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长征精神的相关范文(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7:56:35 页码:10
长征精神的相关范文(实用10篇)
2023-11-22 17:56:35    小编:ZTFB

总结是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机会。想要写出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标和对象。掌握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长征精神的相关篇一

关于长征的一些内容,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红军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知道吗?红军都是用脚走过来的,穿的是草鞋,吃的是草根树皮,长征的道路千辛万苦,战士们不怕困难和流血牺牲,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战斗,创造了在现人眼中无法想象的伟大奇迹。

长征精神永记心间,做一个新中国的好少年,祖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长征精神的相关篇二

八十年前,一支由中华民族的精英组成的钢铁洪流,冲破数倍于己的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从而完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转移,这就是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英雄们创造的长征精神,已成为人类永不消失的遗产,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硝烟已尽,雪峰依旧;江水东去,铁索犹寒。

长征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积极创造条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在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中,科技进步日益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拿航天科技来说,这样的高科技,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困难重重的登天路,正好比雄关漫道的长征路。

我们在科技领域的新长征,任重而道远。我国在科技竞争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因而,我们仍需继续保持长征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而把长征精神加注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火箭之中,托举中国在新的起点上飞得更高、更远。

扬集体主义精神,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依靠集体的力量去拼搏、去奋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美的青春之歌!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长征精神的相关篇三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创造了长征精神;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弘扬、去发展、去创新长征精神。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长征精神。

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8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在这个没有了硝烟与战场的社会所面临的,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因为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因此,我们在学习上或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生活中我们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作风,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与别人相处时要学会先人后己,互帮互助。今天我们要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我们要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学们,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征精神的相关篇四

我是九零后,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现代高科技成长起来的,是经济大潮流中的“新兴人类”,关心的是股票,看中的是宝马车,追逐的是享受。心中的偶像是韩剧,口中的词汇是“ilovyou”.“长征”这个词汇仿若隔世,犹如“盘古”一样遥远。然而“二万五千里长征”,才仅仅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她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颂。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长征途,说不完的曲折困苦,道不尽的艰难险阻。可长征人,却用自己的两条腿,长驱涉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泪的洗礼。

而我,今天要讲的是一个来不及长征的故事。翻开中国共产党漳浦县革命史烈士芳名录,那一页肃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余仁君,他就是我奶奶的叔叔,我的叔公祖。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当天毛泽东同志在漳州芝山红楼接见闽南党组织负责人王海萍、邓子恢、王占春等同志,在听取了关于闽南漳浦石榴小山城一带革命斗争汇报后,他十分关注漳浦革命斗争状况,针对闽南实际,以其深邃洞察力,敏锐的分析判断,对以后的斗争方向做出重大决策。他强调指出,此次红军打下漳州,并不是要长期占领城市,当前革命重心仍然在农村,要放手发动群众,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第三天,红三军进驻漳浦,红七师驻扎在我的家乡石榴镇,当天家乡石榴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有志青年争先参军入伍。那一年,我的叔公祖余仁君刚满十八岁,他瞒着家人偷偷报名入伍,当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五月中旬,叔公祖余仁君被分配到刚刚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开往县城集中训练。5月28日大部队回师中央苏区,红三团留在当地搞游击战争,叔公祖服从党组织的安排,虽然心里羡慕和他一起入伍的伙伴余水池,能跟大部队一起走,但他觉得靖、和、浦苏区更需要他。

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军民团结一条心,以其坚韧不拔的斗志,不仅保存根据地,而且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1935年春,中国共产党闽粤边特委得知中央红军长征的消息,制定出牵制敌人兵力支援红军长征的决策。为此,“红三团”于2月9日在得知驻石榴象牙庄的国民党八十师已调防,余下的保安团还在忙于过春节之际,立即组织30多名精干武装分队,从龙岭出发向象牙庄驻敌发动袭击,这次战斗中叔公祖冲在最前锋不幸中弹牺牲。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开了心爱的战友,离开亲人的期盼,离开石榴那片红土地。

是啊,没有长征精神哪有今天的宝马奔驰?没有长征精神哪有今天的安定团结?没有长征精神哪有今天的中国梦?我要让长征精神代代传,长征的基因永不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征精神的相关篇五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初一2班黄秋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长征精神、抒发爱国情怀》。

我曾经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

“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啤酒,为什么不吃冰激凌呢?”“长征啊!是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生活艰苦卓绝,哪来啤酒?哪来冰激凌呢?”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弘扬长征精神,抒发爱国情怀,进而培育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举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

然而,我们在美丽的校园里,感受到的是无忧无虑的欢乐,

鸟语花香的芳馨,相敬互助的甜蜜,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远了,我听过这样一段话:上课睡觉,自习乱叫,考试心跳。然而,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可曾想到,当初来到学校的梦想,我们的目标、我们向往、我们的憧憬还很遥远呢!努力啊!努力,读书的道路的艰苦,时光流逝,我们似锦的前程一步一步接近。

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一切都是新的。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青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一起谱写新长征路上的凯歌。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征精神的相关篇六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虽然时间已过去80年,可是对于全体中国人说,这却是永远不可遗忘的一段英雄岁月,是恢弘史歌般的荣耀,是我们获取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的重要历史记忆。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深入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充分发掘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现决定开展征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全体在校生。

(一)活动时间:20xx年12月日—20xx年12月2日。

(二)征要求:

1、选手可选择两种方式参赛:一是书写征,并根据征内容录制演讲视频,将视频和稿一起上交;二是只以书稿参赛。录制视频的作品会在原作品分数基础上进行10%的加分。

2、紧扣主题,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字数在1000-20xx字,视频时间控制在6分钟以内。要求原创作品且未公开发表过,内容健康,思想性强,杜绝剽窃和抄袭。

征主要以各团总支为单位组织作品征集和评选,要求每个团总支选送篇作品至校团委,校团委将组织专人对各团总支的征内容和质量进行综合评估评选出相应奖项。

4、请各团总支在20xx年12月2日前将所有征集作品的原稿交至校团委,将征集作品的电子档(包括录制的视频)以“团总支名称+纪念长征80周年征”为压缩名统一发送至邮箱:。

(一)奖项设置。

根据作品数量分别评选出征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各若干名。

(二)奖励办法。

所有获奖者将获得获奖证书和奖品。

(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此次征活动是我校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请各团总支切实把此次活动作为提升广大学生精神明素养的重要契机,高度重视,充分履行职责,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发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认真评荐。各团总支要认真组织团支部的征创作,积极评稿荐稿,各团总支要对征作品进行客观评比筛选,确保评荐报送的作品真实性和学性。参赛作品须为原创,拒绝抄袭,曾经发表、出版的作品概不接收。

(三)征排版要求:在标题下一行写明作者所在大队、班级、姓名(学号)和联系方式;题目:二号、黑体;正:小四、宋体,行间距统一为固定值28磅。

长征精神的相关篇七

近日,看了唐国强导演的电视剧《长征》,情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几级看过来就被剧情带了进去,现在电视作品中正能量的确实不多,能拍出像《长征》这样精彩的片子来更不多见。所以,有时候晚饭放在了桌子上都不愿意离开电视旁边,直到看完才感觉过瘾。

几天过来,我得了一点感悟出来,突然觉得我们应该把历史当成一位逝去的老人,这位老人也可能满头银丝和蔼可亲,也可能是奸佞之徒。可无论怎样,他都曾经坐在我们身边,给我们讲过很多很多真实的故事。所以,我们在回忆他的时候,既可以津津乐道的赞扬他,也可以不留情面的批评他的过失,但有一点,我们不能诋毁他甚至污蔑他,那样就显得不够厚道了。

以中国红军长征为例,当时局势是国民党部队在后面紧追不舍,共产党军队为了摆脱围剿被迫爬雪山过草地,30万人锐减到2万多人,这是事实。既是事实,笔者觉得在现代史上就要如实记录下来,不应该带有任何党派的固有观点,不要说什么战略转移,也不要说什么剿灭残匪,这都是当时国共两党从各自角度来阐述这段历史,皆不客观。

应该怎样做?记下来就够了,留给后人来评判分析。

现在,我们就是后人,当我们坐在电视机旁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已经有资格评判了,也有资格说当时的长征正确与否,应该说当时的长征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今我们国家的发展状况足可以有力的证明一切。本站。

我们没有了战争而且经济富强,而这些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实现的。如果没有长征,就不会有共产党的火种保存下来,没有了火种也就没有了现在共产党创下的安定生活。

当时共产党做出的正确选择自然会产生正确的结果出来,中国有句俗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就是这个道理。红军长征的故事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当代人学习和借鉴了,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就要在红军的长征中学一点什么东西出来,以胜者为师才是智者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张国焘这个历史人物,在长征中张国焘变节而去,成了脱党投敌的历史人物,他在无望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如今看来,张国焘缺了一种精神,对信仰坚持的精神,这样的人物终究不会成就伟业,这是人格的问题。所以,我们现代人在长征这段历史中就要学会“坚持信仰”,这是长征精神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了。

再者,在反围剿中我们知道王明做法是一味激进,正是因为他的极左才使得红军不得不走上长征这条路。回头看来,王明只能算一个头脑不够冷静不会转弯的共产党莽夫而已。可是,带兵打仗要的不是简单狂热的共产主义信徒,而是具有战略思维的共产主义军事家,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伟才也。识时务者为俊杰,通其变者为英豪,我们学什么?审时度势大局观念,学这些东西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去,才能事半功倍。

行笔至此,毋庸赘言。愿吾辈多读中国革命史,从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方法,进而珍惜我们来之不易、和平安定的生活。

长征精神的相关篇八

长征是指路明灯,照亮共和国前行的千秋百代。

长征是坚强不屈的雄心,穿越万古时空。

长征是永不消逝的光芒,建树永恒的期望。

中国革命一部长征的伟大篇章,揭开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的序幕。

只有经历长征的艰难险阻,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国革命才会重升了必胜的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长征锻炼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敢善战、坚定不移、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长征的爬雪山、过草地、受严寒、奈酷暑,历经饥渴的.煎熬。

这世界上的人生多种极限,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红军身上得到了考验。

长征的爬雪山中,军需处长因把棉衣分给大家而自己穿着单衣冷凝了血液。

纷纷扬扬的雪在他伸手借火的一瞬间,把他冻得已经僵硬的身躯慢慢覆盖。

他没有丝毫畏惧的表情,用自己坚毅的灵魂和躯体以及纷纷扬扬的白雪。

凝铸成一座晶莹的冰雕,这是伟大的丰碑,这丰碑感动着首长,激励着从他身旁走过的战士。

脚下咯吱咯吱地踩着雪,迈向山顶更严寒的地方,那是走向胜利时黎明前的曙光。

一切都是敢于拼搏和牺牲,心向光明和胜利的最美愿望。

这世界,永远会在勇敢者面前改变面貌。

这大地最终会被勇士的坚实脚步震得颤栗,抖动不休。

长征胜利了,历时两年的时间,行走了两万五千里的路程。

历尽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激烈战斗,用领导者传奇的智慧和决策。

用战士的刚强和不屈的精神,改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这铿锵的豪放大气,永不言败,视死如归,不怕千难万险的雄魂胆略。

令任何时代的开拓跋涉者永远地敬仰。

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人类历史上伟大精神力量的终极体现。

于长征中时刻伴随的民族正义之魂意义深重、源远流长。

唯物者说,物质力量大于精神因素,而唯物者应该进一步加注:也有例外。

精神的支柱化为力量是战无不胜的,或者是:人已不在;或者是:人在永不言败。

从此,物质和意识得以完善的和谐统一,不再区分谁是终极者和奠基者。

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力量。

排山倒海,覆地翻天,与日月同辉,与天地抗衡。

我颂我歌,长征精神永存,中华昌盛千秋万代,祖国万岁。

长征精神的相关篇九

邹衍,江西省兴国县人,1915年生,1930年参加红军,历经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历任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第50军政委、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原沈阳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尽管已经过去80多年,可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那片热土——瑞金……”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百岁老红军邹衍。谈起长征那段峥嵘岁月,邹老激动地说:“最难忘的,还是那片照亮我人生信仰的土地。因为瑞金既是长征的起点,更是我革命生涯的开始!”

1、邹衍没想到,瑞金这片土地,会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一次接触红军,邹衍的心情特别复杂,他既想看,可又害怕。害怕是因为当时朱毛红军被国民党反动派宣传成了杀人放火的土匪、绿林。想看是因为从大人们的谈论中得知,朱毛红军其实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个个都是不怕死、能打仗的英雄好汉。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邹衍第一次在家乡见到了红军队伍。“他们在镇子里贴标语、开大会、打土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接待。”兴奋之余,这支队伍给邹衍留下了很深刻的第一印象。

尽管当时的邹衍还有些懵懂,可看着平时恶贯满盈的贪官污吏被枪毙,恶霸地主被公开处决……一件件顺应民心的实事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对红军愈加向往。

1929年春天,听说县城来了红军,邹衍第一时间就去报名参军。可在县城住了5天,他也没当上红军。原因很简单:年龄小,个子矮,人家不收。没当上红军,邹衍投身革命事业的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他积极主动地参加儿童团、少先队,配合游击队的军事活动。

1930年9月,县苏维埃政府通知各乡选派一名少先队干部到红军中央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受训,崇贤乡决定派他去。这标志着邹衍正式加入了他梦寐以求的红军队伍。

2、在瑞金经历过很多事,可有件事,却让邹衍念叨了半个多世纪。

当时,一个司务长在买菜过程中贪污了15个铜板,被战士检举,调查核实后,最终被士兵委员会罢免职务。

“这支部队里,士兵竟然可以罢免干部!”这让刚参加红军的邹衍颇受震撼,“这件事让我对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让我看到了新旧军队的区别,更加坚信这是一个信得过的战斗集体。”

然而,真正让邹衍明白革命的意义,还是从毛主席讲一个“分”字的故事开始。

据邹老回忆,那次,战友们野外训练休息的时候,毛主席给大家讲了一个“分”字的故事。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毛主席联系实际讲解了为什么要打土豪分田地,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压迫,以及革命的目的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时,听过毛主席的讲述后,我逐渐认识到土地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地主豪绅不种地,不劳动,可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农民租种地主豪绅的土地,打的粮食都被他们收租收去了,这就是剥削……”

“从一名吃不饱饭的农民,到为了吃饱饭参加红军,再到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遥望瑞金的方向,邹衍激动地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下定了决心,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会铁心跟党走。

3、离开瑞金那一天的场景,同样让邹衍一辈子无法忘记。

“当时,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转移开始长征。临别前,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送别红军,一些大妈大伯一边跟着队伍走,一边往战士们手中塞衣服和食物。不少乡亲脸上都挂着愁容,默默地为亲人子弟兵祝福。即便是队伍走远,大家仍然久久不忍离去。”

说到动情之处,邹老摘下老花镜,揉揉湿润的眼睛。他说,如果问长征途中最大的考验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缺粮食。那时的粮食就是生命,长征路上没有粮食吃,是每一个红军战士面临的生与死的考验。

可就在长征路上,邹衍却将自己的干粮袋给弄丢了。别看里面只有一斤粮食,可在当时要没有这一斤粮食就得挨饿甚至活活饿死。让邹衍没想到的是,看到他粮食丢了,司务长和通信员等战友将自己省下的粮食分给了他。

回想到战友们冒着被饿死的风险,把炒面分给自己的那一幕幕情景,已经101岁的邹衍仍然特别激动:长征途中,战友之间的感情可谓是至死不渝。

邹老告诉记者,长征途中,许多红军战士被饿死、冻死。很多战士实在走不动了,在临死前,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留给后来的红军战士穿……红军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时,为了减轻负担,除了留件换洗的衣服外,其它东西都扔了。翻越大雪山前,因为没有棉衣御寒,大家想了个办法:把两件单衣套在一起缝上,中间再絮些稻草、羊毛、棉絮。

采访结束临行前,邹老特意叮嘱记者告诉年轻官兵:“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希望你们能跑好手中这一棒,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改革强军路上再立新功!”

长征精神的相关篇十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贡献者,他在1933年的4月份,从中央政府机关机关叶坪来到了江西省的瑞金市沙洲坝后,他看见村子里的人个个挑着浑浊的水往自己的家中去,毛泽东随便问了一个人,就问:“请问老人家您挑着这么浑浊的水干什么啊?”老人回答说:“回家用来洗衣做饭啊!”“这么浑浊的水能用来煮饭吃么?”毛泽东说。老人又说:“没办法呀,我们这里就是缺水。”毛泽东说:“就不打那么一小口井么?”老人无奈的摇了摇头无奈的走了。

第二天,毛泽东带着几个村子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一起挖井。铲的铲,挖的挖,大家累的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但是大家没有喊一声累,继续埋头拼命的干活。过了十来天,井终于挖成了。然后村子里的人称这口井叫做“红井”,并且在井的'旁边立了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还有钱学森也是一位贡献人,当时外国人把钱学森给抓了起来,因为它会研制许多各种各样的厉害武器,然而钱学森是不会背叛祖国的。外国人可以让钱学森回国,但是他怕钱学森会帮助中国制作武器来攻打自己的国家,于是外国人和钱学森说:“我可以让你回去,但是不能带任何有关于武器的资料。”钱学森答应了。钱学森回到中国以后就开始帮中国制作武器,当然这是靠他的记忆来完成武器的。

李四光也一样,那时许多人认为中国是没有油的,但是李四光运用了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的运动。最后他否定中国是没有油的,他在大庆,胜利,大港……等等地方都是发现有油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