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36:18 页码:11
最新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优秀9篇)
2023-11-11 12:36:18    小编:ZTFB

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需要思考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可以结合举例和实际案例来加深总结的可信度和针对性。接下来是一些总结样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

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篇一

1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一个句子的形成过程需要经历由深层结构通过一些转换规则,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过程。因此,我们把那些含有明显否定标志的否定形式看作是表层结构否定,也称为显性否定(explicitnegation),把那些形式肯定但意义否定的形式称为隐性否定(implied/concealednegation)。例如:

(1)福州,依然在祥和平静之中,丝毫没有洪兽围城的感受。

(2)icanseenothinginthedark。

(3)jenesaispas。

(4)避免摔倒。

(5)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质疑。

例(1)至例(3)句是显性否定,因为它们分别通过显性否定词如“没有”、“nothing”及“ne爌as”表达否定含义。例(4)、例(5)两句是典型的隐性否定,即它们在句法层面上没有显性的否定词,但在语义上却有否定之意。例(4)中的“避免摔倒”意指“不要摔倒”,例(5)中的“他的能力受到了大家的质疑”意指“大家不认可他的能力”。

2国外现代语言学对否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词汇句法层面,研究否定的结构和意义,特别是否定的句法结构和否定的辖域等问题;二是在语用层面,研究否定的预设和含意以及元语言否定现象等。而对于否定,尤其是隐性否定在话语中的理解过程的研究还不很充分。鉴于此,本研究以汉语隐性否定动词“避免”、“拒绝”、“否认”以及“怀疑”类为对象,以框架语义理论为视角,以“多维取向并举”为方法,力图探究受话者理解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心理认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理论背景及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langacker在年提出了currentdiscoursespace(cds)的语篇分析方法。他认为实际语篇中的一个分句对应于心智中的一个视窗,每个心智视窗代表着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语篇的发展阶段,这样一个实际语篇就是由这种与分句对应的视窗连续构成的,并且随着实际语篇按线性顺序向下发展,心智视窗就不断得到更新[3],如图1所示。

langacker强调语篇的连贯性,一个完整的语篇理解过程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认知过程,并且连续性体现在不断更新和深入的层次拓展关系中。王寅也认为,语篇理解体现在语篇可以让心智构建一个完整的认知模式。这种观点,究其原因,来源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连贯性和完整性。这种认知的完整性的形成基于三个条件: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上的因索性;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4]。

因此,实际语言交际中,语用者需要对语篇整体性做出思考,不断调整认知世界,以实现语篇的正确理解。语用者要在必要时对认知框架(cogni—tiveframe)进行调整以适应交际需要。“框架”概念最早由fillmore为研究词的分布特征而提出,fillmore认为,框架(frame)是在我们心理上构建的全部概念系统[5]。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就同时激活了理解与它相关的其他词语的意义,并自然地构建起一个事件或情境的框架。

认知语言学认为,框架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反应形式,是概念系统的组织方式,并因主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而产生,fillmore认为框架是由一系列具有相关性的范畴组成,即槽或空位(slot)。框架可以将词汇和语篇联系起来,能够启动框架的词语被称为关键词(keyelements)。当认知主体接受到语言信息的刺激后,必然会激活与之对应的概念结构,即激活区[6]。同时根据胡曙中教授的研究,人们使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动态的[7],所以,框架构建(frameconstruction)必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激活区是会发生变化的,每一个认知框架都是由一系列关键元素组成,话语开始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构建一个框架,但是,如果槽(slot)中出现的词与已构建的框架中的概念发生矛盾,这就意味着框架的透视域(perspective)发生了变化,理解者就必须调整认知角度,构建起一个与意义相关的新框架[8]。这种意义构建中的框架转换现象,要求听话者对已构建框架中的信息进行重组,用新框架的结构完成即时语篇的处理(on—linediscourseprocessing)和新的意义构建。

隐性否定是一种隐藏在词语内部的否定,它没有明显的外在形式,它的外延对应着否定的意义,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找到心智中对应的一个视窗。然而,在话语理解中,受话者在寻找心智中对应的视窗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隐性否定词语的外延,受话者原有框架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等。那么,受话者已有的框架是如何转换的?哪些因素诱发了框架的转换?下面,将依据上述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法。

“多维取向并举法”指本研究中既有“基于语料库法”,又有“质化研究法”;既有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应用,又有语用学相关观点的使用。采用这种“多维取向并举法”,以期全面揭示汉语隐性否定动词框架的转换和诱发机制。

(三)汉语隐性否定动词:框架转换及诱发机制研究。

1汉语隐性否定动词分类。

关于隐性否定动词的分类,国内外学者如沈家煊、jespersen、givon等人都有涉猎。沈家煊将汉语“含有否定意义却不是明确的否定词”的动词划分为“避免”类、“防止”类、“差欠”类、“否认”类、“小心”类、“后悔”类、“责怪”类和“怀疑”类等[9]。jespersen将英文此类动词分为“deny,forbid,hin—der,doubt”等。givon从历时角度提出了更多的隐性否定动词类,包括“refuse,avoid,fail,lack”等。

依据他们的分类,本研究筛选出英汉语中对应性较强的四组动词“避免”“拒绝”“否认”以及“怀疑”类进行研究。

2“避免”类隐性否定动词。

根据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汉语“避免”类常用动词有“避免、以免、免得、难免、避讳、免费、免试”等。它们的词汇意义中都含有一定的否定意义。这一点可以从词典[2]的词语基本释义中得到证明,见表1。

从表1基本释义来看,此类动词可以理解为“使某事不发生”。如“不避免”的意思就是“任由某事发生”,“不免费”的意思是要“收取费用”。当语篇中出现的词与概念中预期的成分发生矛盾,这就意味着框架的透视域(perspective)即认知角度发生了变化,理解者就必须作出调整以完成信息交换[10]。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探讨透视域发生转化的条件。

(6)所谓讲究卫生,就是指努力避免食物中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的摄入。

(7)病情一般或慢性病者,最好不要呼叫救护车,以免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和影响危重病人使用救护车的机会。

例(6)中,“避免”本身含有对宾语的否定义,这是“避免”的词语语义效果,但是“努力”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两个词产生了前后矛盾的情感效果,即出现在前面“努力”的槽(slot)中期待的积极意义和后面“避免”所含有的对宾语的否定义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现象。于是,“努力”所产生的.框架,因与其后面否定事件的槽中期待的消极意义没有达到平衡与合作的关系而发生了转变。这里,槽或空位是指构成框架的相关性的范畴,而框架(frame)是在我们心理上构建的全部概念系统。

理解一个词语的意义,就同时激活了理解与它相关的其他词语的意义,并自然地构建起一个事件或情境的框架。通过分析“避免”后的宾语,我们发现,宾语的内容含有主观的否定意,即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从而取消了之前发生的矛盾效果,即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使认知框架转化为支持的“避免”框架。这一过程用图2表示如下。

对于例(7)来说,“以免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和影响危重病人使用救护车的机会”形成了“以免”+两组动宾结构的句子,分别是“以免增加经济负担”和“以免影响危重病人使用救护车的机会”,此时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以免”的结构符合例(6)分析的模式,“增加”带有的某种程度上的积极语义被“以免”抵消,从而凸显出“以免”的否定辖域内的“经济负担”这一宾语。

话语的意义建构过程是交际双方共同参与的认知过程,激活合适的认知框架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第二个“以免”+“影响机会”中,“影响”作为一个中性词语,没有任何语言色彩,只有协同后面的宾语和语境时,才会使中性语义发生偏离,此时,语篇的整体性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

综合分析整个句子,我们发现,此时在“以免”的否定义的推动下,“以免”+影响机会=“以免”+减少机会,宾语行为即被否定,而“影响”转化为“减少”就是在“以免”这一隐性否定动词和语篇的博弈效果共同作用下的框架转换产物,如图3所示。

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语用者在交际过程中会借助话语信息建构一个能表征句子意义的框架,语言的解码过程同时触发听话者在长时记忆中搜寻一个可以表征当前话语信息的框架,并且激活的框架必须符合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的心理期待。此时框架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1]:在合适的框架内,语用者更加容易理解框架内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框架有助于语用者推导出话语中缺损的信息。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和语篇内的博弈效果都可以作为隐性否定动词框架转换的诱发机制(即透视域发生转化的条件),从而造成框架转换现象的发生。

3“拒绝(refuse)”和“否认(deny)”类内隐性否定动词。

根据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可知,汉语“拒绝”类常用动词有“拒绝、违抗、抵制、抵御”等,它们的词汇意义中一定程度上都含有否定意义。这一点可以从词典的词语基本释义中得到证明,见表2。

从上述基本释义来看,“拒绝”类动词可以理解为“不+接受”的形式。此类动词的隐性否定意义是对这些动词所含断言语义的真值意义的改变,“不+拒绝=接受”。本文将“拒绝”类动词和“否认”类动词合并一处,是因为“拒绝”=不接受,是对“要求”类谓词的否定,“否认”=不承认,是对“指控”类动词的否定,都是一种抵触性反应和推论过程,在语义溢出方面有很强的相似性。

简而言之,这些动词的隐性否定意义是推论否定的具现形式[12]。

那么,这类动词在带宾语的情况下,框架转换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8)对私自转让或拒绝退出军队住房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协助部队收回。

(9)社委会一再催他,叫他本着“按劳分配”的原则,及早公布预分方案,抵制土地分红这股歪风。

从例(8)和例(9)中可以看出,此类动词管辖的宾语通常指对方要求自己做某事或满足某种条件,从“不做”的含义上来看,宾语事件一定是主观否定事件,即此类动词含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当需要让主观“拒绝”的意志显露的时候,此类动词就起到强调主观感情的作用。因此,在汉语这一表意语言中,听话人和说话人要根据语言色彩来实现博弈效果的平衡,实现交际目的,在博弈的过程中,隐性否定动词的认知框架就可能在一定诱发机制的刺激下通过透视域的改变而发生转化。

意义建构(meaningconstruction)是心理空间的构建和空间内成分的连接过程。意义总是来自于特定的语境,没有语境即没有意义。如果明示的语境缺席,说话者会根据自己的典型情景知识和话语的缺损值(defaultvalue)创造一个与当前话语适宜的语境[13]。在例(8)中,“退出”一词即表示离开,在“拒绝”的作用下,转变为“不离开”,这种在隐性否定动词的作用下凸显否定含义的现象,就是在框架发生转换的情下况发生的,是框架转化的语言表象,目的是为了构建合理的意义,使信息交换顺利进行,如图4所示。

4“怀疑(doubt)”类内隐性否定动词根据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可知,汉语“怀疑”类常用动词有“怀疑、质疑、猜测、疑心”等。它们的词汇意义中一定程度上也都含有否定意义。这一点可以从词典的词语基本释义中得到证明。汉语“怀疑”动词的否定溢出现象比较复杂。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怀疑”的基本释义:疑惑;猜测。“疑惑”即不很相信某一事件;“猜测”表示有点相信某一事件。通过这样直观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疑惑”的语义可以解析为两个方面:否定大于肯定;肯定大于否定。虽然这两种表达在汉语的使用中通常被忽视,但是当分析语料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语义差异是确实存在的。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怀疑”所突显(profile)的语义不同。

“否定大于肯定”和“肯定大于否定”的参与角色分别是认可和否定,两种语义角色的本体相同,但它们的框架是不一样的。一个明显差别是参与角色突显的情感不一样:“否定大于肯定”突显的是否定,后者则突显的是肯定。此时,要确切理解传达信息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借助新激活的框架来取消歧义,这属于隐性否定动词的语义内在矛盾性引发的框架转换现象,而且这两种语义的内隐性否定的效果又是不同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怀疑”+宾语事件这一结构有时会引起歧义,如例(10)和例(11)。

(10)大家怀疑他的智商。

(11)大家怀疑他的智商低。

在例(10)中,“怀疑”+智商,具有高或低两种内涵语义,脱离文本语境分析,读者通常无法得到正确的讯息,这种歧义是由于中性词语的语义含糊所造成的。但是,即使将例(10)改为明确的表述,即例(11)“大家怀疑他的智商高/低”,歧义依然存在。

但是歧义发生了变化,上文中的歧义是由于“智商”一词的中性语义造成的,而例(11)中的歧义是由于隐性否定动词“怀疑”本身的双重语义造成的,语义在“有些信”与“有些疑”之间发生歧义。

(12)我轻车熟路就找到了目的地,大家都怀疑我曾去过那里。

(13)大家都怀疑我曾去过那里,我被这里的景色震惊了。

在例(12)和例(13)中,“怀疑”都具有两种语义含义,读者从该词所在的语段中无法获知“我”是否去过那里,但是根据前后语言环境,两种语义含义受到影响从而达到取舍的结果。在例(12)中,“轻车熟路”突显了“怀疑”信大于疑的意义,而例(13)中,“震惊”突显了“怀疑”疑大于信的含义。而这种歧义的消除,借助了新激活的框架,在适当的语境中,内在语义矛盾的隐性否定动词的透视域发生了变化,从而达到了成功交际的目的,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歧义或障碍达到最小化,该类型隐性否定动词的框架转换模式如图5所示。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框架中核心框架元素(coreframeelements)即“怀疑”类隐性否定动词的交际实现方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也就强有力地证明了该类动词的语义内在多义性。因此,用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来解释此类动词的框架转换现象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结语。

本文选取了中文中代表性较强的四组动词“避免”类、“拒绝”类、“否认”类以及“怀疑”类,对汉语隐性否定动词在关键词激活环境下的框架转换现象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在隐性否定的话语理解过程中,存在框架的转变,即从一个由隐性否定词激活的框架向另一个由隐性否定词和其搭配项共同激活的框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4个刺激条件(诱发机制)引起的透视域的转变而引起的:语篇博弈效果;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事件表述的复杂性;隐性否定动词的语义内在矛盾性。

隐性否定是一些特殊的否定结构,往往被忽视或误解,借助框架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对汉语隐性否定进行探讨有以下启示:第一,有助于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现象的独特性;第二,使我们认识到在实际语言交际中,话语使用者需要对语篇整体性作出思考,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认知世界,以期实现语篇的正确理解,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也就是说,语用者要在必要时对认知框架(cogni—tiveframe)进行调整以适应交际需要。这种意义构建中的框架转换现象,要求听话者对已构建框架中的信息进行重组,用新框架的结构完成即时语篇的处理和新的意义构建。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j]。中国语文,1985(4)。

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篇二

企业合并是指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联合或获得对另一个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的控制权,将各单独的企业组成一个经济实体。企业合并通常采取股权联合和购买两种方式。

股权联合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他们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资产和经营活动,以便继续对合并后的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股权联合应以账面换出股本的金额加上现金或其他资产形成的额外出价,与账面换入股本的金额之间的差额来调整股东权益。与股权联合有关的支出,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购买是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债务或发行股票等方式,一个企业(购买企业)获得对另一个企业(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活动控制权。购买方式的企业合并与股权联合相比会计处理更加复杂,因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比较详细,具体是:

1、购买应按其成本核算,购买成本是指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交易发生日购买企业为取得对其他企业净资产的控制权,而放弃的公允价值,加上可直接归入购买成本的费用。

2、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业在所购可辩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股权份额的部份,应确认为商誉。商誉应在使用年限内摊销,但其使用年限从其初始确认起不应超过,摊销方法应采用直线法,除非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其他方法更为合适。

3、购买企业在所购可辩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股权份额,超过其购买成本的部分应确认为负商誉。在购买日能够可靠计量的负商誉,应按如下方式确认为收益:(1)未超过购入的可辩认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负商誉金额,应在购入的可辩认应折旧或应摊销资产的剩余加权平均使用年限内确认为收益。(2)超过部分的负商誉金额应立即确认为收益。与在购买日能够可靠计量的可辩认预期未来损失和费用相关的负商誉,应在未来损失和费用确认时确认为收益,但是如这些可辩认未来损失和费用在预期期间不予确认,则负商誉应按上述两种方法处理。

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篇三

在企业内部调节的同时,对外营销也不容忽视。宣传、销售手段对企业产品与形象的重要性在此不用过多强调,但需要注意的是,对自身企业产品的描述是否属实,是否过度夸大。目前广告方式颇多,宣传媒介也层出不穷,但同时对产品的虚假描述与过度夸大其功效的问题也逐渐暴露。消费者是为了产品功效而购买的,实际使用后却发现别说功效了,反而有很多负面作用。售前营销重要,但服务营销同样不能忽视。企业的客户中只要有1%碰上“钉子”,如果处理不好,顾客流失率就不仅是1%,而是5%~30%,甚至更多。服务营销的本质乃是根据消费者的文化特色来提供产品和服务。顾客形形色色,对于不同的顾客,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顾客的需求来一一满足。除营销管理外,产品质量的保证一样重要。有效的营销手段建立在绝对优秀的产品之上,如果产品的质量都不能够保证,那么任何有效的营销手段都不能为其树立品牌形象,在当今市场上,充斥着过多劣质产品,建高楼须坚固的地基,产品本身的问题不解决,即使再有市场,也是过眼云烟。

二、对危机的反应与处理。

一个优秀的企业在其成功道路上,必定充斥着不可预知的危机。对于危机的预知与处理是一个成功企业不可缺失的一环。一个企业如果从高层到职员都是自扫门前雪,面对危机降临前的征兆充耳不闻,当危机真正到来之时也不及时做出反应,而是一味撇清自己的责任。如不立刻针对危机做出正确的处理,等到企业已变得支离破碎之时,再想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处理危机,首要是正确地识别潜在危机,消灭潜在危机以绝后顾之忧;其次是避免能够预防的危害因素,凡是日后会发展成危害企业利益的因素,决不能姑息,不能因小而忽视;最后是危机发生时应合理应对,不能关门不理。

三、维持现状亦或重视企业隐性因素。

上述了企业隐性因素中重要的几点,但是归根到底最重要的是,目前的经营情况是否需要改变。不得不说,以上几点说起来容易,但在实践中却相当困难,现在各个行业的经营情况都已成型,其中存在着各种潜规则,不是想改变就能够轻易改变的,当自身改变的.同时,其他企业却依旧保持原样。一个企业的改变无法改变整个行业,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受到同行的排挤。这就造成了目前的问题,是否改变现状从而重视企业的隐性因素,还是保持原样,随波逐流。做个假设,将一个企业的经济利润创造时间缩小为三天,现在处于第一天,目前所有同行的经济都算作100分,假定有20家企业,18家企业不做任何改变,而2家企业重视企业隐性因素并逐渐改变,第一天算作减50分。此时分数是一个怎样的情况,18家企业的分数是105。6分,而令两家企业的分数则为50分。但当到了第二天时,两家企业的改变有所成效,那么18家企业受到影响,记做减25分,此时18家企业分数为80。6分,而另两家企业为275分。到此即可为止了,第三天时,改变的两家企业将是最终的赢家。的确,改变一开始并不一定就有回报,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一旦成效初见,必颇有回报。

四、总结及个人立场。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发展的道路,并不是谁都能轻易干涉的,虽然上述了那么多,但是归于原点,还是看每个企业的自身抉择。个人认为重视隐性因素是目前一个不错的选择,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尝试之上的,墨守成规只能守住现状,而不能发展并进军未来。先人一步,可能会有危机,但是得到的也是别人所无法企及的。

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篇四

经过一系列的基层调研和诊断分析,在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和反思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模式及效果后,诸城公司把突出问题的化解作为管理创新提升活动的核心,把“深入挖潜、竞争择优、提质增效、动态评估”四大举措作为具体手段,重点解决了人力资源管理中队伍结构不合理、劳动效率偏低、用人渠道不畅等问题。

1.深入挖潜——创新人才开发模式,实现人才均衡配置。

针对“三集五大”体系岗位设置有限与多经企业回流人员数量众多的`矛盾,结合农电业务工作需要对近两年主多分开回流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培训考评合格后将其安置到乡镇供电所从事农电工作,有效缓解了乡镇配电与营业人员紧张的局面。通过为超编人员广开分流安置渠道,先后安置多经企业回流人员183人,既解决了一线班组结构性缺员的问题,又促进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

2.竞争择优——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人才成长通道。

建立完备、系统、科学的人才选拔、使用、退出动态管理机制,对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指引和示范作用。为提升生产一线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质量,结合“安全生产大整顿”活动,在公司范围内对基层生产班组安全员和供电所安全质量专责进行公开竞聘,择优选拔了21名专业强、学历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同志充实到基层生产班组和乡镇供电所担任安全员和安全质量专责。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人员的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也为公司夯实了安全生产管理基础。

3.提质增效——加强人才评价考核,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组织18名员工参加省公司电气类本专科后续学历教育,加强对专业技术优秀人才和操作技能优秀人才培养选拔考核工作,通过发放优秀人才补贴、师带徒、加强舆论宣传等措施,引导职工自觉学习,从各方面提升人力资源专项指标。共有21名员工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认定,5名员工被评选为地市级优秀人才。通过建立符合公司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操作人才”三类人才培养,加强对员工职业生涯的指导与管理,指导员工合理选择职业发展通道,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培训,增强了员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信心,切实提升了人才队伍素质。

4.动态评估——推行一对一跟踪考评,激发人才积极性。

建立工作业绩“一对一”跟踪考评工作机制,按照国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的员工奖惩规定,对乡镇供电所的多产回流人员和安全质量专责进行工作业绩综合考评,从思想品德、工作表现、专业能力、廉洁自律、群众威信等多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将考评结果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奖勤罚懒,进一步调动了职工提高工作能力、提升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人才选拔有分配、人才使用有落实、人才管理有监督、人才考核有测评”的闭环管理。

二、总结评估。

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公司全面建立了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开发与培养新模式,各类人才在各自的序列通道内有序成长,实现了不同通道中的差异化发展。20,人才当量密度达到1.04,同比提升0.0438。通过探索盘活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存量的新方式,有效解决企业冗员、结构性缺员和提高劳动效率之间的矛盾,截止年12月底,全员劳动生产率完成22.37万元/人,同比提高21.31%。通过广泛性的岗位竞聘,激发了公司各个岗位、各个层级的员工敢于公开竞争、勇于接受挑战、努力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形成了人力资源的良性流动。通过实施动态评估考核,端正了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增强了广大员工干好本职、推动发展、促进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营造了公司上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创新发展,动力之源。公司上下“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实现了人才资源管理与助推员工成长成才的互利双赢,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激发,一大批实干之才、创新之才,已活跃在机制变革、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大潮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篇五

(一)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二者密不可分。而个别的现代企业经常存在着管理观念落后、与时代脱节等问题,没有重视管理观念的重要性。而在当前的迅猛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依然守着陈旧的管理观念不放,不及时更新管理观念,就无法培养危机管理,领导者也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意识,从而也就阻碍了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管理制度决定着这个企业的成败,然而,目前在现代企业当中,仍存在着个别经济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虽然设立了管理制度和执行者,但在具体执行制度时由于监管不到位使制度成了形式,真正按照制度要求自己的员工少之又少。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虽然制定了管理制度但这种制度不适合本企业的发展,反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的现象。因此,当经济管理制度的进度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速度时,制度的存在反击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另外有个别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虽然比较先进,但它的进度过于快,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这种进度使企业某些资源闲置出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现代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制度时必须考虑企业的经济发展,制定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制度,从而促进本企业快速发展。

(三)信息化建设落后。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甚至取决于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失去了有利的地位,势必会被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所淘汰。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中,由于思想观念滞后、政府的扶持不力、企业重视度不高、投资力度不大、人才供给不足等等问题导致占全国99%以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拥有台式电脑办公、打印机、投影仪等基础的it终端与外设设备,但网络设备的拥有率普遍很低,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dlp(数据泄露防护)、scm(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应用软件拥有率很低,绝大多数的公司电脑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基本信息与数据处理上,已拥有局域网或使用互联网的公司,公司间的业务联系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电话、传真和邮件,效率低且成本高。能利用供应链集成和网上支付的企业少之又少,企业使用电子商务的现状需要大大改进,有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只占企业总资产的0.21%(平均水平),是发达国家的1/50,我们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只占21.6%,从事网上采购的只占4.1%,网上销售的企业只占3.4%,订单、合同签订、支付等业务活动基本都没在网络上进行,而发达国家已基本进入全面的电子商务时代。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一)理念创新,营造经济管理创新氛围。

要使企业有经济管理方面的创新,首先就是要有创新的理念作保证。理念创新不只是企业个别领导创新自己的思想,而是领导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员工的创新性,使整个企业从上到下,包括每个人都要开拓思维,摒弃自己原有的旧理念,为营造企业真正的价值而放弃原有落后的经营模式和思想,创造新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增强企业凝聚力,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面对当前电子信息极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企业都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弱点,并积极改进思维和观念,才能摆脱被淘汰的命运,从而才更有希望赶超同类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获得一席之位。

(二)体制创新,完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

制度创新是用一种更有效率的新制度代替原有的旧制度,但制度创新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当中较难突破的一项,因为要创新体制,需要做到政企分开,改革产权制度,而改革产权制度要改革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分配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等,同时制度创新主要从强化市场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企业信誉等方面进行。也就是说制度创新是现代企业掘起的根本。企业在创新制度时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力入手,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同时使新的经济管理目标能够在企业中得以实现,这样的制度创新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一条成功之路。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

信息化在现代企业运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通过信息的广泛应用和整合,提高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学习世界领先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学习先进企业的技术来降低经营成本,实现企业自动化管理,以此增加企业综合竞争力。所以信息化技术是现代企业获得先进经验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保证。在当前信息迅猛的时代,企业能否对信息产生快速反应,是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标志。同时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也为企业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打下基础,也是社会改革的需求。现代企业要想在未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立足,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

三、结语。

新经济形势下随着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日新月异,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显现出多方面的不足,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信息化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所以现代企业要想迅速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当然,这不是盲目的创新,要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营造创新氛围,研究创新策略,相信这样能够让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昌文,许召元.当前中国工业企业经营效益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发展评论,2015(4):97.

[2]张殿明.创新电网无功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j].科技信息。

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篇六

虽然我国2006版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但是中国的会计准则由于我们的制度,体制等原因在很多细节方面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把我国的《企业合并》与国际会计准则《合并企业会计》进行简单对照就会发现一些差别:

1.合并范围的差异。

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在合并范围问题上主要倾向于母公司理论。即只要是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公司都应该并入合并范围,而不管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因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我国产权市场还不够成熟、发生的企业合并有相当的比率为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以我国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纳入了企业合并准则的范围。但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合并企业会计》规定合并范围不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2。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异。

我国企业合并准则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而《ifrs第3号———企业合并》不涉及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规定“所有企业合并都应该采用购买法”。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与另外一个企业股权结合而不是买卖交易,因此参与合并的各方均按其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合并,合并后各合并主体的权益不能因企业合并而增加或减少。而购买法则被看成是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交易行为,将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入账时应该采用公允价值。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首先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活跃,许多功能还被政府控制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实践证明在这种环境下使用权益结合法并没有多大空间操纵合并当年的利润,也并不会使企业当年的财务状况大幅改变。第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还不成熟,现有的很大一部分不是企业之间独立完成的合并,往往产权关系复杂,不易辨认购买方,对这部分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不切实际,况且这部分合并案例多数不是合并双方出于完全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采用购买法只会削弱会计信息与现实的相关性。

3。计量属性的差异。

或承担的负债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即以购买方为换取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债务、发行的权益性工具在交易日的公允价值加上任何可直接归于企业合并的成本为合并成本。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合并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根本分歧在于我国是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并用,而ifrs3仅允许使用购买法。笔者认为这种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在合并理论的选择上,母公司理论用于合并范围的确定,实体理论用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因此我国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面也采用了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并用的原则。2.购买法的理论基础是公平交易,合并方得到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使用权益结合法时如果合并前公司合并资产的账面价值比公允价值低,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比公允价值高,则合并报告披露的信息可能与事实相反:低估企业净资产将导致被并企业资产流失,高估企业价值又会损害投资者权益,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削弱了相关性。但是,如果使用购买法,而公允价值并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就会产生不真实的合并会计数据,给人为调节利润留下很大的空间。则此时采用权益结合法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信息的可靠性较高,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我国保留权益结合法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3.购买法将公允价值体现在被并方的'账户和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中,当被并方原单独账上记录的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记录时,购买方原单独账上的资产和负债却以历史成本记录,合并后的财务报告便成为一个新旧价格混杂的产物,削弱了企业购并前后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而权益结合法保留了被并方合并前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产生新的计价基础,增强了企业购并前后信息的纵向可比性,但对于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却比较困难。

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前者要求采用权益结合法,后者要求采用购买法。即我国是允许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

由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发生在同一所有者控制的企业之间,并购本身没有市场基础,合并对价不一定是双方自愿行为,因此,不能将其看作公允价值。

当前中国的企业合并相当一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之间的换股合并,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权还没有明确的市价,即使部分股权已上市流通,但是由于中国的证券监管很不完善,股票价格往往受市场投机因素的作用而不能反映其真正价值,因此,权益结合法更具合理性。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中国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和成熟,中国的企业并购将会更多的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交易价格将越来越公允。因此采用购买法核算,将取得的资产、负债统一为公允价值,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清晰度与可比性将成为主流。合并准则对购买法的这一规范体现了我国对公允价这一计量属性的接受,顺应了国际上对于交易必须以公允价作为计量基础的核算原则,在购买法成为国际合并会计方法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合并准则的这一规定无疑缩小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证券市场还没有完全发展等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购买法的实施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购买法的全面推行必将使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篇七

摘要: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它是产业发展、企业竞争的必然产物,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合并将是我国现代大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正因如此,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同一控制。

我国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dd企业合并》对企业合并的类别界定范围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在会计实务界中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往往采用权益结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采用购买法。而在此之前美国会计准则则是明文废除权益结合法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也取消了权益结合法。我国7月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对企业合并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那么是否意味着同一控制下的会计处理采用权益结合法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权益结合法在会计实务上会存在哪些问题?在此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权益结合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笔者的部分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采用权益结合法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较大的影响。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对于上市公司存在较大的财务影响。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进行企业合并的重组资产的公允价值都会大于其账面价值,权益结合法下,用账面价值入账实际上缩减了合并方取得的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这很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下降而净资产收益率上升的不对称情况或者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同时上升的情况。

11月,东方电气支付100万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36700万并承担债务231万,对其子公司东方锅炉、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进行合并。

月至年12月期间,中国远洋通过发行股票和支付现金的方式对中远散运、青岛远洋、深圳远洋等进行合并。

2007年1月,华电国际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对中国华电进行合并。

合并后对各项财务数据的影响见以下各表:

(二)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每股收益的影响。

(三)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上述几个合并案例皆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通过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核算,对合并后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现将以上所列三个公司的数据加总平均,对比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对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如下:

这种财务数据的变动并不是进行企业合并后发生的盈亏的真实情况,而是会计处理方式本身带来的影响,这很容易变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

二、采用权益结合法容易导致利润操纵。

上述案例只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虽然有一大部分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权益结合法的运用相对于购买法对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众多的企业合并案例当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利用权益结合法粉饰报表的例子,以下通过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利用“会计游戏”粉饰报表的案例进行说明,进一步强调在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时候不应只看其报表数据,还应关注企业所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文中提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一,建议在合并时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一律按照合并时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在后续的计量中仍旧采用原来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避免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存在的问题。

第二,建议严格限制权益结合法的使用范围。考虑到采用权益结合法存在利润操作的问题,而根据新准则规定,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都应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然而,准则中的“同一控制”仅仅要求参与合并的各个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却没有很严格地限定其合并的方式,而笔者认为,在应用权益结合法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对于真正满足“权益结合”的合并才予以使用,这样必然会提高其应用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因此,笔者认为,属于新准则规定的“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且通过换股合并的方式实现的合并交易才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是比较合理的。

第三,建议严格限制高新技术企业使用权益结合法。之所以建议严格限制甚至是禁止高新技术企业行业使用权益结合法,是因为考虑到这个行业的特殊性。高新技术企业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这类企业属于知识型企业,其无形资产在企业的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虽然现在对资产评估的技术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是鉴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我国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技术还处于发展中的水平而并没完全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英毅.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问题浅析[j].财会月刊:会计版,(6).

[2]胡燕,李源.我国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方法运用情况研究[j].commercialaccounting,(10).

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篇八

作为国际公认的会计3大难题之一,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与实务方法的探讨,历来是中外会计界瞩目的一个焦点问题,而近来由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提出的取消权益结合法的建议,再一次将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的议题推向了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前沿。同时,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合并浪潮不断高涨,合并业务的会计处理更成为会计界的热点。目前,国际上企业合并业务主要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两种方法。下面就这两种方法作一些简单探讨。

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内涵与比较。

(一)两种方法的内涵不同。

购买法是假定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的净资产的一项交易,因此应以实际支付的款项或放弃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算购买成本;购买企业的利润包括被合并企业合并后根据成本所计算的利润。而权益结合法是假定企业合并是实施合并的企业与其他参与合并企业的股东间的普通股交换,即把合并看作是两个公司的普通股股东在合并他们的权益、资产和负债。以子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来记录母公司的购买成本,合并后企业的利润包括合并日之前本年度已实现的利润和以前年度积累的留存利润也应予以合并。

(二)两种方法的会计处理不同。

购买法视企业合并为购买全部净资产,从而改变了会计计价基础。购买法认为,获得对方全部股权意味着控制权发生了变化,合并业务无非是一方购买另一方的资产并承担其负债。应采用新的会计计价基础,对所获资产和负债按公允价值入账,购买价格超过所获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商誉。如购买价格低于净资产公允价值,则选择调整长期资产公允市价,调整后如还有差额确认为负商誉。购买法下,合并当年利润包括企业全年利润和被并企业自合并后产生的利润,合并前经营成果不需追溯重编。因此,合并前后的会计报表不具有可比性。

权益结合法视企业合并为权益的联合。因此保持原有的会计计价基础,有些合并业务被视为是两家企业所有权的联合而不是控制权的转移。权益结合法通过股权交换实现所有权的联合。因为不存在资源的重新分配,不存在购买,也不改变会计计价基础,合并日资产负债表按账面价值合并。不论合并于何时发生,合并当年的利润包括了合并各方全年实现的利润,对合并前会计报表需追溯重编。

(三)两种方法对合并报表的影响不同。

这些都将影响以后各期的赢利指标。

其次,对利润表的影响不同。购买法下,要对被合并企业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调整并确认商誉,如果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对于这一差额的摊销,会减少以后各期的利润。而且,商誉的摊销一般不可作纳税扣除。较低的利润与较高的资产及股东权益相比,合并后各期赢利指标会下降。购买法还会扭曲销售收入和毛利率的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在合并当年,利润表中只包括被合并企业在合并日之后实现的利润,而合并后各年却包含了全年的利润,因此分析合并前后各年报表会发现销售收入以及毛利率呈迅速增长态势,会造成误导,权益结合法要对合并前利润表进行追溯重编,因而使得合并前后利润表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二、两种合并方法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合并方式。

购买法适用于实质是购买交易的控股合并。这种合并是一家公司为了取得另一家公司的控股股权,使用现金或其他资产,收买对方全部或大部分股权。此项购买交易过程可视为被购买公司的所有者向购买公司出售其权益。他们为了获得现金等资产而放弃原有的股票,在获得现金等资产后,他们不再是被购买公司的所有者,也不是购买公司的所有者。这种合并行为是一个企业主体通过购买的方式取得了其他参与合并企业净资产的一种交易事项。

权益结合法适用于实质是股权合并的控股合并。这种合并是两个或更多企业所有者决定合并他们的企业,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而且更有效的实体。通常的做法是一家公司完全用自己新发行的普通股去交换另一家公司股东几乎全部普通股。交换后,两家公司的原股东共同直接拥有合并后的母公司,再通过合并后的母公司间接拥有合并后的子公司。各个参与合并企业的所有者变成新实体——企业集团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就应采用权益结合法。

会计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其选择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同为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基本方法,权益结合法下的合并利润一般情况下将高于购买法。有时,这种差异是巨大的。因此,权益结合法在使用上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而购买法可用于任何企业的合并行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使用权益结合法最多的国家,除美国之外,目前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都允许在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中采用权益结合法,但真正将权益结合法应用于实务的只有美国。

企业利润论文模板范文范本篇九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隐性教育在企业员工的思想中引入政治思想内涵,相对于显性教育的直接教育,隐性教育将政治思想内涵转变为员工的思想潜意识中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思想,提升员工政治思想的实用性,使员工自觉接受政治思想的价值体系,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将政治思想的内涵体现出来。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隐性教育的功能。

1.1隐性教育能够改善员工工作的心理状态。

隐性教育的过程涉及双方的思想理念的传递,通常思想的传递渠道是由发出者传递到接收者,在这一过程中,隐性教育的双方处于无意识状态,即信息的传递双方对信息传递的目的性不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思想政治信息的转移和传递。由于接收者没有感受到必须接受信息带来而带来的压迫感,因此接受信息的员工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政治思想的内化过程。员工接受的政治思想能够转变员工的工作理念,使被动劳动转变为员工的劳动自觉,使员工自觉提升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员工受内化思想的影响,能够始终保持积极的劳动心态,提高工作的质量。

1.2隐性教育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隐性教育主要通过信息的无意识传递完成,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都可能出现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隐形教育拜托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育途径提供了多种可能,因而也能够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为员工的政治素养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员工由于工作压力较大通常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大,这也影响了员工政治理念的改善,而隐形教育则改变了这一弊端,将思想教育转变为生活中的思想传递,淡化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隔阂,也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环境下,员工可以表达自身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这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升员工参与工作、改进工作的积极性。

1.3隐性教育的教育积极效果的时限较长。

隐性教育的形式主要是由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活动形成的。在日常工作中员工受到政治思想理念的影响,在积极的活动中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并将政治思想的理念纳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使政治思想理念成为生活工作的指导理念。这种形式的教育能够使员工忽略“被教育”的感受,而成为自觉接纳思想的主体,员工自觉认可的思想理念能够在员工的思想中长久存在,并成为影响他们日常工作的因素。同时,隐性教育通过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员工从内心深处接纳新的思想政治理念,有较长的影响时间。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隐性教育的措施。

2.1更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引入新思想。

在新的时期下,企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提出与时代发展相互适应的工作方法。首先,企业内部要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员工成为隐性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既自觉接受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又成为隐性教育的.传播者,在日常工作中自觉传播所接受的政治思想。为员工树立榜样,能够使员工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了解进行隐性教育的正确工作方法,并自觉推动隐性教育的实施。其次,企业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员工作为思想教育的主体,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满足员工的心理要求,为员工提供自由交流的渠道和平台,使员工的思想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有效的传播和交换,提升隐性教育的政治理念传播效率,实现隐性教育的良好优势,同时,企业关注员工能够提升员工的自主工作和学习的意识,提升教育的效果。

2.2为员工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

企业员工学习新的政治思想通常受到企业内部文化氛围的影响,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有效提升员工接受教育的学习成果。因此,企业需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政治理念的传播成为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在长期环境要素的影响下,员工会自觉接受政治理念的影响,接受政治理念的指引。企业在内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日常生产活动的主要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计划的一环,则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得到有效的发展。隐性教育主要是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思想交换实现的,因此,营造良好的交流沟通环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氛围的主要指导因素,企业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成为企业长期的文化氛围引导,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沟通学习氛围。

2.3进行教育方法的探索,创造新的教育形式。

隐性教育是一种具有长期实际效果的教育形式,但隐性教育的效果通常不会立即显示出来,而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自动显现。而显性教育的特点则与之相反,由于显性教育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因而在短期内通常内显示出较为直接的效果,但若显性教育不能持续进行则会使教育效果逐渐淡化。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企业需要将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相互结合,在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的实现上达到均衡,保证企业在教育内容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都是符合员工的心理状态变化的教育形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关注员工心理状态的变化,使员工的心理变化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互适应,员工的政治思想成为指导生产的实际效益。只有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结合起来,在思想形成初期给予员工理念上的刺激,并在长期中深化政治理念的影响,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提升企业的效益。

3.总结。

在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企业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形势。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观念,员工由于工作压力加大而不容易接受。因此,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加入隐性教育。企业中本文主要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的功能和进行隐性教育的措施展开讨论,希望能对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