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申请书才能写好(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20:19:36 页码:8
最新申请书才能写好(优秀8篇)
2023-11-21 20:19:36    小编:ZTFB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质量,我们需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逻辑清晰且观点鲜明的范文,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路。下面是一些成功的公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申请书才能写好篇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后感。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读”与“感”之间,还要有“感点”前后勾联。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感点”是关键,没有了感点,后感也就失去了灵魂,也就无所谓“后感”。在整文章中,感点在“述读”与“发感”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结构全文的纽带。“感点”承接“述读”。后感的写作,必须是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结果。“感点”也领起“发感”,它是发感的依据。发感必须围绕感点展开论述,对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议论为主,突出一个“感”字。“结感”收束全,升华感点,是“感”的归宿。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

所以,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关于《红楼梦》的'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

申请书才能写好篇二

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撰写读后感的体会,促进会给我发的14篇读后感,我全部认真地学习了一遍,感到很受启发。如何写好读后感我的感受有三点,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紧扣主题,选好书:励志类、传记类

第二句话:抓住特点,认真读:视角独特

第三句话:把握规律,好好写:感悟深刻

下面先谈一谈,第一句话:紧扣主题,选好书:励志类、传记类

据统计,每年我国内陆出版图书多达20多万种70多亿册,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紧紧围绕活动的主题选择好要读的书。这次活动主题“阳光下的足迹”,什么是“阳光”显然不是自然界的阳光,它是一个比喻,我理解包括党的关怀、政府政策、社会关、家庭温暖等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包括个人对生命的热爱,上海世博会有一个创举:生命阳光馆,反映残疾人工作和生活的情况,这个阳光就是“生命的热爱”;足迹:残疾人成功创业、就业,或使残疾人生活和个人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激励社会等情况。其目的是展示残疾人的精神面貌、精神追求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社会更加关注残疾人,营造良好的助残氛围。

综上所述,我感到从体现生命的阳光、反映个人自强不息的励志类、传记类、纪实类书籍比较适合主题,也比较好写。我看了提供的14篇读后感,比较成功的《假如我拥有三天光明》、《岛》、《不抱怨的世界》这几本书选择的不错,写的也比较贴近实际。

第二句话:抓住特点,认真读:视角独特

从提供的14篇读后感来看,写的都不错,但是要严格按照读后感的写作特点和要求来看,存在二种倾向:一种是像书评或者书介,没有自己的感想,没有联系个人工作和生活实际;另一种是有感无书,体现不出来是通过读书得到的启示和感想。所以,要写好读后感,必须紧紧把握读后感的写作特点: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申请书才能写好篇三

写作提纲:

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

二.设置悬念。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很累也有点儿烦,他发现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正等着他。

“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您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您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儿哀求道。“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二十美金。”

“哦”小孩儿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十美金吗?”父亲发怒了。

申请书才能写好篇四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温馨提示: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比喻句,其实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运用比喻句应该注意:

感情色彩。

(1)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突出事物的特点。

(2)在习作中,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比喻原理。

(3)了解比喻的特点不要随便写要遵守把什么比作什么的比喻原理。

生动。

(4)使文章更生动。

如何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下“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二、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只是猜测而已。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申请书才能写好篇五

看完一本书或一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写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首,也可以在末或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好的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

申请书才能写好篇六

高中。

作文。

散文。

是属于比较难写的,要写好散文,就必须先了解散文有什么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下面小编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读书笔记。

日记。

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散文多是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它要求有特别锐利的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的,而且是特别锐利的思想。不到五百字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的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的境界。”“凡掷地作金石声的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的思想、结结实实的思想。有闪光的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的思想之火焰的。”(《说散文》)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讯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品质。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杨朔的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又是诗篇。

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的特点。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的《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当然,这里说的“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的散文写作,是“装着随便的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宋代大散文家、“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的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的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的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的,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为写而写的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的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怎样写好散文》)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然而“何家干”的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的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优秀的散文不可能是“掉以轻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的结晶。秦牧指出:“一篇小小的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深厚的素养,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的写作态度,是很不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的。即使是怎样熟练的名作家,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写作一篇小文章时,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的态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的“整体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的,它的语言就是精炼的,文采斐然的。这是由于作者运用的是散文笔调。那么什么是“散文笔调”呢?可以说,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行文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的文采不仅有华丽的,而且有朴素的。

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方法兼用比、兴修辞,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

本站小编提醒大家:不管是华丽的还是朴素的,散文的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来的,也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申请书才能写好篇七

作文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文采,更能体现出一个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一般来说作文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这个万花筒中,有很多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动笔写一写。比如:人间真情、身边美景、生活感悟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品味。其实生活真的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美,用心去体验美,然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这样,文章读起来就不会乏味。无病呻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有真实情感的融入,文章就不再乏味;添加一些文采藻饰,就会令文章更加精彩。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好词佳句和经典的话语,我们可以把它们摘录下来,仔细品味,并试着仿写,在文章恰当的地方用上它们,可能会使我们的文章焕发光彩,更值得品味。

有人为了能够凑够作文字数,硬是在句子中多写几个字。虽然这样在字数上达到了要求,可是不必要的话语却会令文章显得啰嗦,进而影响作文的质量。我们要删繁就简,做到语言简明扼要。如果想在字数上达到要求,可以通过排比句式等方法来解决。

我个人认为,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是经常练习。我们可以通过记日记、写随笔等方式练习写作。比如:我们可以写下对待一件事的感受,记下身边的一处美景,写出对生活的.感悟等等,并试着用积累的词语来修饰它们。自己满意后再拿给身边的同学,请他们评论,并作出适当的修改。“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一点点的练习,我们的写作水平定会“更上一层楼”。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

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五、实施五项训练

根据认识是作文的核心这一原则,围绕这个发展学生心理机制的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五项训练:

(二)、句子训练。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段的中心。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四)、篇章训练。篇是由段组成的。通过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法,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学会写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申请书才能写好篇八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1)顺叙。

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就强化训练学生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其实记叙文教学也是有规可循的,现就我在教学中的点滴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其次指导学生力求写实。

指导学生写作,我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记叙文需要审题。

记叙文写作一定要审题,且审题很关键。

比如,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那么文章的重点应写“老师”,而不是写“我”。因为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老师”是重点。但重点写了“老师”就一定不跑题了吗?不一定,如果所写的老师不是“我的”,而是“他”的,同样也是跑题了。

如果写“我与老师”,那么就和“我的老师”有极大的差别。“我与老师”是一个并列式短语,“我”和“老师”同等重要,二者不可有所偏废。可以写“我”和“老师”之间的密切关系或有趣味或有意义的小故事。

2、记叙文不是“记流水帐”

3、记叙文要“抓住人心”

在文章开头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为事情的'记叙和情感的抒发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既能传神地描写事物,又能很好地把握情感的触发点。

范例:

技巧三: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在开头就发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进行思考探究。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读者阅读时的好奇心理,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效果很好。

范例:

这种方法就是开头不兜圈子,直接进入正题,点亮文章主旨。用这种方法写的开头,可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同时也能让人一目了然,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范例:

在文章结尾用抒情或议论性的句子点明文章的中心。

范例:父母是在等爱,等来自儿女的情,儿女的爱,儿女的暖!

(2)首尾呼应法。

在文章结尾再次强调中心,照应开头,从而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3)用名言警句深化中心。

范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话点出了陋室主人得德行高洁。

指导学生写作。

外貌写作指导:

世界上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物。即使是双胞胎也有差别。人物的鼻子,嘴,脸,身份,衣着等,必然是各具特色,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必须要仔细观察出一个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外貌。这样的外貌描写就会避免“千人一面”的现象。范例:

到,这个姑娘的身上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

2.这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圆脸蛋润润的,眉很赤,细长的双眼闪动着爽直的、热乎乎的目光;老是未言先笑。说话像唱歌似的。她走路时把身子的重心放在足尖上,总像要蹦跳、要飞。一眼就可以看出,她是个纯真而欢乐的女孩子,奇怪的是她那过分素净的打扮,与她的性格很不相称,也和那些爱漂亮的缫丝姑娘迥然不同:蓝布棉袄,黑粗呢短大衣,草绿色长裤,脖子上的纱巾是白的,扎小辫的头绳是根黑毛线。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打扮等进行的描写。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我们在写人物的外貌时要进行合理的取舍,通过形传神。对上述两位少女的描写,主要抓住了典型的外貌特征,突出了前者文静,性格稳重;后者朴实善良,性格开朗的特点。

修改指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