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维也纳最后的协议书 维也纳协议号(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2:22:15 页码:8
维也纳最后的协议书 维也纳协议号(2篇)
2023-01-10 02:22:15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3年维也纳最后的协议书一

一、加点字注音:盔甲()根深蒂固()骤然()颁布()逞强()飞禽()......

二、看拼音写词语:nàshuì()gōng qǐng()tïukuī()yúshù()sōng bǎi()bìng dìlián()zhîug yǔ()shǎngcì()bānjiǎng()chěng qiáng()jiā qín()

四、组词:纳()()顷()()盔()()蒂()()柏()()骤()()赐()()颁()()逞()()禽()()

五、解释并造句:奇光异彩 :眩惑 :赏心悦目:温文尔雅:

六、整体理解:课文写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作者运用丰富的材料向我们证实:。

七、重点段阅读分析:森林使人赏()悦(),呼吸舒畅,排除烦恼,神奇地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太阳怎样灼()热,站在树荫里,立刻清()宜()。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

分明。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天气()()。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至今已沿用了一百余年。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它的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还有比这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更美好的颂歌吗?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2、把文中带括号词语补充完整

3、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4、维也纳森林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5、本段与上段有个过渡句你能找出来吗?用曲线画出来,并说说过渡段的作用是

6、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7、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维也纳森林的调节作用的?

8、维也纳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9、从维也纳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0、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片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看到这一幕幕,同学们,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写)

11、请你把选文最有一句改成陈述句: 仔细体会本句含义说说“颂歌”指的是什么?

12、森林对人类如此重要,请你写两条保护森林的广告语吧!

2023年维也纳最后的协议书二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反思:

面对《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样一篇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点的当堂落实,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使自己沉浸、品读文本。所以针对本堂课的得失,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1、要注重有效阅读。

由于这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所以我比较侧重于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会感悟、能够感悟。结果只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就要求学生用规定句式品读文章的语言美,从而概括维也纳森林的特性。这就造成一种不良的倾向:学生只是匆匆读过一遍课文,句子还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往往造成课堂上的“死气沉沉”。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层次分明的朗读、感悟,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如果以后有机会重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我会考虑首先阅读分析文章中的故事,一方面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阅读整理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对文章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过程。

2、要注重感悟的有章可循。

由于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用一定的规范句式表述自己的观点。正如许多评课老师所说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在学生实际回答的过程中,我忽略了对规范要求的重申和肯定。

相信如果对于严格按照预先要求回答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对没有按照要求回答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正,那么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3、要适当的放手。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怕学生学得不够到位,因此在上课时,总会或多或少的加以提示、引导,以此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充分些。殊不知教师这样的行为,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凝固。在这节课中我就是不敢大胆地放开手,从头到尾并没有把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而不能使学生在对课文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把自己的想法释放出来。其实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重感悟、抓实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