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复旦申请书 复旦进校申请(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20:20:12 页码:13
复旦申请书 复旦进校申请(三篇)
2023-01-11 20:20:12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2023年复旦申请书(精)一

先谈下报考问题,假如选择复旦的社会学概论和统计学的考试科目,那么就有两个专业可以考取,一个是社会学专业,一个是人口学专业,社会学招收人数明显多于人口学,在社政学院中,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研究领域,几乎只有公共课在一起上,具体出路笔者不是很了解,不过所谓“大文科”的观念,都属于文科,区别不是很大,主要还看个人修行,从今年的录取分数来看基本差不多。

笔者在这里简要说下自己的历程:

20xx年7月 决定考研,给社政学院的导师群发email,幸运的和一个导师联系上,去见了一面。笔者觉得运气好的话联系上导师,尤其联系上将来面试老师的话会用处很大,当然这种几率不高。

20xx年8月 当时还在上班,就拼命挤时间学习,期间的方法包括把参考书撕了用公司扫描仪扫到电脑里看;哪怕利用在麦当劳的时间背点材料。不过需要承认,这种记忆方式断断续续,不是很系统,只是粗略的看完了一本半的社会学参考书,一本半的统计学书。看完的感觉是自己应该可以搞定。

20xx年9月 辞职。现在回想起来,我考研的目的更多的是证明自己,真要是和工作做个机会成本分析的话,务实的上海人可能会更多的选择我这份工作吧。

既然正式复习了,首先我尽量减少和外界的联系,影响越少越好。

接下来面对2门专业课考试,2门公共课考试:

政治:笔者几乎买了市面上所以版本的辅导材料,不是炫耀,是想把自己竖成反面教材,我看的是任汝分的书,要是让我再选择一次的话,我可能就会改变想法了,红宝书可能更详细些。 外语:这个是我的强项,基本没有怎么复习。

社会统计学:最难的一个科目,不是说参考书难,是考试题目难。搞到历年真题还是很有必要的,除了20xx年以外,每年的都不简单。参考书中卢淑华的是基础,李沛良的是重点,李的后面有些高级统计的内容,以前从来没有出过计算题,今年就出了。考复旦的话,一道大题真的可以决定命运,所以安全起见,高级统计的内容至少把公式背下来,而且也会运用为妙。还有几本补充的教材也要看,笔者补充了3本,《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南与习题集》(美)卡茨米尔 著 (重点看) 《统计学》(美)m.r.斯皮格尔 (很厚,taobao上当时可以买到影印版)《社会研究中的基础统计学》(第九版)(内容比较简单,浏览了一遍),条件允许的话去复旦听听本科的社会统计学课,会有帮助。老师还算友好...把以上能准备的都准备掉,考试的时候还需要一点灵感吧。

社会学概论:不超纲。重点是那本高教出版社的,要会背。还有那本外国人编的书每年都有不少题目,还是需要认真翻看的。考试的时候尽量多答,有些合理的,出众的观点分数会更高。 20xx年12月 复习完毕,每天的任务只是不断的把忘记的内容再背下来,很枯燥,而且身体有些透支,千万不要生病,注意休息。

20xx年1月 迎来考试。

20xx年4月 复试。基本靠初试成绩...复试比较机械化。

笔者感觉考复旦普通的专业,需要至少两门考试出众,另外两门考试大众水平就可以了。假如是很好专业的话,就需要3门考试成绩超出大众水平了。

乱祝考研人能劳有所得吧!加油

2023年复旦申请书(精)二

前天拟录取通知出来了,看到系统里的“您已拟录取为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才恍然今年秋高气爽的九月就要去复旦了。去年得到两位学姐特别大的帮助,曾誓言,考上,一定要分享一下过程,今天过来兑现承诺了。今年复旦社会学第一名429,第四名411,跟这些大神相比我实在不算突出,最终能录取也全仗上天恩赐。不敢说什么经验,只是我在准备的过程中,得到两位学姐很多很多的帮助,自己备考也摸索出一些东西,希望也能帮助到后来人。我就以大家包括我在内,复习中最关心和最疑惑的问题为引来写吧。我是跨专业考的,所以一些建议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哟。

1. 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选择社会统计学还是数三?

各有优缺点。数三:优点是能考高分特别是对大学学过高数的理工科学生根本不怕数学,缺点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对于数学不好的同学或大学根本没学过数学的文科生,想考高分的难度很大。关于社会统计学,江湖上关于复旦社会学的一个传说就是其统计学考的如何如何难,因此也吓走了一大批理科稍弱的同学,其实没那么夸张。其优点:有两本参考书,花的时间不会有数三那么多。20xx年之前题目都挺难,近几年简单化,特别是去年和今年据说都特别简单,没有涉及多元统计的部分。缺点:想考高分不容易,150分里有大约70分的非计算题,易失分。不能确定老师在今年到底是难还是简单,往年都出现过偏题和怪题,所以需要全面的复习。

2.社会学概论如何复习?

难度:复旦社会学偏重统计,南大北大人大基本都考的是社会学理论,复旦是考社会学概论,要简单的多,而且非常重视古典社会学理论,韦伯和涂尔干的理论来来回回考了n遍了,几乎没有涉及现代和后现代的理论,但是今年20xx年的考题中涉及一两道,但是是可以选做,12道里面选10个的那种,因为我没复习过现代和后现代理论,没选那道,以前从来没有过,不知道接下来出题风格会不会变化。

参考书:波普诺的《社会学》;刘豪兴的《社会学概论》;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因为我看了20xx年一个学长的帖子说,重点都在波普诺上面,所以我是重点复习了波普诺的书。事实证明也是,名词解释几乎全部是来自波普诺的那本参考书,基本是考的最多的。刘豪兴的书因为是复旦老师主编的,考的也很多,今年的一道论述题只有那本书上有,看真题就知道前几年考的特别多,近两年稍微少一点。郑杭生的那本书,有人说不重要,因为又多又难背考的不多,我个人觉得那本书上的理论比较成体系,讲的比较清楚,也要看。我今年复习的以波普诺、刘豪兴的书为主,上面的理论概念基本要全掌握,郑杭生老师的书做辅助,补充着看。

复习方法:仅做参考。第1步:第一遍通读波普诺的书,因为很有趣能够让我这个跨专业的快速了解和理解社会学时干什么的。第二遍开始做笔记,波普诺的书很厚,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例子,但是重点一目了然,那些概念性的,比如什么是社会分层;还有一些理论,在书本上都很明显,直接把重点提出来做笔记,有利于最后阶段的背诵。当然后来我在百度文库里直接下载了波普诺的书的重点,非常省时间,自己再补充补充就行了,总之就是把厚书变成薄的笔记本。第2步,开始看刘豪兴老师的《社会学概论》,因为是复旦老师主编的,真的会出很多题,书是自考的书,非常好背,好掌握,先通读一遍再重点背诵就可以了。第3步,看郑杭生老师的书,这里要提一下,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郑杭生老师的书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这基本是人大那边的观点,但是很明显刘豪兴老师的书里认为社会学就是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这应该是复旦这边学校的看法,所以我个人认为要跟着报考的学校老师的思路和主流观点走。所以建议复习郑杭生老师的那本书,可以前两本书为重点这本辅助着看,当然如果要考人大的话,你懂得。

上述三本参考书是基础,应该再补充看一下《社会学理论》的书,虽是考概论不考理论,但是简答题和论述题还是很多理论内容的,特别是韦伯和涂尔干两位大家的理论,应该全方位掌握,几乎每年必考的论述题呢。我复习的过程中,经常在图书馆找几本理论的书,把主要的理论,冲突论、功能论、还有韦伯涂尔干帕森斯等人的理论都系统化地整理好,对考试特别特别有用。然后就可以做真题了,先分析真题,把每一题考的是哪本书上的都标出来,就能把握住重点,也建议在前期就标出来,复习更有方向。真题,非常非常重要,20xx年考的题几乎全部来自于往年的真题,做真题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下笔写,名词解释注意准确性,简答题和论述题注意逻辑性,多下笔写,考场上才能写得好。我是一个不会背书的人,很多时候都不能把概念和理论记得和书本完全一样,但是我非常注重理解,理解非常重要,理解了,才能把握住社会学的思维和社会学分析问题的思路角度。

3.社会统计学如何复习?

必备资料:参考书两本(卢淑华的《社会统计学》和李培良的《社会统计的研究运用》),一本习题集(卡茨米尔的《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南与习题集》),一份真题(尽量搜集到每一年的)。

复习方法:社会统计学的150分,试卷上一般8道题左右。其中非计算题65分左右,一般3道;计算题85分左右,一般5道题。计算题如果只考初级统计的内容就很简单类似课后练习题,以前有几年涉及到李培良书的最后多元统计部分,就会有点难。非计算题,多是和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有关的,有时候考的两本参考书上没有,所以要多看一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的书。

我复习时,前期把重点放在了计算题的复习上,因为公式很多的,如果以前没学过,纯粹自学是要花时间和心思的,公式不能死记,要理解为什么,活用,有时候题目稍微灵活了,不能变通就会做不出,往年的真题有这种灵活的题。第1步先把卢淑华老师的书认真的看一遍,例子都自己认真做一遍,公式都理解了,每一章的逻辑关系也把握住。第一遍看书完成后,先自己按照画一下整本书的体系图,把公式默写一遍。然后把课后习题,认真当做考试做一遍,做完后对答案改正。第2步开始看李培良的书,一样的,注意理解公式理解统计学的原理,前面和卢淑华的书没什么差别。到多元统计,非常难,但是硬着头皮也要掌握了。多元统计部分应该是从详细模式到因径分析那一章的都要认真掌握,特别是多元回归与相关那一章(ps我书找不到了,所以具体章节都忘了),后面的几节理解概念就成。多元统计部分必然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比较难,而且还不一定考,比如20xx年就压根没考而我花了大量时间,但是多元统计一旦考了就是至少30分,如果没掌握,就可惜了。所以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书看完后,开始做课后习题。第3步,做卡茨米尔上的练习题,从头到尾每一题认真做完,花不了多久时间的,做完后,基本上统计学计算题没太大问题了。第4步,做真题,要求每一题都要做好,想尽各种办法也要把每道题都弄明白,因为太容易考往年考过的了。非计算题的复习方法就是先掌握所有真题上出现的论述简答题,然后你就能明白非计算题都是怎么出的重点在哪,再认真复习两本参考书,看看哪些可能考得到。另外,可以再补充一本基础的统计学的书,图书馆一般都有,能有助于把握统计学基本的东西。

最后作为参考,我两本书的课后习题都做了两遍,真题做了三遍,练习册上习题一遍。这样上了考场,会发现,题目可能比课后练习题都要简单,但是在没上考场之前,必须做足一切的准备。

关于复试,写复试经验的很少,复旦往年的复试据说比较随意,老师会和你聊聊你喜欢的书,感兴趣的社会学理论,还有统计的一些问题。但是今年20xx年,复试就变了,当然也是先笔试社会学研究方法,面试直接抽四道专业课的题,连自我介绍都省了,两道社会学理论两道研究方法的题,很专业,社会学理论的题很类似于初试的论述题,很不幸,今年我抽到的涂尔干的一个理论和韦伯的一个理论都不太会,回答的也不好。所以,初试后,准备复试也不能大意,多看些书,韦伯和涂尔干的理论等古典社会学理论是一定务必要掌握好啊,社会研究方法也要认真复习,有笔试有面试,对于跨专业的没学过的更要好好复习啊。英语面试就是老师随意问你个问题,很简单。总之,复试还是很考察综合能力的,初试结束后,放松之余还是要多看一些社会学的书。

我写的都是自己备考的过程,不一定适用所有人,但是可以作为参考,这些都是基础,想考出好成绩,需要做的更好。本科学校不好的不要怕,感觉自己数学不好的也不要怕,你如果确定了报考复旦社会学,就用心静心好好复习,多努力一分希望就会多一点。记得去年一个学长的一句话“考研就是闭着眼往前跑,你永远不知道竞争对手有多快,你也不知道竞争对手在你前面、后面还是旁边,你能做的只能拼尽全力往前跑,能超过一个是一个,终点之前别盲目自信更别盲目不自信,不到终点绝不自弃决不放弃”。在备考的过程中,因为暑假准备了另一场考试,后面又耽误了一些时间,到了12月份复习时间很紧张很绝望,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考上了,但是每天都告诉自己,再坚持坚持再努力努力,万一考上了呢?坚持到最后,真的侥幸进了复试,侥幸被录取了。

我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写上了,可能很多问题还没涉及到,接下来到6月30号,如果有什么问题想问,都可以在后面留言,我会过来尽我所能的解答。但是很多回答,也只是个人经验哦,可作参考,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吸收。我这里有真题、课件等电子版资料,可以发给有需要的,或者我会上传到云盘,有需要的自己去下载。如果,想考社会学,复旦大学社会学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虽然它统招的人越来越少。加油,复旦大学值得努力,值得拼搏,值得坚持到最后。

2023年复旦申请书(精)三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凡事可从技术上加以解决的事,不必先冠以道德的争论。中国古时,人们重道德叙事,而不从技术上加以解决,是很多悲剧的根源。

今日上海踩踏事件,同学们指责媒体,通篇皆为泛道德化指责,忽略操作而直奔操守,实在令人遗憾。

对一篇新闻报道,我们首先应明白,媒体可以报道什么。

网络时代人们对个人信息极为敏感,但往往忽略很多信息是由当事人主动公开的,并不具有隐私性质。如人人网、微博、qq空间,推特,只要当事人主动发布,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媒体的公开,而且是对每一个能联上网的人类的公开。在现今这个公开范围约为60亿,其非隐私性也不以当事人生死而变更,媒体引用无碍。

还有一部分个人信息并非当事人主动公开,但由于我们各自的社会活动必然产生信息交换,同样不具有隐私属性。比如我就读一个班级,这一信息必然为学校、班级和同学所获知,为信息交换的双方所共享,只要我的同学们愿意,也即受访者合意,媒体完全可以采用。而是否应该透露这些信息,选择权在受访者而非媒体。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相关报道,媒体引用信息无不来自当事人的公开信息,以及受访者的正式采访。记者即没有攻破死者的邮箱,也没有偷听死者亲友的电话,何错之有?

我们己讨论了媒体可以报道什么,有逻辑的同学这时已经想到了,媒体可以报道,并不代表应该报道,或者必须报道。诚然,操作之后,还是离不开操守。

然而谁来决定应不应该报道是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展开讨论,只说一个粗浅的结论:媒体报道应追求公共价值最大化,在不涉及公共价值时,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上海踩踏事件对死者的报道,公共价值何在,这个问题可以另在讨论。重点是,对这篇报道拥有最大意见权重的,是死者的亲人。

在事件发生后,网上有贴子劝告媒体不要采访家人,以及亲友不要接受采访,名为“二次伤害”。这里要告诉大家,请不要妖魔化采访,采访并不造成“二次伤害”,不正确的采访才造成“二次伤害”。如果你们愿意倾听我们的故事,很多时候,是亲人主动向我们倾诉,他们希望遇难者被记住,而不仅仅是一场事故中的数字。

如果亲人愿意讲述,媒体理应报道,如果亲人拒绝,媒体理应不打扰。事实上,己有报道在与家人沟通后撤回了,并无技术和伦理上的暇疪。...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事件中关“复旦学生”什么事儿呢?“复旦学生”既没有证明记者操守有问题,也无权替死者亲人做决定,以此为主语发出的公开信,只能用一句话形容:你们可真是太矫情了。

xx年x月x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