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赏析古典诗词的范文高中 高中优秀古诗词原文及鉴赏(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8:27:16 页码:12
赏析古典诗词的范文高中 高中优秀古诗词原文及鉴赏(三篇)
2023-01-11 18:27:16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赏析古典诗词的范文高中(精)一

《灵隐寺》是唐代宋之问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注释】

鹫(jiù)岭:本是印度灵鹫山,这儿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

岧(tiáo)峣(yáo):山高而陡峻的样子。

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

浙江潮:杭州的钱塘江又称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钱塘江潮。

桂子:即桂花。

扪(mén)萝:攀援藤萝。扪,持、执。

登塔远:攀登远处的古塔。

刳(kū):剖开。

取泉遥:到远处去取水。

更发:(开得)更加旺盛。

凋:凋落。

夙(sù)龄:年轻的时候。

尚:喜欢。

遐:远。

异:奇异的美景、胜地。

搜:寻求。

涤:洗涤。

烦嚣:尘世间的烦恼和喧嚣。

石桥:指天台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白话译文】

飞来峰高耸而草木葱茏,佛殿肃穆而且寂寞寥落。

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大潮。

中秋常有桂花飘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

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挖空树木到远处取泉水。

霜冻下山花开得更旺盛,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

早年爱好远处奇异美景,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

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创作背景】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宋之问贬为越州长史,离京赴越。《新唐书》中记载他“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唐诗纪事》说:“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可见,这首《灵隐寺》是他途中经过杭州,游灵隐寺时所作。此时,宋之问宫廷文人的身份早已结束,较之首次贬逐时所作的诗歌,更为清新雄壮,甚至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赏析】

“鹫岭郁岧峣”,“鹫岭”本为印度灵鹫山的简称,印度高僧慧理说杭州的武林山就好像是灵鹫飞到杭州,后此处的山峰就称为“飞来峰”,诗中的“鹫岭”也就借指灵隐寺了。这一句从大处着笔,形容了飞来峰的高峻葱郁。“龙宫锁寂寥”,“龙宫”化用了龙王请佛入龙宫说法的佛教故事,此处借指灵隐寺。“锁寂寥”用一个“锁”字形象地突出了灵隐寺中的清静。这两句诗,先从大处起笔描写了飞来峰,即灵隐寺的周边环境,再慢慢地聚焦到一点上来描写了灵隐寺。

下面的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时的壮景,灵隐寺的寺门又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对仗工整,气势雄壮,在描绘实景的同时又增加了景物的层次,给人带来雄壮的感受。这两句诗传唱极广,前人评价为“气韵生动,境界幽远”。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是吟咏桂花的名句,当为诗人根据灵隐寺每到金秋时节便有桂子从月宫中落下的传说加以想象而成的,构思也相当绝妙。月宫中的桂子从天外飘下,寺庙中的香火从人间飘到了天外,天上人间仿佛都是相通的,显出了佛教圣地的神秘色彩。

第二联和第三联描写的是诗人在灵隐寺中见到的景色,第二联是实景,第三联是想象之景,是虚景。这两联虚实结合,更能显出灵隐寺之神秘。下面两联则是诗人离开灵隐寺的途中见到的景色。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形容诗人跋山涉水之艰辛。这一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诗人不分远近地时而登塔,时而寻找名泉的游览过程。“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这一联是诗人在登塔取泉的过程中见到的深秋美景,山花迎着薄霜开放,树叶虽逢细冰而未凋。此处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虽遭受贬黜却仍然坚强。“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这一联是诗人自述一直以来就爱好奇山异水,因其可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和喧嚣。在灵隐寺的游览也涤尽了诗人心中的烦恼。最后一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是写诗人还打算去浙江的天台山游览石桥。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的梄溪上有石桥,下为陡峭山涧。全诗在诗人想象的游览情景中结束,构思新颖,且以诗人对另一佛教胜景的向往, 反衬出在灵隐寺游览时的意犹未尽,还带有一些出世归隐的向往。

整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第一联,从外部环境飞来峰入手,接着写到灵隐寺,第二、三两联写的是灵隐寺中的景色,四、五两联是从灵隐寺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两联是诗人离开时的感想和打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并在诗歌的结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归隐的意向。全诗意境开阔,构思奇妙,景色描写清丽淡远,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道路。

精选赏析古典诗词的范文高中(精)二

《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的唱词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起兴的手法

3.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4.《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5.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6、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7、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典故作用

盗跖颜渊:黑白颠倒,善恶混淆;

苌弘化碧: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望帝啼鹃: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六月飞霜: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东海孝妇:孝行天鉴,人神共愤。

典故出处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庄子·外物》)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太平御览》)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汉书·于定国传》)

8、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9、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

“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

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1、与张驴儿父子之间的矛盾。

2、与桃杌wù太守的矛盾。

3与监斩官的矛盾。

体现她具有反抗精神。

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1、走后街,不走前街怕婆婆看到自己去餐刀伤心。

2、临刑前安慰婆婆别伤心。

3、嘱咐婆婆给自己烧纸钱。

这些细节都体现了窦娥的善良。

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

窦娥是一个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她生于严重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能由此概括主题吗?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戏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暴露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和民众的倒悬,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抗争精神。

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    怨→ 悲 → 恨

2、窦娥的形象:      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 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精选赏析古典诗词的范文高中(精)三

《明河篇》宋之问唐诗

《明河篇》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此诗以神奇瑰丽的笔调,咏赞了秋夜银河的美好,在扑朔迷离的氛围中,抒写了天上、人间的离愁别恨。

明河篇

八月凉风天气清,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晶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创作背景】

唐代孟棨《本事诗·怨愤》记载:“宋考功(即宋之问),天后(即武则天)朝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作《明河篇》以见其意,末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终身惭愤。”所载未必属实,但诗中的确蕴含着某种怨愤情绪。

【赏析】

此诗开始四句,以写景落笔。仲秋之夜,风清气爽,在万里无云的高朗星空中,那条横贯中天的银河(即明河),显得分外明亮。日暮时分,它出现在“南楼”上空,清澈浅显;清晨,它斜挂在“西山”之上,似纵却横。这里,“南楼”、“西山”借用了两个典故。《世说新语·容止》载:“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另《世说新语·简傲》载:“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抒发自己希望象魏晋名士那样,纵情山水的心愿,寄寓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短短的四句诗中,先是以风凉、气清和万里无云,来衬托河汉的“明”;接着,把银河比作一条清浅的河流,还赋予它以“纵复横”的动势,使之更显清莹可爱,而典故的运用,使诗意更为深厚,所抒之情更加含蓄、婉转。

接着八句,诗人描绘在洛阳城中观看明河的情景。洛阳城中高大的宫殿直抵云霄,长长的银河照临宫室。但是,因为天桥和屋脊的遮蔽,却看不见完整的银河,只有在别的精美的居室中观看,才最为相宜。那银河的柔光照着以云母片作装饰的帐幔,银光闪烁,仿佛天上之水流淌到人间;走到“水晶帘”外,举头一望,那耿耿银河显得更加明亮,在空中弯曲绵延不断,与满天星斗相辉映。它象一条纯洁白绢,从东城一直连接着辽远的南郊。在这八句中,诗人以“画堂琼户”、“云母帐”、“水晶帘”等华美的辞藻,使各种富丽堂皇的景象接连呈现,既表现了帝都特有的风物,也与明澈的银河相映照,在一片柔光中,给帝都蒙上了一层朦胧、幽深而又神秘的色彩,使天上、人间连为一体。

接着诗人在以下的八句中,想象在银河的映照下,“南陌”思妇对于征人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诗人从万户捣衣声中,想到了一去不归的征人,并进而想到了正在“鸳鸯机”上刺绣的女子,从点点萤光中,抬头看到了空中明亮的银河,勾起对征人的无尽思念。此时,一只孤雁正从牛郎、织女相会过的“乌鹊桥”边飞过,发出哀怨悲鸣,更使思妇的离愁难以平息,她痴痴地坐望天河,默念征人,直到银河渐渐地隐没在晓天之中。这明河似乎懂得舒卷屈伸、出处进退之道(《关尹子·三极》:“云之卷舒,禽之飞翔,皆在虚空中,所以变化无穷,圣人之道则然。”),在黎明渐晓之时,任由浮云的遮蔽,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光辉让给那晓月的流光,悄然隐去。而思妇的眷怀之情,却无法停歇!这一段,是上文的转折和深入,它由单纯对明河的赞美,转入对人事的感叹,进一步把人间、天上融为一体。那捣衣之声与雁飞萤度相交织,冷清、凄切之感,无穷的相思之情,将伴着耿耿长河,无终无了。特别是诗人在“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两句中,赋予明河以人的崇高感情,使得它本来就美好的风彩更为美好。这里采用十分婉曲的手法,进一步赞美了明河,也为最后四句埋下了伏笔。

最后四句,诗人以神话故事,作了精彩而又富有深意的收结。如此美好的明河“可望不可亲”,因此,诗人要到天上去。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有人乘槎而去。遇一丈夫牵牛而饮。遂问此是何处。牵牛人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按严是汉代术士)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又据《太平御览》卷八引刘义庆《集林》:“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诗人把这两个故事揉合到一起,自然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执着地追求美好明河的强烈意愿。同时,诗情几经曲折,终于从地下跃升到了渺远的空中,天上、人间,到此合而为一,使诗歌充满了神奇、幽远的艺术魅力。自己终究希望离开那城阙阻障、复道蔽空的帝都洛阳,到自己向往的地方去,字里行间深深地隐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怨愤。宋之问曾经倍受宠幸,武则天时任尚方监丞,后因依附张易之,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作参军,不久逃回北方,匿居洛阳。这首《明河篇》,很可能作于匿居洛阳之时。透过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读者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他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苦闷与忧愁,以及对于当时政治的不满情绪。

这首诗疏密有致,摇曳生姿,既有跨越天上人间的宏大境界,又有对思妇之情的细致剖析。在结构上变化波澜,恰到好处地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如“复出东城接南陌。南陌征人去不归”,“乌鹊桥边一雁飞。雁飞萤度愁难歇”,使得转接自然,气势流走。另外,全诗以散行为主,但却穿插了一些对句,如昏见晓落、云母水晶句,在自然中表现出精巧,显得从容整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