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一年级小论文范文(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5:00:08 页码:10
最新一年级小论文范文(精选10篇)
2023-11-12 05:00:08    小编:ZTFB

总结经验是人类成长的必然过程,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先回顾过去的经历和成果。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总结方式和要点。

一年级小论文篇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通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

例如:通过在站台上上、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设计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一题多变、开放题、找朋友、做医生等,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三、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设计如开火车、找朋友、夺红旗等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他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四、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在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多采取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跳绳、踢球、赛跑等,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亲切感。

一年级小论文篇二

我从教三十余年,曾分别担任过小学低、中、高年级的班主任,其中担任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十多年。因此,个人认为,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班风班貌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低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随着新生入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同其他行为方式(如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时,注意符合儿童良好行为形成的基本规律,注意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对具体行为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首先,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及年级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行为,按时上学和认真做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快课堂,身子坐正,眼看前方,学习用品桌上放,等着老师把课上”。“早上起床,穿衣叠被,快步进操场,”。“粗心是个鬼,一不小心就把你拽下水,淹死你还不知找谁”。师生对口练习,如:“一、二、三(师),向、前、看(生)。三、二、一(师),坐、整、齐(生)等。”

其二,在训练学生摆放和整理学习用品时,把一般顺序和方法利用晨会,班会让学生演示说步骤,同时我把文具摆放的位置,也通过儿歌的形式教给学生作为指导,儿歌内容是:“大书下,小书上,小本夹放其中央,当堂用书放桌上,文具盒横放桌面右前方”。

其三,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要在这一阶段,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人人都有了良好的'习惯,班风班貌也就自然得到了发展。

各个学科有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式各不相同。那么学习这些学科的习惯也就不同,就拿语文学科中的书写习惯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一项特殊的但又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指导学生如何握笔、运笔,而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严格看书、写字的姿势,做到“一拳”、“一尺”、“一寸”。书写姿势及习惯对儿童自制能力及稳定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班主任教师要经常与其它学科的老师取得联系及配合,共同步调一致的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反过来其他学科教师有哪些要求,作为班主任老师就应该了解并配合养成。如,体育老师要求他的学生上体育课必穿运动鞋,老师也规定每人购买一双,提前通知学生,体育课上要求人人穿好,确保安全。又如,其它美术、自然、劳动等学科的老师需要什么,有什么要求,班主任都做到心中有数,周末布置,回家准备,课前检查。慢慢地学生也养成了习惯。

我认为,一个班主任善于抓学生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与各科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也助于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良好的习贯品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教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行为习惯一定能养成。因此,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入学,我曾把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风班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小论文篇三

内容摘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愉悦地学习,轻松地学习,快乐地体验,并逐渐获得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来提高课堂成效。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数学兴趣,乐学。

正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成效是我们数学教师探讨的共同话题,去年我们学校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了"三有"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近一年对"三有"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的学习,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效果比较显著。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珍惜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特别是失败的时候。尊重、珍惜和理解是师生和谐的纽带,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的情感动力。要善于鼓励学生,以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适时的鼓励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已的潜能,鼓励性语言要简短精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理解学生,以情感的交流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郎的情绪能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入门的先导,更是推动孩子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处于活跃状态,才会去自主发挥他们的探究性和创造性。兴趣在活动中产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也离不开活动。学生通过课堂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让学生拿着准备好的钟表,观察上面有几个针,引导让他们说出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区别,如长短,粗细程度等,这样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观察,随后老师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教学效果明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直观操作、多媒体演示、学习竞赛、游戏、谜语导入、编学习歌谣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教学活动的方法和体验,增长数学知识。在各种活动中学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分组。一般情况下,四个人为一组,每组各选一位优秀生为组长,在学习中能以强带弱,共同进步,争取不让组内成员掉队。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下列办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课堂中采用幽默性的教学语言,但不是所有的幽默语言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必须遵循教学性、规范性、科学性、启发性,同时应做到适时适度。这样对课堂教学才会起到催化和促进作用。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尝试学习的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学习的方法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假设、比较、逆向等解题方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归纳了理解记忆法、规律记忆法、重点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实践记忆法等十种记忆方法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让数学真正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那么,如何处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呢?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后,让学生动手动手做一个时钟模型,并说说自己在各个时段都干什么,然后联系实际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这样不仅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年级小论文篇四

鲁迅的小说总给人一种读不懂又抓不住的感觉,需要通过反复的阅读、分析,才能对其小说有进一步的理解。

一、鲁迅小说中的复调特征。

竹内好认为鲁迅小说中本身就没有呈现出一种单一的、完整的主题和中心,或者说这种主题和中心并未完成。这个评价看似见解独特,实则颇为中肯。“鲁迅小说里仿佛有两个中心。它们既像椭圆的焦点,又像平行线,是那种有既相约、又相斥的作用力的东西。”

也就是说鲁迅小说创作意图本身就不是为了表达单一的思想,其中是多种观点的片段之间,若即若离,它们复杂而无规律地嵌合在行文之中,让人难以轻易地拼接而理解。鲁迅的小说很像一种合奏,却又不是规整的交响乐。它是一种看似随性,实则精致高妙的演奏。鲁迅像是握着高超的指挥,同时让很多种乐器同时演奏,呈现出多重的声音掺杂在一起,让读者很难分辨。当你稍稍分辨出一些音色,似乎把握了其中一种声音时,这种声音似乎又改变了,戛然接上了另一种关联不大的声音。这种思绪的流动节奏让人读起来因为常常阻滞不通而懊恼,同时也让人感慨指挥者那不同凡响的、深邃的思想。因为捉摸不透,所以鲁迅小说比其他小说具有了更宏大的意蕴空间。

《在酒楼上》以“我”的角度讲述了“我”与吕纬甫的故事。这里的“我”并不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不只是一个旁观的叙述者,而是参与到故事中的人物。他与吕纬甫一样都是具有独立的情感、独立的思想和理智的人,作为故事之中的一个元素,他也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故事中的“我”和吕纬甫具有许多共同点:“我们”曾是一起去城隍庙拔掉神像胡子的新青年;是议会讨论“改革中国”的方法道路而打起来、激情澎湃的青年。“我们”虽然曾经都拥有激情澎湃的理想,如今却因为革命的失败以及生活的无奈而落入沮丧和彷徨中的中年人。不同的是,“我”和吕纬甫同样面对生活的无聊和寂寞,他们的选择却不同,“我”坚持在寂寞和彷徨中前进、反抗,而吕纬甫却选择放弃前进,回归到世俗生活当中。吕纬甫渴望从世俗生活中找到继续生活的动力。鲁迅想通过这两个人物寄予怎么样的思想?对于这个问题,有评论者认为,文中的“我”可以等同于鲁迅,表达鲁迅作为一个选择继续抗争者,想要借此批评那些因为一些挫折便放弃了努力的知识分子。但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平面化。

回到《在酒楼上》原文,我们会发现,文章不只是鲁迅批判“遇到挫折就放弃”的这一种声音。鲁迅对吕纬甫固然有批评之意,但同时还有着对吕纬甫寂寞和可怜处境的感同身受,全文也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兔死狐悲的哀婉之情。并且作者虽然与两个人物之间都具有这样那样的联系,甚至他们与作者有着某种精神上的联系,但其实作者对这两个人物都有批判。作家似乎是在两者之外,或者是在两者之上去发出自己的声音,与文中两个人物独自的思想,他们所各自发出的声音是不能混同的。所以对文章中的声音作一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鲁迅的精神世界。

这里有必要对上文所提到的小说中的声音进行解释。

小说“艺术地再现生活本身的复调本质”因此可以说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声音,或者说小说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形式。只是这种话语形式不像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谈。他的媒介不是人声带发出的声音,而是经过加工和组织的语言符号。巴赫金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人在存在当中无可回避”的对话。小说来源于生活,小说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所以小说中也必定存在着许多对话。鲁迅的小说从创作之初至今,连续不断地受到许许多多的关注和研究,也正是因为鲁迅小说中声音多种多样。在鲁迅小说中,众声喧哗,声源多重,且声音之间关系交叠复杂,但是就是在这种多重复调之中,交织出内涵丰富又具有难穷尽、广阔的意义空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复调对话了解难以抓住的小说内涵。

二、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复调性分析。

就“我”和吕纬甫之间的“对话”关系而言,小说中并没有把话语权完全的交在“我”的手中,作者并没有剥夺吕纬甫的话语权。文中很大的篇幅都是吕纬甫的声音,其中主要有奉母亲命令返乡办的两件事:迁坟和送绒花。吕纬甫“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和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质”,“我对于这差事倒并不觉得烦厌,反而很喜欢,”

并且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母亲的愿望。从这些声音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吕纬甫回归家庭后,对之前轻视的世俗亲情表现出依恋和向往。但文中吕纬甫对这两件事表达更多的是无聊和失落。

以“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来定义这两件事情,这些语言证明事后吕纬甫对自己行为进行反省,他并没有觉得得意而是反倒觉得无聊和失落。而且他并没有完全忘记他之从前的激情和精悍,这从他看见废园后眼睛中闪出的射人的光中,从他自嘲式的把自己比作飞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蝇子的比喻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现在的状态并不满意。吕纬甫对目前自己的生活和现状只是敷衍和妥协着,他对于青年时的梦想并未忘怀。吕纬甫的心理有依恋向往,同时又有无聊寂寞,且在寂寞中还闪烁着残存的激情和光芒,从这种复杂的心情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吕纬甫所表达出的“话语”并不是单一的,在吕纬甫的思想内部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声音,这些声音之间就形成一种对话关系。他面对着代表继续坚持前进的形象———“我”,并没有表现出排斥和嘲讽,反而表现出一种惭愧和自嘲,可见吕纬甫与“我”之间的“对话”关系也并不是决裂和敌对这种单一的表现。

小说中,“我”对吕纬甫的态度不能简单概括为失望和批判。虽然前面在作者感怀物是人非的时候,“我”看见曾经敏捷精悍的吕纬甫变了,心中有许多失落,但这其中更多的不是对吕的嘲讽和失望,而是一种同命相连的同情和失落。这在“我”看见吕纬甫久违的射人的眼神后“我”的兴奋中,在吕纬甫作了苍蝇的比喻后“我”说的“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吧”中,从吕纬甫“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待我”这种自我惭愧和酸楚的话语等等地方,都能看出“我”和吕纬甫之间的“对话”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他们之间的对话既有差异,又有着独特的精神联系,更像是一对有过共同经历的孪生兄弟,一方否定另一方就是在否定自己本身,两者形成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缠绕的乐曲组成的复调。这种复杂的“对话”开拓了小说的意义空间,这两个形象并不是某种绝对的、完整的观念的独立代言。吕纬甫和“我”都是处于人生迷途中的迷路者,他们都处在彷徨中,谁都无法确定自己选择的以及被迫适应的道路是对是错。

这是鲁迅的“历史中间物”式思想的产物。鲁迅从不认为自己能给出某一种答案,他更多的是把问题提出,并且通过小说文字呈现给大众。他把这种矛盾的选择化成两个不同的艺术形象,并且让这一个个“他人”具有独立的逻辑。他让自己和读者作为旁观者,更好地看出内在思想与外在世界的利弊,鲁迅站在更高的高度来批评自己的灵魂,这是非常困难和痛苦的。鲁迅一次次的把自己沉入一个个痛苦挣扎中去探索自己心中复杂、纠结的“对话”,再根据这些对话去创造“说话”的角色中。所以这些复调式的角色的精神内涵皆从鲁迅自己一个人而来,他们就必然具有某种精神联系。但同时,小说中每种“声音”都代表鲁迅精神矛盾中的不同侧面,因此它们之间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所以这些声音存在在一部小说中便形成一种复杂又有韵味的复调。因为这种复调的声音是鲁迅对自我的深度挖掘,所以它是来自于灵魂的,也更贴近于矛盾的本质。

三、小说中人物内部的复调性分析。

吕纬甫和“我”这两个单独的艺术形象内部的“声音”也不是单一的,他们各自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复杂性和矛盾性。这使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安于现在的生活,仍旧处于纠结和彷徨中。先说吕纬甫,他似乎已经忘记从前的一切,安心于世俗生活。“我”和他刚见面时,他的精神是沉静、颓唐而失去光彩的,这是吕纬甫的其中一种声音。但在看见废园那一瞬间却又闪出了慑人的光彩,这里又让我们听见了另外一种与之前的颓废所不同的声音。

虽然他表述自己的现状像蝇子一样绕回来了,明白告诉我们他的无奈与无聊,但他又以“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样的诗句自我安慰。他眼中下意识的神采告诉我们,从前的热情与澎湃的梦想并没有在吕纬甫的头脑中彻底抹去。即使他自己也想忘记过去,专注于现在的生活,但他仍旧在“启蒙者”和“世俗人”之间游走,并且在这两种人生角色中纠缠,他并没有完全接受现在的定位,或者说他根本还不清楚自己应该在这个世界什么样的位置,可见吕纬甫内部的思想并没有达到和谐、统一。

他内部不同的声音,时时在争辩,在纠缠,这使他无法安然地过他目前世俗的生活。

这种矛盾与破裂在他对后面讲述的一些事的态度中得到了验证。他在描述迁坟,送绒花的开场白中便说这些是“无聊的事”,但却也按照母亲的'愿望去做了,并觉得也是乐意去做的,但最终还是落得个失望而归。这些都彰显出吕纬甫内部的矛盾和纠结。他选择放弃之前的梦想,但他没有也无法完全抛掉过去,安心迷醉于现在世俗的生活。他在表达自己仍要教‘子曰诗云’后,又自言自语似地说这是些“无聊的事”,不是自己想教,而是别人只学这些。从这些语言中我们能看见吕纬甫矛盾尴尬的处境。他虽然想要压抑年少时梦想的“声音”,让它安静甚至哑掉,用以暂时麻木自己,但那种声音却时不时地冒出来,催逼着他。两种矛盾的声音在他脑中吵嚷,纠缠,使他无法真正安于这种生活。这与鲁迅先生抄古碑麻醉自己那段时期的经历非常类似,我们似乎能听见他内心丰富的“声音”。

再说文中的“我”,虽然从文中“我”的话语和吕纬甫的反应,特别是末尾那段具有象征意义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我”并没有像吕纬甫那样放弃自己曾经的梦想和目标,“我”在继续前进。但从“我”的言行中不难看出“我”也是一个被复杂“声音”困扰的“纠结人”。来s城,“我”的怀旧是失落而无聊。对废园景色的描绘很明显能够看出“我”对于那种为梦想坚持的努力,不畏严寒和艰辛精神的赞许,但小说却没有把“我”塑造成具有无坚不摧意志的战士。因为紧接着的另一个“声音”却如鬼魅一样,萦绕不去。就像“我”对北方南方雪的感慨,“我”现出明显的漂泊感和无依感,能看出“我”

虽然坚持着,但心中也有许多的失落、软弱和犹豫,甚至是寂寞绝望。当他们袭来的时候,几乎要把“我”吞没了。小说后面在“我”听吕纬甫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听到他在教‘子曰诗云’时“我”表示出了惊讶和奇异。

只是从吕纬甫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在惊奇和失望的同时更多的是同情和伤感,“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待我”都可以看出来。虽然“我”也面临和吕纬甫相似的令人无奈失望的经历和现状,但“我”最后的选择却是迎着暴风雪,迎着绝望前进。

由此看出这两个形象“内部的”声音也并不是单一的,在他们各自内心的声音中也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并且形成一种复调。虽然他们的选择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还是不能安生。他们还是无法摆脱矛盾和纠结,他们的思想深处仍被矛盾和纠结的声音像“毒蛇”一样纠缠。经过上述的分析,不管选择哪一条路,最终面对的都是弥漫于天地间迷雾样的迷茫和绝望。从中可见鲁迅也还不能从各种矛盾中挣扎出来。鲁迅最终也没有找到答案,他仍处在矛盾和纠结中。这也是后面像《孤独者》这样的文章会产生的原因。

从中看出,某些评论者把作者跟《在酒楼上》的“我”等同起来这种简单概括的说法并不合理。他否定了鲁迅充满矛盾性和复杂性的思想和直面惨淡人生的战斗精神。我们从这两个艺术形象中能找到许多鲁迅先生的影子,但在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对与吕纬甫一样已经放弃了梦想,过着与世俗生活没有两样的人有所批判,对继续坚持的“我”,也没有给予多少美化,在叙述中也用批判的视角进行反观。这也反映出鲁迅精神和思想的独特性以及他的怀疑精神。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和指明某种光明或者正确的道路,他只是把自己剖开,把自己矛盾的思想揪出来,精细地刻画成“他者”的思想,从而彰显出其精神的深刻性,矛盾性和复杂性。这使鲁迅这个作者从众多的声音中淡出,站在旁观者的位子上冷眼旁观,使得这个作者凌驾于众多声音所形成的复调之上,这种复调使小说呈现意想不到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xx.。

[2][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3][美]克拉克.米哈伊尔·巴赫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4]鲁迅.鲁迅经典[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

[5][印]泰戈尔.流萤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一年级小论文篇五

信息化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信息技术,其可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工具性充分凸显出来,活跃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同时,信息技术既能带领学生融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果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那么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强制性劳作,不能将学生自身的热情激发出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无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使其反感语文学习。

所以,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对小学生而言,现代信息技术非常新鲜,且多媒体教学逼真的视频情景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导学生融入教学并主动探究。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的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时,若一味照本宣科,教学就会枯燥,不能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激发出来。

这时,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演示功能,如课前从网上收集一些小海龟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精美的教学短片,表现小海龟群离巢及入海过程中被出没的肉食鸟啄食的情形,配上背景音乐,用精美的图片及富有感情的.音乐同时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潜移默化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情境,使学生迅速融入情境、产生学习意愿。

二、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想要学习语文,首先应该识字。我国传统的语文识字教学一般是利用反复读写的手段来帮助小学生正确识字。然而,这种识字教学手段非常枯燥乏味,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1]。尤其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比较特殊,注意力持续集中时间通常是20~30分钟,所以,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

可想而知,缺乏趣味性的识字教学会显着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将现代信息技术当做识字教学的辅助工具。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解生字笔顺的过程中,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生字的动态笔画顺序,加深小学生对生字笔画顺序的印象。同时,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可辅以多媒体动画或图片,创造轻松愉悦的识字教学环境,培养小学生自身识字能力的同时改善教学氛围。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帮助小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并充分理解作者在文中融入的思想感情[2]。

然而,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可知,学生如果仅凭自己主观的认识去阅读文章,就无法深入理解文章。

所以,语文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比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的课文《东施效颦》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相关影片,以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反映文字内容,促使学生深切体会东施效颦的寓意,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

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十分有限。因此,语文教学难点之一是作文。我国传统作文教学主要是语文教师利用范文对学生的写作予以指导,教学手段十分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力,使学生只能机械地依据范文来写作,降低了文章应有的创新性。

同时,小学六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但还十分有限,部分学生甚至无法确切表达内心所想。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学生的创造力有效激发出来[3]。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命题作文《春天来了》时,可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涉及春天风景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春季大自然的景色如何变化,然后播放一首韵律比较舒缓的轻音乐,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或用心感受、用眼睛看、用耳朵倾听春季的美好,然后让学生将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五、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又能通过声音、视频或图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听课状态,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及兴趣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湘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4(10):164.

[2]钱爱东.让多媒体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精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5(18):184.

[3]杨昌会.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探究[j].中外交流,,8(24):221.

一年级小论文篇六

今天,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叫妈妈来一起思考这道题。

妈妈看到这道题后,二话不说,立马用方程来解。设原来共有运动员x人参加,那么现参赛总人数为(x+10),根据“原来参赛总人数×1/15+10=现在参赛总人数×2/23”的关系式得出x=450,那么最终的答案就是:这次运动会共有460人参加,这个学校有40人参加。

我承认,在解方程的熟练程度方面,我还不如妈妈;但是,难道这道题就只能用解方程这一种方法来求解吗?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说过:掌握了比例法,可以使问题简单化,甚至可以把六年级的数学题变为二年级的那么简单!这道题目中有变量,也有不变量。哈哈,这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以不变量或者中间量做单位1”而用比例法求解。对于这道题,不变量是其他学校的'参赛人数。所以,用1-1/15=14/15算出原来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的人数比例是1:14。然而这个学校增加10人后,那总人数也就增加10人,所以用1-2/23=21/23算出现在这个学校和其他学校的人数比例是2:21。列出算式如下:

(原)某校:其他=1:14=3:42。

(现)某校:其他=2:21=4:42。

因为其他学校参赛人数不变,这样就可以算出这个学校增加10人是增加了4-3=1份,那么,比的单位就是10÷1=10人。用4×10=40就算出这个学校现在的参赛人数;(4+42)×10=460算出这次运动会参赛的总人数。

一道题就这样被迎刃而解了。看到我不列方程直接算出答案,妈妈先是有些惊讶,继而拍拍自己脑门,连声说着:“我怎么没想到呢?”接着,当我说出:“数学王老师说了,如果看到应用题只知道列方程的话,是没有前途的”这句话后,妈妈来了句:“太伤自尊了!”就假装不理我了。

通过这道有趣的数学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难题不要怕,积极思考各个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解题的钥匙,这样,任何题都能被解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小论文篇七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年级小论文篇八

在夏天里,妒忌是一个热热的太阳,把人热死。

妒忌是一座大山,把我们的视线挡住;。

妒忌是一块黑炭,照不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妒忌是一把刀,把人刺死,也把自己害死;。

妒忌是一只害虫,咬坏了友谊。

同学们,妒忌不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也不能妒忌,我们要有宽容的心,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人生旅途中,总有人不断地走来,有人不断地离去。当新的名字变成老的名字,当老的名字渐渐模糊,又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和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在不断的相遇和错开中,终于明白:身边的人只能陪着自己走过或近或远的一程,而不能伴自己一生;陪伴一生的是自己的名字和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名字所带来的感动。

一年级小论文篇九

摘要:

分层激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出发的,它是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文章围绕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由不同学生组成的班集体中,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就是正确对待这一差异的教学策略。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备课时分层次备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根据不同层次进行评价,实现教育、学习、发展协调进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十分有效。

一、在教学中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考,而另一些学生则习惯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某些概念,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如果在下发预习提纲时不分层次,统一要求,努力影响学习的自学兴趣,则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题就做多少题。第1题要求全班完成,第2题大部分学生完成,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

二、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消极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到b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分层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的,标准不同,层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可以根据学情做出新的选择。虽然每个层次的划分标准不同,但各个层次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要把鼓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相应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在应试教育中,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一切都好;文化成绩差,就一文不值。结果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量学生被迫厌学、弃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给社会产生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酿成恶果。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可见能否正确评价学生,是决定教育、教学成效高低的重要环节。

四、分层教学,多层互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所谓“教学模式”,其实是某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做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我想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地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让同学们评议,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又如教学《三个儿子》,同学们阅读后,感到疑惑:“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在讨论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有的说:“老爷爷可能眼花了。”有的说:“老爷爷可能是视线被某个妈妈挡住了。”还有的说:“老爷爷是不是说瞎话呢?”在讨论老爷爷究竟看到了哪个孩子,他那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时,学生都提出了看法。充分流露出不同层面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但经过热烈讨论,不同层面学生的交融与撞击,最终达成了共识。即三个母亲都称赞自己的孩子,可在她们提水有困难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跑过去帮妈妈提水,值得称赞的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怪不得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孩子。这样在课堂上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既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享学生成果的目的。

总之,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确定,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这一步是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做准备和提供依据的。通过学生层次目标的确定,教师在进行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作科学规划,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作指导,促进他们的潜力开发和能力发掘;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鼓励措施,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目标逐一实现。

一年级小论文篇十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7人,男生10人,女生7人。有了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兴趣浓厚,但是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拼音、识字能力需要加强。而且从语文的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不断训练,想象能力也有待提高。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行为习惯和听课习惯也较差,需加强培养引导。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这学期我继续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培养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3)继续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汉语拼音:

(1)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451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192个,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

4、口语交际:

(1)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听懂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

(2)能看图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

(3)能按照要求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情。

5、阅读:

(1)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认识句号、问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能正确读出长句子中的停顿。

(3)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4)正确地复述课文,语句连贯。

(5)能想像课文所描述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1、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儿童心理特点,运用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语言、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在学习中重视读书感悟,质疑,尊重学生个性;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2、重视发展能力。学生的能力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理解词句的能力,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初步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

3、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本学期,识字任务很重。必须提高课堂效率,使用各种方法使学生识字、组词、说话。对于难于理解的词设计情景帮助理解,力争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

4、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口语交际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口语交际活动,要活泼有趣。可以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