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侧面风景范文范本 侧面描写风景的作文(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7:32:23 页码:12
侧面风景范文范本 侧面描写风景的作文(七篇)
2023-01-10 07:32:23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侧面风景范文范本一

〔院区内董老碑前〕

(以下景区内各景点、景观介绍以昭君博物院讲解员讲述为主)“董老碑”,上面镌刻的是1963年国家副主席、开国元老董必武同志在“谒(yè)昭君墓”时题写的一首诗。全诗的内容我们可以一起看一下:“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shū)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两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赋诗填词、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文人大多对昭君和亲提出了消极的看法。但董老面对众说纷纭的议论,从正面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事实的确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亲”是明智之举,它对于当时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文人墨客们的惜古哀怨是徒劳无益的,因为昭君出塞使胡汉之间形成了长达近60年的和平,从而出现了史书描述的那种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大力发展的幸福景象与和谐局面。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它正是顺应了时势,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愿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并稳定了民族关系。在两千年前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即使在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也足以引为民族团结、国家和睦相处的有益借鉴。〔昭君雕像〕在大道两侧两两相对的按战国、汉代出土文物造型雕刻的大型石兽组成的“仪仗队”的侍卫迎接下,我们继续往前走。前方60米处汉白玉框架凉亭中迎面亭亭玉立、面露胜利喜悦的女子就是王昭君的汉白玉雕像。去过湖北昭君故里的一看便知,这一尊和那一尊几乎一模一样,难道是昭君再世,重返人间,重归她的第二故乡?你看,那雍容华贵、风流典雅、美丽动人的飒爽英姿和安祥神态,不正是她当年和亲出塞前临辞大会上“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徘徊),竦动左右”的光辉形象吗?

〔石牌坊〕

我们前面的“石牌坊”前后是大家以此为背景向北照相非常漂亮的地方。在这儿照相可以把和亲铜塑和昭君墓都拍摄进去。但是请大家先听我讲解,后面会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间。这个石牌坊是按照传统的“三间四柱冲天式”构建而成,中间的大间被称为明间,旁边的两小肩间被称为“次间”,这样的石结构牌坊是墓园的典型标志物。在明间华版正中镌刻着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任主席乌兰夫按历代传统称谓所题的“青冢”二字,其含义是“青色的坟墓”。传说每年深秋,各处草木枯黄的时候,惟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所以被称为“青冢”。又因为墓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晚霞光的映照,墓景时有变化,传说它一日有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cōng,鸡土从,指一种鸡爱吃的头大杆粗短的蘑菇)”。“青冢拥黛”,早已成为呼和浩特世代相传的八景之一。

〔“和亲”铜塑〕

再往前面就是“和亲”铜塑像了。它是按广州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的同名雕塑用铜浇铸而成,高3.95米,重5吨,生动再现了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双双骑马并肩联辔而行的历史性场面。两匹马中,一匹似回眸低语,一匹似侧耳倾听,相依相偎,情意绵绵,从而使整个雕像浑然一体,婉转地表达出马背上的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夫妻间相依相随的新婚恋情。这座雕有“蒙汉”两种文字的和亲铜像被内蒙古人民称为“民族团结的象征”。当然,昭君真的是骑马去匈奴的吗?可能还值得商榷,因为昭君自幼生长于水乡泽国的南方山区,入宫后又未曾练习马术,且一妙龄女郎,那么远的路她真的会骑马去吗?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但到了塞外草原,成了马背民族的一员后,骑马伴夫君,也还是极有可能的。再看铜像,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为什么马头会朝西呢?因为这表明了当时昭君出塞最初的行走路线,即从长安出发先向西行至今甘肃庆阳,然后北上,经陕西榆林、内蒙古东胜、达拉特旗、包头,最终向漠北方向去了。另外,大家还可以注意一下呼韩邪单于帽子上的头饰,顶中是鹰的形象,这是因为匈奴人崇拜鹰,鹰是他们民族的图腾,只有单于或王的头冠上才配饰金鹰。

〔“石像生”浮雕〕

200多米长的甬道两边排列的这些兽形石雕像叫“石像生”,它具有守护、辟邪、吉祥的象征意义,很多古代帝王陵墓前都有这样的“石像生”;它也有营造陵区庄严肃穆的气氛之意。昭君墓前的石像生有牛、羊、马、驼、鹿、虎等12对共24只,它们对称排列,雄壮生动。优美的石像生既体现了汉代墓葬的传统仪规,又反映了当时北方的民族特色。

〔昭君出塞陈列室〕

我们向北往左前方去就是昭君出塞陈列室了,这个陈列室位于昭君墓墓体的右前方。我依次简要给大家讲一下这里的图文陈列内容——1.昭君及其家乡和入宫后情况: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汉晚期人,出生地为南郡秭归县香溪宝坪村,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作为秭归人,她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相隔200多年的同乡。公元前36年,她“以良家子选入掖庭”,为汉元帝后宫“待诏”。所谓的“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的出身,而是农民出身。因为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手工业者等受到鄙视,地位低下,而农民的子女则被认为是出身更为干净、正派,所以被称为“良家子”。所谓“待诏”,意思为“等待皇上召见”。而“掖庭”是专管后宫的机构,当时的“掖庭”对于一个普通宫女来说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因为妇女一旦被选入后宫后,就决不会有任何自由。因此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那么肯定有朋友会问,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难道皇帝还不喜欢漂亮的吗?这就要提到一个人¾¾画师毛延寿。据说,当时因为后宫美女特别多,皇帝没时间去一一看,就通过画师们绘就的美女画卷来决定召见谁。于是,后宫出现了贿赂特别严重的现象,而昭君因为性格倔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他就在昭君肖像眼下点了一颗痣,别小看它,在很早以前的封建社会它被称为是“伤夫泪痣”。哪个男人愿自己娶个克星呢!因此,昭君在宫中待了三年之久,也没见到汉元帝。此时呼韩邪入朝求亲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因为出塞要面对不同的语言、居住、饮食等,谁愿意出塞呢!而这时昭君挺身而出,表示愿意远嫁匈奴。于是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面中临辞大会上汉元帝的尴尬场面。在这次大会上,汉元帝第一次见到如此美丽的昭君,特别惊讶,心想这么漂亮的姑娘我怎么从来没看见过呢!再仔细一想,好象在以前的画卷上见过,但那人眼下有痣呀,难道不是一个人吗?他越想越着急,要不不让她走了,我留下吧。但想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能硬着头皮让她去匈奴了。后来查明是毛延寿做的手脚,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及其同流画师全部抄斩。2.楠木井:楠木是我国的千年不朽之木,在两千多年以前,王昭君就是饮用这口楠木井里的水,直到现在家乡的百姓还在饮用这口井里的水。这井里的水特别甘甜,而且还有一种奇异的现象。据说,在暑天,天气特别热,当你来到井边,凉气袭人,喝一口井水,暑气顿消;到了冬天,无论天多冷,地多寒,井水总是热气腾腾。村里人说,用楠木井的水做饭,饭格外香;烧汤,汤特别鲜;泡茶,茶也特别香;还有饮其水,生美女之说。有机会,准妈妈可以去那儿沾点美女的灵气。3.香溪河:在历史上,昭君美貌非凡,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的身上有一种奇异的芳香,由于经常去河里浣帕浣纱,因而河水也染上香气了。因此,人们把这条河叫做香溪河。 4.白鹤茶:昭君救了两只白鹤,白鹤从杭州衔来龙井茶种籽回报昭君,心灵手巧的昭君在家乡的土地上精心培育成功了“白鹤茶”,成为兴山著名特产。5.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史实记录、昭君出塞时的详细路线图,这些文献资料请大家了解掌握。现在再请大家掌握一个新的有趣的知识——历史上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四大美女,大家猜猜哪个词儿是形容王昭君的?为什么落雁是形容王昭君的呢?相传当年昭君出塞途中行到今鄂尔多斯北部,正好一行远归的大雁从头顶飞过,大雁被王昭君的美貌所震惊,连翅膀都忘记扇动而纷纷落了下来。因此,昭君就有了“落雁”的美称,黄河南岸也多了一处称作“落雁崖”的景点。昭君容貌美、心灵美、事业美、名声美,比西施、貂蝉、杨贵妃那三位美女美多了。 6.昭君子女情况:昭君与呼韩邪生有一子,名叫伊屠智牙师,被立为右日逐王,后因单于继承权问题,在东汉初年被他的同父异母兄杀死。昭君与复株累单于生有二女,分别是须卜居次和当于居次。昭君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7.昭君在国外的影响:昭君故事在国外传播很早,其中在日本、越南影响较大。日本的诗歌中,很早就出现过引用昭君故事的诗句,十四世纪就出现了昭君题材的绘画,十五世纪时,“能乐”就演出过昭君故事。近年来,在日本以昭君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和昭君研究论文也不断出现;在越南也很早就出现了咏昭君的诗作。在西方十九世纪初就提到了昭君的事迹,影响一直挺广。〔匈奴历史陈列室〕昭君出塞陈列室东数十米,昭君墓墓体的左前方便是匈奴历史陈列室。这里展出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实物,充分说明了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战国末期,历史上泛称为“胡”。其强盛时,在北方草原曾建立起我国最早的游牧部落联盟大帝国,在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和汉族的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匈奴民族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匈奴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大漠以南的阴山与河套一带,即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曾是匈奴最初的经济、政治、军事活动中心。

〔昭君墓墓体〕

大家随我看,我们面前的这座大土丘就是昭君墓了,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其墓体占地20多亩,墓高33米,底面面积13000多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几座汉墓之一。相传,昭君死后,汉匈人民都非常悲痛,纷纷赶来送葬,人们用衣襟包着土,一包一包地填在她的坟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万,络绎不绝,每个人又都想多捧几包土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到最后竟垒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坟墓。现在我们看到的昭君墓是于1977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同意,按照汉墓“封土为坟”的结构特点,在原来的墓体基础上填入5000多方土修复而成的,整体呈现为覆斗形的封土堆,墓的上部为方形平顶(又名方上),是典型的秦汉封土形制。其实,在内蒙古的昭君墓有很多,仅在内蒙古西部传为昭君墓的就有多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因为昭君给人民带来了和平,人民爱戴她,很多人都希望她埋葬在自己的家乡,保佑自己平安、自己的家乡富饶美好。因此,有这么多昭君墓就不言而喻了。也有的人认为她是仙女下凡,叫她“昭君娘娘”。附近的百姓都认为,在昭君墓前许愿是十分灵验的。传说,一对青年夫妇久婚不育,便在这里许了愿并且住了一夜,第二年便有了健康的小宝宝。女士们、先生们,就让我们也在这里许个愿吧!从墓体侧面拾阶而上,我们可到达昭君墓墓顶,我们会看到一个怀抱琵琶栩栩如生的昭君石刻像,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和呼和浩特城市远景。大家可以在此留影。

〔碑廊〕

昭君墓后面是百米碑廊,廊内陈列大量诗文书法碑刻,皆是名人手迹。据统计,仅诗一项,唐以前有20多首,唐代有60多首,宋元明清至今,题诗之多更是数不胜数。大家可以从昭君墓后面的台阶下去开怀一览,陶情感受一下这些诗文碑铭的魅力!诗文中提到的明妃即昭君,因西晋时避司马昭之讳,称昭君为明妃,后世也跟着叫了。

〔藏墨苑〕

藏墨苑是一处新建的墨宝收藏展览馆,位于昭君墓的东南约60米处。这里收藏有一些领导同志和社会名流、书画家歌颂昭君的书画精品和中央领导视察昭君墓的实况照片。看完这些,我想起十几年前一位旅游界词人作的一首《念奴娇·谒昭君墓》,将这里的景观和昭君出塞和亲的史实、功绩和昭君文化之精髓概括得比较客观精辟。词曰:“青冢拥黛,黑河畔,气势如山屹立。寰宇几经人世变,惟此巍然不易。草木葱茏,繁花似锦,骑塑传英气。诗碑铭颂——千秋万代功绩。

追思两千年前,汉匈得睦处,何其相契!五十余载,庆境宁,民无干戈之役。多赖昭君,深明大义,出塞和亲缔。民族团结,单于同创先例”。 我想,游览昭君墓,背会并领会董老《谒昭君墓》那首七绝,赏析藏墨苑中的精品,再对照品味这首《念奴娇》,定会使您对昭君、昭君墓、昭君文化乃至咏昭君及与昭君志同道合的呼韩邪单于的诗词佳作加深印象、增进理解、提高认识、升华精神境界和文学修养的。

〔新增建筑〕

昭君博物院在东西两侧新增了几处规模宏伟、景观壮丽的建筑物。它们是坐西面东的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帐和坐东面西的和亲宫、昭君故里昭君宅等。其中,匈奴文化博物馆建设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是世界上唯一的匈奴博物馆。其陈列内容围绕匈奴的兴起、发展和变迁,匈奴的政权机构与官职,匈奴的社会经济与习俗,匈奴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及其融合,以及胡汉和亲等为线索展开。单于大帐采用匈奴民族的建筑形式及风格来体现匈奴的历史文化及其底蕴,主要用于展示匈奴歌舞和汉代歌舞以及昭君出塞和亲场面的歌舞,使参观者通过观看表演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汉文化与匈奴文化的交融。昭君宅则采用长江流域的建筑形制,将昭君故里——湖北兴山的昭君宅按1:1的比例进行复制,包括昭君使用过的楠木井、梳妆台以及有关生产生活工具物品等。同时这里还进行独具楚风底蕴的湖北编钟表演和茶艺表演。如今,昭君博物院已成为包括汉文化、匈奴文化、楚文化在内的综合性文化资源载体,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以崭新的风貌喜迎中外嘉宾。〔结束语〕昭君墓我们已经参观完了,可能朋友们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座昭君墓真的埋有昭君吗?这里是真正的昭君墓吗?现在考古学家还没有确定。其实,我觉得昭君埋葬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为时代的和平做出了贡献。正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写到的:“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大家想想,翦伯赞的这段精辟论述,难道不是关于昭君和昭君墓最最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吗?大家可以在景区内自由活动20分钟。现在是×点×分,请大家对好表,20分钟后我们在昭君博物院大门外乘车。请大家记准我们的蓝色旅游大巴车号:蒙a×××××,×点×分,我将准时在车门口恭候大家。谢谢大家的配合。

精选侧面风景范文范本二

列位游客巨匠好!

今天我们将去旅行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巨匠效劳。

我们此刻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少安皇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好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建城墙。它们大都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此刻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上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成西安,意为“西方少治久安”。推开了明在西安修建城墙的序幕。用时8年修建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少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少13.9千米。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杂而成,干燥以后,异常坚硬。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心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此刻让我们亲身来感受这座科学、精密、完好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以至可以利用有利天形把敌人趁机毁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邻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批示,凌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拒却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硬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单薄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手艺突破是接纳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硬,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2.8坐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为了进步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兼用来打更。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周围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邻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修建,是主将镇守批示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修建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前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心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顿时下。战争期间,这里是兴师动众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因此守御异常严酷。

随着岁月的变迁,此刻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城墙的少乐门、安定门、墨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庖动听民的聪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墙就旅行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巨匠去旅行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修建。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有3020xx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入手下手用于军事批示。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周围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城市中间修建钟鼓楼作为批示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申报时辰,守时启闭吊桥,紧要状态时用以报警戒严,批示城防。这种精密的城市防御体系在明代发展到颠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修建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修建之冠。

我们此刻看到的这座修建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间的东移,到了明神宗万历20xx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修建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美庄重。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所有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类名贵磁器及红楠木家具,周围门上布满浮雕绘,风格厚朴活泼。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同心专心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新近悬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此刻这心钟保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法子,只有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心”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绘共64幅,个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开国后,西安市人民当局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缮,使这座古修建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楼体呈少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修建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天”,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周围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艳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艳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旅行到这里就竣事了。谢谢巨匠!

精选侧面风景范文范本三

今天主要游览的是距蓟县城12公里,处于京、津、唐、承四角交汇地带的盘山。盘山于20__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并被列入全国__大名胜之一,以“京东第一山”著称于世。在整个游览过程中各位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提出,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大家解决。同时也希望各位能给予我最大的帮助。在这里先谢谢大家并预祝各位路途愉快!

对于盘山,在乾隆《游盘山记》中是这样描写的:“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盖冀州之天作,俯临众壑,如星拱北而莫敢与争也。”古时盘山被称为盘龙山、四正山、无终山。元朝姬志贞《云山记》所说:“古有田盘先生自齐而来,栖息至此,因名盘山。”清诗僧智朴《盘山志》所说:“魏田畴隐居于此,故名田盘山。今不曰田盘而曰盘山者,亦犹匡庐之谓庐山也。”这是有关其名称由来的两种说法。

盘山海拔400~600米,海拔最高的挂月峰高达864.4米。挂月峰前拥紫盖峰,后依自来峰,东连九华峰,西傍舞剑锋,号称“五峰”。盘山还有东五台之说,“东”者,是与山西佛教圣地五台山东西对应。紫盖峰为中台,先师台为南台,九华峰为东台,自来峰为北台,舞剑台为西台。

古人又把盘山分为上、中、下三盘,称为三盘胜境。自来峰一带为上盘,劲松苍翠,盘曲翳天,是为松胜;古中盘一带为中盘,嶙峋嵯峨,千奇百怪,是为石胜,晾甲石一带为下盘,万泉响涧,泻玉喷珠,是为水胜;可谓“松风水韵,潭影岚光”。除此,盘山还有26处名石,典志中记述较多的是8大怪石,即:位于由青松岭东顶通达挂月峰路上的将军石、位于上方寺南龙风庵遗址上附近的悬空石、紧邻悬空石的喝断石、位于千像寺北边的摇动石、在少林寺东南山坡的蟒石、在蟒石南边的菱角石、以及盘山水库内的晾甲石和帐房石。

目前是早上十点三十分,我们已到达目的地。车现在停在了景点区停车场内,下午三点的时候我们在停车场这里集合。请大家记住我们所乘的车是蓝色金龙客车!车牌号是津a12345。下车时请大家注意安全,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妥善保管。

盘山主要有三条游览路线:东路、西路和中路。我们选择其中最美的一条游览线路——中路,步行登山。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东侧一座造型独特,宏伟高大的彩绘牌楼,高10米,宽14米,正中匾额上书“京东第一山”,为爱新觉罗·溥佐手书;牌楼背面匾额书写:“层峦叠翠”,为著名书画家王学仲题留。

走进山门,迎面的巨石上,镌“三盘暮雨”四个大字,是原天津市副市长、市政府顾问毛昌五所书。“三盘暮雨”是盘山的独特景观,位列“津门十景”之一。“三盘”说的是盘山的“三盘胜境”,“暮雨”是傍晚的云气。每当阳春三月,桃花、杏花、梨花漫山遍野,远望上盘犹如一堆堆的白雪点缀于苍松翠柏之间,春风吹过,花瓣随风飘落,好像降雪一样;雨后初晴,中盘则云雾缭绕,雾雨蒙蒙,似雨不雨,似晴不晴;下盘却是阳光夕照,一碧如洗。形成:“上盘雪花飘,中盘雾雨渺,下盘夕阳照”的天然奇观。

我们顺石磴小路向北行,几十步后到达的便是东浮青岭与西浮青岭间的峡谷地带,谷口东侧面南,一块巨石矗立,上镌“入胜”两个大字,字径五尺,遒劲有力,出自清末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荣禄的手笔。意即从此就进入胜境了。

穿过从翠屏峰流下来的飞帛涧上的小桥。大家可以看见西峭壁上,有两行摩崖刻字。一行是“四正门径”,另一行是“鸣驺入谷”。盘山又名四正山,因此“四正门径”意为此乃通向盘山的大门;“鸣驺”是指豪门车马声。古时帝王、达官贵人,为了表示对佛门的虔诚,进山礼佛,常常銮舆随从传呼喝道,前呼后拥地进入山谷,所以称为“鸣驺入谷”。

距此不远处有一块巨石当道而卧,高数尺,长丈余,上宽下窄,形似元宝,这就是有名的元宝石。元宝石略向路边倾斜,上边刻着几行正楷大字:“此地有崇山峻岭怪石奇松。”

进入四正门径,一路向北,一幅优美的画面呈现在大家眼前。

迎面这株巨大的古松就是盘山的“迎客松”干围八尺,高足三丈;松下一桥横卧涧水之上,简洁古朴,为花岗岩条石建造,称为偏桥;西岸,一座茅亭卧在涧水之旁。大家可在此稍作休息,借此机会我给各位讲一段发生在这桥上和乾隆皇帝有关的轶事。

乾隆47年(公元1783年),乾隆皇帝带着满朝文武大臣、太后、贵妃到承德热河避暑山庄避暑。据清史记载,当时热河一带,连年干旱,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十分艰难。听说万岁爷带这么多人来此避暑,都非常气愤,于是就传出了一个民谣:“避暑山庄真避暑,百姓皆在热河中”。民谣一传十,十传百的就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乾隆听后非常生气,派两个太监去民间私下查访,但始终查不出结果。无奈之下乾隆与其母商量,决定回京。回京时,途经长城,便到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的清东陵去祭祖谒陵,中途在蓟县的行宫住了一夜。因天气酷热,母子二人谁也没休息好。次日天明,两人经商量决定改道来到盘山。在迎客松前,乾隆下马,步行登山,随行的有东阁大学士刘墉,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等。一行人从静寂山庄出来,由中路进山游览,乾隆走得气喘吁吁,刘墉凑过来,说“我主上山,前背高后步。”

乾隆听了自然高兴,马上反问道:“我要下山呢?”

刘墉急忙说:“我主下山,后步高前步。”乾隆微微摇了摇头。刘墉灵机一动,说:“我主下山,后背倒比前胸高。”乾隆一琢磨,心中不禁一喜。

来到偏桥前,乾隆见这里风景很好,降旨休息并随口说出一上联:“游盘山走盘道盘桓数日”

刘墉抢先对出下联:“逛热河饮热河酒热闹几天”

本想忘记热河之事的乾隆听后甚是不悦,刘墉见此情形,急忙把话岔开,说:“万岁,这儿的景致多美啊,您应该再出个上联,让大伙儿对对。”随即乾隆站起身来,手指大石桥,说:“八方桥桥八方站在八方桥上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此联一出,顿时难住了在场的几位大臣,连刘墉也噤若寒蝉不吱声,只有纪昀低头微笑。乾隆见状,便说道:“纪爱卿,这个下句就由你来对吧。”

纪晓岚一听点到自己头上了,马上站起身来,边走边想:用什么妙句才能哄得乾隆高兴呢?遂已来到乾隆跟前,不禁灵光一闪,跪在乾隆面前对答道:“万岁爷爷万岁跪到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乾隆听后龙颜大悦,御笔提书:“幽深处,曲涧小桥横,细薄云归千丈影,弯弯泉放百般声,立立又行行。”

故事讲完了,我们继续沿着曲径通幽的石阶小路,边前行,边欣赏周围的怪峭山峦。

一路走来,我们已经来到天成寺景区了,寺门东面,有一个石砌的巨大高台,高台上有座宏伟的建筑,那便是卧云楼。

蓟县古称渔阳,古渔阳有八大胜景,即:清池春涨、白涧秋澄、采村烟霁、铁岭云横、盘山暮雨、独乐晨灯、崆峒积雪、瀑水流冰。

其中,“盘山暮雨”说的就是盘山雨后之景,似晴非晴、似雨非雨、似雾非雾这一奇特景观。雨后的卧云楼是这一景观的代表。每当夏天傍晚的时候,雨过初晴,常见一抹云霞,在微风的吹动下,穿二楼楼窗而过,故此得名卧云楼。

观赏了卧云楼,便来到了被乾隆皇帝称为“奥穴区域”的天成寺,该寺始建于唐代,辽、明、清数代都曾扩建重修。天成寺旧名福善寺,犹如天造地设一般,取天成图画之意,故名天成寺。又称“天成法界”。

步入寺门,便见江山一览阁,这曾是乾隆皇帝下榻之所。此阁直通院中的曲廊,曲廊长四十余米,廊间上彩绘风景,翎羽花卉,民间故事栩栩如生。

天成寺正殿建在翠屏峰下,朱红的明柱,光灿的彩顶,面阔三间,雕梁画栋,上面悬挂乾隆皇帝御书匾额“清静妙音”。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周围是十八罗汉雕像。

殿东有一座规模稍小的配殿,殿前耸立着乾隆御制碑,碑正面刻有乾隆皇帝巡幸盘山时留下的《游盘山记》,背面则是其咏盘山的诗作《游盘山》。

殿前的临坝台处,有两株树龄八百年的银杏,均高25米,干围3.1米。银杏树起源于古生代,素有“活化石”的美称,仅存于我国。一般,银杏树为雌雄异株,可大家面前的这两颗均为雌性,而且都结果实,这是因为,在县城农机院内有株雄性银杏树,每年春天借助风力传播花粉,开花结果。

殿西有一座很大的方形条石台基,台基上,巍然屹立着一座浅黄色的古塔,这就是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佛舍利塔,塔身通高22.63米,边长3.38米,八角十三层,结构精巧。塔基由花岗岩须弥座和三层仰覆莲花组成。塔身正面有门,内置佛龛,侧面有浮雕花窗。出檐为仿木作砖雕斗拱。十三层密檐上,挂有104个铜铎,金光闪闪,山风徐来,叮铃作响。塔前有一株古柏,千年以上,测定为天津市年代最久的树,躯干粗大,枝杈盘曲与翠屏峰、飞帛涧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塔影穿幽壑,晴岚迭翠屏”的天成画卷。

古佛舍利塔是辽代天庆年间建的,相传塔内藏神龙亲奉舍利三万余颗。明代崇祯年间重修。为修这座佛塔。名僧如芳和尚刺血书经七年,卖经积钱。兴工时,传说“感白光烛天,如玉桥,竟日不散。”在塔内发现有石函、舍利和佛像等物。

塔东侧立一石幢,上为辽书。明万历年间,磨其三面,改刻“无垢净光陀罗尼佛顶真言”等字及“金佛燃灯记”。

古佛舍利塔西面,有彻公长老和尚灵塔。塔下有善蛇洞,相传洞里藏七十二条善蛇,白天潜于塔下,夜里攀在塔身前以护卫佛塔。有时还潜入殿堂,蟠伏坐下,恭听老僧说法。

大雄宝殿后有两个方形水池,池中有水,名涓涓泉。水池深不足三尺,清彻见底,水质甘甜清冽,常年不涸,将这里的泉水注入杯中,凸出杯面三毫米不溢流,平面放一枚五分硬币飘浮不沉。经有关部门检测,这是难得的低钠高硅的优质天然矿泉水。

此外,寺西有一“飞帛涧”。每当夏秋时节,雨量充沛,涧水从翠屏峰飞泻而下,气势壮观。

出寺门继续往上,盘山的其它景区大家可自行游览,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我会在景区停车场等候大家,请大家准时回来,游览时请注意安全。

精选侧面风景范文范本四

【圆明园的简介】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圆明园的历史发展】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20__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圆明园的建造】

圆明园能够达到那么恢宏瑰丽,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中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役使了无数的精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历时一百多年才陆续建筑经营而成的。那么,为什么清朝皇帝要下这么大功夫,不惜工本来长期经营圆明园呢?这与满族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勤劳勇敢的满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富饶美丽的土地上。17世纪中叶,清军在其卓越的领袖、封建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的领导下,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腐败透顶的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宫廷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竟延续了二百多年。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动,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大规模地兴建园林就这样开始了。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玄烨下令在清华园旧址上建造了面积达六十公顷的畅春园,他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避喧听政,清代帝王园居生活自此开始。但畅春园的地位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后来的圆明园所取代。

畅春园周围,有许多明朝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清初时收归内务府奉宸院后,就把这些前明私园分赐给清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__年),圆明园就是作为藩赐园赐给了康熙帝第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旧园。并由康熙帝御笔亲题了“圆明园”匾额。这座世界名园,就从这一年开始了它从无到有,由盛到衰的历史。胤祯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他对于所得到的这座赐园,是非常引以为荣的,对康熙所题“圆明”二字的意义,他在《圆明园记》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圆明意志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藉之言,体以圆明之德。夫圆面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这里的“圆”,大意是“圆满、周全”的意思,而“明”字则解释为“明达、明智”之意,所以,起名“圆明园”无非是统治阶级标榜自己品德修养与才思智慧都超出常入而已。康熙皇帝题名也表达了他对皇子的期望。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它的规程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组成】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圆明园

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长春园

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绮春园

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20__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西洋楼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但康熙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用青铜制造。

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万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字图案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我国园林史上,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干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收藏】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收书34o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古代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__册。《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阁帖》原是北宁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叫雷金玉的建筑师,他是在修建紫荆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洗劫】

圆明园这座举世名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的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罹劫及残毁圆明园的园林杰作和艺术宝藏无一不是千百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既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

精选侧面风景范文范本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精选侧面风景范文范本六

【圆明园的简介】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圆明园的历史发展】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20__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圆明园的建造】

圆明园能够达到那么恢宏瑰丽,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中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役使了无数的精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历时一百多年才陆续建筑经营而成的。那么,为什么清朝皇帝要下这么大功夫,不惜工本来长期经营圆明园呢?这与满族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勤劳勇敢的满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富饶美丽的土地上。17世纪中叶,清军在其卓越的领袖、封建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的领导下,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腐败透顶的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宫廷暴乱,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竟延续了二百多年。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动,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大规模地兴建园林就这样开始了。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玄烨下令在清华园旧址上建造了面积达六十公顷的畅春园,他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避喧听政,清代帝王园居生活自此开始。但畅春园的地位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后来的圆明园所取代。

畅春园周围,有许多明朝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清初时收归内务府奉宸院后,就把这些前明私园分赐给清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20__年),圆明园就是作为藩赐园赐给了康熙帝第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旧园。并由康熙帝御笔亲题了“圆明园”匾额。这座世界名园,就从这一年开始了它从无到有,由盛到衰的历史。胤祯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他对于所得到的这座赐园,是非常引以为荣的,对康熙所题“圆明”二字的意义,他在《圆明园记》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圆明意志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藉之言,体以圆明之德。夫圆面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这里的“圆”,大意是“圆满、周全”的意思,而“明”字则解释为“明达、明智”之意,所以,起名“圆明园”无非是统治阶级标榜自己品德修养与才思智慧都超出常入而已。康熙皇帝题名也表达了他对皇子的期望。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它的规程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组成】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圆明园

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长春园

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绮春园

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20__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西洋楼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但康熙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用青铜制造。

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万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字图案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我国园林史上,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圆明园的建筑特色】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干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夭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收藏】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收书34o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古代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__册。《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阁帖》原是北宁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叫雷金玉的建筑师,他是在修建紫荆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洗劫】

圆明园这座举世名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的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罹劫及残毁圆明园的园林杰作和艺术宝藏无一不是千百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既体现了我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

精选侧面风景范文范本七

今天主要游览的是距蓟县城12公里,处于京、津、唐、承四角交汇地带的盘山。盘山于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并被列入全国xx大名胜之一,以“京东第一山”著称于世。在整个游览过程中各位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提出,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大家解决。同时也希望各位能给予我最大的帮助。在这里先谢谢大家并预祝各位路途愉快!

对于盘山,在乾隆《游盘山记》中是这样描写的:“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盖冀州之天作,俯临众壑,如星拱北而莫敢与争也。”古时盘山被称为盘龙山、四正山、无终山。元朝姬志贞《云山记》所说:“古有田盘先生自齐而来,栖息至此,因名盘山。”清诗僧智朴《盘山志》所说:“魏田畴隐居于此,故名田盘山。今不曰田盘而曰盘山者,亦犹匡庐之谓庐山也。”这是有关其名称由来的两种说法。

盘山海拔400~600米,海拔最高的挂月峰高达864.4米。挂月峰前拥紫盖峰,后依自来峰,东连九华峰,西傍舞剑锋,号称“五峰”。盘山还有东五台之说,“东”者,是与山西佛教圣地五台山东西对应。紫盖峰为中台,先师台为南台,九华峰为东台,自来峰为北台,舞剑台为西台。

古人又把盘山分为上、中、下三盘,称为三盘胜境。自来峰一带为上盘,劲松苍翠,盘曲翳天,是为松胜;古中盘一带为中盘,嶙峋嵯峨,千奇百怪,是为石胜,晾甲石一带为下盘,万泉响涧,泻玉喷珠,是为水胜;可谓“松风水韵,潭影岚光”。除此,盘山还有26处名石,典志中记述较多的是8大怪石,即:位于由青松岭东顶通达挂月峰路上的将军石、位于上方寺南龙风庵遗址上附近的悬空石、紧邻悬空石的喝断石、位于千像寺北边的摇动石、在少林寺东南山坡的蟒石、在蟒石南边的菱角石、以及盘山水库内的晾甲石和帐房石。

目前是早上十点三十分,我们已到达目的地。车现在停在了景点区停车场内,下午三点的时候我们在停车场这里集合。请大家记住我们所乘的车是蓝色金龙客车!车牌号是津a12345。下车时请大家注意安全,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妥善保管。

盘山主要有三条游览路线:东路、西路和中路。我们选择其中最美的一条游览线路——中路,步行登山。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东侧一座造型独特,宏伟高大的彩绘牌楼,高10米,宽14米,正中匾额上书“京东第一山”,为爱新觉罗·溥佐手书;牌楼背面匾额书写:“层峦叠翠”,为著名书画家王学仲题留。

走进山门,迎面的巨石上,镌“三盘暮雨”四个大字,是原天津市副市长、市政府顾问毛昌五所书。“三盘暮雨”是盘山的独特景观,位列“津门十景”之一。“三盘”说的是盘山的“三盘胜境”,“暮雨”是傍晚的云气。每当阳春三月,桃花、杏花、梨花漫山遍野,远望上盘犹如一堆堆的白雪点缀于苍松翠柏之间,春风吹过,花瓣随风飘落,好像降雪一样;雨后初晴,中盘则云雾缭绕,雾雨蒙蒙,似雨不雨,似晴不晴;下盘却是阳光夕照,一碧如洗。形成:“上盘雪花飘,中盘雾雨渺,下盘夕阳照”的天然奇观。

我们顺石磴小路向北行,几十步后到达的便是东浮青岭与西浮青岭间的峡谷地带,谷口东侧面南,一块巨石矗立,上镌“入胜”两个大字,字径五尺,遒劲有力,出自清末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荣禄的手笔。意即从此就进入胜境了。

穿过从翠屏峰流下来的飞帛涧上的小桥。大家可以看见西峭壁上,有两行摩崖刻字。一行是“四正门径”,另一行是“鸣驺入谷”。盘山又名四正山,因此“四正门径”意为此乃通向盘山的大门;“鸣驺”是指豪门车马声。古时帝王、达官贵人,为了表示对佛门的虔诚,进山礼佛,常常銮舆随从传呼喝道,前呼后拥地进入山谷,所以称为“鸣驺入谷”。

距此不远处有一块巨石当道而卧,高数尺,长丈余,上宽下窄,形似元宝,这就是有名的元宝石。元宝石略向路边倾斜,上边刻着几行正楷大字:“此地有崇山峻岭怪石奇松。”

进入四正门径,一路向北,一幅优美的画面呈现在大家眼前。

迎面这株巨大的古松就是盘山的“迎客松”干围八尺,高足三丈;松下一桥横卧涧水之上,简洁古朴,为花岗岩条石建造,称为偏桥;西岸,一座茅亭卧在涧水之旁。大家可在此稍作休息,借此机会我给各位讲一段发生在这桥上和乾隆皇帝有关的轶事。

乾隆47年(公元1783年),乾隆皇帝带着满朝文武大臣、太后、贵妃到承德热河避暑山庄避暑。据清史记载,当时热河一带,连年干旱,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十分艰难。听说万岁爷带这么多人来此避暑,都非常气愤,于是就传出了一个民谣:“避暑山庄真避暑,百姓皆在热河中”。民谣一传十,十传百的就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乾隆听后非常生气,派两个太监去民间私下查访,但始终查不出结果。无奈之下乾隆与其母商量,决定回京。回京时,途经长城,便到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的清东陵去祭祖谒陵,中途在蓟县的行宫住了一夜。因天气酷热,母子二人谁也没休息好。次日天明,两人经商量决定改道来到盘山。在迎客松前,乾隆下马,步行登山,随行的有东阁大学士刘墉,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等。一行人从静寂山庄出来,由中路进山游览,乾隆走得气喘吁吁,刘墉凑过来,说“我主上山,前背高后步。”

乾隆听了自然高兴,马上反问道:“我要下山呢?”

刘墉急忙说:“我主下山,后步高前步。”乾隆微微摇了摇头。刘墉灵机一动,说:“我主下山,后背倒比前胸高。”乾隆一琢磨,心中不禁一喜。

来到偏桥前,乾隆见这里风景很好,降旨休息并随口说出一上联:“游盘山走盘道盘桓数日”

刘墉抢先对出下联:“逛热河饮热河酒热闹几天”

本想忘记热河之事的乾隆听后甚是不悦,刘墉见此情形,急忙把话岔开,说:“万岁,这儿的景致多美啊,您应该再出个上联,让大伙儿对对。”随即乾隆站起身来,手指大石桥,说:“八方桥桥八方站在八方桥上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此联一出,顿时难住了在场的几位大臣,连刘墉也噤若寒蝉不吱声,只有纪昀低头微笑。乾隆见状,便说道:“纪爱卿,这个下句就由你来对吧。”

纪晓岚一听点到自己头上了,马上站起身来,边走边想:用什么妙句才能哄得乾隆高兴呢?遂已来到乾隆跟前,不禁灵光一闪,跪在乾隆面前对答道:“万岁爷爷万岁跪到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乾隆听后龙颜大悦,御笔提书:“幽深处,曲涧小桥横,细薄云归千丈影,弯弯泉放百般声,立立又行行。”

故事讲完了,我们继续沿着曲径通幽的石阶小路,边前行,边欣赏周围的怪峭山峦。

一路走来,我们已经来到天成寺景区了,寺门东面,有一个石砌的巨大高台,高台上有座宏伟的建筑,那便是卧云楼。

蓟县古称渔阳,古渔阳有八大胜景,即:清池春涨、白涧秋澄、采村烟霁、铁岭云横、盘山暮雨、独乐晨灯、崆峒积雪、瀑水流冰。

其中,“盘山暮雨”说的就是盘山雨后之景,似晴非晴、似雨非雨、似雾非雾这一奇特景观。雨后的卧云楼是这一景观的代表。每当夏天傍晚的时候,雨过初晴,常见一抹云霞,在微风的吹动下,穿二楼楼窗而过,故此得名卧云楼。

观赏了卧云楼,便来到了被乾隆皇帝称为“奥穴区域”的天成寺,该寺始建于唐代,辽、明、清数代都曾扩建重修。天成寺旧名福善寺,犹如天造地设一般,取天成图画之意,故名天成寺。又称“天成法界”。

步入寺门,便见江山一览阁,这曾是乾隆皇帝下榻之所。此阁直通院中的曲廊,曲廊长四十余米,廊间上彩绘风景,翎羽花卉,民间故事栩栩如生。

天成寺正殿建在翠屏峰下,朱红的明柱,光灿的彩顶,面阔三间,雕梁画栋,上面悬挂乾隆皇帝御书匾额“清静妙音”。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周围是十八罗汉雕像。

殿东有一座规模稍小的配殿,殿前耸立着乾隆御制碑,碑正面刻有乾隆皇帝巡幸盘山时留下的《游盘山记》,背面则是其咏盘山的诗作《游盘山》。

殿前的临坝台处,有两株树龄八百年的银杏,均高25米,干围3.1米。银杏树起源于古生代,素有“活化石”的美称,仅存于我国。一般,银杏树为雌雄异株,可大家面前的这两颗均为雌性,而且都结果实,这是因为,在县城农机院内有株雄性银杏树,每年春天借助风力传播花粉,开花结果。

殿西有一座很大的方形条石台基,台基上,巍然屹立着一座浅黄色的古塔,这就是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佛舍利塔,塔身通高22.63米,边长3.38米,八角十三层,结构精巧。塔基由花岗岩须弥座和三层仰覆莲花组成。塔身正面有门,内置佛龛,侧面有浮雕花窗。出檐为仿木作砖雕斗拱。十三层密檐上,挂有104个铜铎,金光闪闪,山风徐来,叮铃作响。塔前有一株古柏,千年以上,测定为天津市年代最久的树,躯干粗大,枝杈盘曲与翠屏峰、飞帛涧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塔影穿幽壑,晴岚迭翠屏”的天成画卷。

古佛舍利塔是辽代天庆年间建的,相传塔内藏神龙亲奉舍利三万余颗。明代崇祯年间重修。为修这座佛塔。名僧如芳和尚刺血书经七年,卖经积钱。兴工时,传说“感白光烛天,如玉桥,竟日不散。”在塔内发现有石函、舍利和佛像等物。

塔东侧立一石幢,上为辽书。明万历年间,磨其三面,改刻“无垢净光陀罗尼佛顶真言”等字及“金佛燃灯记”。

古佛舍利塔西面,有彻公长老和尚灵塔。塔下有善蛇洞,相传洞里藏七十二条善蛇,白天潜于塔下,夜里攀在塔身前以护卫佛塔。有时还潜入殿堂,蟠伏坐下,恭听老僧说法。

大雄宝殿后有两个方形水池,池中有水,名涓涓泉。水池深不足三尺,清彻见底,水质甘甜清冽,常年不涸,将这里的泉水注入杯中,凸出杯面三毫米不溢流,平面放一枚五分硬币飘浮不沉。经有关部门检测,这是难得的低钠高硅的优质天然矿泉水。

此外,寺西有一“飞帛涧”。每当夏秋时节,雨量充沛,涧水从翠屏峰飞泻而下,气势壮观。

出寺门继续往上,盘山的其它景区大家可自行游览,下午三点钟的时候,我会在景区停车场等候大家,请大家准时回来,游览时请注意安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