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环境改革信息范文如何写(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5:31:03 页码:12
最新环境改革信息范文如何写(通用8篇)
2023-11-21 15:31:03    小编:ZTFB

通过阅读,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开阔思维。写总结时要客观公正,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干扰。这是一篇优秀的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启发。

环境改革信息范文如何写篇一

在当前竞争日常激烈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着手来加强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要问题,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也正是为了更好满足这一需要而存在的。文献检索能力可以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信息资源也就更加多载体化,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目前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文献检索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科学方法课程,其重点就在于传播文献检索的技巧技能,以及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方面的知识。伴随着当前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文献检索课程迫切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来满足社会对于高级检测人员的需求。

1.1加强学生的信息概念。

信息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对于信息需求所产生的自我意识,本质上是人们要从信息的角度来观察、感受所有的行为状况,进而来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利用的能力。有意识地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可以帮助他们从各个方面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信息的内涵。

1.2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在当前的高校中,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学生已经可以在图书馆中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不同的信息载体来制定有效的信息检索策略。学生需要积极地把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检索过程中,以便可以高效率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信息的获取需要学生具备完整的信息工具使用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多线程同时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1].

2.1教学内容严重脱节。

当前使用的信息检索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的主要内容仍旧处于数据库理论方面的旧知识,很少涉及目前迫切需要的信息安全意识、网络道德培养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教材现状也就从根本上使得学生的信息意识不高、信息观念较为淡薄,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也就达不到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信息化水平,所以上海高校的教材并不一定就适用于新疆地区,每个地方的情况我们也都需要区别对待。

2.2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整体而言,我国的教育环境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别,在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来自于各领域的一线工作人员,而且对于相应的资格认证确实要求很严格。我国高校信息检索教学的师资水平较低,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大多数的文献检索教学主要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兼任,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论深度都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让他们来教导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要想获得成果,希望比较渺茫。而且信息检索教师的任教要求相对较高,但是最后的岗位薪资却与能力倒挂。具体而言,第一,任教要求:图书馆学科知识、情报学知识、计算机水平再加上专业知识;第二,工作内容,除了完成相应的教学要求之外,还要积极地完成图书馆馆内的其他工作,再有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教学工作。这些实际情况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2].

2.3教学方式陈旧。

目前,信息检索教学所采取的主要还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对于实际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也就不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高校广泛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其本身的教学特点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文献检索在大学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而存在,但是其教学中最为有效的办法却是实际动手来进行操作,这一块内容也是需要注意到的。

3.1顺应时代发展,改革教学内容。

认识到文献教学课程中理论教学的弱化趋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实际的信息使用能力,帮助学生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有意识地把新兴的媒介工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也需要注意受众的不同,其教学的内容也应该不同。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主要是建立信息检索的相关概念,比如一些资源和数据库的使用;对于大学中年级的学生而言,就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案例的学习;对于那些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可以充分获取并且整合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有效地应用到日常科研之中,所以他们的关注点就在于研究学科性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分析能力[3].

3.2适当变革教材内容。

信息检索课程主要培养的是文献的检索以及情报的使用能力,但是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而且范围非常广。要想编写出适合实际需要的信息检索教材,就需要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考虑到实际情况,编写出较高质量的文献检验教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同类学科不同高校之间的联系,进而来共同明确最终的教学内容。在当前的网络信息环境下,编写合适的教材主要应考虑到以下两点内容:一是要精简用于检索的工具性内容,加强网络的概念理解、网络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二是要考虑到本专业的情况,重点把文献检索办法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联性,这样可以更好地让他们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

3.3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文献检索课程最终还是需要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技能,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发生互动。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问题,然后再一起来解决问题。当然,现在主流的教学方式有好几种,各有利弊,对比如下:实际问题的解决导向。教师在课堂中首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再通过对于问题的解决来明确检索理论和数据库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该方法在实际中可操作性较强,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4].理论问题的大讨论型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主要是以具体的教学大纲作为重点内容,比如在资源数据库的检索技巧方面,就需要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理论的碰撞中来领会需要学习的检索知识,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最后讨论的结果以及深入程度不容易控制。

基于项目训练型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打破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模式,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达到文检课与学生的专业学术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紧密结合。为增加问题的深度与宽度,由教师引入项目替代问题,拟使学生通过项目的检索研究,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些方法扩展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并激发学生参与课外科研的兴趣,使学生与实际应用深度结合,在应用中去锻炼、摸索、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能力、文献利用能力,达到真正提高信息素质的目的。

3.4.变革新的教学方法。

时代在发生着各种变革,教师不仅仅需要积极地转变教学态度,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把教学目标落实下来。比如说,运用一些相对较为成熟的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依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加深受教育者对所学内容的领会程度,进而提高他们在复杂社会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的同时,也要把传统的考核手段进行相应的改进来适应这种变化。文献检索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培养出具备检索能力、独立研究能力的学生。

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以往的学生毕业论文作为检索实习的训练内容,让他们参与到检索的实际情况中来,这样来培养他们的检索能力。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高效的师资队伍可以对信息检索课程的最终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要想使信息检索教学能够达到期望,就需要学校领导积极地予以重视,建设整个信息检索教学系统,提高相应的教学质量。本校的师资肯定是不够的,学校需要定期组织业内专家来讲座,教师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外出进修的机会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各种技能,以便可以积极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网络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各种电子资源越来越多,要想在这信息的海洋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就需要具备信息检索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以期可以保持终身学习的求知状态。

参考文献:

[1]黄如花,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教学[j].图书情报工作,(3).

[2]李桂贞。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情报理论与实践,(10).

[3]余月。浅谈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

[4]钟伟金。以项目探索为主线的文献检索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12).

环境改革信息范文如何写篇二

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培养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在20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跨跃式发展。

在新形式下,传统的一张嘴、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讲台支撑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持续下去了,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的改革必须与新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相结合。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必须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园网、互联网的优势,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趣味化、社会化。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笔”而轻“口”。为克服这些缺陷,诞生了诸如“英语角”、语音教室等辅助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尤其是校园网的普及,为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革命性突破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条件,有利于英语教学从传统的封闭模式转变为半开放模式或开放模式。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人具有天生的语言能力,具有用口头和书面表达思想的能力,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创造能力。把握并处理好说、写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才能把知识学牢、学好,直至真正掌握。因此,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重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开放教学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将传统课堂和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课堂学习与远程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体验学习方式为主、接受学习方式为辅,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学习。对教学内容、师生交流、语言环境、评价体系实行全面开放。

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

实现课堂教学开。

[1][2][3][4]。

环境改革信息范文如何写篇三

论文摘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以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巫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的建构为线索,重点介绍了信息化教学系统的三个要素:个性化校园学科资源库,有效的互联。习学科资源管理工具,灵活的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以及该系统在学校中的应用模型。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学科资源库互联网管理工具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一种以信息化教育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这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我国以此为契机,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融人.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但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信息化学科教学的目标,却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教师仅仅通过在课堂上使用个别信息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只有建立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信息化学科教学的目标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认为学校的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应该包含三个要素,即个性化校园学科资源库、有效的互联网学科资源管理工具、灵活的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这三个要素互相配合,能使学校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发挥其巨大功能。

1个性化校园学科资源库。

目前,各个地方都在积极进行教育或学科资源建设,市场上的基础教育资源可谓五花八门、品种众多,但在一片繁华的背后却同时存在着重复建设、数量庞杂.、脱离教学实际需求等问题。我国可供教学上使用的软件数量滞后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其中适合教师“个性化”需求的更少。而让教师制作适合教学需要的所有课件,既费时又费力。因此,应尽早为教师提供既不受教学方法制约又与每个人的教学风格无冲突、具有单一主题或内容(其呈现方式可以是文本、图形、图像)的集汇的学科资源库,教师可利用学科资源库中的素材,方便、快捷地“组装”出符合自己需要的教学软件。

近几年,在课程改革浪潮的涌动之下,原有的统一的教材体制正在逐渐被打破,教育部已经批准十八家出版社从事新教材的开发和出版,教育资源多样化的格局正在形成。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格局的出现,势必影响到学科资源库中资源的时效性和适用性。因此,在进行学科资源库建设时,不要针对某一版本的教材,而应该围绕知识点展开,使其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普遍适用。

学科分类是最基本的划分资源内容的依据,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便于组织和管理,可将每个学科进一步细化到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自身的特色采用多种表现形式。

学科资源库中的资源可分为基础素材、集成单元和课件。为了便于对基础素材的使用,可将素材分为教学指导、教学素材、参考资料和练习测试四类。基础素材根据不同的教学模板构建为集成单元和课件,集成单元也可以直接构建为不同形式的课件。

基础素材库中,教学指导部分包含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实验指导.、参考教材等;教学素材部分包含预备知识、内容讲解一、重点难点、典型例题、常见问题、名词术语、实验实践和图形符号等;参考资料部分包含发展史料.、前沿进展、教学论坛、典型教案、知识博览;练习测试部分主要是习题和试题等。集成单元库中包含案例、试题、试卷、质的评价量规集、课程试验、文献资料、索引目录.、名师讲堂、教与学工具或模板等;课件库中主要包含电子图书、电子讲稿、光盘课件.、网络课件、视频流课件等。教学指导部分的内容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新教师来讲作用很大。教学素材部分一般以尽可能小的单元进行存储,而集成单元和课件,只是对这些素材的链接,这样可以大大节省磁盘的存储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调用这些素材,组合成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也可以直接调用已经组合好的集成单元和课件,使用起来极其方便。

学科资源库的建立,一方面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作为课后巩固复习之用。为学生提供的学科资源应该包括演示型、自主学习型、专业训练型、课外检索阅读型以及许多更加开放形式的资源。

2互联网学科资源管理工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仅仅依靠学校学科资源库中提供的静态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了。互联网学科资源管理工具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校园学科资源库提供动态的信息和数据,不断更新其中的.知识,使教师可以获得本学科发展最前沿的信息;二是可以让教师通过直接访问internet获取所需的学科资源。

基于以上要求,并考虑到由于网络资源的不断扩充和更新,导致任何一个工具或软件都无法包含与某一学科相关的所有资源,加之教师所需的资源比较专一等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对包含学科资源网站的url分门别类进行管理的方式,并为用户提供使用url的工具以链接到相关网站,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其信息检索的效率,帮助他们获得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此管理工具要具有定期自动对internet进行搜索和过滤的功能,及时把网络内已更新的内容或站报告给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与学科专家共同确定管理工具内网站的更新,对新信息进行选择和整理,并及时补充到学科资源库中。资源的及时更新是信息化学科教学的基本保障之一。

3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

以上两个要素的建立,只是想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学科资源,而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从目前广大教师对学科资源库利用率不高的现状看,信息技术技能偏低是主要原因。因此,随着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对教师信息及技能的培训也是教育投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还应考虑到教师日常的繁忙工作,可以通过调整目前的培训方式,把集中的脱产培训改为随时的技术指导,通过网络使教师可以随时获得需要的信息技术资源和相应的技术指导。另外,还可以在建设学科资源库的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结构化教学支持工具,使教师能够在不培训或少培训的基础上,就能方便快捷地把所需的学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教学服务。这些工具主要包括联机帮助、百科全书、字典、翻译工具.、字处理软件、计算器、课件设计的模板和窗体、公式和符号录人工具、自动化程序、统计分析工具等。

事实上,每个教师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正是这些在信息化教学中的灵活应用,才使得教育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因此,如何为这些教师提供一个交流与共享的空间,使他们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实现信息化学科教学的最优效果,也是本系统需要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网络信息交流工具的主要功能是形成一个虚拟的备课小组,该备课小组一般是按照不同学科来组建的,这样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可以在此进行自由交流,以保证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该小组还应积极欢迎校外同行的参与,形成校际间的交流与协作。虚拟备课小组还可以由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组成,这样有利于大家对学生特点进行认识与理解,并能实现不同学科的优势互补。

此外,还要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工具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由同学或教师作出解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而通过对别人提供帮助,学生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提高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并对他们加以引导或给出规范的问题解决方案,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由于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都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形成所谓的“头脑风暴”。该交流空间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不断充实到学科资源库中,使其更加丰富并富有个性。

在信息化学科教学系统中,学科资源库要素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也是知识积累的仓库,而互联网学科资源管理工具的作用是实现学科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充实,网络信息处理与交流工具则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三个要素的互相补充和配合,可以方便实现学科教学的信息化。该系统的应用模型如图所示。

环境改革信息范文如何写篇四

在信息传播高速快捷的今天,为领导者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是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保证。如果将错误、片面、迟报的信息提供给领导,则可能导致领导者产生错误的判断,以致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重大的损失。秘书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肩负着为领导提供信息服务的重任。

可以说,做好信息工作是秘书发挥参谋咨询作用的有效途径。此外,秘书努力向外界传递领导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也有助于塑造领导良好形象、树立领导威信。因此,秘书应将信息视为一种重要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努力开发,潜心挖掘,确保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让自己成为一名信息灵通、应对自如、有所作为的得力助手。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收集手段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秘书只有努力培养新媒体环境下收集信息的能力,才能从各种媒体零散杂乱的信息中挖掘出带有规律性的信息,从表面信息中发现本质性信息,从已知信息中推导出未知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最大增值,为领导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务。

1.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受众从单一接受转变为互动分享。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是单向的,受众的接受是被动的;而在新媒体环境下, 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吸收、加工、扩散各种信息。网络里的论坛社区、微博贴吧、视频网站不计其数,借助互动平台,人们不仅可以阅读各种信息,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对相关信息资源作补充共享, 并融入自己的观点,向另一个群体传播。

2.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捷、覆盖面更广。由于信息载体多种多样, 自媒体快速增加, 传播渠道多元化,一条信息可在几分钟内传遍全球。

3.公众观点易受“意见领袖” 引导。虽然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 但由于普通人信息有限, 对话题发声的影响力不容易引起共鸣; 而“大微” 和“意见领袖” 通过对信息特殊的加工、运用煽动性语言, 甚至制造耸人听闻的谣言来引起公众围观, 如网络上红极一时的薛蛮子、秦火火都给社会公众带来非常不良的影响, 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数量众多的网民常常以“意见领袖” 的观点来代替自己的观点, 这些经过网民汇集起来的意见, 往往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

面对新媒体的复杂性、多变性,秘书人员只有充分掌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才能及时、高效、准确地获取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信息资源,又快又准地向领导提供决策信息,从而及早对不利的舆情进行危机公关,避免出现被动局面。

1.积累并传递领导的正面信息能量。鉴于新媒体的广泛性和快捷性特点, 秘书人员应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积累领导的形象能量, 传递正面信息, 并及时消解不利舆情。

2.强化媒介素养, 及时消解不利舆情。领导干部常常由于身份原因, 不便主动与媒体接触,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 领导更是没有时间与意见领袖、网络大微们深入沟通交流。如果出现了不利舆情, 领导干部无法在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场合应对媒体的拷问, 任由小道消息占据主流信息通道, 那就会招致更大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人员应将与媒体沟通、传递真实信息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通常领导在出台一项重大决策, 或决定建设一个项目前, 会提前释放一些信息。为确保领导的决策与主流民意相符, 秘书就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有效地从各种媒体的“意见领袖”、网络“大微” 中搜集相关舆论信息反馈给领导; 同时, 秘书在与媒体人员沟通时,应将正面、有利的信息巧妙设置成为媒体关注的议题, 从而引导媒体按领导的意图加以传播, 避免因“封堵” 信息造成媒体的反感。

3.活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整合信息资源。新媒体虽然有传播快速、辐射广泛的优点,但其汇聚的信息往往源头难找、杂乱无序。如果信息得不到利用或者利用价值较低,那么围绕信息的一切工作都毫无意义。

环境改革信息范文如何写篇五

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现代审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所做的研究和评价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了解和描述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记录;第二,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第三,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即评价控制风险,确定在内部控制簿弱的领域扩展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因此,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并作出相应的记录,是注册会计师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的首要步骤。本文拟就此作一讨论。

一般的理论认为,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描述应该采用“交易循环法”。此法下,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是将企业经济业务分成若干业务循环,再了解各循环内的内部控制并进行相应的了解记录。所谓交易循环法也称切块审计法,是指将密切相关的交易种类或帐户余额划分为同一块,作为一个业务循环来组织安排审计工作的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在了解内部控制上,其实质就是将内部控制系统划分成若干业务循环子系统,然后再针对每一业务循环子系统进行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描述。然而,我国已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从“内部控制结构”入手去了解和描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例如,《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分别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三个方面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独立审计准则的这种规定无疑是告诉人们,在审计实务中应将内部控制系统划分成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子系统,并且,内部控制的了解、描述也应该分别按这三个子系统进行。这样,我们的审计理论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内部控制了解、描述的业务循环法与内部控制了解、描述的结构分析法是两种方法还是一种方法?如果是两种方法,那么,哪一种方法更科学?如果两种方法都科学,为什么《准则》强调要求注册会计师只能采取“结构分析法”?如果是一种方法,又如何理解对内部控制同时按照两个标志(业务循环、结构要素)所作的划分?显然给职业界的人士带来了极大的困惑。

一、“两种方法”的理解。

把对内部控制了解、描述的业务循环法与结构分析法作为两种方法看待,理解上并无困难。因为无论是业务循环法还是结构分析法都是对同一事物(内部控制)所作的不同划分。审计实务中,人们不可能在一次审计中对同一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作重复的了解、描述:要么按照业务循环来进行,要么按照内部控制结构来进行,这是“两种方法”的基本观点。单独对“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所进行的理解、阐述,都不会产生太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一旦把它们和理论的或实务的有关方面联系起来,其所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凸现。

把业务循环法作为了解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无疑是对内部控制结构分析理论的一种排斥。因为在这种方法下,内部控制按结构分析理论划分的内部控制结构要素将会变得毫无实际意义,失去了应用价值的结构分析理论充其量也只能是供理论家们孤芳自赏的一种“纯理论”。

把结构分析法作为了解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无疑可以将内部控制的结构分析理论应用得淋漓尽致。但这样一来,却与其后的审计程序(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发生了矛盾和冲突。现代审计理论认为按照业务循环进行实质性测试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方法,为了与实质性测试的业务循环法相匹配,符合性测试也应该按照业务循环来进行。了解、描述内部控制是符合性测试的基础,如果内部控制按照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进行了解和描述,符合性测试必然会失去按照业务循环来进行的条件。把业务循环法和结构分析法作为两种方法看待,存在种种矛盾,因此,“两种方法”的理解并不科学、合理。

二、“一种方法”的理解。

“一种方法”最可能的.理解是对内部控制按业务循环法、结构分析法递进划分后再进行了解、描述。所谓把内部控制按业务循环法、结构分析法进行递过划分,也就是认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首先可以按照业务循环进行划分,划分后的每一业务循环都包含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因此,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描述实际上只要从每一业务循环入手,分别对每一业务循环中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进行了解和描述就可以了。例如,有的文献就认为“了解收入循环的内部控制结构时,应分别对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要素进行考虑。”

“一种方法”的这种理解,表面上看可以有效地解决“两种方法”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但仔细考虑之下,“一种方法”的这种理解依然存在着问题。内部控制结构分析理论把内部控制按照其结构划分成三个要素,每个要素都是单独作为一个完整的子系统加以考虑的。其中控制环境、会计系统这两个要素,人们应该将其作为两个完整的系统加以研究、评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控制环境这个要素是针对整个企业而言的,如果将其分裂开来,纳入每一业务循环之中,认为每一业务循环中都应包含着可能是不同的控制环境这一要素,这不仅有违结构分析理论的本意,而且于理也不通。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控制环境所包含内容的考察找到答案。结构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控制环境应由以下部分构成:(l)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2)组织结构;(3)董事会;(4)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5)管理控制方法;(6)内部控制;(7)人事政策和实务;(8)外部影响。很明显,控制环境的这些构成内容只能是针对整个企业而言,不能将其分配到每一业务循环之中。因此,上述“一种方法”的考虑显然也不能成立。

三、一种合理的解释。

业务循环理论、结构分析理论都有其合理的内核,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了解和描述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吸收业务循环理论、结构分析理论两者的合理内核才能产生一种科学的了解内部控制的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不是将业务循环理论与结构分析理论简单地组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其具体思路是:。

1.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进行整体的了解和描述。例如有的文献就认为“有关控制环境和会计系统的问卷通常可用于整个客户”。通过对控制环境的了解应能满足注册会计师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的要求。通过对会计系统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能识别和理解以下事项:(1)被审计单位交易和事项的主要类别;(2)各类主要交易和事项的发生过程;(3)重要的会计凭证、帐簿记录以及会计报表帐目;(4)重大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过程。

2.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程序按照业务循环进行了解和描述。因为控制程序主要涉及:(2)交易授权;(2)职责划分;(3)凭证与记录控制;(4)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5)独立稽核等内容。由于“审计人员了解控制程序这一要素,比了解控制环境和会计系统要素,更强调特定单项控制程序与特定认定之间的直接关系。”所以,这些应该是以后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如果需要),而且这些内容本身就包含在不同的业务循环之中。

会计系统的了解记录最好采用文字形式,这样有利于对这两个要素作出较为深刻的描述,容易抓住要害问题。而调查表只能以是、否、不适合的形式作出简单的记录,显然不易满足对这两个要素的记录要求。而流程图这种记录形式在这里则更加相形见绌,尤其是对控制环境的了解,流程图这种形式根本无法满足记录的要求。至于对控制程序的了解记录,则可以在几种记录形式中作出任意的选择。

环境改革信息范文如何写篇六

一、文学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实践教学就是一种在实践中开展的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就是在教学中,应用一种有教育特点、创造特点、实践特点,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主动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形式。在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技能。因此,实践教学由来已久,是学生进入职场的必备教学形式,在一些师范类本科院校,宏观的改革主要指建立实习基地,微观的改革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开展启发式教学。不包括以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和含实践性的一些课程,那些以前只重视理论教育的课程也着手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就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全国普通高校中文系都开设文学理论课程,由于此门课程过于抽象和复杂学生常常会感到茫然无措,教材存在着繁多的观点和各种各样的概念、流派、风格,教师一味讲解课本中的理论,学生会感到厌倦和烦恼,依据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类文艺现象,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很多高校教师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重视应用实践。但效果并不理想,还有很多教师用理论讲解理论,在研究文学理论和文学现象时利用西方先进的理论解释中国的文学现象。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师范类院校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上,没有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味重视讲解各种理论知识,学生站在中学讲台上时,应用理论知识不能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能解释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思考。

(一)教学改革方面。

教学中逐步淘汰纯理论教学模式,变理论指导实践,不但让学生掌握文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也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和风格,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可以应用写小论文、读书指导、学生助讲和专题讲座等手段,还可以根据文学理论当中存在的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以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合理的实践教学设计:

文学本质论当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读书报告、理论学习心得、读书体会等,鼓励学生通过思考、了解、体会、感悟掌握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基础,教师可以应用讲解、示范和引导的做法。

文学创造论当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仿写和书写体会等做法,深入体会文学创造就是体现真、善、美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

作品构成论当中,因为存在着繁多的内容、类型、层次,文章前后的内容表面上毫无关系,分析作品时要做到综合,因此,可以应用课外分组分题讨论的做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此可以应用例举法。

文学接受论当中,学生是文章的阅读者,考虑到学生不同个性,可以利用鉴赏交流的做法,按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争取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分析和评论能力,教师可以应用人生体验学习法。在文学接受论当中,让学生反复阅读、欣赏、分析、评论文章,让学生形成接受心境,体验到共鸣、净化、领悟和延留等审美高潮,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切入点,明确文章的中心,有创造性地进行文学批评实践,在此需要明确提出的是,此阶段就是为了考察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综合知识情况,因此,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合理的交流话题。

(二)实践平台方面。

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育学生在联系不同学科时掌握文学审美理论,防止在学习文学理论时出现“孤立”,在学生参加综合学习和理论应用中让学生认识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文学类课程中应用理论类课程的审美理论,文学类课程的审美理论应用和审美素养又会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审美素养反过来可以促进文学审美和审美理论的发展,这样,不同学科便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从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生在写作和阅读经典作品时要认识到文学的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创作和选择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考虑文学现象,从而深入理解文学现象。

在文学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学常常需要教师付出多倍的心血和努力,但是,随着各种各样文学创作的出现,中国的文学理论一定会与实践结合,从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吴亚南.文学的伦理向度与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改革探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4)。

[2]欧孟宏.文学概论课程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10)。

[3]李艳丰.“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建设[j].学理论,2013,(18)。

环境改革信息范文如何写篇七

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培养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从起,用5-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跃式发展。

在新形式下,传统的一张嘴、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讲台支撑起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持续下去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与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相结合。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必须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园网、互联网的优势,使教学更加科学化、趣味化、社会化。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笔”而轻“口”。为克服这些缺陷,诞生了诸如“英语角”、语音教室等辅助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尤其是校园网的普及,为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革命性突破提供了有效的硬件条件,有利于英语教学从传统的封闭模式转变为半开放模式或开放模式。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人具有天生的语言能力,具有用口头和书面表达思想的能力,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创造能力。把握并处理好说、写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的认识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才能把知识学牢、学好,直至真正掌握。因此,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英语教学模式,应该是“重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开放教学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将传统课堂和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课堂学习与远程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体验学习方式为主、接受学习方式为辅,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学习。对教学内容、师生交流、语言环境、评价体系实行全面开放。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

实现课堂教学开放的网络条件:

硬件:校园网络、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每人一机)。

软件:英语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及其点播和索引系统。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经常使用的“情景”引入法由于受条件的局限,在常规课堂中一般只能设计单个场景,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运用网络技术,可以从素材资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情景”,提供给学生自由点播。如交往型、购物型情景易受女同学的喜欢;体育型情景能吸引体育迷;军事型、旅游型、游戏型、影视片段型情景也都会吸引不同学生,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兴趣点。而兴趣一旦与教学目标相联系并被灵活、创意地运用,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教学目标就很容易得到完美的实现。

课堂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为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掌握基本教学内容,往往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每节课的中后期无事可做,这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也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运用网络教室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和操练后,随时从资源库中调出检测题进行自我检测,利用相关软件控制,给予检测通过的学生访问资源库中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素材的权限。

1.(3~5分钟)学生复习上一节课内容,然后点播新课引入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2.(5~10分钟)教师讲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3.(5~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操练。

4.(10~15分钟)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的学生自行操练;教师打开自我检测系统;对个别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下课前5分钟)未提前通过检测的学生进行统一检测,将检测结果记入数据库。

6.课后,教师对仍未通过检测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课堂教学的开放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支配权,有利于因材施教,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师生间流畅的交流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最有效的手段。通过交流,教师不但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品质、治学思想加以影响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通常是作业、试卷的交流多而语言的交流少,仅有的课间和个别辅导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参与学生少的缺点。运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

实现开放式师生交流的网络条件:

教师和学生具有已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校园网具有能够存放教师大容量主页、bbs讨论板、语音聊天室的网络服务器和能接收、发送语音邮件的大容量邮件服务器。

教师可以在校园内服务器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内容可包括:教学内容(供学生进行复习、预习和自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诊断和咨询)、课外阅读(提供大量英语报刊、文章、语音和影像)、写作园地(开展征文、讲评等活动)。纠错天地(将学生易错的地方汇编起来)、链接(提供本校其他教师、外校名师、健康有益的英文站点的链接)等并实时更新。同时开设多个不同主题的bbs讨论板(教师自任或委派英语课代表为板生)。

聊天室。

学生在与教师约定的`时间内实名或匿名登录教师的主页进行选择浏览、进入bbs或聊天堂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同时,学生也可以进入其他班级教师主页同教师或高年级学生交流。通过广泛、多层面的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用,并在应用中去发现、创新。

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语言能力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或情境中习得,其目的之一是用语言叙述事情和表达思想,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现欲较强的学生语言驾驭能力越来越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由于自卑而开口越来越少,语言应用能力不能得到提高)等。而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语言环境作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补充,将有利于所有学生听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实现开放式虚拟语言环境的网络条件:

硬件:校园网具有供学生使用的代理服务器、学生家里具有接入互联网的多媒体电脑(支持全双功通话、语音压缩)。

软件:过滤不健康内容的网络卫士软件;屏蔽中文信息的管理软件;网络电话、语音聊天、icq信息发送等综合性网络交流软件。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社会,在这里很容易做到“只闻其声不知其名”。内向、腼腆的学生完全不需要顾忌“面子”,而大胆地同另一些虚拟的对象用不太熟悉、可能出错的英语交流思想和叙述事情(需要屏蔽中文信息的传输)。

随着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其交流的对象可以逐渐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直至跨国界,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语言交流,还学生广交学友的自主权。

现有评价体系缺少交互的开放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大多仅由教师主观决定,学生对代表自己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成绩几乎没有发言权;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主要来自于学生考试成绩,而对教师在培养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工作未给予足够肯定,学生对教师大多没有评价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起完整的评价体系,使之对教学环节的各方面都是开放的。

实现开放式师生评价体系的网络条件:

硬件:完善的校园网络;教师和学生家里都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

软件:保存学生评价成绩的数据库;统计学生登录校园网的次数、时间、数据流量,并自动转换一定的分数记入学生评价成绩的数据库;评价成绩数据库的检索系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等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可以在学期期中给出学生的初始评价成绩,进入数据库并公布在校园网上。学生本人或家长通过登录随时可查询自己的成绩,并对评价结果表达意见和制定后半学期提高评价成绩的措施。对合理的意见办有些网络交流过程是匿名登录的,并能提供登录时的密码资料等信息;或某次测验、考试发挥失常,但在网上可完成同等难度的试题且成绩确有提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即时更改评价成绩,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权。

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2]下一页。

着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教育的条件会很快成熟起来。

2.需要计算机和互联网更广泛地进入家庭。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普及率还很低。即使在较发达地区也不足20%,但随着it产业300%的年增长率,计算机进入每个家庭将只是时间问题。

3.需要学生从小学开始,接受全面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运用能力的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触电”、“触网”的很少,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工作会议”上已提出:从20开始,用5~10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吹响了教育向信息时代跨跃的进军号角。

4.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加快对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和速度,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自己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自学成才,迎接信息化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挑战。

5.网络安全性问题。为确保学生不被互联网上的“黄、反、毒”等不健康信息侵扰,需要特别注意网络安全问题。可采用的方法是:设置学生的家庭电脑访问权限,只能是校园网的代理服务器,同时在代理服务器上安装有效的网络卫立软件,对学生访问的站点进行屏蔽和管理;保证学生的隐私权,对学生匿名登录发送的所有信息给予完善的保护。

6.正确处理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网络开放式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并不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缺少传统课堂的人文情感,教师的言传身教功能。师德风范对学生迁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等,仍需要传统课堂教学来实现。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01.10p65~p67.)。

上一页[1][2]。

环境改革信息范文如何写篇八

课堂教学改革的难题及对策之十一: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作者:李建平发布时间:2003-11-20新课程倡导创设情景,结果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有的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生字时用多媒体演示,这样一来,写字的过程没有了,笔顺笔画也看不出来。还有的教师把课本上的图画做成课件,再用多媒体演示出来。针对这种做法,一些教师的看法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使学生更生动、更丰富地了解教学内容。

有专家认为,不应该夸大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也不应该用信息技术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有的地方评课,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加分,而且不管该不该用,用得好不好。似乎教师授课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许多情境的设置是基于生活的,根本不需要昂贵的器材。比如,地处江南水乡的学生学习荷花,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荷花图,如果改成让学生给荷花配图不是更好吗?再比如,化学课利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境,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量含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影像或图片资料。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境。

专家建议,要避免教师投入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应当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对信息技术进行多样性、创新性的应用,防止技术配置和信息技术应用上的“一刀切”。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应当适度、适合,不要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用的不恰当反而增加教师的负担。城市有城市的特点,农村有农村的优势,不必追求一致。有些课就是用了现代化手段,表面看很花哨,也有可能搞的是机械的学习活动。

专家还建议,教学中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比如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当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编后。

《会诊课改新课堂》一组文章的连载,引起实验区教师的普遍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我们愿与广大教师一道,在新课程改革中继续努力探索和实践。

《中国教育报》11月11日第2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