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20:20:11 页码:13
最新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通用9篇)
2023-11-22 20:20:11    小编:ZT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和计划。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接下来的工作或学习计划。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思考和灵感。

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篇一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五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探究题、读图题、历史档案题。五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5%,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55%,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五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三点: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三是有部分题目超边了。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我们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校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篇二

本次素质检测是西昌市统考,总分 100 分 ,七年级平均分64.3 分,及格线为52.5,优秀线为75.1。七(4)班班平均分为66.31,优生率为37.1%,八年级平均分73.3分,及格线为63.0,优秀线为82.2。八(1)班班平均分为68.79,优生率为31.2%。历史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

试卷共分两大部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试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本次考试试卷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课本为载体,辐射相应的训练项目。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历史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历史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通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员希望通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答卷情况

通过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掌握较好的是基本知识题:“基础知识”中的非选择题部分第、二题,学生的得分情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失分。若根据史实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难,这说明学生平时课外阅读不是很丰富,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对于灵活性强的题,学生回答更差。比如针对某一事件谈自己 的看法或提建议,有学生就不能动笔。

2、从考卷中发现的问题。

这份试题做到全、新、活,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以适应新课标提出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总目标。纵观这次质量检测,可以看出还存在许多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生记忆方法不当,多数靠死记硬背,到考场上一紧张就混淆了。

(2)综合能力薄弱。 由于学生平时学的知识较规范,缺乏对知识整合的处理,故失分较多。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基础历史知识,逻辑思维训练,还考查学生对史料内容准确理解能力。由于平时训练相对少些,导致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失分较多。

(3)书写不规范。 从整体卷面看,学生的书写情况不容乐观。书写不够端正,字体潦草不规范。

1、要继续重基础知识。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得分率较高,学生掌握较好,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必须继续重视这方面教学。

2、教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养成好的'读书方法,掌握“活”的读写有机结合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阅读与习作的效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度地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进行实践,获取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识的方法。充分发挥“授之以渔”的重要作用,多教怎么学,少教怎么做。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充分让其独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输知识。要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于开放性的试题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唯一。

4、要树立大历史观,拓展思维。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内外知识点交融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教师要多读书,不仅自己能读懂,而且有所感悟,有所积淀;其次要求教师能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读各种史料。这样,学生平时就有了充实的阅读素材,增加了对语言的悟性,提升了历史综合素养。

总之,要教好历史,让学生真正学好历史,必须靠广大历史教师本着一颗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心去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行。

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篇三

前几天,我点开了一个游戏———植物大战僵尸。开始玩觉得很无聊,但是在游戏中,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

当僵尸蹭过来时,植物就全力奋战,赶走他们。如果败了,那个碾车就会撞死僵尸,却只有一次机会,若在打败就完蛋咯!

所以我们一定要勤奋,为国家更好发展做出贡献,不当亡国人,不做亡国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篇四

1.北宋时期,第一位大量制作慢词的词人是()。

a.李清照。

b.柳永。

c.苏轼。

d.李煜。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司马光强加给王安石变法的罪名是()。

a.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b.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c.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d.一切不事事。

3.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属意动用法的是()。

a.左右皆笑之,以告。

b.冯谖客孟尝君。

c.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d.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4.《**》、《断魂枪》、《苦恼》的作者依次是()。

a.鲁迅、契诃夫、老舍。

b.契诃夫、鲁迅、老舍。

c.鲁迅、老舍、契诃夫。

d.契诃夫、老舍、鲁迅。

5.下列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a.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君臣相顾:君王和大臣们互相照顾。

b.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先生休矣:先生休息吧!

c.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城陷而虏:城池陷落后他被敌人俘获。

d.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举先王之政:列举先王的治国方略。

6.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是()。

a.《断魂枪》。

b.《米龙老爹》。

c.《麦琪的礼物》。

d.《苦恼》。

7.下列句中,“所以”可译成“用来”的是()。

a.以其所以至之鲜也。

b.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d.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8.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诘修辞格的是()。

a.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9.《长亭送别》中,表现莺莺对现实不满的最为强烈的曲词是()。

a.有梦也难寻觅。

b.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c.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曰别离。

d.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两句诗出自()。

a.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b.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c.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1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象征、比喻。

b.象征、拟人。

c.双关、比喻。

d.比喻、拟人。

12.《麦琪的礼物》运用的结构方法是()。

a.一虚一实,双线。

b.采用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

c.四条情节线交叉叙述。

d.追溯法。

13.下列句中“之”作“到”讲的是()。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b.夫子欲之。

c.大军不知广所之。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14.《短歌行》(其一)的主旨是()。

a.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b.感伤亲朋离散,孤苦无依。

c.感慨功业未成,忧从中来。

d.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

15.在下列诗句中,使用了“赋”的表现手法的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6.《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a.崇奉国粹。

b.热心复古。

c.创造第三样时代。

d.赞颂中国的“固有精神文明”

17.下列作品属于郭沫若所创作的一组是()。

a.《北方》《红烛》《屈原》。

b.《女神》《死水》《屈原》。

c.《女神》《云游集》《猛虎集》。

d.《屈原》《王昭君》《蔡文姬》。

18.下列划横线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a.而吾未尝以自多者。多:夸耀。

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列举。

c.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赍:借给。

d.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仅:只有。

19.“举案齐眉”、“乘舟梦曰”、“鲈鱼堪脍”三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依次是()。

a.孟光、季鹰、伊尹。

b.孟光、伊尹、季鹰。

c.伊尹、孟光、季鹰。

d.季鹰、伊尹、孟光。

2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家》,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b.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有《雷雨》、《曰出》和《龙须沟》。

c.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的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d.沈从文的《箱子岩》生动地展现了浙东水乡淳厚古朴的民风。

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篇五

在这个星期的三天中,我们分别进行了四门主课的单元测试,虽然我这次的测试成绩不算差,每门课的成绩都没有低于班级平均成绩,但总结此次测试,我还是犯了不少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今天我就以语文测试为例,谈谈我对此次单元测试的总结和看法,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这一次语文测验,我得的分数虽然比较高,但却不够细心,并存在怕麻烦的思想。比如说:试卷上有一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有三点,但我却没有多开动脑筋,不假思索地填写了其中的二点,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我只答对了其中的三分之二。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原本做错题目,如果能够细心地复查一遍,可能能够找出错误来,而我却因为怕麻烦,做完考卷以后也不检查,以后这二点应该加以改正。

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篇六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教学反思。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篇七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

史记。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李将军列传》是一部人物传记。

主旨。

本文通过记述西汉名将李广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逼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和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揭露了西汉朝廷赏罚不公,刻薄寡恩与黑暗无道的社会现实。

疑难词句。

1、广家世世受射。受:传授。

2、用善射杀首虏多。用:因为;首:首级;虏:俘获。

3、未到匈奴陈二里所。陈:阵地;所:大约。

4、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正:整齐,严加约束。

5、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判决;失亡:损失,死亡。

6、用此,其将兵数困辱。用此:因此。

7、可数百里。可:大约。

8、广军功自如,无赏。如:相当。

9、东道少回远。少:稍微;回远:迂回,路远。

10、军亡导,或失道。亡导:没有向导;或:同“惑”,迷惑。

11、南绝幕。南:向南;绝:渡过。

12、“急诣部,如书。”马上到右将军部队去,就像“命令”上写的。

13、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诚恳谨慎的样子,就像乡下人一样。

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篇八

1、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因此,文学常常苏辛并称。但二人在相同中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苏轼词多表现出旷达飘逸的风格,辛弃疾词的爱国词作则多带有悲壮沉郁的色调。

2、陆游的诗歌艺术。

陆游诗歌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是有宋代成就,最为杰出的一位诗人。李白的飘逸自然、杜甫的悲壮沉郁他兼而有之。

3、欧阳修为的文章家和文坛领袖,倡导了影响深远的北宋诗新运动。

欧阳修的散文成就高于其诗歌,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4、王安石散文创作。

王安石对文学的看法,特别强调其实用功能。和其文学主张相符,王安石的散文也以政论性的为多。这些作品,大都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明力量。

5、“元曲四大家”指在元杂剧创作中享有盛名的四位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则根据四大家的活动年代和他们的创作成就,定四大家为“关白马郑”,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白朴代表作《梧桐雨》;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

6、关汉卿:以《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调风月》、《单刀会》、《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专升本分析范文初中篇九

1、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问:(1)孔子这段议论时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答:(1)针对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

(2)孔子认为,作为家臣,冉有、季路理应尽职尽责,否则,就应该主动引退。这是理论论据。

(3)一是表明季氏的胡作非为,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二是批评冉有季路的失职。从中可以引申出“开柙出虎”。

(4)引用、呼告、比喻、反诘。

2、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问:(1)《季氏将伐须臾》是一篇立论文章还是一篇驳论文章?

(2)这段文字是立论还是驳论?

(3)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1)驳论。(2)立论。(3)驳中立,驳立结合。

3、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问:(1)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2)作者是怎样在大比喻中套用小比喻的?

(3)这段话采用了这样的.论证方法?

答:(1)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与邻国国君在治国方法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2)作者以“战”比喻治国;以“弃甲曳兵而走”喻治国失败;以“或、百步而后止”喻邻国之君;以“五十步而后止”喻梁惠王;以“五十步笑百步”喻梁惠王笑邻国之君。

(3)类比法。

4、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问:(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推理方法?

(3)这种推理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1)说明了行王道的初步措施。

(2)连锁推理。

(3)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增加文章前后的承接关系,使文章新意层出,气势充沛。

5、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问:(1)这段话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2)从孟子提出的几项措施中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政治思想?

(3)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种句式?

答:(1)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2)可看出他的民本思想、重视后天教化、重视发展生产的思想等。

(3)归纳法。

(4)排比句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