉。所以,rc阻容放大器实验是一个最基本的实验环节,学员首先应通过这个实验来熟悉、识别各种元件的特点,熟悉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选做内容是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专题内容,自行设计、实验、调试,并由教师进行验收,最后由学员写出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1。王澄非主编,《电路与数字逻辑设计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

2。马克联主编,《电工基本技能实训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

3。吴新开、于立言主编,《电工电子实践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细胞论文篇四

在高中必修教材中,有关细胞分化的知识点是学习个体发育、基因表达、细胞工程等知识的基础,可见该知识点在以后的学习中的重要性。现就有关知识点进行如下解析。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只是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的改变,细胞的数量并没有增加。

(2)细胞分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细胞外观上尚未出现明显变化前,细胞的分化“前途”就已经决定,以后依次渐变,一般不可逆。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分化又是暂时的和可逆的,这些细胞分化程度低,如造血干细胞,能形成血细胞或结缔组织中的各种细胞。

(3)细胞分化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

(4)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有序表达的结果。

(1)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当中。

(3)在胚胎时期,细胞分化达到最大限度。

二、细胞全能性。

1.概念:细胞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

2.全能性的高低比较:

(1)植物细胞全能性〉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细胞的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的“白菜甘蓝”新品种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克隆羊多利证明了动物细胞核也有全能性。

三、干细胞。

分化后的细胞,完全丧失了再分化的能力,其最终将衰老和死亡。而在动物体个体发育过程中,体内始终保留了部分未分化的细胞,既干细胞。干细胞又叫起源细胞、万用细胞,是一类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

动物体可通过干细胞分裂来实现细胞的更新,保证动物体持续生长发育。

全能干细胞:它可分化人体200种细胞,这些分化出的细胞构成人体的组织和器官,最终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人。人类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形成受精卵。这个受精卵就是一个最初始的全能干细胞,受精卵细胞前几次分裂所产生的细胞也是全能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生长成任何细胞类型。

3.专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某一类型的细胞,比如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各类型的干细胞。

2.细胞分化一般发生在分裂间期即两次分裂之间,或是发生在细胞永久停止分裂以后。

3.通常分化程度较高的细胞分裂能力较高或失去分裂能力,如神经细胞已达到高度分化的程度,因此它们失去了永远的分裂能力,在这总情况下分化是永久的,而且是不可逆的。

细胞论文篇五

更新质量控制理念,完善检验机制。检验人员的职责权限划分要明确,能够有比较完善的奖惩机制。并且对实验室操作指标进行完善,保证实验人员的操作是有依据的,减少失误率。

3.2规范血液细胞检验流程。

对检验工作流程给予重视,实际操作中,检验人员要根据血液检验设备来对检验流程进行优化,对各个环节进行细化管理,及时说明。

进行血液细胞检验时,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不可缺少,各环节要有序的衔接。

患者接受血液细胞检验前,要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仔细的校验,保证设备的性能良好,然后根据相关规程和要求进行检验操作。

(1)一般而言,血液分析仪的工作温度为22℃左右[7];(2)要严格遵循实验室操作程序进行,且血液分析仪要定期保养,做好清洗工作,必要时需要浓缩冲洗;(3)要全面地分析参数的变化情况,并要借助于直方图对细胞计数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必要时,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进行仔细的复查.

4结果。

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了样本的采集、稀释、储存、检验等,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均有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让结果和真实情况出现偏差,影响临床诊断或者治疗,因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和预防,采取质量控制手段,提升结果的准确率。

5结语。

选取接受过系统培训并合格的检验人员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并对血液细胞采集、分析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分析质量控制时检测前,对试剂盒抗凝剂稀释比等等进行核对和确认,并且关注血液分析仪的运行情况,进行疾病判定时,要绘制细胞直方图,根据检验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处理,提升检验的准确性。总之,在采集、稀释、储存、检验等操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均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让结果和真实情况出现偏差,影响临床诊断或者治疗,临床开展血液检验时应该要对质量控制引起重视,能够提升检验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细胞论文篇六

当前随着医学水平的提升,医疗技术不断更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明显提升,但病程中存在多种并发症,临床报道我国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7%~14%[2],是医院感染的好发群体,主要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减退,组织灌注量不足,病程较长,机体免疫功能与生理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医院感染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3]。与普通患者肺部感染相比,可无典型的临床表现症状,本文表现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典型呼吸系统感染症状者占60.00%,缺乏特异性与典型性,而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低热、心力衰竭加重等者占40.00%,临床医生需要提高警惕,应对非典型呼吸系统表现给予重视,及时进行检查,早期诊断。本次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14株,占总病原菌数的50.00%,是病原菌比例最高的菌群种类,与临床多数研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一致[4],应首选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哌酮以及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影响因素复杂[5],本文通过对下呼吸道感染与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比较,结果显示年龄大、低蛋白血症、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心功能分级高可能为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老年患者大多自理能力差或丧失自理能力,机体免疫力低下,患者多半合并多种疾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住院治疗周期长,消化功能减弱,营养状态不佳[6]。有吸烟史的患者其气道功能受损,呼吸道内自行清除分泌物的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功能降低,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另外高血糖可增加细菌体内生长繁殖速度,使其易于在肺部定植,增加了肺部感染的风险[7]。低蛋白血症患者营养状态差致使体力下降,导致咳嗽无力、痰液引流不畅易误吸引起肺部感染发生[8]。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对患者预后有不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症多,而且多为老年患者,常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各器官逐渐老化,功能低下,部分器官平时就处于衰竭的边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时引起连锁反应。会出现多器官受累或衰竭,而使病情复杂、危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9-12],观察组患者死亡率17.50%,住院时间(29.34±6.34)d,对照组死亡率2.50%,住院时间(16.23±3.11)d,观察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住院期间下呼吸道感染难以完全避免,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菌构成复杂,影响因素多样,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因此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对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来进行针对性预防对策,积极治疗患者基础疾病,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时处理患者合并症,尤其加强对老年患者保护治疗,通过营养支持,必要时应用增强免疫的药物,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同时加强下呼吸道感染监测,及时进行x线片检查和痰细菌学检测,以早期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积极处理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细胞论文篇七

临床医学中我们所说的血液细胞检验其实就是血常规检查,这种检查方法主要就是对被检者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等等进行检验,用于临床中的疾病诊断与治疗[1]。所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准确的数据就需要加强对血液细胞检验的控制,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提高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统计,现将有关的情况汇报如下。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血液细胞检验的含义为:全面地检测被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等指标水平,有利于临床中对有关疾病的确诊。当前这项检查已经在我国的各个医院中普遍实施了,血液细胞检验是比较常规的检查项目,但是临床中会存在着一些影响这个检测结果的因素,所以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要注意这些因素的潜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1细胞形态要确保是完整的。在对标本进行制备的过程中,操作者要注意制备的细胞形态必须是要完整的,否则,其余的检验步骤就有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高质量的检查结果是非常重要的[2]。2.2采集血液细胞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在采集血液细胞标本的时候,临床中应用几率比较高的标本就是静脉血和末梢毛细血管的血液标本。采集人体的静脉血是可以通过检测相关的指标来反应人体的病变情况的,其准确性是比较高的,并且可以进行重复性的操作[3]。在实际的采集血液标本的这个步骤中,我们要注意最好是选择静脉血。并且还要注意不要在患者输液位置采集血液。2.3抗凝血液细胞标本。标本成功进行采集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对标本进行抗凝操作,抗凝操作需要用到的试剂为抗凝剂:edta,这项操作是不会影响到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形态的。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抗凝剂和血液的比例问题。如果没有使用充足的抗凝剂,那么在血浆中就会发现微凝血块,凝血块就很可能把仪器堵塞,这样实验的结果肯定就不准确了。如果应用的血液标本的比例太低,那么可能会影响白细胞的形态,也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一般来说,抗凝剂的浓度最佳的为1.5mg/ml左右[4]。2.4血液细胞标本的稀释操作。在检测白细胞计数的过程中难度是比较大的,通常是需要先稀释血液,如果稀释的倍数太高,就会明显使血细胞的数量降低;而如果稀释的倍数太低的话,血液细胞就会产生重合缺损情况。血红蛋白和白细胞的稀释比例为1:250是最佳的状态,血小板和红细胞的稀释比例在1:0是最佳的状态[5]。2.5对血液细胞标本的储存。研究显示:在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的5min之内或者是半小时之后,先将其在室温的条件下进行保存,若在8-10h之内对其进行血液细胞的检测,通常是能够得到理想的'检查结果的。若在稀释血液细胞的过程中添加一些细胞稳定剂,储存的时间要限制在4h以内[6]。

细胞论文篇八

药理学不仅是药学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新药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执业药师已成为零售药店的“标配”,而药理学是执业药师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实验教学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具有高素质药学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1]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以验证实验居多,学生多是被动接受,对实验内容没有兴趣。为了更好地与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对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进行一些改革。

1.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建立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按照课前学生预习,老师课堂讲解实验内容并示教,学生按实验内容操作,写实验报告上交,老师批改实验报告顺序进行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统一但古板,缺乏创新性,造成学生实验前不愿预习、教师讲解时不愿听讲、实验时不愿动手、课后不总结思考等问题。由此可见,要使实验教学走上正轨,与理论教学相呼应,成为提高学生能力的工具,必须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使验证性实验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换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验,根据所学理论知识,推测实验结果,并加以实施验证。同时还要对实验步骤加以理论说明,即阐明实验原理。上课前,老师不再讲解实验步骤,随机指定学生进行简单讲解。老师在学生讲解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这样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增加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适时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实验教学内容。这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创造性、科学思维和独立操作意识。[2]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时安排和实验条件,给出一些实验题目。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题目,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课堂讨论最后确定实验具体内容。由学生准备好实验用品和实验器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这样的实验过程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使学生逐步掌握药理学的实验方法,调动实验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突出药学专业特点,与临床案例结合。

药学专业接触的都是药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理、应用、不良反应等,这些都是成熟的知识。但教材中学习的药物与实际应用的药物还有较大差异,有些药物已经淘汰不用,而很多临床效果好的新药还没有编入教材,使得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差较大。比如,药理学中虽然学习了抗菌药物,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很难将这些药物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实验链霉素的毒性反应及解救以注射过量的链霉素使之产生急性毒性的小鼠,观察氯化钙对抗链霉素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但仅仅通过这个实验无法使学生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充分理解。老师可以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如何辨别细菌与病毒感染、抗菌药物合理选择、耐药情况评估、多重耐菌株感染的治疗等,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调动其学习药理学的积极性。

我院针对药理学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保证了教学的质量。但是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药理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洪海,朱狄峰,楼剑书,等.基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

[2]徐冰.浅议如何加强药理学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41).

细胞论文篇九

生命科学中的遗传学,是与现代生物科学中多门课程有关联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方法技术精密的实验性课程,涉及生物学、微生物学等问题,同时又有细胞学、生物化学、发育学、生物统计学等问题,显微技术也是遗传学实验课教学的必需内容之一。在目前的新兴专业,例如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中,主要面临着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的问题。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课堂理论教学学时数正在不断压缩,已由最初的120学时减少到目前的54学时,甚至是48学时。所以学生普遍感觉到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时间紧、跨度大、难度大,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效果,值得探讨。

一、要讲好绪论课。

绪论是第一节课,是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教师的水平、性格、态度、语言、情感、衣着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绪论课上,可精选一些典型的遗传学学史事例,以及一些对遗传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事迹,同时结合遗传学在当前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中所起的作用,展示其重要性,让学生在了解遗传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同时,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更多的研究信息。

照片、视听媒体具有形象、动态、生动、直观的优势,学生对它有新鲜感。就心理而言,新鲜感会因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退,其学习态度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就教师而言,单纯利用视听媒体的优势向学生灌输知识信息,或依托媒体照本宣科,势必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追求“直观”也不能限制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而迟滞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预先注入媒体的图像、视听造型及媒体的组合之中,确定启发式精讲与媒体的启发式展示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三、对于不同的章节,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例如,对于遗传的三大定律、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变异等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做习题或者上习题课的方法来掌握。在布置习题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的习题,而不是采取题海战术的方法。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通过习题的解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四、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遗传学是一门古老的又不断发展的学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绝大部分大学生,在中学阶段都学习过一些遗传学的内容,例如孟德尔遗传、连锁遗传等,如果老师仍然照本宣科、娓娓道来的话,学生很可能会失去兴趣,觉得厌烦。许多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都与遗传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这些科研成果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及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讲授这些章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备课和准备幻灯的过程中,将会对这些内容进行很好的复习。教师再根据学生在讲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予以纠正。而对于新发展起来的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人类遗传疾病的遗传控制等内容,则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实验内容,更形象、更生动地为学生讲解。

五、精心准备遗传学的实验课。

遗传学在农业、医学、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实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实验教学在育人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不仅可以授人以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影响人的观、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而实验教学又是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人才的最佳途径。在遗传学课程的安排中,实验课占了1/3-1/4。实验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分析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仅仅停留在以果蝇为材料的实验方法上,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结合生物科学目前发展的趋势,为学生开展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实验,例如dna的提取、基因克隆、dna测序、转基因等等,让学生对当前的实验技术有所了解。这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在生物科学领域深造的欲望。

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好的教师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条件。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优劣。作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幽默诙谐。苏联作家斯维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一个概念,讲授时有无幽默感,表达效果就不大一样。幽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趣味性一般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情趣。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也是教育教学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还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本科阶段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的专业必修课程,遗传学课程建设情况、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是衡量生物学相关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加强遗传学课程的建设与教育教学创新,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我校在遗传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建设方面的一些探索性工作,旨在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

由于现代生物学的飞速发展,遗传学尤其是分子遗传学部分的内容更新很快,单纯依靠教科书乃至书本参考书,都会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另外,遗传学的研究领域宽广,与众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因此,继续采用老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模式进行遗传学的教学已不能满足遗传学飞速发展的需要,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势在必行。

研究性课程以其独特的创新品格和实践魅力,深受课程研制者和实践者所关注,成为二期课改的亮点,但同时它又是当前课改的难点。为搞好我校遗传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

遗传学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主干课程,包括《遗传学》和《遗传学实验》两门独立课程,《遗传学》的教学课时数是54学时(3个学分),《遗传学实验》的课时是36学时(1个学分)。但是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涉及到了遗传学科的方方面面,这就造成了知识容量大而课时少的矛盾;其次,随着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办学方向的战略性调整,生命科学院由原来单纯的师范专业发展到现在的生物教育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和海洋专业,同时还有国家理科基地;另外,遗传学的授课对象除了生命科学院的各专业学生外,还有中北学院和强化部的学生。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差异较大。因此,遗传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

根据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和遗传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对国内外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遗传学教材的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研究,对本校生物专业已修完遗传学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访谈,对中学的新课改,以及中学的生物学教学要求进行了调研,听取他们对高校遗传学教材体系构建和遗传学教学过程的建议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了《遗传学》和《遗传学实验》两部教材,由科学出版社于20xx年6月出版发行,这两部教材都被遴选为南京师范大学重点教材。

新编教材在保持现有教材风格和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全体编著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如下特色:

(一)凸显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凡是在其他相关教材中应该阐述清楚的内容均不列入本教材,例如,细胞的结构、细胞分裂、dna的结构、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等。

(二)以基因为主线,按照基因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顺序,系统介绍基因的结构、功能、定位、重组、突变、基因工程和调控等核心内容。

(三)连锁与交换是整个遗传学的灵魂。本教材以最大的篇幅对连锁与交换的概念、连锁与交换规律、连锁与交换的证据、连锁与交换的意义、连锁遗传分析、连锁遗传图的绘制、真核生物的连锁与交换、细菌和噬菌体的连锁与交换、真菌的连锁与交换等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四)基因定位是研究基因功能和进行遗传操作的关键,本教材将其独立成章,对各种遗传标记和基因定位的常规技术和方法进行归纳和介绍,不仅使学生明确相关概念,同时了解各种基因定位方法。

(五)孟德尔定律是遗传学科的基石,但是由于当时理论和技术的局限,孟德尔的假说也存在许多缺陷,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同时将细胞遗传学与现代遗传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介绍孟德尔遗传规律之后,进一步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六)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是遗传学科的两条主线,本教材对这两部分内容都进行了扩充。在细胞遗传学部分加入了“核型与核型分析”的内容,在分子遗传学部分加入了“基因组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内容。

(七)我们学习和掌握遗传学知识的目的,除了开发和利用基因资源为人类服务之外,还应该加强遗传保护,减缓重要遗传资源衰退或灭绝的速度,保持遗传多样性。因此,在本教材中引入“保护遗传学”这一章,增强学生保护遗传资源的意识。

(八)《遗传学实验》教材的内容选择和实验安排紧扣《遗传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实验内容涵盖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群体遗传、数量遗传、人类遗传、动物遗传、植物遗传、微生物遗传等不同领域,各个实验的取材方便,操作简洁,涉及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二、将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的要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遗传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每章开始之前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前瞻性问题,让学生借助网络和学校数据资源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随堂讨论,在每章结束之后布置一些重点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主动地去进行探索。

三、精选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

遗传实验课程历史悠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实验内容在不断地扩充、更新与深化,但是,在遗传史上的一些经典实验仍然需要保留,因为这些实验的原理和设计精髓对现代生物学研究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科学意义。然而,遗传学实验课的学时数又很少,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在遗传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精选经典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像果蝇的杂交这样的传统实验,它的实验原理和设计精髓对现代生物学研究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科学意义,因此仍然需要保留,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像以前那样,让学生一步步地按照实验教材的步骤去操作、去验证,学生能够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很小,而且有些学生可能在中学就做过了这样的实验。为了克服传统实验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只给学生提供果蝇品系和研究目标,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确定研究进程,最终将整个研究过程形成一个综合报告。经过几届学生的实践,我们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杂交方式、选择不同的基因去进行分析,既验证了相关的遗传理论,又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

(二)注重综合性实验,强化操作能力。

综合性实验教学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其它课程多个知识点的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已学的知识来设计和操作实验。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查阅资料能力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完成预定的实验内容。在研究性遗传学实验示范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多个综合性实验,例如,“人类基因组dna的检测与分析”实验,推荐学生用自己的指甲、口腔粘膜和毛囊作为材料,提取自己的基因组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照片上的图形进行测量,构建dna的片段大小回归方程,并且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出各未知dna的相对含量,比较和评价各种材料的实验结果。因为是对自己的dna进行分析,所以学生对实验的热情都很高。

四、培养学生科技文献获取和利用能力。

遗传学的内容更新很快,单纯靠教科书和参考书,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因此阅读科技文献成为获取最新学术进展的最佳方法。另外,每个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都可能从事一定的科研或教学活动,利用科技文献的机会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获取和利用科技文献的能力应在大学阶段得以充分培养。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二)要求学生完成1篇课程论文。教师只提出论文的写作和格式要求,但不拟定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最关注的问题自定选题,然后查阅文献,在课程结束之前,每个学生都必修提交1篇与遗传学相关的综述文章,并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最终成绩。

(三)鼓励学生参与遗传学任课教师的课题,在老师指导下,积极申报江苏省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在科研训练方面,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成果,每位遗传学任课教师每年都指导由学生自动组成的课题组,成功申请了江苏省和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已有多个课题组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

总之,通过遗传学各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的遗传学研究性示范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达到了创造性教与学的目的,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进一步做好我校的遗传学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我校的遗传学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我校的遗传学研究性示范教学实践表明,高校的课程教学只有通过改革,紧跟社会和科学发展步伐,才能充满生机活力,获得教学双赢。

细胞论文篇十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深刻理解并倡导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在此,谈点浅薄之见。

一、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常用模式为:教师说实验,黑板上写实验,接着演示实验,然后把实验现象和结果归纳总结。教学中观察实验和做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印象。学生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实验知识,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角度来看,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显然有很大缺陷。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优势和特色。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的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化学实验模式变成:“实验―问题―讨论―总结”或“问题―讨论―实验―总结”,这样的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求知的科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问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思路。

1.努力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要求教者所设计的实验具有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实验做出富有启发性的指导,使学生能自觉的深入思考。在化学教学中有较多的验证性实验,如教师勇于探究,将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究活动的实验方式,精心安排设计一些小悬念,通过问题启发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之中,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及规律的形成。

2.设计的实验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活处处有化学。为了使学生用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的实验。

例如,“智力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当人体较长时间生活在缺碘环境中,会患碘缺乏病――甲状腺肿大。目前我国在食盐中加碘就是防治碘缺乏病的一种好方法。

在教学中我对该实验做如下设计:假如你是一名质检员,你怎样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来检测市场上卖的加碘盐是真品?列出所需试剂;什么现象可以告诉大家所卖得是真品?当上“质检员”的学生积极寻找化学原理,试剂,仪器,动手操作、记录所观察的现象结果,这样的实验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3.倡导绿色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绿色化学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化学,其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在化工生产中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绿色化学的研究,并注重绿色化学教育,培养绿色化学意识。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和化工模拟实验都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内涵,设计新的化学反应条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实验中提倡绿色化学,并强化绿色化学的观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在生活中预防化学污染的.思想,学习消除或尽可能减少毒气污染的实验技术。

4.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俄国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观察,再观察”。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并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又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到化学之美和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起观察和学习化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其次,应教导学生遵循一定的观察原则。观察要有目的性,要全面,还要教给学生灵活的观察方法。

5.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一旦遇到危险大、费用高、耗时长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展;化学上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是人类用肉眼所不能看到的等,多媒体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此刻在计算机上“做实验”成了十分理想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动态形象进行实验教学。

总之,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所以要想让学生学会化学,就必须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优势,即亲自做试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思考、观察、探究、创新。

细胞论文篇十一

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学位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等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目前设有27个学院,11个生物学二级学科分散在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农学院、兽医学院、医学院,各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也较广泛,如何适应这种多学院、多学科和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教学效果,扬州大学不断进行尝试、改革,构建了适合各二级学科培养目标要求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学体系,现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介绍如下。

细胞分子生物学是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而兴起的一门较新的学科,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对细胞活动调控以及各种细胞结构的形成和功能执行的科学[1]。对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讲,本科阶段都学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这2门课程,因此研究生所开设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体系应该和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有所区别。由于传统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教材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内容上有很多雷同,若采用这些教材,很容易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扬州大学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部分:细胞结构、细胞遗传、细胞代谢与调控、细胞发育,该校没有选择任何固定教材,仅仅指定少数最新出版的教材作为参考书,如韩贻仁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2]、geraldkarp主编的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等[3]。

扬州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授课对象差异比较大,学生的来源和专业背景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开放式教师、开放式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

2.1开放式教师。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都是由固定的教师一上到底,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细胞生物学各个领域的前沿知识都熟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扬州大学采用不固定教师上课的制度,跨学科跨学院请资深教师进行授课,确保学生能够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前沿动态。设置的4个部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由1~2位专业教师负责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任何教科书进行授课。有些教师的研究方向是植物,对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比较熟悉,讲授植物细胞分子生物学可以做到深入浅出,而对动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讲授效果会比较差,因此主讲教师可选择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研究方向的老师。对于学生,有些是来源于农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植物方面,而有些来源于医学院或兽医学院,其背景知识和兴趣侧重在动物方面,这就要求选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2.2开放式教学。

由于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因此在把握现有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将细胞生物学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新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培养其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讲解不同侧重点的专题。如细胞结构部分包括讲了2个专题,一个是细胞内膜系统:结构、功能、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另一个是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内膜系统一般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溶酶体和液泡(包括内体和分泌泡)5类细胞器膜的总称,而广义的内膜系统概念也包括线粒体、叶绿体、过氧化物酶体、细胞核等细胞内所有细胞器膜的总称。在本科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这些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和发生是分别独立介绍。虽然这些细胞器具有各自独立的结构和功能[4],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它们的膜结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的机制则是通过蛋白质分选和膜泡运输来实现的。在讲授内膜系统时,可通过蛋白质合成这条线将这些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讲述。由于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上与内膜系统互为一体,因此将核糖体也加入进来,同时向上讲可以提及细胞核中核糖体大小亚基及mrna的合成,向下还可讲述细胞膜上的蛋白功能,从而用蛋白质合成一条线将细胞的三大结构即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联系了起来。同时,也启迪研究生自己去找线索,找出一根主干,将尽可能多的内容串起来。又如细胞骨架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以及在细胞运动、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细胞分化分裂等一系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细胞骨架的研究是近代生命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大型分析仪器的应用和实验方法技术的改进。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重点向学生讲解细胞骨架的研究方法,包括每种方法的原理、基本过程和结果分析,以最新的国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细胞骨架方面的论文为例,向学生介绍细胞骨架的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3开放式课堂。

研究生课堂和本科生课堂相比,讲授内容量非常大。笔者一般会在课后将课件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记笔记,而是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听课上,跟着教师的引导考虑问题,这样使其思维保持很高的兴奋度,且感到疲劳。在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在上课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课后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定或推荐的原始文献,或者让他们自己到网上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此可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查找资料、进行科研的能力。

作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考核以考试为主,考虑到研究生学习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实用性较强,因此笔者选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所出的试题都是综合性的分析题,在考场内学生可以查阅任何参考资料,但参考资料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后教学的开展。

4参考文献。

[2]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3]geraldkarp.cellandmolecularbiology:conceptsandexperiments[m].(3rded).王喜忠,丁明孝,张传茂,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细胞论文篇十二

关于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有很多[2,3,4,5],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根据我们当前的微生物实验教学状况,提出了一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建议。

2.1重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能否正确熟练的实施实验操作往往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微生物学实验研究对象主要是形态微小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它们分布广、繁殖快、生长周期短,在自然界中往往是多种微生物混合生长,彼此之间生长代谢关系极为密切复杂,在对一种微生物做纯培养时容易受到污染,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仅仅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就能造成实验结果的极大误差,甚至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极为重要。在实验课上,一方面老师要把实验操作步骤给学生做个完整的演示,并且把每一个动作、操作技巧做详细的分解说明,另一方面,要加大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强度,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要求。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成员之间轮流进行练习,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不规范或错误的地方大家都能得到及时纠正。

2.2将创造型思维理论应用于实验教学。

基于微生物学实验研究对象的微观性和抽象性特点,传统的实验教学多采用语言描述,其弊端就是缺乏直观性,学生不能进行直观的接受和理解。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多媒体、应用软件、网络和数码影像技术等已应用到各个领域,这些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果将更多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实验教学当中,例如,用多媒体动画将细胞周期生动逼真的展示给学生,数码影像可以把微生物实验中发现的感兴趣的现象拍摄下来,现代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微生物相关知识和内容变得直观,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学习提供更多更广泛的学习资源。

2.4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微生物实验课综合性实验不够,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较少。现代人才的培养,创新是关键,而学生能否对一门课做到系统完整的掌握,能否把各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他们能否进行创新学习的基础。如果对知识理论体系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没有把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就像一个机器的单个零件一样,离开整体,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实验课,就是对本门课有关理论的实践检验,就是对知识进行整理、组织和完善的教学过程,就是使学生将知识理论内化为完整体系、形成技能和实现创新的高级学习阶段。为了使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体系得到平衡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大对实验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首先,适当增加实验课时量,为学生进实验室提供更多机会;其次,增加相关的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设计的连续性、综合性和趣闻性,同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实验资料,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第三,让学生把自己所做的实验做个全面的总结报告,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2.5让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提高学生自我挑战意识。

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而创新来源于对科技前沿和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发现。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极其繁多,其涉及领域极为广阔,而与微生物有关的现象更是浩如烟海,如果教学模式墨守陈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逐渐被抹杀殆尽,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灵魂,如果没有了灵魂哪有创新可言。为了最大程度的激发我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最发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我们把要教学内容做了适度调整,把微生物研究的发展前沿问题,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给他们,让他们适量的接触科学前沿,引导他们树立更高、更远的学习目标,增强他们的自我挑战意识,他们后来的考研成绩比往年都有明显提高。

2.6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优化成绩评定方法。

加强对实验课成绩考评的重视力度,不断完善和创新实验课的考试机制,制定高效科学的考试方法,实验课考试要尽可能准确的反应出学生对实验技能和有关知识掌握的情况。首先,注重对学生平时的实验准备、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创新性的抽查,并计入平时成绩,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其次,建立实验考试制度,本学期结束前,按照一定比例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抽查,现场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准确地给出成绩。第三,以卷面考试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有关实验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

3展望。

微生物实验课改革是一项既紧迫又繁重的系列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加快实验课改革步伐,使微生物实验课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学功能,不仅需要有关领导和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教师和相关实验技术人员的通力协作,也需要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我认为对我院微生物实验课的改革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扩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为学生早日进实验室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二加强实验室管理力度,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为实验室高效、有序的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三加大实验内容的更新力度,适当增加创新型实验,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重视实验室团队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加大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克科侯佳佳.高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7).

[6]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细胞论文篇十三

下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中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感染性疾病,通常是因为病毒、细菌等相关微生物而产生感染,其中包含肺部炎症、慢性支气管炎等相关疾病[1]。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将引发的病原体予以准确的标注,从而采用针对性抗生素药物予以治疗。此研究则对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分别选择不同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现将治疗流程和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在采用抗生素治疗后,如果三天无显著效果需要更换抗生素药物,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应将采用抗生素治疗的条件放宽,同时患者需要降低退烧药物的使用频率,尤其是激素药物[3]。通常情况下,临床中对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的抗生素药物较多,本文中采用抗生素药物是常见的几种。头孢曲松钠和头孢唑肟钠均为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一种,具备良好的抗菌效果。同时头孢曲松钠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安全可靠性,但是具备较高的耐药率[4]。而头孢唑肟钠在用药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此药物的使用成本较高,因此临床应用时会有一定的限制。左氧氟沙星则是对dna旋转酶自身所具有的活性进行遏制,并对细菌的复制起到相应的抑制效果。阿奇霉素可以对相应的致病菌进行抑制,同时患者采用此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此同时,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医疗费用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按照实际病情选择抗生素药物,从而有助于医疗成本的节约[5]。而此研究中头孢曲松钠和左氧氟沙星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节省了患者的治疗费用。综上所述,为确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常规检查,并以此为用药依据,而头孢曲松钠和左氧氟沙星不但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价格合理。

参考文献:。

[2]李冬梅,蒙继青.不同抗生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药学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33(15):79.

[3]修云霞,宋铁军,李水生,等.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30(4):7-8.

细胞论文篇十四

2.1各节段病例分布及抗感染药物使用时间。

allo-hsct患者有以下特点: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恢复[4];使用免疫抑制剂;存在急、慢性gvhd;部分患者血象长期偏低;容易发生器官功能损伤。因为上述特点,抗感染治疗的有效性受到很大限制。本研究结果表明,经验性治疗的总体有效率在70%以下,这是allo-hsct后患者长期生存的最大挑战。

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发生率高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率低,病原学的诊断非常困难,而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的特点又要求尽早开始治疗以降低病死率,这些都使得经验性治疗成为必然的选择[5]。本研究首次采用分节段研究方法对allo-hsct后感染的经验性治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治疗有效患者均在前2个节段获得,也就是说,前2个节段的抗感染治疗最为关键。另一方面,第二及以后节段的抗感染治疗中,使用的抗感染药物种类并非越多越好,换言之,如果第一节段抗感染中“广覆盖”还有意义的话,那么,第二节段及以后节段的抗感染治疗中,“广覆盖”不但不提高疗效,反而这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认为(1)通过诊断与鉴别诊断,许多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已进入降阶梯或针对性治疗阶段,不需再“广覆盖”了,而仍然采用“广覆盖”治疗的患者,其诊断必定没有明确,导致治疗方向多头并进;(2)部分患者因病情危重,诊断手段受到限制,导致诊断不能明确,这组患者即使“广覆盖”治疗,效果仍差。因此,第二及以后节段仍“广覆盖”治疗预示疗效不佳。本研究表明,allo-hsct后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中,要把握住前期抗感染阶段,即初期要“广覆盖”(“首群覆盖”),后期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

本研究抗生素的选择基本贯彻了降阶梯治疗原则。第一节段抗生素较多选用左氧氟沙星类的主要原因是该药不用皮试,使用方便。但也有部分患者从基层医疗单位转诊过来,抗感染治疗的降阶梯原则未能很好执行。本组病例分析表明,在allo-hsct后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中,我们十分重视抗真菌和抗卡氏肺孢子菌的治疗。已有研究表明,allo-hsct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4%~25%,病死率高达70%~90%[6]。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与疾病状态、hla相合程度、gvhd、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和各种插管的应用明显相关[6-8]。目前真菌的鉴定主要依赖真菌培养,但等待培养结果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0d左右,还存在培养结果阴性或假阳性,不能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的依据,故不能完全依赖真菌培养,进行经验性治疗十分必要[8]。血液科医师应充分认识抗真菌(包括卡氏肺孢子菌)治疗的地位,做到早期应用并持续足够长时间。

本研究结果表明,allo-hsct后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的总体疗效与是否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否存在gvhd及移植类型无关,感染治疗的起效时间也与是否应用免疫抑制剂无关。由此推测,移植后感染患者的治疗转归更多地与移植后患者机体本身的免疫状态相关。因此,抗感染时免疫抑制剂似无必要减量。虽然allo-hsct感染后治疗的转归与上述因素关联性不大,但已有研究表明,感染的发生率与急性gvhd相关[10-11]。

对于allo-hsct后免疫缺陷群体,抗感染时抗生素的更换时机应如何把握,至今尚无统一意见。对于非血液病感染患者,抗生素治疗3~5d无效即更换已有共识,但对于血液病患者,尤其是allo-hsct后患者,应如何判定抗生素无效的时间,无相关研究资料。我们的结果表明,更换抗生素的中位时间是5~7d,即对于这些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判定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时间应比非血液病患者略长一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