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论文应用前景范文简短(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46:33 页码:13
论文应用前景范文简短(精选8篇)
2023-11-12 11:46:33    小编:ZTFB

人生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地进行决策和判断。总结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请大家注意,以下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具体的写作内容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论文应用前景范文简短篇一

随着现在全球进入数据化时代,且在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在林业调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对建设“数据地球”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gis技术创造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林业日常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属于高新信息技术领域。从狭义上理解,gis是一个多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主要是利用地学模型在统一的地理坐标基础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对地理环境及自然环境信息进行管理的空间信息系统,从广义上理解,是描述地球表面空间分布事物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数据等地理数据,并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包括工作站、各类微型计算机、数字化仪、扫描仪等通过特定的格式检索、储存、呈现和整体阐明应用的技术系统。当前主要使用gis技术预测和预报资源环境的动态变化,从而为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军事等部分进行服务。

3.1林业有害生物监测。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严重的危害着森林资源,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都非常巨大。在过去受到传统的林业有害生物信息处理技术和手段制约,控制方法较为被动。引入gis技术以后,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平台将地形图、林相图、森林资源调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记录等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并和其他相关属性数据相连接,提供了便捷的数据查询和检索,实现了高效的资源优化配置。可以通过gis远程实时监测,对及时采集的监测数据分析,提前进行预防和治理;根据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为监测者和受害区域之间选择最优的路径,使达到过程中遭受的阻碍最小;通过缓冲器分析功能将受虫灾危害的区域设定为中心点,根据周围的寄主植物分布和病虫生活特性,生成缓冲区专题图来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组织部署防治救灾,实现可持续控灾战略。

3.2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

虽然我国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之下造成的大面积开采森林用地,使我国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保障森林资源在保持均衡状态是当务之急,这也是gis最早应用在林业的方面,主要是对林业用地的变化和林地面积的关系进行监测。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得到某区域林地土地变化情况,将信息转为具体的数据保存在计算机中,并配合遥感影像数据对地面进行勘测,利用计算机制图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对比,从而可以对该区域各个山头的块地面积、资源变化进行统一和及时的管理。3.3林业制图制图是一项工程量大、技艺性强也要求数据精准的工作,特别是常规绘制以小班为单位的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时,这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gis提供的制图工具让这项工作变得简单,通过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基础地理数据库,可以为病害管理、虫害管理、鼠害管理、有害植物管理、防治成本管理等提供各类专题图,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发生、防治数据,都可以在图上实现可视化操作。

3.4森林景观监测。

在森林景观中使用gis技术,可以省时间省开销的描述信息量较大的景观特征,对景观进行多层面的分析,且数据的补充快速且便利。国内许多森林景观都应用了此技术进行信息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例如: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即以gis技术为平台进行划分,同时还对景观的生态质量进行了评价;大兴安岭呼中林场是利用gis技术,基于林场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对图形等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针对用地类型和优势树种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其划分为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组,通过选择多个景观格局指标,对景观的结构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

4.1三维gis功能。

针对未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的多元化,可以拓展到gis的三维空间中进行研究,扩充传统的监测方式。当某地区受到病虫侵害之后,使用数字地形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等基础资料,并结合遥感图像、道路、居民分布等信息对该区域的真实地形进行三维可视化的模拟,并利用gis的模拟飞行功能,在模拟的三维场景中进行动态的观测,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参考。

4.2林业分类功能。

可以利用gis遵循横向道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对我国现有的林业进行分类,从农林归属地或权限管理部门,到森林里的植被资源种类进行条块分割、数据标识和资源共享。使用gis的信息系统功能把文字使用数字的方式进行表述,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信息集成体系,能够客观、真实、具体的反映现状,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

4.3林业安全预警。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一直都是林业的最大安全威胁,一直以来都有许多科研投入在这方面当中。随着gis信息管理技术的日趋完善和发展,使用gis可以对林业安全防病虫害、防火系统进行准确、全面、及时的动态监测预警,对森林防灾救灾进行事前和事中的有效控制,提高林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使用gis技术对林业进行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符合当代高效率的管理模式,能够及时的了解到林业的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因此在今后林业的发展在依托政策支持的基础上,更加需要认识到gis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创新,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周立.森林灾害动态监测防治与预测模型研究[j].林业科技,1998,23(4):1821.

[2]肖模佳.探析gis在林业调查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绿色科技,2015(08).

[4]山晓燕.浅论gis技术在林业工作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1)。

论文应用前景范文简短篇二

一、实物期权的内涵。

长期以来对企业价值直接评估的经典方法是折现现金流(dcf)法,但是dcf法却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用dcf方法来对进行估价的前提假设是企业或项目经营持续稳定,未来现金流可预期。但是这样的分析方法往往隐含两个不切实际的假设,即企业决策不能延迟而且只能选择投资或不投资,同时项目在未来不会作任何调整。正是这些假设使dcf法在评价实物投资中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现实影响因素,因而在评价具有经营灵活性或战略成长性的项目投资决策中,就会导致这些项目价值的低估,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其次,dcf法只能估算公司已经公开的投资机会和现有业务未来的增长所能产生的现金流的价值,而忽略了企业潜在的投资机会可能在未来带来的投资收益,也忽略了企业管理者通过灵活的把握各种投资机会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增值。因此基于未来收益的dcf法对发掘企业把握不确定环境下的各种投资机会给企业带来的新增价值无能为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外经济学家开始寻找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真实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在期权定价理论的基础上,black、scholes、merton等学者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理论界逐步将金融期权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企业经营中来,并开创了一项新的领域――实物期权,随着经济学者的不断研究开拓,实物期权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

2、实物期权的含义。

实物期权(realoptions)的概念最初是由stewartmyer在mit时所提出的`,他指出一个投资方案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所创造的利润,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取得一个权利,在未来以一定价格取得或出售一项实物资产或投资计划,所以实物资产的投资可以应用类似评估一般期权的方式来进行评估。同时又因为其标的物为实物资产,故将此性质的期权称为实物期权。

black和scholes的研究指出:金融期权是处理金融市场上交易金融资产的一类金融衍生工具,而实物期权是处理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投资结果的非金融资产的一种投资决策工具。因此,实物期权是相对金融期权来说的,它与金融期权相似但并非相同。与金融期权相比,实物期权具有以下四个特性:(1)非交易性。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最本质的区别在于非交易性。不仅作为实物期权标的物的实物资产一般不存在交易市场,而且实物期权本身也不大可能进行市场交易;(2)非独占性。许多实物期权不具备所有权的独占性,即它可能被多个竞争者共同拥有,因而是可以共享的。对于共享实物期权来说,其价值不仅取决于影响期权价值的一般参数,而且还与竞争者可能的策略选择有关系;(3)先占性。先占性是由非独占性所导致的,它是指抢先执行实物期权可获得的先发制人的效应,结果表现为取得战略主动权和实现实物期权的最大价值;(4)复合性。在大多数场合,各种实物期权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仅表现在同一项目内部各子项目之间的前后相关,而且表现在多个投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联。表1列示了实物期权与金融期权的具体比较。实物期权也是关于价值评估和战略性决策的重要思想方法,是战略决策和金融分析相结合的框架模型。它是将现代金融领域中的金融期权定价理论应用于实物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表1:金融期权和实物期权的比较。

项目金融期权实物期权。

标的股票、期货等金融商品实物资产、投资计划。

标的物现值金融商品目前价格投资计。

[1][2][3][4]。

论文应用前景范文简短篇三

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p304)国际分工是世界秩序的基础。一个国家在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p68)。

分工理论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经济学文献开始关注“分工”这一概念始于17世纪晚期。从18世纪开始,特别是亚当·斯密论证分工几乎是经济进步的惟一因素之后,直到19世纪末,分工问题在经济理论著作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但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分工问题不再是经济研究的主题,而被资源配置问题取代了。这与马歇尔(1920)倡导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有关,马歇尔用规模经济概念替代了专业化经济概念,这使得经济学的焦点从生产率与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分工问题)变成了要素、产品数量与价格的相互影响(资源配置问题)。尽管随后就有扬格(1928)指出马歇尔这样替代是个错误,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问题成为经济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后,分工问题才重新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50年代的两篇文献对这一回归起到了很大作用,一篇是豪客尔(1956)的,一篇是斯蒂格勒(1951)的。前者唤起人们分清斯密的分工经济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区别。该文指出,斯密的分工经济是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更一般的概念:即使没有事前的比较优势,如果当事人关于专业化选择的决策不同,也有可能因为分工经济产生事后生产力的差别。后者延续扬格(1928)的研究,部分区分出了专业化经济与规模经济的不同。尽管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工理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的分析表明,由于新国际分工是一个纷繁复杂、动态变化的过程,诸多层面的相关问题还没有进入理论的视野,现有的理论范式还不能全面、系统地解释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国际分工。对近来有关新国际分工现象的论述进行归纳、总结,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新国际分工现象的重要观点。

自从弗洛布尔(1978)的著名论文《新的国际分工》发表以来,很多学者开始讨论新的国际分工现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新国际分工”是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扩展。

弗洛布尔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际分工与此前旧的国际分工进行了比较。作者通过对德国纺织与服装业的全球区位演变的分析论述道,此前形成的极少数工业化国家从事工业生产,其他绝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则为前者提供原材料,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打破,跨国公司将一批批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线,开始从工业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转移。欠发达国家由此涌现出越来越多与世界经济体系相关联的生产部门。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也由此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贸易”转向“生产”。

弗洛布尔认为,新国际分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1)技术进步使得距离和地理位置对于生产的重要性减少了;(2)技术进步、企业组织的改进使得复杂的生产过程可以分解为基本的简单步骤,受教育很少的人也可以很快学会;(3)发展中国家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赫里克(1982)论述的新国际分工与弗洛布尔比较接近。但他揭示出了资本—生产关系在国际分工中的改变。他选择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作为国际分工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传统的国际分工占主导地位,基本特征是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用制造品换取第三世界国家的原材料;之后,体现为第三世界国家用制造品换取西方工业国家的资本品。这种改变显然也是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向第三世界国家扩展的结果。贝隆(1981)、拉斯蒂(1985)、马斯达帕定义的“新国际分工”与赫里克基本相同,也是从资本—生产—商品的关系来论述国际分工的新特点的。

(二)“新国际分工”是国际垂直一体化。

在题为《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所有权的优势》这篇著名论文中,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并没有明确指出垂直一体化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国际分工。但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看到,他们对于垂直一体化的所有权优势提供了准确的预见,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采用这种分工方式,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国际分工模式。20世纪80年代晚期后,跨国公司采取垂直一体化方式的fdi开始大量流向发展中国家。1990—1995年,采用垂直一体化分工模式的fdi每年增长了20%,而—间,则每年增长了40%(unctad,)。

(三)“新国际分工”是“订单制造”(或者“外包”)。

罗斯杰把订单制造(contractmanufacturing,简称cm)称为网络时代的新国际分工。罗斯杰对订单制造的定义是:大型公司把部分(或全部)零件设计、程序工艺、装配设备、后勤、营销渠道、仓储、售后服务等环节用合同的方式外包给其他企业,产品和服务贴发包公司的品牌,承包企业则一般没有品牌。订单制造是it行业增长最快的一个亮点,每年达到20%—25%的增长率。根据“技术预测者”的计算,20全球的订单制造达到了880亿美元。而it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cm从“美国模式”变成了全球的大规模生产模式。cm不限于it行业,通讯行业、汽车行业、空间技术等行业都有。订单制造导致了专门从事订单制造企业的产生。订单制造业开始成为行业的“基础设施”,而订单企业则成为跨国分工网络的载体。

(四)“新国际分工”是产品内分工对福特制、丰田制分工模式的替代。

卢锋认为,分工首先是企业内分工,以始于20世纪初的福特制为代表。[9]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生产方式是:从大湖附近矿山运来煤炭和矿石,全部过程,包括热处理、制模、铣削、冲压、焊接、抛光、喷漆、总装等数百种工艺,都在底特律的雷格工厂完成。克鲁格曼形象地说,雷格工厂一头吃进的是煤和矿,另一头吐出的是轿车。其次是企业间分工,以20世纪80年代风行世界的丰田制为代表。以丰田汽车为例:这是一种多层次生产方式,总公司只进行最终组装和基本原材料供应;数以百计的企业在第一层:次级组装,大部件生产;数以千计的企业在第二层:单个部件生产;数以万计的企业在第三层:工程性服务。此后就是产品内分工,以产品为对象的分工——以工序、区段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这开辟了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新源泉。为发达国家对全球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了方便;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分工提供了新的契入点,这正是跨国公司全球价值网络的细密化。

(五)“新国际分工”是随资源禀赋变化的国际分工。

(六)“新国际分工”是基于“全球商品链”的国际分工。

(七)“新国际分工”是基于跨国公司关系网络的国际分工。

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这样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国际分工的基本内涵:跨国公司是新国际分工的主角,推动跨国公司促进新国际分工格局的动力是市场需求、契约转让、生产一体化以及降低成本的要素构成和生产组织的改革,新国际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生产。[13]新国际分工的全球格局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格局、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格局的差异,以及分工中区域分工优势的升级转换规律。再之,新国际分工促使企业国际化、区域一体化。因而企业、地方在新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地方、国家在新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各种利益的需要而参与新国际分工的竞争,竞争成为新国际分工的基本机制。

(八)“新国际分工”是市场价格引导的国际分工演变为跨国公司引导的国际分工。

冼国民(1994)认为,主权国家对于要素流动的限制,对本国工业和市场的保护以及地理距离等因素的存在,价格机制对国际分工的调节受到一定的限制。跨国公司的成长改变了传统国际分工的性质及其协调机制。[14]随着传统国际分工部分被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所替代,世界市场机制就被跨国公司的层级管理制所替代。“看得见的手”因此替代了“看不见的手”来协调各国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调节资源在各国企业之间的配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跨国公司改变了传统国际分工的性质,使当代国际分工出现了转型:在由盲目的市场机制协调的国际分工中,出现了由跨国公司内部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予以协调的企业内部国际分工。这样,当代国际分工就成为由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的,包括其他传统类型国际分工的混合结构。

(九)“新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性质从“剥削”转向“经济互补”

多杜辛(1993)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尽管18、19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证明了不仅个人之间可以实现高效率的分工,国家之间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殖民地时代的阴影,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很多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因为害怕“资本主义的剥削”以及受“自立发展”思想的影响,低估了国际分工带来的机会,拒绝参与国际分工。[15]在《互补性——国际分工的新趋势》这本书中,多杜辛认为,殖民地时代的国际分工是以“剥削”为特征的,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国际分工是以“经济互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同样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国外要素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国内国外要素的组合实现经济、社会的更高效率。

(十)“新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从为国家服务演变成为跨国公司服务。

在《新国际分工中的后工业化》中,伍(1994)从市场功能/企业功能对比这一角度来研究新旧国际分工的对比。他引用了哥德斯丁(1976)提出的这一命题:企业内交换是一种后市场经济机制,对市场机制具有某种替代作用,不过前者只能平衡企业内经济,不具备后者平衡整个社会经济的功能。伍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企业内交换”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的一半这一事实出发,认为,近来跨国公司的快速成长使得企业内交换逐渐将市场平衡社会经济的功能弱化了,国际分工也就发生了新的变化:尽管新的国际分工与旧的国际分工相比,减少了传统剥削,增加了经济互补作用,但这是以扭曲所在国的市场功能为代价的。伍认为,跨国公司力量的来源是对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具有控制力,这使得它们与当地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很强,最终将发展为当地政府与其说是参与国际分工,不如说是参与跨国公司的企业内分工。

二、对新国际分工理论的综合分析。

我们注意到,上述研究几乎都论述了新的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有关。盎德深咨询公司的一篇工作论文形象地称跨国公司为“全球网络人”,这提示我们,新的国际分工可能是一种基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分工,而不同的学者看到了网络的不同的部分,从而研究了不同的国际分工。下面的论述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跨国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贸易,通过自己的“国际贸易网络”吸收廉价的自然资源以及推销自己的产品来增加企业利润;而6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就开始在第三世界大量复制生产体系,从“国内生产”转向“国际生产”,通过“生产网络”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降低成本来增加企业价值,这正是弗洛布尔看到的“新国际分工”。

跨国公司在其他地方复制生产系统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要不要对这个生产系统拥有所有权。如果需要,就是“垂直一体化”,如果不需要,就是“外包”。当生产地既可以是国内又可以是国外时,就可以有四种选择:国内垂直一体化、国外垂直一体化、国内外包、国外外包。跨国公司到底选择哪种分工模式,要看哪种模式有利于增长企业利润。这四种分工模式构成了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框架。如果跨国公司选择拥有所有权的国外生产,就是从国内生产转向“国际垂直一体化”,这正是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的理论预见的“新国际分工”。如果选择没有所有权控制的国外生产,就是从国内生产转向“国际外包”,这正是罗斯杰(2002)看到的.“新国际分工”。这里我们看到,“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16](p25)。

跨国公司建立起全球生产网络后,就会谋求生产网络的细密化,以便在全球捕获更多的利润增长点。理论上,从企业内分工、企业间分工、产品内分工这个分工细化的路径可能产生分工经济,于是跨国公司开始大量采用产品内分工,这正是卢锋()看到的“新国际分工”(产品内分工又可能采取四种分工模式:国内、国外垂直一体化,国内、国际外包。可见后四种分工模式是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框架)。

上述三种研究都只是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某个单一视角进行观察,因而掌握到的是新国际分工局部的性质。

格里和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的研究视角更大一些。格里定义的“基于‘全球商品链’的国际分工”,将观察视角从跨国公司一个特定的价值链扩展到跨国公司的商品网络,发现了新国际分工更多的性质。比如观察到生产网络对于其他企业、国家、地区的分工的整合性。但他们的研究没有充分考虑跨国公司对于这一网络的主动构建性,也没有对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予以足够的重视。孟庆民等比格里更加重视跨国公司在新国际分工中的主动性,可是“跨国公司关系网络”这样的定义过于抽象和宽泛。

上述四种研究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弗朗西斯用动态的眼光考察了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变化。理性的跨国公司必然随着“当地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全球生产网络,以便动态地最大化企业价值。弗朗西斯看到的原来的附属企业在国际分工链中地位的上升可以看成是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上升。这很可能是跨国公司生产决策的结果:把更高的工序给资源条件更好的企业,选择资源条件更次一些的企业替代它的位置。当然,还可能是附属企业主动采用了新的技术框架,发生了分工地位的跃迁。

上述五种研究更加重视的是新国际分工的“现象”,而冼国民的研究更加重视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分工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社会分工受市场机制的引导,企业分工受管理机制的引导。当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组织者时,社会分工的显性地位就被企业分工取代了,这势必带来世界经济联系的深刻变化。只不过,冼国民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更进一步地分析跨国公司的具体生产活动,可以发现新国际分工更加生动的性质。我们看到,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交易的商品,相对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即是卢锋论述的“企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

上述五种研究都是实证的,多杜辛、伍的研究是规范的,用同一种价值标准来判断新国际分工的“好”或者“坏”。

三、启示:新国际分工引发的新问题及亟待研究的领域。

上述分析提示我们,“新国际分工”可以概括为“基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的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每一部分都由分工链(或者国际分工或者国内分工)组成,它将世界各地的个人、企业、国家、地区以及世界各种资源整合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形成一个基于分工网络的共同利益。[17]总结起来,新国际分工“新”在:(1)新国际分工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主导的;(2)导致了新的生产现象——产品内分工:从“产品在一个民族经济中完成制造的过程”(霍布斯巴,1979)逐渐转变到“不再有民族的产品或技术,民族工业,乃至民族经济”(瑞奇,1991)。

由于产品内分工成为重要的经济现象,笔者提出应该寻求重新解读国际贸易数据的理论依据。这里的基本问题是,a国对b国的贸易顺差可能是由于b国(或者c国)跨国公司在a国的子公司通过企业内贸易方式出口引起的,而且a国的顺差反而是b国(或者c国)收入:比如a、b两国最初贸易平衡;a国跨国公司在a、b两国实行产品内分工,分别完成x、y两部分工序,x是高端价值部分,y是低端组装部分。a国出口x到b国,b出口x+y(作为一个产品)到a国,a再将x+y出售到世界各地。这样一来,海关统计出来的数据是,从事低端生产的b国比a国出口量还多,看似是b国打破了贸易平衡,实则主要由a国跨国公司的产品内分工引起,而且利益的大部分仍然在a国。不过这里还有诸多问题没有研究,比如如何在理论层面上更新当前国际海关统计通行的原产地规则赖以建立的传统分工、贸易理论,等等。

产品内分工极大加剧了企业内贸易,fdi可能不再是在全球寻找比较优势从而促进资源的全球最优配置,而是试图利用企业内贸易谋求躲避国内税收、转移国内利润、避开国内外汇管制、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这应该引起理论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论文应用前景范文简短篇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逐步普及,电脑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it行业迅猛发展,就业工作岗位也彼彼皆是,在最近几年内,it职场排行榜仍旧处于所有行业中的“老大”。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也应该有所提高,但据统计表明,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率有明显的下降,这是为什么呢?虽然说计算机这行就业单位很多,但是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又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短期培训,也可以达到相应的知识水平,有的能在其它点上突破。所以,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应随着市场需求与信息技术的改革明确自身学习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目标,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博弱、技术功底差。

计算机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分部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计算机硬件这方面在目前看来就业人数已供多于求,而在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上还是缺乏人才,尤其是高科技创新人才!也由于高层计算机技术的深奥,各方面技术的结合,使得高层技术岗位人才十分的贫乏。由于竞争的激烈,同时学得不深,有的学生虽说学此专业但是就业时也转入其它行业的也数不胜数!

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

1、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2、要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是我们生活的灵魂。例: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象windows这样产品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都是非常关键性的。

3、专业知识技术好,基础知积功底好,社会知识渊博。

4、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大部分是有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才。

5、具有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领导能力最重视的是天资、号召力、管理能力,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iq),而是你的情商(eq)。不是要成为一个有号召力令人信服的领导,而是要成为一个有“谦虚”、“执著”和“勇气”的领导。

6、诚信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保守公司技术或商业方面的机密。

三、已就业师兄的一些建议和期望。

1、珍惜校园学习生活,如果想在计算机高层职业有所突破,就要学好数学和英语,(特别是在算机应用、算法和编程)。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在科学研究中走出新路,在激烈的商战中脱颖而出。

2、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用业余时间去做点兼职工作,打工的目的是开阔眼界,不是提前上班。

3、人与人之间不要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拨是非的做法都会严重破坏公司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对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老师的意见。

首先,你需要彻底地了解在计算机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才可以把握好自己方向,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

其次,做一个“谦虚”、“执著”和“有勇气”的人。再次,掌握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

另外,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不行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而且,不同地方的衡量标准又不一样。

所以,要给自己设定目标,但是,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是目标千万不可定得太低。世界在飞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老师通常只涵盖课本中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学会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或者请老师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并且主动与同学们相互探讨、切磋,最好几人组一学习小组,让自己能够“无师自通。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无论在哪个行业,干好都是不容易的。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在软件产业这个高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领域内,只有那些不懈努力、善于把握自己、勇于迎接挑战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在新世纪中蓬勃发展,中国的人才能够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

论文应用前景范文简短篇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增大和速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郑州地区智能建筑市场也在飞速发展,已有从事智能建筑的企业100多家,每年营业额达到几十亿元,从业人员超过万人。广阔的市场潜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智能建筑工程技能型人才不足的问题。

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由网络系统集成向智能化楼宇弱电方向发展,公司除了获得信息产业部等级资质外,还获得建设部有关楼宇弱电的等级资质。郑州地区的河南蓝深远望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河南开拓信息与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河南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富润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中科新瑞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等都需要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安装、调试、验收及设备管理、运行与维护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2、毕业生就业岗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有:计算机公司和网络公司中的智能化弱电系统综合布线与施工管理工程师、弱电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工程师、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经理、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工程师、楼宇自控系统编程与调试工程师、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管理技术工程师。毕业1~3年左右,根据担任职位不同,一般年收入可以达到4万元~7万元左右。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建设成为河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性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门实践与操作训练,让学生掌握较全面的软件开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网站建设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及其它应用性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和动画设计的能力,掌握交互式网页程序的设计技术,熟悉网站数据库的管理与配置,能进行网站建设与维护,具有解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软件开发流程,掌握国际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和程序设计语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真正符合国内外it企业需求的初、中级软件开发及应用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在企事业单位中发展、应用的需要,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基本应用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计算机相关应用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计算机专业高等应用型人才,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技之长,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培养目标。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主干课程,核心课程。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骨干课程。

1、计算机数学基础。

本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数学基础知识。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加强了mathematica数学软件的应用。包含4大模块: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在微积分模块中包含了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多元微积分初步、无穷级数、数值计算初步等内容。在线性代数模块中包含了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在概率论模块中包含了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等内容。

本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和dos)的概念和操作,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以及internet的常用操作。

3、c语言程序设计。

主要讲授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c语言的基本概念、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设计、函数、指针、数组、结构、联合以及枚举类型、编译预处理、位运算、文件等内容,掌握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c语言编程技巧。

4、计算机网络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相关技术和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概述、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局域网技术、网络中的传输介质、网络互联与internet技术等。

5、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图象处理、声音处理、影视处理、使用authorware编辑合成软件将各种多媒体元素组合在一起。

6、操作系统原理菜单程序设计、窗体设计和文件处理等。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1、vf数据库应用。

主要讲授数据库的基本原理,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基本运算、数据组成;以visualfoxpro为实例,学习数据库的设计和开发,掌握数据库的应用。

2、程序设计。

3、java程序设计。

本课程主要讲授java的语言规范、java的编程技术及应用,主要内容有:java基础、流程控制、方法、数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线程、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等,使学生掌握用java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4、网页制作。

本课程主要讲授网站的设计、编辑、修改、上传,主要应用dreamweavermx及fireworksmx2004。其中dreamweavermx2004是网页编辑软件,讲授其表格、框架、层等布局工具及超链接、css样式等相关知识,fireworks是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主要讲授静态图片的制作、处理及简单动态图片的制作。

5、flash动画制作。

主要讲授网页动画设计软件flash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一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并能够利用它将音乐、声效、动画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以制作出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

6、本课程主要讲授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输入/输出系统、用户与操作系统的接口及linux操作系统简介。

7、图形图像处理。

本课程主要讲授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形图像处理,通过对photoshop软件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达到独立的进行图像编辑、图像合成、校正和调节图像的颜色,并能制作简单的特效的学习目的。

8、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

本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网络安全的与管理的主要理论、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概述、信息安全机制、密钥分配与管理、病毒及防治措施、系统攻击入侵检测、防火墙技术、www安全性、电子邮件安全、其他internet应用的安全性分析、网络操作系统安全性等。

四、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就业方向。

主要服务单位:

1.从事证券、金融等行业软件开发的企业。

2.从事电讯、通信等行业软件开发的企业。

3.从事出版、广告、装潢、网页设计、宣传等工作的企业。

4.实施了电子政务信息工程的单位。

5.从事教育类软件、管理类软件开发的企业。

6.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软件企业。

主要服务岗位:.net程序员、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网站开发工程师、平面及动画设计师、软件销售、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

论文应用前景范文简短篇六

在电子封装技术中,微电子封装更是举足轻重,所以ic封装在国际上早已成为独立的封装测试产业,并与ic设计和ic制造共同构成ic产业的三大支柱。本文介绍了对微电子封装的要求,以及未来微电子封装的发展趋势,其中着重介绍了芯片直接安装(dca)优越性。

1概述。

如今,全球正迎来电子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以电脑为核心,以各类集成电路,特别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为物质基础,并由此推动、变革着整个人类社会,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无论是电子计算机、现代信息产业、汽车电子及消费类电子产业,还是要求更高的航空、航天及军工产业等领域,都越来越要求电子产品具有高性能、多功能、高可靠、小型化、薄型化、轻型化、便携化以及将大众化普及所要求的低成本等特点。满足这些要求的正式各类集成电路,特别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要将这些不同引脚数的集成电路芯片,特别是引脚数高达数百乃至数千个i/o的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成各种用途的电子产品,并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就要采用各种不同的封装形式,如dip、sop、qfp、bga、csp、mcm等。可以看出,微电子封装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

现在,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微电子封装测试已与集成电路设计和集成电路制造一起成为密不可分又相对独立的三大产业。而往往设计制造出的同一块集成电路芯片却采用各种不同的封装形式和结构。今后的微电子封装又将如何发展呢?根据集成电路的发展及电子整机和系统所要求的高性能、多功能、高频、高速化、小型化、薄型化、轻型化、便携化及低成本等,必然要求微电子封装提出如下要求:

论文应用前景范文简短篇七

语言学专业是目前国内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发展最快的学科,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文学类中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其中中国语言文学类共7个专业,应用语言学专业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文学大类中排名第5位。此学科培养既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又懂财经的,具有从事财经工作能力的或从事本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能够适应社会交流的趋势,从而在“地球村”中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此专业为比较热门专业,所以竞争相对来说比较激烈,这就需要在学习期间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取更多的专业技能,从而在经济危机期间能够获取一份满意的工作。

论文应用前景范文简短篇八

微电子器泮是由芯片和封装通过封装工艺组合而成,因此,封装是微电子器件的两1-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封装为芯片提供信号和电源的互连,提供散热通路和机械、环境猓护。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电子器件的高频性能、热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等越来越受封装性能的制约。因此,封装对于器件相当于人的皮肤、手脚对于本,是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不是过去人们所说的衣服对于人的作用,因为衣服对于人来说主要是环境保护(冷热风雨)和装饰。

这点更可从mpu(微处理器)和asic(专用集成电路)的发展中看出,对于mpu几乎是一代新产品需要一种新封装。早期的mpu如8086,引出端数为40,可以用dip(双列直插式封装到386时,引线数为80,就需要用pga(针栅阵列)。当发展到586时,引线数为377,又要闬于便携式计算机,则只能用bga(焊球阵列)了。由此可知,封装业必须和管芯制造业(圆片制造业)同步发展。

我国应积极地发展微电子封装业圆片加工是成批进行,而封装则需对管芯逐个地加工。如一个6英寸、月投10000片,成品率为94%的圆片加工厂,若其管芯面积平均为3mm-’,则将年产管芯6亿个左右。这样,一^圆片加工厂就需年产2亿彳、管芯的封装厂3仑,或年封1c3亿个的封装厂2个予以支撑。因此,若国内要建10条左右则需要新增像目前三菱一四通那样的封装厂12万片的圆片厂,封装产量将增加一倍以上。

另外,一个圆片制造厂(cp8英寸,特怔尺寸矣0.25(0^1)的投资需10多亿美元,它所需要的支撑技术和设备要求高。而一个封装厂的.投资一般为5000万到1亿美元,投资额比圆片制造厂小得多,建设快,投资回收快。而封装中的多数工序如粘片、引线键合等都是逐个进行的,所需劳动力和场地多。无论nec、三菱或摩托罗拉在中国投资的集成电路厂都是从封装厂开始的。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发展微电子产业也都是以封装厂开始积累资金的。因此,从投资策略上应从1c封装厂开始。国内如苏州开发区、宁波开发区、上海浦东开发区都特别重视集成电路封装业的发展,宁波市还专门成立了微电子封装开发区。

集成电路封装业的发展,还可促进1c设计业的发展和带动一批1c封装业的支撑行业。如果我们设计的集成电路,国内不能生产出圆片或国内不能封装,都要拿到国外去加工,这会使研制周期加长,利润减少。封装业的发展还可带动模塑料、引线框架、金丝、粘接剂、模具及封装设备等制造业,而这些行业在国内都是有一定基础的。

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对外加工型的封装业也十分有利。因为微电子封装所用的芯片和封装后的成品一般体积都很小,而目前国际上有些芯片的封装加工周期,从圆片入境到封装、测试分类后包装出口一般只有48~72小时。

因此,要求国际交通方便,进出关时间短。前述地区的交通有较好的保证。另外,相对于芯片制造业,封装业环猓处理投资较少,这对于上述人口密集地区也是有利的。国内现有的封装技术基础较好,封装技术和封装设备的生命周期也相对比前工序的长,投资风险也相对较少。因而我国应积极发展微电子封装业。早期的封装发展主要受军工和宇航需要的驱动,经费以政府和军方的资助为主;目前封装的发展主要是由商品市场的需求推动与各公司出资为主。在中国的经营主体过去是国营工厂,目前已转变为外资独资、合资、私营、国营同时存在,但已以外资、合资和私营为主。

在经营模式上,过去的微电子企业是综合式的,小而全或大而全,从设计、圆片制造、封装测试样样俱全;目前多数已分离成设计、圆片制造和封装测试三业鼎立,封装已成为独立的微电子产业。各类封装在封装总量中所占的份额(%)随时间的变化如表6所示。由该表可知,通孔插入式封装dip的份额在不断减少。sop的份额近五年内将稳定在55%以上,再加上qfp、bga、csp和“其他”中的plcc等,表面安装封装csmp)占80%以上;bga和csp虽增长率很大,但因基数低,所占份额并不大。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国之一,因此也是最大的消费类微电子产品的消耗国之一,有人估计我国的集成电路消粍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而这些电路的自给率很低。虽然中国封装了58.8]乙块1c,比的41.5亿块增面阵列式器件如bga、csp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间距不断变小在时间上的应力,但在未来,器件的引脚间距仍肯定继续朝着不断减小的方向发展,因而在未来,导电肢仍将是锡铅焊接材料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

高密度基板技术。

随着电子系统不断向高密度、高速度方向发展,现有基板制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技术要求,高密度基板技术应运而生。高密度基板的典型要求如下:

线宽/线距:75/75微米。

微通孔尺寸:200微米。

传统基板制备技术显然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在通孔方面,现已经发展出激光钻孔、光掩模腐蚀等通孔技术,且这三种技术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应用。

目前高密度基板技术在数字摄像机、通讯和计算机等领域已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应用,且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密度,将被动元器件集成于基板制造过程中的技术也已经步入研究开发阶段,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市场应用。

总结。

电子封装、组装的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高密度、高速度、和环保。在器件封装方面,bga、csp和倒装焊接技术将是未来内的发展主流。基板方面,高密度基板的市场占有率将稳步提高,集成了被动元器件的高密度基板有望在某些领域进入市场。在基板互连方面,无铭焊接估计会很快进入市场,但无铅焊接和传统共晶锡铅焊料预计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共存状态。

中国的封装、组装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且已经初具规模。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强电子封装、组装领域的研究开发,增强研究、服务机构和产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必定可以极大地推动中国的封装、组装业的迅速发展,完成产业从量向质的转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