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0:09:40 页码:11
最新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优质9篇)
2023-11-23 00:09:40    小编:ZTFB

总结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准确,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希望大家能积极阅读这些范文,并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其中的经验和技巧。

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篇一

在侯家沟社区、兰家疙瘩社区走访中,群总普遍反映没有文化设施。我便利用休息时间对全县和平时所到之处的文化场所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整理归纳,以供参考。

一、社区文化场所现状及思考

吉县现有的文化场所,我调研期间去过的有文化广场,小广场,西关广场、锦屏山公园、清水河沿岸。这5个公园为所在社区,乃至全县城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在对这五个场所进行研究后我得出以下结论:

1、文化场所需要足够的面积。相对来说,小广场人员聚集但是环境限制使其承载能力有限。

2、文化场所要远离交通要道。锦屏山公园山上适合晨练,人来人往,但是山下却很少有人驻足,主要原因首先交通繁忙不安全,其次是汽车尾气多,空气质量不好。

3、文化场所要交通方便。清水河沿岸是一个近水的好去处,却因为进出不方便,大大限制其功能发挥。

4、文化场所要有足够的设施。西关广场的篮球场,就吸引大量篮球爱好者专程前往。

二、吉县居民在社区文化场所进行的主要项目

1、锻炼身体。跑步、做操、散步、打拳,尤其是早上。

2、踢毽子。吉县好多人喜爱踢毽子,在吉县现有的社区文化场所活动的大都是踢毽子的,踢毽子受场地、风力、人员等因素限制小,只一个毽子,投资小,几个人围一圈就可以进行,随时可加入,随意可退出,加上入门技术含量低,成为很多人热衷的项目。

3、滑板和轮滑。这是小孩子喜欢的项目,特别是在文化广场,到处都是轮滑的孩子。

4、跳健身舞。参加此类活动的多为中年妇女。他们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有人教,有固定的舞步。

5、其他活动。这段时间有不少大人带小孩放风筝,这项活动具有季节性;也有些打羽毛球之类的活动。

三、在医院搬迁后原址建立文化活动场所的可行性探究

1、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新华西街主干道,靠近学背后村委,远离滨河路运输干道,交通方便安全;医院搬迁后将腾出大片土地,面积适中。

2、服务辐射范围广。桥南广场改为自由市场后,现在新华西街紧缺文化活动场所,建成后将辐射自县委以下到一中门口所有社区,包括现在在建的两处高层住宅楼。部分桥南片区的居民也能受惠。

3、促进学背后村城镇化建设。广场建成后,学背后地段将空前繁华,促进学背后村向从棚户区高层住宅搬迁改造。

根据吉县居民在社区文化场所进行的主要项目,以及其他县市文化广场的实际情况分析,在场所建设上可以考虑一下几点:

1、广场尽量设立个观礼台。有观礼台方便搞活动。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什么的都可以演;放个电影,搭个戏台能有个场地。

2、平整不需要到处是台阶。在广场活动的小孩多,有台阶容易受伤,更不利于轮滑。

3、设立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场地足够的话,也可以考虑设立几个乒乓球台,或篮球架。

4、在广场的边上设立门球场。门球是老年人中间最流行建设活动,在我见过的文化场所大都设置了门球场地。老年人时间充足,平时,门球场就是广场的人气场。

5、在广场护栏等位置设置文化栏。昔阳的松溪公园里有一组计生文化雕塑,描述一个人从襁褓到耄耋,每个阶段一个雕塑,期间点缀大量名言警句的石牌,十分引人注目。

四、对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几点思考

1、引导群众走上健康向上的生活道路。文化活动场所可以把居民凝集在一起开展文艺、体育、科技、图书等各种活动。风气正了,人心齐了,打麻将赌博的没了,想致富要致富的人多了。

2、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文化活动场所在满足了群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

3、化解了干群矛盾。在文化活动场所的活动中,基层党组织可以因势利导,把各项工作与文化活动融合在一起,号召力和办事成效就会大大提高。党员干部也因为经常参加活动,深入群众,社区矛盾也有新的化解之路。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参考!

一、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通过对调研乡镇的走访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的乡镇来看,除戴南镇外,其他四镇都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辟有文化活动阵地。如大邹镇文化站分别辟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茅山镇除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外,还新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周奋乡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戴南镇目前也已积极规划投资20xx万元筹建将会成为“苏中第一”的镇文化活动中心。

《农村文化广场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戴南镇分管负责人对我们说:“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他们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乡镇工作的议事日程。周奋是经济薄弱乡镇,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集图书阅览、健身、活动、展览和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并于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3、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茅山镇每年都搞一次颇具特色的会船节。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周奋乡通过挖掘、整理出民间文化瑰宝“西江月”曲牌,并编排了《又唱西江月》节目参加市里演出,获得全市文艺调演一等奖。茅山镇还通过搜集整理,编写了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古镇茅山》、《茅山烽火》和《茅山号子》等3本图书。

4、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市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合陈镇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xx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495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5、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腰鼓队、舞龙、舞剑、打莲枪、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近年来由乡镇文化站或当地学校牵头组织的一些文艺节目参加本市和赴泰州大市演出,普遍受到好评,还获得了不同的奖项。茅山镇每个行政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宣传队,逢年过节均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乃至令人堪忧。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假道,摆“水陆道场”;伪装“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调查显示:经努力,20xx年全市有1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达标,但目前尚有12个未建成镇级文化站。而行政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更为奇缺,据统计,目前我市614个行政村无正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就占%,即使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也不齐全,图书藏量很小,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我市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镇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一是年龄偏大。因近几年进入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年轻人极少,多数人员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人才,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在50岁左右。二是水平偏低。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三是不够平衡。全市乡镇的专业文化干部布局不合理,多的乡镇达5-6人,而少的乡镇没有1名专职干部。加之这些人员隶属当地乡镇管理,不便于流动调剂,因各乡镇财力和重视程度差异,其人员工资待遇保障不够,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这支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农村文化广场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结合这次调查,我们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我们应制定新农村文化扶持政策,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市、乡镇、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镇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市与文化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主管局和新华书店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新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要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得好不好,与镇、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调整,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分类指导、实施意见,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互促互动、共同发展。各乡镇、村要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文化机构,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并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3、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市文化局、体委和文化馆等文体主管部门要面向新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培训辅导,充分引领、指导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文化活动并使其发挥辐射作用。我们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新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体第二课堂,设全上满教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四是着意引进人才,建议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体育类教师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

4、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省文化厅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行动,按达标要求迅速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扩建和兴建工作。我们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各个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小学撤并后不少行政村的小学校舍闲置,可通过整修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应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并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文化需求。

目前,我市农村幅员广阔,各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为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进度,应该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不同的规划,分类推进和实施;加之,繁荣和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建议,可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实验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在全市率先选择2到3个乡镇、10到20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作为试点,花6个月到1年的时间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试验工作。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改进完善,然后逐步在其他镇、村进行推广,从而使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篇二

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文化活动广场在农村地区建成。这些文化活动广场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了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的重要平台。最近,我有幸参观了我们村的农村文化活动广场,深受震撼和启发,让我对农村文化活动广场有了深刻的体会。

第二段:场所的布局和功能。

进入农村文化活动广场,首先吸引眼球的是宽敞明亮的广场空间。广场上铺着整齐的石板路,四周环绕着绿树成荫。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巨大的舞台,舞台上设有音响设备和灯光,为各种演艺表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广场的四周有多个健身器材、篮球场等设施,让人可以在这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除此之外,广场还有供人赏景、休息的凉亭,以及供小朋友嬉戏的游乐设施。这些不同功能的区域相互配合,使广场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场所,满足人们不同的娱乐和休闲需求。

第三段: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

农村文化活动广场每天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人们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能接受文化熏陶。我在广场上欣赏到了各种精彩的表演,包括舞蹈、戏曲、杂技等。这些表演不仅演员技艺精湛,而且内容丰富,有时候会有寓意深远的故事情节。广场还设有各种学习班,如绘画班、音乐班等,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此外,群众性的活动也是广场的特色之一,比如舞蹈大联欢、唱歌比赛等。这些活动增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第四段: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不仅仅是提供娱乐活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在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广场的边缘,我看到了一些展览馆,展览着农耕工具、农民艺术品等,这是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舞台上表演的戏曲节目,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活动广场通过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让农村居民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

第五段:人们的收益和关怀。

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文化娱乐的场所,也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关怀。通过参与广场上的各种学习班,人们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广场的存在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在闲暇时间有更多的选择,享受更多的乐趣。广场上还设置了志愿者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帮助。这些一系列的举措,使广场深受农村居民的喜爱和认可。

总结:

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以其独特的布局和功能、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农村文化的作用,以及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收益和关怀,成为了农村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这些广场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和文化学习机会,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文化活动广场将会在更多的农村地区建成,为广大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精神享受。

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篇三

广场舞在社区中的广泛兴起,大大促进了社区体育文化生活的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手段,广场舞对社区体育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2.1广场舞有助于繁荣社区居民文化生活。

广场舞的广泛开展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为社居民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平台,成为社区居民茶余饭后重要的一项体育锻炼活动。广场舞由于属于群众自发性自娱自乐项目,其不受运动场地、时间、设施以及运动服饰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社区居民容易参与到该项目中,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广场舞必然会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人们通过参与广场舞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弥补了人们情感的缺失。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居住多年连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化,而广场舞运动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无论年龄、性别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广场舞,通过广场舞展现自我的价值,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机会。

2.2广场舞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只有大力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广场舞所产生的正面、积极地精神效益,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广场舞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它是将积极向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愉快的旋律展现给社区居民,比如近些年所流行的《最炫民族风》广场舞,给人一种愉悦、振奋的精神,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同时广场舞所营造的氛围有助于提升整个社区的精神文化内涵,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因此社区通过广场舞会提升整个社区精神文明的构建,在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2.3广场舞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建设需求,确保居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体系。

社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证社区健康发展,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人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因此他们需要在社区中寻求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而广场舞由于其动作简单、舞姿优美适合于不同阶段的人群进行锻炼,人们通过参与广场舞会将平时工作中的各种压力释放出来,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广场舞属于全面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全面为服务对象的,因此广场舞的开展能够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了基本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迎合了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

2.4广场舞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体育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不仅包括陶冶人们的精神文化,而且还包括要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人们的体质。广场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运动形式简单,更重要的是因为广场舞能够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一是广场舞有助于增加人体的骨密度,防止骨质增生。人们经常参与广场舞锻炼可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有效的锻炼,刺激骨无机盐密度提升,抑制破骨细胞分泌;二是改善血管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三是提高记忆力,延缓衰老。

3推动广场舞运动开展的主要对策。

3.1普及广场舞健身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对广场舞的认识。

广场舞属于新兴运动项目,其在社区中的普及率相对还不高,尤其是在社区年轻群体中的普及率不高,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居民对广场舞的认识还不全面,认为广场舞属于退休人员的运动项目,不适合年轻人员,因此提升广场舞在社区中的普及率: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传统媒介工具,加强对广场舞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广场舞的认识水平,比如社区公共服务部门要与新闻媒体单位建立合作,开展专门宣传广场舞运动的报道,并且要组建各种形式的广场舞运动比赛等活动,以此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广场舞运动中。其次社区要充分利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广场舞健身知识的宣讲,向居民讲解正确的健身方式。比如社区可以利用社区公开栏,以动漫的形式向居民展现广场舞健身运动的知识视频,让人们观摩正确的动作。

3.2政府部门要重视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广场舞运动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近些年,由于广场舞噪音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矛盾纠纷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为广场舞运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以此解决广场舞运动与居民生活之间的冲突,具体的建设措施:一是政府部门在构建体育基础设施时一定要结合居民社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和完善广场舞硬件设施,比如广场舞的场地建设要远离居民生活区,并且要给予一定的硬件基础配套实施,例如修建公共卫生间、修缮照明设施、电力设施等等;二是合理规划体育文化活动室,尽可能的为广场舞提供专门的运动场地,避免过大的噪音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三是政府部门要给以广场舞运动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购买相应的运动设施,比如购买音箱、服装等。

3.3加强对社区广场舞健身运动的指导。

综合城市社区广场舞运动的开展效果分析,影响社区广场舞运动的重要因素就是社区广场舞的指导教师队伍短期,社区广场舞的形式很大一部分是离退休的舞蹈教师领队传授的,而一些小区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就会导致该社区的广场舞运动形似过于单一化,以笔者所在社区为例,笔者所在的社区属于老旧小区,其老年人居多,根据调查很多人愿意参加广场舞运动,但是广场舞运动却很难开展起来,追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指导教师,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社区广场舞指导教师的建设:一是社会志愿者要定期组织专业的舞蹈教师深入社区指导居民开展广场舞运动,普及与广场舞相关的知识,丰富社区居民的广场舞的运动内容;二是街道办要发挥组织服务职能,组织社区爱好广场舞的居民定期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通过个人学习实现以点带面、逐级放大的效应。

3.4加强广场健身舞活动的组织管理。

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篇四

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育的目标是将一个教学能力几乎为零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宽泛知识和准确概念的舞蹈教师。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发挥舞蹈的美育本质,帮助学生树立教师职业道德,然后引导学生了解教学特点,获得必备的教学经验,以期提高学生的教学自信,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人民舞蹈教师。

二、以广场舞为榜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控教学目标。

舞蹈是肢体语言艺术,它主要以人的动作来体现美感、传情达意。因此,它对人的形体等基本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基本功训练便成为每个高等师范学校舞蹈学生必需的专业训练课程。劈叉、下腰、横叉、抬腿、压腿等基本功训练原本就单调乏味,再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成人的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定型,在软开度、柔韧性等方面的可塑性已有所降低,在训练中势必导致身体上的痛苦。这样使得部分学生对舞蹈基本功训练产生畏惧心理,萌生厌学甚至放弃的念头。面对这样的学生实际情况,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放下身段向广场舞学习,适当调整教学目标要求:如基本功训练宜简化到最低程度,只要学生能掌握基本功训练的方法,领会动作要领,明确训练目的,鉴别动作的正确与否就可以了;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搞“精妙准”,要求腰腿的软度、跳跃的高度、旋转的速度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控制”这一动作练习的教学,如果过分强调腿的控制高度和时间长度,学生就可能会不顾自己的能力去贪高,从而产生弯腿、挫腰、送胯等毛病,这样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对基本功训练甚至对整个舞蹈学习的信心。假如我们在教学中降低并分解它的目标要求:第一步只要求学生体会控制腿的感觉和掌握操作要领,第二步让学生慢慢体验感受身体重心的控制,第三步再把握舞姿的控制,这样循序渐进、分层提高,不仅易达成“控制”这一动作的教学目标,而且又使每个学生感到学得轻松而又成效。

三、坚守体验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

舞蹈是体验的艺术,其精妙处只能意会。舞蹈教学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舞蹈教学。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舞蹈基础比较薄弱,在体验基本功、学习舞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辅以舞蹈作品鉴赏来感受舞蹈语言、丰富舞蹈语汇,从而拥有良好的舞蹈体态,能够正确优美、完整流畅地完成舞蹈动作。当学生的舞蹈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后,要注重表演实践。表演实践是提高学生舞蹈水平、提高学生舞蹈兴趣的一个重要举措。因为学生登上舞台表演不仅集中展示他们刻苦训练成果,而且这种由观摩者到表演者的角色转换,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表现、爱炫美炫技的性格特点,对其今后坚持舞蹈学习极具激励作用。能否带给学生愉悦的审美体验既是舞蹈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又是舞蹈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人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面临的艰难困苦涂上快乐的色彩而征服之。这种变“苦”为“乐”的情景创设应用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能给学生眼前的学习带来乐趣,而且还会使他们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形成持久的舞蹈学习动力。

四、不断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舞蹈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舞蹈兴趣的培养既是舞蹈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在舞蹈方面持续发展、持续热爱舞蹈的根本保障。兴趣不人是与生俱来的,是成长过程中在其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兴趣一经形成,便会磁石般的吸引人们去参与、从事和探究感兴趣的客观事物。广场舞之所以参与者众多,就是因为人们需要长寿,需要健康,需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需要尽情地享受幸福快乐的富裕生活,进而对广场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然。我们应当由此受到启发,重视兴趣的培养。再则,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已不再是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教育的目标取向应当对准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自我激励、自强不息的方向。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成为必然选择。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和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中对音乐教学目标任务是这样论述的,“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延长若干年并且缓步把它提到更高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的个人幸福,并且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活和一个更广阔的个性。”因此培养学生舞蹈兴趣已不仅仅是为了使其获得学习舞蹈的动力,其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目标之一。

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篇五

第一段:引言(100字)。

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作为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本人参加了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一次活动,深受启发与鼓舞。下面,我将从参与感受、文化氛围、人与自然的关系、社区凝聚力以及文化体验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参与感受(200字)。

在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活动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对参与者的尊重与重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退休的老人们,活动组织者都精心组织,注重每个人的参与程度。同时,活动形式多样,有音乐、舞蹈、戏曲等,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与其他参与者建立了友谊。这种参与感受让我更加热爱农村文化活动广场。

第三段:文化氛围(200字)。

农村文化活动广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无论何时,广场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还能倾听其他人的演讲或表演。在这样的氛围下,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得到了提升,激发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文化氛围的营造使农村文化活动广场成为了农村文化的广泛传播的重要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第四段:人与自然的关系(300字)。

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广场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花坛、草坪、绿树成荫的小道等,让人们有机会与自然亲近。活动中,人们可以上台演出、下地表演、在广场上休息,在自然的环绕下感受生活的美好。广场还建有废物分类回收站,倡导环保理念,鼓励人们保护环境。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呼吁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第五段:社区凝聚力与文化体验(400字)。

农村文化活动广场在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体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场定期举办庆祝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等,吸引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搭建了居民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活动,人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与亲近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在文化体验方面,广场设有图书馆、艺术展厅等文化设施,人们可以借阅书籍、欣赏艺术作品,充分体验农村的文化魅力。文化活动广场的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体验促进了居民精神文化的提升和社区建设的发展。

结尾(100字)。

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作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拓宽了参与者的视野,增强了文化自信心,促进了社区凝聚力。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和管理,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活动质量,将农村文化活动广场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文化亮点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篇六

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在无形当中促进了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广场舞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健身和娱乐方式来说,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为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全面的力量支持。基于此,为了能够将广场舞的积极作用与文化内涵充分地发挥出来,笔者结合广场舞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广场舞的形式与艺术特点。

在无数个清晨或傍晚,我们都能够在各个社区空地、休闲广场以及公园中看到一支支广场舞队伍,他们跟随着节奏轻快且朗朗上口的广场舞曲轻盈地扭动着身体,这些广场舞参与者们无一不是神清气爽且面带笑容,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且欢乐幸福的感受。广场舞在最近几年来快速发展成我国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健身项目,并且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通常情况下,广场舞都是由普通民众自发组织的,比较多见于小区内的空旷场地、公园以及广场等室外场所,广场舞的参与人数可多可少,并且不会受到年龄与舞蹈基础的限制,可以说是一种通俗易学且老少皆宜的休闲健身活动。此外,广场舞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比较丰富多变,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喜好来加入一些不同的舞蹈元素,例如腰鼓舞、健身操以及交际舞等。总的来说,广场舞正在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并且已经成为了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项目,对国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

二、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舞蹈是一项拥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艺术形式,在语言还尚未出现时,古时的人类就在运用舞蹈动作表达意愿和交流感情,并且通过舞蹈来庆祝一些值得高兴的事情。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人们的物质资源与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愈发丰富,从而创造出了可供自己日常休闲与健身的广场舞蹈,让广场舞深深地扎根到了我国群众百姓的生活当中。如今,广场舞的艺术功能与表演形式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自从我国正式进入到改革开放阶段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国家的政府就一直在深入地开展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在90年代后期,各个地方上的政府部门还相继修建了一些可供群众休闲放松的文化广场。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广场文化已经逐渐地演变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都开始去主动地加入到表现广场艺术的队伍当中。在最近几年来,随着“健身风潮”的掀起,广场文化也开始被逐渐地延伸到了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强化的今天,农村居民也开始将广场舞作为自己休闲放松和锻炼身体的首选。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大范围普及也对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优秀资源,人们可以在网络当中学习到最新的广场舞动作与技巧,从根本上提高了广场舞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2]。

广场舞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首要作用即为让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与繁荣。广场舞作为一种十分简单且亲民化的艺术形式来说,不仅让我国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多彩,而且还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由于广场舞本身具有着多元化与自娱性的特点,并且还不会受到舞蹈基础、服装道具、时间、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因此更加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与学习生活。除此之外,在参与广场舞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达到陶冶身心和增进社交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于现代人健身、娱乐、交友的精神生活需求。广场舞的快速发展集中化地表现出了我国群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同时还为新时期背景中的群众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与文化元素。在广场舞的帮助之下,我国的群众文化同时还会带动起其他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各个地方上的政府部门与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对广场舞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并且还可以根据当地群众的反响来组织一些内容丰富的广场舞文艺活动,通过此种方式来促进我国群众文化建社工作的顺利开展[3]。

广场舞的快速发展与大范围普及促进了群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爱好者们会在参与广场舞的过程中彼此关爱和沟通,继而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慰藉,在无形当中促进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与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在日常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拿出更多的精神和动力。由于广场舞的目的就是服务和娱乐大众,因此它所采用的也多是令普通百姓比较青睐的活动方式,在舞蹈歌曲与舞蹈动作的编排上也大多都比较贴近弘扬时代精神的主题,在其中蕴含了强劲的生命力与正能量。广场舞诸多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群众正确价值观念、社会观念以及人生观念的形成,通过最普通却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来达到矫正群众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成功实现了振奋人心与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4]。

接触一些不良文化。广场舞活动则能够为普通基层群众提供更多的娱乐与休闲选择,让他们可以在集体的氛围内更好地体会由群众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各个地方上的文化场所也可以利用广场舞的编排优势,让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变得更加新颖有趣,在此基础之上表现出群众文化艺术的技巧水平。

四、对广场舞的相关建议。

(一)文化主管部门要提高对广场舞的重视。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很多地区中的广场舞活动都在社区广场、空地以及公园等地点开设,政府与文化管理部门并没设置专门的文化活动场地,这种情况就严重影响到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日后的管理工作当中,各个地方上的文化主管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重视与规范化引导,文化主管干部应当切实地参与到由群众所自发组织的广场舞活动当中,深入且全面地了解群众在参与广场舞活动时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根本上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社区要加强对广场舞的管理。

纵观广场舞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参与者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发地组织广场舞活动。然而,由于参与人数越聚越多,广场舞活动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存在着一些不得不去重视的安全隐患。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社区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工作职能,定期地举办一些符合本社区实际条件的广场舞交流活动,通过此种方式来宣传全民健身与终身运动的健康理念,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广场舞。

在开展广场舞活动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很多广场舞组织中都存在着热爱舞蹈且拥有一定舞蹈功底的成员。各个地方上的社区与文化管理部门如果可以对这些成员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训,那么一定能够让广场舞活动开展得更加规范化与专业化。除此之外,广场舞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也要去不断地吸收和接纳一些新元素和舞蹈形式,根据当前的流行文化来改革广场舞内容,以此来增强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篇七

摘要: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广场群众舞蹈,而且发展了广场群众舞蹈。舞蹈是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宣泄压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且能够益心健体,受到不少中老年人的喜爱。广场群众舞蹈作为一种大众参与、娱乐身心、发展友谊、维护健康的活动,能让人们的精神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得到放松,在放松的同时获得乐趣,并由城市带动逐渐向农村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文化大院、广场都是广场舞发展并迅速壮大的土壤。

一、广场群众舞概述。

广场群众舞蹈是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特殊的表演形式、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来表演的舞蹈形式。它泛指那些非专业人员参与的非舞台表演艺术的舞蹈。其表演是具有浓厚的普遍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其舞蹈基本上是人人都可以跳的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舞蹈。

二、民族民间舞元素在广场群众舞的应用。

(一)秧歌元素。

秧歌历史悠久,是举世闻名的民族舞蹈精华和宝贵艺术遗产,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我们北方广场舞蹈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它有着简洁欢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情趣昂然的姿态和红火热闹的场面,主要以东北秧歌较为广泛流行。秧歌舞具有: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等特点。

(二)草原歌舞元素。

广场群众舞中草原歌舞元素一般都应用于具有藏族特色的流行音乐,如“天路”、“草原上的格桑花”,还有凤凰传奇演唱的系列歌曲等等,这些音乐仿佛把人们带到了素以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欣赏那高耸入云、晶莹圣洁的雪峰和层峦起伏、雄壮肃穆的'崇山峻岭,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使群众舞更富有大众性,更容易推广,使其在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简单而又具有藏族舞蹈特色的广场群众舞蹈,适合广大群众学习和表演,同时也能使广大群众更深的了解藏族文化,使民族性的文化得到更广的发展。

(三)蒙古舞蹈元素。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快吸慢呼是蒙族舞蹈的呼吸特点,蒙族舞对步伐及肩部、手部、臂部的训练,必须用呼吸。以呼吸带动踏步、拖步的起伏,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气力相互协调,还需要呼吸来衔接前后动作,表达感情。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多以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三、民族民间舞元素在广场群众舞中的作用。

(一)使广场群众舞内容丰富多彩。

各种不同风格的民族舞元素的从新融入,给广场群众舞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广场群众舞蹈将传统的民族舞蹈动作元素加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它保留各种舞种的风格特点,由开始的徒手扭秧歌发展到利用扇子、长绸、灯笼、花束、手鼓、花棍、花灯、花伞等各种道具进行表演,增添了动态之美,增大了表现力,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细观我国第二届中老年广场舞蹈大赛,形式的范畴已从传统的秧歌发展为中华民族民间舞、健身舞、集体交谊舞、服饰风采、秧歌五项。

不难看出,这样一来,既使民族性的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使广场舞蹈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广场舞以崭新的姿态和强烈的感染力,在艺术领域中异军突起,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民族民间舞元素在广场群众舞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历史进程、自然条件造成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点。如,朝鲜族舞蹈庄雅秀美,维吾尔族舞蹈诙谐风趣,藏族舞蹈高亢豪放,傣族舞蹈优美典雅,蒙古族舞蹈剽悍奔放,汉族舞蹈热烈欢快。这些舞蹈以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充分展示在农村广场群众舞蹈文化活动中。茶余饭后和劳动之余,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娱,常常形成舞者越舞越热烈火红、观者越看越激动的局面。长此以往,广场群众舞蹈文化活动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

(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传统是一种融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博大恢宏的民族精神。它能引发民族的共鸣。民间舞蹈是最传统的舞蹈,经过无数舞蹈研究者的努力,形成了完整而又系统体系。中华民族民间舞的这种继承与创新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奠基工程之一,它同样能够维系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它同样将对建设巩固先民的精神支柱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应当充分估计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在广场群众无风靡中华城市大地的同时,也在席卷着农村。广场群众舞蹈在不断地吸收各种舞蹈元素,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广场群众舞蹈的源泉。虽然现在人们的舞蹈素质还比较弱,但人们的舞蹈意识已经很强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民族民间舞蹈会在广场群众舞中的到广泛应用。民族舞蹈的精华久会完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中华文化又会以这种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周大明.由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引发的思考[j].大舞台,2006(01).

[2]张志萍.感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1).

[3]许恩.在传统与现代中徜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04).

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篇八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50以前的奴隶社会。广场舞源于社会生活,是人民大众创造的舞蹈,是传统舞蹈的延伸,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涌现了许多文化广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广场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广场舞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随处可见广场舞爱好者,已然成为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们的情绪、生活和人际关系,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广场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对广场舞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使其更具现代舞和地域特色,被更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广场舞已然成为当前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在舞动中强身健体,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广场舞的特点。

当下广场舞可谓是最火热的业余活动,人们在早晚出门时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广场舞活动。相较其他活动方式而言,广场舞具有集体性、娱乐性、自由性、自发性的特点,是群众参与性活动。人们在进行广场舞活动时,表演场地与围观群众是相通的,群众也可以自行参与其中,以集体舞蹈形式呈现在人民面前。民众多选择欢快的音乐,让人们在舞蹈和音乐的感染下放松身心,赶走一天的疲倦和不良情绪。广场舞多是民众自发组织的,自掏腰包购买设备,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意愿选择活动的地点和时间。广场舞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地方的人,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其广场舞也有相应的差异。广场舞没有任何的功利性色彩,是民众为了自娱开展的活动,人们在参与中感受舞蹈的魅力,彼此交流感情,宣泄情感,观赏者也可以得到精神享受,从某种程度上讲,广场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人们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广场舞的作用。

广场舞是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人们在进行日常锻炼时不仅能够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消化,消除不良情绪,还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愉悦身心,锻炼人们的记忆力,具有健身、健心、健腦、健美等多项作用。此外,开展广场舞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交友娱乐,在活动参与中人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感受舞蹈的魅力和乐趣,对于提高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愉悦心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农村开展广场舞活动,能够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广场舞是一个群众性活动,它具有娱乐和健身的双重功能,是不同民众的组合。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见解都不尽相同,开展广场舞活动,为人们提供一个文化传播的场所,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一改过去农村群众业余生活枯燥乏味的状况,便于民众在休闲娱乐时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减少隔阂和矛盾。便于民众彼此学习,共同进步,陶冶情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奠定基础。

在农村开展广场舞活动,能够加快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多的要求,希望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发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由于广场舞活动没有什么门槛,普及范围较广,可以借助广场舞这一平台进行文化建设,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在活动中传递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民众进行讲解,加深民众的认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人们的修养和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便于人民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高整个农村的文化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建设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将广场舞作为该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境界,充分发挥广场舞的独特魅力,唤起民众的活力,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建设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2]徐国科.探讨乡村广场舞的兴盛对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j].中华民族博览,2016(08).

农村文化广场协议书篇九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指引农村文化发展导向,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但是,怎样构建农村群众文化,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对此,笔者根据实践研究,就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思想意识逐渐提升,开始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如今,农村地区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文化建设也逐渐走向正轨。另一方面,群众文化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一些地区文化建设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1)文化活动多样。如今,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产业范围逐渐扩大,相对于以往农村生活,现代人生活压力与劳动强度得到了缓解,人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生活。不完全数据显示:农村人口中,日常活动健身的人所占比重最多,占据19%;利用生活之余看电影的人仅6%。其余上网、看电视等文化活动占据7%。当前,人们文化活动形式逐渐增多,其相关文化设施也得到了普及。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图书室以供人们学习更多知识。此外,人们对话剧、戏剧活动的参与性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老年人参与更为积极。(2)人们文化需求增加。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提升,其精神文化需求也相应增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地区每当节日时都会举办龙狮舞、划龙舟等活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该种文化活动开展较小,也使得人们缺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不过,伴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人们精神需要逐渐增加。从现阶段看,人们的文化活动多以电视节目观看为主。

(1)缺乏组织力。根据现阶段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状态看,多数群众的文化活动为电视观看、广场舞等,人们在看书看报上的活动较小。因为一些农村地区网络未实现全面覆盖,人们对于一些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的关注度较小,甚至一些地区仍然停留于麻将、扑克等带有性质的活动中。这对新农村文化环境构建具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区域的文化活动多为任务发布形式,上级领导直接安排,缺少群众根基,不能代表人们的真实想法,不能实现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目标。(2)文化干部人才资源不足。现阶段,多数农村干部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又由于人员资源不足,使得一些干部一人身兼多职,无暇顾及文化建设与提升。尽管城市中一些文化单位会下基层组织农村文化活动,不过其组织重心仍然为文化干部。根据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形式分析,农村文化人才资源紧张,整体组织能力弱,艺术创造力与执行力不够。受文化服务水平与人们综合文化水平影响,人们文化活动形式较少,缺乏创新思想,人们参与性较低。

笔者认为:想要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还需要从根本问题的解决上入手,例如:文化建设规划、财力投入等,提高人们文化意识与文化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1)合理规划,做好群众文化管理。构建农村群众文化体制,其当务之急是各基层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重视。还需要在有效领导下,才能让人们感受到文化建设的真正价值。所以,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实,政府应该将文化建设列为责任目标管理工作中,将农村地区的财力投入列为管理范畴。全面落实文化建设,做好规划和设计,各单位之间相互监督,做好绩效评价。(2)增加财力建设。想要做好群众文化建设自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一些文化建设制度还需要照顾落后区域,实行分层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个人或是企业、政府筹资形式进行群众文化建设,实行多来源资金聚拢,确保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秉承因地制宜理念,根据不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现状与需求进行设施完善。此外,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文体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成为落实群众文化的关键。做好网络文化建设,确保正常文化建设管理与文化活动,进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3)构建特色文化活动。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些地区特色传统文化更值得继承与发扬,是生活在本地区的人们的精神食粮。尽管因为不同影响因素,使得我国一些传统特色文化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现在我们有义务将落后的特色文化扶持起来,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进而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核心。所以,还需要各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做好传统特色文化挖掘与保留工作,注重对外沟通与合作,使其成为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做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还需要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抓住契机,有质量地做好群众文化服务体制建设,积极应对文化建设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要求,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建政.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