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工艺雕刻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0:57:35 页码:13
工艺雕刻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
2023-11-19 20:57:35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向。写总结要注重逻辑性,遵循时间序列或者主题思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工艺雕刻说课稿篇一

我有一个姐姐,姓雷,名依宁。顾名思义:就算打雷时,她依然能宁静如故。所以她做事非常专注、认真,尤其是她刻橡皮的功夫,那叫一个了得!

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对她不了解的没见过的说不信,对她了解的因为羡慕、嫉妒、恨,愣说不信。

有一天,女神老姐又要刻橡皮了,只见她拿起一块橡皮,放在桌上,右手拿着她的专用刀,左手用琉璃纸把图案印了上去,准备开动。

突然,我发现了一个地方不小心被刻了一刀,我怕老姐难堪,于是没敢出声。但她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让我仔细看,我又认真地看了下,啊!发现她原来刻了一只蜜蜂,真是太牛逼了!

我见识过很多很多厉害的人,但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就只有我这位女神老姐了。

工艺雕刻说课稿篇二

食品雕刻是一种美化宴席、烘托气氛的造型艺术,在宴席中总是能够显现出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也能欣赏完美的艺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雕刻工艺也在烹饪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食品雕刻工艺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菜品,也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下面将从食品雕刻的独特性及在烹饪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食品雕刻工艺的独特性。

食品雕刻工艺在烹饪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丰富菜品,还能够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这主要是食品雕刻工艺的独特性。食品雕刻工艺在烹饪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体现出食品雕刻工艺的食用性、艺术性和营养性,进而使得食品雕刻工艺在烹饪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在一场宴席中,只有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才能够满足客人的要求。在烹饪的过程中,需要的食材应该紧紧围绕宴会的主题精心构思,并且设计出具有高雅意境的画面,这样才能够和宴会的主题相互衬托。应用雕刻工艺能够突显出一种自然美,高贵典雅、新颖别致,同时也具有轻便灵活的风格。此外,在确定雕品时,具体的菜点造型应和环境氛围及宴会的主题相一致。在具体的宴会烹饪中,需要将雕品装饰原则和雕品造型艺术与宴会的主题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为了更好地应用食品雕刻工艺,需要不断地参与一些雕刻实践,并不断地总结相关的经验,才能够确保食品雕刻工艺的完美和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也才能使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性,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艺术欣赏水平。

食品雕刻工艺就是运用独特的道具刀法,以各种动植物食品为原料,雕刻成一些山、鸟兽和鱼虫等艺术形象,进而丰富菜品的造型和艺术性。由此可见,在烹饪中运用食品雕刻工艺最重要的是雕刻的食材。但在雕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食品雕刻的食品原料在烹饪过程中的食用性,对于一些熟食可以直接食用,像松花蛋和火腿肠等都能够雕刻成饰品来装点菜肴。对于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熟食,他们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但由于受到不同菜品的限制,使得这些食物不能够与主要的菜品混合食用。如果在运用食品雕刻工艺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种工艺的食用性,不仅不能够确保食物的可口性,也还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美感。

3.食品雕刻的营养性。

在一场宴席中,搭配菜肴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美感,更需要注重菜品的色香味美。食品雕刻在烹饪的过程中还能够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增加菜肴的艺术美。注重各种食材的特殊性,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菜品的营养价值。例如,黄瓜和胡萝卜都有很好的色泽,能够雕刻成饰品来装饰其他菜品,同时,它们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其他的菜品混合食用能够增加菜品的营养价值。随着绿色餐饮和视觉餐饮及美感餐饮浪潮的到来,食品雕刻工艺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与此同时,人们在注重菜品的艺术性和美味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只有将雕刻工艺运用到烹饪中,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中餐得到营养科学的发展。

二、食品雕刻工艺在烹饪中的应用。

食品雕刻工艺与传统的雕刻艺术不同,它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工艺,同时也不是只食客欣赏的,这种工艺需要与菜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菜品色、香、味俱全,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饮食水平。食品雕刻工艺在烹饪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补充和点缀菜品。

不同的宴席档次和主题都会不同,一般的高档宴席中都会采用一些造型优美的花卉、动物和植物等来点缀菜品。例如,一盘名为“绣球干贝”的热菜,在菜盘中装点狮子雕刻,这样能够与“绣球干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一幅完美的“狮子戏球”图,从而提高了菜肴的意境美,将菜品上升为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菜肴如果缺少食雕将会影响到菜肴的品质,要想让菜肴色、香、味俱全,则需要采用食品雕刻,这样就能够使菜肴锦上添花,成为一道既可口又蕴含艺术价值的菜肴。

2.美化席面,烘托宴会主题。

在一场宴席中,单纯地使用传统的菜肴,按照传统的菜式进行烹饪是不能够美化席面和烘托宴会主题的,同时也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饮食需要。如果能够运用食品雕刻工艺,在传统菜式烹饪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食品雕刻进行点缀和补充,不仅能够使菜肴看上去丰富多彩、色彩多样,同时也能够增强人们的食欲,更为重要的是,有了食品雕刻的衬托,宴会的主题也会更加明显,更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例如,在婚宴中常用“双喜同心”雕品用“心”形双喜纹再配以情意绵绵的鸳鸯和芙蓉相配合,就能够很好地象征出夫妻生活幸福美满。与此同时,通过食品雕刻工艺在烹饪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美化席面,提升宴会的档次,迎合人们时尚消费的观念。

现阶段,食品雕刻工艺已经在烹饪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广大餐饮业的欢迎,但在这一工艺的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善,才能够做出更具有艺术性的美味佳肴,逐步满足人们的要求和推动我国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朱文政。烹饪菜肴色泽的形成及其调配原则.烹调知识,(22)。

胡有德。关于中餐烹饪中色彩和造型表现艺术的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7)。

粱文周。谈食品雕刻在烹饪中的应用.教育现代化,(2)。

工艺雕刻说课稿篇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号称“瓷器之国”。英语“china”,既称中国,又名瓷器。

瓷器是“泥琢火烧”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人心目中崇高地位。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

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莹莹白玉瓷,漫漫芳菲路。景德镇上下千百年瓷路不断,瓷都声誉久盛不衰,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又以“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多姿”而著称。尤其是融工艺、书法、绘书、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瑰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

这些绮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代景德镇陶瓷艺坛上,其主流力量已从古代师徒相传的工匠艺人转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陶瓷艺术精英。

运用陶瓷艺术专业知识和设计特长,打破了陶瓷艺术的固有格局,把沉实丰厚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寓美意识有机融合,借鉴国外艺术之精华注入日益更新的民族艺术之中,创造出了无数的具有时代意境的精美陶瓷作品,以强烈的现代陶瓷艺术创新引导着东方陶瓷艺术的新潮流。

工艺雕刻说课稿篇四

抛光是玉件雕琢加工的最后一个工艺环节,只需将解玉和雕琢用的薄金属片圆盘更换为木轮或布轮。与解玉方法相同,抛光也是一边用脚踏动木轮或布轮旋转,一边添加拌水的解玉砂。不同的是,抛光用的解玉砂颗粒更细小。在旋转的木轮和解玉砂的作用下,完成玉件表面的抛光。对于手镯类需要进行内圆抛光的玉件,则多采用竹筒,将手镯套在尺寸合适的竹筒上,用脚踏牛皮条带动竹筒旋转,在竹筒和手镯间不停地加入抛光解玉砂,直至手镯的内圆抛光达到要求。

翡翠烟嘴。

翡翠帽饰。

翡翠西服挂饰。

翡翠西餐具。

1.人物类:佛、观音等。

2.动植物类:十二生肖、花、鸟、鱼、虫、竹节、佛豆等。

3.吉祥物类:如意、平安扣、长命锁等。

装饰用玉器。

1.首饰类:手饰、珠链、胸饰、挂饰、头饰、耳饰等。

2.服饰类:帽饰、衣饰等。

3.陈设玉器:把件、摆件、屏风、装饰画等。

杂项玉器。

1.生活用玉器:茶壶、水杯、烟嘴、餐具等。

2.杂器:挖耳勺、打火帘、蚊帐钩等。

工艺雕刻说课稿篇五

青春像一把刀子,锋利敏感;而生活像另一把刀子,厚实敦重。当这两把刀子对削之时,青春这把刀子便会慢慢卷刃。

一块石头如何变成巴尔扎克?把它交到罗丹手上,一块石头便开始接受痛苦且伟大的新生,而日后便矗立在卢浮宫的门前。

一个人,生来便是一块璞玉,一张白纸。在上面用力刻下的东西太多了,用笔写一下的字迹满了,那么这人所经历的磨难,足以洗去身上的铅华。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抷料的锤,打掉的应该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人要经过磨炼,锻炼他的心智,捶打他的毅力,才能够脱壳重生。就犹如大自然的生活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一个即将破蛹而出的蝴蝶,若是被外力相助,那么这只蝴蝶将无法自由地飞翔于天地间,并且会因此断送性命。相反的,一只由自己千辛万苦才破蛹而出的蝴蝶则是健壮不已,能够自由地飞翔。其关键之处便是在于这只蝴蝶是否经历过磨难,过者则活,败者则亡。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无情却必要。

人类同样也适用,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愈加的残酷。现在我们的社会不仅仅需要那种曾经历经过磨炼而强大的人,并且需要不断的日益更新,懂得从众人的经历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从而不断地强大自己。

这种获益的精神就像光明,没有光明并不是不幸的,当你真正需要光明时才是真正的不幸。这个世界是残酷的,但也是美好的。残酷在于它会毫不留情地把那些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没有受过苦难的人拒之门外,而美好的则是你可以不断地去雕琢自身,令得自身愈发的完美,与这个残酷的世界相融。

工艺雕刻说课稿篇六

今天,星期日,紧张的考试过去了,下午,终于迎来了我们期盼已久的劳技课。

这次劳技课,学的是水果雕塑。从广播站回来以后,我疾步奔向教室,拿上两个苹果和水杯,就赶忙跑向劳技教室。

到了劳技教室,老师首先就讲了最不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用刀。老师反复强调,都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割伤自己。

接下来,老师正式开始将怎么雕刻水果了。首先,要学会几个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刀法。然后,老师把苹果分为三部分,两块大的,一块小的,用一块大的和半块小的就可以做成一个天鹅。首先,要找中线,并在中线的正中间插一根牙签。之后,再在牙签的周围切一个椭圆。以此类推往下越来越大。之后,再推开就好了。中线旁边的两个翅膀也是这样,之后,身体就完成了。

之后,老师弄出了天鹅的头,这样,一只美丽的天鹅就雕刻成功了。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轮到我们自己做了,我的动手能力太弱,所以就让靳浩然先做,我先观摩一下。可是没想到,靳浩然也不行,唉,怎么办呢,只能自己首当其冲了。

我先把牙签扎了上去,然后开始根据老师的办法认真地切了起来。但没想到,到了第三下,发现有点扎不动,就稍稍用了一下力,没想到,这一下,让艺术品变成了食物。唉,只好重新做一个了。

于是,我重振精神,做了第二个。这次还好,没在刚才的地方再重新跌倒一次。但是在做翅膀时,那一幕又发生了,可悲!可悲!

我一定要锻炼动手能力,争取以后能做出好的作品。

工艺雕刻说课稿篇七

雕刻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工艺,它以刀痕和线条的错落有致,将特定的材料雕刻成具有立体感的作品。从古至今,雕刻工艺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艺术作品、建筑装饰、家具制作等领域,它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才华,也传递着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敬仰。在我长期参与雕刻工艺的实践中,我积累了不少心得体会。

首先,雕刻需要细心耐心。雕刻是一项需要反复琢磨和精确操作的工艺,它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的灵感和想象力融入到作品中,通过细致入微的雕刻手法展现出来。我发现,雕刻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细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在我刚开始学习雕刻时,我常常急于求成,结果导致作品出现一些疏漏和不足。逐渐地,我悟到了雕刻需要经历多次的琢磨和修正,只有无比细心和坚持,才能创作出卓越的作品。

其次,雕刻需要深入了解材料。不同的材料适合不同的雕刻手法,艺术家需要了解每一种材料的特性和纹理,以便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价值。例如,木材适合使用刀刻和粗雕的手法,而石材则需要使用精雕和打磨的技法。在我的实践中,我学会了通过触摸和观察来感知不同材料的纹理和硬度,从而选择合适的雕刻方式。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材料对于雕刻作品的影响,选择适合的材料可以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质感。

再次,雕刻需要悟出作品的内涵。雕刻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的技术,更是一种表达艺术家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因此,艺术家在创作雕刻作品时需要有所追求和内心的感悟。有一次,我在雕刻一个鸟的作品时,深感到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将这份感受完整呈现在作品中。我通过反复构思和调整,最终雕刻出了一只鸟翅膀展开的姿态,它仿佛在展示着自由和灵动的美。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到雕刻需要艺术家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灵魂的作品。

最后,雕刻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虽然雕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工艺,但它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作为一名雕刻工艺职人,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研究国内外的优秀雕刻作品,并从中寻找灵感和借鉴。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类雕刻工作坊和展览,与其他雕刻师进行交流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审美水平。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我发现雕刻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每一次的尝试和突破都会带来不同的惊喜和满足。

总结起来,雕刻是一门需要细心耐心、深入了解材料、悟出作品内涵、不断学习创新的艺术工艺。在我长期参与雕刻工艺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些要点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相信自己将会在雕刻工艺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和精益求精,将雕刻的美轮美奂展现给世人。

工艺雕刻说课稿篇八

徽派艺术应用(工艺美术)专业是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近年新开的专业,是在传承和弘扬徽州优秀艺术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的是为了一方面可以针对徽州艺术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将徽州艺术的研究成果成功转化为兼具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社会成果。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了保证该课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开设了相关方面的多门课程。其中,“徽派艺术概论”是徽派艺术应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徽派文化艺术知识的了解和感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过鉴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领悟能力相对差的情况,为了成功开设此门课程,授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与考核方式探索,力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培养出合格的徽派艺术传承人才。

一、注重情感认知和审美认同的培育。

“徽派艺术概论”作为一门人文类理论课程,首先注重的是对于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文化素养的培育,希望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完整学习,在内心萌发出对于徽派艺术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认同。学生只有在内心深处真正的迷恋上了徽派艺术,才有可能激发起学习动力,所以该门课程首先应该加强学生对徽派艺术的情感认知和审美认同。而要实现这个教学目的,一方面应加强学生对徽派各门类艺术的审美感知,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徽派艺术的文化认知。只有在艺术与文化两个层面达到认知和认同,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自20世纪80年代对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兴起以来,“徽学”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与“敦煌学”、“藏学”并驾齐驱。对“徽学”的研究成果涉及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建筑学、民俗学、医药学等,内容相当丰富。但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从审美性角度研究徽州文化的成果相对较少。其实,徽州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思想。历史上,在徽州这边热土上,曾经产生过丰富而灿烂的文化艺术作品-徽州文学、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画派等。在这些艺术作品中,都包孕着丰富的审美思想。这也可以说明,徽州人在日常生活中从来就具有一种审美追求,对审美尤其看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领悟到徽派艺术的审美性,可以让学生从感性维度感受到徽州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追求。并且,通过学习徽州艺术中的审美创造规律和技巧,也可以通过汲取、改造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创造中,真正从艺术创造实质上继承和发扬徽派艺术的审美性。

二、注重徽派艺术的继承、创造和革新。

在“徽派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力求避免以往对于课程的讲授只是普通的知识传授“泛泛而讲。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是否真正融会于心,是否真正能够灵活运用,不得而知,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另外,对于知识点的讲授,缺少一种纵向和横向的逻辑贯穿联系,知识点比较分散,这样就让学生无法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对于知识的真正掌握和深度理解。针对这些缺陷,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三、加强平时学习考核比重。

按照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多采用期末考卷笔试,通过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对于一般学科的理论课程而言,有其合理性,但对于“徽派艺术概论”课程而言,如果依旧采用“一试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是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目的的。更何况,艺术类学生在考试能力上,远远不及其他专业学生,即使考前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帮助他们梳理清晰本课程的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依旧有部分学生一头雾水,要么不重视,要么懒惰,在考试成绩上不理想,使得本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又恰逢学校为增强学生培养质量,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求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加大平时学习考核比例,本人对“徽派艺术概论”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现把课程考核具体实施方案介绍如下:

(1)各阶段考核成绩比例由之前的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七比三的比例,安排为:过程性考核(平时、期中、实验、实践等)+期末考核=50%+50%。降低期末考核比例,加强平时考核比例,注重学生平时学习质量的培养,避免依靠期末考试判定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增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2)过程性考核方式、次数及其分值比例:课堂表现,整个学期进行,分值比例为20%,读书报告1次,分值比例为20%;创意设计1次,分值比例为20%;专题论文1次,分值比例为40%。

(3)期末考核方式及其分值比例: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题型和分值占比分别为填空10%、名词解释20%、简答40%、论述30%。

(4)考核方式制定依据与说明。

过程性考核(含评分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表现:依据平时考勤和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学习态度评分。

读书报告:认真精读一本与徽州文化艺术相关的专业书籍,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报告,依据学生对书籍的熟悉程度和独到分析评分。

创意设计:设定现实设计任务,学生据此从徽州文化艺术中寻找材料和灵感,实现传统徽州艺术的现代设计转换,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依据设计的创意构思和能否娴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转换评分。

专题论文:认真撰写一篇与课程相关的不少于3000字的小论文,训练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写作表达能力。依据论文的选题质量、问题分析和写作表达能力,以及参加学校本科生论文大赛获奖情况评分。

期末考核:

填空:

考察学生对关键徽州艺术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名词解释:考察学生对某个徽州艺术类型的理解能力。

简答:考察学生对徽州艺术的类型和特色掌握能力。

论述:考察学生能否掌握徽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