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1:45:13 页码:7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优秀13篇)
2023-11-17 21:45:13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助力我们更好地前行。写总结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想了解更多总结的经典案例,请点击查看。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一

摘要:探究式学习的开展首要的是要营造一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文化氛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体验,活动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最后精心设计探究性习题,使学生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升华。

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创造和谐氛围,是实施实验探究学习的基础。

探究式学习的开展首要的是要营造一种氛围,一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文化氛围。作为一名教师要营造这种氛围,首先要具有教学的民主意识,并且把这种民主意识传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坦然面对学生的质疑,愉快地听取学生的意见,认真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与不足,踏实地接受学生的批评改正自己的过错。其次要培养和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当教师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坚持以事实说话,那么学生就会受这种人格的正面影响。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挑战权威,那么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就会充分发挥,此时就非常自然地可以开展探究式学习。

二、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资源,是实验探究学习的根本。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应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们在学习制取co2的实验中,可以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进行如下的设问:(1)、制取o2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否只使用于o2的制取?是否可以用来作为制取co2?(2)制取一种气体,我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3)如果实验室没有稀盐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可以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吗?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讨论,求知欲望很强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分组实验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在看似玩耍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实验活动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热爱活动探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一般安排在相关化学知识的讲授完成之后进行,目的是验证或巩固这一知识。而由于刚学过相关化学知识,所以学生对要做的实验的结果早已“胸有成竹”,提前会按教材要求写好实验的预习报告,有的学生连实验的现象和结论都填好了。学生做分组实验,变成了“按部就班”,学生用不着多动脑筋就可以完成任务,实验课变成可上可不上。真成了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背实验。要想把新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应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时时提醒自己;真正关注学生,想他们所想,给他们所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为学生走近科学提供一种独特的形式,即通过亲身的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受和领悟科学的理念,因此要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所以在完成某个实验前,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精心构思,设计实验步骤(可按教材设计步骤,也可按自己的思路设计出可行性步骤);根据实验步骤,选择仪器和药品;做完实验后,如实记录现象、数据;根据实验记录,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写实验心得。这样,实施起来会比以前的分组实验多花一些时间,但有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建构自然等优点。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二

学校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为此,我们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我校设立了科学室,专门设立墙报作为科学宣传等,侨乐学生有更多的科技活动场所,结合流动展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展,展示学生优秀科技作品,布置好科技知识、科技作品、科普信息窗等科普教育的主阵地,进取营造良好的物化环境。

二、认真辅导好科技兴趣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学科的整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辅导学生科技活动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它是科学课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科学课堂中,我校教师坚持最高效率利用科学课有限的四十分钟,尽量找到更多的趣味图片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资料,经过直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动手,开展科学小实验,多数学生对于奇特的科学现象很感兴趣,也慢慢喜欢上动手做实验。本学期我校各年级学生分别参加了“广州市科学小论文”、“科学观鸟比赛”、“全国青少年科技”等比赛。

三、加强校内和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提高我校以及个人的科学教学水平,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区和市的公开课示范课,广泛的吸取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和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我校会与兄弟学校进行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相互研讨科学课的教材教法,交流心得体会,与教师们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出无限的火花,对我们启发很大,对于我校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本事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学期科组活动,科普展。

本学期,我校出版了两期科普展:三年级学生以手抄报形式记录下自我拓印的树皮标本,对手抄报加以美化修饰,选出优秀者展出,出版了一期主题为“树皮用处多”的科普展。三、四、五年级学生经过亲身实践,经过采集、清洁、压制、制作的的等程序,制作出创意十足的植物标本作品。

同时我校开展的科普小制作包括树皮标本拓印、植物标本制作、制作小纸车、制作牛顿盘等各种活动。

五、加强教师业务学习,重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仅有努力工作,才能克服了教学中的种种难关,完成了教学任务。

1、本学期我校科学教师参与了教研室“教研论文写作漫谈”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学习使教师在论文撰写时更加具备针对性,目标明确,具有明显的指导性。本学期林悦云教师撰写教学案例《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获区教学优秀案例三等奖。

2、本学期我校科学教师参与了教研室“小课题如何写”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学习使教师在小课题开展时更加具备针对性,具有明显的指导性。

3、本学期我校每周都会利用时间让教师去研究钻研科学教材,每两个星期都会开展科组集备,务必让教师对科学教材有个整体的把握。在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把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除此之外,我校教师进取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听课、说课、评课、教后反思等方面的教研活动进取开展。

走进新的世纪,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将继续发扬学校的团结奋发,敢创新精神,把工作做得更好,开拓前进,为我校科技教育奉献自我的力量。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三

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增强实效的途径。对于如何才能“减负”不“减质”,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许多教师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作业设计”。随着减负热潮的影响,我在教学中针对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率”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

一、加强实践,跳出作业的“纸上谈兵”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么,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

为此,数学作业设计倡导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

这样实践性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二、立体整合,步入作业的“你中有我”

新课标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数学学科本身与其它学科就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该顾及整合性。

例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整合性作业:出示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2)、“春”字一共出现几次?(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这样似数学非数学的作业,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发展环境。

数学本身就是整合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作业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三、发展学生思维,体现作业的开放化。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那么,将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大胆创新。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可以布置类似的开放作业:“六年级(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本价格为5元的书。而书店对于一次性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的优惠。根据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书方案: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2.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3.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4.多买2本再按原价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从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而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

这样开放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且从中发现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四、拓宽学习空间,体现作业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能用到数学。生活中也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因而,如果作业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经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就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这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四

1.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和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思维方法上,要求教师能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基础素养上,要求教师能够做科研型教师;在教学能力上,要求教师形成自几的教学风格并具有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但是这些标准与许多教师自身的素质存在这很大的差距,加之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因为畏惧情绪而安于现状,造成小学校长在贯彻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难度的增加。

1.2教学理念转变不及时。

新课程标准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发展的理念、课程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评价的理念、研究的理念等,由于受多年定势思维的影响,新课标的理念没有真正被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学理念,这使得前沿性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的到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内心。当前小学教学管理者的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仍是按照过去对管理认识的观念并且一直重复着过去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人们真正对管理内涵的认识,不仅仅在是在教学管理领域,在宏观的教育管理和整个学校管理和中都是滞后的。有些情况是虽然校长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师具有抵触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校长提倡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教师具体的贯彻执行,这就是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没有得到转变。还有些情况是教师虽然参加了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有自己的看法,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运用,但是校长为了保证升学率,进行强化意识教育并不允许进行新的尝试,这就是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新的转变。

1.3教学管理评价陈旧。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学管理的工作是以适应应试教育为前提运转的,对学生的好坏进行评价也是根据分数来定,对于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是依据学生的成绩来论,在学校管理质量方面只追求片面的管理方式。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和校长不但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而且也开始关注学生在能力提高和获得幸福感等方面上,校长不仅仅关注教师教学成绩,同时也开始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但是以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仍旧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学校的管理也还是以分数为主,这种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重重困境。

2.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科学性措施。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各个学科要有专业的教师上课才是理想的教育资源。只有强有力的教师资源,才能提高教师质量,才能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放心选择,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学校要用发展的眼观来看待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应该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的为教师提供各种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应该把好人事这一关,各科都要有相应专业的教师。

2.2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管理者的理念都还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要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管理的作用,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加强能力、知识和管理艺术的提高,一切活动都要为教师和学习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服务。还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再通过制度的约束把教学的管理理念转化为教学管理实践。

2.3科学评价。

校长要激发教师潜能,关注教师个体。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是基础,校长是关键,只有拥有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校长要深入课堂,了解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对教学工作作出具体的指导与检查,校长要将教学信息与动态加入到教学管理的科学决策中来,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评价,小学校长的教学管理要从选拔性、终结性评价理念过度到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诊断性、过程性、综合性与激励性,将以分数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实现全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持续在以前日常教学管理的单一层面上,要从新角度出发,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新陈旧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调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动性,争取把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五

生物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科学地开展生物探究活动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较好途径。适当开展探究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

探究性课题是根据探究性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所确定的、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体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科问题或专题。探究性课题应该源于学生觉得有意义的问题,应建立在生命科学的各种原理上。与科学和技术有关的实际问题是探究性课题的较好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是探究性课题的另一重要选择。探究性课题一般可分为综合课题和小课题两种。

综合课题是指在实施生物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将具有实施相关性的系列化小课题进行系统归类而建立起来的课题总纲。它代表着实施原理相似的系列课题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目标,它对子课题的内容进行了限定,具有抽象性、可拓展性、可拆分性等特点,每一个实施者可以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发现与创造适当添加内容来扩充其内涵。

小课题又称为子课题,它是指建立在较小知识范围内的研究活动。它是整体性研究活动的实施单元,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可实施性等特点。许多具有相似性的子课题统一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个综合课题。不同子课题的基本内容可以不同,子课题之间呈纵向和横向相关。教育者所要开展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可以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得以体现。

二、探究活动综合性课题选题原则及方法。

科学的选题是保证课题实施成功的关键,好的综合性选题可为后期小课题的实施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以为教育者实施自己的教育思想提供广阔的空间。

1.综合性课题选题原则。

科学性原则。它是课题实施的根本条件。科学探究活动是严谨务实的活动。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要对课题进行科学性论证,要结合实施方案,对照科学概念和原理,判定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创新性原则。科学探究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更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开拓精神,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可行性原则。实施课题综合模块的目的在于解决常规性探究活动实施难度大、实施周期长、与传统教学相冲突等矛盾。因此,选题应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有充分的实施时间上,要求选择的研究课题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付诸实施,能小中见大。

开放性原则。(生物教学论文)开放性是指在这种理论框架下可以作进一步的专业化探究,随着学生对课题探究的深入及研究成果的不断取得,可以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扩充其内容,发展子课题,使总课题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选取的课题应该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课题应尽量来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选取课题既应因地制宜,同时又要符合学生的兴趣。

2.选题方法。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题:一是可以在学生中进行提案征集。这是最佳的方法,因为课题源于学生,课题思想比较贴近学生,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有限性,教师有必要对搜集到的学生提案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进行系统归类,去粗取精。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学科经验,或是根据自己对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的观察发现提出课题。课题应不拘泥实现形式、不为知识范围所限,但它必须是来源于课堂而高于课堂,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并具有较深的科学内涵,较高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

每个小课题作为一个大课题的实施单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因此科学地搭建小课题实施框架有利于课题目标的实现,并能保证大课题结构的完整性,充分体现课题实施的意义。

1.子课题框架的构建。

同一课题目标下的小课题具有相同的课题实现思想、相似的学科知识范畴。所以在构建小课题类型时要考虑这一特性,每一子课题必须遵循大课题的整体思想,并在同一学科知识范畴内去实施。同时,每一个子课题又是相对独立的,其所反映的具体问题、涉及的学科专业、实现的方法、实施的时间与实施对象可以不同。框架的构建模式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横向构建,即按专业的横向关系设计课题。小课题的研究内容要力求覆盖大课题所要研究的各个方面,向广度发展。如我曾经带学生以《检测生活中的微生物》为大课题,设计的子课题有《电脑按键细菌的检测》《学生文具所带细菌数的检测》《教室内细菌检测》《公共设施带菌量检测》等。这样每个子课题既体现了整体的课题思想,又有着各自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目的。二是纵向构建,即按研究的深入设计课题,课题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后面的课题研究应建立在前面的课题研究基础上,整个课题的设计应是发展和递进的,实施者可以根据自己在实施过程中的新发现而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如我们在实施《武汉市湖泊生态调查》这一课题时,我们先是以《湖泊污染与生物类群的调查》为子课题进行有关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各个湖泊的生物分布不同。于是,我们又以《东湖的污染现状与生态环境调查》为子课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在对东湖的生态研究中发现污染所导致的富营养化现象与一部分藻类的繁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又以《东湖藻类植物类群的调查》为子课题进行了系列研究,使课题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

2.子课题的实施。

子课题的实施是每位教师实现自己教育思想的具体化过程。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探究性课题设计出的学习活动,不应该看作是一种单纯的训练方式,而应看作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要求。设计的课题要能适应学生的特殊兴趣、知识水平和现有技能,要从学生以前产生的问题和形成的理念出发来设计。

每一个子课题中的探究活动都是一个独立单元,都含有一个学科内容主题(主要概念)和一个探究过程的主题(科学方法)。如前面提到的课题《检测生活中的微生物》中的子课题实验《电脑按键细菌的检测》,探究的主题是通过对电脑按键带菌量的研究来了解公共场所上网的危害性,其科学方法是比较实验。在此大课题背景下的其它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此相似,但反映出来的主体思想有所不同。每一个单元都代表一个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要求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参与研究。一套探究活动就是配合概念发展,由浅入深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其中包含提出假设、搜集数据资料、控制变量、进行实验与观察等。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科学经验,了解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科学方法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子课题的实施方法与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活动的实施包括课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数据资料的搜集、实验、重复验证、整理加工及活动报告的完成等步骤。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常常是协作性的活动,学生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的工作中,学生可以参与单个子课题或多个子课题活动。每个子课题的实施应是承前启后的,后期的子课题活动应以前期的课题为基础,并通过后期的课题研究来充实和完善前面的课题。整个课题活动应该是连续的,应该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信息、观念、思考的分享,相互启发,并获得交流合作的经验和能力。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实行大课题背景下的小课题综合可以有效地缓解由应试所带来的对生物科学探究活动的冲突,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参与内动力和兴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以下列举一例,予以说明。

案例:综合课题《绿色实验系列活动》。

小课题以纵向的方式设计,整个课题的构建按研究的深度不断纵向扩展。在课题开始研究之际,我们先以《学校呼唤绿色实验》为子课题进行有关实验室污染情况的调查,提出实验污染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的论点。第二年,我们又根据前面的调查工作开展了《绿色实验传播活动》的研究,使前一个子课题的思想在后期活动中得以落实。之后,我们又就如何实现实验的绿色化进行了研究,提出实验的微量化理念,并以《化学实验中的微量仪器》为课题进行了实验仪器的改进,使我们的活动不断得以延伸。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我们还准备进行单个实验减少污染量、变废利用及实验方法与原理的合理化改进的研究,并准备把我们的研究活动拓展到更大范畴,从而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系列化研究活动。

总而言之,在综合课题背景下的小课题研究可以使学生各展所长、各有所获,通过自己的参与,一方面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一些自己无法获得的知识体验,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直接的能力培养。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六

【案例】:执教完《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之后,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表演表现型作业:要求他们自由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小组将课文改编成一个短剧剧本,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次课本剧表演赛。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积极,每个剧组都希望可以在比赛中大显身手。几天后的表演赛上,同学们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精彩的表演,仔细听,你能发现剧本中很多对话都是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且合情合理。表演表现型作业有效突破了传统的作业设计形式,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可以给同学们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他们增强完成作业的兴趣。具体的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对于表演表现型作业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次作业完成后很多同学都希望我们能多设计一些这样类型的`作业。同学们的要求亦有效激发我们对设计表演表现型作业的信心。

2专题搜集型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应该“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可以适时的设计一些专题搜集型作业让学生来完成。所谓的专题搜集型作业主要是指围绕某一个特定专题,要求同学们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网络等多种渠道来搜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案例】:去年暑假,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专题搜集型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完成――围绕《走进叶的世界》这一专题,要求从叶的形状、颜色以及功用等方面对叶展开调查和研究,并且呈现出一份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开学的时候,同学们的作业完成情况让人颇感惊喜。作业的内容详实,形式多样,其中不乏有图片、标本、说明和实验数据等。并且几乎所有同学都对作业的封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由此我们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完成该份作业的细心。有同学表示:“在整个暑假我不断地找资料,问别人,撰写研究报告,真的是花了好多时间,不过我并没有感觉到辛苦,通过这次作业的完成学到了好多知识,非常有意思。”专题搜集型作业的设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搜集的相关知识,更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3社会实践型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学科是最容易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有效联系起来的学科之一。而社会实践型作业的设计亦可以成为连接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的坚实桥梁,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案例】: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社会实践型作业:要求同学们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我们生活周边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找出有效解决对策,并用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业布置下去之后,结果让笔者感到非常欣慰。例如,通过调查,有的同学发现河流中很多鱼发生了大面积死亡,这都是由于污水所造成的。追溯源头,原来最近水稻田里发生了大面积的虫害,因此农民在水田里喷洒了大量农药。农药融入水中造成了大面积的水体污染。由此学生提出这样的对策:研制一种新型农药,让水体不受污染,同时又可以有效除虫。虽然对策不见得目前可以实现,但是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会走向社会。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多设计一些社会实践型作业,让他们早日增强对社会诸多现象的了解,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铺平道路。通过社会实践型作业的完成亦可以有效巩固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4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作业设计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游戏型作业、分层型作业等。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允许多种作业形式的存在。不过,不管是何种作业设计形式都应该以促进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应该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准绳。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一定会呈现出更高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优化我们的作业设计,设计出多种类型的语文作业。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七

一、基本建成可供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平台。

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中,有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也有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他们以原来各自的教学环境为起点,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建设了一个新的教学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建成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学环境。包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活动的多功能教室、网络教室、远程教学教室等。有的学校还采用了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适应职业教育需求的教室布局,这些教学设施为探索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基本建成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对传统实验室进行改造等内容。各高职院校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重点建设的高职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展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窗口之一。

3.产学合作教育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办学形式。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及相关部门主动进行多方探索,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培训中心、在教学中引入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培训等活动,形成了多种较为稳定的产学结合、合作办学的形式。产学合作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途径。

4.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过去的十年中,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分别建立了―批师资培训基地,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针对专业带头人、骨于教师及骨干管理人员的培训。为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观念、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高等教育范畴,在教育管理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也必然有其自身特点,因此需要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模式。近十年来,各高职院校主要在对学生学业的管理、评价以及科目课程的考核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成绩,并在师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定的成效。

6.出版了一批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是关键。教育主管部门做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使用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决定,积极推动和组织编写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拨专款支持各高职院校开发高职教材,同时通过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的评选和推广,鼓励、引导开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立体化的教材。

二、以教学平台建设为支撑,深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十年来,高职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的改革和课程模式的改革两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的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线,面向产业、贴近市场,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必须改变高等职业教育按普通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的局面。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高职院校许多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自主力、空间,各高职院校以面向社会、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为基本原则,在建设教学平台的同时,积极创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新专业,改造已有的专业。日前,全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面向新兴产业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或职业岗位(群)设置的新型高职专业,基本上改变了按传统学科设置专业的局面。

(二)课程模式的改革。

按照课程论的观点,课程观决定课程范型,课程范型决定课程模式,课程模式又决定课程方案设计。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多采用“学科范型”为主的课程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在大学专科教育中也基本运用这―模式,造成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不清、规格与职业需求不符的情况。在过去的十年中,无论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还是改革专科教育,都力求突破这种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纷纷借鉴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开发模式,初步开发了一些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以培养能力为对象的课程模式及课程开发模式,在理念上突破了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但从总体上看,还缺乏真正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深入课程实施环节的经验。

三、初步形成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和专业的质量评价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学校评价标准、各种教学环境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等。目前,教育部已经颁发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同时,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开展了对学校的评估工作。高职专业的评价标准已经从研究阶段步入试验阶段,专业剖析工作已经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程序,并在至的高职院校评估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标准问题必须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制定,而且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需要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学校与行业以及企业共同制定,因此这方面工作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

四、在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

近十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现实动因,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培养目标、人才规格,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引进国外典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特征的研究对学校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职院校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阶段,国外典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化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高职教育迅速扩大办学规模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对引导高职院校认识、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走内涵发展道路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过去的十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为我们今后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八

(辽宁省本溪市二十一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教育的不断完善,使得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更是空前的提高。涉及到化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动手的能力尤为重要。研究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关于动手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更高水平的要求,而探究活动无疑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准。初中化学探究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地谈一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给予学生机会进行实验。

当今的教学形式由于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这就导致很多学校并没有分配给实验足够的经费和时间。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首先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实验的机会。这就要求学校方面要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准备好,即完善教学设备。除去这个客观因素,教师就是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成绩,“砍”掉学生的实验时间,让学生一味地根据习题进行实验步骤的背诵和想象,这不仅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大下降,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绝不能单纯让学生记忆书本上的实验,而是应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扩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勇于实验、敢于探究,从而取得化学学科的学习进步。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主动追求化学知识理论,自主进行化学实验探究。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进行初中人教版“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只局限在实验是检验二氧化碳这一想法上,而是应该启发学生,让学生换种方式进行思考,诱导提问出“如何能保持石灰水不变浑浊呢?”这样的问题变换学生思维,既能让学生牢记这个知识,更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既是组织者,又是领导者,必须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教学活动“活”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起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要想培养学生的实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自身就要有一定的创新探究精神。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都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教学安排更是要充分地进行规划。课前的教案设置,如何用实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实验的过程中合理地强调重点,而不是打断教学,突然暂停进行重点的讲解;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课后习题中可能出现或者可以设置问题的“点”等等,以及课后的巩固练习和知识串联都需要教师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当然,教师也需要反复地进行实验的扩展,在科学实验中展示化学之美。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动手活动,这种能力的有效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更不是理论的重复讲解就能形成。这是一种结合调查和思考的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化学作为一种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终极目的的学科,实验教学必不可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加必要。

参考文献: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九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从而布置合适的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 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由更多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积极探索。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依赖于作业的改革,因为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目前,小学生课外作业既多又滥,缺乏创造性,影响了儿童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我注意在作业设计上多下功夫,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进行了变革,真正把学生从烦琐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

一、快乐学习运动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就在所难免,语文教学当然就难于逃脱费时低效的窘迫。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位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许多作业练习。有的是随堂练习,有的是课前的预习,更多的是学习课文时的动手动脑作业。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时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中。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可以说以作业为乐。将学习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因人而异形式不一。

(l)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自主”应当成为小学生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设计作业,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较a套餐要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另外,在作业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面、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2)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增加后进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就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另外,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如和爸爸一同制作拼音卡,搜集资料,参观调查;和同学一起完成小制作,小实验,排演课本剧等。

三、多科整合开放作业。

学科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作业改革中,我们可以把美术、音乐、思品。英语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与语文学习整合起来,使他们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比如,学会了有关蔬菜的词语后,让他们跟爸爸妈妈学着去某场买菜;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综上所述,作业的革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作业改革要踏踏实实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

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在作业的引导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作业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作业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作业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语文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十

做一个探究型的教师是新教材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教师真正的探究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探究能力。本文就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媒介。那么一个演示实验是否成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多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等其它教学辅导材料;

如: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在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讨论后将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装置由烧杯改成塑料袋(如下图)在上课时解开中间的.绳子传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深切的感受到热量的变化,极大的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上)(结合教材兴趣实验改进)。

2.多改进,对环境有污染且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加以改进,尽量做到无污染、无浪费;如:蔗糖与浓硫酸反应(高一教材p134,人教版)我做了如下改进:

(二)变分组实验为边讲边实验。

分组实验是为加强学生的操作规范、加深学生对某些实验现象、实验原理的理解而设置的。一般情况下都放在一个章节之后,验证学过的一些结论,他的好处在于规范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但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神秘感。因此有些分组实验我们不妨放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就直接做,比如学习元素周期律一节时,我在平行班中进行了对比教学,两个班级在新课时做实验,先让学生亲自做镁、铝分别与水、盐酸的反应,然后对比反应的现象、分析反应的产物及其原因,虽然纪律是乱了一些,但学生的兴趣高涨,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比较出镁和铝金属性的强弱,并总结出金属性强弱的判定方法,过后学生对实验的现象都能记忆犹新。对照班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演示实验一边讲解,但学生兴趣明显减弱,过后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数同学都只能靠死记硬背,很难回想起当时的实验现象来。

(三)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探究欲望。

[1][2][3][4]。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十一

20,立项总量422项。职业教育立项33项,其中国家重点1项、国家一般1项、国家青年4项、教育部重点15项、教育部青年8项。

立项总量440项。职业教育立项30项其中国家重点1项、国家一般7项、国家青年3项、教育部重点14项、教育部青年5项。

从近两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立项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

1.20,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

2.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天津大学,肖凤翔;

3.年,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

(一)成果申报情况。

符合申报要求成果418项,其中决策咨询类59项、理论创新类146项、实验推广类213项。

(二)申报与获奖机构情况。

(三)获奖成果区域分布情况。

东北三省申报成果最多,其次为华东地区,东部申报成果是西部地区的近三倍。

(一)2015年学术期刊论文数量与质量。

2.学术论文数量与质量趋势。

2015年论文总量是十年前的7倍多,核心期刊论文也保持相应增长。

(二)职教学术期刊影响力概况。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复合影响因子0.696、综合影响因子0.547);

2.职业技术教育(复合影响因子0.411、综合影响因子0.309);

3.职教论坛(复合影响因子0.411、综合影响因子0.309);

4.教育与职业(复合影响因子0.411、综合影响因子0.309);

5.职教通讯(复合影响因子0.208、综合影响因子0.151);

6.职业教育研究(复合影响因子0.199、综合影响因子0.153);

(三)2015年学术研究热点。

2.地方本科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研究;

6.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研究;

1.职教作用、青年就业、技能不匹配矛盾(社会学、经济学);

2.完善双元制(管理学);

3.办学趋势:学术导向vs职业导向,专业细化与综合化(教育学、管理学);

4.经济形势与职校招生的'关系(社会学、经济学);

5.资格认定,学历相互渗透(管理学、经济学);

(二)国外职教重要政策走向。

1.201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改变职教来释放潜力》报告;

2.2015经合组织技能展望;

3.2015年5月仁川宣言;

4.2015年卡塔尔世界教育革新峰会;

未来方向:技能匹配、学历与资格融通、全民终身学习和社会平等、融合将是主流。

五、新形势下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挑战与展望。

(一)问题与挑战。

1.跟风研究多,原创研究少;

2.校本研究多,合作研究少;

4.经验性研究多,理论性研究少;

5.低水平重复研究多,高水平创新、有效研究少。

(二)存在问题的原由。

1.观念滞后;

2.定位偏颇;

3.能力不足;

1.聚焦本质,探究规律;

2.关注新域,服务发展;

3.加强合作,协同创新;

4.问题导向,彰显效果;

5.对话国际,超越自我;

(四)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教育结构和职业教育的作用研究;

2.“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与效果研究;

4.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背景下保持中职和普高大体相当的必要性和保障机制研究;

5.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研究;

6.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体制机制突破和实践探索研究;

10.“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研究;

12.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十二

摘要:本文对小学科学探究性作业的现状、有效性、作业形式及评价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旨在探索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能有效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小学科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研究对引导学生客观地提出问题,自主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一、研究的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小学科学不设书面作业,课外可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这一改变的实施,使广大科学教师手足无措,无计可施,科学课作业的布置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科学课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多为完成课后练习,或完成同步练习,或预习新课,内容单一。2.机械、重复的作业较多,并且追求整齐划一的答案。3.科学课作业形式单调,死记硬背。4.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作业少,操作性难。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把科学课作业作为一项自己需要的、乐意做的事呢?同时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呢?……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探究式作业设计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我采用的.较常见的科学作业形式有如下几点。

1.实践活动作业。

如科学课中的小制作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比如,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自己需要的材料制造一艘可以运载货物的小船;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小车,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辆象“火箭一样快”的小车;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材料做一个“鸡蛋保护器”等等。

2.收集资料作业。

比如,在学习了磁悬浮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报刊等资料寻找有关磁悬浮的信息资料。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杂志等形式,获取一些最新的科学新闻,或了解一位科学家或者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最后要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小摘录,作好笔记或写出读后感。

3.科学小论文。

学习科学的过程一般以探究的形式展开,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等过程。

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探索着、前行着,不断地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体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写小论文的形式就是一种展现学生探究思维过程的好方法。

4.调查报告。

科学的教学过程一般以探究为中心展开,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等过程。有时探究过程还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为了详细、全面地记录探究的过程,写调查报告就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另外,科学作业的形式还有观察记录、梳理数据采取的柱状图等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自行选择,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评价是建立在检查的基础上的,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让学生对实践作业充满挑战感和成就感,对科学学习充满乐趣。我们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

积分式。我们将科学实践作业按完成的及时与否以及作业质量高低进行评分,并纳入学校“海娃拾贝”实践贝的积分行动中,让学生在获得实践成功的同时,得到期盼的实践贝积分,增加他们对作业的成就感。

2.展示式。

实践作业的优秀作品通过展示达到激励的目的。我们将学生的作品或作品照、记录表、日记等在学校宣传窗的科技版块内进行展示,同时附上展示学生的照片,让全校师生都来欣赏他们的实践成果,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比赛式。

为了保证实践作业的成效,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坚持完成实践作业,我们将有些实践作业如《养蚕日记》、自制橡皮筋动力车赛车活动、月相观测等列入学校科技节活动的比赛内容之一。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保证作业能以较高的水平完成。

总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的一段历程。作业不仅是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式作业,更是学生展示自我、自由发展、不断成长的舞台。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使学生乐做善思,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丰富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6号,4月9日。

3.尹后庆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上海教育,(17)。

4.易凌峰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惟存教育网,探究学习。

科学探究研究综述范文简短篇十三

合浦县石康中心广西北海536100。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正因为如此,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决定了教学管理特殊性和重要性。教学工作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学工作的管理,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始终遵循规矩,科学地组织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和信息等,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使其管理方法更具有科学性。

教学管理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这也是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和处理教学管理工作范围内的各种问题,并善于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手段进行学校教学管理,才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1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搞好教学管理的根本。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学校领导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管理学》,以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管理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因此,首先强调的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才能抓好教学管理工作。

掌握科学理论,并以此作为基础,这对教育管理才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可信效度。在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的同时,辅之以科学的教学量化评估手段,把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以及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估考核,实行量化评分,实施奖勤罚懒。在量化的评分中,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准确、实事求是地评估,要充分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才能把评估工作做细做好,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2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教学管理工作,必须遵循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减少失误和少走弯路,以达到较有成效的管理效果。例如,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律,在课堂上传授科学知识时,要按认知规律和一定的科学体系进行教学。在中学新生刚进学校时,首先要注意抓好科学知识的衔接教育,而初、高中的科学知识,跳跃性较大,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必须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必须注意协调安排好教学工作,使各学科教师能按规律办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科学的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长办公室系统,如语言、微机系统,教学、考试监控系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是当前教学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是现代化教育的标志之一,相对于旧传统的管理模式,它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才能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因为运用现代微机系统,资料储存量大,增大了管理容量,使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在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特别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数量化理论,对教学管理的一些内容进行定量分析,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运用信息论原理设计教学管理程序,利用微机来储存资料,使教学管理达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以提高教学效果。

4拟定科学的管理方法,要有创新性的常规。

拟定科学、合理并有一定创新的常规,是实施教学常规管理的第一步,必须认真考虑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4.1要有方向性。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反映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的各项“转轨”政策。同时教学常规必须符合学校管理规律。例如,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必须依靠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2要有实际性。教学管理常规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学校的生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资金等方面的客观条件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管理的措施,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常提出的要求,是执行者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切不可过高或过低的要求,以挫伤执行者的积极性。

4.3变他律为自律。学校制订教学管理常规要有约束性、限制性,必须通过正面的要求与奖励、支持,强化个人那些符合社会的需要,并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为社会所需求的愿望、追求与行为,以使师生员工从“要我做”的他律状态,转化为“我要做”的自律状态,激励教师进取向上,鼓励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改革创新。

实践证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实行教学管理,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使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系统的知识武装、技能训练和思想塑造。因此,必须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才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特别重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