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公园观光自行车申请书范文 公共自行车申请报告(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7:29:01 页码:12
公园观光自行车申请书范文 公共自行车申请报告(2篇)
2023-01-11 07:29:01    小编:ZT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关于公园观光自行车申请书范文(精)一

来到公园,我看见了一扇气势恢宏,雄伟壮丽的大门。

一进大门,我闻到了一股清香,原来是蔷薇花发出的香味。走着走着,我们来到假山。奇形怪状的石头围着一条小河,小河里面有几只可爱的金鱼,好像在说:“欢迎来到人民公园。”有的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照相,有的在假山上捉迷藏。

我们一路上看见一排排梧桐树,就像一个个士兵在守卫着公园。我们又来到了荷花池。荷花池里的荷叶挨挨紧紧的',荷花还是花骨朵儿。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动物园。动物园大门上有许多动物,展翅飞翔的老鹰,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一进门,我就看到了八哥,好像在说欢迎来到动物园,祝你玩得开心,火红的鸵鸟,调皮的猴子。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游乐场。游乐场里有旋转木马、滑滑梯、太空漫步等等。小朋友们都玩得特别开心。

最后,我们来到了石狮桥。桥上有两排小狮子,非常可爱。

人民公园真令人流连忘返啊!

关于公园观光自行车申请书范文(精)二

新会会城西北边紧靠一座小山,以其形而称“象山”,面积6公顷,是会城市民每年中秋望月的胜地,“象山秋月”成为著名的“新会八景”。象山有不少古迹,记载着新会侨乡的历史文化。

明代初期,象山之麓建有一间书院,是当时的新会知县谢景旸专为方便张撝讲学而建造的。张撝,会城濠桥街人,自幼聪明,师从新会古冈书院教师、诗人罗蒙正,很受罗蒙正器重。后因患脚病,在家专心钻研学问,知识渊博。知县谢景旸仰其学问,向他征询政事,请他出来做官。张撝以脚有病行走不便为理由推辞。谢知县无奈,便在象山麓建造一间园林式的书堂,请张撝在那里讲学,专心培育人才。谢知县为书堂题“象山书院”四字,书轩题“养拙”二字,又在书院旁建一个石池,名曰“洗砚池”。张撝深受感动,便专心在象山书院讲学,自号“象山拙叟”。前来求学的学生遍布四方,数以千计,尊称张撝为“象山先生”。那时的象山就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有碑文“明初张象山先生讲学兹山之麓”见证了当时的盛况。

1920xx年,冈州中学校长李淡愚倡议建“象山公园”,既为缅怀象山先生,又可供市民游览。这一倡议得到港商及邑人的响应,捐资在象山修筑了秋月台、海月奇观亭、榕台、仰湲台、养拙亭、仰山亭、延月亭、半山亭、亦台等,山脚还建有“象山公园”石牌坊。这是会城第一个公园。公园里的亭台设施,记载了会城数百年历史文化,可供后辈仔细阅读,意义重大。

近百年来,古老的象山公园经过战乱,过去的亭台设施也被破坏了,现在只留下一些残迹。但是这些残迹却引发人们许多回忆和联想。象山既是一个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公园,又记载着会城的历史文化,它的古迹是不容忽视的。近十多年来,有关部门对象山公园作了大规模的修建扩建,修山路,种树木,设石凳,装路灯,增建凉亭、登山亭和观月台,扩宽登山路,还修建了小广场、鹅卵石健身径等,为市民晨运健身提供了很好的场地。象山公园恢复了青春。

从象山南面沿着新铺设的山路上山,可见路旁一块小石碑,记载了民国廿年新会县长吴凤謦应市民要求,集资修筑象山路的经过。环山而上,迎面是一座飞檐六角凉亭,名曰“松心亭”,六条圆柱支撑伞顶,其中两石柱刻着一副对联:“苍盖擎天,三分秋色二分月;绿荫如画,一角斜阳六角亭。”松心亭后面,接近山顶的路边有仰山亭,亭下有碑文,其书法文章令人驻足。

再拾级而上,可见绿荫丛中有榕台、黎壁湲先生纪念华表、灵岩磨崖石刻、养拙亭遗址等。黎壁湲先生纪念华表是他的学生赵公漠所设。黎壁湲(1855-1920)晚清廪生,科举废后改教中学,当时的文化名人何琴礁、李香介、李卓生等均是他的学生,发动养拙亭遗址(现养拙台)后边有块石碑,刻着《养拙亭记》,碑文清晰可见:“明初,张象山先生讲学兹山之麓,谢邑侯景旸筑养拙轩以居之,圮毁久矣。今秋与冯君锡蕃访洗砚池,予谓宣特建一亭以资景仰。锡蕃函告乃兄平山君。许之,逐建此亭,仍楬曰养拙。既成,得没字碑于山下,移置亭后记其事如此。

民国八年后学李春华并书”(碑文标点是编者所加,下同)养拙亭遗址右边数步有“亦台”,台后也有石碑没入山边,得以保存。其碑文是:“民国戊辰孟夏之初,仰张象山之高风,共游览于此。见夫没砚池上,养拙有亭,望池有台,余如可轩榕台于诸亭台罗列左右,诚乐地也。同人亦筑此台,以供游人憩息,故名之曰亦台,并列叙时永留纪念。”碑文正文后列出16人名参与修筑亦台。从上面两篇碑文可见,张象山先生确实是当时会城人所景仰之先贤。这些残留下来的胜迹,也铭刻着当年的华侨、港澳同胞深深的爱乡情怀,更使人想起侨乡新会的会城确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再往上登上山脊,就是新建在西端的一座半圆形的观月台。观月台曲径回廊,林木深深,中间一块绿荫小广场,总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数百人观景。台旁有一块“秋月台”残碑,记述建筑“秋月台”的经过和过去赏月的胜迹。

站在观月台上,凭栏观景,凉风阵阵,鸟语花香。这情景令人想起明代诗人许炯的《象山秋月》诗:“碧落云飞宿雾收,夜深携酒上丹丘。谁磨天上无尘镜,照破人间万顷秋。”从观月台往北走,是一个建在树荫下的长方形小广场,地面铺设红色广场砖,邻近是鹅卵石健身径。小广场中竖有“吴铁梅夫子纪念”华表,是李淡愚为纪念他的老师而设。这里是市民晨运的好地方,每天早晨或傍晚,广场上音乐四起,练剑的妇女,练拳的男士,做各种健身操的退休老人,吸着新鲜的空气翩翩起舞,全情投入,一片热闹景象。广场北边并排放着两门黑沉沉的古炮,山边隐隐约约露出明代古城墙的砖石。这使人想起这里原是防卫会城的要塞。

再往北行,走下山坡,越过一段宽阔的水泥路,就到矗立在象山北角的仲仪楼。这座楼是香港同胞杨仲仪捐资兴建的,占地数百平方,高两层。登上仲仪楼可眺望会城新貌,绿树琼楼,田园秀色尽收眼底。楼两侧有宽阔平坦的水泥场地,可供晨运健身。这里空气极之清新,居高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每天早晚,有不少市民到此健身或游览。

近年,有关部门又在象山西南麓新建一座三层高的登山亭,一道银色瀑布从二层亭边飞泻而下,颇具气势。下面是半月池,装有射灯和喷水管。亭边的石壁上,刻着明代诗人许炯的《象山秋月》诗。登山亭后新辟了登山路,可到达观月台。

会城人登象山望秋月有悠久的历史,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0xx年)署新会知事方信儒已于象山建海月奇观亭,以观云山海月之胜景。每逢中秋节,登象山望秋月的市民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热闹非常。这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