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8:37:36 页码:8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优质12篇)
2023-11-22 18:37:36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自己行为和思考方式进行客观检验和评价的过程。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撰写。总结范文中的优点和不足,可以帮助您找到改进和进步的方向。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一

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粗硬、酸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避免烦恼、忧虑,保持乐观情绪。

许多胃病患者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为同时伴有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只要治疗好了胃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它胃病就会自然康复,胃病患者如果感觉不仅胃部不舒服,而且睡眠、精神状态等也不好,那十有八九可以判断患有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说明的是胃植物神经紊乱(即胃神经官能症)是功能性疾病,仪器检查不出,容易被很多医生和患者忽视,有的患者想不通,有的医生也想不通,所以很多医生不知道从这方面用药,而耽误了病人,导致久治不愈!

有了好的胃药,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的饮食与保健,并注重运动和休息。饮食不调,是诱发肠胃病的直接原因。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二

1、建立正常的膳食习惯:因肛瘘的发生与湿热有关,对于油腻饮食,可以内生湿热,所以不宜多吃,应多吃清淡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豆,萝卜,冬瓜等新鲜蔬菜,水果,对经久不愈的肛瘘多为虚证,饮食上多吃含蛋白质类食品,如瘦肉,牛肉,蘑菇等。

2、及时治疗肛窦炎,肛乳头炎:以免发生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及肛瘘。

3、肛门灼热不适,肛门下坠者:要及时查清原因,及时治疗。

4、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重要意义,因为大便干结容易擦伤肛窦,再加上细菌侵入而感染,腹泻者多半有直肠炎和肛窦炎的存在,可使炎症进一步发展。

5、积极治疗:积极治疗可能会引起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全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

6、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排便后坐浴保持肛门清洁,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

7、积极防治便秘与腹泻:便秘时积存在直肠内的粪块易堵塞肛隐窝致急性肛隐窝炎,最终将形成肛周脓肿,此外,大便干燥硬结,在排便时易擦伤肛隐窝引起肛周感染,腹泻日久,也可刺激肛隐窝发炎,稀便也易进入肛隐窝,诱发肛周感染,因此防治便秘和腹泻对预防肛周脓肿和肛瘘形成有重要意义。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三

瘘管切开术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的方法,适用于低位肛瘘者,因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切开后只损伤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不会出现术后肛门失禁。

挂线疗法。

挂线疗法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的方法。此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换药方便,在橡皮筋脱落前不会发生皮肤切口黏合等优点。

切开瘘管并将瘘管壁全部切除至健康组织,创面不予缝合;若创面较大,可部分缝合,部分敞开,填入油纱布,使创面由底向外生长至愈合。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四

1、禁食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类食物;如:活鱼、虾、鲜蛋、疏菜、水果等,不宜食干菜和腌熏制品。这是常见的脑萎缩的注意事项。

2、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影响关节功能而造成瘫痪。

3、保持心情舒畅避,避免情绪激动,也是常见的脑萎缩的注意事项。

4、如瘫痪卧床患者应加强护理,注意卫生、定期翻身,避免褥疮发生。

5、脑萎缩的注意事项还包括家属应鼓励患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遵医嘱,按疗程、按时间坚持用药。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五

一、引起癌变: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表示,胃溃疡久治不愈会造成胃粘膜受损甚至消失,癌变率最高可达10%,如未得到有效治疗,十个胃溃疡患者就有一个恶化成癌的可能。因此及早治疗胃溃疡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等到胃溃疡恶化到癌变的地步。

二、穿孔:一般的溃疡损伤在胃肠道的粘膜肌层,当溃疡持续进展深达胃肠道的浆膜层时,只剩最外面一层类似于薄薄的一张纸样,随时可发生急性胃肠道穿孔,穿孔后胃肠道内容物流入腹腔,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随着现在医疗条件的提高及患者及时的就诊等情况,穿孔的发生率并不是很高。

三、出血:出血是溃疡发生到一定的程度的侵蚀到溃疡周围的血管,使血管破裂所致。其出血量的多少及对病人生命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受到损伤的血管的大小,一般患者在出血前可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加重的情况,但当出血停止后上腹部疼痛反而减轻甚至消失。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六

1、遗传引起的湿疹。一般是和遗传过敏性体质有紧密关系,如果宝宝的父母有过敏性疾病,比如过敏性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宝宝患上湿疹的可能性就大大增高。

2、环境问题引起的湿疹。温度和湿度都会引起宝宝湿疹的,而且有些生活用品也会使宝宝过敏,从而患上湿疹的。

3、食物过敏引起的湿疹。高蛋白的食物是引起宝宝湿疹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宝宝就容易患上湿疹。

4、药物引起湿疹。孩子用药不当,把湿疹当癣来治疗,就会加重宝宝湿疹的病情。

5、细菌和病毒感染也有可能导致湿疹。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七

方药:1。

本方是治疗寒邪客胃,寒凝气滞的基础方。方中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行气止痛。若寒重,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甚则隆起如拳状者,可加吴茱萸、干姜、丁香、桂枝;气滞重者,可加木香、陈皮;若郁久化热,寒热错杂者,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可加紫苏、生姜,或加香苏散疏风散寒,行气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夹食滞症状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若胃寒较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

·饮食停滞。

症状:暴饮暴食后,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2。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

本方用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健胃下气;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和胃,化湿理气;连翘散结清热,共奏消食导滞和胃之功。本方为治疗饮食停滞的通用方,均可加入谷芽、麦芽、隔山消、鸡内金等味。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厚朴、槟榔行气消滞;若食积化热者,可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若大便秘结,可合用小承气汤;若胃痛急剧而拒按,大便秘结,苔黄燥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可合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荡积导滞。

·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3。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白芍、半夏、甘草。

本方为疏肝理气之要方。方中柴胡、白芍、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效。若胀重可加青皮、郁金、木香助理气解郁之功;若痛甚者,可加川栋子、延胡索理气止痛;嗳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解郁。

·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中。

方中柴胡、当归、白芍、薄荷解郁柔肝止痛,丹皮、栀子清肝泄热,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和中健胃。黄连清泄胃火,吴茱萸辛散肝郁,以补原方之未备。若为火邪已伤胃阴,可加麦冬、石斛。肝体阴而用阳,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郁久化热,易伤肝阴,此时选药应远刚用柔,慎用过分香燥之晶,宜选用白芍、香橼、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也可与金铃子、郁金等偏凉性的理气药,或与白芍、甘草等柔肝之晶配合应用。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见吐血,,咨询qq1171011965程,并出现脘腹灼痛痞满,心烦便秘,面赤舌红,脉弦数有力等症者,可用苦寒泄热,直折其火。

·瘀血停滞。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5。炒五灵脂,炒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后下),白芍,甘草,延胡索。

加减:疼痛较剧加莪术10g,石见穿15g,九香虫10g;兼胀痛加枳实12g,广木香12g;兼神倦乏力加黄芪30g,党参30g,白术有吐血便血者加三七粉9g(冲服),白及15g,藕节15g。

方中五灵脂、蒲黄、丹参活血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如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香、郁金;若血瘀胃痛,伴吐血、黑便时,当辨寒热虚实,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八

婴幼儿湿疹,症见前额、面部布满丘疹样湿疹,有黄色分泌物渗出,或全身处均散见,指纹紫红,舌润苔薄白。头面部为甚,以水泡、糜烂、渗液为著,瘙痒不宁。试试中医治疗婴儿湿疹的经验方。

内治宜养血祛风,清热解毒,佐以利湿。

验方一:

组成:生首乌15克、徐长卿6克、蝉蜕6克、金银花6克、野菊花6克、苦参6克、生甘草5克、地肤子6克、白藓皮6克、生薏米6克、茯苓皮6克、苍术3克、茵陈6克、黄芩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喂奶的婴儿由母亲服用,经过奶水便可得到治疗;已断奶的婴儿,可每日服3—4次,少量频服。治疗7—14天左右,可好转。

适当配合外洗药也有一定的疗效。可用金银花10克,野菊花10克、蛇床子10克、生甘草6克。干性湿疹可洗患处,每日2—3次;湿性湿疹外洗后再涂黄柏软膏(黄柏粉3克、煅石膏粉9克、枯矾4。5克、青黛3克,加菜油适量调和),每日3—4次外用。

验方二:

组成:云苓皮4克,川萆薢4克,土茯苓4克,白术2克,枳壳2克,地肤子2克,春砂仁2克。

功用:利湿清热为主,且以健脾。

主治:婴儿湿疹湿热型。

验方三:

组成:苍耳棵30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苍术15克,苦参15克,生军15克,黄柏15克,地肤子15克。

用法:水煎取滤液待温凉后洗患处。每天1剂,早、中、晚各洗1次。此为2—3岁患儿用量,1岁以下患儿减量1/3。

功用:解毒祛湿,消疹退斑。

主治:婴幼儿湿疹,症见前额、面部布满丘疹样湿疹,有黄色分泌物渗出,或全身处均散见,指纹紫红,舌润苔薄白。

验方四:

组成:内服方野菊花9克生甘草6克煎水外洗或湿敷局部,每天2—3次,每次约10分钟。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抗敏。

主治:婴儿湿疹,头面部为甚,以水泡、糜烂、渗液为著,瘙痒不宁。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九

排脓是其主要症状。一般来说,新生成的瘘管排脓较多,脓汁粘稠,黄色、味臭;瘘管日久的排脓相对较少,或时有时无,稀淡如水;若脓量增加,则表示新瘘管生成。瘘管有时会暂时封闭,不排脓液,从而出现局部肿痛,体温上升,以后封闭的瘘口破溃,又排出脓液,也可从瘘口排出气体或粪便。

2、疼痛。

瘘管通畅无炎症,一般无疼痛,只有肛门局部轻度肿胀,步行可加重,若外口封闭,瘘管存积脓液,或粪便进入瘘管,增加排便或疼痛时疼痛加重,与盲瘘常感的直肠和肛门灼热不适的下部,排便时疼痛加重。

3、瘙痒。

肛门部皮肤由于脓液及其他排出物刺激,常感觉皮肤瘙痒。

4、硬结或瘢痕。

由于瘘管壁及瘘口的反复刺激,使纤维组织增生,在管壁和瘘口形成质韧的结缔组织,常表现为瘘管周围皮肤变色,表皮脱落,凹陷变形,触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门内。

5、全身症状。

多数无全身症状;当肛瘘侵犯范围较大较深或支管较多时多数无全身症状;当肛瘘侵犯范围较大较深或支管较多时,反复炎症感染,会导致消瘦、贫血、便秘、排便困难等全身症状。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十

组成:松子仁10克,粳米50克。

用法:松子仁洗净,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粳米,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成粥,趁热食用。

功效:滋阴润肠。

主治:肛瘘属虚证,大便不畅,脓稀,气短者。

2、牡蛎肉麻仁饮。

组成:牡蛎肉20克,麻仁10克。

用法:牡蛎肉洗净,切成小块,置锅中,加清水500毫升,加黄酒少许,加麻仁,急火煮沸5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滤渣取汁,分次食用。

功效:滋阴润肠通便。

主治:肛瘘属虚证者。

3、金银花绿茶。

组成:金银花5克,绿茶5克。

用法:金银花洗净,置杯中,加绿茶,开水冲泡,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肛瘘属实证早期,大便干结,小便赤、口干发热者。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十一

属足太阴脾经经脉穴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处,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父母用大拇指垂直按压穴位,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左右脚穴位各按压3~5分钟。

二、阴陵泉穴。

属足少阳胆经经脉的穴位,在人体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的腓骨小头稍前的凹陷中。

父母弯曲大拇指,指腹垂直揉按穴道,有酸胀痛的感觉,每次左右各揉按1~3分钟左后右。

三、三阴交穴。

属足太阴脾经经脉的穴位,在人体小腿内侧,足内踝上缘三指宽,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父母以大拇指指尖垂直按压穴位,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左右足各揉按1~3分钟。

中医治疗方法总结范文汇总篇十二

本病的治疗,当注意攻、补的适宜,治实不忘补虚,补虚则当顾其实。根据本病的特点,应注重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并重,初起寒热交作,大便坠痛,宜用轻剂解散。已成内热,口干,大便秘结,脉沉实而有力者,当下之。肛门肿痛,常欲便而下坠作痛者,导湿热兼泻邪火。肛门焮肿疼痛,小便涩滞,小腹急胀者,清肝利小水。出脓腥臭,疼痛不减,身热者,养血、健脾、更兼渗湿。脾胃虚弱,不能收敛者,滋肾气、补脾胃。

一、内治法,辩证论治。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方药:止痛如神汤或化毒除湿汤加减。黄柏,银花,丹皮,赤芍,茯苓,生薏仁,苍术,归尾,枳壳,通草,生甘草。若便秘者加大黄、火麻仁;痛甚者加元胡、防风。

2.正虚邪恋。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合五味消毒饮。党参,黄花,当归,白术,茯苓,桔梗,银花,白芷,山甲,皂刺。待腐肉去,肉芽生,食纳佳,二便调,神情自如时,投以八珍汤,补气补血。

3.阴液亏虚。

治法:清热养阴。

方药:秦艽鳖甲汤加减,秦艽克,鳖甲,银柴胡,地骨皮,全当归,青蒿,知母,乌梅,炙甘草。

二、单方验方。

1.土贝母、雄黄。共研细末后,用桐油调成糊状备用。适用于结核性瘘管,有脱腐生肌之作用。

2.露蜂房、白芷,或大腹皮、生大黄,将二味药煎水外洗,适用于肛瘘初起者,可缓解症状,有消肿止痛散瘀之作用。

3.防风、黄芩、龙胆草、苦参,鱼腥草、生大黄,加水煎汤熏洗或坐浴。

4.红粉,朱砂,加生石膏。将上药制成油纱布条外用。适用于瘘管术后,残留管壁未消及胬肉增生,有化腐生肌的作用。

5.鲜榆白皮、白糖各15克。二味放入石臼内捣烂,搓条如针状,徐徐纳入瘘管,可使瘘管自行脱落。每日上药一次,适用于肛瘘初起。

6.大黄、黄柏各,姜黄,白芷,川朴、陈皮、甘草、苍术、南星,天花粉。上药共研细末,与凡士林配成20%软膏外敷。适用于肛瘘发炎,有清热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7.大生地,黄连,黄柏、当归尾,紫草,黄蜡,香油。将前五味药入铜锅或铝锅,香油浸泡24小时后,把锅放火上,先用文火,后用武火,把药熬枯,过滤去渣,再入黄蜡佯化,搅匀放凉,收膏装瓶备用。适用于肛瘘术后,创面水肿或瘘管发炎者,有清热解毒止痛之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