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石头与山头的范文汇总 关于石头与山头的例子(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3:20:32 页码:13
石头与山头的范文汇总 关于石头与山头的例子(五篇)
2023-01-10 03:20:32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石头与山头的范文汇总一

而我国曾经出现了三个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0xx年统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为了加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将蒙恬30万军队和很多劳力将原来北方的燕、赵、秦长城连了起来,并加以扩充,历时9年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到了汉朝,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防御,“不叫胡马度阴山”,修筑了一条近两万里的长城,同时这也保护了新开发的丝绸之路,汉长城是秦长城的一道前沿阵地和防线,它西起新疆,东到辽东,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而明长城则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术之精是独一无二的。当年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当时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军事实力,加上逐渐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断侵扰,所以开始修筑长城。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6350公里。明长城具备三个特点,筑构完备,管理完善,布局严密。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一部分。而长城在我国古代最原始的目的虽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时还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军事作用,第二则是经济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屯田的开发和北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乐业,第三是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还保护了通讯和促进了对外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古代,不仅仅只有这三次修筑长城的经历,据统计,在上下两千年里,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都修建过长城,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如果将长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墙,绕地球10圈儿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间传说:烽火戏诸侯和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发生在万里长城上的。如今,长城在经过几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复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它还是当今世界上畛さ姆烙?猿乔剑”椴剂宋夜?6个地区,全长达到了10。8万里。

刚才我们所经过的路,就位于关沟中。关沟是燕山山脉和军都山山脉的交会处,南起昌平区南口镇,西北到延庆县八达岭长城的城关,全长40里。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这里布置了四道防线,分别是南口关,居庸关,上关,八达岭。在关沟中的叠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可惜现在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了。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那条铁路就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由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因为八达岭地区地势复杂,技术难点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设计的人字型铁路,成功解决了车不能直接爬坡和转弯的难题,而打通长达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叹服。现在在青龙桥火车站树立的铜像就是詹天佑的,还有纪念碑。关沟因为居庸关而著名,我们可以看到前面宏伟的建筑就是居庸关,它的名字起源于秦朝,以秦始皇迁徙“庸徒”在这里居住所以得名。在关内,有一个著名的汉白玉石台,就是云台。它是元代的一坐过街塔,上边原来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后来的地震中毁坏了。明代又在原处]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间又被毁了,只留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柱础和望柱。云台的面积有310平方米台下的券门上刻有狮、象、四不象、金翅鸟等浮雕,分别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骑,还有天龙八部护法天神的浮雕。内壁上还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兽图案,券顶上还布满了曼陀罗的图样,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还有六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这些都是元代的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的杰出代表,因为这里四通八达,故成为八达岭。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要讲长城修筑在这里?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八达岭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仅守卫着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师的西北大门。

八达岭长城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例如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慈禧太后西逃等等,八达岭都是毕竟之路。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要讲给大家:位于关城东门路旁,有一块巨石,传说在1920xx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经过这里,曾经站在这块石头上回望京城,所以这块石头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现在这块石头已经不那么突出了。

有一句话大家一定都知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刚才介绍了那么多景观,您一定急切的想来到景区游览一番,不用着急,马上您也要成为好汉了。好,这里就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远处是壮丽的景色,而往下看就是长城重要的组成部分翁城,他一般都修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匾额:北门锁钥,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东门的匾额为:居庸外镇,意思是居庸关外又一重镇。现在我们向右下放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神威大将军。是崇祯年间制造的。

八达岭长城有三台两墙组成,什么是三台两墙呢?现在就让我给大家来解释一下,三台分别是城台,敌台,其中城台构造的非常简单,只是驻守的官兵避风寒的地方。那敌台的构造相对就要复杂一些,分为两层,下层是由田,井,回,等字形组成,上层有垛口和望孔是观察军情和射箭用的,所以这里也具有防御敌人的功能。

下面就到了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烟台。是不和长城相连的独立建筑。一旦敌人来犯,就点燃烽火通报军情,古人奖白天点燃的烟叫做烽,晚上的叫做燧。明朝的时候,还对烽火与敌人的关系作了严格的规定:敌人百余个,燃一烟点一炮;五白人,燃两烟点两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烟四炮;万人以上,五烟五炮。就通过这种方式,在边关的军情能够飞速的传递到皇城大内。

说完了三台,下面就来说一下两墙。长城外侧的高墙叫做牒墙,有垛口是用来防御敌人的。而内侧不足一米高的则叫作女儿墙,也叫做宇墙。在最开始长城内侧是没有女儿墙的,可是经常有人会跌下山崖,所以就修建了这道墙。在长城墙根的地方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小水沟,雨天的时候由吐水嘴向外排水,以免水冲刷城墙。而长城的墙体里面使用石头块铸成的,外边砌上砖,再在上面铺上石板,从而使建筑非常牢固!

关于石头与山头的范文汇总二

大家好,欢迎参观风光秀美、文化悠久、文明中外的历史名山--五女山。

一、山城概况

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恒仁县城北8.5公里的浑江右岸。主峰海拔823米,山体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峭壁垂直100余米。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凭借天险在此建立了高句丽第一个王都--五女山山城,取名为“屹升骨城”,“屹升”是说仙气缭绕上升,“骨”象征坚固无比,意蕴这座山城犹如仙境且牢不可破。

山城占地面积约为160万平方米,以山险为屏障,城墙全长4754米,分为天然墙和人工墙两部分:天然墙4189米,占城墙总长的88%,人工墙565米,占城墙总长的12%。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集安后,仍将该地作为故都和重要的山城继续沿用。每年都有人来此祭祀拜山,直到668年高句丽政权灭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女山城伴随着高句丽国走完了它720xx年的光辉历程。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xx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五女山不仅有着秀美的风光、动人的传说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有着数量众多,美不胜收的名胜古迹,下面请大家来随我慢慢欣赏。

二、十八盘

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十八盘”,这是一条通向山顶城门的“之”字形千年古道,是20xx多年前高句丽人修建的。路面多为土或山石,路边大多砌有矮小的石墙,有部分路段还砌了护坡,路宽1-1.5米,全长938米。

这是唯一一条能走车马直达山顶的路,当时高句丽的运输完全依赖这条路。现在为了游客行走方便,在土路面上铺了石板。这条路曲曲折折,回环旋转到达山顶,共有18盘,所以叫“古道十八盘”。

天昌门,距西门约50米,盛夏酷暑汗流浃背到此,立刻会有清风徐徐吹来,故天昌门又称“清风口”。天昌门地势险要,两侧石壁如刀削斧劈,当年高句丽仅用少数士兵在此守卫,便可达到安全防守的目的。

三、西门遗址

五女山山城共有东、南、西3个城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西门,也是整个山城唯一设在山顶的城门,其它两个城门在半山腰。西门是山城的重要城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西门与两侧石墙、石崖共同组成了内凹的翁门,如果有敌军攻打,守门士兵既可正面迎击,也可两侧夹击。台阶用自然石板铺就,下部石板较小,上部石板较大,共5级。门轴石用花岗岩琢制,顶部有一个石窝,这两块门轴石的发现,说明当时安装了大门。

高句丽人的筑墙技术高超,开辟了东北亚墙砌筑的先河。高句丽城墙的砌筑方法是:墙内用梭形石插砌,以块石和碎石填充,外壁用一头厚大,一头偏小的楔形石插入梭形石垒砌留下的空隙中。二者交错咬合,减轻了城墙向外的张力,所以才能保持两千多年不倒。对于高句丽人高超的筑墙技术,史学界层给予较高的评价,有“秦砖、汉瓦,高句丽石”之说。

四、一号大型建筑遗址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号大型建筑遗址,长13.5米,宽5米,前面东西排列7块大石。石头平放在地表,大小相近,外型平整,有人为加工的痕迹,平面为菱形或不规则四边形,间距在1.7米左右。左侧第二块石头曾被后人移动过,后期又把他恢复到原位。

那么,这些排列整齐的石头是干什么用的呢?据分析,这些石头是垫在木柱下面的础石,也就是说这是一座大型的房址。房址的地面比较平整、坚硬,曾出土了汉代的“五铢”钱和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钱各一枚。

这是山上难找的好地方,地势平坦,坐北朝南,背风向阳,距离水源很近,据推测当是王宫遗址,即朱蒙见国后在这儿修建的宫殿。宫殿虽然较为简陋,但高句丽政权就是从这里开始,经一步一步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壮大。

五、天池

俗话说,有多高的山,就有多高的水。这个长方形水池经过高句丽人的简单加工砌筑形成蓄水池。这也是山上仅有的一处水源,俗称“天池”。天池长12,7米,最深处达到两米。这是山上最低的地方,山上的水流到这里汇集,养育了历朝历代居住在山上的人们。

为了使池水清洁,高句丽人在池周围砌筑了石墙,又在水池东南角砌筑了一个方形小井。小井深1.2米,天池水渗进井内就等于完成了一次简单的过滤,使水质更清洁,可以直接饮用。这边有一个小天池,大水池的池满后流到这个水池中。那么这个小水池是干什么用的呢?史书上记载,高句丽人喜洁净,因此,它应该是姑娘们沐浴、洗衣服及将士们的饮马池。

六、三号大型建筑遗址

三号大型建筑遗址长22米,宽16米,最深处1.4米,属于半地穴式建筑。平面为长方形,三面砌筑石墙,东面直接利用山坡凿出的土坎为墙壁。石墙分为内墙和外墙,中间有一条沟相隔,据推测这条沟可能是排水沟。

那么,这处遗址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据其它高句丽山城的特点来看,一般都有水源和仓储遗址,再根据三面都有排水沟的特征,推断它可能是当时的仓储。但是也有其它的说法,如马圈、武器库等。

七、居住房址

在这片比较平的山地上,分布着一个土坑,共有21个,每一个土坑都是一座房址,比较密集,相互靠近,均为半地下式建筑,平面呈圆角长方形。

这些房子是怎样建筑的呢?首先在地上挖一个约半米深的长方形坑,挖出的泥土堆积在房址的四周,形成低矮的防水墙。有的房址在室内墙壁四周贴上石板或砌筑石墙。室内铺设折尺形的火炕或火墙,火炕下面一般有2-3条烟道。

烟道上面铺石板,石板上抹泥成炕面。这边是灶,烟囱在室外的土墙上,烟囱底部只有一圈石头,所以,当时的烟囱应该是空心木。土墙上面没有发现石墙或柱洞,推测墙壁应该是横木搭建的。

八、瞭望台

瞭望台,俗称点将台,位于山城的最南端,海拔804米,是山城的制高点。传说朱蒙就在这里点过将,唐代大将薛仁贵也在这里点过将。其实所谓点将台并不是真正用来点将的,而是一处瞭望台。

大家看,这里有一个人工凿的圆孔,也叫柱洞,据分析,在这上面可能有亭阁之类的木质建筑。当然不能只有这一个柱洞,旁边还应该有几个这样的柱洞,经过几千年的风雨侵蚀,其他几个已经看不到了。

瞭望台健在这里是最佳位置,视野开阔,可以同时兼顾东、南、西三个方向。古代的道路多数都是沿着江河两岸延伸的,站在这里远眺,江上的行船,岸上的行人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因此,这里是山城监视浑江水路的重要哨所。

九、二号大型建筑遗址

这是二号大型建筑遗址,长20米,宽9.5米,是在人工修整的平台上建筑的。这座遗址共有3排础石,每排础石有9-11块,都是没有经过认为加工的自然石,横向和纵向的距离都在1.7米左右,中间距离大的,是后人把础石拿走了。

这些础石的间距这么小,直接在地表砌墙是不可能的,因为屋内的空间太小,人在里面活动很不方便。所以推测它应该是杆栏式建筑,也就是在础石上立木柱,然后在离地面一定距离的空间造房子,人居住和活动的空间都在半空中,这样既可以防潮又可以躲避野兽的攻击。

遗址发掘发现,地面局部大约有1厘米厚的黑色木炭灰,木炭灰上有大量的红烧土块,红烧土块上面有木棒或木条的痕迹的印记。大量的木炭灰说明,这座房子当时着过火,红色土块也是因为泥土被火烧以后才变成红色的。

十、饮马湾

饮马湾,是山城唯一的一处山泉水,四季不干,常年流水,冬暖夏凉,水质纯净,经化验可以直接饮用。我们所站的这条路,是当年高句丽将士们巡山的马道,马道全场2350米,宽2米。在城墙内住着大量的守城士兵,士兵们每天都到这里打水或饮马。

十一、漫水墙

大家请看下面这段城墙,这段城墙长120米,高4米,平面是外弧形,它建筑在山城的最低洼处。城墙外壁的基础有很多是大条砌,基础上面砌的是楔形石,楔形石的规模要比其他几段城墙的大。城墙和山坡之间叠压或堆积大石板和石块,形成内外高低的缓坡。

这座城墙没有内壁,那么这座城墙为什么要这么砌筑呢?因为墙内有饮马湾的水谣流到墙外,每逢雨季山水集中也要流到墙外,当时又不会砌筑排水系统,故只能用这种办法让饮马湾的水和山水从墙顶流过。

十二、哨所遗址

大家请跟我来看这两个哨所遗址。我们在山上的兵营遗址看到的都是圆角长方形的房址,而这两个房址却都是正方形的,大小都在30平方米左右。

更特殊的是,这个遗址里有两铺炕连在一起呈折尺形,两铺炕总长8米,宽1.8米,这边和那边分别有一个烧火的灶坑,而且两铺炕都用同一个烟囱。屋里边除去火炕和炕坑的面积,剩下的活动空间非常小,根本不适合家庭居住。

十三、东城墙门

这里是山城的东门,宽4米,当时应该有门但并未发现门轴石。两侧的城墙形成折尺形,战时可以从正面迎击,也可以从攻击,这是高句丽早期山城的一大特点。

十四、南城墙门

山城的南门,是城墙这端留口形成的门,下面是悬崖,高20米,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杰作门宽两米,是山城里最小的一个门。这段墙全场138米,是沿着山梁砌筑的,这段墙的砌筑方法与其他城墙的砌筑方法不一样。它不是沿着山坡整体而筑,而是采用水平的方法分段砌筑,有点像阶梯墙。这种砌筑方法有利于人在墙上活动或行走。墙的那端和悬崖相连,也是借助于天然屏障。当年的高句丽将士就在南墙上防御着沟口和马道上来往的行人。

各位游客,我们的五女山山城之旅到此结束了,欢迎下次再来参观!

关于石头与山头的范文汇总三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营口望儿山!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闻名的遐迩的营口市熊岳城境内,离天然良港鲅鱼圈港仅15公里。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现己是辽宁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20--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已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望儿山是辽南第一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天下独有之山,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遥遥相望。

望儿山形成于距今约三千多万年前。海拔106米,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可见它原是海中一个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大自然的神力形成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不但外形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胜地,在这里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小渔村,住着一个母亲和他年幼的儿子,丈夫赶海死于风暴,母亲纺线织布,决心供儿子读书,母贤儿孝,相依为命,日子十分清苦,几多岁月,母亲送儿进京赶考,海滩泪别,儿去不返,遇难海中,母登山望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望到眼枯泪干,头发象芦花一样苍白,寒暑交替,冬去春来,一日母亲终于化成一个石人,高高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日夜守望大海,盼儿归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母,就把这山叫望儿山。

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了望儿山先天的旅游资源;加上开发建设以来,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现有三十多个景点。好,现在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观赏望儿山的景色吧!

[慈母像]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它是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大家看到这位母亲多么慈祥,多么端庄,她是我们大家的母亲,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和影留念。后面屏风上“慈母盼儿归”的题字,是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中国母亲的心理话,伟大的品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里是爱的世界,情感的海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净化心灵,是颂扬、纪念母亲的基地。

[步母石]现在来到步母石景观,大家看到这石阶上有两行脚印您知道这是谁留下的吗?这是当年望儿老母和她孩子留下的脚印,这也是我们回忆一下当初跟母亲学会走路的情景,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母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荡漾在山下的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的川流不息的泉水叫报母泉,这两处虽是人文景观,但却寓意深长,表现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绵长。

[母子桥]看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叫母子桥。当年母子俩曾经常在此走过,但当时是破旧的独木桥,现在是经过我们望儿山人重新修建的。

[哺乳轩]现在大家看到顶处那个仿古建筑叫哺乳轩,相传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而这个亭子里却很凉快,母亲就抱着儿子在这里纳凉喂奶,故取名哺乳轩,游人登山来到此处,在歇脚的同时,也会亿起母恩。

[望儿塔]现在我们来到望儿山顶,这边这个塔叫望儿塔,它建于明末1620年,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修建的一座藏式青砖塔,远看有如一位老母伫立山颠。塔高8.18米,分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个主要部分。塔基为八角形,塔座下部为八面,大多施以砖雕花草和云纹,上部为圆形,全是砖雕莲花瓣;塔身似圆形鼓腹的枣核大缸;塔顶竖一塔葫芦。

[忆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那块石头叫忆母像,忆母像,就是当年望儿老母化作的石人,也就是望儿山老母亲自然形成的头像,当您看见她那沧桑的面孔,会情不自禁的让您联想起当年她含辛茹苦,饱经风霜,养育儿子,期盼儿子归来的一幕幕。有一句俗语说的好石头并非冥顽物,也有人间母子情。

[慈母馆]我们眼前这座庄严的仿古建筑,就是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建与95年,为了进一步增强对慈母馆的认识和理解,现在让我们到里边参观一下。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塑像,内壁刻有毛主席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雕像及生平事迹;外壁刻有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当您进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时,你会想想自己的母亲如何艰辛哺育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教育,来珍爱自己的母亲。

[弥勒佛宫]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座人工雕塑的弥勒坐佛,高15米,这是个喜佛,笑容可掬,笑口常开喜迎天下客人。

[母爱世界]现在我们来到景区中最为精彩的一处----母爱世界,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旋律的标志。她是我国目前为止表现母爱这一永恒主题,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体。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形象,它凝聚了母亲的心爱,再现了人间的真情,把母亲平凡不能再平凡,伟大不能再伟大的品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它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筹划,鲁迅美术学院众多美术艺术家创作,构思新颖,设计独特。这里是爱的世界,情感的海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净化心灵,是颂扬、纪念母亲的基地,值得观赏,并从中受到教益。

母爱故事千千万万,道也道不尽讲也讲不完,而母亲的伟大精神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世间只有母爱是最无私,伟大的母爱能使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的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的纪念自己的母亲,每年五月的的第二个星期日,正当鲜花盛开的时节,望儿山都举办母亲节,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和文娱演出,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国际服装节一道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在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分别定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母亲节的创立人是美国妇女安娜·查尔维斯。1920年,美国西雅图长老会带头开展颂扬母亲的活动,并拟用安娜母亲生前酷爱的康乃馨作为母爱的象征。1920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的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自此以后,许多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母亲节。

好,我就先介绍到这里,大家现在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之后我们在这里集合,请大家在游览的时候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

关于石头与山头的范文汇总四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游览兰州市的著名景观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兰州市中心、黄河北岸,因山头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开辟为公园。

白塔山属黄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连山的余脉。它巍峨起伏,重峦叠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兰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层峦”被誉为“兰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与山下的黄河以及飞跨黄河的中山铁桥仰俯错落,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景观。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见的是白塔山公园内著名的一、二、三台建筑群。该建筑群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以石阶、石壁、砖雕、亭台、回廊相互连贯,上下通达,层次分明,这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一台建筑,是一座四面敞开的中央大厅,雕梁画栋。大厅回廊两侧各有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对称式的二台牌厦。牌厦面阔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级斗拱,为全国罕见。过二台广场,沿石阶而上便是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气势庄重。大厅长80米,宽20米,高约10米,屋顶饰有琉璃花脊,墙面镶嵌各种砖雕,檩梁及悬角等处又有木雕彩绘。

坐落在三台大厅内的“黄河奇石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奇石博物馆,创办于1993年,藏石丰富,独具魅力。兰州的黄河石与南京的雨花石、湖北的宜昌石、山东的长岛石同列为中国四大名砾石。兰州黄河石特点是石质光滑,形状多变,色彩深而艳丽。“黄河奇石馆”珍藏着兰州民间收藏家宋志刚先生收藏的黄河奇石上万方。造型石有石佛、周仓、关帝、神龟等;纹理石有孔子、老子、如来佛祖、十二生肖、梅兰竹菊、山水风景等。它们生动逼真,惟妙惟肖,令游人一览如醉,流连忘返。该馆分三个陈列室:正厅第一展室的展品形态宏巨,气势磅礴,体现了母亲河的雄伟气魄;正厅西侧的第二展室,展品以黄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民俗礼器为主,展示了母亲河的悠久文明;正厅东部的第三展室,展出的石头以造型和纹理图像令人叹为观止,分伟人系列、山水诗意、生命象征、万物肖形等。黄河奇石镌刻着历史博大精深的足迹,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特色,许多名人参观后都留下了墨宝,予以赞颂。原国务院副谷牧题词:“黄河奇石美天下”;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题词:“黄河奇石,华夏一绝”;齐白石大师的弟子娄师白先生,则把它们誉之为“黄河瑰宝”。

各位游客:沿三台东侧盘山小道上来,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牌坊,正面题额为“凤林香袅”,背面题额为“秀映三台”,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兰举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宝。这座牌坊号称“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这里俯视山下,黄河如带,凤林关一带炊烟袅袅,仿佛能闻到飘来的饭香;放眼远眺,皋兰山三台阁遥遥相望,恍若天上宫阙。

穿过牌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罗汉殿”,位于三台大厅之上,在山道转弯处依山而建,是一座一进两院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个建筑小巧玲珑,古朴清秀。有悬楼五间,凭栏远眺,金城全貌,尽收眼底。据记载,大殿原有对联云:“随处现身,只为众生开觉路;寻声救苦,永留宝筏渡迷津”,现已荡然无存。罗汉殿历经沧桑,曾经殿舍俱废,香火灭绝,名存实亡。0于1998年批准修复,改名“法雨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堂等主体建筑。法雨寺东西山头,各有三角亭一座,东曰“东风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简洁、刚健,气势不凡。西北顶峰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统祠,往西即可到达白塔寺。

拾级而上,我们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于元代。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时,他的皇子阔端为西凉王。阔端邀请当时西藏最具实力的-教萨迦派法王萨班.贡噶坚赞(被称为班智达,意为大学者),前往蒙古地方传教,在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凉州会谈”,就西藏的局势进行了磋商,议定了西藏地方归顺蒙古大汗的条件,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传说萨班.贡噶坚赞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于兰州,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黄河北山修建一座通体雪白的佛塔,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萨班.贡噶坚赞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他死在兰州的说法,至今找不到历史证据。据史载,萨班.贡噶坚赞于1251年圆寂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葬于凉州白塔寺,现在遗址尚存。

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被毁,现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镇守甘肃的太监刘永诚重建。当时还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筑,成为兰州的胜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xx年,甘肃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建寺址,改名为“慈恩寺”。

白塔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洁白,通高17米,下筑圆台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为覆钵式,上半部分为楼阁式。楼阁七层八面,大小佛龛分列其上,塔顶为绿色的古印度式塔刹。塔上方檐角,有铜铃装饰,微风吹过,悦耳动听。站立于此,也能眺望黄河,是观赏兰州市容的最佳之处。白塔山紧邻黄河,山下只有一线通道,自古以来被兵家视作军事要冲。白塔山西侧是古金城关所在地,白塔山东侧约1公里的山腰间,元末将领扩廓贴木儿,汉名王保保,曾在那里修城固守,妄图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视黄河,正应了“宝塔镇河妖”的古语。围塔而走,大家会发现塔的八面雕刻有藏传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净图:轮、螺、伞、盖、花、罐、鱼、长。

就是0,古时在印度是一种兵器,后来佛教吸收为法器,象征着佛法永不熄灭,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也就是说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处,而是到处传播。轮内有八根辐条,象征释迦牟尼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

白海螺

是法会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法,释迦-时声音洪亮,如大海螺的声音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它来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伞

伞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贵族的象征,是贵族们出行使用的仪仗工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万障,守护佛法,即所谓的“张弛自如,曲复重生”。

即是幢,也叫“尊胜幢”。它不像伞可以曲张,而是呈圆柱形。幢本是印度的军旗,佛教用来表示解脱烦恼、得到觉悟。-教认为,它是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的象征,所谓108种烦恼,只有尊胜幢才能降服。

即莲花。佛经上说,莲有五种,颜色各异,但以白莲花最为高贵,所谓出五浊世,无所污染,是高尚、纯洁的象征。

汉传佛教的图案是水罐形,-庙中所见到的是本巴瓶形,称为瓶。这个瓶作为八清净之一是净瓶,同时也是密宗修法灌顶时的法器之一。-庙中的瓶装有圣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树或孔雀翎,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

有金鱼形的,有鲤鱼形的。八吉祥中,鱼一般为双鱼形。因为鱼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长的,用鱼来代表解脱。

盘长

就是吉祥结,俗话叫“万字不断”,没有开头和结尾的图案。用它来表示佛法回环贯彻,求无障碍。

白塔的南边是三大寺楼,北面是菩萨殿,东西两侧各有陪殿数间,将白塔围在其中。寺内原有象皮鼓、青铜钟和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传说紫荆树是当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现已可枯死。另外二宝至今仍存寺中。相传象皮鼓是印度和尚游历白塔山慈恩寺时贡献在释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厘米多厚,由印度带来。铜钟为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xx年铸造的,重约153.5公斤,造型庄严,声音洪亮,抗战时期日寇轰炸兰州时,曾用它发过防空警报。钟、鼓、塔的结构,是中国寺庙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结构。

白塔的东侧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嵝碑》,高3米,宽1米,碑首镂刻戏珠巨龙两条,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现存72字,记载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县西岣嵝峰(今称云密峰)上,字形怪异,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致摹刻于岳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峰上),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洒泉郡侯建功又摹立于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庙内,后因庙宇塌毁,于1964年移至后山的牡丹亭内,后来又移至白塔寺内珍存。

白塔寺四周,还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阁和三官殿等古建筑群,可观赏日出,或远眺气象万千的九曲黄河,兰州市容尽在眼底,美不胜收。“金城关外寺,殿宇枕岩阿。地辟飞沙少,山高怪石多。钟声闻紫塞,塔影漫黄河。最爱谈禅处,何妨载酒过。”这是古人赞颂兰州白塔寺的诗句。

宋末元初时期,白塔山一带为西夏占据,所以山后西北一带称“元昊台”,现在一般称“九州台”。九州台的黄土层厚达287米,仅次于兰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兰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测定,黄河已有160万年的历史。在黄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现在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形成了黄土高原,海拔1500-20xx米。

白塔山虽说是佛教胜地,但是这里土质疏松,降雨量小,自古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为栽种树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树。1958年开辟为公园后,引水上山,栽种了松柏、垂柳、白杨和国槐等各种树木十几万株,培植了苹果梁、桃树沟、梨树坪、杏林园等林区,使白塔山变成了层峦叠翠,鸟语花香的游览胜地。我们所在的白塔西面,现在已是树高林密,曲径通幽,成为兰州人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希望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对白塔山有一个美好的印象。现在各位可以目田游览,拍照留念,20分钟后,顺原路返回。

关于石头与山头的范文汇总五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营口望儿山!

望儿山风景旅游区,位于闻名的遐迩的营口市熊岳城境内,离天然良港鲅鱼圈港仅15公里。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现己是辽宁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20--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区,已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望儿山是辽南第一名山,也是以母爱为主题而命名的天下独有之山,与中国台湾的慈母崖遥遥相望。

望儿山形成于距今约三千多万年前。海拔106米,山上有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可见它原是海中一个小岛,因受海水侵蚀和大自然的神力形成它独有的奇姿。望儿山不但外形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还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母爱胜地,在这里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望儿山下是一片大海。靠山的海边上,有一个小小渔村,住着一个母亲和他年幼的儿子,丈夫赶海死于风暴,母亲纺线织布,决心供儿子读书,母贤儿孝,相依为命,日子十分清苦,几多岁月,母亲送儿进京赶考,海滩泪别,儿去不返,遇难海中,母登山望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望到眼枯泪干,头发象芦花一样苍白,寒暑交替,冬去春来,一日母亲终于化成一个石人,高高立在山头,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日夜守望大海,盼儿归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慈母,就把这山叫望儿山。

气势雄伟的山峰,美丽动人的传说,赋予了望儿山先天的旅游资源;加上开发建设以来,望儿山风景旅游区现有三十多个景点。好,现在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观赏望儿山的景色吧!

[慈母像]现在我们来到慈母像前,它是纪念天下所有慈母修建的。大家看到这位母亲多么慈祥,多么端庄,她是我们大家的母亲,我们可以在这里和母亲一起和影留念。后面屏风上“慈母盼儿归”的题字,是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朱乃正题写的,它道出了中国母亲的心理话,伟大的品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里是爱的世界,情感的海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净化心灵,是颂扬、纪念母亲的基地。

[步母石]现在来到步母石景观,大家看到这石阶上有两行脚印您知道这是谁留下的吗?这是当年望儿老母和她孩子留下的脚印,这也是我们回忆一下当初跟母亲学会走路的情景,从而引起我们对母恩的怀念。

[母恩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荡漾在山下的一池碧水叫母恩池,山上流下的川流不息的泉水叫报母泉,这两处虽是人文景观,但却寓意深长,表现母恩浩荡、报答母恩要似水绵长。

[母子桥]看这一高一低的两座水泥桥叫母子桥。当年母子俩曾经常在此走过,但当时是破旧的独木桥,现在是经过我们望儿山人重新修建的。

[哺乳轩]现在大家看到顶处那个仿古建筑叫哺乳轩,相传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而这个亭子里却很凉快,母亲就抱着儿子在这里纳凉喂奶,故取名哺乳轩,游人登山来到此处,在歇脚的同时,也会亿起母恩。

[望儿塔]现在我们来到望儿山顶,这边这个塔叫望儿塔,它建于明末1620年,是后人为纪念这位老母修建的一座藏式青砖塔,远看有如一位老母伫立山颠。塔高8.18米,分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四个主要部分。塔基为八角形,塔座下部为八面,大多施以砖雕花草和云纹,上部为圆形,全是砖雕莲花瓣;塔身似圆形鼓腹的枣核大缸;塔顶竖一塔葫芦。

[忆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那块石头叫忆母像,忆母像,就是当年望儿老母化作的石人,也就是望儿山老母亲自然形成的头像,当您看见她那沧桑的面孔,会情不自禁的让您联想起当年她含辛茹苦,饱经风霜,养育儿子,期盼儿子归来的一幕幕。有一句俗语说的好石头并非冥顽物,也有人间母子情。

[慈母馆]我们眼前这座庄严的仿古建筑,就是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慈母纪念馆,建与95年,为了进一步增强对慈母馆的认识和理解,现在让我们到里边参观一下。馆内塑有一尊慈母塑像,内壁刻有毛主席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祭母文和古往今来伟大母亲雕像及生平事迹;外壁刻有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当您进入这庄严肃穆的慈母馆时,你会想想自己的母亲如何艰辛哺育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教育,来珍爱自己的母亲。

[弥勒佛宫]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座人工雕塑的弥勒坐佛,高15米,这是个喜佛,笑容可掬,笑口常开喜迎天下客人。

[母爱世界]现在我们来到景区中最为精彩的一处----母爱世界,它是望儿山景区体现母爱这一主旋律的标志。她是我国目前为止表现母爱这一永恒主题,面积最大、工艺最精、质量最好的雕塑群体。它塑造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行业母亲的形象,它凝聚了母亲的心爱,再现了人间的真情,把母亲平凡不能再平凡,伟大不能再伟大的品格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它由原熊岳镇委书记董建国筹划,鲁迅美术学院众多美术艺术家创作,构思新颖,设计独特。这里是爱的世界,情感的海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游,净化心灵,是颂扬、纪念母亲的基地,值得观赏,并从中受到教益。

母爱故事千千万万,道也道不尽讲也讲不完,而母亲的伟大精神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世间只有母爱是最无私,伟大的母爱能使没有春风也温暖,没有太阳也光明。望儿山的人民为了让天下孝子能更好的纪念自己的母亲,每年五月的的第二个星期日,正当鲜花盛开的时节,望儿山都举办母亲节,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和文娱演出,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作为营口市市节的母亲节与大连国际服装节一道被辽宁省政府列入全省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在海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营口市于1996年把望儿山分别定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

母亲节的创立人是美国妇女安娜·查尔维斯。1920年,美国西雅图长老会带头开展颂扬母亲的活动,并拟用安娜母亲生前酷爱的康乃馨作为母爱的象征。1920年5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每年的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自此以后,许多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母亲节。

好,我就先介绍到这里,大家现在可以自由参观,40分钟之后我们在这里集合,请大家在游览的时候注意自己的随身物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