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修复寺庙申请书 寺庙维修殿堂申请报告怎么写(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9:34:53 页码:8
修复寺庙申请书 寺庙维修殿堂申请报告怎么写(9篇)
2023-01-12 09:34:53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有关修复寺庙申请书(推荐)一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夫子庙始建,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孔庙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因祭奉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南宋建炎年间遭兵火焚毁。

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又重建,称建康府学。

元朝时期,改为集庆路学。

明初为国子学,将上元、江宁两县学并入,后为应天府学。

清朝时期,将府学迁至城北明国子监旧址,将夫子庙原府学故地改为江宁、上元两县县学。

清朝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焚毁而严重损毁。

1984年,市、区人民政府为保护古都文化遗产,经有关专家科学论证和规划,几度拨专款,历数年的精心维修和复建。在东起桃叶渡,西抵中华门1.8公里的秦淮河两侧,一批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得到了恢复和建设,还兴建了高低错落、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河厅河房、歌楼舞榭,以及商业街众多的书肆、小吃店、茶馆与酒楼,并在河上恢复了绝迹多年的“秦淮画舫”。

1985年,修复夫子庙古建筑群,周围茶肆、酒楼、店铺等建筑也都改建成明清风格,夫子庙建筑群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临河的贡院街一带则为古色古香的旅游文化商业街。同时按历史上形成的庙会的格局, 复建了东市场、西市场。 这里供应的传统食品和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举行夫子庙灯会。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后投资10多个亿,恢复建设了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江南贡院、乌衣巷、王谢古居、吴敬梓故居等20多处、30多万平方米古建筑,亭、台、楼、阁、殿错落有致,再现了明清江南街市风貌和古秦淮河厅、河房景观,六朝、明清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形成了小商品、古玩字画、花鸟鱼虫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市场群,成为南京商业中心之一。

有关修复寺庙申请书(推荐)二

各位游客:

随着移民东渡,妈祖也到了中国台湾。现在,妈祖已经成了联系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和平使者。大陆的妈祖神像多次到中国台湾,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各界人士顶礼膜拜;中国台湾的渔民也经常到大陆来参拜妈祖。妈祖是华夏儿女尊崇的海峡女神。

弥勒佛身后的是韦驮,他手持金刚杵是佛教中的护法神,据说,如果寺庙中韦驮着地的金刚杵表明这个寺庙是子孙庙,对外来的云游僧人不开放,最多可吃两餐,不得留宿,如果韦驮将金刚杵横放在手臂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十方丛林,云游僧人可以免费食宿,如果韦驮一手将金刚杵高举过额,表示寺庙对云游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欢迎诸位来河北旅游,祝各位在普宁寺度过一段轻松惬意的时光。

普宁寺系承德外八庙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这里群山环抱,形胜优越,气候绝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这里兴建了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成为仅次於北京的全国第二个政治中心,它融汇了我国多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建筑,使承德成为一座以园林和寺庙著称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外八庙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安寺和罗汉堂等11座寺庙组成,这11座寺庙分外八处受北京雍和宫管辖,得名“外八庙”。其中以普宁寺最为完整、壮观。

普宁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较大的寺庙建筑群。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因他们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称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宁寺。淆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取名“普宁寺”。

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七堂伽蓝”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南北长150米,宽70米。北半部为藏式寺庙建筑:以大乘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红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兴盛,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阻碍,也互为斗争。自唐武宗灭佛之后,惟有禅宗弘而不衰,成为会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净土宗、密宗、律宗结合得最紧密。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关于中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显著的反响。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及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普宁寺正门,面阔五间,当中三间石刻拱门,象徵“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殿内供奉的两位天神即“哼哈二将”,是1986年修复时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刚杵,裸露上身,衣缠腰际,瞠目作威猛状。左为密持金刚,右为那罗延金刚。碑亭为平面三间方型,重檐歇山顶,下檐单翘单昂,上檐单翘重昂,黄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亭内有三座碑,中间是《御制普宁寺碑文》,记载了兴建普宁寺原委和布局;左右为《御制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御制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述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贵族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巩固西北边防的史实。这三座碑均为乾隆御笔,用满、汉、蒙、藏四种文书写成。钟楼平阔三间,两层楼阁,单檐歇山顶。内悬清朝雍正年间铜钟一尊,高2米,口径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击108响,僧人开始上殿念经。佛教称这108声钟声可去108种烦恼,“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装饰铜质鎏金宝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头共有十个鸱吻,在建筑上可保护脊垄稳固、不渗水。檐角上各有七个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像,它们各有其寓意。第一个是龙,能兴风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个为凤,鸟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个是狮子,为镇山之王,勇猛威严。第四个是天马,象徵皇帝威德畅达四方。第五个是海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个是狻猊,是一种能食虎豹的猛兽。第七个叫押鱼,为海中异兽,能灭火防灾。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间是现世佛释迦牟尼,左边是前世佛燃簦右边是未来佛弥勒,木雕金漆,金光闪烁,仪态庄严。两侧山墙石坛上排列十八罗汉像。北墙绘有八尊度母和胜乐十六天女图,栩栩如生,传神入画。屋顶绘有六字真言。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个大工程,秦始皇是用了二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呢可见,没有大量的劳动人民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好了,被刺旅途到此结束了,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光临。

普宁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风格,通过建筑总体布局和个体造型来反映藏传佛教的世界观,把密宗的曼荼罗等清净佛国理想境界用具体建筑形象表现出来,使整个建筑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罗”的梵语,义为“轮集”,或译作“;轮坛”、“坛城”,是密宗僧侣修行时构筑的法坛,后演变为“圆轮俱足、诸佛集会”的圣坛。普宁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据佛经对宇宙的描述设计的。

(石牌坊)这里有两座牌坊,分别为嘉庆道光年间建造。牌坊上刻着“朱买臣负薪读书”、“李密牛角挂书”、“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奋读”等我国古代圣贤勤奋攻读的故事,时隔80多年后宣统元年修文昌祠,这个道教建筑又巧妙地将牌坊空隙作大门,牌坊空门填石后作前墙,于是整个普光寺形成了集寺、观、祠、坊、阁为一体和格局,这在国内实不多见。1990年,毛泽东主席的秘书李锐参观普光寺后即兴题写了一幅对联:“寺、观、阁、祠、坊一体,儒、释、道、文、武合流”。十几个字对普光寺的个性特点作了最好的总结。

大乘之阁巍然屹立中间,代表须弥山,象徵世界中心,阁之东西则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环绕宇宙世界运行,阁的四面有四座重层殿宇代表四大部洲:东胜神洲殿象徵风,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为三角,起着促进万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贺洲殿象徵水,摄受万物,建成椭圆形台殿;北俱卢洲象徵地,保护万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阁之四隅有四座宝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为“大圆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认识世界万象;东北角黑色塔为“平等性智”,视世界万物平等无差别;东南角的红色塔为“妙观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恶,妙观万法;西南角绿色塔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业。大乘之阁五顶紧密连接,结成一个屋顶组群,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顶建筑改变比例,作为基座,上建汉式木构建筑,而白台建筑则是藏族形式,这样使汉藏建筑巧妙结合,外形雄伟又具有园林配置,形成汉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风格独特的寺庙建筑。

首先大家集体随我向后转,庙门正额上方浮刻极乐寺”三个一米见方大大字,笔力苍劲浑厚,落款有民国十三年七月南通张謇”字样,张謇是清朝末年江苏南通的最后一科状元,后来下海”办实业,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

大乘之阁内部分三层,在上下贯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这尊佛像高22.28米,腰围15米,重量达110顿,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制成,约需120立方米木材。观音站在莲花座上双手合十,背后又生出40只手来,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庄严,慈颜善目,衣纹自然流畅,是宝贵的艺术珍品。

在千手千眼观音两旁是高达l4米的善才和龙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阁的二楼供藏五方佛,三楼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宝塔。阁内的墙壁均用万佛龛装饰,每个佛龛内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无量寿佛,共计一万零九十尊,整个殿堂装饰得金碧辉煌。

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

大乘之阁东侧还有妙严室,是乾隆皇帝进庙休息之所。西侧有讲经堂,是蒙古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讲经场所。周围还有八栋共40间僧房,是上层佛教界人士驻锡之所和喇嘛僧房。据说在乾隆年间,普宁寺有喇嘛二百多人。

好,游客朋友们,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朋友们,刚才游览了普光寺里的佛教建筑,顶礼膜拜了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相信您一定得到了一份超脱和升华,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相邻的道教场所。道教是我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尊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认为“道”是“万物之母”,是无所不在的力量,“神异之的,实而有性”,可以“因修而得”,人若得道,可长生不老,成仙归正果。自金元以为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有关修复寺庙申请书(推荐)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

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锦州中旅的导游员,我叫,非常高兴认识大家。那么这次为期一天的旅游就有我陪您度过,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旅行社的全体员工对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更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在一天的旅行中当您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请及时与我联系,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我们途中大概需要二个小时的时间,途经凌海市、石山镇、北宁市闾阳镇最终到达我们的目的地青岩寺。青岩寺所地,北宁市长兴店镇,文化进步经济繁荣,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这里是东北葡萄生产第一镇。农民的水果储藏业也十分发达。青岩寺已敞开胸怀,真诚地欢迎天下朋友来这里沐浴吉祥和幸福。

据记载:青岩寺始于北魏。历代多有开发重建,尤其在明万历年间重修为盛。现经当地政府近十年的修复、建设,使古寺更兴,青岩更丽。如今,青岩寺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风景区。同时,又是省批准的宗教活动点。

整个青岩寺分为下院、中院、上院、文殊院四个院。整个寺院以上院石洞中供奉的佛像为主,因其型呈歪脖之态,故俗称“歪脖老母”。据说观世音佛像造型居多,唯歪脖之态,举世罕见,为游人称道、敬仰。又因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著称,善良的人们赋予其许多优美的传说,而且,这些传说都与周围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溶为一体。

首选映入眼帘的是青岩寺的山门,山门是由北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形象是糅合中国古代牌坊与塔的造型,正面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青岩寺”三个字,经过一段路我们可以看见山门的旧址,也是由赵朴初老先生题词的。

在石路两侧,有一对苍松结伴而立,两树的苍枝绿叶在空中错错相交。远远望去,好像一对情意绵绵的恋人,搂腰搭肩共述衷肠。因此,人们称之为“松人恋”。相传,在很早年间,山下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小松,女的叫小青,他们从小青梅竹马,长大情投意合,彼此都产生了爱慕之情。一对恋人面对青山、绿水、订下了百年之好。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好事多磨早就对小青垂涎三尺的王财主趁虚而入。他又是用势力威胁,又是用财富引入引诱,非要娶小青做妾不可。在他的威逼、引诱下,小青的父亲竟答应把小青嫁给老财主。小青姑娘哭得死去活来。趁着月色,逃出家门,悄悄地找到小松,两人抱头痛哭,觉得无路走。他们面对脚下的万丈深渊,双双对天长叹,然后把一横,手挽手向万丈深渊跳去。跳下后,他们觉得身边呼呼的风响,而身子却腾空而起,不但没有坠落,反面随风飘向上院的石洞中。睁眼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手端着一碗水站在他们的面前,笑吟吟地说:“年轻人,风浪已过,回家成亲去吧!切记,万事不可轻生,只要心中有佛就可逢凶化吉。”这对年轻人大吃一惊,知道遇见了活菩萨,连忙回家,各自把这一奇遇对家人讲了。而家人告诉他们昨夜里那个欲强娶小青为妾的老财主已坠崖而死。为纪念这个奇遇,小青和小松结婚的当天,就在通往下院的路上种了一对青松。人们都把这对青松看作平等、友好、善良恋情的象征,尽力地保护它们的生存。

过了恋人松我们就到了青岩寺的下院,下院是大雄宝殿和韦驮殿。大雄宝殿内供奉了三尊菩萨,中间一尊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左边是地藏五菩萨,保寿保平安的,右边是观世音菩萨。对面就是护法韦驮殿和四大天王,它们是保护佛祖的。

出了下院登上石阶,整个青岩寺共有1088个石阶。继续向前走就是药师殿,药师殿中供奉三尊菩萨,中间的是药师傅,左边是日光菩萨,右边是月光菩萨,他们三尊合称“东方三圣”。他们的意思是日月东升,它们放射地光芒照射着众生,使人们得到快乐和健康。过了药师殿向前走,就到了中院。中院有进香殿,里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的下身。进香殿也是为了一些老弱病残的人修建的,他们上不了上院老母洞中,就在这里为老母进香,而老母洞正与进香殿垂直相望,我们上香时仿佛老母正在望着我们一样。

过了进香殿,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关口,由小篆体书写的三个字“抱曲关”。过了抱曲关,就是九道弯,又称九曲云阶。

九道弯穿云破雾,悬架山崖,时而顺峰盘旋而上,时而沿坡迂回通幽,真是九曲婉转,妙趣横生。

九道弯是通往上院的必经之路,其山势复杂,路线难选。据说,为打通来往上院的山路,寺院主持僧人请遍能工巧匠,沿峰岭查看,都没能设计出最理想的路线。正当众人面对险峰峻岭为难时,忽然有一红衣少女盈盈走来,面对众人微微一笑,转身向上院走去。身后留下一条长长的彩带。只见这条彩带时而穿峰越岭,时而通幽饶谷,飘飘洒洒直通上院。

面对这条奇异的彩带,众工匠眼睛一亮:啊!这正是神仙所赐的绝妙通道线路。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沿着彩带飘过的路线设计,修建了这条著名的“九曲云阶”。过了九道弯就到了我们费了千辛万苦要拜见的歪脖老母,供奉老母的山洞,称为老母洞。因老母洞背靠青岩,所以得名“青岩寺”。

有关修复寺庙申请书(推荐)四

在上海地区众多的道教官观中,上海城隍庙以其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相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620xx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xx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庙位于黄浦区方浜中路安仁街西。城隍庙原为金山庙(霍光行祠),供奉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明永乐年间(1403-1424),知县张守约改建为城隍庙,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神,庙王祀奉秦裕伯并祀霍光,俗称“前殿为霍,后殿为秦”。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门,知县冯杉题“保障海隅”四字镌刻山门石碑坊上。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有扩建。民国时期,该庙屡遭火灾。民国20xx年重建大殿。

1949年解放后,城隍庙几次对各殿修缮清理,撤除一些杂乱神像,恢复正规道观面貌。1966年城隍庙所有殿宇被改为他用。1995年春正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上海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豫园商城。商城内道路较窄,建筑多建造于1920xx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商城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顾客熙熙攘攘,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

在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还有南翔小笼和酒酿圆子,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湖心亭,建于1984年,现是上海一家著名的茶楼,坐在楼上,一边品茶,一边凭窗欣赏外面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趣。在城隍庙,您还能买到许多上海地方的特色商品和食品,如有止咳、化痰、润喉、开胃功效的梨膏糖,具有60年制作历史的五香豆等,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如今一期改建工程已完工,商场的营业面积由原来的1.8万平方米扩大为7.5万平方米,在今天的豫园商城里,一群仿明清建筑风格的江南古建筑展现在游人面前,每幢建筑都是飞檐翘角、 雕梁画栋,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新建楼群建筑外型沿袭江南明清园林的风格,而仿古建筑外形的内部却是现代化的商场,其“外古内洋”的特色,能够与原有的景观和谐统一,相映成辉,成为上海的一座集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购物中心。

城隍庙历史

有说城隍作为神,是由《礼记》中所渭“天子大蜡八”而来。天子要祭八种神,其中有“坊”与“水庸”,大略是对城堑、护城沟渠之祭,这是对城市守护神的祭札。明代人陆容《菽园杂记》卷五谈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无之。后世以高城深池,捍外卫内,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惑于理者,衣冠而肖之,加以爵号,前代因袭,其来久矣。后世的城隍正是被赋予了城市守护神的面目与功能,御灾难,安生聚,垂丰穰,庇百姓。城隍庙亦就因此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场所。地方官府朔望进香,祈晴祷雨,并常藉以宣讲乡约。士庶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祷献报赛。这也就难怪城隍庙庙宇崇闳,香火繁盛。

上海地区供奉城隍由来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华亭即立城隍庙。上海在置县前,也供祀城隍于淡井庙,以作为华亭县城隍行殿,后人称老城隍。明朝开国后,于洪武二年(1369),诏封天下州县城隍府神为显佑伯。

相传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为宋代尤图阁学士秦观八世孙。元时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扬州,转徙上海。当时占据苏州的张士城派人前往招用,为其拒绝。吴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几次淮备起用秦裕伯,秦均称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对于秦裕伯隐卧上海甚感不安,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虑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谕:“海浜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手谕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应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为治书待御史。洪武三年,设科取士,与刘基同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于上海长寿里。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也”,因而,海浜之民怀着感激与敬重,奉祀其为城隍神。

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钓将原位于县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城隍庙。据至元《嘉禾志》引《吴越备史》载,相传吴王孙皓病重时,有神附体一小黄门,对孙皓言道:“华亭谷东南有盐塘,风潮为害,非人为所能防。臣本汉霍光也,愿统部属镇之。”遂立庙祀汉博陆侯霍光,是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的霍光行祠又常称为金山神庙。金山庙改成城隍府后,前殿仍奉祀金山神霍光坐像,后殿则供奉秦裕伯。改建之初,城隍庙规模尚小,以后历代都有所修葺。全盛时,包括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等殿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庙侧起造东园。乾隆时,由全县士商捐纳,购潘氏豫园故址,归城隍庙,称西园。重加兴修,所费资产累巨万,极泉石之美,以作娱神乐神之用。府基一度达70亩,称盛一时。其时,江南奉祀城隍“尤谨”,开堂皇崇,寝阁羽卫,“庙制辄拟古诸侯,又极池台园囿之观,吴越所在者皆然,而上海为尤盛”。

与盛大的庙宇相一致,上海人对于城隍神有着特别虔城的奉祀:先是松江民俗,每重祷献,而于城隍庙尤甚,如祈病祈福,富室用全猪羊,贫者用三牲首,日元虚晷,佥云城隍有炅,能祸福人,别府铯无此事。除夕日,家家户户备牲醴,前往城隍庙瞻拜。牲醴香烛,源源而来,香火称旺一时。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神出巡祭厉坛,迎送间,彩旗、灯幡、鼓乐、戏妓、烟火、舆马,备极豪华、隆重,“虽王侯不能拟,官府不能禁”。历经数世,在沪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城隍神“御灾捍患,素者威灵”,士民对其感恩戴德。

清代曹一士曾应邑民之请,为城隍神作《颂序略》,其中记载了送样一则故事:顺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张名振引兵入吴淞。苏州总兵王璟时掌军务,督战上海,见对方旌旗蔽空,海艘鱼贯而入,一时竟不知所措。是役,清兵溃败。不久,江宁巡抚周国佐按临上海,王璟深恐其畏敌逃避之迹败露,遂先发友制人,诬告上海百姓犯通海之罪。周国佐信以为真,决定屠城,准备从南浦至静安寺,悉数烧杀。上海知县阎绍庆及乡绅曹垂灿等闻知,急忙赶赴抚台行营,长跪陈请,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为保。自朝至暮,再三恳求。周国佐仍一意孤行,下令鸡鸣时分纵戮。夜半,城隍神显形巡抚官廨,朱袍象简,赫立阶下,周国佐见之,心意稍动。稍顷,城隍神又显形,对着周国佐“直视摇首者数四”。于是,周国佐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终于免遭屠戮。这一传说,反映出上海的老百姓已将能保有家室、安享太平归功于城隍神之赐。

自清末以来,上海的城隍庙又多出一重功能。当时辟出西园的部分,租于商家。此例一开,园中广设商店,竟成集市,城隍庙各种土特产、美味食品的声名不胫而走。另外,东、西园园囿之胜号称一邑之冠,游赏者颇多。各种花会,如四月下旬兰花会,九月中旬菊花会等,常设于东、西园,各神庙会、灯会又常以城隍庙为盛。三月二十八日,传乃城隍夫人诞,上海街巷悬灯亦一如天后。

作为海滨城市,上海的城隍庙还兼有着护海功能。明初城隍庙改建之时,大门有坊,其额曰“保障海隅”。清同治时又加封“护海公”,匀天后神合力护庇南来北往的海舟,“上海地濒溟渤,华夷于兹互市,北达燕齐,南连闽粤,舳舻衔尾,鳞萃麕集,往往惊涛骇浪中,神之灵异与天后相佐佑”。进出黄浦的船艘,则必向天后官、城隍庙烧香祈祷。“惯驾沙船走北洋,船头四望白茫茫。得归庆幸团团会,天后城隍遍爇香。”每次城隍庙修葺,不仅上海商民踊跃捐赠,不恤财力以助,四方富商巨贾也皆“捆载辐辏而集”。上海城隍庙由此得以称盛兴旺。

城隍庙的城隍

“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护神,相传明永乐年间(15世纪初)上海知县张守约将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庙(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城隍庙。 1920xx年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钢筋水泥结构,而彩椽画栋、翠瓦朱檐,规模大增。抗战后,为与新城隍庙(原址在金陵西路连云路口)相区别,故称老城隍庙。

近百年来,供奉在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来头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准备屠城。屠城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进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这三尊城隍爷在“文革”中被“扫地出门”。现已尊神归位。

殿堂布局

大殿

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大殿,殿内依旧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0xx年为火所焚,1920xx年开始重建,1920xx年完工。

元辰殿

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中国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结束,以六十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在民间,指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仪式,就称为顺星。

慈航殿

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门上悬有对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匾额“慈航普渡”。

财神殿

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禄)、关圣帝君(主平安)、财神(主财运)。财神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做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

城隍殿

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

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红脸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内仿照明代县衙公堂陈设,仪仗森严。

娘娘殿

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上海县城隍神夫人储氏。

父母殿

城隍殿东首为父母殿,殿内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父母。

文昌殿

文昌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左右二童子称天聋、地哑。

关圣殿

关圣殿内供关圣帝君,左右供周仓、关平二位将军。

豫园

上海市老城隍庙,又名豫园(yu garden),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它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园,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穗堂、大假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修复寺庙申请书(推荐)五

在上海地区众多的道教官观中,上海城隍庙以其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相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620xx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xx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庙位于黄浦区方浜中路安仁街西。城隍庙原为金山庙(霍光行祠),供奉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明永乐年间(1403-1424),知县张守约改建为城隍庙,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神,庙王祀奉秦裕伯并祀霍光,俗称“前殿为霍,后殿为秦”。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门,知县冯杉题“保障海隅”四字镌刻山门石碑坊上。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有扩建。民国时期,该庙屡遭火灾。民国20xx年重建大殿。

1949年解放后,城隍庙几次对各殿修缮清理,撤除一些杂乱神像,恢复正规道观面貌。1966年城隍庙所有殿宇被改为他用。1995年春正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上海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豫园商城。商城内道路较窄,建筑多建造于1920xx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商城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顾客熙熙攘攘,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

在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还有南翔小笼和酒酿圆子,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湖心亭,建于1984年,现是上海一家著名的茶楼,坐在楼上,一边品茶,一边凭窗欣赏外面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趣。在城隍庙,您还能买到许多上海地方的特色商品和食品,如有止咳、化痰、润喉、开胃功效的梨膏糖,具有60年制作历史的五香豆等,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如今一期改建工程已完工,商场的营业面积由原来的1.8万平方米扩大为7.5万平方米,在今天的豫园商城里,一群仿明清建筑风格的江南古建筑展现在游人面前,每幢建筑都是飞檐翘角、 雕梁画栋,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新建楼群建筑外型沿袭江南明清园林的风格,而仿古建筑外形的内部却是现代化的商场,其“外古内洋”的特色,能够与原有的景观和谐统一,相映成辉,成为上海的一座集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购物中心。

城隍庙历史

有说城隍作为神,是由《礼记》中所渭“天子大蜡八”而来。天子要祭八种神,其中有“坊”与“水庸”,大略是对城堑、护城沟渠之祭,这是对城市守护神的祭札。明代人陆容《菽园杂记》卷五谈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无之。后世以高城深池,捍外卫内,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惑于理者,衣冠而肖之,加以爵号,前代因袭,其来久矣。后世的城隍正是被赋予了城市守护神的面目与功能,御灾难,安生聚,垂丰穰,庇百姓。城隍庙亦就因此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场所。地方官府朔望进香,祈晴祷雨,并常藉以宣讲乡约。士庶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祷献报赛。这也就难怪城隍庙庙宇崇闳,香火繁盛。

上海地区供奉城隍由来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华亭即立城隍庙。上海在置县前,也供祀城隍于淡井庙,以作为华亭县城隍行殿,后人称老城隍。明朝开国后,于洪武二年(1369),诏封天下州县城隍府神为显佑伯。

相传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为宋代尤图阁学士秦观八世孙。元时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扬州,转徙上海。当时占据苏州的张士城派人前往招用,为其拒绝。吴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几次淮备起用秦裕伯,秦均称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对于秦裕伯隐卧上海甚感不安,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虑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谕:“海浜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手谕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应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为治书待御史。洪武三年,设科取士,与刘基同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于上海长寿里。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也”,因而,海浜之民怀着感激与敬重,奉祀其为城隍神。

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钓将原位于县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城隍庙。据至元《嘉禾志》引《吴越备史》载,相传吴王孙皓病重时,有神附体一小黄门,对孙皓言道:“华亭谷东南有盐塘,风潮为害,非人为所能防。臣本汉霍光也,愿统部属镇之。”遂立庙祀汉博陆侯霍光,是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的霍光行祠又常称为金山神庙。金山庙改成城隍府后,前殿仍奉祀金山神霍光坐像,后殿则供奉秦裕伯。改建之初,城隍庙规模尚小,以后历代都有所修葺。全盛时,包括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等殿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庙侧起造东园。乾隆时,由全县士商捐纳,购潘氏豫园故址,归城隍庙,称西园。重加兴修,所费资产累巨万,极泉石之美,以作娱神乐神之用。府基一度达70亩,称盛一时。其时,江南奉祀城隍“尤谨”,开堂皇崇,寝阁羽卫,“庙制辄拟古诸侯,又极池台园囿之观,吴越所在者皆然,而上海为尤盛”。

与盛大的庙宇相一致,上海人对于城隍神有着特别虔城的奉祀:先是松江民俗,每重祷献,而于城隍庙尤甚,如祈病祈福,富室用全猪羊,贫者用三牲首,日元虚晷,佥云城隍有炅,能祸福人,别府铯无此事。除夕日,家家户户备牲醴,前往城隍庙瞻拜。牲醴香烛,源源而来,香火称旺一时。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神出巡祭厉坛,迎送间,彩旗、灯幡、鼓乐、戏妓、烟火、舆马,备极豪华、隆重,“虽王侯不能拟,官府不能禁”。历经数世,在沪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城隍神“御灾捍患,素者威灵”,士民对其感恩戴德。

清代曹一士曾应邑民之请,为城隍神作《颂序略》,其中记载了送样一则故事:顺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张名振引兵入吴淞。苏州总兵王璟时掌军务,督战上海,见对方旌旗蔽空,海艘鱼贯而入,一时竟不知所措。是役,清兵溃败。不久,江宁巡抚周国佐按临上海,王璟深恐其畏敌逃避之迹败露,遂先发友制人,诬告上海百姓犯通海之罪。周国佐信以为真,决定屠城,准备从南浦至静安寺,悉数烧杀。上海知县阎绍庆及乡绅曹垂灿等闻知,急忙赶赴抚台行营,长跪陈请,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为保。自朝至暮,再三恳求。周国佐仍一意孤行,下令鸡鸣时分纵戮。夜半,城隍神显形巡抚官廨,朱袍象简,赫立阶下,周国佐见之,心意稍动。稍顷,城隍神又显形,对着周国佐“直视摇首者数四”。于是,周国佐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终于免遭屠戮。这一传说,反映出上海的老百姓已将能保有家室、安享太平归功于城隍神之赐。

自清末以来,上海的城隍庙又多出一重功能。当时辟出西园的部分,租于商家。此例一开,园中广设商店,竟成集市,城隍庙各种土特产、美味食品的声名不胫而走。另外,东、西园园囿之胜号称一邑之冠,游赏者颇多。各种花会,如四月下旬兰花会,九月中旬菊花会等,常设于东、西园,各神庙会、灯会又常以城隍庙为盛。三月二十八日,传乃城隍夫人诞,上海街巷悬灯亦一如天后。

作为海滨城市,上海的城隍庙还兼有着护海功能。明初城隍庙改建之时,大门有坊,其额曰“保障海隅”。清同治时又加封“护海公”,匀天后神合力护庇南来北往的海舟,“上海地濒溟渤,华夷于兹互市,北达燕齐,南连闽粤,舳舻衔尾,鳞萃麕集,往往惊涛骇浪中,神之灵异与天后相佐佑”。进出黄浦的船艘,则必向天后官、城隍庙烧香祈祷。“惯驾沙船走北洋,船头四望白茫茫。得归庆幸团团会,天后城隍遍爇香。”每次城隍庙修葺,不仅上海商民踊跃捐赠,不恤财力以助,四方富商巨贾也皆“捆载辐辏而集”。上海城隍庙由此得以称盛兴旺。

城隍庙的城隍

“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护神,相传明永乐年间(15世纪初)上海知县张守约将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庙(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城隍庙。 1920xx年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钢筋水泥结构,而彩椽画栋、翠瓦朱檐,规模大增。抗战后,为与新城隍庙(原址在金陵西路连云路口)相区别,故称老城隍庙。

近百年来,供奉在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来头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准备屠城。屠城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进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这三尊城隍爷在“文革”中被“扫地出门”。现已尊神归位。

殿堂布局

大殿

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大殿,殿内依旧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0xx年为火所焚,1920xx年开始重建,1920xx年完工。

元辰殿

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中国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结束,以六十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在民间,指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仪式,就称为顺星。

慈航殿

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门上悬有对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匾额“慈航普渡”。

财神殿

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禄)、关圣帝君(主平安)、财神(主财运)。财神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做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

城隍殿

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

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红脸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内仿照明代县衙公堂陈设,仪仗森严。

娘娘殿

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上海县城隍神夫人储氏。

父母殿

城隍殿东首为父母殿,殿内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父母。

文昌殿

文昌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左右二童子称天聋、地哑。

关圣殿

关圣殿内供关圣帝君,左右供周仓、关平二位将军。

豫园

上海市老城隍庙,又名豫园(yu garden),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它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园,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穗堂、大假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修复寺庙申请书(推荐)六

在上海地区众多的道教官观中,上海城隍庙以其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相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620xx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xx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庙位于黄浦区方浜中路安仁街西。城隍庙原为金山庙(霍光行祠),供奉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明永乐年间(1403-1424),知县张守约改建为城隍庙,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神,庙王祀奉秦裕伯并祀霍光,俗称“前殿为霍,后殿为秦”。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门,知县冯杉题“保障海隅”四字镌刻山门石碑坊上。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有扩建。民国时期,该庙屡遭火灾。民国20xx年重建大殿。

1949年解放后,城隍庙几次对各殿修缮清理,撤除一些杂乱神像,恢复正规道观面貌。1966年城隍庙所有殿宇被改为他用。1995年春正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上海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豫园商城。商城内道路较窄,建筑多建造于1920xx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商城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顾客熙熙攘攘,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

在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还有南翔小笼和酒酿圆子,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湖心亭,建于1984年,现是上海一家著名的茶楼,坐在楼上,一边品茶,一边凭窗欣赏外面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趣。在城隍庙,您还能买到许多上海地方的特色商品和食品,如有止咳、化痰、润喉、开胃功效的梨膏糖,具有60年制作历史的五香豆等,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如今一期改建工程已完工,商场的营业面积由原来的1.8万平方米扩大为7.5万平方米,在今天的豫园商城里,一群仿明清建筑风格的江南古建筑展现在游人面前,每幢建筑都是飞檐翘角、 雕梁画栋,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新建楼群建筑外型沿袭江南明清园林的风格,而仿古建筑外形的内部却是现代化的商场,其“外古内洋”的特色,能够与原有的景观和谐统一,相映成辉,成为上海的一座集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购物中心。

城隍庙历史

有说城隍作为神,是由《礼记》中所渭“天子大蜡八”而来。天子要祭八种神,其中有“坊”与“水庸”,大略是对城堑、护城沟渠之祭,这是对城市守护神的祭札。明代人陆容《菽园杂记》卷五谈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无之。后世以高城深池,捍外卫内,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惑于理者,衣冠而肖之,加以爵号,前代因袭,其来久矣。后世的城隍正是被赋予了城市守护神的面目与功能,御灾难,安生聚,垂丰穰,庇百姓。城隍庙亦就因此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场所。地方官府朔望进香,祈晴祷雨,并常藉以宣讲乡约。士庶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祷献报赛。这也就难怪城隍庙庙宇崇闳,香火繁盛。

上海地区供奉城隍由来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华亭即立城隍庙。上海在置县前,也供祀城隍于淡井庙,以作为华亭县城隍行殿,后人称老城隍。明朝开国后,于洪武二年(1369),诏封天下州县城隍府神为显佑伯。

相传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为宋代尤图阁学士秦观八世孙。元时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扬州,转徙上海。当时占据苏州的张士城派人前往招用,为其拒绝。吴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几次淮备起用秦裕伯,秦均称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对于秦裕伯隐卧上海甚感不安,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虑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谕:“海浜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手谕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应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为治书待御史。洪武三年,设科取士,与刘基同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于上海长寿里。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也”,因而,海浜之民怀着感激与敬重,奉祀其为城隍神。

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钓将原位于县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城隍庙。据至元《嘉禾志》引《吴越备史》载,相传吴王孙皓病重时,有神附体一小黄门,对孙皓言道:“华亭谷东南有盐塘,风潮为害,非人为所能防。臣本汉霍光也,愿统部属镇之。”遂立庙祀汉博陆侯霍光,是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的霍光行祠又常称为金山神庙。金山庙改成城隍府后,前殿仍奉祀金山神霍光坐像,后殿则供奉秦裕伯。改建之初,城隍庙规模尚小,以后历代都有所修葺。全盛时,包括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等殿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庙侧起造东园。乾隆时,由全县士商捐纳,购潘氏豫园故址,归城隍庙,称西园。重加兴修,所费资产累巨万,极泉石之美,以作娱神乐神之用。府基一度达70亩,称盛一时。其时,江南奉祀城隍“尤谨”,开堂皇崇,寝阁羽卫,“庙制辄拟古诸侯,又极池台园囿之观,吴越所在者皆然,而上海为尤盛”。

与盛大的庙宇相一致,上海人对于城隍神有着特别虔城的奉祀:先是松江民俗,每重祷献,而于城隍庙尤甚,如祈病祈福,富室用全猪羊,贫者用三牲首,日元虚晷,佥云城隍有炅,能祸福人,别府铯无此事。除夕日,家家户户备牲醴,前往城隍庙瞻拜。牲醴香烛,源源而来,香火称旺一时。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神出巡祭厉坛,迎送间,彩旗、灯幡、鼓乐、戏妓、烟火、舆马,备极豪华、隆重,“虽王侯不能拟,官府不能禁”。历经数世,在沪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城隍神“御灾捍患,素者威灵”,士民对其感恩戴德。

清代曹一士曾应邑民之请,为城隍神作《颂序略》,其中记载了送样一则故事:顺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张名振引兵入吴淞。苏州总兵王璟时掌军务,督战上海,见对方旌旗蔽空,海艘鱼贯而入,一时竟不知所措。是役,清兵溃败。不久,江宁巡抚周国佐按临上海,王璟深恐其畏敌逃避之迹败露,遂先发友制人,诬告上海百姓犯通海之罪。周国佐信以为真,决定屠城,准备从南浦至静安寺,悉数烧杀。上海知县阎绍庆及乡绅曹垂灿等闻知,急忙赶赴抚台行营,长跪陈请,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为保。自朝至暮,再三恳求。周国佐仍一意孤行,下令鸡鸣时分纵戮。夜半,城隍神显形巡抚官廨,朱袍象简,赫立阶下,周国佐见之,心意稍动。稍顷,城隍神又显形,对着周国佐“直视摇首者数四”。于是,周国佐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终于免遭屠戮。这一传说,反映出上海的老百姓已将能保有家室、安享太平归功于城隍神之赐。

自清末以来,上海的城隍庙又多出一重功能。当时辟出西园的部分,租于商家。此例一开,园中广设商店,竟成集市,城隍庙各种土特产、美味食品的声名不胫而走。另外,东、西园园囿之胜号称一邑之冠,游赏者颇多。各种花会,如四月下旬兰花会,九月中旬菊花会等,常设于东、西园,各神庙会、灯会又常以城隍庙为盛。三月二十八日,传乃城隍夫人诞,上海街巷悬灯亦一如天后。

作为海滨城市,上海的城隍庙还兼有着护海功能。明初城隍庙改建之时,大门有坊,其额曰“保障海隅”。清同治时又加封“护海公”,匀天后神合力护庇南来北往的海舟,“上海地濒溟渤,华夷于兹互市,北达燕齐,南连闽粤,舳舻衔尾,鳞萃麕集,往往惊涛骇浪中,神之灵异与天后相佐佑”。进出黄浦的船艘,则必向天后官、城隍庙烧香祈祷。“惯驾沙船走北洋,船头四望白茫茫。得归庆幸团团会,天后城隍遍爇香。”每次城隍庙修葺,不仅上海商民踊跃捐赠,不恤财力以助,四方富商巨贾也皆“捆载辐辏而集”。上海城隍庙由此得以称盛兴旺。

城隍庙的城隍

“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护神,相传明永乐年间(15世纪初)上海知县张守约将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庙(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城隍庙。 1920xx年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钢筋水泥结构,而彩椽画栋、翠瓦朱檐,规模大增。抗战后,为与新城隍庙(原址在金陵西路连云路口)相区别,故称老城隍庙。

近百年来,供奉在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来头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准备屠城。屠城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进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这三尊城隍爷在“文革”中被“扫地出门”。现已尊神归位。

殿堂布局

大殿

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大殿,殿内依旧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0xx年为火所焚,1920xx年开始重建,1920xx年完工。

元辰殿

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中国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结束,以六十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在民间,指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仪式,就称为顺星。

慈航殿

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门上悬有对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匾额“慈航普渡”。

财神殿

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禄)、关圣帝君(主平安)、财神(主财运)。财神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做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

城隍殿

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

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红脸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内仿照明代县衙公堂陈设,仪仗森严。

娘娘殿

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上海县城隍神夫人储氏。

父母殿

城隍殿东首为父母殿,殿内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父母。

文昌殿

文昌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左右二童子称天聋、地哑。

关圣殿

关圣殿内供关圣帝君,左右供周仓、关平二位将军。

豫园

上海市老城隍庙,又名豫园(yu garden),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它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园,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穗堂、大假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修复寺庙申请书(推荐)七

在上海地区众多的道教官观中,上海城隍庙以其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相著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上海市老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620xx年的历史。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20xx年,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庙位于黄浦区方浜中路安仁街西。城隍庙原为金山庙(霍光行祠),供奉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明永乐年间(1403-1424),知县张守约改建为城隍庙,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神,庙王祀奉秦裕伯并祀霍光,俗称“前殿为霍,后殿为秦”。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门,知县冯杉题“保障海隅”四字镌刻山门石碑坊上。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有扩建。民国时期,该庙屡遭火灾。民国20xx年重建大殿。

1949年解放后,城隍庙几次对各殿修缮清理,撤除一些杂乱神像,恢复正规道观面貌。1966年城隍庙所有殿宇被改为他用。1995年春正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庙内祭奉城隍神秦裕伯(明太祖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城隍神)和霍光(汉大将军博陆侯)。清代时香火极其鼎盛,上海的男女老幼,人人皆知城隍庙,上海开埠后城隍庙及其周围地区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到城隍庙可以购买许多生活必需品,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

上海市政府从1991年起,开始把城隍庙市场改建为具有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大型旅游购物中心——豫园商城。商城内道路较窄,建筑多建造于1920xx年以前(即清代末年),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整个商城内小商店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顾客熙熙攘攘,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风貌,大凡来上海的中外游客,大都要到老城隍庙走走。

在老城隍庙内,汇集了众多的上海地方小吃,绿波廊的特色点心,松月楼的素菜包,桂花厅的鸽蛋圆子,松云楼的八宝饭,还有南翔小笼和酒酿圆子,真可称得上是小吃王国了。

湖心亭,建于1984年,现是上海一家著名的茶楼,坐在楼上,一边品茶,一边凭窗欣赏外面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趣。在城隍庙,您还能买到许多上海地方的特色商品和食品,如有止咳、化痰、润喉、开胃功效的梨膏糖,具有60年制作历史的五香豆等,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如今一期改建工程已完工,商场的营业面积由原来的1.8万平方米扩大为7.5万平方米,在今天的豫园商城里,一群仿明清建筑风格的江南古建筑展现在游人面前,每幢建筑都是飞檐翘角、 雕梁画栋,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新建楼群建筑外型沿袭江南明清园林的风格,而仿古建筑外形的内部却是现代化的商场,其“外古内洋”的特色,能够与原有的景观和谐统一,相映成辉,成为上海的一座集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购物中心。

城隍庙历史

有说城隍作为神,是由《礼记》中所渭“天子大蜡八”而来。天子要祭八种神,其中有“坊”与“水庸”,大略是对城堑、护城沟渠之祭,这是对城市守护神的祭札。明代人陆容《菽园杂记》卷五谈到了城隍之祀:城隍之在祀典,古无之。后世以高城深池,捍外卫内,必有神主之,始有祠事。惑于理者,衣冠而肖之,加以爵号,前代因袭,其来久矣。后世的城隍正是被赋予了城市守护神的面目与功能,御灾难,安生聚,垂丰穰,庇百姓。城隍庙亦就因此成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祭典场所。地方官府朔望进香,祈晴祷雨,并常藉以宣讲乡约。士庶禳病祈福,牲醴香楮,祷献报赛。这也就难怪城隍庙庙宇崇闳,香火繁盛。

上海地区供奉城隍由来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华亭即立城隍庙。上海在置县前,也供祀城隍于淡井庙,以作为华亭县城隍行殿,后人称老城隍。明朝开国后,于洪武二年(1369),诏封天下州县城隍府神为显佑伯。

相传上海的城隍神姓秦,名裕伯,字景容。为宋代尤图阁学士秦观八世孙。元时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元末避兵扬州,转徙上海。当时占据苏州的张士城派人前往招用,为其拒绝。吴元年及洪武初年,朱元璋几次淮备起用秦裕伯,秦均称疾不出。初定天下的朱元璋对于秦裕伯隐卧上海甚感不安,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深虑由此“海邦不靖”,即下手谕:“海浜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手谕的意思十分明白,秦裕伯只得应召人朝,次年拜待制,旋为治书待御史。洪武三年,设科取士,与刘基同为京畿主考官。洪武六年(1373)病卒,葬于上海长寿里。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也”,因而,海浜之民怀着感激与敬重,奉祀其为城隍神。

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钓将原位于县西北的霍光行祠改建成城隍庙。据至元《嘉禾志》引《吴越备史》载,相传吴王孙皓病重时,有神附体一小黄门,对孙皓言道:“华亭谷东南有盐塘,风潮为害,非人为所能防。臣本汉霍光也,愿统部属镇之。”遂立庙祀汉博陆侯霍光,是为上海祀奉霍光之始。

上海的霍光行祠又常称为金山神庙。金山庙改成城隍府后,前殿仍奉祀金山神霍光坐像,后殿则供奉秦裕伯。改建之初,城隍庙规模尚小,以后历代都有所修葺。全盛时,包括有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等殿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在庙侧起造东园。乾隆时,由全县士商捐纳,购潘氏豫园故址,归城隍庙,称西园。重加兴修,所费资产累巨万,极泉石之美,以作娱神乐神之用。府基一度达70亩,称盛一时。其时,江南奉祀城隍“尤谨”,开堂皇崇,寝阁羽卫,“庙制辄拟古诸侯,又极池台园囿之观,吴越所在者皆然,而上海为尤盛”。

与盛大的庙宇相一致,上海人对于城隍神有着特别虔城的奉祀:先是松江民俗,每重祷献,而于城隍庙尤甚,如祈病祈福,富室用全猪羊,贫者用三牲首,日元虚晷,佥云城隍有炅,能祸福人,别府铯无此事。除夕日,家家户户备牲醴,前往城隍庙瞻拜。牲醴香烛,源源而来,香火称旺一时。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神出巡祭厉坛,迎送间,彩旗、灯幡、鼓乐、戏妓、烟火、舆马,备极豪华、隆重,“虽王侯不能拟,官府不能禁”。历经数世,在沪人的心目中,上海的城隍神“御灾捍患,素者威灵”,士民对其感恩戴德。

清代曹一士曾应邑民之请,为城隍神作《颂序略》,其中记载了送样一则故事:顺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坚持抗清斗争的张名振引兵入吴淞。苏州总兵王璟时掌军务,督战上海,见对方旌旗蔽空,海艘鱼贯而入,一时竟不知所措。是役,清兵溃败。不久,江宁巡抚周国佐按临上海,王璟深恐其畏敌逃避之迹败露,遂先发友制人,诬告上海百姓犯通海之罪。周国佐信以为真,决定屠城,准备从南浦至静安寺,悉数烧杀。上海知县阎绍庆及乡绅曹垂灿等闻知,急忙赶赴抚台行营,长跪陈请,愿以全家百口性命为保。自朝至暮,再三恳求。周国佐仍一意孤行,下令鸡鸣时分纵戮。夜半,城隍神显形巡抚官廨,朱袍象简,赫立阶下,周国佐见之,心意稍动。稍顷,城隍神又显形,对着周国佐“直视摇首者数四”。于是,周国佐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终于免遭屠戮。这一传说,反映出上海的老百姓已将能保有家室、安享太平归功于城隍神之赐。

自清末以来,上海的城隍庙又多出一重功能。当时辟出西园的部分,租于商家。此例一开,园中广设商店,竟成集市,城隍庙各种土特产、美味食品的声名不胫而走。另外,东、西园园囿之胜号称一邑之冠,游赏者颇多。各种花会,如四月下旬兰花会,九月中旬菊花会等,常设于东、西园,各神庙会、灯会又常以城隍庙为盛。三月二十八日,传乃城隍夫人诞,上海街巷悬灯亦一如天后。

作为海滨城市,上海的城隍庙还兼有着护海功能。明初城隍庙改建之时,大门有坊,其额曰“保障海隅”。清同治时又加封“护海公”,匀天后神合力护庇南来北往的海舟,“上海地濒溟渤,华夷于兹互市,北达燕齐,南连闽粤,舳舻衔尾,鳞萃麕集,往往惊涛骇浪中,神之灵异与天后相佐佑”。进出黄浦的船艘,则必向天后官、城隍庙烧香祈祷。“惯驾沙船走北洋,船头四望白茫茫。得归庆幸团团会,天后城隍遍爇香。”每次城隍庙修葺,不仅上海商民踊跃捐赠,不恤财力以助,四方富商巨贾也皆“捆载辐辏而集”。上海城隍庙由此得以称盛兴旺。

城隍庙的城隍

“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护神,相传明永乐年间(15世纪初)上海知县张守约将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庙(又名霍光行祠)改建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城隍庙。 1920xx年重建,殿高4.8丈,深6.33丈,钢筋水泥结构,而彩椽画栋、翠瓦朱檐,规模大增。抗战后,为与新城隍庙(原址在金陵西路连云路口)相区别,故称老城隍庙。

近百年来,供奉在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都是大有来头的名人。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东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准备屠城。屠城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进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这三尊城隍爷在“文革”中被“扫地出门”。现已尊神归位。

殿堂布局

大殿

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第一对立柱悬有对联“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以赞扬城隍神的功绩,上悬匾额“牧化黎民”。第二对立柱上悬“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奸淫造孽焉能妻女清贞”的对联以警示世人。城隍庙大殿在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存在,当时的上海知县张守约将供奉金山神主霍光的金山行祠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大殿,殿内依旧供奉金山神主霍光。1920xx年为火所焚,1920xx年开始重建,1920xx年完工。

元辰殿

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中国古代子以天干地支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结束,以六十为一周,故也称六十甲子,后道教以六十甲子配以神名,从而形成了道教元辰信仰。因六十甲子神灵是星神,故也称太岁神。在民间,指人们把某年在六十元辰中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当年的值年太岁,本人出生之年的所对应的太岁神称为本命太岁。信徒礼拜本命太岁,祈求年年平安,吉祥如意的仪式,就称为顺星。

慈航殿

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主治眼疾)、慈航大士(主平安)、天后娘娘(主出海平安)。慈航殿门上悬有对联“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匾额“慈航普渡”。

财神殿

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主功名利禄)、关圣帝君(主平安)、财神(主财运)。财神殿门上悬有对联“生财有道义为先,学海无涯苦做舟”,上悬匾额“福佑众生”。

城隍殿

城隍庙内最后一进殿为城隍殿。城隍殿两侧悬有对联以赞扬城隍神公正无私“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上悬匾额“威灵显赫”。

殿内另有一幅赞神对联“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横批“燮理阴阳”。城隍殿中央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红脸木雕像,正襟危坐。城隍殿内仿照明代县衙公堂陈设,仪仗森严。

娘娘殿

城隍殿西面为娘娘殿,供奉上海县城隍神夫人储氏。

父母殿

城隍殿东首为父母殿,殿内供奉上海县城隍神父母。

文昌殿

文昌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左右二童子称天聋、地哑。

关圣殿

关圣殿内供关圣帝君,左右供周仓、关平二位将军。

豫园

上海市老城隍庙,又名豫园(yu garden),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豫园始建于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它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园,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穗堂、大假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清末小刀会起义时,曾以园内点春堂为城北指挥部。豫园历经兴废,日趋荒圮。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豫园进行了大规模修葺,当年景观大半恢复。全园可分四大景区。豫园内还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豫园195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修复寺庙申请书(推荐)八

普宁寺系承德外八庙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这里群山环抱,形胜优越,气候绝佳,山水兼有北雄南秀之美。清朝政府在这里兴建了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佛教建筑群,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成为仅次於北京的全国第二个政治中心,它融汇了我国多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建筑,使承德成为一座以园林和寺庙著称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外八庙修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l7l3-l780年),由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安寺和罗汉堂等11座寺庙组成,这11座寺庙分外八处受北京雍和宫管辖,得名“外八庙”。其中以普宁寺最为完整、壮观。

普宁寺建於清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是外八庙中较大的寺庙建筑群。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因他们信奉藏传佛教,故仿西藏三摩耶(又称桑耶寺)建制修建了普宁寺。淆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取名“普宁寺”。

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七堂伽蓝”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殿堂;两侧为钟鼓楼和东西配殿,南北长150米,宽70米。北半部为藏式寺庙建筑:以大乘阁为中心,周围环列着许多藏式碉房建筑物——红台、白台以及四座白色喇嘛塔。

清朝末年,普宁寺随着清政府的衰落而衰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盗走大量珍贵文物和佛像。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从外八庙盗走大小金、银、铜佛143尊,殿内用品120件,匾额四块,丹珠尔经、甘珠尔经等13部,其中有的经籍用金字书写,珍珠装饰。1948年承德解放,人民政府成立了外八庙管理处,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普宁寺进行维修和保护,对濒临倒塌的大乘阁等建筑进行落架修复,使之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1961年普宁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进驻喇嘛,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普宁寺正门,面阔五间,当中三间石刻拱门,象徵“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殿内供奉的两位天神即“哼哈二将”,是1986年修复时新塑的,高4.34米,木骨泥塑。手持金刚杵,裸露上身,衣缠腰际,瞠目作威猛状。左为密持金刚,右为那罗延金刚。碑亭为平面三间方型,重檐歇山顶,下檐单翘单昂,上檐单翘重昂,黄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亭内有三座碑,中间是《御制普宁寺碑文》,记载了兴建普宁寺原委和布局;左右为《御制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御制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述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贵族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巩固西北边防的史实。这三座碑均为乾隆御笔,用满、汉、蒙、藏四种文书写成。钟楼平阔三间,两层楼阁,单檐歇山顶。内悬清朝雍正年间铜钟一尊,高2米,口径1.26米。每日清晨,喇嘛叩击108响,僧人开始上殿念经。佛教称这108声钟声可去108种烦恼,“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正脊中央置一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特有装饰铜质鎏金宝塔。屋脊、前后垂脊、岔脊头共有十个鸱吻,在建筑上可保护脊垄稳固、不渗水。檐角上各有七个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像,它们各有其寓意。第一个是龙,能兴风作雨,是帝王象徵。第二个为凤,鸟中之王,指有圣德之人。第三个是狮子,为镇山之王,勇猛威严。第四个是天马,象徵皇帝威德畅达四方。第五个是海马,喻意皇帝威德可通天八海。第六个是狻猊,是一种能食虎豹的猛兽。第七个叫押鱼,为海中异兽,能灭火防灾。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中间是现世佛释迦牟尼,左边是前世佛燃灯,右边是未来佛弥勒,木雕金漆,金光闪烁,仪态庄严。两侧山墙石坛上排列十八罗汉像。北墙绘有八尊度母和胜乐十六天女图,栩栩如生,传神入画。屋顶绘有六字真言。

普宁寺后半部的藏式寺院建筑是模仿桑耶寺风格,通过建筑总体布局和个体造型来反映藏传佛教的世界观,把密宗的曼荼罗等清净佛国理想境界用具体建筑形象表现出来,使整个建筑具有象徵作用。“曼荼罗”的梵语,义为“轮集”,或译作“;轮坛”、“坛城”,是密宗僧侣修行时构筑的法坛,后演变为“圆轮俱足、诸佛集会”的圣坛。普宁寺的后半部就是根据佛经对宇宙的描述设计的。大乘之阁巍然屹立中间,代表须弥山,象徵世界中心,阁之东西则建有日殿和月殿,表示日月环绕宇宙世界运行,阁的四面有四座重层殿宇代表四大部洲:东胜神洲殿象徵风,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台殿;南瞻部殿象徵火,形为三角,起着促进万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贺洲殿象徵水,摄受万物,建成椭圆形台殿;北俱卢洲象徵地,保护万物,建成正方形台殿。阁之四隅有四座宝塔,代表佛之“四智”:西北角的白色塔为“大圆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认识世界万象;东北角黑色塔为“平等性智”,视世界万物平等无差别;东南角的红色塔为“妙观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恶,妙观万法;西南角绿色塔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业。大乘之阁五顶紧密连接,结成一个屋顶组群,四大部洲的台殿和日月殿是把藏式平顶建筑改变比例,作为基座,上建汉式木构建筑,而白台建筑则是藏族形式,这样使汉藏建筑巧妙结合,外形雄伟又具有园林配置,形成汉藏文化相互融合的风格独特的寺庙建筑。

大乘之阁内部分三层,在上下贯通的中部供奉着世界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这尊佛像高22.28米,腰围15米,重量达110顿,用松、柏、榆、椴、杉五种木材制成,约需120立方米木材。观音站在莲花座上双手合十,背后又生出40只手来,每只手上有一只眼隋,各持一件法器。造型庄严,慈颜善目,衣纹自然流畅,是宝贵的艺术珍品。

在千手千眼观音两旁是高达l4米的善才和龙女木雕塑像。大乘之阁的二楼供藏五方佛,三楼的迥廊上供奉三世佛和宝塔。阁内的墙壁均用万佛龛装饰,每个佛龛内部都有一尊金漆藏泥无量寿佛,共计一万零九十尊,整个殿堂装饰得金碧辉煌。

大乘之阁东侧还有妙严室,是乾隆皇帝进庙休息之所。西侧有讲经堂,是蒙古佛教首领章嘉国师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讲经场所。周围还有八栋共4o间僧房,是上层佛教界人士驻锡之所和喇嘛僧房。据说在乾隆年间,普宁寺有喇嘛二百多人。清末普宁寺开始衰落。

1956年5月,承德市佛教界从内蒙延请30名蒙古族喇嘛进驻普宁寺。他们中有活佛三人,道日本二人,格斯贵二人,翁则达一人,经师一人。其中还有15名年龄在18到21岁的年轻喇嘛,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兼通蒙语、汉语。现在,普宁寺已有42名喇嘛。喇嘛入寺后,恢复了普宁寺的宗教活动和传统的正月法会、四月法会、六月法会、九月法会和十月法会。

普宁寺喇嘛为了管理好寺庙,成立了“喇嘛教务委员会”和“普宁寺管理处”,制定了《喇嘛岗位责任制度》、《殿堂管理规定》、《门禁制度》等各项规章。为了搞好安全防火工作,普宁寺对殿堂内香火严格管理,供桌上的香炉是躺式泥陶香炉,酥油海灯带有玻璃灯罩,供桌上辅有防火铁板,庙内各院、殿堂部有禁止吸菸广告牌。各殿堂都配备全套消防器材,17名喇嘛组成业馀消防队,经过消防部门培训,能够动作迅速地完成消防任务。自1986年以来,普宁寺每年都要接待六十多万人参观朝拜,中外宾客对普宁寺宏伟的殿堂、整洁的环境和幽美的景色赞不绝囗。这几年,普宁寺被评为承德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卫生、绿化先进单位。河北省承德市佛协理事、普宁寺教务员会格斯贵(铁棒喇嘛)格巴为了方便周围群众治病,办起了“藏医诊所”,用自己采集的草药为群众治病,被群众称为“菩萨神医”。

有关修复寺庙申请书(推荐)九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岳飞庙,我是你们的导游。

岳飞庙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内西南街,始建年代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该庙面积4000多平方米。

岳飞庙历代曾多次作修葺,增建,至今占地6千4百余平方米,六进院落,房屋建筑100余间 。其内含丰富,殿堂雄伟,碑碣林立。殿宇建筑近百间,座北朝南,外廊呈长方形。

现在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内含丰富,殿堂雄伟,碑碣林立,既是一处历史遗迹,也是人们凭吊民族英雄的绝佳去处。

安阳汤阴岳飞故里"宋岳忠武王庙",原名精忠庙,英文名称为"yuefei temple"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内西南街。始建时间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历代曾多次作修葺,增建,至今占地6千4百余平方米,六进院落,房屋建筑100余间 。其内含丰富,殿堂雄伟,碑碣林立。1963年12月,岳飞庙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后,经全面整修后重新开放。如今的岳飞庙建筑精湛,碑碣林立,史料翔实,陈列丰富,1995年被评为全国文博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xx年6月25日,汤阴岳飞庙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飞不仅是名战无不胜的战将,更是一名挥毫泼墨的文臣,《满江红》是其代表作,脍炙人口,慷慨激昂,道出心中的满腔热血,丝毫不逊于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颇具大将之风。

岳飞庙内,碑碣林立。东西小院中各有亭子一座,东为"肃瞻",西曰"观光"。院中碑刻近300通,是中原地区一个较大的书法、文学艺术宝库。穿过仪门,由御碑亭北望,即为雄伟庄严的大殿。大殿高10米,气势恢宏。殿内正中是岳飞的彩色座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座像上方为贴金巨匾"还我河山"。精忠坊,又名棂星门,建于明正德七年(1520xx年),是一座卯榫结构的木制牌楼。它飞檐尖耸,形如群雁比翼,建造精美,气势雄伟壮观。由于排列紧凑,吻合严密,虽然通体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却历经近520xx年的震灾水患,仍巍然屹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在力学、美学和建筑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精忠坊两侧壁间,分别嵌有"忠"、"孝"石刻大字,为明万历年间彰德府推宫张应登所题。山门,岳庙山门青阶朱户,古朴庄严。门两侧琉璃青龙蟠壁,雄师威踞。山门上悬"浩然正气"、"精忠报国"、"庙食千秋"三块巨匾,分别为楚图南、舒同、肖劳题书。楹联"孤愤书两表墨迹犹在,报国秉一心浩气长存"、"存巍然正气,壮故乡山河"分别由魏传统、魏巍所书。

岳飞庙施全祠,施全原为殿司小军官,对秦桧主降误国,诬害岳飞极为愤恨。在岳飞遇害八年后的1150年,藏于桥下刺杀秦桧,行刺未成被捕。施全面对秦桧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被磔刑处死。后人建祠以资纪念。施全祠下的五跪像分别为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此五人因残害岳飞而成为世人唾弃的千古罪人。御碑亭和乾隆碑,在岳飞庙正殿前方的神道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御碑亭,但是亭子里却不见有碑。那么,这块儿御碑是哪位皇帝的?碑又到哪里去了?他就是风流天子乾隆。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清高宗弘历巡视嵩山返京路过汤阴岳飞庙,在拜谒岳飞后,由衷地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加以赞颂。按理,碑亭不应建在神道正中,但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所以破例。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的1920xx年,人们把乾隆诗碑移到了山门外的东侧。正殿,岳飞庙的主体建筑。殿堂巍峨庄严,气势恢宏。殿内彩梁画栋,辉煌绚丽。岳飞彩塑坐像端居正中,头戴金盔,身着紫袍,臂露金甲,手握宝剑,英武魁伟,气宇轩昂。贤母祠,原称寝殿。殿内原塑有岳飞和李氏夫人塑像。1985年修复时,经有关部门批准,内增塑"岳母刺字"组塑而改为贤母祠。贤母内四周壁间镶嵌有岳飞手书"出师表"、"满江红"、"墨庄"、"还我河山"、"宝刀歌"等碑刻及后人歌颂岳飞书法赞词的碑碣近七十块。以上主要建筑之外,还有岳云祠、四子祠、孝娥祠、东西厢房、碑林以及肃瞻亭、觐光亭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