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姓氏协议书 孩子姓氏协议(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7:00:52 页码:12
姓氏协议书 孩子姓氏协议(六篇)
2023-01-10 17:00:52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姓氏协议书一

因为我姓王于是我决定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一次调查。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王姓来源。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王姓的分布情况 和人口数量。

3、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王姓的历史名人。

1、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大姓,分布非常广,约占汉族人口的7。41%,人口众多。

2、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具体地说,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妫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王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多数是以爵为氏的。 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本来就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陕西西安)、河间(今属河北)等地

如何写姓氏协议书二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1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7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

2、老师教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说一说班上的同学还有哪些姓氏?女兆姚、西早覃、口十叶、尸出屈、龙共龚、山隹崔、言午许、黄色的黄、符号的符、田地的田、国王的王、方向的向、队伍的伍??

4、做课本上的问答游戏。

二、熟读词语、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1、板书词语:“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古月胡、上官、双方、国王、什么”。(加粗字体是书本上要求必须认识的字)

2、老师教读,请学生上台来教读。

3、老师随机抽取几个字指一指,认识会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出来。看谁反应最快。

4、根据笔顺歌自己想一想笔画顺序是怎样的?请四个同学

上台来,把“姓、什、么、双、方、国、王”七个字的笔顺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就在书本上,把这四个字按照笔顺写在田字格中。

(笔顺歌: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里再封口。)

5、说一说“张”“钱”“徐”“国”都是什么偏旁呢?弓字旁、金字旁、双人旁、国字框。

6、把黑板上的词语一起来读一遍,会读了的就擦掉,较难的词语就留在黑板上,可以多读两遍。

7、全班一起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木子——()弓长——()古月——

()

口天——()子小——()言午——

()

2、根据笔画顺序,写出下列字的笔顺。

姓:,共()画;

什:,共()画;国:,共()画;方:,共()画;

如何写姓氏协议书三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姓氏歌》这篇课文语言简洁,内容浅显,利用姓氏归类识字。文中的姓氏都是取自《百家姓》,学习《姓氏歌》,并不是让孩子们去研究,也不是让他们去背诵所有的姓氏,而是通过学习此课,使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姓与汉族的姓区别在哪里,还要对中国的姓氏文化感兴趣,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情分析:

经过学习生活,明显看出孩子们长大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加强了,虽然如此,但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选择多样性。通过观察,和一年多的接触,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而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端正学习态度。

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1、主要依据还是《语文课程标准》及一年级学生实际情况。

2、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或者说教学设计的目标是服务于学习,因此,坚持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

目标设计的原则。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双语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书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部件分解法,了解课文中的’李、张、胡、吴、徐、许’等姓氏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子的兴趣,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百家姓,初步感受中华姓氏文化的奥妙,能明白少数民族姓氏与汉族姓氏区别,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还有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用部件分解法记忆姓氏;了解’木子李,弓长张’等姓氏的习惯称呼;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扩展延伸,说说议议。

教学难点:了解用部件分解法记忆姓氏。

突破方法:观察字形,拆分讨论。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使教学直观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部件分解的好处。

2、自主探究,小组比赛。

3、集体交流,课外延伸。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读、赛赛、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部件分解法、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观察。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5分钟)

出示课件,播放歌曲《百家姓》,让学生认真听听,然后说说,听到了哪些姓。

这一环节的依据:用动听的歌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达到初步接触姓氏。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听读的基础上,圈出我们学过的姓氏。

2、游戏比赛的形式来学习课文生字及课文。

3、出示课件,'你姓什么?'来引出后面的内容。图片中有几个孩子,他们分别姓什么?

4、逐一学习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比如古月胡,口天吴。

5、教师引导,’李’的构成,可以被分解成——木子李。

6、教师引导,’张’的构成,可以被分解成——弓长张。

7、引导发现识字规律,很多不认识的字我们要记忆的时候可以把它分解成两个认识的字来进行记忆。

教师小结:这种把要认得生字分解成两个部分的方法,叫做部件分解法,是认识汉字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一环节的依据就是: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游戏拓展(5分钟)

老师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分发给几个同学,找一找部件分解的规律,把这几个字分解一下。

课堂小结: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姓氏用字,了解了用’部件分解法’记忆姓氏,初步了解中国姓氏。

六、说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地体现课文中的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朗读,小老师领读等,这样能够理解掌握更快,达到一目了然。

板书:木子李言午许姓氏歌双口吕口天吴古月胡弓长张

七、布置作业:书写生字。

如何写姓氏协议书四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什么” 、 “李” ,指名学生认读,注意 正音: “什”是前鼻音, “么”读轻声; “李”是边音,相机交流“李”的识记方法:上下结构, 木加子。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出示词语卡片“张” ,强调“张”是翘舌音,交流识字方 法:弓加长,张。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五句,出示词语卡片“古” “吴” “双” ,指名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 法,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再读第一小节,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这一小节中出现的姓氏用笔圈出来,和同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汇报出现的姓氏,教师相机板书:李、张、胡、吴、徐、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重点区别“胡”和“吴” 、 “徐”和“许” 。 师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姓氏读音很接近,当别人没有听清是姓“胡”还是姓“吴” , 是姓“徐”还是姓“许”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当小结:可以通过字形的不同组合来加以区分。 学生再次朗读: “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 (微课展示)

4.游戏巩固。 摘苹果送朋友:将六个姓氏卡片剪成苹果状,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黑板摘苹果,苹 果反面写的是什么姓氏,读出来,送给班级姓该姓氏的同学。

5.练习熟读并背诵。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第一小节。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同位一问一答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如何写姓氏协议书五


书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让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这时我想起了我国最多的三大姓之一--王,便想出要调查王姓的历史。

查阅有关书籍、报纸,上网浏览,问家长,了解古今王姓名人及王姓人口数量。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上网

历史、现代的名人

战国时“鬼谷先生”王诩、书法家王羲之及王献之,文学家王维、王勃、王昌龄,政治家王安石等。

上网

王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王姓人口数量为9288.1万人。

上网、问家长

王姓的历史由来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4.出自妫姓5.出自子姓6.他族改姓或赐姓7.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四、结论

1. 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琅琊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千古留名。唐代,有著《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

2. 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福州王氏发源于山东琅琊王氏,以王审之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3. 据最新统计,王姓人口数量达9288.1万人。

如何写姓氏协议书六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与现状,我决定去调查一番。

通过阅读报刊与上网浏览的方式,我找到了许多资料,了解到沈姓的起源。

沈姓是上古时期的国名,称沈子国,在今河南平玉北。公元前506年,沈子国被蔡国所灭。后来,逃亡在外的沈子国子孙便将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流传下来。

目前,沈姓人口共有75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河南、广东与湖北一带。我问过爷爷和爸爸后得知。我的高祖父就已经定居上海了。目前我们的家族分别居住在上海的普陀区、静安区、黄浦区等地。

在网上,我找到了许许多多的沈氏名人。比如,沈括——《梦溪笔谈》的作者。他是我国的改革家,最早的科学家。他不论大事小事都严谨求实。在重文轻理的时代,沈括依然坚持科学研究造福后代子孙。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沈姓还有一位名人。他就是元末明初的一代巨富沈万三。他原本只是一个小伙计,但他不怕干脏活儿,累活儿,也不怕被师傅打打骂。后来,他进入了店铺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做生意,并抓住机会凑钱买下了一块块农田。就这样,沈万三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成为了当时的巨富。据说,当年朱元璋修南京城墙的时候,还找沈万三借钱呢!可见当时他是多么的富有啊!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自己的姓氏无比自豪,也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优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