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泉州汉服文案范文 汉服设计灵感文案(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2:48:58 页码:10
泉州汉服文案范文 汉服设计灵感文案(七篇)
2023-01-10 12:48:58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泉州汉服文案范文一

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一说因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称之;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山势叠叠奔腾,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悬崖,岩峣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风景优美,文物荟萃,成为泉州著名的游览区之一。

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或称西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倡刻,高 4.5米,宽1.5米,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护石像,全系石构,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均具一间,呈方形。东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称东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白云出岫,碧谭幽间,出峡南注,为菩萨泉胜迹。

山麓原有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

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由于当时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视外宾的友好关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和市舶(海关)有关官员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来代石刻有十方记载有关海交职事和海交交渲活动情况,“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大守贰卿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泉州府志》记载 “神永春乐山山隐士也,居台峰,后仙去,著灵响,人饲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乐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远王,赐额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辄应,奏加封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

北宋泉州已设市舶司,祈风是他的职责之一。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的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山中几乎无石不刻字。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旧称有三十六奇,如神远殿、灵乐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思古台、一眺石、钓台、翻经石、碧玉峡、水清凉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晋朝松、无名木、醉石、百级石、砌石庭、石龟、石碾、石盆、石砚、皆为秦君遗物也。

关于泉州汉服文案范文二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这变化,我就说一说家乡的景点吧!

20xx年,我第一次登上大坪山。那时登大坪山要绕得很远,上山走的是长长的公路,路旁都是山石。登上大坪山,人烟稀少,一座高大的郑成功骑马铜像最为显眼。只见铜像造型为郑成功骑马举手侧望,眺望中国台湾海峡。那时的我还比较小,觉得很无聊,于是就催着大人们赶快下山、回家。

20xx年,我又一次登上大坪山,发现这已不是我脑海中的那个小山包了,而是一座以郑成功铜像为主题的公园。我们从小区出发,穿过另一个小区,就来到了大坪山天桥。走过天桥,迎面是一个中等大小的广场,一座高大的石质牌坊矗立在眼前,右上方则有一座堡垒式的碉楼。穿过碉楼,一条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浮现在眼前。小路两旁有许多路灯,小路由木板铺制而成,栏杆则由形似木头的石头做成。沿着小路往上走,只见半山腰有三颗老榕树,他们形态各异。继续往上走,没一会儿就到了山顶。只见郑成功铜像四周中满了植物,铜像下面的基座上坐着许多游客,他们有的在极目远眺,有的在嬉戏打闹,还有的在拍照留念…… 作文

听妈妈说,西湖公园原来是一片沼泽地,自古以来被作为平衡生态的滞洪区,绝非游乐休闲场所。 作文

可如今的西湖公园,烟波浩渺,小岛点缀,白鹭云集。初春,各种花朵竞相开放,蝴蝶们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忽隐忽现,不时会有几只燕子在空中翱翔;酷夏,水面荡漾起层层波纹,夕阳西下时,泛起的波澜像是片片鱼鳞,正微微地动着;金秋,枯枝败叶飘飘扬扬地落下,远远望去,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正在树梢之间上下翻飞;寒冬,别的树木早已树叶发黄,惟有高大的松树依然立在路旁,仿佛是一个个坚强的士兵。因为有了如诗如画的西湖公园,泉州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建筑也随即建了起来,成为了一系列旅游景点。

位于南门外的晋江,以前除了一个第九码头,还有许多采沙船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江上只有顺济桥和泉州大桥,一下大雨晋江就发大水。

如今的晋江两岸已是今非昔比。江上兴建起了刺桐大桥、高速公路大桥、沉洲特大桥等形状各异、雄伟壮观的新桥,立交桥更是拉近了两岸的距离。两岸建起了许多江滨公园,人们在里面休闲娱乐;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人们在里面生活、办公……晋江南岸呈现出繁荣富饶的新景象。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泉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将来把泉州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关于泉州汉服文案范文三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各位亲爱的团友们,大家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告诉我们:福祸是相对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所以大家既然已来到有着“海滨邹鲁”之称的泉州,就不要担心抱怨其它什么了,打开你们的心,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尽情地放松游览吧!

泉州,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经盛行的璀璨文化遗迹,能否在今天的游览重温中,再次领略呢?

好!各位亲爱的团友,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欲望,首先来游览这“秀出东南”的泉州清源山。

清源山风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占地面积达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主峰海拔498米,清源山借仙而得名,那是什么神仙与它有着如此的身世之缘呢?这可要涉及到一个传说了喔!大家都知道“八仙过海”八仙中有个叫做铁拐李,对吧?传说啊,李铁拐云游至此,停在了山头上休息时,见有山下蓝海绿原|、山上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之美景,这可把铁拐李乐得高举拐杖点地啊,极呼:妙哉、妙哉!可这拐杖呀,因用力太大深入底层数丈,冒出清泉喷射不止啊!于是因泉眼诸多,后人名为“泉山”,而泉州呢,也就因此而得名了,后又渐渐衍化为清源山了,又因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郊北部又称“北山”;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说到三台山大家也许就会联想到佛教名山——五台山了,同五台山一样,泉州清源山自唐代就有“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后逐步发展成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了。

好!各位团友!请跟随我的步伐哦!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这座别具特色的老君岩山门了,眼前的二级平台成曲尺形,是太极阴阳八卦变形图案,正前耸立的这块天然石头上镌刻着八个大篆字,大家,猜猜是什么字呢?好,我读给大家听,“青牛西去,紫气东来”,说的呢是一个关于老子的典故喔!据记载,西周末年衰败,老子逐弃周隐居,骑着青牛,悠悠然,出函谷关,关令伊喜见有紫气东来,料定有圣人过关啊,果然是圣人老子,伊喜久仰老子大名,要求老子写点东西给他,方可过关,于是老子提笔作了传世之作——道德经。好!大家看到上面写的几个字吗,众妙之门,这可是老子大的名句哦,山门的石窗是以花岗岩镂空制成,窗饰盘根错节!现在我们走进山门,大家可以看到前方一条两旁榕树分立的林荫石径,现在跟随我踏上这幽静的石径,好,大家放松脚步,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然后看看这些犹如老子的长髯的榕树根,会不会像是走进了仙境呢?

我们带着这种意境继续往前走,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的朋友们,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呢,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喔!老君是谁呢?诶!就是我刚才说到的老子啦!那又是谁雕刻的呢?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啊,原来是一块形状稍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民间工匠略施技艺而成的。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大家仔细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咯!可不要真的爬上去摸,石像可是受保护的喔!

各位团友,神仙是可以腾云驾雾的,但我们可不能腾云驾雾,我们得细细的游览。下面还有更多的景点让我们慢慢的观赏!

关于泉州汉服文案范文四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宝岛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关于泉州汉服文案范文五

这一年我依旧看到她华丽的在枝头绽放,人们说她宛如一抹天上降落人间的圣火,在繁茂的花枝上纵情燃烧。从她扎根于这片南国大地至今已有千年,她与这座她生活的城市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从繁盛到衰落,从战乱到和平,从衰败到复兴。这里的人们叫她“刺桐花”,把她看作热情与吉祥的象征,人间幸福美好的代表。“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有人说盛放枝头的她开在春天,生如夏花,亲近阳光,树姿优美。这座她生长了千年美丽古老的城池,当春风吹拂大地,百花怒放时,我知道,她只希望用她的娇艳花姿点缀她最深爱的土地,用如火的热情去点缀这座城市,点燃这座城市的激情。

泉州,这片刺桐花扎根了千年的土地,时光流逝、生命轮回,正因这片土地一直给予她母亲般的温暖,让她对这座城市的爱,早深植于她的骨髓。泉州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有过繁华,有过萧条,犹如广袤的平原上那株随风飘零的蒲公英,摇摆不定;又似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起起伏伏。那些过去与现在的记忆,在年迈的老者脑海里渐渐模糊,在尘封的档案里也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文字,但我知道,那些记忆之于刺桐,却是生命力流动的血液,跳动的脉搏,是铭刻在她年轮里永恒的烙印。无论花开花谢,刺桐只求时刻注视这座她深爱的城市,在她的年轮里记录下这座城市一点点的变化,见证她一步步的复兴!

过去的泉州只有斑驳陆离的街道,摇摇欲坠的危楼旧屋……还有一条穿行城内,垃圾肆虐,臭气熏天的内沟河。在我的记忆里,最难忘却的就是那条曲折蜿蜒地穿行的内沟河,那是泉州城的防洪排涝系统,但从它建成至今就因水道狭窄,年久失修,淤泥堆积,每逢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加上海潮顶托,就会形成内涝。那些沉积在沟底的污泥就会随水流蔓延到岸边,如果不小心沾到污水,不及时清洗将会引发皮肤过敏。在这时,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出入都要“惊险万分”的在砖头临时搭起的“独木桥”上摇晃一番。尤其是在酷暑时节,那小小的水沟中飘着大片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恶臭,还会“招揽”成群的苍蝇、蚊子。这样的环境对于那些住在水沟周边的人们来说宛如地狱,令他们苦不堪言!我也曾自那条内沟河边走过,那种刺鼻的臭气,甚至让她感到头晕目眩!而这些对于生在河边的刺桐而言,犹如生在地狱!她是一棵树,她需要充足的水源,当别的花草树木在优美的环境中恣意繁衍时,她却只能在恶臭的水沟边残喘。

每当夏日来临,这里的蚊虫就日益增多,它们在水中繁衍下一代,成千上万的蛆在水中蠕动,那些被丢弃到水里和岸边的垃圾在高温之下腐烂,发臭,引来许多苍蝇蚊虫,而这里也成为它们“生育”下一代天然“产房”。每遇炎热的天气,内沟河水量少,沟底的垃圾混合着淤泥直接暴晒在太阳下,内沟河都会臭上一阵。当成千上万的蛆在水中蠕动,当刺鼻的臭气随着微风扑面而来时,每个途经此地的人都会掩鼻叹息,匆匆而过。曾经有几名厦门来的游客想要参观泉州的木偶艺术博物馆,但却被流经该街的内沟河的恶臭味逼得不愿再前行一步。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实啊!一条臭水沟竟让那些古老的历史文化难以光芒四射,竟让那些追寻历史文明的脚步不敢前进!纵使刺桐花开得再娇艳,比起那些弥漫空中的臭气,也形同虚设,在这样的沟边生长,她那“华丽的舞台”也不可避免的被“灰暗的布幕”所遮挡。

为了彻底解决市区内涝,还市民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整治市区内沟河的工作上都下了大工夫。十年前市政府决定整治多条沟渠,这之中也包括这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内沟河。在那段时期,干部群众齐心同力,即使是在烈日当头,臭气冲天,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所有人都一心一意为改变内沟河的面貌,改善生活环境而努力。在那一百天的艰苦“战斗”中,堆积已久的垃圾被“驱逐出境”,成千上万的蚊虫被杀虫剂和消毒水“绞杀”,沉积多年的污泥被卡车“送走”。人们开始重筑沟壁,修葺栏杆,种植花草树木,一扫内沟河多年不变的肮脏景象,还它一个整洁干净的新面貌。内沟河自从上世纪90年代进行整治以后,就成为市区的一个重要景观。整治后的内沟河一改旧容换新颜,古城内外,长渠如练碧波荡漾,绿树繁花掩映两侧楼宇,经过疏浚的清新河道、水系展现在市民面前,再现了泉州市区“清泉随地涌、处处有花蹊”的历史风貌,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地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生活环境。现在刺桐花也不用在臭气污水中艰难度日,清清的水流自她身边流过,蝴蝶、鸟儿在刺桐树上栖息休憩,人们在她的繁枝茂叶下乘凉聊天,杨柳同她一起随风摇曳……一条小小的沟渠代表了泉州人生活环境六十年来的巨变,曾经的断壁残垣被高楼大厦取代,今天的泉州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悠然自在的享受生活乐趣,品味人生真谛……

六十个春秋流逝,这片南国沃土的变化不仅仅在此……

这是一条长达2500米的街道,商店林立,各类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商业气息与文化氛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南国建筑风格,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它那骑楼式建筑是闽南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体现着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价值和情感色彩。中山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那时泉州成为武荣州的州治,并建设了州治的府衙、六曹都堂暑和参军厅等行政建筑。府衙前的南大街,就是现中山路的一部分,被设为市,并严格管理。随着宋、元时期泉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泉州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中心之一,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那时的中山路“可容十四匹马齐驱”。但是在历史终归是历史,繁盛的街市也会有萧条败落。到了明、清,朝廷闭关自守,海外贸易萎缩,泉州渐渐失去其“东方第一大港”的地位,中山路逐渐退化,到清末时,街道宽度被减小到一丈多宽,不免有几分惋惜。

也许,就像历史的轮回那样,清政府在衰退后被推翻,新的革命力量的诞生,给中山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民国初年,泉州中山路由南洋华侨投资改造成为骑楼街道,建筑形式明显受到南洋的影响。这种骑楼建筑是别具一格的,风雨天挡风避雨,炎夏酷暑遮阳纳凉,骑楼下的顾客们这家进、那家出,有如闲庭信步,十分方便自在。在经历了战争和文革的洗礼之后,中山路得以保存了下来,住在这里的老泉州人,把被战争破坏的房子或渐渐老去的房子,进行翻新,虽然加入不少现代味,但还是保留了骑楼式的味道。早时的临街店铺,门面是一块一块的木板,显得古朴简陋;后来变成了玻璃门,廊柱也涂红漆绿;再后来又变成了金属门窗、柜台,一到晚间霓红灯闪闪烁烁异彩纷呈,恍若性感歌星的媚眼吸引过往的顾客与行人……

在我幼小记忆里的那条狭窄、颓败的中山路早已消失了。“传统并时尚着”用这个词来形容现在的中山路所展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在这条街上,你可以遇见各个历史阶段的东西,比如穿木屐的老人,手工食品商店,南洋风格的建筑,百货商店……放眼那些铺子,华丽的装潢和那耀眼的射灯,总在第一时间抢夺了你的眼球,再扬起那动感十足的音乐,踩踏着节拍,让人有着一股想要进门逛逛的冲动。不过在这一片时尚华丽中,总有些一颇为个性的小店,你能淘到泊来的外国货,或者民族风情十足的小装饰品。最重要的是在中山路上能边走边逛边吃,走在这独一无二的排式骑楼,品尝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吃挺多的,以前没几间,后来越来越多了,走累了,就找间小店进去歇一歇脚,喝点饮料,吃点东西,怎不是一种乐趣呢?春夏交替的时候,有淹渍的酸桃,秋风吹起,便有担担子的板栗子。美丽的刺桐就在这样繁华的街市盛放,低垂的枝头挂满了火红的花朵,静静的看着人群从树下经过,用她繁茂的枝叶为来往的人们遮阴挡阳。这一切是同刚解放时的泉州有着天壤之别的,那些颓败萧瑟不再,有的是霓虹闪烁,异彩纷呈,置身其中,这能仿佛让我看见了千年以前“东方第一大港”的蓬勃活力…

这个享有“海滨邹鲁”之誉的美丽城市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走过了多少泥泞,穿越多少荆棘,才拥有今天富强繁盛的景象,勤劳的泉州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与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相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魅力泉州!今天,坚强的泉州人把刺桐花奉为他们的城市市花,而刺桐也将永远的守护这个古老美丽的海滨城市,用她的如火娇艳去点缀这个正在腾飞的城市,让泉州更加灿烂辉煌……

关于泉州汉服文案范文六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各位亲爱的团友们,大家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告诉我们:福祸是相对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所以大家既然已来到有着“海滨邹鲁”之称的泉州,就不要担心抱怨其它什么了,打开你们的心,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尽情地放松游览吧!

泉州,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曾经盛行的璀璨文化遗迹,能否在今天的游览重温中,再次领略呢?

好!各位亲爱的团友,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欲望,首先来游览这“秀出东南”的泉州清源山 。

清源山风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占地面积达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主峰海拔498米,清源山借仙而得名,那是什么神仙与它有着如此的身世之缘呢?这可要涉及到一个传说了喔!大家都知道“八仙过海”八仙中有个叫做铁拐李,对吧?传说啊,李铁拐云游至此,停在了山头上休息时,见有山下蓝海绿原|、山上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之美景,这可把铁拐李乐得高举拐杖点地啊,极呼:妙哉、妙哉!可这拐杖呀,因用力太大深入底层数丈,冒出清泉喷射不止啊!于是因泉眼诸多,后人名为“泉山”,而泉州呢,也就因此而得名了,后又渐渐衍化为清源山了,又因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郊北部又称“北山”;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说到三台山大家也许就会联想到佛教名山——五台山了,同五台山一样,泉州清源山自唐代就有“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后逐步发展成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了。

好!各位团友!请跟随我的步伐哦!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这座别具特色的老君岩山门了,眼前的二级平台成曲尺形,是太极阴阳八卦变形图案,正前耸立的这块天然石头上镌刻着八个大篆字,大家,猜猜是什么字呢?好,我读给大家听,“青牛西去,紫气东来”,说的呢是一个关于老子的典故喔!据记载,西周末年衰败,老子逐弃周隐居,骑着青牛,悠悠然,出函谷关,关令伊喜见有紫气东来,料定有圣人过关啊,果然是圣人老子,伊喜久仰老子大名,要求老子写点东西给他,方可过关,于是老子提笔作了传世之作——道德经。好!大家看到上面写的几个字吗,众妙之门,这可是老子大的名句哦,山门的石窗是以花岗岩镂空制成,窗饰盘根错节!现在我们走进山门,大家可以看到前方一条两旁榕树分立的林荫石径,现在跟随我踏上这幽静的石径,好,大家放松脚步, 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然后看看这些犹如老子的长髯的榕树根,会不会像是走进了仙境呢?

我们带着这种意境继续往前走,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的朋友们,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呢,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喔!老君是谁呢?诶!就是我刚才说到的老子啦!那又是谁雕刻的呢?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啊,原来是一块形状稍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民间工匠略施技艺而成的。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大家仔细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咯!可不要真的爬上去摸,石像可是受保护的喔!

各位团友,神仙是可以腾云驾雾的,但我们可不能腾云驾雾,我们得细细的游览。下面还有更多的景点让我们慢慢的观赏!

关于泉州汉服文案范文七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宝岛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