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6:05:21 页码:14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实用13篇)
2023-11-20 16:05:21    小编:ZTFB

制定一个有效的方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的可能性。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一

年获评中国最具文化魅力古城。为提高安居古城景区服务质量,确保国家。

5a。

级景区创建和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经请示区委区政府同意,将安居古城纳入。

2015。

旅游服务标准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先进旅游服务标准,是提升旅游服务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重庆武隆等均把推行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作为繁荣发展旅游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关注民生和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措施。

2010。

5

5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黄山市“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称号;湖南张家界。

2009。

2010。

年前往张家界旅游人数达。

2100。

万人次,比。

2009。

年同期增长。

20.41%。

创历史新高。

2010。

2011。

7

6

日荣获国家。

aaaaa。

级旅游区称号,

10。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

2012。

年,武隆县游客接待量。

1610。

达万人次、旅游收入。

81.01。

亿元,同比增长。

58.1%。

61.96%。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009。

2015。

)》(国发。

[2009]41。

(

旅办发。

[2010]40。

)

2015。

年《铜梁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立足品牌打造,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是贯彻中央、市、区要求的具体体现。

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培育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拥有较高水平标准的品牌旅游企业,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行为,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降低旅游投诉率,形成适应和推动全区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旅游标准化体系是加快铜梁旅游业发展,推进城市发展新区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

全国旅游发展迅猛,各省、市旅游开发热情空前高涨,纷纷采取超前措施,推出了一批适应市场趋势的新品精品,纵横比较,我区旅游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挑战。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是引导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化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旅游标准在各地的旅游业中得到有效推广实施,也让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认识

到,旅游标准化工作是提升企业形象、信誉、品牌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法宝,是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管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必要手段。

“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进行交通运输业与交通服务、旅游商品与旅游购物服务、旅行社与导游服务、饭店与住宿服务、餐饮业与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业与娱乐服务产业链内衔外延深层次挖掘,实现古城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通过旅游业,带动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地产业、影视业、服务业以及体育、文化、金融、贸易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通过现代服务业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老百姓脱贫致富等问题。

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打造有文化影响力的旅游城市的要求,按照。

“特色鲜明、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面向国际”的原则,加速旅游服务标准的研究,监督与实施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逐步建立和实施旅游标准体系,打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辉映,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有机融合的旅游格局,初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衔接,既能体现铜梁特色、又能满足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需要的旅游服务“三大标准体系、五个重点项目,一个管理平台”建设,并在古城景点、旅游服务业全面推广实施。以建设市级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旅游设施现代化,旅游服务国际化”的总体目标,将安居古城打造成国内旅游胜地,重庆文化旅游精品。

围绕

“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成安居古城旅游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标准导则、术语与缩语、符号与标志、数值与数据等标准)、旅游服务保障标准体系(环境、能源、安全与应急、职业健康按理、信息、财物管理、设施设备及用品、人力资源、合同管理等标准)、旅游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服务质量控制规范、运行管理规范、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标准)等三大标准体系建设,并得到有效的运行。

完成现行有效的旅游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收集;完成

10。

80%。

以上,实施率达到。

90%。

服务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服务行为规范,顾客满意度达到

90%。

以上。

完成景区管理、旅客接待、安全保卫、旅客投诉、环境卫生等软件服务的提档升级和涉及服务设施、标志、环境、管理、服务质量的硬件改造等,奠定

aaaaa。

景区的创建基础。

以解说、导向标识系统、公厕、餐饮、店招店牌五大重点标准化项目为突破口,打造安居古城

5

完成铜梁区安居古城标准体系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及相应的技术文档编制。

1

.向市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争取市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安居古城批准为“。

2015。

2

.开展基础性调查研究。开展旅游服务质量调查,全面了解旅游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状况;收集、研究旅游服务标准化资料,完成基础性工作;编制旅游服务标准化宣传材料。

3

.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制定实施意见,召开动员大会。

4

.建立相关部门合作机制。

5

.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争取资金、政策方面支持。

1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根据安居古城景区服务的实际需要,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满足需要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编制标准体系表标准体系应在组织内部有效运行

2

.制定相关服务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围绕顾客需求,结合经营实际,确定标准化对象搜集并采用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法律法规;若无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景区标准

3

.开展标准的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广泛宣传标准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详细的标准培训计划,有组织地对管理、工作人员开展标准化基本理论和标准化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服务业标准化意识;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类相关标准的宣传与培训,使全员了解、熟悉并掌握标准要求,增强执行标准的自觉性。

4

.组织标准实施。

为确保纳入标准体系表的所有标准得到实施,将纳入标准体系表的所有标准实施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执行者,尤其是服务提供过程每个环节的标准均应制定实施方法和措施,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

5

.开展标准实施评价。

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内部检查和自我评价

6

.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定期总结试点工作中的方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应用,对标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修订标准的建议,在不断完善标准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

7

.创建行业品牌。

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手段,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的,培育安居古城旅游服务品牌。

1

.开展自查。按照试点任务书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评估计分表内容进行全面自查,填写《自我评价报告》,自查合格后,撰写总结报告,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评估申请,并填报《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评估申请表》。

2

.做好迎接市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3

.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一是对贯彻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工作情况,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制度,纳入政府旅游管理工作中。二是在景区进一步推广旅游服务标准。

成立

“铜梁安居古城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常委、安居古城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欧汉东任组长,安居古城景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廖金龙、铜梁区质监局局长王昌友任副组长,由区级各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安居古城景区管委会。领导小组职责:按确定的工作任务,制定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各项具体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职能部门,严格责任考核;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听取汇报,了解工作进程,研究工作措施,推动工作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主要负责安居古城旅游标准化试点的日常工作。各部门职责: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安居古城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导和保障,逐步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要按照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安居古城游客接待中心、乌木溪景观工程、重点文物修缮和恢复重建等项目建设,完善停车场、餐饮等配套设施。要牢牢把握安居古城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的发展机遇,突出重点,狠抓难点,打造亮点,为试点项目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安居古城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通过编写小册子、开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向社会宣传标准化法规,普及旅游服务标准化知识,增加政府部门和广大市民标准化意识,提高人们对旅游服务标准化的认知度,使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成为社会每个人关注的重要内容,形成人人关心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依托市标准化院的技术优势,加强与市质监局的配合与协作,有计划的地加强对旅游服务标准化推广人员和承担标准项目制订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做到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队伍、知识体系的适时更新。培养旅游服务试点单位、政府各级各部门中的积极分子,使其成为旅游服务标准示范和实施的重要力量。加强与专业技术机构合作,加强旅游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确保信息平台的良好运行与适时更新。

安居古城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争取项目建设资金。要坚持

“主系统工程政府投入,子系统部门自资,配套系统各方争取”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政府、部门、社会多渠道投入的格局。要适当增加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宣传培训、示范点建设和推广、信息平台建设、品牌创建等工作,为有序推进安居古城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提供重要资金保障。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二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工作方案》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全面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向各族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试点实施方案。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健康为中心,以维护社会公平、服务群众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化城市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健全功能合理、便捷、经济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覆盖全体城镇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责任,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效率性和可及性。

——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

——坚持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相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形成政府对社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稳定的公共财政经费保障机制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公共财政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实行一体化管理。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评制度,建立考评不合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淘汰机制。

全面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师服务责任制,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疗、预防保健、计生服务机构分工合作机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和分级医疗制度。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建立区域内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打造

15。

xx。

市民户户拥有家庭医生的目标。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并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

完善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制度,落实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再教育规划,鼓励医学人才进社区。

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评制度。

加强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直报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

市、区政府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严格执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不合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淘汰机制。

地方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要逐年增长,建立科学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实行一体化管理。

2010。

100%。

依据《

xx。

市区域卫生规划》和《。

xx。

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建立覆盖城区居民、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2008。

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

95%。

2010。

万居民或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

1

15。

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不得少于。

1500。

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面积不得少于。

150。

100%。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项目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监管,规范收支行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的收入全额上缴各区财政专用帐户,支出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压滤机滤布由区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予以核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按照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完善岗位竞争上岗和聘用合同制管理机制,建立公开招聘和岗位责任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上岗、评聘分离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全面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在不降低医务人员收入的基础上,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分配机制和考核机制,实现职工收入与“医疗机构经济效益”和“科室经济效益”双脱钩。实行以工作数量与质量指标、效率指标与效果指标考核为基础,并适度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新型分配制度。实施以服务人次、服务质量、服务项目为重点的综合考评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2009。

100%。

任期目标责任制实施率达。

100%。

100%。

岗位绩效工资制实施率达。

100%。

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实行统一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弱化药品收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作用。

2008。

年,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品种要达到。

120。

种以上。

2009。

年,零差率药品品种要达到。

200。

种。

2010。

年,零差率药品品种要达到。

300。

种。

建立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服务团队,完善服务功能,改革服务模式,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连续服务实行居民健康管理,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做到预防为主、因病施治社区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

80%。

以上,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

80%。

以上,适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保持在。

95%。

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性病管理的疾病种类不少于。

5

种,高血压、糖尿病和精神疾病等病人管理率达到。

80%。

以上,社区居民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达到。

95%。

以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到。

95%。

以上,

60。

岁以上老年人保健管理率达到。

90%。

以上,残疾人、慢性病人等在社区接受康复指导的比例达到。

80%。

以上。

2008。

xx。

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作为市级社区卫生服务培训基地,要不断提高培训能力和培训质量,

提高全科团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落实健康服务责任,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2010。

年,每万名城镇居民拥有全科医师。

2

人,护士。

2

人,公共医师。

1

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率、培训合格率分别达。

95%。

以上,拥有执业医师资格以上的全科医师达。

95%。

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均达到岗位资格要求。

进一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中的作用。实行社区首诊制,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支付范围,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个人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做到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在社区诊治。逐步与在社区定点就诊的医保对象建立约定服务关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制度。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专科、综合医疗机构的职责分工,把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调整到社区。认真落实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工作,实现合理的分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二、三级医院要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对口帮扶支援机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落实预防保健、专科、综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晋升中级以上职称前到社区(农村)服务规定期限的工作制度。

成立

xx。

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全面负责。

xx。

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和技术服务准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建立社会广泛参与的监督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强化质量控制,规范服务行为。

2008。

80%。

以上。

2009。

85%。

以上。

2010。

年,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满意率达到。

90%。

以上。

(。民政、卫生、

劳动保障、残联、计生、规划建设等部门在履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各自职责的同时,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共建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共享社区卫生资源的格局。

加强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技术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2008。

年,

80%。

2009。

年,

85%。

2010。

年,

90%。

开发启动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六位一体”服务信息化。

2008。

年,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直报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建立以“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平台的信息互通机制。

2010。

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率达到。

100%。

社区卫生服务站信息化管理率达到。

95%。

以上。

2007。

9

2008。

2

月,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制定《。

xx。

2008。

3

2008。

3

2009。

12。

月,按照试点实施方案和各项配套方案开展工作,加强实施推进的常规监测与督导。

2010。

1

6

成立分别由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

xx。

xx。

市、区两级财政按照有关政策,落实专项经费,确保全市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转。市、区财政已列入每年度预算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主要用于购买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的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服务。

市卫生部门负责修订完善相关规划与工作制度,加强对各区工作的指导,统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制订包括分配方案、岗位设置、准入标准、淘汰办法、考核办法、收支两条线、全科服务和执业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的相关配套办法。

市发改委负责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查和立项,制订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收费价格。

市财政部门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补助政策。

市人事部门要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技人员职业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聘任办法。

市民政部门将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社区建设,指导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民主监督。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订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办法。

市计生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的指导监督。

市食品和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

市审计部门负责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各项资金投入使用的审计监督。

市残联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在新建或改建城市居民小区时,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

市文广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

各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

2008。

2

将各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体系。市政府每半年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对区政府和市属各部门实施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及政策的落实进行督导。市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各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市目标办,供市目标办年度目标考核参考使用。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三

(一)坚持服务小农户。把引领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作为重点,始终坚持带动而不是代替农户发展的原则,把小农户作为政策支持的主要对象,着力解决小农户的规模化生产难题。

(二)坚持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把突破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作为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关键。以支持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户独立经营主体地位前提下,推进规模化生产。

(三)坚持服务重要农产品。要把提升粮食生产效益作为支持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目标。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增强重要粮食供给保障能力,防止耕地“非粮化”。

(四)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财政补助重在引导培育市场,集中在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关键和薄弱环节。补助标准不能影响服务价格形成,不能干扰农业服务市场正常运行,引导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长期健康发展。

二、项目内容。

(一)项目任务。按照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xx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预算资金的通知》(苏财农〔20xx〕62号、苏农计〔20xx〕33号)的任务清单,我县20xx年承担中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亩。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服务面积计算公式为:。

a=0.36a1+0.27a2+0.1a3+0.27a4。其中,a为农业生产服务面积,a1、a2、a3、a4分别为耕、种、防、收(含烘干)各环节服务面积。

(二)补助环节。按照“围绕粮食产业、突出重点环节、先试点、后扩大覆盖范围”原则,选择我县水稻和小麦的耕、种、防、收(含烘干)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予以补助。其他农作物普通耕种收等环节,暂不列入财政支持范围。

(三)补助对象。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未流转、自身实际经营的“小农户”,项目试点所在村(居)集体。

(四)补助标准。

(1)“小农户”:原则上财政补助占服务价格的比例不超过30%,单季作物亩均各关键环节补助规模不超过100元。(2)项目试点所在村(居)集体:按1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用于村集体组织宣传发动、服务组织筛选、辅助合同签订、作业协调、协助满意度调查、矛盾处置等方面。

(五)资金预算。根据“小农户”自愿与社会化服务组织签订的服务内容,以“小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确权证书》上的实测面积为依据(新复垦等未确权土地以村委会、服务组织、“小农户”实际测量后共同认定的数字为依据)。“小农户”补助、村(居)集体补助以及宣传引导、实施主体确定、组织验收等的总金额不高于200万元。

(六)补助方式。资金补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即项目实施完毕并经第三方验收合格后,按照服务合同实际服务面积对小农户和村集体进行补助,资金分别直接打入小农户“一折通”和村(居)集体账户。

三、实施步骤。

(一)确定试点村(居)。(2021年5月14日前)深入调研了解全县“小农户”分布情况,组织镇(街)积极申报试点村(居),评审确定试点村(居)。原则上试点村(居)“小农户”经营面积不低于1500亩。

(二)确定服务组织。(2021年5月17日前)符合条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申报开展社会化服务,各镇(街)指导试点村(居)评审确定服务组织。服务组织需具备以下条件:

5.能够接受社会化服务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

6.纳入国家社会化服务平台的服务组织优先。

鼓励以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集聚区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为服务承担主体。

(三)制定实施方案。(2021年5月20日前)县农业农村局负责编制具体项目试点实施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报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审定后启动实施。

(四)签订服务合同。(2021年6月1日前)试点镇(街)指导,村(居)协助服务组织与用户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地块、服务面积、服务内容、作业时间、质量要求、质检验收等。服务合同须在所服务区域内公示3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报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五)提供作业服务。(2021年10月31日前)服务组织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要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照服务合同要求提供相关服务,并留存相关作业图片或影像资料。试点镇(街)指导,村(居)监督服务质量,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定期开展检查督导。

(六)作业补助确认。(2021年11月30日前)服务组织在每个服务环节结束后,填报《金湖县20xx年社会化服务作业补助确认表》,经试点项目所在村(居)签字确认后,报镇(街)核查并公示七天无异议后,上报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七)组织第三方验收。(2021年11月30日前)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对服务环节的服务面积、服务质量进行核查验收并开展满意度调查。原则上“小农户”满意率不低于90%为合格。具体第三方核查验收办法由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八)拨付补助资金。(2021年12月31日前)凭第三方验收合格报告,县财政局及时拨付项目资金。

(九)及时总结经验。(2022年1月15日前)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充分收集影像资料,总结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做好项目实施总结工作,全面总结分析项目执行情况,按时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审计局、供销社、行政审批局等有关单位和各镇(街)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审核、推进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试点工作日常管理、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县级验收;

县审计局负责项目实施审计有关工作;

县行政审批局负责试点项目招投标相关工作。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四

2014。

24。

2014。

28。

号)精神,结合闵行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主角”,促进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

以一份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一个平台(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一批政策(养老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一套办法(养老服务业监管办法)为抓手,努力提升公共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度、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活跃度、群众养老方式选择的多维度、养老服务业队伍发展的持续度和政府养老服务监管工作的公信度,增强群众对养老服务发展的满意度。

2020。

100。

个,实现城镇社区居家养老。

15。

分钟服务圈;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户籍老人。

35。

张,累计达到。

13600。

张;培育扶持。

10。

个养老服务品牌,提供。

10000。

50%。

以上,全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

80%。

以上实现市场化运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引导。

20000。

名养老服务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1

.落实政府托底保基本责任。

完善养老服务托底措施,将所有城镇社会孤老和农村五保老人纳入政府托底养老范围;为社会退休孤老(含失独家庭老人)和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保障。(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2

.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

在莘庄镇、江川路街道试点基础上推动老年照护需求统一评估在全区开展。建立老年照护需求第三方评估机制,对老年人照护需求开展评估,并根据评估标准,匹配养老专业服务项目。促使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有效对接,促进公共资源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3

.建立保基本养老机构入住标准。

制定闵行区养老机构纳入保基本范畴的条件,明确闵行区保基本养老机构清单,建立保基本养老机构入住标准,体现保基本养老机构的保障功能和入住机构的公平、公正和公开,实施区福利院等保基本养老机构功能性改造,提高护理型床位比重。(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4

.制定养老机构收费管理办法。

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养老服务价格政策,区分保基本范畴和其他养老机构的定价方式。纳入保基本范畴的养老机构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其他养老机构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制定和调整养老服务收费以实际成本为基础,统筹考虑政府投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供求关系和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责任部门:区发改委(物价局))。

5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医疗支撑。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建设为中心,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线,完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形成以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区老年护理院、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床位的阶梯式老年护理服务。制定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推动床位公平有序流转;加强养老机构内部医疗机构设置;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内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将社区居家老人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点和优先对象,开展健康评估和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上建立护理服务中心,充分整合护理站等资源,发展居家护理照料服务;依托社区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平台,推进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和养老照料服务的有机整合。(责任部门:区卫生计生委)。

6

.强化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2014。

2020。

年机构养老设施的总床位数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

3.5%。

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城镇社区。(责任部门:区规划土地局)。

7.

鼓励社会力量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2017。

2015。

年以后新建的公有产权养老机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鼓励社会组织运营长者照护之家、社区日间照料、老年助餐点等社区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8.

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

制定扶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组织拓展社区养老服务项目,至。

2020。

年培育扶持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50。

家;

2015。

年在梅陇镇、江川路和古美路街道探索建立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激励机制。(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9.

引导社会资源参与老年护理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护理站等公益性社区老年护理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开设老年护理院,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医院开设老年护理病区。(责任部门:区卫生计生委)。

10.

发展养老服务运营产业和老年产品用品研发制造产业。

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服务运营企业,重点发展生活照料、日常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项目,鼓励养老服务运营企业实行连锁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发安全有效的健康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产品用品,重点培育研发制造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要求的智能化可穿戴产品、智能化家居产品等新兴行业;引导商业流通企业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老年用品综合交易平台;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娱乐、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增值服务行业,以此拓展养老服务消费市场。(责任部门:区经委)。

11.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支持有运营资质的机构接受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委托,代理老年人闲置住房开展保值增值服务;鼓励发展各类养老服务保险产品。(责任部门:区财政局(金融办))。

12.

推进科技信息运用。

2016。

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和机构开发建设科技助老产品,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援助、电子商务、服务缴费等服务。(责任部门:区科委)。

13.

优化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环境。

1

2015。

年制定相关土地供应政策。(责任部门:区规划土地局)。

2

)试点开展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对符合土地协议出让规定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鼓励以租赁方式供应养老用地,降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成本。(责任部门:区规划土地局)。

3

)协调供电、供水、供气等市属单位,落实养老机构在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责任部门:区发展改革委)。

4

)牵头协调制定养老服务产业配套政策。(责任部门:区经委)。

5

)进一步降低工商登记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按照规定核定其经营范围,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提供便捷。(责任部门:区工商分局)。

6

)加强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其他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有关涉税问题的调研,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积极向上争取有利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责任部门:区税务分局)。

7

)研究制定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财政扶持政策;区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

60%。

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责任部门:区财政局)。

8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探索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业政府权力清单,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同时放管结合,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14.

制定保基本养老服务补需方政策。

开展老年人养老服务现状调研,研究制定低保低收入家庭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的补需方政策,鼓励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提高养老服务的综合保障水平。(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15.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统筹社会服务资源,健全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1

)构建科技助老信息平台,依托。

962899。

社区养老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养老服务信息与服务。

2

)培育社区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和队伍,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3

)推进社区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合理规划,科学布点,至。

2020。

年全区建成。

100。

个社区嵌入式设施,建筑面积累计。

6

万平方米,其中建设长者照护之家。

15。

家,含日间照料、助餐服务等基本服务功能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85。

家,实现城镇社区居家养老。

15。

分钟服务圈。

16.

发展机构养老服务。

2020。

年建设完成养老床位。

13600。

张,新增。

3500。

张,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占比。

50%。

以上。(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17.

协调推进养老社区项目。

积极探索以老年人居住为主、并向老年人提供持续照料服务的新型养老社区。协调推进由市场主导建设的持有型和混合型养老社区,加快推进华漕“快乐家园”持有型养老社区项目、浦江和马桥混合型养老社区项目。(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18.

加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养力度。

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

2020。

年完成。

500。

名人员的专业教育;研究养老服务专业学生享受学费减免的政策,建立针对养老服务专业的奖、贷学金制度。(责任部门:区教育局)。

19.

完善劳动者从事养老服务的就业扶持政策。

1

)鼓励本区户籍失业、协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应届毕业生和未就业青年在养老服务行业就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研究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外来从业人员进行岗位补贴的办法。(责任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

)将区内就业容量大的养老机构认定为区级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安置基地,享受市、区两级社保补贴及岗位补贴。(责任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

)鼓励养老机构与外省市职业学校合作,探索毕业后在本区养老服务护理行业定向就业的办法,适当补充区内养老护理人员的不足。(责任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4

)研究制定鼓励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到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工作的政策。(责任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0.

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机制。

1

)将养老护理服务实际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培训补贴对象范围,加大职业培训补贴力度。(责任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2

)完善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模式,探索技能考核、业绩评审、考评结合的方式,促进养老护理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2017。

年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员达到。

30%。

2020。

年达到。

40%。

(责任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

)对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中执业的医护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和培训政策。(责任部门:区卫生计生委)。

21.

研究有利于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稳定的相关措施。

1

)推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信息库建设,搭建养老服务人员供需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开展社会化养老机构薪酬调查,建立岗位工资指导价位发布机制。(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2

)将养老服务工作作为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范畴,对外来从业人员在本市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纳入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并予以相应积分。(责任部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

)建立养老服务人员的激励机制,开展优秀养老服务人员评选表彰,营造全社会尊重养老服务人员的良好氛围。(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22.

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监管。

严格执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审批的规定与要求,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的准入标准、质量评估标准和退出机制;加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日常运行的管理,建立养老机构监管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行业组织建设,发挥行业组织在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提升行业服务水平。(责任部门:区民政局)。

23.

制定养老社区发展监管办法。

针对持有型养老社区和混合型养老社区,明确户型标准、适老化设计要求、入住对象资格、入住办法和配套设施标准,制定后期运营监管办法,严禁养老服务设施改变用途。(责任部门: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区民政局)。

24.

加强收费监督检查。

开展专项价格检查,加大养老服务价格巡查力度,协调处置相关价格投诉,维护养老服务业市场价格秩序。(责任部门:区发展改革委(物价局))。

成立闵行区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科委、区卫生计生委、区建设交通委、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规划土地局、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区环保局、区税务分局、区工商分局、区食药监分局、区公安消防支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主任由区民政局局长担任,选派优秀干部充实办公室力量专门负责协调推进。

全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典型示范、监督管理等职责,进一步强化工作协调机制,定期分析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研究推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各职能部门对照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加大对基本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建立和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沟通,争取对我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将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下达至各相关职能部门及街镇,建立区、街镇联动推动机制,纳入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养老服务发展评价和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本区养老服务发展状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工作方案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编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简报,及时向区领导小组报告工作。

围绕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在区域各主要媒体和网站设置专栏专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宣传主渠道,大力宣传尊老孝老传统美德,组织开展孝亲敬老主题宣传表彰活动,形成爱老、为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制定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全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召开全区动员部署大会。根据部门工作职责分解主要任务,各职能部门拟定具体实施意见。建立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机制、考核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监督措施。

80%。

以上完成,养老服务业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行业标准科学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监管机制更加完善。

各项试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显现成效。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并完善;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面验收和总结,建立综合改革工作长效机制;结合新形势的特点和要求,提出更高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接受国家民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总结评估。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建成与我区社会发展和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党政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服务网络,构建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事)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一)依托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的建成率达到80%。

(二)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各类学校针对儿童青少年身心特点开展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三)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均要设立心理治疗门诊,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

(五)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

(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城市、乡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50%以上。

(一)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

1.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等要求,在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政法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办公室牵头)。

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符合心理健康服务要求的场所,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答疑解惑、心理咨询等服务,并逐步将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纳入儿童保健服务。(社会发展局卫生健康保障科牵头,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基层综治中心要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苗头。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民情走访调查机制,网格管理员要会同心理服务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共同摸排居民各类矛盾纠纷问题,及时化解,将心理疏导先期介入运用到调解工作中。(政法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办公室牵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进一步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特殊人群社会融入,对有劳动能力者积极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

教育主管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现有经费渠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高等院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建设,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心理专业教师。中小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学前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要根据自身性质和特点,积极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并将其建设情况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共青团等组织与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开展“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要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文教局、团区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健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

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

员工思想。

政治工作,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鼓励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单位依托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医务室等建设心理辅导室,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为员工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加强特殊职业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和促进工作。对处于特定时期、特定岗位、经历特殊突发事件的员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援助。公安、信访等部门要根据行业特点,在信访接待场所、社区矫正场所、监狱、戒毒所等普遍设立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公安干警、武警、调解员、信访接访等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党工委、区总工会、公安局、政法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办公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规范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

(五)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推动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开设心理门诊,妇产医院、妇幼保健机构通过建立孕妇学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设中医心理等科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合作,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并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科普宣传和心理健康评估。鼓励医疗联合体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的空间和内容。(社会发展局卫生健康保障科牵头,卫生健康综合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六)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

进一步加强依托市心理医院建立的心理危机援助热线建设工作,逐步建立通过网络、app、公众号、远程会诊指导等提供公益服务的心理援助平台。要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各部门按职责分工)。

(七)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和宣传网络。

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等方式传播健康知识。并发挥社区基础作用,面向全体居民开展多样化的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利用社区网站、讲堂、宣传橱窗和宣传册页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居民健康心理养成。[社会发展局(卫生健康保障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教局、区总工会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综治、卫健、公安、民政、医保、残联等部门的协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例会制度和“四位一体”管控机制,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报告、随访管理、治疗评估、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使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以上。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建立“一站式服务”,切实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落实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60%以上有需求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社会发展局、公安局、政法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办公室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商讨试点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社会发展局、政法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办公室为牵头部门,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试点工作。

(二)强化主体责任。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实施本方案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负总责,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导,逐年制定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计划,并将其纳入政府考核目标考核体系,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指标如期实现。

(三)落实部门责任。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落实本方案确定的任务措施,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领导小组,并将工作进展情况于每年3月底前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并做好组织协调,监督指导任务落实,定期调度进展情况。

(四)加强经费保障。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成本核算制度与标准规范。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加强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五)严格奖惩制度。实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采用评估、考核、激励、惩戒等措施,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

(六)强化督导评估。社会发展局、政法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对试点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每半年一次,督导内容包括组织领导、试点工作进展等情况,2021年10-12月份对试点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xxx令第649号),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最大限度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的居民(含非户籍常住人口)得到及时救助,根据国家民政部开展“救急难”试点工作安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职责,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要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依据,按照法规赋予的职责,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内,立足于“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目标,创新机制,探索路径,积极开展对遭遇各种急难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居民给予救助和帮扶。

(二)部门联动。民政部门要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赋予的统筹社会救助工作职能,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照民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与高效联动的有机结合,统筹使用救助资源,推动形成民政部门牵头统筹、相关部门参与的“大救助”格局,提升社会救助的综合效益。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长担任组长,主管民政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教体局、区卫生局、区计生局、区老龄办、区残联、区慈善协会、区住建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开展“救急难”工作试点领导小组。

四、工作机制。

1、我区“救急难”工作实行区、镇街两级负责制。按照民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要求,建立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主席由区长担任,副主席由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区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其职责:研究拟订完善本区的社会救助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向区政府提出建议;统筹做好辖区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教育、住房等其他社会救助政策以及促进就业、扶贫开发政策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研究解决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跨部门信息共享问题;推进全区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和监督,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联席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民政局局长担任。办公室负责社会救助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信息统计等日常工作。

联席会议由总召集人负责召集,每年召开1-2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不定期检查社会救助工作落实情况,了解城乡居民救助需求,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适时提出整改方案,并向有关部门反馈,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在区城乡居民低保中心加挂区社会救助中心牌子,统筹负责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监督、工作协调与政策落实等。成立区城乡居民家庭经济财产状况信息核对中心,开展跨部门、多层次的城乡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实现救助对象信息与救助资源信息、民政部门救助信息与相关部门救助信息、政府救助信息与社会组织救助信息的有效对接,保障社会救助工作公平与效率。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七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精神,按照苏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苏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索具有吴中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吴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等法规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强化危机干预规范管理,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获得感,提升幸福感。为苏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吴中经验与吴中样本。

到2021年底,建立健全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公平可及、科学完善、运行顺畅、规范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吴中、健康吴中建设、融入文明吴中实践。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坚持源头预防、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搭建“盖边沉底”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形成普遍服务为前端、监测预警为中端、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基层平安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降低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极端案(事)件发生率。

通过实施六大社会心理工程,落实十八个工作项目,开展全区域、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心理服务,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一)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1.建立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机制。加强健康社会心态公益宣传,提高公众“健康自己,快乐人生”“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理性认识社会心理问题。建立吴中区心理健康专业团队,搭建专业机构与媒体的交流平台,协同开展各类健康科普活动,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专业机构组织编制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并向社会发布。(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牵头,区教育局、区文体旅局配合)。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依托“健康吴中联播平台”“吴老师心理咨询公众号”等心理健康科普平台,扩大心理知识宣传覆盖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公共场所的“六进”活动。依托“智慧有线”平台,推进社会心态公益宣传进村入户,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有的视频端口,播放公益广告及心理健康知识。各村(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各镇(街道)通过投放户外广告、宣传灯箱等形式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到2021年,全区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至少达到60%。(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牵头,区教育局、区城管局、区总工会、区科协配合)。

3.提升居民心理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鼓励专业机构、学会、协会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提高居民心理问题早期识别能力,提高群众心理健康意识,采取科学方法缓解压力,重视睡眠健康,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消除居民对精神心理问题误解和歧视,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减少歧视。到2021年,全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至少提升到20%。(区卫健委牵头,区科协、区妇联配合)。

(二)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4.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等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场所,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流程,2021年底三级建成率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中心、连心家园等机构应确定心理健康服务专(兼)职人员,通过招募志愿者等方式组成服务团队,提供多层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定期例会和培训制度。各部门打造心理服务品牌,提供社区弱势群体心理支持服务,为退伍军人、贫困、空巢、丧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孕产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儿童、孤儿、特殊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为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卫健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残联、区科协、区妇联、团区委配合)。

5.提供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精卫机构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指导。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融合,积极为有劳动能力患者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到2021年,实现100%的镇(街道)开展社区康复服务,100%覆盖有社区康复需求的居家患者,至少有50%居家患者及家属享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心理疏导服务。鼓励团体、个人开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以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形式纳入康复体系。(区民政局牵头,区卫健委、区残联配合)。

6.建立重点人群个案管理机制。畅通诉求渠道,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对纠纷群体提供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化解矛盾;主动排查发现疑似心理行为问题人员,并引导其到专业机构就诊;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个案管理工作,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到2021年,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覆盖率达到60%。(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卫健委、区科协、区妇联配合)。

(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管理工程。

7.开展高风险对象心理疏导服务。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公安、司法行政、信访、残联、妇联等部门应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面向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转诊等服务。(吴中公安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信访局牵头,区卫健委、区残联、区妇联配合)。

8.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到2021年,各镇(街道)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工作,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在册患者治疗率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奖励制度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补偿保险制度,合理补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造成的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病情不稳定患者及其家庭实施个案管理,开展精分患者应用长效针剂试点服务。100%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开展患者家属护理知识培训和住院患者家属心理辅导,同社区康复机构密切协作,建立病情复发患者转介绿色通道。(区卫健委牵头,区委政法委、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残联配合)。

(四)校园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9.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区文明办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服务,对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心理咨询站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依托市级心理健康科普体验馆,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放松情绪、减轻压力环境。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团区委配合)。

10.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区教育局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积极为师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创新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引入吴老师心理咨询团队、苏老师心理咨询团队与外援服务团队等方式,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探索医教融合,打通精神科专科医院与学校之间的壁垒,信息共享,协同治疗与心理咨询。(区教育局牵头,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委配合)。

1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各中小学按照《苏州市中小学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开展规范化辅导室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2021年,90%以上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庭教育等相结合,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100%在校师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开展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机构应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区教育局牵头,区卫健委配合)。

12.实施学校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评估干预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评估。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精神专科医院建立转介服务工作机制,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学校与村(社区)间的联动机制,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区教育局牵头,区委政法委、区卫健委、区民政局配合)。

(五)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13.做好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规模较大且职工较多的厂矿、企事业单位要依托党建中心、医务室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公益讲座,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各单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适服务,定期为基层青年干部、公安民警、行政执法人员等职业群体传授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和情绪、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每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讲座,为有心理疏解需要的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区总工会牵头,区卫健委、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团区委配合)。

14.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吴中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技术指导、日常推进、考核评估、队伍培训等工作。建立部门间社会心理健康相关信息交流合作与共享机制,绘制“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一张图”,发挥社会心理风险预测、试点工作决策支持、绩效评估等功能。(区卫健委牵头,区委政法委、区宣传部、区科协配合)。

15.完善专业心理服务网络。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评审,推动综合医院普遍开展心理(精神)科建设,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精神卫生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精神)科门诊执行“点对点”工作支持,开设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妇幼保健机构应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与精神卫生中心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全区孕产期、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覆盖率达85%。鼓励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区卫健委负责)。

16.提升医疗机构心理服务水平。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对相关疾病的患者及家属辅以适当心理调整。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区卫健委负责)    。

17.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专业队伍。建立社会心理专业人才、社会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四类专业队伍,建立分层次人才评价机制,向政府相关部门开放信息,优先从专业队伍中选择人员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开展重点领域社会心理服务、技术指导和科研攻关等;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师队伍,制定从业人员工作能力评估规范;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加强社会工作者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培训和认证工作;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群众、康复患者、患者家属加入志愿者队伍,并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建立心理志愿者爱心银行促进志愿服务持续、稳定发展。(区卫健委、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团区委配合)。

18.完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平台。组建区级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工作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区级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纳入全区应急系统,定期开展培训和协同应急演练。整合区心理援助热线、区妇联服务热线、团区委服务热线等联络资源,建立心理援助沟通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合理分工、科学转介,提升心理援助平台服务有效性。充分发挥网格化联动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区卫健委、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委政法委、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应急局、区妇联、团区委配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吴中区成立社会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政法委、宣传部、教育、民政、司法、财政、人社、城管、卫健、应急管理、信访、残联、市场监管、文体旅、工会、团委、妇联、科协、公安等部门负责人及镇(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名单见附件1),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资源整合。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研究试点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试点工作日常管理,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制订年度计划、实施方案,组织落实各项试点工作。各镇(街道)成立相适应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二)成立工作小组。

成立吴中区社会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小组(名单见附件2),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任组长,有关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试点工作协调和业务指导评估工作。试点实行项目化管理机制,采取相关单位派驻联络员、外聘专职人员等方式,负责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项目管理工作。组织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教育、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领域专业人员,建立试点专业组,设立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咨询、心理危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四个专业组,建立定期例会及重点问题会商机制,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等工作。

(三)落实工作经费。

参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力度,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四)强化督导考核。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试点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定期对各部门、各镇(街道)开展督导评估。对重视不足、工作进展缓慢、工作质量较差的,要求限期整改。领导小组将于2021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区试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八

20xx年,我科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及帮助下,全科人员同心协力,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业务指标及经济运行情况:20xx年总收入为***万元,其中门诊收入****万元,病房***万元,共接待门诊患者***人次,住院患者****人次,完成妇产科手术****例;其中产科住院分娩患者****人,出生新生儿****名,同比2010年均有所提高。

二、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情况。

在发挥传统项目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新业务,充分发挥进修人员作用,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大医院先进经验,开展了中医中*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子宫肌瘤剔除术;针次治疗产后子宫缩复不良,均取得较好效果。

三、医德医风建设情况。

20xx年,全科干部职工继续发扬优良作风,心系患者,严谨认真,兢兢业业,不谋私利,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良好的口碑,结合我院今年底开展的修医德、铸医魂、强医能活动,全科职工又上了一节生动的*课,大家深受震撼,并结合自身工作做了深刻的总结,力争做得更好。

四、业务学习情况。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九

在企业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后勤服务相关的工作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后勤人员的工作过程中,管理质量的优劣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管理能力与质量,能够减少企业的支出,促使企业效益的增加。而且这对于保障企业的生产,促进经营水平的提升而言,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后勤工作人员,需要正视这项服务工作,致力于提升管理的能力,促进企业获得更大的进步。在后勤的服务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注重先进理念的学习,并且注重对管理手段实施优化。通过切实地提升管理水平,来促使后勤工作更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在这种优化与努力之下,企业往往能够取得更多的实际效益,并且提高效能的转化率。这对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来说,也具有很大的推动力。下面,文章从“管理质量的提升措施”这方面,开展详细地研究与解析。

从字面的意思上来解释,后勤是后方勤务工作的意思。为了保障企业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勤人员要做好物资方面的准备,以及做好卫生方面的服务,还要在技术以及运输等方面,做好相关的服务活动。如果按照后勤工作的职能来划分,通常可以分为行政管理以及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如果按照工作的性质来进行划分,通常把它划分为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及服务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些经营与生产方面的工作。另外,后勤也经常被叫作总务。在企业的发展中,后勤主要的工作是为企业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以便于维持相关活动的正常进行,或者维持正常的生产与经营等。因此,后勤服务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在后勤的服务规范方面,通常需要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管理与执行。并且,在后勤工作方面,负责人也要做好相关的总结,以便于更好地激励企业员工,促使他们提升工作的能动性。

后勤管理。

在后勤的服务工作中,管理者或者负责人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或者凭借一些相关的理念,来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实施领导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效果的优劣,与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作为后勤的负责人,需要正视这项工作,致力于优化管理的策略,积极地提升管理的质量,以便于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提升管理质量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在进行后勤服务的工作时,注重提升管理的质量,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一方面,它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加快企业效能转化。在企业中,有很多的资源都需要实施管理。例如,对于一些物品的利用,以及一些资金的利用,还有一些人员方面的利用,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地管理。只有对这些资源实施有效地组织与利用,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价值,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于促进企业效能的转化来说,是一项十分必要的管理活动。良好的管理质量,能够促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能。另一方面,它可以维持企业的运营秩序,在企业的管理中,不仅需要对一些物资物料等,实施相应的管理,而且也需要对员工进行恰当的管理。通过对员工的积极性实施调动,对生活以及工作等活动制定规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运营的秩序,促使企业有序发展。除此以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它也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在进行后勤服务相关工作的时候,管理人员或者负责人需要正视自身的服务态度。对待员工要保持礼貌,并且采用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员工与教育员工。通过共产主义情操的培养,来推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工作。

提升管理质量的措施。

合理地建立后勤管理体系。

在企业的运营中,在后勤服务的工作中,通常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支持,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管理工作的进行,促进管理质量的提高。而且,合理的管理体系,也是保障工作效率的重要基础。只有在良好的体系协助下,進行统一化的标准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作为铁路企业,往往承载着全国各地的运输任务。铁路企业的后勤部门,更需要提高对后勤服务的重视程度,切实地提升服务的管理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运输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人们的出行安全以及出行体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铁路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中,相关负责人需要注重对企业自身的研究。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以及结合企业优势条件等,做出更有效的服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特征,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展开分析,以便于制定出一些可行性高的方案。另外,在后勤服务相关的活动中,还需要切实地做好监督的工作。严格地执行监督,能够为工作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同时也能够督促服务工作的水平继续提升。在监督时,不仅要关注最终的服务效果,而且也要关注服务的细节。例如,服务的态度,沟通的方法,以及服务的效率等。在规章制度的执行方面,在一些政策的落实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核查与督导。另外,通过“专人负责专项”的方法,也可以更好地落实后勤工作。

科学地处理多方面的关系。

在铁路企业后勤工作中,难免会与不同的部门以及隶属员工进行合作沟通等。只有对这些方面的关系做好协调与处理,才能保障后勤工作实施的顺利性。作为后勤人员,需要根据这些关系之间的特点,做好协调的工作与处理的工作。在有序的原则上,在合理的基础上,在有效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是对后勤人员的重要要求。例如,员工个人的事情,以及领导决策相关的事情,这两者之间要做好调节的工作。重要事情与次重要事情,紧急事情与重要不紧急事情,这两者之间也要做好协调的工作。

另外,由于后勤工作涵盖了“服务”与“管理”这两方面的职能。因此,在面对“服务事项”以及“管理事项”的时候,后勤人员也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处理顺序做好协调,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保障工作的质量。在保障企业服务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进行运营管理。

培养后勤人员的综合素养。

在企业中,后勤人员是后勤工作中的主体。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将影响着后勤的实际服务效果。因此,注重对专业能力进行提升,以及注重对综合素养进行培养,能够显著地改善工作的成效。

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讲座的方式,或者接受相关的培训,来培养综合素养。特别是在法律意识方面,在服务意识方面,以及在工作态度方面,都需要进行恰当的引导与教育。例如,对于一些涉及钱财方面的问题,要主动跟财务人员进行练习,共同做好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再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正视员工的实际需求,切实地为员工提供良好服务。另外,通过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警惕性,保持廉政建设。还有,对于必需品的开支,以及非必需品的开支,要做好划分与规划,在保障员工的实际需求的同时,为企业节省一些支出。以上这些,都是在学习中需要重视的地方。

另一方面,在后勤人员的工作中,要加强专业能力的锻炼。由于后勤工作具有烦琐的特点,这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耐心,同时也需要他们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要想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对专业能力进行锻炼与提高,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手段。例如,在事情处理的顺序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分清楚轻重缓急,并且做好“重点与次重点”的工作划分,以及做好“重要与紧急”的工作划分。通过对工作事项实施合理地规划,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好所有的任务。

另外,后勤人员的沟通方法,也是体现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地方。当工作人员在与不同的员工进行沟通的时候,以及在与不同的部门进行沟通的时候,不仅需要结合其工作特点,也要结合人的性格特点。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让后勤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能够促进企业的和谐,以及员工凝聚力的增加。在服务工作中,工作人员不僅需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同时也要根据规章制度实施管理活动。而且,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需要使用专业的手段进行解决与处理。只有在各个环节做好相应的工作,才能保障企业的内部和谐,同时提升工作的效能。

结语。

总而言之,后勤服务的作用非常显著。卓越的后勤服务效果,能够保障企业运营秩序的稳定,以及促使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因此,作为铁路企业后勤服务中的管理人员,需要关注最新的工作理念,正视对管理手段的优化,以便于促使后勤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长此以往,优秀的后勤服务管理,不仅能够推动企业的成长与进步,而且也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十

【导语】本站的会员“sznice0755”为你整理了“服务标准化试点实施方案”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一、自查目的。

对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进行自查,能够发现景区在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制定和实施持续改进措施,使景区的标准化试点工作不断完善。

二、自查的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2、gb/t24421《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三、

职责。

1、公司标准化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审查、批准执行自检自查工作方案;

2、标准化办公室负责组织公司标准体系的自检自查,并组织纠正、验证和持续改进企业标准体系。

四、自查方法。

自查工作采取现场查看、过程验证和游客满意度测评等方法。

五、自查的内容和要求。

按照服务标准化试点评估计分表和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评估表进行自查,重点抽查公司各部门在标准化试点中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填写《园内检查记录表》,按部门下发质监情况报告,要求部门限期整改,并请受检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确认。自查中需要检查的内容如下:

2、各部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痕迹记录;

3、各部门在标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

4、景区硬件设施设备检查;

5、游客满意度调查。

六、自查工作组人员组成。

组长:鲁玉。

副组长:闫华。

组员:刘冲宋丽。

各部门兼职标准化人员。

七、自查时间安排及自查结果处置。

每周进行一次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反馈给部门,部门根据检查结果及时分析原因,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及时整改,标准化办公室负责跟踪验证。

八、自查工作应完成的记录、报告及表格。

1、景区内检查记录表;

2、质监情况报告;

3、整改回复报告;

4、游客满意度调查表;

5、自查工作评分表;

6、自查工作报告。

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六日。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十一

该计划从目的、要求、方法、方法、进度等方面都是一个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计划。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9月9日下午,凤阳县召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多部门协调会议。县委政法委、县卫健委、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残联、司法局、教体局、融媒体中心、疾控中心、妇计中心、两家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单位的分管负责人及联络员出席会议。

会上,县卫健委对凤阳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县疾控中心对《中共凤阳县委办公室凤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凤阳县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关于印发凤阳县2020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进行了详细解读。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就试点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讨论,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下一步工作推进理清了思路。会议还对下一步试点工作开展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会议强调:一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对照任务分解表,认真落实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切实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各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与试点工作办公室及时对接,报送信息。三是加强督导评估,县委政法委、卫健委将适时组织开展督导,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进一步夯实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根基,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做出成效,造福凤阳人民。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突出亮点,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凤阳特色。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精神,按照苏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苏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索具有吴中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吴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等法规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强化危机干预规范管理,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获得感,提升幸福感。为苏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吴中经验与吴中样本。

到2021年底,建立健全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公平可及、科学完善、运行顺畅、规范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吴中、健康吴中建设、融入文明吴中实践。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坚持源头预防、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搭建“盖边沉底”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形成普遍服务为前端、监测预警为中端、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基层平安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降低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极端案(事)件发生率。

通过实施六大社会心理工程,落实十八个工作项目,开展全区域、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心理服务,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一)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1.建立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机制。加强健康社会心态公益宣传,提高公众“健康自己,快乐人生”“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理性认识社会心理问题。建立吴中区心理健康专业团队,搭建专业机构与媒体的交流平台,协同开展各类健康科普活动,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专业机构组织编制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并向社会发布。(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牵头,区教育局、区文体旅局配合)。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依托“健康吴中联播平台”“吴老师心理咨询公众号”等心理健康科普平台,扩大心理知识宣传覆盖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公共场所的“六进”活动。依托“智慧有线”平台,推进社会心态公益宣传进村入户,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有的视频端口,播放公益广告及心理健康知识。各村(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各镇(街道)通过投放户外广告、宣传灯箱等形式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到2021年,全区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至少达到60%。(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牵头,区教育局、区城管局、区总工会、区科协配合)。

3.提升居民心理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鼓励专业机构、学会、协会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提高居民心理问题早期识别能力,提高群众心理健康意识,采取科学方法缓解压力,重视睡眠健康,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消除居民对精神心理问题误解和歧视,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减少歧视。到2021年,全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至少提升到20%。(区卫健委牵头,区科协、区妇联配合)。

(二)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4.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等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场所,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流程,2021年底三级建成率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中心、连心家园等机构应确定心理健康服务专(兼)职人员,通过招募志愿者等方式组成服务团队,提供多层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定期例会和培训制度。各部门打造心理服务品牌,提供社区弱势群体心理支持服务,为退伍军人、贫困、空巢、丧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孕产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儿童、孤儿、特殊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为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卫健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残联、区科协、区妇联、团区委配合)。

5.提供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精卫机构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指导。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融合,积极为有劳动能力患者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到2021年,实现100%的镇(街道)开展社区康复服务,100%覆盖有社区康复需求的居家患者,至少有50%居家患者及家属享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心理疏导服务。鼓励团体、个人开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以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形式纳入康复体系。(区民政局牵头,区卫健委、区残联配合)。

6.建立重点人群个案管理机制。畅通诉求渠道,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对纠纷群体提供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化解矛盾;主动排查发现疑似心理行为问题人员,并引导其到专业机构就诊;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个案管理工作,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到2021年,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覆盖率达到60%。(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卫健委、区科协、区妇联配合)。

(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管理工程。

7.开展高风险对象心理疏导服务。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公安、司法行政、信访、残联、妇联等部门应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面向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转诊等服务。(吴中公安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信访局牵头,区卫健委、区残联、区妇联配合)。

8.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到2021年,各镇(街道)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工作,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在册患者治疗率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奖励制度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补偿保险制度,合理补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造成的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病情不稳定患者及其家庭实施个案管理,开展精分患者应用长效针剂试点服务。100%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开展患者家属护理知识培训和住院患者家属心理辅导,同社区康复机构密切协作,建立病情复发患者转介绿色通道。(区卫健委牵头,区委政法委、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残联配合)。

(四)校园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9.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区文明办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服务,对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心理咨询站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依托市级心理健康科普体验馆,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放松情绪、减轻压力环境。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团区委配合)。

10.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区教育局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积极为师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创新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引入吴老师心理咨询团队、苏老师心理咨询团队与外援服务团队等方式,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探索医教融合,打通精神科专科医院与学校之间的壁垒,信息共享,协同治疗与心理咨询。(区教育局牵头,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委配合)。

1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各中小学按照《苏州市中小学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开展规范化辅导室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2021年,90%以上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庭教育等相结合,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100%在校师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开展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机构应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区教育局牵头,区卫健委配合)。

12.实施学校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评估干预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评估。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精神专科医院建立转介服务工作机制,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学校与村(社区)间的联动机制,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区教育局牵头,区委政法委、区卫健委、区民政局配合)。

(五)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13.做好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规模较大且职工较多的厂矿、企事业单位要依托党建中心、医务室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公益讲座,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各单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适服务,定期为基层青年干部、公安民警、行政执法人员等职业群体传授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和情绪、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每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讲座,为有心理疏解需要的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区总工会牵头,区卫健委、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团区委配合)。

14.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吴中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技术指导、日常推进、考核评估、队伍培训等工作。建立部门间社会心理健康相关信息交流合作与共享机制,绘制“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一张图”,发挥社会心理风险预测、试点工作决策支持、绩效评估等功能。(区卫健委牵头,区委政法委、区宣传部、区科协配合)。

15.完善专业心理服务网络。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评审,推动综合医院普遍开展心理(精神)科建设,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精神卫生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精神)科门诊执行“点对点”工作支持,开设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妇幼保健机构应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与精神卫生中心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全区孕产期、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覆盖率达85%。鼓励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区卫健委负责)。

16.提升医疗机构心理服务水平。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对相关疾病的患者及家属辅以适当心理调整。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区卫健委负责)    。

17.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专业队伍。建立社会心理专业人才、社会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四类专业队伍,建立分层次人才评价机制,向政府相关部门开放信息,优先从专业队伍中选择人员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开展重点领域社会心理服务、技术指导和科研攻关等;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师队伍,制定从业人员工作能力评估规范;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加强社会工作者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培训和认证工作;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群众、康复患者、患者家属加入志愿者队伍,并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建立心理志愿者爱心银行促进志愿服务持续、稳定发展。(区卫健委、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团区委配合)。

18.完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平台。组建区级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工作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区级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纳入全区应急系统,定期开展培训和协同应急演练。整合区心理援助热线、区妇联服务热线、团区委服务热线等联络资源,建立心理援助沟通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合理分工、科学转介,提升心理援助平台服务有效性。充分发挥网格化联动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区卫健委、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委政法委、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应急局、区妇联、团区委配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吴中区成立社会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政法委、宣传部、教育、民政、司法、财政、人社、城管、卫健、应急管理、信访、残联、市场监管、文体旅、工会、团委、妇联、科协、公安等部门负责人及镇(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名单见附件1),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资源整合。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研究试点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试点工作日常管理,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制订年度计划、实施方案,组织落实各项试点工作。各镇(街道)成立相适应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二)成立工作小组。

成立吴中区社会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小组(名单见附件2),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任组长,有关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试点工作协调和业务指导评估工作。试点实行项目化管理机制,采取相关单位派驻联络员、外聘专职人员等方式,负责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项目管理工作。组织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教育、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领域专业人员,建立试点专业组,设立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咨询、心理危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四个专业组,建立定期例会及重点问题会商机制,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等工作。

(三)落实工作经费。

参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力度,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四)强化督导考核。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试点方案,制定年度和考核办法,定期对各部门、各镇(街道)开展督导评估。对重视不足、工作进展缓慢、工作质量较差的,要求限期整改。领导小组将于2021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区试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指导各地做好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提升试点地区基层人员的心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精神障碍防治的专兼职医务人员。

(二)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及相关部门基层工作人员:街道(乡镇)或居(村)委会工作人员,网格员、民警、民政干事、残疾人专职委员,及社区救助站、职业康复站工作人员等。

(三)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基层工作人员: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密切相关的教师、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工会(共青团)等基层组织工作人员。

通过培训,使受训人员掌握以下技能:

(一)了解精神心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在伦理规范的指导下开展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二)熟悉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相关的基础知识,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主要表现特征,生活应激与压力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等。

(三)掌握一定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科普宣教能力,掌握基本的宣教方式方法,帮助群众获取专业精神心理服务资源。

(四)能够初步运用一般的人际沟通技巧和基本的心理干预方法,为具有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人群、重点人群、特殊人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协助其解决日常问题;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协助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开展应激管理和心理支持。

(一)实效性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注重培训实效。

(二)分类培训原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内容的基层人员,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块,提高对基层心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

(三)培训方式灵活性。结合社区工作实际,采取案例示范、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加学员的参与度,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内容采用“8+x”模块化设计,所有受训人员需要参加8个基本模块的培训,并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选择特定的附加模块进行培训。8个基本模块如下:

(一)基础知识模块(4个学时)。与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1.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素养的基本内涵,心理保健的原则和方法,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和原则,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关系等。2.精神心理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精神卫生法》《民法典》《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相关内容要求。

(二)科普宣教模块(2个学时)。科普宣教的基本原理、方法,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科普宣教资源的获取途径等。

(三)问题识别模块(4个学时)。聚焦于提升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理解、识别和转介能力。1.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如失眠、焦虑、抑郁、痴呆等精神障碍主要表现特征;2.家庭(邻里)一般心理冲突的识别及原因分析。

(四)人际沟通与干预模块(8个学时)。主要包括与具有常见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人群的沟通原则,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双方的信任关系,及时识别有关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在此基础上运用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提供支持和帮助。1.常用的有效沟通原则和具体方法:有效沟通的一般原则,同理心与理解,倾听与表达;提问与引导式发现,冲突管理和高难度沟通技巧等。2.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支持性心理干预技术、心理教育、认知及行为干预一般策略等。

(五)生活压力与应激管理模块(4个学时)。主要包括:1.应激(压力)的定义,应激人群的常见反应、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识别。2.应激的应对和自我管理技术:应对应激的资源,应激的一般处理方法,重大公共事件下应激的处理方法,压力的自我管理技术。

(六)精神康复管理模块(2个学时)。主要介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和管理等相关知识:如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的意义、类型;精神康复服务的对象、原则和主要方法;精神康复人群家属的协作;康复人群的社会化等。

(七)重点人群服务模块(4个学时)。主要针对儿童青少年(留守、流动、困境)、孕产妇、老年人(失独、无赡养、伤残)、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人群的心理特征、主要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心理支持和解决问题技能等。

(八)特殊人群服务模块(4个学时)。主要针对基层无业人员、流浪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的心理特征、常见心理问题、心理支持和解决问题技能等。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增加风险评估与转诊培训模块(4个学时):包括社区常见精神疾病患者自杀、冲动和暴力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紧急处理的基本技巧,转诊指征、途径和方法等。

针对基层其他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需要增加相应的培训模块。

在培训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针对本次培训的意见建议、既往实践案例分析、培训心得等。可对完成受训学时和问卷调查的学员给予培训学时证明。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求各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政法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试点工作方案要求,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作为推进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做好试点地区遴选论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指导试点地区做好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启动培训、试点任务组织实施等工作,定期对试点地区进行督导,确保按期完成试点任务。

指导思想。

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

工作目标。

1、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高等院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

3、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

4、100%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4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机构,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1.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

2.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试点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高等院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建设,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现有经费渠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

3.健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心理服务网络。鼓励规模较大、职工较多的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设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规模较小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设立心理服务场所,对系统内部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4.规范发展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试点地区政法委、民政、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要探索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

5.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辅导等服务。

6.建立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心理援助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

7.健全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网络。

8.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

1.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

2.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

3.发展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

4.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

5.健全行业组织并加强管理。试点地区卫生健康、政法委、教育、民政等有关部门,要整合辖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

保障措施。

2.加强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3.加强经费保障。鼓励试点地区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4.强化督导评估。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政法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本省份试点情况进行督导评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精神,按照苏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苏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索具有吴中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吴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苏州2030”规划纲要》等法规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协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强化危机干预规范管理,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获得感,提升幸福感。为苏州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吴中经验与吴中样本。

到2021年底,建立健全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公平可及、科学完善、运行顺畅、规范高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吴中、健康吴中建设、融入文明吴中实践。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坚持源头预防、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搭建“盖边沉底”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形成普遍服务为前端、监测预警为中端、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等)、基层平安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内容,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降低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极端案(事)件发生率。

通过实施六大社会心理工程,落实十八个工作项目,开展全区域、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心理服务,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一)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工程。

1.建立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机制。加强健康社会心态公益宣传,提高公众“健康自己,快乐人生”“心身同健康”等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理性认识社会心理问题。建立吴中区心理健康专业团队,搭建专业机构与媒体的交流平台,协同开展各类健康科普活动,加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专业机构组织编制针对重点人群、重点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知识和信息指南并向社会发布。(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牵头,区教育局、区文体旅局配合)。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依托“健康吴中联播平台”“吴老师心理咨询公众号”等心理健康科普平台,扩大心理知识宣传覆盖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公共场所的“六进”活动。依托“智慧有线”平台,推进社会心态公益宣传进村入户,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有的视频端口,播放公益广告及心理健康知识。各村(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向群众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各镇(街道)通过投放户外广告、宣传灯箱等形式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到2021年,全区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至少达到60%。(区委宣传部、区卫健委牵头,区教育局、区城管局、区总工会、区科协配合)。

3.提升居民心理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鼓励专业机构、学会、协会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提高居民心理问题早期识别能力,提高群众心理健康意识,采取科学方法缓解压力,重视睡眠健康,培养科学运动的习惯。消除居民对精神心理问题误解和歧视,正确认识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要及时求助;关怀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减少歧视。到2021年,全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至少提升到20%。(区卫健委牵头,区科协、区妇联配合)。

(二)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4.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等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场所,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流程,2021年底三级建成率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残疾人康复中心、连心家园等机构应确定心理健康服务专(兼)职人员,通过招募志愿者等方式组成服务团队,提供多层次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定期例会和培训制度。各部门打造心理服务品牌,提供社区弱势群体心理支持服务,为退伍军人、贫困、空巢、丧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孕产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儿童、孤儿、特殊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为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卫健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残联、区科协、区妇联、团区委配合)。

5.提供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精卫机构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指导。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融合,积极为有劳动能力患者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到2021年,实现100%的镇(街道)开展社区康复服务,100%覆盖有社区康复需求的居家患者,至少有50%居家患者及家属享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心理疏导服务。鼓励团体、个人开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以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形式纳入康复体系。(区民政局牵头,区卫健委、区残联配合)。

6.建立重点人群个案管理机制。畅通诉求渠道,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对纠纷群体提供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化解矛盾;主动排查发现疑似心理行为问题人员,并引导其到专业机构就诊;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和自愿戒毒人员个案管理工作,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到2021年,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覆盖率达到60%。(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司法局、区民政局、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卫健委、区科协、区妇联配合)。

(三)特殊人群心理健康管理工程。

7.开展高风险对象心理疏导服务。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公安、司法行政、信访、残联、妇联等部门应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办公室、司法所、社区矫正场所、信访接待场所等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面向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转诊等服务。(吴中公安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信访局牵头,区卫健委、区残联、区妇联配合)。

8.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到2021年,各镇(街道)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工作,依法开展案(事)件处置,在册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在册患者治疗率与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奖励制度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补偿保险制度,合理补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造成的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精防医生、民警、民政专干、助残员、志愿者等基层人员组成的个案管理团队,对病情不稳定患者及其家庭实施个案管理,开展精分患者应用长效针剂试点服务。100%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开展患者家属护理知识培训和住院患者家属心理辅导,同社区康复机构密切协作,建立病情复发患者转介绿色通道。(区卫健委牵头,区委政法委、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残联配合)。

(四)校园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9.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区文明办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服务,对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心理咨询站点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依托市级心理健康科普体验馆,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放松情绪、减轻压力环境。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考核范围。(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团区委配合)。

10.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区教育局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积极为师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创新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方式,通过“校社合作”引入吴老师心理咨询团队、苏老师心理咨询团队与外援服务团队等方式,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探索医教融合,打通精神科专科医院与学校之间的壁垒,信息共享,协同治疗与心理咨询。(区教育局牵头,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委配合)。

1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各中小学按照《苏州市中小学规范化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开展规范化辅导室建设,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2021年,90%以上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青春期教育、家庭教育等相结合,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100%在校师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开展以学前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机构应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区教育局牵头,区卫健委配合)。

12.实施学校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评估干预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评估。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精神专科医院建立转介服务工作机制,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学校与村(社区)间的联动机制,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及时了解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性侵犯以及沾染毒品等学生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区教育局牵头,区委政法委、区卫健委、区民政局配合)。

(五)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工程。

13.做好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规模较大且职工较多的厂矿、企事业单位要依托党建中心、医务室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单位可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eap),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公益讲座,提升员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各单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适服务,定期为基层青年干部、公安民警、行政执法人员等职业群体传授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和情绪、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每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讲座,为有心理疏解需要的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区总工会牵头,区卫健委、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团区委配合)。

14.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吴中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技术指导、日常推进、考核评估、队伍培训等工作。建立部门间社会心理健康相关信息交流合作与共享机制,绘制“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一张图”,发挥社会心理风险预测、试点工作决策支持、绩效评估等功能。(区卫健委牵头,区委政法委、区宣传部、区科协配合)。

15.完善专业心理服务网络。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评审,推动综合医院普遍开展心理(精神)科建设,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精神卫生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精神)科门诊执行“点对点”工作支持,开设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妇幼保健机构应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等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与精神卫生中心合作,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传,对辖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评估,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全区孕产期、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覆盖率达85%。鼓励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区卫健委负责)。

16.提升医疗机构心理服务水平。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对相关疾病的患者及家属辅以适当心理调整。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睡眠相关诊疗服务。(区卫健委负责)    。

17.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专业队伍。建立社会心理专业人才、社会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四类专业队伍,建立分层次人才评价机制,向政府相关部门开放信息,优先从专业队伍中选择人员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开展重点领域社会心理服务、技术指导和科研攻关等;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师队伍,制定从业人员工作能力评估规范;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加强社会工作者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培训和认证工作;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群众、康复患者、患者家属加入志愿者队伍,并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建立心理志愿者爱心银行促进志愿服务持续、稳定发展。(区卫健委、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团区委配合)。

18.完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平台。组建区级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工作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区级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纳入全区应急系统,定期开展培训和协同应急演练。整合区心理援助热线、区妇联服务热线、团区委服务热线等联络资源,建立心理援助沟通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合理分工、科学转介,提升心理援助平台服务有效性。充分发挥网格化联动优势,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电子档案,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区卫健委、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委政法委、吴中公安分局、度假区公安分局、区应急局、区妇联、团区委配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吴中区成立社会服务体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政法委、宣传部、教育、民政、司法、财政、人社、城管、卫健、应急管理、信访、残联、市场监管、文体旅、工会、团委、妇联、科协、公安等部门负责人及镇(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名单见附件1),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资源整合。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研究试点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试点工作日常管理,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制订年度计划、实施方案,组织落实各项试点工作。各镇(街道)成立相适应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二)成立工作小组。

成立吴中区社会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小组(名单见附件2),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任组长,有关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试点工作协调和业务指导评估工作。试点实行项目化管理机制,采取相关单位派驻联络员、外聘专职人员等方式,负责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项目管理工作。组织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教育、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领域专业人员,建立试点专业组,设立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咨询、心理危机、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四个专业组,建立定期例会及重点问题会商机制,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等工作。

(三)落实工作经费。

参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力度,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开展试点工作,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的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四)强化督导考核。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试点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定期对各部门、各镇(街道)开展督导评估。对重视不足、工作进展缓慢、工作质量较差的,要求限期整改。领导小组将于2021年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区试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十二

9月9日下午,凤阳县召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多部门协调会议。县委政法委、县卫健委、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残联、司法局、教体局、融媒体中心、疾控中心、妇计中心、两家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单位的分管负责人及联络员出席会议。

会上,县卫健委对凤阳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县疾控中心对《中共凤阳县委办公室凤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凤阳县开展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关于印发凤阳县2020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进行了详细解读。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就试点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讨论,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下一步工作推进理清了思路。会议还对下一步试点工作开展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会议强调:一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对照任务分解表,认真落实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切实做好信息报送工作,各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与试点工作办公室及时对接,报送信息。三是加强督导评估,县委政法委、卫健委将适时组织开展督导,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督促整改,进一步夯实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根基,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做出成效,造福凤阳人民。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突出亮点,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凤阳特色。

信访服务试点方案范文怎么写篇十三

今年来,我便民服务中站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相关办事程序。我村便民服务站自运行以来,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在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办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现将我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制,落实责任。

我村委会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陈永德担任便民服务站站长,另设窗口工作人员5人,为人民群众办理了大量实事、好事。我村便民服务中心现有计生、民政、财政、城建、农业服务(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等5个服务窗口。各窗口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办理各自相关的事务,为我村群众提供便利服务。

二、创新思路,突出重点。

出重点、创新形式、规范程序”作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三项重点工作来抓,提高了便民服务水平。

在便民服务建设中,我站注重创新工作思路,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便民服务工作与目标考核相结合;二是把便民服务站工作与便民惠民服务工作相结合;三是把便民服务工作与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相结合;四是把便民服务中心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通过这“四个结合”,有力地推进了便民服务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便民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促进了领导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二是增强了工作透明度,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三是促进了依法行政;四是改进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五是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工作规范,措施完善。

(一)严肃工作纪律,实行早8点半、晚5点半上下班制度,有事请假,确实做到了上班时间有人值班,避免群众跑冤枉路。

(二)及时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便民服务站工作每月总结一次,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及服务情况。

(三)制定好的激励政策,对表现好的窗口工作人员进行表彰。

(四)设置“群众意见薄”,对工作方法、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有好的建议、意见可以随时提出来,以便加强和完善。

(五)将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电话公布便于群众联络。

四、存在问题。

(一)、我站缺乏一个规范的办公场所和打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

备,目前正在协调解决。

(二)宣传还不够。由于便民服务站成立时间较短,宣传还不深入,从而使农村部分群众不知道有便民服务中心,或者不清楚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和作用。

五、运行建议和下步打算。

(一)做好宣传工作。村级便民服务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所以要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要通过张贴公告、印发宣传单、集会宣传等,让群众认识到中心确实是好,确实便民。

(二)多方筹资,解决便民服务站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问题,更好的服务群众。

(三)依法行政,规范运行。服务站作为工作实体、责任主体,决定了其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也决定其必须带头依法行政。要严格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自觉在法律框架内思考问题和进行工作。

(四)拓宽服务领域。只有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事关群众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农业科技等方面深入开展新的服务。我们要坚持在做好大厅窗口工作作为到中心的群众提供好服务的同时,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形式,开展上门服务,延伸服务链条。

(五)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在推进项目办理公开的基础上,加强网络建设,完善办件管理系统、查询系统。认真学习借鉴外地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中心的硬件、软件建设。

显成效,但同先进单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真正把我们西边村便民服务站建设成服务群众的民心工程、转变职能的示范工程、再塑新形象。

二o一二年九月二十六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