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生态教育综述报告范文(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5:42:12 页码:9
最新生态教育综述报告范文(大全11篇)
2023-11-20 15:42:12    小编:ZTFB

报告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读者和场合而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数据、引用和参考文献的准确引用和标注。范文中的案例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一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等所构成的结构生态环境;描述了当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不适应、布局结构不平衡、类型结构不丰富、层次结构不系统的生态环境状况;并提出了优化专业结构、丰富类型结构、完善层次结构、调适布局结构的相应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调适与优化。

一、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样性的综合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域(布局)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和人员知识结构等。任何事物的结构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而存在,其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也不例外。高职教育的结构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整体状况,构成了结构生态环境。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其结构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社会观念结构等。这里择要述其前三点。

(一)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样式、成分及其构成。如通常我们所说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新经济、知识经济等,都是就其经济结构的主导模式、成分而言的。我国现在正面临着完成农业化,发展工业化,进入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并行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大幅度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都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迫使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层次、科类、形式、布局)也要相应进行调整。”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产、二产、三产的组合方式及比例关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2000—2002年三年的数据为例,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下降到;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下降到;而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则由上升到。“现在发达国家一产就业人口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都在10%左右,二产就业人口在35%左右,三产就业人口占55%左右。”对我国而言,现在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崛起的套合叠加阶段,正在向着以科技为先导,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转变,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这样的宏观生态环境对高职教育发展应该说是有利的,但必须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要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使高职教育的人才产出能够跟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三)职业结构。

职业结构是指职业的组合与构成形态。它构成了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维,对学生就业乃至教育本身产生影响,职业结构是变化更新的。有资料显示,“上海每年约有四五十个新职业产生,2004年上海又有65种新职业亮相。如美甲师、茶艺师、商务策划师、数码影像技术员……”另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在过去15年中有8000多个低技术职位相继消失,出现了6000多种新技术职位,其中不少是高技术职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工厂里,职业劳动呈智能化趋势。20世纪初有90%的人从事体力劳动,现在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等智力劳动的人占80%。”[6]职业结构的需求变化和更新升级,必然会对教育供给方(学校)和需求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会根据职业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学生也会选择职业需求热、未来预期好的专业学习,以求得高质量的就业。

二、高职结构生态环境的状况。

理想状态下的高职教育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作用,相互适应,良性互动的关系。但现实中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产业升级加快与专业调适缓慢的差异,职业变化的频繁与就业观念滞后的冲突,以及受其他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相反,却使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外部生态环境出现了不适应、不协调、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对高职教育的生态结构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专业结构不适应,类型结构不丰富,层次结构不系统,布局结构不平衡。

(一)专业结构不适应。

面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要求高职专业结构必须加以调整变化,才能跟进外在结构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但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缓慢,适应性差,跟不上外在环境结构变化的步伐。这就必然造成专业结构失调、学用错位,就业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客观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影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外部环境结构的动态流变特性和制导引领功能,使专业设置总是处在“跟班”和“随从”的地位,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稍不留神,就会被拉下;另一方面,专业本来就是相对稳定而且具有滞后属性的,与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存在着时间差、异步差,如果再缺乏调适观念,不能有意识地调整跟进,就必然会带来专业设置落后和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类型结构不丰富。

所谓类型结构,也称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职教育的构成状态。当下高职教育类型构成,主要有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股份制高职院校、国有民营高职院校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民办与公办高职两个大类。就我国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总量来看,所占份额比例还比较低。诚如教育部有关专家指出:“现在的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仅仅是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关系,因此,不能完全说是一个共同发展的格局。”[7]就是说,民办教育还仅仅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从在校生人数角度看,在我国整个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中,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为1174万人,民办高校128万余人,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约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0%多。而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学校中,私立大学(学院)占了大多数,其中日本占73%,韩国占75%,我国台湾地区占70%。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高职教育最基本的二元类型结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民办高校只占高等教育供给中的一小部分,由此造成了类型结构生态环境的单一,不够丰富协调,这样的类型结构的环境和状况,要想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36%(2009年为)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大力拓展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空间。

(三)层次结构不系统。

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等构成,形成一个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又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但就我国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现状看,还停留在以专科高职为主的单一层次上,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还非常少,整个体系的配套性不强,专、本、研、博的层次结构系统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层次结构生态环境,使我国的高职教育难逃“断头”教育的厄运。这是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有序推进,着力改变的。

(四)布局结构不平衡。

变,势必会成为全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对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负面的影响。

三、高职结构生态环境的调适与优化。

(一)优化专业结构。

服务产业的风生水起,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兴未艾,说明我们的时代正发生着深刻的产业革命。过去,是实物产品才能增加财富,现在,服务行业已超越实体经济而占据了压倒优势。因此,首先,专业设置应该跟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和走向,进入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长期潜在需求被忽略的产业、市场短缺的行业、高智能的行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这样才能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中,执市场和教育发展之牛耳,永葆主动态势和竞争优势。其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既要服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第三,优化专业结构,还要立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给企业话语权,了解企业需要,倾听企业呼声,接纳企业建议,与企业共建专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在专业设置上的融入市场、“水暖自知”、熟知需要的优势和特长,与企业联动,保证专业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与企业合作,保证专业和人才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与企业互动,保证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企业共荣,保证专业的就业率和优效性。

(二)丰富类型结构。

丰富类型结构,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模式。改变传统高等教育单一的办学体制,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模式,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及多元合作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三条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大力举办民办高职教育意义良多:一是改变政府主宰高等教育的“一家独大”的办学格局,完善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二是打破政府“统包独揽”的一元化办学格局,有利于形成竞争;三是有利于改变政府独立支撑高等教育,以致规模过小、高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四是有利于解决政府单一供给的财力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局,实现资源的多元和优化配置;五是有利于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路子、积累经验,在市场化环境和经营模式下走得更远。丰富高职教育的类型结构,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职盘子太小,比例失衡的状况,首先,要从源头上把关,即今后新批准成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民办性质为主,严控公办高职院校审批。其次,政府要调整办学体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成功的企业家把投资目光转向教育产业,投资兴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第三,实施民办教育绩效资助政策。所谓民办教育绩效资助制度就是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社会声誉的好坏等情况,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资助政策。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办教育,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三)完善层次结构。

作为高职教育外部生态环境的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职业不断更新和高移,必然要求完善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才能适应外部生态环境的演变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功能。“在台湾1974年创立工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生;1979年设立工业技术研究所,开始招收职业技术硕士研究生;1983年又开始招收职业技术博士研究生。各种高规格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及时输出,有效促进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陆高职教育也应该逐步放开对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的管制,构建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各层次人才相适应的层次结构体系。这样做,一可以使职业教育类型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二可以完善教育层次,满足人们对不同层次教育的追求;三可以更好地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教育选择。做到这一点,第一,要尽快给本科高职教育“松绑”,不要限死和冻结本科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的梯度需求,从严控制本科高职乃至研究生高职的准入门槛和发展数量,采用温和过渡方式逐步发展而不能“一刀切”,把门关死。否则等到大量需要本科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时,就会形成人才“断档”和“真空”,引发一哄而上的“大呼隆”发展。显然这是违背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平稳、有序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二,要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院校适时举办本科高职教育。“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就经济发达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其主导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强烈呼唤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因而可选择经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城市率先突破和“试点”本科高职,并按需求适度的原则择机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点”上突破,积累经验,为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四)调适布局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布局与经济、人口、教育发展状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布局在中等以上城市,这是由高职教育面向地方经济、服务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所决定的。调适高职教育的结构布局,一要科学规划布局。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应按照区域和人口进行配置,每50万人口居住城市应设置一所高职院校。即高职院校要在全国中等城市均衡布点,并逐步向经济发达的县级城市延伸,到2020年,全国百强县应每县设置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二要适当倾斜布局。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应采取扶持倾斜政策,高职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地区,设置的标准和门槛可以放低一点,鼓励他们加快新建院校扩容的步伐,尽快缩小院校偏少、布局失衡的差距,另外,还可以通过省市共建、对口援建的方式,改善布局结构,尽量弥补和实现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三,高职院校的设置绝非多多益善。现在一些中等以上城市的高职院校有超越经济发展需要盲目滥设的苗头,这种过量布局在行将到来的生源萎缩的境况下,必然会引发恶性竞争而导致共同落败的结局。因而高职院校的布局“应本着‘面向区域、特色为主、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的思路,各区域之间的高职院校要合理分工,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品牌,错位布局,避免趋同。要坚决防止一哄而起、盲目布局的现象,以实现高职教育布局结构的最优化。”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二

[论文摘要]准确的发展定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从生态位理论角度审视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现状可以发现,定位理念的落后、定位模式的滞后、定位方法的单一和定位机制的缺失仍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加以解决。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生态位策略体系。

一、生态位理论的概念和体系。

作为生态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研究范式,生态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在生态学界,格林内尔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使用生态位一词并对其进行概念界定的人。在格林内尔看来,生态位是“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是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格林内尔主要是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立足点,以生物的空间分布为侧重点,强调生物对环境的广泛需求度。1927年,艾尔顿从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和作用出发,将动物的个体大小和取食习性视为其生态位的组分,以动物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将动物生态位定义为该物种在其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突出了生态位的功能地位,特别是物种在群落营养关系中的角色以及对生存环境的影响。

实际上,真正为现代生态位理论奠定基础的人是哈钦森,他认为生物在环境中受着多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资源因子的供应和限制,每个因子对该物种都有一定的适合度阈值,在所有这些域值所限定的区域内,任何一点所构成的环境资源组合状态上,该物种均可以生存繁衍,所有这些状态组合点共同构成了该物种在该环境中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哈钦森以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状况为考察重点,将生态位看成是一个多维超体积模型。按照这样的理解,生态位是生物单元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是物种生存发展所依附的n维资源空间的一个超体积。因此,生态位就能够用物种在n维空间资源轴上的坐标来描述。生态位既体现了物种生存的时空位置,也反映了物种对环境中生态因子的适合程度,还表现了物种在环境空间中的功能作用和角色扮演。

经过国内外学者的潜心研究,生态位理论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国内学者尚玉昌教授将其概括为重叠与竞争、宽度、压缩与扩充、态势属性等方面。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生物物种或单位在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有一部分资源空间被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所共有,即发生生态位的重叠,进而导致生态位的竞争,重叠程度越高,竞争程度就越强。生态位宽度是指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总和,它可以表现出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关系。生态位宽度通常与物种的特化和泛化相连。如果一个物种的生态位较宽,表明该物种的特化程度较小,倾向于泛化物种;如果一个物种的生态位较窄,表明该物种特化的程度较强,倾向于特化物种。生态位压缩是指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生物物种,遇到外来竞争物种的入侵时,就会被迫限制和压缩对空间的利用,将取食或其他活动限制在生境中,但不会引起食物类型和利用资源种类的改变。生态位扩充是指在资源有限或竞争激烈的条件下,物种为了生存而对另一物种的生态位进行入侵,从而导致被入侵物种释放出所占有的资源空间,使自身的生态位得到扩充。在自然界,每个生物单元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态”是指生物单元的状态,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生物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生态位是描述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和作用,是生物单元“态”和“势”的相对比较与有机综合。

二、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生态位审视。

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原则、发展途径和发展空间。这些方面既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层次的主要方面,也是职业教育构成其生态位的核心内容。如果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层次教育之间的生态位存在重叠,就会导致彼此生态位的竞争,重叠范围越大、程度越高,竞争态势就越激烈。当环境空间资源处于短缺状态时,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层次教育之间的生态位往往会发生高度重叠和激烈竞争。此时,竞争优势较强的一方就会占据或者享有竞争优势偏弱一方的发展空间和资源条件。现实中,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存在定位模糊、不准确的情况,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1.定位理念的落后。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有机过程,需要基于特定的理念来加以开展。定位理念引领着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整个过程及其管理,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绩效能否取得和职业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定位理念是指在分析职业教育生存发展内外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是职业教育定位思想的具体化,是一个有机综合的体系。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理念的基本目标主要由发展绩效和发展内容构成。发展绩效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实践效果的有效尺度,也是职业教育满足内外环境需求,是实现其他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发展内容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过程的主要方面,是职业教育实现发展绩效的依据和保障,其结构的合理状态直接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绩效的取得和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外部环境竞争的日渐激烈,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者的日益增多,优质社会资源的相对短缺和不足,使得定位理念的合理确定成为职业教育实现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多数职业院校在发展定位过程中,既不重视定位理念的合理确定,也不重视定位理念内容的系统研究,仍然禁锢于传统的发展理念之中,非但不能够保证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正确方向,反而影响了职业教育竞争优势的正常发挥和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

2.定位模式的滞后。定位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定位理念转化为定位实践的有效载体,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更高目标的动力机制。定位模式在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定位模式的选择直接反映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所追求的方向和目标,是职业教育整合诸多定位内容的动力平台;二是定位模式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各层面内容提供了活动境遇,对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实践起着统筹作用,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主体能够有效选择与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因子,保持职业教育竞争优势;三是定位模式的合理确定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使职业教育获得长期、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根据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实际,可以将定位模式划分为领导决策型、集思广益型和专家研讨型。领导决策型是指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主要取决于职业院校高层领导的意志和想法,职业院校高层领导的理论水平、知识背景和管理经验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定位的方向;集思广益型是一种通过收集、整理和提炼职业院校师生员工意见的方式,形成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方案的定位模式;专家研讨型是指职业院校通过聘请职教专家针对发展定位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研讨,最后确定发展定位方向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优点和缺点,职业院校在发展定位过程中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模式,以保证发展定位的合理和准确。然而,多数职业院校普遍采用领导决策型定位模式,不注重对学校师生员工、职教专家意见的广泛收集和系统整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3.定位过程的简单。随着职业教育竞争范围从国内转向国外,竞争焦点从教育规模转向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内容越来越细,定位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就必须合理设置定位过程,以适应职业教育内外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过程主要包括计划制订、组织实施、领导控制、优化提升四个环节。在计划制订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和系统研究定位目标选择和计划制订的各种因素,至少应该从环境层、学校层和个体层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尽管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要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定位能够持续有效开展,必须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计划和目标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的构成应该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条件相关。在组织实施阶段,需要合理协调各要素、各层面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找准要素、层面、环节之间的关系结合点,构建稳定有序的实施机制,这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在领导控制阶段,必须要充分发挥定位主体的领导、控制作用,使得发展定位能够有序进行,这是因为发展定位过程涉及主体间关系的失衡无序极有可能导致相关主体对发展定位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在优化提升阶段,就是要对前三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绩效性。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将发展定位仅仅视为一个简单的过程,只明确了“要做什么”,对于“由谁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问题则考虑较少,没有将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加以实践。

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生态位策略。

1.发展空间的选择是前提。职业院校不论规模大小,其所占有和享有的环境空间、环境条件和环境因子具有相对性。外部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既会引起职业院校环境空间、条件和因子的变化,也会造成职业院校满足社会要求的有限性。职业教育既要保持自身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优势,也需要围绕自身的特色优势进行环境空间的优化整合。为行业企业发展、社会经济进步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空间。明确发展空间以后,就要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职业教育教学机制体制,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资队伍,确定评价体系,使得职业院校内部系统能够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并不仅仅是发展空间的定位,更是发展内容和发展结构的定位。对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教学机制、体制和模式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重要内容。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是复杂多样的,面对这种情况,职业教育就要系统分析与合理总结社会发展不同层面的人才需求及其规格要求,确立能够适应和满足多层面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并据此确定职业院校的内部结构体系。不论是发展目标和方向,还是发展空间和条件,都是影响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重要方面。发展空间是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内核,没有明确的发展空间,职业教育就不可能拥有完善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资源,实现持续发展也就会失去基础。

2.发展氛围的营造是保障。确立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设置有利于自身优势特色的内部结构,是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前提。不仅如此,还要积极营造发展氛围,提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知,确立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和价值目标,培育职业教育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得到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涉及诸多环境要素的有机过程,大量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需要得到及时供给和准确处理,这只能依赖于发展氛围的合理营造,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来加以实现,并且日渐激烈的教育竞争也对职业教育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提出了要求。可见,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依附于特定环境氛围的动态过程。首先要根据发展定位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出有利于营造职业教育发展氛围的计划,采取现代化的传媒工具和手段广泛传播职业教育的发展信息和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系统,动态收集社会发展变化各层面的信息,并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合理调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职业教育能够不断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最后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实施外延式发展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机构协会的沟通联系,改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使得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推动行业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发展定位的调试是关键。发展定位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内聚力”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只能建立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这种由于定位生成的“内聚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灵魂。增强“内聚力”的关键在于保持定位的持续稳定性,然而忽视定位的合理调整也会导致职业教育的发展误区。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原有目标会出现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既影响职业教育的正常运作,也制约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调试,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职业教育发展根本目标的基础上,扩展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体系,丰富职业教育发展价值内涵。随着社会发展的递进深入和教育竞争的日渐多元,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内容体系及其蕴涵的特色优势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如果职业院校仍然固守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肯定会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失去优势,甚至走向衰退。这就需要职业院校进行发展定位的重新选择。这种选择,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的能力现状,另一方面也要体现出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和超前性。发展定位的调试既是职业教育发展能力、适应能力提高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能动反映;既能够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因子,也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三

生态人类学作为一门引进西方的社会科学,在我国还只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此学科在西方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生态人类学主要是研究人、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生态人类学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说法颇多,但始终没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伊谷纯一郎,他指出生态人类学是“生态方面的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分担生态学层面的领域,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本研究中使用生态人类学的基本要义就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

一、初、中等教育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必要性。

在我国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的基本理念和内容,主要目的是教育人民从人类整体着眼,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活和命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提升,经济已经成为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旗帜之下暗藏着“征服”和“掠夺”,而就社会层面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攻关”、“竞争”、“备战”,这种现代意义对于建立关系、对待关系、处理关系的认知理念可见一斑。因此,在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的内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重塑人类角色理念。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大体经历了畏惧、崇拜、征服、和谐相处等几个阶段。当前人类正处在由征服阶段向和谐相处阶段的过渡期。传统的工业文明,向自然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征服力,而后工业阶段显露出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和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又给人以警醒,去思考过去的作为,从而反思自身的发展。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尽管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但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发展举动不可能从其发展的问题和弊端中全身而退,相反,却深受其害。

作为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反思人类生存和发展上当成为先行者。人本源于自然,在自然的进化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发展到了万物之灵长,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人类是自然一部分这一既定的事实。可以说,人类是生态循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升和活动空间的扩大,人类中心主义不断扩张,并日趋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由此人类的自我定位与其自身应有的角色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渐行渐远。

在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工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错误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定位,从教育着手,使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的自然角色,并且在自身角色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

2.培养人类人文关怀。

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个体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因而,社会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关系的总和。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基于人类意识本真的自我感官享受,人与人之间除了竞争就是合作,亦合作亦竞争的相互依赖关系操控着整个社会,社会的种种关系中也充斥着基于现实需求的经济的味道,而缺乏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人文关怀。

通过对生态人类学的内容及理念的学习,在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基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理念转化到人类社会自身方面,培养人类对自然及人类自身的人文关怀,改善现有的社会关系状况,使人能更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二、初、中等教育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模式。

1.借现有课程体系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

在现代的小学教材中有社会、自然等课程内容,均涉及到生态人类学的相关内容。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主要有地理课程,地理课程不仅担负着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渗透关乎人类生存和生活现状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高中的课程体系当中,也是在地理课中涉及一些相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相对更加零散,而当前的文理分科的现状,在理科中缺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课程载体。

综上分析,在现有的初、中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对于生态人类学关注的内容只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做了简单的了解性介绍,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关注度不高。尤其在高中的课程体系当中,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文理分科,文理分教分学,使得理科学生失去了学习生态人类学知识的机会。

知识内容的比例,并列为重点考察的内容。此外,在政治课程中也应普遍渗透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内容。

在高中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深化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尤其针对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学生,应在化学、物理等相关的课程中有效渗透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内容。

小学、初中、高中关于生态人类学知识内容的渗透应既有一定的延续性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和对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

2.开发独立的生态人类学教学模块。

除了在现有的初、中等教育课程内容中有效渗透生态人类学知识外,应在每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独立的教学模块,进行专门有效的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继续丰富自然、社会课程的内容,而且改变应试教育的理念,对这部分课程加大重视的力度,有必要将这部分课程作为升级、升学考试的考查内容。

在现有的初、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独立的课程内容,对生态人类学知识进行教育。而且就当前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预想有效的进行生态人类学教育必须将这部分知识内容加入到升学考试的内容当中。尤其对于高中的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学生,因其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是未来相关领域内直接作用于自然的职业人员,所以必须进行独立的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

现有的初中和高中课程体系当中缺乏承担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的载体,因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独立的课程内容开发,这是对初、高中学生全面进行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总结。

生态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而形成的专业领域分支,对于初、中等教育来说,专业的生态人类学教学和知识传授自然是勉为其难。但是,笔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自然不是将如此专业的学科知识作为初、中等教育的必修内容纳入其教学体系,而只是强调在其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将生态人类学具有的专业价值理念引入其中。初、中等的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是除了家庭教育这样的初级群体外,最重要的个体人格塑造方式,是个体基于初级家庭教育外,最先接触到的社会单元,也是最为重要的单元。在初、中等教育中,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将现有成熟体系的生态人类学学科理念加以引进,让个体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应该具有的和谐关系。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多少动植物在遭受着难以容忍的对待。这是每一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我角色定位,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但是这些革命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必应先从初、中等教育入手,从学生群体开始进行生态人类学知识的教育,塑造人类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培养并深化对万物存在的人文关怀。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四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在线教育迅速崛起成为一股热潮。为了更好地了解在线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阅读了最新发布的《在线教育生态报告》,并深感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就报告中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分享我对在线教育的看法和体会。

首先,在线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家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65.6%,这为在线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使得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地的名师进行互动学习,不再受制于地域的限制。同时,互联网还为在线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工具和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图文等,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在线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其次,在线教育的快速崛起也离不开智能设备的普及。报告中提到,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3.8亿人。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是在家、在校还是在外出旅行,只要有网络连接,学生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学习。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并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在线教育平台也纷纷推出了适配移动设备的APP,用户可以通过APP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智能设备的普及为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再次,报告中谈到在线教育在中国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2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6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3%。这足以说明在线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而且,在线教育的用户群体也不断扩大,不仅有儿童和学生,还包括职场人士、自学者等各个年龄和职业群体。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和用户群体的扩大,为教育机构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此外,报告中还提到在线教育在技术支持和内容创新方面的努力。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用户体验。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个性化推荐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同时,在内容方面,在线教育也加大了创新力度,推出了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这些技术和内容的创新,让在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特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在线教育生态报告》,我对在线教育的发展前景更加乐观和期待。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智能设备的普及、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技术支持和内容创新的努力,都为在线教育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线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也为教育机构和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和普及化进程,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线教育将会更加普及和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学习资源。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x委相继召开多次座谈会,对x级以上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为此,我结合分管工作,带领x、x等部门,对我x政治生态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心见性,清醒认识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

以问题为导向,是改进作风最有效的方法,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最佳途径。善于发现问题,清醒正视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调查表明,当前影响我x政治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有以下3类。

(一)政治生活欠严肃。一些x部门领导干部对党的政治理论不学习、不研究、不领会,对民主议事的规定、规则执行不自觉、不认真;部分x部门组织生活、民主生活少之又少、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利器钝化生锈,党味不足、辣味不浓,使“一把手”权力得不到有效制衡和监督,其他班子成员得不到真正帮助;少数地方部门“一把手”议事决策时“一孔出气、一鸟独鸣”,容不下不同发声,听不得半点意见,在重大决策上独断专行,唯我独尊;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在行权用权上以权谋私,进行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大搞利益输送。如此种种,虽属少数个别,但却如滴墨入清水,混浊了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作风建设欠持久。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主要存在“九大问题”。即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坐而论道,自说自话;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重权轻责,胡乱作为;心浮气躁,虎头蛇尾;慵懒散漫,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贪图享乐,挥霍浪费。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上吹吹拍拍、曲意奉承,对下官气十足、颐指气使;干事创业“玩空手道”“练假把式”;宏观布局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等等。虽进行了多轮整治,但时有回潮反弹,仍是影响政治生态的主要问题。

(三)履职尽责欠担当。少数领导干部遇事“难”字当头、“退”字当先,遇到矛盾和问题,上推下卸、左躲右闪,能推则推。有的八面玲珑、四处讨好,当“两面人、老好人”,把“不表态”当法宝,把“打哈哈”当护身符。有的在驻村包点上沉不下去,在督导检查上走马观花,在民主生活上只放礼花,在落实执行上敷衍塞责等。林林总总,一言蔽之,就是在履职尽责不够,担当精神欠佳,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中“关键少数”的表率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二、追本溯源,深入解析影响政治生态的主要原因。

任何问题的形成都有其滋生的土壤,不追本溯源,就不能探因究理、正心固本。综合分析当前我x政治生态建设的总体状况,主要原因是“五个放松”。

(一)放松了政治生活的要求。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形式化是导致党风、政风变质的重要因素。党内政治生活不经常、不严肃,必然破坏党员干部的免疫系统,削弱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必将导致政治学习浮于表面,民主生活流于形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难以施展,从而制约党内民主的发展。如不提高警惕,严格要求,“批评与自我批评”将变成“表扬与自我表扬”,积极的思想斗争将变成自我赞颂和相互吹捧;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也会在“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决策一言堂”的错误上渐行渐远,良好政治生态势必受到损害。

(二)放松了纪律规矩的尺度。讲纪律,重执行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放松纪律规矩的尺度,就必然导致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的“防腐性”和政治上的“免疫力”不强;就必然使得党员干部在政策规定执行上搞变通、打折扣,让小错误演变成大错误;就必然滋长搞“下不为例、变通处理”的心理暗示,从而让党员干部始终走不出“人情”“关系”的怪圈。纪律松一寸,歪风长一尺。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放了纪律规矩的尺度,势必产生政治生态的恶化效应。

(三)放松了用人导向的宣传。用人导向决定用人质量,影响用人公信度。如果用人导向错误,就会模糊干部的努力方向,影响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影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就会使“关系升迁论”“作秀升迁论”“资历升迁论”等错误思想在党员干部的大脑中潜滋暗长。因此,只有广泛进行宣传,加强正面引导,强化监督监管,才能促使广大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从而形成凭实绩评优劣、论奖惩、定升迁的正确用人导向,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四)放松了作风建设的力度。政治生态的核心是作风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如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不持之以恒,时紧时松就会使歪风回潮反弹,敷衍扯皮的“推诿风”、萎靡不振的“庸懒风”、麻木不仁的“冷漠风”、华而不实的“漂浮风”、只说不做的“空谈风”。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以权谋私、“中梗阻”等各种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及“四风”问题就会伺机抬头。因此,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是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主要因素。

(五)放松了责任意识的强化。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中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具有源头性、导向性、引领性作用。如放松了对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化,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就会大打折扣,纪委执行执纪监督问责也会软弱虚化。就会导致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横生,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乱象横行,就无法形成求真务实谋发展、勇于担责抓工作的新常态。因此,党员干部只有带头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把反腐倡廉工作抓实,把队伍作风建设抓好,才能真正构建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三、多管齐下,努力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祛除顽疾非一日之功。要彻底根除“政治雾霾”,切断“污染源”,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须多管齐下,从五个方面着力。

(一)把牢思想开关“铸魂”。一是强化理想信念,补精神之钙。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把思想引领摆在首位。因为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从近年来我x发生的腐败案件看,最根本的问题都是没有拧紧思想“总开关”,而最终坠入腐败深渊的。因此,我们应紧紧抓住思想建设这一根本,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抓手,时刻为党员干部清神醒脑;不断强化党性教育这一核心,砥砺锤炼党员干部品格;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基础,切实为党员干部“充电、补钙”。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筑牢思想上的“防腐墙”,增强政治上的“免疫力”,从而营造思想意识范畴的良好政治生态。二是严肃党内生活,扬民主之风。要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使“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在实处,确保组织生活起到“除尘”“过滤”作用,及时阻隔不良风气侵蚀。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和党委议事规则及决策机制,有效防止民主、集中“一头重”,出现决策“一言堂”和各自为政的分散主义现象。要切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既“真刀真枪”,“红脸出汗”,又出以公心,帮助同志内省改过、成长进步,从而为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好的“气候”环境。三是增强法治思维,净思想之源。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把加强法治建设作为根本点和着力点。时下,“逆淘汰”“特权现象”“地方保护”等政治生态中的一些“常见病”,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人治思维、专制思维、特权思维在作祟,是法治思维缺失的反映。我们要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学法、尊法、守法、护法,坚守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氛围。做到依法办事、照章行事、按程序决策,以法治保障业已构建的良好政治生态安全。

(二)推进从严治党“强基”。一是施严教,固化纪律规矩铁观念。充分利用x,x,x等活动载体,突出“x”这个聚焦点,狠抓作风教育;突出法纪学习这个关键点,狠抓警示教育;突出入脑入心这个薄弱点,狠抓廉政文化渗透教育。以领导引学,考试促学,专家送学等多种形式使纪律规矩教育全覆盖。并通过严纪明规教育,让遵纪守规观念落地生根,使党员干部坚守“底线”、不碰“红线”,自然而然练就过硬作风、养出浩然正气,形成良好政治生态。二是立严规,构建常治常严新常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将“严”字贯穿立规建制,常治常管始终,形成从严治党管党的长效机制。并结合x域实际,以惩防体系建设为总揽,以规范资源权、财经权、人事权“三大核心权力”运行为重点,进一步锁紧关键环节、堵住关键漏洞,把制度的笼子扎得更紧、更密、更牢。坚决维护相关规定、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执行力,始终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对那些罔顾制度、规定,顶风违纪的人,坚决查处,不搞“下不为例”,以严规严制促进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三是强严管,提高遵纪守规自觉性。党员领导干部在守纪律、讲规矩上既要严于律己、管好自己,更要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做到亲自抓、主动抓、严格抓、经常抓,不当“老好人”,勇于做“黑包公”。要切实履行“管好班子,带好队”的责任。要加强教育管理力度,做到早提醒、早纠正,及时“拉袖子、扯腿子”真切的关心和保护党员干部。同时,对出现问题不制止、不查处、不报告的领导干部严肃追究责任,真正发挥严抓严管的威力,促使党员干部自觉遵纪守规,做良好政治生态的坚守者、维护者、建设者。

(三)匡正用人导向“立标”。一是坚持标准不走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择优录用,坚决重用那些重实干、肯奉献、形象好、政绩突出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干实事、不愿担当的“老好人”。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买官卖官者得逞,更不让脚踏实地的好干部吃亏。切实匡正选人用人导向,树立风向标,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从干部选任的源头,奠下良好政治生态基础。二是严格程序不空转。严格执行《x》,严肃任用程序,最大限度地压缩领导个人意志的影响和自由裁量空间。特别要把好动议提名、考察考核、程序步骤“三关,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制度不违规”,坚决防止“程序空转”。对拟提拔人选充分酝酿,集体讨论决定,坚决防止“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表面走程序等问题。对干部考察,广泛听取意见,力求客观准确掌握干部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不良问题,严防政治生态“母体”携菌。三是坚决查纠不手软。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的问责制,倒逼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切实履行选人用人的把关责任。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完善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努力营造公道正派、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坚决查纠拉票贿选、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等违纪行为,不仅要处理当事人,而且要追究责任人,有效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进一步营造选人用人的良好风气,加速政治生态优化步伐。

(四)狠抓作风反腐“除垢”。一是致力防微杜渐,坚持不懈强化干部监督。健全监督管理信息,建立纪检、组织、信访、审计等部门对干部监督管理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干部廉情档案,全面掌握干部情况。加强日常监管,注重抓早、抓小,经常性对党员干部进行“体检”,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预防针”,及时“咬耳朵”“扯袖子”,严防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增强监管合力,切实发挥短信举报平台作用,建立信访问题联合查办机制,健全和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切实筑牢政治生态的“防护网”。二是致力弊绝风清,持久深入整治作风顽症。好作风是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标志,想要弊绝风清就必须深入持久地整治干部作风顽症。通过采取专项整治措施,扎实整治公车私用、违规宴请、带彩娱乐、纪律松弛、为官不为等作风顽症,切实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及省市相关意见。通过跟踪督查,严厉查处办事效率低下、小鬼难缠、中梗阻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通过改进方式,加大明察暗访力度,紧紧盯住“四风”问题的新动向,对那些披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的隐蔽性问题,深挖细查,使之无处遁形。以作风建设的持久性,维护稳固持久的良好政治生态。三是致力正本清源,坚定不移惩治贪污腐败。腐败是对政治生态的最大污染。我们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做到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抓早抓小、快查快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要坚决实行“一案双查”,倒逼“两个责任”落实,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严重违纪行为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既严肃查处当事人,又倒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使“一案双查”制度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发挥更大效用。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强力治污除垢,净化政治生态。

(五)强化责任担当“正气”。一是强化主体责任,扬敢于担当正气。认真贯彻***关于“两个责任”的重大决定,及时出台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配套制度,明确责任清单。督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就落实“两个责任”与所辖行政区和部门负责人的开展专题约谈,层层厘清责任,拧紧责任链条。同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等制度,强化对落实责任不到位,履职担当不力问题的追责问责,使党员干部自觉深耕责任田,增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二是强化监督责任,扬服务为民正气。坚持从群众利益出发,有利于群众的就坚决支持,不利于群众的就坚决纠正。强化对惠农政策落实、公共资金使用、土地征拆等涉及民利问题的监督;强化对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会保障以及食品安全等涉及民生方面的监督;强化对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态度粗暴,吃拿卡要等影响民心问题的监督。切实扬服务为民正气,保障改善民生力度,保障公共投入比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使党群同心共创良好政治生态。三是强化示范引领,扬勤勉忠诚正气。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在政治生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要带头履职尽责,做责任担当的表率,还要做其他各方面的表率。要通过践行“x”,坚持从严治吏,促使党员干部带头严格廉洁自律,转变作风;带头坚守原则,依纪依法办事;带头坚守正道,弘扬勤勉忠诚正气。让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优良的党风促廉洁政风带朴实民风,自然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在线教育行业迅速崛起。而在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中,黑马教育发表了《在线教育生态报告》。通过对这份报告的阅读和理解,我对于在线教育生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于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在线教育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涵盖了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科技平台等多个角色。这些角色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作用和依赖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在线教育生态系统。教育机构作为在线教育的提供者,需要与优秀的教师合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而学生则通过科技平台选择合适的教育机构和教师,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这种多元化的生态系统能够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在线教育更加适应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其次,报告提到了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移动学习和社交学习成为在线教育的热门趋势。移动学习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而社交学习则能够通过互动和合作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将在在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智能辅导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智能推荐和个性化指导,提高学习效果。这些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再次,报告对于在线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一个主要挑战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在线教育的普及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不同地区、不同平台提供的教育资源之间存在差异性。另外,学生在在线教育中也容易面临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通常可以通过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激励来保持学习动力,而在在线教育中,学生需要具备自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挑战需要在线教育行业和相关机构共同解决,以提高教育公平性和学习效果。

最后,我对在线教育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报告指出,未来几年在线教育市场有望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线教育行业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该加大对在线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保障。我相信,在线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在线教育生态报告》,我对在线教育的生态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线教育的多元化生态系统、移动学习和社交学习的发展趋势、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挑战以及在线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都使我对在线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希望在线教育能够不断创新、完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选择和机会。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七

走进大二的`我迎来了我的第一次劳动周,在劳动周之前,心里有一些畏惧和担心,我想对于一个还从来没干过什么活的我,能把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做好吗?到了正式劳动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之前的担心和畏惧是没必要的。只要你认真的对待你的工作,勤于动手,不懂不会就问,你一定会把你的工作做好的。工作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

一周的劳动课,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苦中有乐,酸中有甜,留下不尽思索。劳动周的第一天,对一些要做的事情还不是很熟悉,干起来有些吃力,总是忙的手忙脚乱,总是问老师,做什么,怎么做。虽然很累,但是感到很充实,使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很好的锻炼了我的体力,生命在于运动吗?人就不应该总呆着,要适当的做一些劳动。通过劳动,你才可以接触社会,增长经验,增长技巧,丰富你的阅历。慢慢的,我对我要做的工作就很熟悉了,在慢慢的做的就得心应手。

通过本次实习,我知道了,要认真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即使他是一件小事。不要瞧不起任何一件小事,如果你连一件小事都做不好,更何况大事呢?所以,从现在开始,认真的对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我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做任何事,都要发掘他的技巧,怎么能既简单又完美的完成他,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劳动创造了美,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在我们的汗水浇灌下,一栋寝室楼里里外外焕然一新——从垃圾散乱到窗明几净,这凝聚了我们的无尽心血。

劳动使我们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次劳动课,我们总共7个人打扫一栋寝室楼。我们各负其责、配合默契、互帮互助,逐渐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质量。

一周的劳动,虽然时间有些短,但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将会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奋发有为!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八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线教育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新途径。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了4200亿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了了解在线教育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我阅读了一份关于在线教育生态的报告。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在线教育的巨大潜力和挑战,同时也对在线教育行业的未来发展抱有信心。

首先,报告中提到了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据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了4200亿元,同比增长了37%。这个庞大的市场规模反映了在线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线教育的便利性和高效性,这也促使了市场的快速增长。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来接受在线教育,这也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增长动力。

其次,报告中关于在线教育用户群体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告指出,乡村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成为了在线教育的主要用户群体。这与我过去的认知有些不同。我曾以为在线教育主要受到大城市的人们青睐,然而报告的数据告诉我这只是一个片面的观点。乡村地区的学生和家长通过在线教育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填补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地区差距。这个发现让我对在线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再次,报告中提及的在线教育行业的挑战也让我深感关注。虽然在线教育市场迅猛发展,但行业内部存在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师资问题。在线教育的核心是教师,而优秀的教师并不容易找到。在线教育机构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来培养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行业中。此外,用户体验也是在线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技术平台的稳定性和用户界面的友好性都会直接影响到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满意度。行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能力,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最后,报告中关于在线教育未来发展的分析令我倍感期待。报告认为,未来在线教育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是在K12领域。在线教育将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在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和学习效果。这些发展前景让我对在线教育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总而言之,阅读在线教育生态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在线教育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将在未来持续发展壮大。尽管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和积极应对,我相信在线教育最终将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主流模式,为更多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会继续关注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其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九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相互交往的结果.人类正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形成了自身的存在方式.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原始文化是人屈从于自然的生存方式;农业文化是人有限改造自然的生存方式;工业文化是人征服、控制自然的生存方式.人类正是在工业文化的引导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提升了人类物质文明水平,但同时也酿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使生态环境问题从早期的工业化国家逐渐蔓延至全球,演变为世界性的难题.

后工业化时期,人类开始以文化为视角审视生态问题,认识到生态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生存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正积极寻求一种生态化的生存方式,这种新的生存方式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构建生态文化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有赖于制度的重新设计,有赖于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但从根本上必须首先塑造人的生态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意识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认知,树立生态意识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在工业文化的驱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有限承载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生态问题已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造成我国生态状况总体恶化趋势难以有效扭转的原因.党的xxx明确指出我国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要将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更是指出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且主动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本论文认为,国民生态意识的塑造和培育是刻不容缓的,这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撑、政府的制度设计、教育的大力培养、国民的实践参与.首要的是积极倡导以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观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促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基于这样的思考和判断,论文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

第一章,导论.追问当今世界、当下中国生产生活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国内外哲学、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已有研究成果为切入点,指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化解生态危机的出路在于树立整体的生态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同时指出构建生态文化的意义.

第二章,生态与文化的生态转向.在文化的视角下对生态加以界定,阐释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本论文认为文化不仅仅是外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是人自身自然的“人化”.文化不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果,而是人的创造活动以及这种创造活动的产物,是人的普遍的生存方式.人类创造文化必须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生态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价值.人类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创造了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正在创造着生态文化,指出人类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第三章,生态文化的基本理论.从广义和狭义角度定义了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具有三个层次的选择:以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的生态物质层次,以生态化的生产制度和生活制度为主的生态制度层次;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和谐的生态精神层次,三个层次构成了生态文化的基本结构.传承性、时代性、全球性、渗透性、永续性等是生态文化的特征.生态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挖掘了中国儒、释、道生态文化精髓,梳理了当代西方生态文化理论,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

第四章,国民生态意识现状及分析.指出生态意识是人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性的认识.国民生态意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关系的深层认识,是一种和谐发展的理念,是一种文明的价值观,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基于国家相关部门所做的环保调查,概括出国民生态意识的现状,并从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模式、公共生态教育、企业和个人生态责任角度对国民生态意识薄弱的原因加以分析.

第五章,生态文化视阈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强调塑造国民生态意识必须首先要培育人们的生态世界观,使人自觉地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把握世界的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其次,要培育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使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再次,要培育人们的生态*观,使人自觉地将道德拓展到自然生态领域,在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存理念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以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观为指导,应尽快塑造国民的生态忧患、生态道德、生态审美等意识.

第六章,生态文化视阈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价值诉求.首先对国际上公民生态意识塑造的目标进行考察,提练出我国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目标,即掌握一定的生态知识、树立文明的生态理念、掌握一定的生态生存技能、形成积极的生态参与.国民生态教育要因地制宜,要遵循内容综合、形式多样、教育全程、实践参与、地域差异原则.

第七章,生态文化视阈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途径.本论文认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国民生态意识塑造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精髓.在确立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国民生态政治参与水平;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建立健全生态教育体系,提升生态教育队伍素质,持续开展国民生态教育;充分引领环保民间组织发展,发挥环保民间组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

本研究正是处于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而展开,冀求从文化视角对生态问题进行探析,唤起国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意识,使人们能动地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之美.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十

xx县第二中学是省b类普通中学,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办学竞争力因此而无法实质性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领导班子确定了从“和谐校园”到“品牌学校”的办学路子,着重从学校的内涵积淀入手改变学校自身品质,并由内涵而外延地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绿色学校”创建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载体,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完善管理,为创绿奠定组织和制度基础。

环保教育一直作为我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普遍重视,而且我们将“绿色学校”的创建视为提高办学品位、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创建市“绿色学校”的准备阶段,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有关文件,学习各地学校创“绿色学校”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对“创绿”活动的认识,确立了“创绿”要以人为本,着眼于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着力于师生环保素质提高的意识,我们的环保口号是:抓环保教育、创绿色学校,建生态家园。

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对“创绿”工作的领导,学校于20××年3月成立了创建市绿色学校的领导小组和环保教育教研组,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办公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其他处室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为成员,环保教育教研组由教务处主任担任组长,生化及其他相关老师为成员。并将此项工作融入到学校环境教育的全过程,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落实到学校、教务处、德育处、团委、总务处、教研组、学生会及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和班主任老师工作计划中去。

20××年9月,由于人员变动和创绿工作进入实施阶段等实际原因,我们对创建市绿色学校的领导小组和环保教育教研组进行了调整,充实了骨干力量。本学期以来,多次召开行政会议专门讨论研究“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并专程前往“国家级绿色学校”xx县城关二小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制定了xx二中创建xx市“绿色学校”具体实施方案,对环境教育宣传、环保培训、课程设置、学科渗透,校园绿化美化等各项工作进行细致明确的分工和布置,将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健全学校各处室、各岗位的创建“绿色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系统,多层次地推进环境教育,全方位地进行管理督促。同时学校在经费投入上为创建“绿色学校”提供了保证,在环保教育、校园环境建设、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为了创建“绿色学校”,几任校长先后投入资金近40万元,本学期在学校园绿化、美化方面投入已经超过10万元。。

这一切都为我校创建市“绿色学校”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组织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二)科研先导,学科渗透,注重实践,让“绿色”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当中,我们认识到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是建设“绿色学校”的重点,因此,我们在创建“绿色学校”之初就把环境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并在创建过程当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教育应以学科渗透教育为主,努力探索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注重开设环境教育综合活动课程和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使师生既对环境有感性的认识,又增强“有效参与”的环保能力的实践和训练。

1.增强教师环境意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首先,我校定期对教师开展环境知识讲座,通过网络了解环境教育信息。其次,倡导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探讨和不断推进教育科研,进行了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教育课题研究。我们要求教师善于研究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机、有理,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再次,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对环境教育这一指标的重视,保证了环境教育的持久有效地进行。经过努力,我校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能力正随着教育科研意识、能力不断增强而提高。

2.充分挖掘课程内涵,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基本途径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坚持以立足课堂,增强绿化意识为指导思想,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尤其是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都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其环境教育开展得较好;另外,语文、美术等学科阅读、鉴赏和创造方面也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主题。高一的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则由林德荣老师进行专门的知识讲座。在学科中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我们特别注意处理好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目标所达成的关系,不喧宾夺主,不主次颠倒,力求恰到好处。

3、注重学生行为实践,增强绿色环保能力,

实践活动是提高环境教育实效性、增强师生参与环保教育的最有效形式。我们非常讲究课内外结合,在学科渗透的同时,适当把环境教育向课外延伸,做到“渗于课内,寓于课外”,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结合学校德育处、团委的工作计划,开展了融行为习惯教育、爱国爱乡教育和环境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效果与《德育学分手册》挂钩。在环保教育教研组的指导下设有环保兴趣小组,开展有关人口、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尝试环境监测和保护考察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加强了学生对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生活习惯,使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教育科研、学科渗透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让师生充分地了解“绿色”,亲近“绿色”,让“环保”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三)重视宣传,氛围熏陶,环境育人,提高环境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首先,学校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营造环保教育的浓厚氛围,把环保宣传作为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利用以纪念日或节日为契机进行宣传,如3月12日的“植树节”,3月22日的“世界水日”,4月22日的“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7月11日的“世界人口日”等与环境保护这一教育主题有密切的关系的日子,组织学生配合社会开展有关活动,如我们的青年志愿者、团员经常参加居委会、街道环境保护活动。同时围绕这些节日的不同主题,在学校内举行专题性纪念活动、教育活动,以强化环保意识。

其次,我们开辟了环保教育宣传栏,增添了环保宣传标语(牌),图书室、阅览室增置了大量有关环保知识的书刊,教师办公室、学生寝室、教室开展净化、美化评比,举行班级绿色环保黑板报竞赛,开展环境教育周活动,等等,不断为环境教育营造浓郁的氛围。利用学校的广播台、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晨会、班会课等载体进行环境教育,并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评比。此外,还发挥团委、学生会以及语文组下面设置的各种语文社团(记者团、演讲团、书画手抄报团、读书论坛团等)的功能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如手抄报展览、现场作文竞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

再次,学校将硬件设施的改建、添置,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一年来对学生寝室、浴室、食堂、教室的墙面等进行改造;添置了不少电脑、体育器材等教育教学设备;增建了雕塑、趣味小品;扩展了绿化带,校园可绿化面积的绿化率达98。4%。同时,非常重视绿色环境和学校设备的维护:对卫生死角进行大清除、大检查;对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定期对食堂饮食卫生进行检查;定期开展对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的设备安全检查;按班级对校园绿化场地进行分管养护,各班都提出了鲜明的环保口号;我们通过严格训练使每个学生养成爱护、保护环境的习惯,成为自觉维护学校优美环境的“使者”。

最后,我校通过诸多实际工作的积累,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不仅已成为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创建“绿色学校”和长抓不懈的环境教育使得广大师生的环保知识、科普知识日渐丰富,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越发强烈,环境教育、环境保护的能力逐渐提升,这一些可以在每学期组织的教师和学生环保知识测试的成绩中得以体现,更能在师生平时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得以证明,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当中,我们加大了绿色宣传的力度,重视宣传熏陶,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真正做到将“绿色环保”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中,切切实实地提高了环境教育的实效性,成为我校“和谐校园”创建的有力保证。

在整个创建“绿色学校”过程当中,虽然我们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学生虽然在行为习惯和内在意识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学校的风貌因为创建而继续超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广度上还不是所有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创建过程当中,还有学生仍游离于学校氛围之外,在深度上环境保护有许多仍然是外在的行政要求,还不完全来自学生的内在需求。

其次是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虽然学校环境绿意盎然,师生行为规范有序,绿化、美化效果明显,但是环境教育由于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而还没有完全形成学校的固有特色,环境建设、环境教育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融合之中,还没有与学校文化建设形成深层次融合的、完全的有机整体。

因此,今后工作在继续发扬优良的环境教育传统的同时,应该着重在改变观念上狠下工夫,环境教育与学校的建设、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基本方向是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首先是环境建设必须发挥庭院优势,努力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表现出洞二中“健、严、勤、特”的校训精神,使环保意识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

其次是环保活动必须体现人本化思想,以学生主体活动式教育为主,积极引导“勤勉、乐学、多思、独创”的学风朝更深的层次发展,使环保行为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再次是环境营造必须宣扬文化品味,宣传上不断体现人的责任和价值,以生命意识来促进“文明、进取、求实、创新”校风的强化,使环保观念成为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精神。

各位领导,洞二中今后的办学思路是从“和谐校园”到“品牌学校”,绿色学校的创建是我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过程当中,全校师生已经非常真切地看到了“绿色学校”创建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应该说“绿色学校”的内涵非常丰富,我们的创建还只是开始,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将义不容辞地沿着这样的路子继续走下去。

根据xx市“绿色学校”评估标准以及教育厅环保局有关文件,结合我校“绿色学校”创建的实际,现自查自评如下:

项目一:学校管理(15分,自评15分)。

1、学校建立了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和环保教育教研组,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办公室主任担任副组长,其他处室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为成员;环保教育教研组由教务处主任担任组长,生化及其他相关老师为成员,并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和学校实际开展有关环境教育教研活动。(5分)。

2、学校具备近期环境教育规划和创建绿色学校的实施方案,每学期都有环境教育的工作计划和总结。(4分)。

3、近几年来,学校在环境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近40万。(2分)。

4、校长、办公室主任于20××年10月参加xx“绿色学校”培训班学习,有关环境教育的教师都能定期参加各级培训。(2分)。

5、学校各处室、各岗位具有创建“绿色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系统,将教师参与环境教育的情况列入晋升职称、评优评先的参考条件。(1分)。

6、学校有创建“无烟学校”的规定,并将规定悬挂于学校的显眼位置,现已符合“无烟学校”的条件(1分)。

项目二:环境教育过程(25分,自评25分)。

1、学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并与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相结合,有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教材、教案和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作业。(10分)。

2、教师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并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有具体的教案和相关资料。(5分)。

3、环保教育教研组的指导下设环保兴趣小组,开展了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并尝试环境监测活动。(5分)。

4、每学期均有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监测、志愿者环境打扫等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同时能够围绕各种环境宣传日开展活动(见环境教育1、2)。(5分)。

项目三:绿色宣传(25分,自评25分)。

1、学校围绕植树节、地球日、环境日等有意义的日子,突出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义务劳动(如植树)以及到环境破坏较严重的地段考察、参观。(8分)。

2、学校定期组织学生或发动团员、青年志愿者到校外参加环境保护活动。(4分)。

3、校园内设立了环保宣传栏,还利用校广播台对环境教育进行宣传,图书室、阅览室有环保科普宣传书籍、报刊杂志。(5分)。

4、学校宣传栏和班级黑板报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刊出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内容。(8分)。

项目四:校园环境(20分,自评20分)。

1、校园可绿化面积是2573平方米,已绿化面积有2532平方米,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98。4%。(4分)。

2、校园和教室环境整洁、优雅,食堂卫生达标,节约用水,无卫生死角。(5分)。

3、学校对自身产生的污染能进行有效地控制。(5分)。

4、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使用可回收垃圾桶,并尽量做到回收利用。(4分)。

5、生物、物理、化学三个实验室均安装了换气处理设备和消防安全装置。(2分)。

项目五:教育成果(15分,自评15分)。

1、学校每学期都有组织师生举行一次环保科普知识,且平均分基本上都在85分以上。(5分)。

2、学校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上级有关环境类的竞赛,且成绩优良。(5分)。

3、学校的师生都能比较自觉地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习惯。学校曾被评为县级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和县级庭院式先进单位,并多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5分)。

项目六:特色加分(5分,自评4分)。

1、我校全面实施了德育学分制度,将学生的环境道德、习惯和劳动实践列入《德育学分手册》,与学生的学期德育学分直接挂钩。

2、由于我校被甲山环抱,因此利用依山之便利,在西面的山脚增建了绿色趣味小品,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植物挂牌介绍,使学生在了解植物习性的同时,潜移默化提高环保意识;对全校绿地进行分块包干,各班提出绿色维护口号,以实际行动促成学生的环保意识。

3、结合社会热点进行环保宣传,本学期以来着重突出对禽流感的介绍。

生态教育综述报告篇十一

我校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农村初级中学,创办于1990年,现有15个班,在校生496人(其中民工子弟居多),教职员工54人,具有中高职称教师3人,中级职称的教师37人,具本科或以上学历的有45人,占全体教师的83%;校园占地面积约55亩,校舍建筑面积5267平方米,学校建有教学楼两幢,综合楼、办公楼、餐厅各一幢,各功能室一应俱全。校园环境优美,视野开阔,绿草成茵,绿树成行,千年塘河的活水从校内流过,具有不可多得的“小桥流水”独特景致。学校总面积和人均占地面积皆多,是一所很有发展前景的学校。

我校以“团结、奉献、拼搏、争先”为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获瑞安市平安学校,2008年获瑞安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在我校的办学历史上,有过一段辉煌的体育运动史:我校赛艇队曾代表温州市参加浙江省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省九运会先进集体;特别是运动员陈爱娜,是我校赛艇队培养出来的,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两枚赛艇金牌。

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中,我校认真落实常中央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依据瑞安市创建“绿色学校”的精神,从理念到实践不断推进和深化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学校的生态建设,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促进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并在创建中注重创建工作的群众性、实效性、教育性、可持续性,将环境教育与学校的日常工作和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取得了可喜的创建成果。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爱护生态环境”这是创建绿色学校的根本所在,确立这样的一种认识,就要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着力于师生环保素质的提高。思想统一了,才能更好地组织创建工作。在创建初期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政教处、总务处、教务处、团委、班主任等,同时下设由4人组成的环境教育教研组,具体负责环境教育和创建活动的开展。我们还把创建“绿色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创建“绿色学校”的两年规划,使创建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加大了监督考核力度,使环境教育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创建领导小组要求各部门落实责任,在工作中做到“六个到位”,即计划要求到位、活动场地到位、受教育学生到位、辅导教师到位、检查评比到位、总结奖励到位。几年来,学校在环境教育、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绿化等方面投入资金20多万元,有力地保证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依托课堂、强化渗透。

让“绿色”走进课堂,走近每一个学生。实施环境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基本途径在课堂。

1、增强教师的环境意识,提高教师环境教育能力。

首先,我们定期对教师进行环境知识讲座,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及网络了解新的环境教育信息。利用每一个环境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不断的通过检测来提高教师的环保知识。二年来,我校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与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2、充分挖掘课程内涵,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成立环境教育教研组,在自然、数学、社会、语文、信息等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环保教育。各学科都将环境保护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各教研组均制订了适合各自学科的环境教育计划,在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环境知识的教育,做到环境渗透教育“四有”,即备课有意识、教案有体现、课堂有落实、考试有题目。学校自编《低碳生活》校本教材,在初二段开展专题低碳教育。做到指导教师有教案,学生有课堂笔记,课后有作业。

3、发挥班会课作用,每学期召开一次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会,开展了一系列环保主题活动,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初步能力,从而坚定每一位学生对创建绿色校园的信心。

4、依托实践课程,探索绿色活动。我们以学校特有的劳动基地,开展富有特色的、乡土气息的劳动,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环保,在实践中保护环境。

(三)、丰富活动,注重实效。

通过丰富的活动,体现校本特色的“绿色德育”,提高创建活动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是创建工作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1、营造“绿色文化”氛围,创设“绿色德育”情境。

几年来,我校对校园进行了全面改造,操场景观工程,宿舍楼改花坛工程,内操场改花坛工程,一个接一个的绿化美化工程,使学校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绿色德育的推行,营造了良好的绿色气氛。绿色首先在环境的改造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上了一个新台阶。

2、丰富“绿色体验”,强化“绿色德育”实践。

我们将时势教育、传统活动、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召开由全校师生参加的绿色学校创建动员大会;学生集体告别“白色污染”;组建了两个环保志愿者组织;开展环境污染社会实践调查;定时定人对调查项目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开展环保绘画、黑板报、手抄报、演讲等比赛活动,并对一些作品进行了展出。

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3月26前后的地球一小时,4月10-16日浙江省爱鸟周,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们利用这些纪念日的教育作用,一方面组织学生配合社会开展一定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举行专题性纪念活动,比如演讲、上街宣传等,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并且逐步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一种习惯和自觉行为。

3、深化“绿色内涵”,落实“绿色教育”意义。

积极开展“您好-母亲河”系列主题活动活动,活动样式多样,有黑板报、征文、演讲、主题班会、手抄报、参观流域污染整治企业。塘河公园环保实践活动等。前后持续了两年,影响广效果显著。

总之,我们在学校管理中,积极探索“绿色理念”的渗透,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我们对学校软硬环境,包括人、环境、财物、信息在内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我们动员学生、教师、家长都能参与管理和决策的过程,形成愉悦、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扎扎实实地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共同营造更加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参与实践,升华意识。

从组织学生校内美化、绿化、治污,拓展到校外参与各类社会环境公益活动,是环保教育的升华。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生动的环保实践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从他律走向自律,进一步提升环境意识。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中,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创建中学习,在创建中提高。我们特别策划了三大实践活动,一是参与街道的清洁志愿者活动,刚开始学生还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地也就放开手脚、二是组织志愿者到塘河边的小公园进行一次彻底的护绿净化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大众的支口称赞、三是开展一次住宅周边环境考察,让学生进一步重视身边的环保,并和家长配合做到学校家长社会三方的协同作战。

对照《瑞安市创建绿色学校评估标准》,我校已积极准备了有关档案、资料,指导、督促各科室做好落实、整改、完善和提高工作,自查23项评估指标,共得98+5分,其中学校的管理15分,环境教育过程25分,绿色宣传25分,校园环境20,教育成果13分。(另特色加分5分)具体说明如下:

(一)学校管理(15分,自查得分15分)。

1、学校在活动开始时就成立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由谢瑞兴校长担任组长(后期由于校长变动调整为林初存),分管副校长林碧和政教处主任金文亮为副组长,具体负责工作的开展。教务处、总务处、团组织、各教研组负责人及教师代表组成领导小组。4名教师组成环境教育教研组,开展有关环境教育教研活动(5分,自查得分5分)。

2、学校制定了环境教育二年规划,并每学期制订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在学期结束时对计划实施情况做出总结和评价。

通过开展系列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师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环境保护的自觉行为。具体措施有: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坚持课内渗透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坚持日常教育和管理,促行为养成。(4分,自查得分4分)。

3、学校对创建与环境教育有经费保证。在环境教育规划制订时就把经费保障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做到优先考虑,保障需求。年初有预算,各项建设按计划支出并有发票凭证。(2分,自查得分2分)。

4、学校重视教师环境教育的培训工作,政教副主任参加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市环保局举办的环保培训。政教处主任参加过瑞安市环保局举办的绿色学校专题培训。(2分,自查得分2分)。

5、学校把教师参与环境教育的情况作为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的参考条件。学校在讨论教师绩效工资时把绿色环保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并由教代会通过。(1分,自查得分1分)。

6、学校符合“无烟学校”条件。学校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各功能室符合无烟办公的条件,并由工会和学生组织监督(以绿色无烟作为重要的标准)(1分,自查得分1分)。

(二)环境教育过程(25分,自查得分25分)。

1、学校以“低碳生活”为主题在八年级开展环境教育课,有自编环保教材,教师上课有教案,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同时布置有意义的环境作业。(10分,自查得分10分)。

2、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各教研组根据各自学科的课程特点制订有相应的环境教育专门计划,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教案。(5分,自查得分5分)。

3、学校组建了环保小卫士兴趣小组和志愿者组织,在专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环境监测。并要求学生写出简易环境监测报告(5分,自查得分5分)。

4、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由两个班以上学生参加的环境保护考察等实践活动。参观万业电器的电镀污水净化装置等。(5分,自查得分5分)。

(三)绿色宣传(25分,自查得分25分)。

1、围绕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学校举行爱护环境活动。如护树爱鸟活动、征文比赛活动、爱护环境倡议书、不文明行为调查、讲文明爱卫生活动、开展“环保卫士在行动”活动。(8分,自查得分8分)。

2、政教处、团委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和校外的环境保护活动。定期清理学校杂草、参与保护塘河活动等(4分,自查得分4分)。

3、校内每学期有环境保护宣传栏宣传;学校广播站经常有环保为主题内容播出:倡议、环保通知、环保活动结果等;图书室、阅览室优环保宣传书籍、杂志。(5分,自查得分5分)。

4、每学期定期刊出环保专题,并在初二段有环境保护专题黑板报。(8分,自查得分8分)。

(四)校园环境(20分,自查得分20分)。

1、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办公区、活动区安排有序,可绿化面积达到95%以上。近年来在绿化方面投入巨资极大地改变了校园的面貌。(4分,自查得分4分)。

2、校园窗明几净,学生卫生习惯良好。食堂卫生达标,没使用一次性用品厕所干净无异味,无卫生死角。(5分,自查得分5分)。

3、校园自身产生的污染源已有效控制,厕所采用沼气净化,食堂油烟、污水排放符合标准。(5分,自查得分5分)。

4、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并尽量做到回收利用。(4分,自查得分4分)。

5、生物、理化等实验室安装了换气、处理设备。(2分,自查得分2分)。

(五)教育成果(15分,自查得分13分)。

1、我校的环境教育主要采用“学科渗透”和“活动结合”的方式进行,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每个学期环保科普知识测试平均成绩都在82分以上。

(5分,自查得分5分)。

2、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环境竞赛,并在市及学区科技节(利用废弃物)小制作比赛中获奖。(5分,自查得分3分)。

3、教师和学生都能自觉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和习惯。学校净化、美化、绿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安全、文明、绿色的校园。(5分,自查得分5分)。

(六)特色加分(5分,自查得分5分)。

1、学校注重水资源的利用,特别是设立三个大水箱,利用河水来冲洗公厕和日常洗漱,环保又经济。

2、学校重视劳动教育,设立劳动基地,积极种植无公害蔬菜,让学生在低碳环保的氛围中享受劳动的乐趣。

创建“绿色学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环境教育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学校的各项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发展规划,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进一步更新办学观念,提升办学理念,争创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拼搏,使汀田镇三中的明天更加美好。

创建“绿色学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我们决心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继续牢牢抓在手上,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把学校的办学水平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