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8:38:27 页码:12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汇总11篇)
2023-11-24 08:38:27    小编:ZTFB

语文学习需要注重理解和运用。在总结中,我们可以使用例如归纳、分类、分析等方法,来展现我们的思考能力。时间管理是一门学问,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和经验。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一

根据市商务局、xxx《关于开展限上商贸企业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为贯彻执行全市商务工作调度会精神,加快推进当前限上商贸企业发展,现就我局会同县xxx联合开展限上商贸企业专题调研汇报如下:

一、限上企业总体情况。

2016年止,我县纳入统计限上商贸服务企业31家,其中大个体3家(批零企业17家、住宿餐饮企业11家),15年度退出企业3家;16年完成新增企业6家,净增3家。

二、限上商贸企业退出的原因。

2016年度我县退出限上企业共3家:

1、县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退出主要原因是经营不善,受拆迁影响停业时间过长,最终导致停业。

2、县好又多商贸有限公司退出主要原因是原股东撤资,场地被收购,单位注销。

3、大别山西庄温泉度假村退出主要原因是生意低迷,场地转让,单位注销。

三、限上商贸企业负增长的原因。

2016年元至二月份我县限上商贸企业社零增速总体比较平稳,限上企业经营状况负增长的主要3家(批零1家,餐饮住宿2家):

1、县度假山庄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旅游接待淡季,营业收入较少,营业额有波动,显示负增长率高。一是11月开始放假,只留有10人值班,整体接待水平下降;二是离景区较远,主要接待旅行团团队游客,自驾游游客较少;三是今年雨雪天气多,大雪封路,路面湿滑结冰较长,导致游客减少。

2、县三个农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增长原因是年终接集团订单多,该项收入计入批发额,零售相对减少,造成下降。

3、县名优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瓜片高档茶,礼品精装茶系列,受市场环境低迷和竞争压力过大影响,企业销售不佳。

四、限上商贸企业完成情况。

通过这次调研,查阅工商登记注册企业数、到乡镇走访、了解企业规模,初步摸底到3家新增限额企业。

五、措施和建议。

一是建议加强政策扶持。我县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数量少,没有一家规模大、实力强的示范性企业,培育工作难以推动,建议继续加大对我县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政策扶持,给予企业报送人员每年适当补贴,并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潜力。目前,我县限上企业大多集中于城区,农村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批发零售企业。仅仅只是依靠乡镇当地消费,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开拓农村市场一方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规范农村市场化环境,拓展销路。

三是进一步做好社零总额统计基础工作,对限额以上企业做到应统尽统,做好数据审核评估;加大社零工作统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水平;会同统计部门加大统计工作执法力度,对隐匿不报的企业予以惩处,督促限上企业如实填报。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二

曾某犯受贿罪案例剖析。

公司纪委监察部编2015年年33月。

千万次的问,为什么走到这一步?曾某犯受贿罪案例剖析。

一、基本案情曾某,女,生于1974年10月23日,汉族,甘肃兰州人,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分公司业务员。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于2013年12月18日被刑事拘留,2013年12月31日被逮捕。2014年11月17日被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主要犯罪事实:2010年至2013年,曾某在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分公司业务三科工作期间,在负责化工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多次收受兰州美孚工业设备有限公司业务员马某、金昌市昌恒金属粉末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金昌市博瑞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袁某的贿赂款物合计307000元。其中:

1、2010。

年7月至2013年10月,兰州美孚工业设备有限公司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多次签订工业品买卖合同,向公司供应化工产品乐泰胶。2010年5月21日,兰州美孚工业设备有限公司业务员马某持个人身份证在中国农业银行金川路支行开户办理银行卡一张,并在该卡中存入现金5000元。马某为了和曾某搞好关系,顺利开展销售业务,将所办农行卡送给曾某,曾某将所办银行卡密码修改后保管使用。2010年5月21日至2013年10月30日,马某先后42次向曾某持有的农行卡中存入现金230000元。曾某多次将该卡内现金支取或用于消费。案发时,卡内余额为107621.65元。

后8次给曾某送现金51000元。其中:2010年,李某两次给曾某送现金5000元;2011年李某两次给曾某送现金6000元;2012年李某两次给曾某送现金20000元;2013年李某两次给曾某送现金20000元。曾某将上述行贿款用于个人储蓄和消费。

3、2010。

年至2013年,金昌市博瑞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工业品买卖合同,向公司供应化工产品氟化钠。金昌市博瑞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袁某为感谢曾某在业务上的关照,顺利开展销售业务,在每年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前先后8次给曾某送现金26000元。其中:2010年,袁某两次给曾某送金额共计4000元的购物卡两张;2011年,袁某两次给曾某送金额共计6000元的购物卡两张;2012年,袁某两次给曾某送现金8000元;2013年,袁某两次给曾某送现金8000元。曾某将上述购物卡及现金用于个人消费支出。

2013年11月,金昌市龙首公安分局在侦办其他案件过程中,发现李某向曾某行贿的线索。11月19日,公安机关依法传唤曾某,曾某自动到案,如实供述了其收受李某贿赂的犯罪事实。并如实供述了办案机关尚未掌握的马某、袁某向其行贿的犯罪事实。并配合公安机关传唤马某到案。案发后曾某主动将全部违法所得退交金昌市人民检察院。

曾某一念之差,滑向深渊。悔恨已晚,无法挽回失去的自由、幸福和美好。

二、案例评析及警示:

位接受过锻炼,通过个人努力,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业务主办,本人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但就是这样一位有为的青年,因为没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经不住物质诱惑,最终葬送了美好人生。

就个人而言,导致犯罪的原因有四:

一是放松了自己的理论学习,放松了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导致价值观念和追求目标发生了动摇,迷失了正确的人生方向。

曾某闯下大祸的根源是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忠诚企业、敬业爱岗的信念发生了动摇,个人利益至上的一己思念吞噬了灵魂。随着岗位的变化、职位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没有同步提升。私心杂念在灵魂深处滋生膨胀,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诱惑带来了心理失衡。糊涂一时、毁掉一世,一切的悔恨都已晚了!

二是放松了对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实践,导致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失去了对法律和制度的敬畏,对法律法规的震慑性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尊。

据案件调查,在曾某刚开始接受供应商财物时,内心十分不安,也很害怕,怕被别人发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观望”后,他发现组织上没有来查,科室领导也没有过问,其他同事也熟视无睹,看似相安无事,对制度的约束与处罚、法律的惩戒与威慑置之于脑后,也助长了她的侥幸心理,使内心的不安和畏惧逐渐减弱,犯罪金额也越来越大。

三是淡化了廉洁从业意识,思想道德防线没有筑牢。

在物质利益对人们诱惑越来越大的今天,重要岗位管理人员身处市场经济的第一线,对物质利益、时尚生活的感受更加强烈,抵御物质利益诱惑的能力逐渐弱化,放松了警惕。个别供应商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投其所好给予名牌服装、化妆品、高档烟酒,以节日慰问、住院探视、乔迁新居等由头,名为“联络感情”,实际上是借机给予小恩小惠、拉拢腐蚀,甚至直接送现金,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关键岗位的业务人员“拉下水”、为己所用。曾某起初仅仅是在节日前收受个别供应商的商场购物卡、高档服务店消费卡等物品,发展到后来直接收受贿款,金额从几千元、几万元到二十万元不等,几乎是来者不拒,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中逐渐被腐蚀。

四是没有算清人生的“六笔帐”。

受贿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心病”——一种由贪污者心灵堕落引出的病。要治好这种“病”,就要算清“六笔账”,即算清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六笔账”笔笔人情味十足!笔笔刻骨铭心!每一个人都要明白:成与败系于“六笔账”,毁与誉系于“六笔账”,始终做到不义之财不要、不正之风不沾、不仁之人不交。

曾某就是没有本着对公司、个人、家庭、孩子负责的态度,认真算好“六笔帐”,才逐渐走向了不归之路。

就单位而言,导致其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有四:

一是抓反腐倡廉教育的力度不够,措施不力。

对重要岗位管理人员廉洁从业教育、警示教育抓得不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没有完全发挥出教育的预防、警示和提醒作用。公司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队伍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也有优良的文化传统,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日趋复杂,员工数量众多、素质层次不齐、教育形式单一等也成为制约队伍建设的瓶颈,如何扬长避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实施因材施教,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筑牢廉洁自律思想防线,是公司实现健康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是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在某些领域和环节制度和管理上不够精细,存在漏洞,使腐败行为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

使管理人员的法制思维、纪律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原则意识不够强。根据案件调查,供应分公司关于岗位职责、流程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比较完善,但是在一些特殊领域、新领域几乎没有规章制度,并且在具体工作中落实也不够有力,且具体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或突发情况,因此对业务人员的职务行为不可能实现实时监控,加之管理制度的滞后性,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面面俱到地加以规制,因此给个别业务人员权力寻租、徇私舞弊留下了“空间”。曾某负责采购的氟化钠产品较为特殊,在招投标之前要经过询价,在此过程中,哪家供应商中标价多少、报价多少等都是由曾某一人负责,自由裁量权过大,本来是“质优价低者得”,在曾某的“运作”下却变成了“拼关系者得”。另外,按照公司规定,货款结算本来由财务部门负责,但是负责采购的业务员在出具相关结算资料时有1-3天的余地,供应商为了加快结算进度,就与业务员拉关系、套近乎,而业务员对于那些关系较为密切的供应商也是有求必应,帮助他们尽快结算货款。说明公司在制度的完备性和管理的精细化方面还远远不够。

采购方式进行解决。

四是监督查处力度不够大,没有起到惩处和震慑警戒作用,使个别管理人员敢越雷池、敢碰红线,以身试法。

过去曾经也有一些被查处的案件,但近年来,总体上制度建设抓得紧、管理抓得严,经营环境和秩序良好,也掩盖了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和违规行为的存在,也助长了个别人违规违纪的胆子越来越大。要加大执纪监督问责力度,加大对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对收到的相关举报和反映、投诉及时查清并严肃处理,对暂时不能查清的也要采取有效的临时性措施,严防损失进一步扩大,使干部职工在犯罪道路上渐行渐远。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三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单位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成功的企业由于内控有效而扩张,内控失败必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发现:70%的公司破产是由于内控不力导致的。可以说,没有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就谈不上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以中航油为例,运用coso报告的标准评价方法,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方面讨论我国国有企业在内控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因从事石油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2004年11月30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其原总裁陈久霖也因隐瞒公司巨额亏损5.5亿美元,且涉入内线交易等罪被判刑四年零三个月。这个消息如同一个重磅炸弹,一时舆论哗然,将此事件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中航油事件”成为国资委成立以来遇到的影响最大的央企丑闻事件,不仅给企业自身造成了巨额亏损,而且损害了中央企业的形象,使人们对央企的财务制度和监管制度充满了疑问。

(一)控制环境失效。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因素作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内控的贯彻执行,是企业内控的核心。中航油事件正是由于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外部治理对公司干涉极弱导致的。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集团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中没有对集团公司决策有约束力的大股东,众多分散的小股东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重大决策基本没有话语权。董事会组成中,绝大多数董事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集团公司的高管,而独立董事被边缘化,构不成重大决策的制约因素。这样,股东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合一,决策和执行合一,最终发展成由经营者一人独裁统治,市场规则和内部制度失效,决策与运作过程神秘化、保密化,独断专行决策的流程化和日常化。公司总裁陈久霖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基本上是其一个人的“天下”。陈久霖从新加坡雇了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只听他一个人的,而坚决不用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原拟任财务经理派到后,被陈久霖以外语不好为由,调任旅游公司经理;第二任财务经理则被安排为公司总裁助理。集团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新加坡两年多,一直不知道陈久霖从事场外期货投机交易。

(二)风险意识薄弱。

中航油内部的《风险管理手册》设计完善,规定了相应的审批程序和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通过联签的方式降低资金使用风险;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将现货、纸货和期货三者融合在一起,全盘监控。但是自2003年开始,中国航油的澳大利亚籍贸易员gerardrigby开始进行投机性的期权交易;陈久霖声称,自己并不知情。而在3月28日获悉580万美元的亏损后,陈久霖本人同意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交易员gerardrigby提出的展期方案。这样,陈久霖亲自否定了由他本人所提议拟定的“当任何一笔交易的亏损额达到50万美元,立即平仓止损”的风险管理条例,也无异于对手下“先斩后奏”的做法给予了事实上的认可。就在2004年2月陈久霖作为企业家代表在《2004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演讲时,把“风险管理”作为自己发言的主题,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对中国航油的风险管理系统作介绍。此中,他引用“巴林银行”作为前车之鉴,还特别提到“50万美元”的平仓止损线。而这些教条和规则,全都在亏损来临、头脑发热的时候被抛之脑后。

(三)信息系统失真。

中航油通过做假账欺骗上级。在新加坡公司上报的2004年6月份的财务统计报表上,新加坡公司当月的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为73%。长期应收账款为11.7亿元人民币,应付款也是这么多。从账面上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经营状况很好。但实际上,2004年6月,中航油就已经在石油期货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仍追加了错误方向“做空”的资金,但在财务账面上没有任何显示。由于陈久霖在场外进行交易,集团通过正常的财务报表没有发现陈久霖的秘密。新加坡当地的监督机构也没有发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还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这么大的一个漏洞就被陈久霖以做假账的方式瞒天过海般的掩盖了这么久,以至于事情的发生毫无征兆。

(四)管理与监督失败。

管理者素质不仅仅是指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陈久霖有很多弱点,最明显的就是赌性重,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投机交易的博弈上,把现货交易看得淡如水,而这正是期货市场上最忌讳的。其次是盲目自大,作为一个将净资产从21.9万美元迅速扩张到过亿美元的企业总裁,确有过人之处,但是盲目自大却导致了盲动,不尊重市场规律,不肯承认并纠正错误。陈久霖说过:“如果再给我5亿美元,我就翻身了。”这番话表明,陈久霖还不明白自己及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栽倒的根源。中航油董事兼中航油集团资产与财务管理部负责人李永吉身为董事,没有审阅过公司年报。其次,即使李永吉想审阅年报,也有困难。因为身为海外上市公司董事,他英语不好,所以不能从财务报表中发现公司已经开始从事期权交易。同时,由于监事会成员绝大多数缺乏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内部审计平时形同虚设,这种监管等于没有。在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失效、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功能虚化、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中航油的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三、中航油事件的教训与启示。

中航油事件的教训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企业的重视。主要是建立机制,既完善对企业负责人行为的监督,又能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中航油内部控制的失败,使得很多企业必须健全管理机构,理清管理职责,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中航油事件的致命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个人权力过大,缺乏对个人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管,人权过大就会导致一个企业独断现象的产生,一个表面看起来制度规章明确、组织健全、人员齐备、技术先进的内控或风险管理体系,其在实际运行中能否有效管理风险和防止重大损失的发生,关键在于高层领导在这个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中航油事件中,集团公司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失控的局面,中航油在2004年10月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账面亏损8000万美元,而集团领导大部分在休假,直到最后亏损达到了5.54亿美元。这些事实说明,一旦公司的控制失效,出现风险时,公司必须建立一套补救措施,将损失尽可能降低。在公司发现问题的时候,应该及时召开董事会,并提出解决方案,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不能够同流合污,企业内部相互制约和监督,内控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不能忽视,事前控制起到一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董事会和管理当局要站在战略目标的高度重新审时度势,制定适合时宜的政策方针,减少决策失误产生的不利影响。

加强对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另外,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控也具有一定的鉴定作用。关于内控的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进行一定的沟通,并出具“管理建议书”提出建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是控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企业要在整个组织内部制定协调一致的目标,找出企业关键性的风险因素,设置关键控制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一般要经过风险辨别、分析、管理和控制等过程。

专业:班级:姓名:张士同学号:

11财会教育11039115110329。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四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企业审计工作中,不断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创新审计管理,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内的作用。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明确科学的审计目标,把审计工作融入企业发展全局去,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改善经营效益等各个方面都发挥更大增值作用。

在工作目标上,增强服务意识。审计工作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必须准确理解、全面把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为此,我们在工作目标上,确立“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推进审计转型、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的要求。在工作方式上,注重观念转变。坚持在思维观念和工作方法上推进“四个转变”:一是从偏重于微观层面的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转变,重点对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系统总结内部控制和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其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二是从关注一般预算可用财力向关注重点资金转变,重点关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的突出问题,促进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三是从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的审计监督向合法性、效益性并重的审计监督转变,重点关注绩效、关注责任,促进以专项资金绩效考评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是从查出问题、揭露矛盾向促进整改转变,促进财务管理政策措施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的到位。

在工作机制上,勇于探索创新。审计工作的目标是改善企业的运营和增加价值,发现和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在审计实务中注重结合、善于“扬弃”,努力构建适应管理审计要求的资金审计、绩效审计、审计管理等机制,从而使审计理念进一步创新,审计范围进一步拓展,审计方法进一步改进,审计公信力、执行力进一步提升。

(一)审计工作要有新发展,必须在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深刻领会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此,要积极有效应对持续变化的市场形势,提高制胜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完善工作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审计工作要坚持“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内部审计本质和发展规律,适应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主动推进审计工作创新,不断增强内部审计建设性的作用。二是借鉴先进企业的丰富经验和技术方法、坚持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创新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内容和重点,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审计创新体系。三是认真思考内部审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着力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大局提供审计支持,更好地实现审计创新。

(二)坚持把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作为审计创新的目标。内部审计要在较高的层面上有所作为,关键在于增强服务大局意识,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此,要牢固树立“四个理念”:一是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主动性,发挥建设性,扩大开放性,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二是树立民本审计理念。要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必须坚持“民本审计观”的理念,努力保持审计的客观公正和独立性,把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三是树立责任审计理念。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加大对职责履行情况和资金使用绩效的审计监督,敢于问责,善于问效,服务宏观政策,促进管理规范。

(三)坚持把加快和深化审计转型作为审计创新工作的核心。内部审计工作多以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为重点,忽视了经营管理过程审计,使审计结果难以起到为企业增加价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审计转型,积极应对审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企业实际的审计创新体系。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四个适应”:一是进一步适应审计目标、审计方向的变革要求,牢牢抓住绩效审计这一审计转型的方向,着力推进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实践,把改革创新的重点放在提高绩效审计技术方法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审计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审计成果运用的实效性和综合性上,力争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的基本模式。二是进一步适应审计手段、审计方式的变革要求,牢牢抓住计算机审计这一审计转型的关键,加快从办公自动化、电子账簿审计向电子数据审计、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转变,把改革创新的重点放在进一步促进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工作的融合运用上。三是进一步适应现代审计对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运行模式的变革要求,牢牢抓住审计管理这一关系审计转型的基础,把改革创新的重点放在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审计管理机制上。四是进一步适应审计理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变革要求,牢牢抓住审计队伍建设这一审计转型的保证,适应审计队伍综合能力提升的要求,把改革创新的重点放在建设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上。

(四)坚持把审计实务创新作为审计创新的基础。实践表明:没有审计实务创新的支撑,审计创新体系只能是个基本框架。我们在加强审计理论学习的同时,着力推进审计实务的“四个创新”:一是以规范预算管理体制为重点,推进企业审计的创新。近期目标是建立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远期目标是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制度。二是以完善和规范合同管理制度为重点,推进企业审计的创新。重点是推进合同管理的规范化,离任审计的责任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化。继续坚持以经济责任审计为轴心,探索全面评价企业经营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的新模式。三是以实现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为重点,推进投资项目审计创新。重点关注项目投资、资金运用等方面的问题。四是以经济行为问责制为重点,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创新。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框架,丰富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体系,探索以信息技术支撑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和途径。

内部审计工作要赢得企业管理层和干部员工的信赖和支持,关键在于提高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的能力。只有注重提高质能力,抓好工作落实,才能准确把握、有效贯彻企业管理层的工作意图,善于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使审计工作在规范财经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制约监督权力运行,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此,审计工作要坚持在“四个注重”上下功夫,筑牢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一是注重学习提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持以主动性来扩大发现问题的视野、以预防性来提前感受风险,以整体性来看这些问题对全局的影响、以宏观性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建设性来从机制体制和制度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公开性来促进整改和规范,为构建审计“免疫系统”尽职尽责。二是注重完善审计程序。转变工作程序,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治理全程监控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使之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经营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评价有关可行性理论资料、预算及经济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防止失误。三是注重科学谋划。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汲取群众智慧,避免盲目决策。尤其是审计项目选择立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审计技术方法运用、审计项目评估等主要环节,充分发扬民主,争取工作主动。四是注重督导落实。抓好内部工作的督促检查与审计项目的督促检查。及时向企业管理层报送审计结果的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情况,确保审计意见每件有回声、审计结果每项都落实。对未得到全面落实的部分项目,要求有关单位写出书面报告,抓紧整改落实。

只有把科学的审计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审计工作中,贯穿于审计全过程,才能进一步更新审计理念、明确审计目标、创新审计思路。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成效,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抓住关键点,切实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作为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途径。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五

两年来,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截止到20xx年底达万家,比20xx年增加万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特别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部分企业的调研,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而言,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不是资金问题,而是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未来在市场上能够走多远。

许多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企业的导航灯,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负责人直言,“我们对于外来的资金有着强烈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的根源就是企业没有系统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有了外部投资以后企业怎么发展,反而心里没底。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办人大多是科技人员,管理团队主要是由同学、师生等人员构成,裙带关系明显,职业经理人缺位,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甚至都是清一色的科技人员,这种人员结构在公司文化上具有较高的认同感,但是严重制约了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就企业内部管理而言,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是其主要问题之一。有的企业部门职能重叠,有的企业岗位职责模糊,有的企业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职能部门,没有研发部。没有专门的营销队伍,甚至有的企业老总就是公司唯一的销售人员,公司80%订单都由总经理获得。

缺乏有效的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中又一重要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一般的加工制造企业有所不同,员工大多属于知识型岗位,必须设计出符合企业特点的员工考核评价机制,才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留住人才,招来高端人才。

二、市场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通过两年的建设与发展,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去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津政发[xx]22号),全方位、多渠道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加大资金的投入,全市上下已经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但是,从企业发展的长期来看,市场化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两年来,通过市区县财政投入直接为企业融资200余亿元,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保障体系月应该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积极推动全市各商业银行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积极引进各类商业性创业投资基,从根本上探索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模式,同时也能倒逼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两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高校科研院所先后派出千名科技人员到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xxx”,对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建立企业、科技人员及其所在单位三者之间责、权、利的统一,从而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科技人员及其所在单位的积极性,要按照市场的规律,保证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所获的收益。必须充分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加大协同创新的力度,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手锏”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居于领导地位。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六

年4月4日至20__年5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铝业公司(中国铝业分公司)承办的20__年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班的学习。下面是本人在山东铝业公司实践培训的心得体会:

本次教师企业实践实行师带徒模式,时间为六个月(脱产连续进行),采取生产现场考察观摩、专题讲座、小组研讨、技能培训、顶岗操作和演练、参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形式进行。山铝公司培训部把我们(机械制造专业五人)安排在恒成机械制造厂参加实践学习,该厂办公室又把我们安排在九个生产岗位(共24周完成),分别是综合办公室、安全保卫科、质量管理科、生产运动中心、工艺技术开发科、机加工事业部、热加工事业部、铆焊事业部和机运中心进行实践学习,实践学习的重点是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具体内容,学习与所教专业相关生产领域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掌握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并结合企业实践探索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为期六个月的培训,是近距离接受企业生产实践,感受机械制造技术魅力所在的六个月,是迅速成长,脱胎换骨的六个月,是完成角色转化的的六个月,是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寻求到自我发展的六个月,是珍惜机遇努力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制造教师的六个月。在这六个月的培训中,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六个月的企业实践,从无知到认知,再到深入的了解,我收获了很多课堂和书本上无法了解的知识。我有成功的喜悦,但也有感受知识不全面的深思,总结所学所得概括为以下几点:

1、思想方面通过这次培训,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变得成熟了,教师责任感更强了。我懂得了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给社会创造财富,给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作为一名教师,要担得起责任二字,每个人都要认真努力,对自己工作负责,一丝不苟做事。我也体会到了坚持的重要,一份职业一份坚持。万事开头难,任何工作和学习都要熬过起步,就像在企业的实践学习,由于一直习惯了学校的步骤和生活,来到企业以后,一下不习惯这种累和苦,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但由于自己是工作多年的人,以锻炼出一种毅力和坚持,所以没被困难打倒。这是一种精神和财富,我回去要把这些精神和财富传授给我的学生们。有了坚持还不行,还必须要爱岗敬业。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要有一种担当才能学好做好示范好。团体协助精神也是每一个企业的精神,任何一个产品的完成,在企业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它凝聚了各个工种技术员的血汗。就像我们实践的机械制造车间,它有技术员、编程师傅、加工操作师傅等,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但不能离开团结协助。

2、劳动纪律方面在企业里工作,一个岗位缺人不行,没人代替你。所以我们必须遵守企业里的劳动纪律。严格按照公司的管理规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我一直保持自己按时上下班的良好习惯,按时出勤,不请假、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员工守则。工作时尽心尽力,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形象,遵守职业规范。听从领导安排,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通过履行这些劳动纪律,我自己最大的劳动收获就是自律,养成良好的劳动纪律同样是一名教师理应具备的基本的素质。

3、安全意识方面安全第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生命,才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做到了安全生产,才会健康发展,和谐发展。面对每天早上的的安全培训学习,我深知安全的重要性。紧绷安全这条弦,可以让我们减少很多损失,带来很多幸福。谨记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思想上多一道防线,工作上多一份认真,安全上才能多一份保障。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七

近两年审计报告结果表明,流于形式是企业审计在整改方面出现最严重和最主要的问题。企业没有建立企业审计标准,在其他的条例中也没有将审计标准详细化和明确统一。如果企业的审计标准没有统一,就会大大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水平体现如下:第一,大量的数据审计业务需要高水平的审计信息化系统,目前企业的审计信息化系统还不能够与其匹配,应用软件在设计和更新方面的速度也较为落后。第二,企业内部有些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对财务管理知识比较了解,但是当涉及到审计系统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知识的时候,工作人员往往一无所知。第三,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信息化进行了优化,对企业信息的应用软件也足够了解,但是并没有将其应用在具体的工作中,而还是按照之前的手工审计方法,设备使用率的降低大大增加了企业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风险。

有机融合信息化审计及模式创新要求。

在查找审计线索时,先要清楚审计的要点在哪里,然后才能适当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数据分析工具。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对平台数据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总体分析。在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机制构建和应用后,相关部门要及时填写并提交与审计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这样有助于及时监督、审查和惩处与表彰。可以按照属性收集、存储、转换和应用分析部门业务数据、部门财务数据和财政数据,通过全面考虑和共享融合的操作模式来分类、分阶段地对审计对象进行重点审计。当前市区数据独立应用的模式要被打破,这样才能完成数据的共享和融合,大大提高审计效率。

加强审计风险控制。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审计管理存在着巨大风险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在前期收集带电算化系统的有关资料,如计算机硬件应用情况、审计软件应用情况、人员配备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审计工作作出全面风险评估。通过利用多种审计软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针对性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还需要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构建培训系统、考核系统,从而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

有机融合成果提升及信息化审计要求。

审计结果的最终目的是推进我国党风、党建工作,并且及时应对制度和审计过程中的新问题,因此审计结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奖惩。信息化审计成果的二次飞跃应该被重视起来,坚持深度提炼和实效突出的理念,这不仅是顺应财政体制改革与公共财政框架搭建的要求,也是为了加大审计成果二次应用的社会服务效能。

有机融合数据团队建设和信息化审计的应用成效。

培养一支精明强悍的复合型团队是极为必要的,该团队要精通审计业务、懂数据分析要求。吸纳和培养人才可以通过数据与业务融合,分散与集中结合的方式。通过培养团队可以有效提升实践和理论在审计工作中的双向互动,提高审计团队的工作成效和能力。

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来说,一个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非常重要。这个体系在避免预算时出现形式化的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预算工作需要单位站在一个长远的角度去看待和进行思考,并且切实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另外,在审计工作执行过程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使预算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

健全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

审计法律法规对企业的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法律法规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审计的风险指数。在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审计模式和现在的审计模式出现了巨大差异,审计的相关法律没有跟上信息化审计的步伐,所以进行信息化内部审计首要前提是进行法律法规的完善。但是企业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国家在更新法律法规的同时,企业也要对自身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企业要下发文件来普及信息化审计的知识,大部分企业的经营者都没能够深入学习到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这是由于我国控制制度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企业的经营者在思想意识层面并没有达到内部控制的发展要求,经营者对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分工原则的重要性认识缺乏,所以在企业内部的调整过程中要提高对不相容职能分离和职责分工原则的重视,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减少工作人员道德风险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将电力企业的审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八

新时代,^v^、^v^高度重视审计工作,^v^^v^、^v^总理多次对审计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对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做出了重要部署。内部审计作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中坚力量,如何加强对所属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如何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审计体系,进而提高自身政治站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保障企业持续健康良性发展,是当前内部审计管理值得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国有企业当前内部审计的不利因素及影响。

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一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不利影响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削弱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亟待在经济新常态下加以有效破解和改进,以实现内部审计价值的不断提升,促进内部审计工作长足发展。

一是审计体系设立不规范。我国内部审计经历了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国家相关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特别是在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上较为“自主”和“宽泛”,缺少“必须”和“刚性”的法律法规依据标准。《^v^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18版)第四条,对内部审计工作领导体制、职责权限、人员配备上的规定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v^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文件(国资发评价[2016]48号)对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出:“2018年年底前,中央企业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数量占在岗职工人数原则上不低于千分之二,高风险行业、大型企业和国际化经营指数较高的企业要力争达到千分之三以上”,此文件对审计人员配备给出了明确的数字化标准,但也仅是在“原则”上。国家相关规定和指导意见均非必须和强制,也缺乏相应方面的检查督导,在“宽松”和“弹性”机制下,国有企业在执行中也就存在了多样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中,有些企业将审计部门独立设置,有的则是与财务、纪检、监事会合署,甚至有的被并入到办公室;二是在组织机构隶属关系上归董事长、监事会主席、总经理、总会计师、纪委书记、副总经理领导等现象均不同存在;三是在审计委员会设立上,有的下设在董事会,有的下设在监事会,有的尚未设立审计委员会;四是审计人员配备数量没有必须标准,随意性较大,重视的单位配备人员多,不重视的或许仅设1人还是兼职。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立的多样性,不利于规范内部审计行为,影响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运作与发展。

二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国有大型企业高层领导人员对审计工作认识已有很大提升,但下属企业有些领导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重经济指标创造,轻风险防控监督意识。对创造经济指标的单位和部门高度重视,在人员力量和薪酬考核上极度倾斜;对审计风险防控监督意识较淡薄,认为每年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单位财务决算进行一次审计即可,没有必要在内部审计上下功夫。二是在审计问题和成果运用上认识有偏差。遇到内部审计提出的尖锐问题,有时甚至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设阻碍,审计报告会搁置一边,导致问题得不到迅速有效整改。三是人为将审计部门地位设定拉低。在人员编制、薪酬待遇和审计经费上考虑不多,审计部门在管理部门中被人为设定为二、三类部室,审计人员薪酬待遇低于财务等部门,也存在审计机构负责人往往是由从财务或其他部门“退役”或“边缘化”领导担任的情况,审计人员在可以自主选择审计和财务岗位时,绝大多数会选择后者。四是未能分清审计问题的主体责任。当接受上级审计提出问题时,个别领导将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出现质问:“怎么叫人审计出这么多问题?你们审计部怎么搞的?”主体责任未能分清,内部审计“背黑锅”,审计整改与责任追究落不到实处,前改后犯就见怪不怪了。长此以往使内部审计失去了应有的自觉性和自愿性。由于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足够的理解,没能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没能意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中,其基础性、熟知性、常规性、连续性、随时性是外部会计师事务所难以替代的。实践证明:企业领导重视审计工作,关心和支持审计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难题,那么内审工作存在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内审工作就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三是内审人员切身利益的牵制。内部审计隶属企业内部组织关系的特殊性,决定其在行使职能上容易受其内部组织意识所左右,如企业最高决策意见会对审计职责的发挥产生影响。其主要原因: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立、人员配备、人事任免、薪酬待遇以及考核奖惩等与企业密切相关,致使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受企业内部各方面利益牵制,难以公正、客观地独立开展经济监督活动,尤其是牵扯到与领导利益有关的领域。二是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揭示问题,往往引起被审计单位(部门)甚至是业务分管领导的内心“不满意”,由于内部审计缺少体制上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之个人利益连带关系,使内部审计人员存在怕“得罪人”心理,担心在职务晋升、绩效考核等切身利益方面受到不公待遇,因此会不同程度地使审计工作的价值实现和效果发挥受到影响,使审计职能发挥受到制约。

四是传统审计环境的制约。传统审计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往往就是检查财务账簿,查看财务收支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等行为,如果审计一旦涉入除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范围以外的经营决策和管理事项,就会使被审计人觉得超出了审计范畴,甚至出现反感和“敌意”,导致审计环境受到影响。现代审计的方向是以注重经营管理风险防范为导向,而经营决策事前无须审计参与控制监督和经济鉴证评估,则是传统内部审计的极大漏洞和普遍现象。当前,内部审计监督多以事后为主,审计实施中难以掌握原始信息依据,事前参与企业各项管理过程环节的控制职能十分薄弱,出现问题也多是亡羊补牢,甚至已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是内审人员复合型技能欠缺。审计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活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它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掌握全面的财务会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对企业经济事项做出正确的预测并提供可行的决策依据保障,这就需要较高层次的具有复合型业务知识的审计人员。从主观上讲,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中绝大部分人员是财务会计专业,对财务会计的业务知识虽能胜任,但对企业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环保、营销等多元化的管理知识与全方位实践却显得业务单一,内部审计所要求的全面型、复合型知识人才短缺,难以更高标准地满足内审工作要求,增大了审计风险;客观上由于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查找和提出管理漏洞的地方多,“得罪人、待遇低、不受重视”是很多优秀人员不愿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原因,人才因素的影响是高质量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最大障碍。

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是加强新时期党对内部审计的引领。2018年5月召开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里程碑。^v^^v^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是加强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重要举措。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全国审计工作的领导,加快形成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2019年10月31日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v^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列入决议,提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一环和监督前沿,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适应新形势,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审计理念,拓宽审计视野,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消除内部审计盲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二是完善内部审计体系顶层设计。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建设应与时俱进,在法制化、制度化、正规化进程上不断加以完备。建议国家在审计监督体系层面,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更为具体的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相关刚性指引,完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三个层面的顶层设计,构建审计全覆盖的有效机体;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据,促进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形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体系充分得到健全与保障。同时,加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一步理顺企业监事会、巡视巡察、法律、纪检等各种监督关系,形成监督合力,为党和国家及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三是审计作为是领导重视的前提。领导重视是内部审计工作得以推进和深化的重要因素,而审计作为又是能否博得领导重视的先决条件,两者关系既相辅相成又互为促进。促进好二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的艰辛付出,打铁必须自身硬,体现审计价值,一味依靠领导重视,而工作不能行之有效,也无法赢得领导的重视;其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应把内部审计视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经营决策及经济运行环节不可缺少的卫士。因此在建立内部审计机构、选拔内部审计人员时应予以必要保障与支持,给予内部审计有利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从根本上为内部审计持续作为注入动力。

四是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独立性与权威性必须予以充分体现。一是通过国家对内部审计管理层面的顶层设计,使内部审计独立性得到规范化加强,即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下面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隶属领导,对企业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负责,摆脱与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平行设置的弊端,切实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二是在国有企业加快推行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总审计师协助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职及独立开展工作所必须的条件与权限,强化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三是强化审计人员政治思想与业务素质提升,提高职业素养和执业道德水准,打造审计人员自身硬件的权威性。四是建立服务与监督分离审计机制,审计服务面向下属企业,审计监督对集团公司总部负责。建议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采取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审计垂直管理和委派制模式,试行建立集团化审计中心和片区审计中心机制。五是在对审计人员人事聘免、薪酬标准等切身利益隶属关系上有所管理突破,解决审计人员切身利益连带问题,使审计人员消除后顾之忧。

五是向现代审计纵深方向发展迈进。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审计对经济监督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变传统内部审计思维,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与环境,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越来越偏重于企业管理功能的发挥、风险控制防范以及对经济效益实现程度的审查和评价。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等的预测防范上,将由事后审计转向事前控制为主,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实行全过程的控制,防止决策失误和风险转化,最大限度规避运营风险,发挥资产经营的效益,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实现以审计的主观努力改变人们对传统审计的认识。

六是打造精良的国企内部审计队伍。人才是履职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与保障,建议在国家审计机关负责内部审计监督指导部门层面,新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才专家库”,选拔国有企业优秀内部审计人才,按照企业不同性质和人才的不同专业,建立“专业分库”,聚集一批具有丰富审计实践经验、专业精湛的国企内部审计顶尖人才。一是可在需要时抽调充实协助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二是重点在国有企业之间组织开展不同项目交叉审计,充分整合利用好国企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力量;三是围绕国有企业行业特点,有效解决行业共性和个性审计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和审计管理建议;四是组织相关专家对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困难进行分析研判,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其揭示和反映企业各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的能力;五是通过以审代训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审计专业培训,促进国有企业之间的业务交流,带动更为广泛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审计知识,提高综合驾驭能力,提升专业水准。目前国有企业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短缺,通过国家审计层面新增构建内部审计专家库,会有效提升内部审计地位,加快培养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才,有利于打造精良的国企内部审计队伍。

面对新使命、新职责,内部审计工作要坚持以^v^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v^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既不局限于传统的监督和财务审计功能,又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紧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变化,扩展内审职能,加强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优化设计,坚持科技强审,营造风清气正的内审环境,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中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九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企业业务日渐复杂,数据体量也逐渐庞大,作为企业“免疫系统”的内部审计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亟待转变,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内部审计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创新,而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又有利于促进企业增值。为巩固大数据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作用,应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智能化审计体系、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强化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增值的职能定位、重视内部审计人才培养等措施,以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的帮助企业创造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内部审计;工作创新;企业增值。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使得现代企业的业务日趋复杂,数据的体量也日渐庞大,作为企业“免疫系统”的内部审计,在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促进企业价值创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内部审计针对财务数据等结构化数据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企业发展要求。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要求,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也给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机遇。

(一)大数据技术推动审计工作方式创新。

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为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审计手段和工作方式的创新,使内部审计工作日趋规范化、智能化,这种创新包括审计对象的转变、工作环境的转变、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等。

1.传统内部审计是以业务资料为基础的审计,通过对财务账簿、凭证等业务资料进行检查,来揭示问题,发现审计线索。大数据时代,数据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仅仅依靠审计账簿上的信息,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大数据内部审计以数据和信息系统为基础进行审计,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控制测试和各种数据的分析验证来寻找审计线索,使内部审计提供的信息更能适应企业的信息需求。

2.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各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统一采集、集中管理,内部审计人员借助信息共享平台,获取审计信息更加便捷,审计工作更加高效,比如企业通过搭建了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工作不再受地理位置等条件限制,可以进行非现场审计,使成本极大地降低,审计效率大幅提升。

3.大数据技术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技术,为分析提供了基础,借助这些技术对收集到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节省信息收集时间,减少重复性工作,从而帮助审计人员进行科学分析和查证;并且大数据的应用实现对各方面业务进行实时监控,提供风险预警,极大地提升了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日常运营中发挥的作用。

(二)大数据技术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创新。

大数据以其具有容纳海量数据、多种技术方法、实施企业全过程的持续跟踪等优势推动审计工作理念的创新,具体体现为由抽样审计思维转为审计全覆盖思维、由因果关系思维转为逻辑关系思维等。

1.传统的审计由于技术和成本效益等条件的局限,只能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审计,这种抽样的审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一些企业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具有处理海量数据的功能,使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这不仅使内部审计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更促进内部审计人员能够视角专注到企业整体,由抽样审计思维转向审计全覆盖思维,其提供的审计结果更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企业情况,逐步建立起“预防”优于“纠正”,持续监督的工作理念。

2.常规内部审计通过对财务资料抽样检查,揭示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审计人员更专注于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来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内部审计人员能驾驭庞大的数据量,不只局限于企业内部财务数据,还能调动业务数据、外部数据等进行多角度挖掘和分析,从而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深层次的逻辑关系,更能揭示根源性问题。

长期以来,公众认为内部审计是资源消耗部门,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内部审计的价值创造体现在帮助组织优化内部控制、提升运行效率、强化风险管理等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显著强化其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价值创造的作用,而且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内部审计提升工作效率、扩大审计范围、增强审计时效性,更好地帮助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数据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全覆盖。

市场经济日渐繁荣,企业业务也趋于复杂,内部审计通过抽样分析所产生的审计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大数据技术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全部业务的数据与外部数据进行整体检查,可以促进实现横向的整体业务数据全覆盖,还可以推动内部审计持续监督,实现纵向的整体时间线的审计全覆盖,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总结数据的规律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帮助企业创造价值。

(二)大數据强化内部审计改进风险管理作用。

大数据内部审计不仅有利于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还有利于内部审计精确识别经营风险。企业的内部审计由于具有独立性的特征,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进行评价,监督和评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可以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控,通过相关分析技术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点,及时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提出及时科学的改进建议,发挥风险预警的作用,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为企业增加价值。

(三)内部审计借助大数据技术提高审计效率。

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节省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审计效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审计平台,通过各种数据分析技术和应用工具开发,搭建具备强大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的审计平台,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大数据审计环境。审计人员借助该平台可以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同时,智能化审计平台的建立将推动审计工作由现场审计工作方式向非现场审计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本,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四)大數据提升内部审计结果的时效性。

内部审计结果是企业管理者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时效性是内部审计能否发挥预期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传统内部审计工作由于大量依靠内部审计人员的人工作业,效率相对较低,花费的时间较长,可能对审计结果的时效性产生不利影响。有了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审计人员可以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构建智能化审计模型,在审计工作中利用智能化审计系统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能够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缩短审计时间的同时还可以扩大审计范围,增强审计结果时效性和决策相关性,促进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智能化审计体系。

当前仍有许多企业不重视内部信息技术基础建设,未能建立内部信息共享平台和智能化审计体系,不利于发挥大数据对内部审计的创新作用。企业建立内部信息共享平台,将企业各部门、子公司的所有业务数据以及必须的外部数据进行集中储存,不仅便于信息管理,而且为内部审计部门全面获取业务数据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仅仅建立信息共享中心可能会使内部审计人员面对海量数据束手无策,还需要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化审计体系,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有趁手的工具去挖掘、分析数据。借助信息共享平台和智能化审计体系,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极大地提升审计效率,减少机械性工作,比如对企业在经营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异常事项,做好风险预警。

(二)重视信息系统审计,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需要强调的是由信息系统产生的信息并非万无一失,因为所有的信息系统最终还是由人来操作,那么还是有可能出现信息篡改等凌驾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之上的情况,如果出现数据造假的情况,那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基础将不复存在,因此在企业构建大数据内部审计体系的同时,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性还需要被认识,通过信息系统审计,确保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不存在漏洞,进而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强化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增值的职能定位。

有部分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归根结底还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偏见,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是资源消耗型部门,无法创造价值,导致这些企业的高层对于内部审计缺乏重视。事实上,内部审计从完善内部控制、优化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都在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需要加强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的认识,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定位,使企业全体人员重视内部审计,从而才能推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四)重视内部审计人才培养。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财务知识、审计知识、企业的业务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等跨专业知识。由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快速学习能力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也很重要。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时俱进,注重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选择招募更多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组建高水平的内部审计团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值的作用。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十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国内的集团化企业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系统结构也更加复杂,因此风险防控要求也随之提高。面对企业庞大的数据量和复杂多样的风险点,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以及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已无法全面深入把握企业风险,其发展的出路也在于信息化。本文基于当前新兴的大数据技术,从集团企业内审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大数据审计”的概念、特征和内涵,并对集团企业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内部审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该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大数据审计概述。

近年来,以大数据,智能化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带来了it技术和行业的创新。我国的集团企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信息化建设对于做大做强企业的重要性。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集团企业不断实现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在统一数据标准、整合信息系统、打通信息“经脉”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未来的企业战略中,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技术基础,谁就能在升级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大数据”(big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大到无法利用现行主流软件工具,在一定的时间内实现收集、分析、处理或转化成为帮助决策者决策的可用信息。[1]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在更为广泛的地理区域和更多的业务领域进行经营,协助企业横向打通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原来作业系统的部门分割、流程冗长、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将得到较大的改善,并且能够随时取得与企业经营状况相关的“全景式内控管理视图”。当前,集团企业跨业务、跨产品、跨风险、跨区域的经营特征将更为凸显。在信息贯通的业务流程整合优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内控治理也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同时也对集团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内部审计深入挖掘数据价值、获取全局视图,通过更加详实的数据分析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集团企业内部审计。

“大数据审计”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审计部门在面对海量数据的时候能够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获取、分析、挖掘、归纳以及应用等操作。内部审计工作可以立足于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获取更为全面的数据展开分析,其中包括结构型数据,还包括非结构型数据。这样审计数据可以真正实现数据即资源的作用。也许有人会问,对于如此庞大的数据,整理、清洗、分析将是一项非常耗时的工作。其实则不然,看似数据量庞大且复杂,但是在当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支撑下,通过合理的算法,完全有能力得到有效和全面的处理,通过更多维度去挖掘内涵的重要价值信息,为企业内部审计提供更为直接、真实、客观的证据支持。

二、大数据审计的特征。

审计的理论和方法伴随着科技和管理理念的发展而进步,已成为当今业界的共识。2014年,美国会计协会(the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颁布的《在无线世界中重构审计》中,讲述了大数据技术在审计行业中的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审计模式、审计方式、审计抽样等方面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2]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说,大数据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互借鉴和深度融合。大数据审计具备以下的特征:

(一)技术基础特征。

大数据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云计算技术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云计算是大数据的基础,是大数据“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根本保证,同时云计算技术是集团企业it治理架构,综合解决办法的重要手段,这关系到企业业务系统的构建、存储方式、相互之间接口的打通等多个方面。而大数据则更加专注于数据本身,提供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的技术和方法。云计算作为大数据的“基础建筑”,如果没有它,大数据的数据存储与分析皆是“空中楼阁”。

(二)数据分析特征。

过去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往往受限于业务环境和信息化技术,较难对非结构化数据展开大规模的分析或获取相关的明细数据,导致难以深入分析和判断问题。在大数据时代,审计数据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薪酬报表等结构化数据,也包括图片、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技术将突破结构化图表的限制,在审计过程中引入非结构化数据,在数据分析模块中建立相关性分析,可以解决利用非结构化数据和实时分析利用数据的问题。

(三)审计流程特征。

在传统的审计流程中,审计工作通常是事后审计,并且在审计过程中以抽样审计的方法为主,无法覆盖所有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这种抽样方法,难以对集团企业复杂的生产和管理系统及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修正。在信息化时代,集团企业的内部审计要求不断提高,将不再局限于系统导向和风险导向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更需要合理引入it审计技术和方法。大数据技术对于审计流程、审计取证、审计报告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审计效能特征。

在过去,内审人员的最重要的审计成果是出具审计报告,但审计报告的格式是相对固定的,信息量小,内容也较为单一。近年来,大数据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逐步得到应用,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果也开始不局限于审计报告,还包括了在审计中获取、挖掘、分析的大量数据资料和实时监控中产生的风险预警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提高审计结果的综合应用效果,还可以发现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在决策建议和改进经营管理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集团企业如何运用大数据审计。

集团企业开展大数据审计,首先要转变思路,将过去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方式转变成持续性审计。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审计工作将全面掌握企业内部各类数据,充分挖掘和分析其内在关联与规律,实现对风险更深入、全面、持续的防控。大数据审计具有技术创新,信息覆盖和深入挖掘等特征,将给企业审计工作从理念和流程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总体来说,集团大数据审计工作需要从业务思路和数据信息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内部审计要在深入了解企业各个部门业务运营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审计模型,突出协同性和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在整合业务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数据的审计分析技术,促进审计工作由事后查处为主、事中控制为辅,向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和事后查处为辅转变。具体工作开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数据审计应注重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

第一,注重审计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应用,通过信息的生成,获取,应用和退出,建立覆盖信息资源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集团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遵循统一,先进,安全,实用,灵活,可操作,适用的原则。这些原则的设定有助于保证审计信息系统的整体实施效果、数据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第二,审计信息化工作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不仅立足于业务流程、分析方法这些细节之处,还要着眼于大处,体现出战略目标、宏观体系等层面的要素。然后,要结合企业整体信息化环境,明确内部审计信息化在整体信息化中的位置关系,要紧密结合企业本身实际。

第三,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应考虑审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的关联性,使得内部审计与其他业务管理形成互相联通、互相服务。

(二)搭建大数据“云审计”平台。

内部审计要想更好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就必须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审计数据平台。通过开放、标准接口统一的审计数据平台,实现对企业内部活动进行全流程的覆盖,为审计工作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支撑、高规格的计算能力和高度融合共享的软件“云审计”服务。大数据“云审计”平台是审计信息构建的载体,是数据收集、分析和存储的平台。该数据平台需要具有及时获取、有效管理、全面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功能,能够成为内部审计人员的重要辅助工具和“仪表舱”。“云审计”平台包括管理平台和分析平台两部分。管理平台主要是做数据的收集和存储,构建丰富、完整的企业信息资源库,并且不断扩充数据资源。分析平台的重点是审计分析模型。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查找审计线索,明确审计重点等。将现有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型整理到数据平台,形成分析模块。同时,还包括实时数据监测平台,为持续性审计、实时数据分析、实时监控风险等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与数据共享。

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共享,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系统的高效融合。集团企业大数据审计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打通“信息孤岛”。只有实现与各个业务部门系统数据接口的打通,才能更好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筛选。第一,建立审计数据库,对各方面的审计信息进行过滤、清洗、分析,使审计信息数据的条理清晰、结构分明、粒度适合、调用顺畅。[3]第二,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动态化管理,及时剔除失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以免影响正常的分析工作。

(四)有效利用数据资源,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在审计工作中,数据的价值体现在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上。通过数据整理、采集和存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大量数据的比较、分析和筛选,对企业的数据进行更加全面的深层次的剖析,也方便找到数据之间潜在的联系,从而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第一,根据集团企业不同的行业和业务特点,建设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由于集团下属企业的经营方向存在差异,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以此实现多行业多维度分析,利用关联、聚类多种分析方法,揭示关联关系、挖掘审计线索、准确定位风险,形成审计证据。

第二,大数据的作用不仅在于分析,还在于预测。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和软件不仅要有审计分析功能,还应有预测功能。通过智能化分析揭示业务的发展规律,实现对企业业务风险的事前判断,从依靠人为判断过渡到依靠数据做决定的转变,达到更加客观、可靠的目标。

第三,创新分析技术,增强增值服务能力。例如,在大数据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商业智能分析,在企业业务发展、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撑信息,强化内部审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从而让内部审计真正的能够为企业管理的决策做出贡献。

(五)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信息技术水平。

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重塑知识结构,才能在内部审计工作做好。一方面,要更新审计理念。内审人员要转变过去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采用大数据思维,通过良好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判断和决策。另一方面,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4]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有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但对大数据、云计算和审计信息化的概念仍然模糊。兼具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的审计人员少之又少。企业应提供相关培训资源,逐步提升内审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促进审计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融合。通过规范有序的培训学习,培养出信息技术能力良好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的完善。

(六)着力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公司内部调研案例范文范本篇十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油期货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经过谨慎策划和考虑,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2003年4月,中航油集团成为第二批国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的国有企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交易。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从中赚了钱。小试牛刀,旗开得胜,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成了2004年投资失败的大祸。事件的简介如下:

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陈久霖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这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自陈久霖人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后,逐渐从集团争取到集团垄断进口航油的采购权。

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后3年,公司又从一个纯贸易型公司发展成工贸结合型、实业与贸易互补型的实体企业。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进行空头投机,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飘升逐渐放大。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超过了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1700万桶两倍还多。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2004年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枯竭。

2004年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对手日本三井公司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逼在油价高位部分斩仓,造成实际亏损1.32亿美元。

2004年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由于不断遭到巴克莱资本、伦敦标准银行等国际投行的逼仓,截至25日中航油(新加坡)的实际亏损已经高达3.81亿美元,相对于其1.45亿美元的净资产已经资不抵债,陷入技术性破产的境地。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事发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立即指示普华永道作为特别调查会计师,调查公司亏损的真相,并向交易所提交调查报告。中航油(新加坡)也成立了以公司董事为领导的特别行动小组,负责公司的重组和调查工作。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则迅速向媒体表态:中航油集团仅以出资额为限对中航油(新加-坡)承担有限责任,中航油(新加坡)的债务危机不会连带中航油集团。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表示集团不可能承诺给予中航油(新加坡)无条件支持,但会给予其有条件的支持。

从政策层角度看,国资委发表意见:开展的石油期权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该业务严重违反决策执行程序,经营决策严重失误。中航油(新加坡)石油期权业务发生的经营亏损,应当按照新加坡上市公司处理损失的商业化规则运作。

从债权人角度看,法国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应对中航油债务危机的办法。法国兴业银行是与中航油签订的银团贷款的牵头银行。这笔1.6亿美元的银团贷款由6家国内银行以及北德意志州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和法国外贸银行等多家外资银行共同组成。

从股东角度看,代表散户利益的新加坡投资协会表示,中航油(新加坡)一旦破产,7000名中小股东将对其进行集体诉讼。协会同时表示,支持中航油(新加坡)的债务重组计划,希望其最终能够恢复上市。

2005年2月,中航油掌门陈久霖人狱;2005年5月,中航油公布重组方案;2005年12月,bp人股中航油;2006年2月,林日波掌舵中航油;2006年3月22日,新加坡高院正式批准中航油重组方案;2006年3月29日,经历一年重组**的中航油终于复牌。

案例点评。

在期权市场上,过度自信和极度贪婪是两大魔鬼。

对于普通人来说,冲动往往是来自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对于陈久霖来说也许是来自于他的过度自信。从1997年陈久霖临危受命到2004年中航油的逐步壮大,毫不夸张地说陈久霖凭着他的个人实力让中航油起死回生,这些都是他自信的资本,当然也是他冲动的资本。

陈久霖过度自信的心理倾向的由来还得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发展说起。1993年,中航油集团公司成立了海外“贸易手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主要负责我国民航进口航油的采购与运输。但公司经营的前两年是亏损,再两年处于休眠状态。1997年,当时正处于亚洲金融危机,陈久霖临危受命,任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但是中航油集团公司只给他约30万美元启动资金,陈久霖开始了艰难创业。在海外打拼7年,终于大获成功。

陈久霖饱尝了成功的喜悦。也正是这一成功使陈久霖开始沉浸于过度自信,也许是由于人类共同的本性—贪婪所驱使,而且期权市场与生俱来的超级杠杆正是贪婪滋生的沃土,陈久霖开始擅自扩大公司业务范围,从事原油衍生品投机交易本身就是在冒险,而非按照国家避险的初衷行事。即使从事期权交易,从套期保值业务的相关要求来看,负责为国内航空公司提供燃料油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也只可能买多,而不是卖空,并且期权交易的数量和期限上也应该与国内航空公司燃料油的供应情况相匹配。

但是冲动和贪婪的魔鬼已经战胜了陈久霖的理性,当然陈久霖是不会承认他自己是在非理性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的,他终于按捺不住,他开始行动了。

2004年初,陈久霖看跌石油价格,抛售石油看涨期权。然而,2004年一季度世界石油价格反转上扬,至2004年3月2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账面出现浮动亏损580万美元。因是上市公司,为使年报过关,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前总裁陈久霖在由7人组成的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会议上接受了头寸展期方案,即买回看涨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看涨期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权持仓进一步剧增。两天后公布的年报显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2003年盈利3289万美元,股价冲至1.76新元高位。

但是,天不随人愿,与此同时,油价继续上涨,至2004年6月,公司账面浮动亏损已达3000万美元。此时,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多数意见仍是继续持仓展期,尽管这样做已超过《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只许交易期限不超过12个月的期货的上限,但陈久霖仍然采纳了该方案。

从2004年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一直错误地看跌油价,先后3次大幅度实施头寸展期方案,放大看空期权盘。至2004年10月10日,账面浮动亏损已达1.8亿美元。这一过程表现出以陈久霖为中心的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过度自信与极度贪婪的疯狂心理。面对充满贪婪的期权市场上的超级杠杆,魔鬼战胜了理性,而且彻底征服了陈久霖的心智,让他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豪赌,当然也是他的最后一次。陈久霖凭借自己多年取得的辉煌战绩,并以此为资本,操作着随时会带来毁灭性打击的超级杠杆。

事实并非如此。中航油(新加坡)风险管理体系由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从交易员—风险管理委员会—内审部交叉检查ceo(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易员亏损20万美元,交易员要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亏损达37.5万美元时,必须向ceo汇报;亏损50万美元时则自动平仓。公司10位交易员累计亏损500万美元时或仓位达200万桶时,必须斩仓止损。从上述架构可以看出,中航油(新加坡)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表面上看是非常科学的。如此严密的风险预防理论和设计,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有堵住漏洞?而事实证明,这些完美的风险制度,并没有得到落实。

由新加坡交易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通过仔细的审查,正式对外公布了最终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尽管中航油公司拥有一个由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组成的3层“内部控制监督结构”,但这个结构的每个层次在本次事件中都犯有严重的错误。

首先,公司交易员没有遵守风险管理手册规定的交易限额,也没有向公司其他人员提醒各种挪盘活动的后果和多种可能性;风险控制员没有正确计算公司期权交易的mtm值,没有准确汇报公司的期权仓位情况和敞口风险。2004年5月~11月这7个月期间,公司共支付了近3.81亿美元由不断增加的mtm损失引发的保证金。为了支付上述追加保证金,公司甚至动用了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明确规定有其他用途的贷款。这些都是用来满足由挪盘引起的支付义务,而挪盘却从来没有经董事会批准甚至向董事会仁报,没有在公司财务报表中准确报告mtm亏损。

其次,风险管理委员会在所有重大问题上均未履行其职责。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胡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须,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在2004年1月到6月挪盘期间,风险管理委员会未对这些挪盘操作的不明智性提出建议,未提出挪盘增加了公司均风险,也未建议斩仓止损;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第三,内部审计部形同虚设。没有定期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且报告内字重复,敷衍了事。而更为荒唐的是,内部审计部的报告使人错误地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措施运行良好。

为什么一道道的防线相继失守?原因是没有任何人对陈久霖的违规进行质疑。这时的陈久霖,正是一帆风顺、如日中天的时候,外界给他的铺天盖地的荣誉,使公司内部对他的权威几乎没有任何怀疑。

〔1〕。

(dowjonessingaporetitans30indexes),成为首家人选该指数的新加坡中资企业。

陈久霖在进行这项投机性交易时,并未经北京总公司的批准,也没有根据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公司法令》和《公司治理条文》来进行透明化操作。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个不透明的公司,2002年8月,偏偏被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评为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

在这样一个个耀眼的光环下,任何有清醒头脑的人,都难免产生幻觉。一位熟悉陈久霖的石油界人士说:“他太自信了,也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了,由于有很多光环和成功的赞美,他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放松了对风险的警惕,过分自信和绝对的权力一步步使他走向与自己的设计完全相反的道路。而当他发现后果严重时,又抱有很多侥幸心理,不敢披露真情,也迟迟没有向母公司汇报。当然,也没有人阻止他这样做。”

按照国家规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公司只能限制在套期保值范围内,纯粹的投机交易本身就是违规的。那么,为什么没有人制止中航油的投机交易?现有的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谁说了都不算,谁也不决策,谁也不冒风险,用一句话讲就是用官僚体制的办法来办企业,这种企业发展不了;还有一种就是出了个能人,但是内部的规章制度太少,没按现代企业制度去做,各部门没有约束。中国国有企业都是走向这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都不太适合现代的市场经济,因为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迅速的决策,用做官的办法就是谁都不敢负责任,谁都不敢去惹事,什么事也干不了;而假如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有一个能人独断专行,也往往一出就出大问题。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总结国有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怎么完善它的内部治理结构,既不流于官僚,又不是没有风险控制。虽然衍生工具交易风险极大,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中国企业在海外参与衍生品交易,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实际上也有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在尝试,也已经有了很多经验教训。但为什么还要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衍生工具有它的好处,可以规避风险。我国的石油公司比外国的石油公司靠天吃饭的成分大多了,为什么?因为外国石油公司通过衍生工具把石油价格的风险都规避了,而我国的石油公司以前因为政府不允许通过衍生工具规避风险,有点靠天吃饭,当然也靠垄断,或多或少受到世界石油价格的驱动。一个好的企业,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必须将自己无法控制的风险规避。所以我们的企业应该走出去,不应该将它们的手捆起来,应该允许它们通过衍生工具交易规避风险,否则,它们竞争不过外国的企业。万事开头难,何况国外也有巴林银行事件,国外衍生品市场照样发展得很好,所以应该正确对待衍生品市场。2001年原油12美元一桶的时候,国内专家都给各部门建议过,应该做远期的买人保值,如果那时进行远期买人保值的话,现在可以为国家节省大笔的外汇。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几年里,我国在国际商品市场上的某些交易,值得商榷。譬如有色金属,在伦敦2000美元的时候,我们国家储备把铜卖出去了,现在涨到了3000多美元,国家储备又把它买向来,叫“补库”。这就值得深思了,为什么我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没有很好的把握?我们的企业进人市场之后,这个工具都不熟悉,过去计划的贸易都是两人互相压价,到了国际市场,两人不谈价格,都是期货定价,因此我们的贸易和金融吃了大亏。

期权投机的风险到底有多大7首先分析一下看涨期权的内涵及风险情况。看涨期权赋予期权合约的买方,以约定的价格在规定的时间里买人合约中标明的资产;当买方要求执行这一权利时,期权的卖方有义务以约定的价格卖出合约中标明的资产。而事实上,看涨期权的买方承担有限风险,而理论收益无限;而看涨期权的卖方风险是无限的,收益却是固定的。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新加坡)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航油(新加坡)出事的主要原因恰恰就是卖出了大量的看涨期权,从而风险倍增。陈久霖误判了油价走势,大量做空,但没有想到油价经过短暂的回调后持续攀升,投机的亏损也随着油价的上升日渐增多。这种投机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了赌博行为。

在贪婪和侥幸心理驱动下,中航油在看涨期权上的投机越陷越深,持仓越来越惊人。在2004年10月份,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每桶的新高。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超过了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1700.万桶两倍还多。为了理解这种杠杆有多大,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根据合同,每当油价上涨1美元时,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而中航油2003年底的净资产也就1.28亿美元,想象一下,只要油价连续上涨2美元,中航油就会马上亏光所有净资产,杠杆之大非常惊人!

失败的种子—错误的市场预测1.误入丛林深处。

中航油曾经辉煌过,在中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浪潮中,中航油于2001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一度被媒体誉为“过海的尖兵”。综观中航油曾有的辉煌,与它占据行业垄断地位有关。中航油的垄断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内航油供应垄断,其供应占国内半数市场以上;另一方面是上市资源垄断,率先获准在新加坡上市融资。但是垄断好景并不长,特别是面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势不利、群雄倾轧的时候。

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展开了军事进攻,地缘政治一度紧张起来。再加上当时美元持续贬值以及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对国际原油的需求拉动,国际原油的价格出现了大幅攀升。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上涨影响传导到国内,国内用油企业的利润被普遍压低,龙头企业中航油也难以幸免,经营业绩遭遇寒冬。陈久霖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谈道,当时公司经营形势恶劣,难以通过进口贸易赚钱。不能总吃老本,更不能损伤中航油作为中国走出去企业的代表的荣誉。于是,迫于现实的压力与考验,中航油采取了通过加大期权期货交易来改善公司现状的冒险之举。

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公司参与衍生品交易十分普遍,它们的目的相当明确,那就是利用衍生品交易来规避现货交易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其基本模式是:当价格上涨时,公司通过买人期货合约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采购成本增大的风险,而当价格下跌时,原油供应商通过卖出期货合约来规避库存贬值的风险。然而中航油一开始就目的不纯,它想通过参与期货期权交易来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期货交易,对冲风险为第一目的,这是铁律。若把大赚其钱当作期货交易的首要目标,决策者的心态必然变坏。中航油后来一系列的决策失败由此开始了。

事实上,中航油(新加坡)早在2002年3月起就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了。2003年3月,国家批准其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进行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中航油衍生品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从2003年3月底开始从事投机性期权交易。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的利润。尝到了甜头,不知不觉中陈久霖把整个公司业务重心向衍生品交易倾斜,此时他可能还在不断回味此前在期货市场上取得的成功。但是期货市场复杂异常,就像幻形幻影的海妖一样惑人,多少专业人士苦苦探索,如渡苦海,仍然窥不透其中的玄机。而陈久霖就像一个闯人森林的莽撞的孩子,打败了一头豪猪,就以为自己可以征服整个森林。此时,失败的种子已经种下。

2.对国际原油市场致命的研判错误。

陈久霖对市场的判断是主观愿望与简单方法相结合的产物。陈久霖认为,如果无法在现货上先买个低价后卖个高价,那么可以在期权市场上先卖个高价,后再买个低价,赚取其中的价差。他在分析国际原油市场上价格的历史走势后认为,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根据是:自1978年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市原油期货及1981年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上市原油期货以来,国际油价包括航煤、wti轻油、brent原油三种价格,平均没有超过30美元/桶,即使在战争年代均价也没有超过34美元/桶。他确信在原油价格30美元/桶之上卖出看涨期权不会亏钱。后来中航油卖出大量看涨期权的决定就是根据这个判断做出的。

由于有期货交易数据作为支撑,这个判断似乎是合理的。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仅仅依靠统计分析方法是不充分的,金融市场本身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预测风险并防范风险,而他没有看到影响当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的因素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是受到新兴市场国家的原油需求拉动以及美元贬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而陈久霖却没有看到这种变化,简单地把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归结于出现了泡沫,泡沫必然破灭,从而判断价格必然下跌。这一错误的判断导致了后来方向判断不准确、风险防范措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错误。

事实证明,当陈久霖完成了他的简单的市场预测,便注定了他的投机失败,但此时失败的代价还不至于威胁到整个中航油的存亡,真正致命的就是他的投机策略和风险意识。

致命的一击—荒唐的投机策略1.错误的投机心理—愈陷愈深。

从衍生品市场的特征来看,它是一个存在高收益与高风险配对的“双高”博弈市场,准确的市场研判和严格的风险防范措施,是在衍生品市场上取得胜利的关键。然而,陈久霖只看到了产生预期高收益的一面,却忽视了潜在的高风险。2004年第一季度,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上潜亏580万美元。中航油也因此第一次收到了追加保证金的通知。由此表明,在这场风险博弈中,中航油已经逐渐踏人风险范围内。明智的决策应该是中航油在追缴保证金后及时离场。正如世界风险评估机构标准普尔公司所说:在危机初现时,中航油只需5000万美元便可化解风险。

一个明智的博弈家经常在人场前用“见好就收,从头再来”这句话来警戒自己。一个既明智又老练的博弈家事先必须预计到最坏的结果,并不断重复“遇败即退,保存实力”这句话来更好地警戒自己。博弈之场就像豪华的酒店,你可以偶尔来放松休闲一下,但它永远不是你的家,你也不能把它当成家。

事实上,陈久霖既不是一个明智的博弈家,也不是一个老练的博弈家,他对亏损情况的发生事前并没有充分的准备。当亏损出现时,他没有有效地采取控制风险的措施,而是不理智地扩大交易量,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过程中继续卖出大量的看涨期权。最终的数字让人惊叹,中航油卖出的看涨期权总量折算成原油现货的话,足足可以让中国航空业消耗三年!正是由于交易的无节制,为了交纳衍生品交易所需要的大量保证金,中航油不得不挪用现货交易的资金,从而导致中航油2004主营业务难以正常开展。相反,如果中航油能够进行进口贸易与衍生品交易的合理配比,不是以投机取利为目的,而是有效对冲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就不至于存在这场豪赌;即使豪赌已经开始,如果事先对资本金的用途规定了比例,一旦超出警戒线,立即果断退出赌局,那么也就不会产生巨额的损失。

陈久霖事后表示,他起初也没有料到会动用那么多的保证金。当时他已经两脚陷入沼泽,而且越动弹陷得越深,由于保证金不断追缴,中航油最终被拖垮,亏损高达5.5亿美元!

2.错误的投机比例。

中航油是国际市场上的进口贸易商,现货交易是其主营业务,期权交易服务于对冲现货交易价格风险的需要。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会选择买进看涨期权来规避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上涨风险。然而,他却“剑走偏锋”,采取卖出看涨期权的策略。这种策略意味着中航油不看好原油价格走势,对未来原油价格走势的判断是下跌的,它要规避的是价格下跌风险而不是价格上涨风险,显然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而且,卖出看涨期权与买进看涨期权的责任是不同的。卖出看涨期权时,买入期权者有权提出执行要求,而卖出者有履约的义务。所以,如果现货价格上涨,当你卖出看涨期权,买者要求现货结清时,风险是无限大的。陈久霖对这其中蕴含着的巨大风险并无认识,却刚愎自用,在悖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3.错误的投机组合。

中航油遭受巨大亏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致命的问题是由于期权组合不当,特别是由它三次仓位挪盘引发的风险所致。

首先,不同的期权交易具有不同的风险程度,通过合理组合能够有效降低交易中的风险。但是,陈久霖根据自己对国际原油价格的错误判断,做出了以下两种期权交易组合:一是卖出看涨期权,二是买进看跌期权。前者买方具有执行期权的权利,卖方具有执行的义务,也就是说,当买人方提出执行期权的要求时,卖方必须履行卖出义务,而当时市场上石油现货短缺,购买价格很高,所以市场风险极大。后者期权的风险没有前者大,其损失的范围限定在权利金以内。陈久霖选择的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期权交易组合,第二种期权交易没有对第一种期权交易起到保护作用,没有设计合理的降低风险组合。陈久霖断定国际油价必然下跌,以为高价位只是暂时的,不相信价格上涨的长期性,想从中获取收益,其实他可以只选择买进看跌期权,因为损失的仅是权利金。但是,陈久霖选择了收益效果相同但风险程度完全不同的卖出看涨期权。

其次,2004年中航油三次期权到期时,为了不使局面失控,并能延迟交纳保证金,不得不进行了三次挪盘。所谓挪盘(展期),就是将近期持仓部分对冲掉而在远期合约上继续保有相应持仓的行为。通常进行挪盘的意图在于规避执行期权的压力,但中航油仓位挪盘并没有根据降低风险的意图来改善两种期权的比例。相反,它使两种期权的比例朝着风险扩大的方向发展,使中航油持续承受价格上行的风险,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不断加大。

中航油的三次挪盘都是在境外代理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的,它们没有就此作必要的风险提示,也没有建议中航油采取必要的降低交易风险的措施,在挪盘过程中,这显然是不符合常规的。虽然中航油后来无法将期权进行合理组合的一个客观原因是挪盘时市场缺乏足够多的卖出看跌期权,但市场上肯定存在比卖出看涨期权的风险更小的工具可供选择。境外机构这种做法有悖常理,也助推了中航油的亏损。在衍生品市场中,正确的交易方式是建立在对市场准确研判的基础上,尽量地减少风险,增加风险防范措施。陈久霖的做法是自相矛盾的,采取买进看跌期权时仍坚持看淡国际原油价格,他的市场行为却有不一样的判断作支持,怎么可能成功!究其原因,在于两者的交易目的不同,陈久霖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希望借此投机获利,市场上买进期权者则是希望利用一个对冲手段,防范现货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陈久霖错误的市场判断直接导致了他错误地运用期权交易工具,将交易的重头放在了存在无限风险的卖出看涨期权这样的工具上。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