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提高产科护士绩效申请书 医护人员绩效申请(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17:26:33 页码:11
提高产科护士绩效申请书 医护人员绩效申请(二篇)
2023-01-10 17:26:33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有关提高产科护士绩效申请书一

那种认为只要进行改革开放就必然会带来繁荣昌盛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缺乏依据

这里只以两个时期为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西方列强强大的军事与经济挤压,很多国家都曾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希望实现现代化。在埃及,19世纪中叶总督萨义德开始进行土地、税收、法律方面的改革,他创办了埃及银行,兴建了第一条准轨铁路。在奥斯曼帝国崩溃之前,它进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改革。在伊朗,巴列维王朝的缔造者礼萨·汗曾仿效西方,对伊朗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兴建伊朗纵贯铁路,创办德克兰大学、进行国会改革等。在中国,清王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后,又推出清末新政,改革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等各个领域。上述改革都没有成功。只有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日渐强盛,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在过去40年,1980年土耳其宣布开始经济改革。同样在1980年,数个东欧国家已经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喀麦隆、冈比亚、加纳、几内亚、马拉维、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尼日尔、坦桑尼亚、扎伊尔)开始改革;印度也开始改革。1983年,印度尼西亚开始经济自由化的改革。1986年,越南开始革新开放。1986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新思维”导向的全方位改革。上世纪80年代末,一批拉美与加勒比地区国家开始结构改革。到1989年、1990年,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以及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彻底按西方模式转型。上述这些改革有的比较成功(如越南);有的经过多番试错,才慢慢走上正轨(如印度);大多数失败了,有些还败得很惨,比如东欧的某些国家。

由此可见,进行改革开放的案例很多,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太多。很多人不假思索地以为,只要进行改革开放,就必然会带来繁荣昌盛。这种想法其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缺乏依据。仅仅有所谓的改革开放,未必能够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

除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飞跃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要成功,必须具备两类前提。

第一类前提条件是坚实的基础,包括政治基础(独立自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消除“分利集团”)、社会基础(社会平等、人民健康、教育普及)、物质基础(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齐全完整的产业体系)。过去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这种奠基的重要性,不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第二类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有效政府,即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政府。因为每一项改革都必然导致利益重组;越是激烈的改革,利益重组的广度、深度和烈度越大,翻船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要应付这种局面,前提就是得有一个有效政府,能够掌控全局,调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缓和、减轻随利益重组而来的冲击,克服各种各样的抵制和阻碍;这样改革开放才能成功。换句话说,经济实现增长,除了改革开放以外还需要一个因素,就是具备基础性国家能力的有效政府。所谓国家能力,就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变为行动、化为现实的能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意志,即想办成的事,但是要把意志变为行动、化为现实绝非易事。我认为,基础性国家能力中以下七个方面至关重要:强制能力,即国家要掌握暴力、垄断使用暴力的权力;汲取能力,即国家要能够从社会与经济中收取一部分资源,如财政税收;濡化能力,即国家使得人民有共同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有内化于心的一套核心价值;此外,还有认证能力,规管能力、统领能力、再分配能力等。

从东方与西方的“大分流”看改革开放、国家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改革开放、国家能力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从东方与西方的“大分流”中也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东西大分流”是指东方与西方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什么差别,但后来西方逐渐崛起,最后称霸世界(有人称之为“欧洲奇迹”),而东方却一蹶不振,远远落到后面。而发生在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就是分水岭。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是否发生过其它一些什么事情,而在东方却还没有发生?这些事情也许与工业革命有关联,时间上的先后预示着逻辑上的因果。

在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之前,欧洲已经发生了五件大事:军事革命(16-17世纪)、财政-军事国家的出现(17-18世纪)、大规模殖民主义(16-19世纪)、大规模奴隶贸易(16-19世纪)、税收增长(17-20世纪)。这五件大事都反映国家能力的变化,而国家能力的增强很可能与工业革命的出现有关。

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事实,在欧洲出现近现代国家(即具有一定的强制能力与汲取能力的国家)之前,世界各个地区的状况差不太多:经济长期停滞,几乎没有什么增长。欧洲近现代国家开始出现以后(1520xx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开始提速。起初的增长提速并不明显。不过,西欧那些国家的基础性能力提高后,它们的经济增速就逐渐加快了;二战以后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在整个19世纪与20世纪上半叶,人均gdp的增速很低,甚至是负数。两相对比,“大分流”的态势十分清楚。

关于这一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霍布斯看得很透彻。“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 他的意思很明白:一个有效国家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比霍布斯晚了一个多世纪。流行的观点认为,亚当·斯密只强调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强烈反对国家干预。其实,这是对他极大的误读。如果认真仔细阅读他的著作(如《国富论》第三篇与《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就会发现,暴力始终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在他看来,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之所以经济停滞,是因为暴力盛行。换句话说,有效国家是斯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有效国家的保障下,市场才能运作;没有一个有效国家,市场主体根本无法正常运作。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大分流”的时点,或更具体地说,英国工业革命的时点恰好与中西军事大分流的时点吻合。这绝不是因为巧合,而是因为军事革命造就了强制能力更加强大的现代国家,而具备强制能力的现代国家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强制能力具体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呢?从欧洲的历史看,其作用表现在对内、对外两方面。对内,强制能力可以为当时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创造一个霍布斯、斯密期盼的和平内部环境。对外,强制能力可以用来做三件事情:一是掠夺海外资源,其方式是殖民主义与奴隶贸易;二是打开海外市场;三是培养管理人才。

有关提高产科护士绩效申请书二

七月七日,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武汉二师,带着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前往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班,参加了短暂、紧张、为期七天丰富的专业培训。

从宁静的乡镇到了繁华的都市,我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和服务。室外,骄阳似火;室内,春风拂疏。各位教育专家的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荡涤了所有的炎热,滋润着我焦渴的心田,让我饱尝精神大餐。

黎水生老师的《教师职业形象与职业语言》的讲座,带给我阵阵清凉,他以身垂范,我被他那感染力极强的语言魅力所惊叹,被他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所折服,被他那优雅大方的体态语所吸引,更被他那入情入境的朗诵技巧所震撼。潜移默化中我明白了什么是良好完善的教师职业形象,如何打造标准规范的教师语言。也让我领悟到了教师职业的魅力。

沈爱华老师主讲的《课堂教学观摩及反思》,他深入浅出,侃侃而谈,在他幽默机智的谈吐中,让课堂焕发出无尽的生机和活力。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明白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最让我难忘的是杨宇蓉老师。她为人和蔼可亲,言谈里闪烁着灵光。她语言朴实,却字字精当,句句中肯,鲜活生动的课例展示。为我开启了一扇紧闭的门窗,展示了一幅幅隽美的画面。她把既折磨人又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赏心悦目的数字。更让我倍感耳目一新:原来教学是一门相当活的学问,教学是真真切切的艺术,是扎扎实实的艺术。

在这极其短暂、令人留恋的七天里,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对课堂教学有了全新的感悟: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论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这个素养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课堂评价中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

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 把学习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教训,学生绝对服从,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平等、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在教学活动中,要学习语文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未知欲。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无论是条件好或差的学校,处处有课程资源,时时有课程资源。它是可以再生的,尤其是新教材的实施中,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

这七天的学习,自始至终都给我一种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感受,教育专家的讲课,给我们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法;名师课堂的观摩,给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优秀教师的报告,令我受到心灵的震撼,同各位专家们面对面的交流,让我疏通了许多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困惑。

回到工作岗位以后,我们将以这次培训为新起点,认真工作,刻苦钻研,用优异的成绩向学校,向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