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会计政策变更说明范文(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1:59:07 页码:9
最新会计政策变更说明范文(通用15篇)
2023-11-23 11:59:07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所做努力的评估和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在写总结时,要注意积累和总结正面的经验和教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以下是一些环保专家整理的环保知识,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一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

a.缩短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

b.所得税核算由应付税款法改为债务法。

c.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d.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在下列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韵是()。

a.某一已使用机器设备的使用年限由6年改为4年。

b.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由应收账款余额的5%改为10%。

c.某一固定资产改扩建后将其使用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d.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3.下列项目属于会计政策的是()。

a.存货期末计价方法。

b.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

c.坏账计提比例。

d.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4.2001年12月31日新增设备一台。其原值为93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3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从2004年起,该企业将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由5年改为4年,设备的预计净残值由3万元改为1.8万元。该设备2004年的折旧额为()万元。

a.15.24b.15.84。

c.13.40d.20.08。

5.a公司于2001年12月1日购入并使用一台机床。该机床入账价值为84000元,估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4000元,按直线法计提折旧。2005年初由于新技术发展,将原估计使用年限改为5年,净残值改为2000元,所得税税率为33%,则该估计变更对2005年利润总额的影响金额是()元。

a.一10720b.一16000。

c.10720d.16000。

6.我国境内某上市公司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

a.因固定资产改良将其折旧年限由8年延长至10年。

b.期末对原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折算的外币长期借款余额按期末市场汇率进行调整。

c.年末根据当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调整本期所得税费用。

d.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7.甲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实现净利润500万元。该公司2008年发生和发现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会影响其年初未分配利润的是()。

a.发现2007年少计财务费用300万元。

b.发现2007年少提折旧费用o.10万元。

c.为2007年售出的设备提供售后服务发生支出50万元。

d.因客户资信状况明显改善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20%改为5%。

8.x公司2005年12月投入使用一项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为8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50000元,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2008年底检查该固定资产,首次计提了减值准备40000元,并预计其尚可使用年限为2年,预计净残值为20000元,2009年起选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则2009年该项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额为()元。

a.53120b.56400。

c.60800d.76000。

9.某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购进并投入使用一台设备,原价为500000元,预计净残值率为5%。该公司按8年的期限计提折旧,而税法规定按10年计提折旧,折旧方法均选用平均年限法。2008年末,公司首次对该设备计提了50000元的减值准备,并预计该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25000元,2009年起仍选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则该设备2009年度账面计提的折旧额与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之间的差额为()元。

a.1875b.2500。

c.11875d.12500。

10.下列关于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

d.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11.在采用追溯调整法时,下列不应考虑的因素是()。

12.关于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

c.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既可以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d.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既不能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也不能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二

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规定了选择和改变会计政策的标准,并规定了会计政策变更时的会计处理方法。它也要求披露具体的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信息。

会计政策必须与国际会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当对一项交易或事项没有适用的国际会计报告准则时,管理当局运用判断来制定并采用一种能够产生相关和可靠信息的会计政策。管理当局考虑规定处理类似问题、定义、确认标准的准则、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的计量概念、准则制定者应用类似概念框架产生的近期声明。

必须对类似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

准则或解释可能会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并且可能包括具体的过渡期规定。在其他情况下,会计政策变更要追溯调整(就是说新政策一直被采用)。要对前期会计账户进行调整。要披露这种变更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许多会计报表项目不能精确计量,而只能予以估计。估计是建立在最近可获得的可靠信息基础上的。会计估计由于新信息或环境变化而修订。会计估计的变更在受影响的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不调整前期账户。

重大差错产生于错误、疏忽或者错误解释可获得信息。重大差错在发现后公布的第一套财务报表中更正。对前期账户进行重新表述,就好像重大差错从来没有发生。要披露重大差错以及其在财务报表中更正的影响。给企业的提示。

当期利润或损失不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和重大差错更正的影响。对前期报表要进行调整,这样才可以与当期进行比较。

新准则的影响应当提前考虑。企业应当披露已经发布但是没有生效准则的影响。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三

1、甲公司为某集团母公司,其与控股子公司(乙公司)会计处理存在差异的下列事项中,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的是()。

a、甲乙公司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的不一致。

b、甲公司的存货期末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乙公司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c、甲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按照分类法计提,乙公司采用单项计提。

d、甲公司的房屋建造物的折旧年限为20年,乙公司的按15年计提折旧。

2、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

b、因采用新准则,将经营租出的办公楼作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核算。

c、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变更。

d、所得税的会计处理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3、下列各项中,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的是()。

a、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b、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由原来不确定变更为使用寿命有限。

c、建造合同核算方法的变更,且影响数切实可行的。

d、因意图和能力的改变,持有至到期投资重新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多项选择题。

b、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

2、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有()。

a、所得税核算方法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b、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

c、固定资产的残值率由2%改为5%。

d、期末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5%上升为10%。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四

1.会计政策具有选择性。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允许的会计具体原则、会计处理具体方法中作出的具体选择,会计政策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是企业自主权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体现。

会计政策的选择性是会计政策的核心和实质,没有选择性就不能称为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是一个新名词,过去之所以没有这一名词,主要是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无自主权,只是执行国家计划的机器,表现在会计核算中,就是企业对会计具体原则和处理方法没有选择性,企业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由国家在财务制度中包办了。

2.会计政策变更的实质。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是对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一贯性原则的否定,是一贯性原则的特殊情况和例外。

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处理方法和程序(即会计政策)要前后一致,不得随意变更。遵循一贯性原则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乃至有用性,否则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发生困难。但一贯性原则也并非要求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绝对不能变更,在符合一定的条件下,一贯性原则也可能被违背,即会计政策变更。

正因为会计政策变更是对一贯性原则的否定,会计政策的变更也不能随心所欲,而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经济环境和客观情况的改变。

3.累积影响数。计算累积影响数属于会计核算的计量环节,是追溯调整法的第一步,计算出累积影响数是采用追溯调整法的前提条件。

累积影响数的实质是一个差额,是同一事物(过去业务)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确认、计量(新、旧不同会计政策)所产生的差异,即对过去的经济业务分别采用新旧会计政策核算的差异。同时累积影响数的仅包括属于实账户、可以累积的保留盈余(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如为损益类账户,则为虚账户,不能滚动累积。

因累积影响数是保留盈余,是对过去的业务分别采用新旧会计政策的税后差异,因此,在计算累积影响数时须考虑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会计政策变更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因企业采用的所得税会计的方法不同而不同。

会计政策的变更会引起会计利润的变化,但税收利润即应纳税所得额不会随之变化。税收利润虽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整得来,但由会计利润调整得出税收利润时,调整基数-会计利润虽发生了变化,但同时调整数-会计利润与税收利润的差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对最后调整结果-税收利润并无影响,因为税收利润只有在税法发生变化时才会变化。

在应付税款法下,按税收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额不会变化,因此,会计政策变更在应付税款法下对所得税费用并无影响。而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则不然,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按税收利润计算的所得税额不会变化,按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则发生变化,按会计利润与税收利润的差额计算的递延税款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会计政策变更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对所得税费用有影响。

4.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法实质上是观念上的变化,是对企业过去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用新政策进行的重新审视,是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视野看待同一个事物,即对过去的业务原来已采用旧政策核算,现在采用新政策核算,是虚的,是模拟的。因此,对于实实在在发生的现金流入、流出,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向国家交纳所得税等,不因会计政策变更而变化,在追溯调整法下也无须调整。

追溯调整法包括计算累积影响数、调账、调表及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四个方面。调账主要编制调整分录,在应付税款法下不涉及“递延税款”账户的调整,而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则须对“递延税款”账户进行调整。同时,对涉及到损益类账户调整时,须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账户代替。因损益类账户是虚账户,年末时均须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中,结转后无余额。如在调整分录中仍用损益类账户,则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会与本年度的损益相混淆。损益类账户年末时须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中,“本年利润”账户又须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故在调整分录中,损益类账户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代替。

当累积影响数为正数时,即按新政策核算的税前税后收益大于按旧政策核算的税前税后收益时,追溯调整为调增,其分录模式为:。

a、借:有关资产账户。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代替有关收入、费用等损益类账户)。

b、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代替“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这一损益类账户)。

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还须做。

c、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代替“所得税”这一损益类账户)。

贷:递延税款。

反之,当累积影响数为负数时,分录模式与上面相反。

追溯调整法下调整报表项目并非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也非调整以前年度的报表项目,而是调整本年度的.年度报表项目,例如,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3月份,则3月份的月报、第一季度的季报和当年中报均不须调整,而只须调整当年的年报。调整报表时只调整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有关项目,对现金流量表不作调整,类似于会计政策变更不影响过去的税收利润,会计政策变更不影响过去的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调整资产负债表时,调整的是有关资产项目和保留盈余的年初余额,即累积影响数,其有有关资产项目和保留盈余的调整方向相同,同时调增或同时调减。

在调整利润表时,仅调整有关项目的上年数,即政策变更对上年损益影响的发生额,因损益类账户为虚账户,不能滚动累积,故高速的不是累积影响数。在调整利润表时,如同编制合并报表的抵销,调整有关收入或费用项目后,须进一步调整有关利润项目和所得税费用,如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等,再调整净利润、可供股东分配利润、年末未分配利润等。这可称为滚动调整。

5.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因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或理由不同而不同。

会计政策如果是因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变更,且法律法规中规定了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则按其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如果法律法规中未规定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则按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会计政策如果是因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变更,则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采用追溯调整法须计算出累积影响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时,则采用未来适用法。

由此可见,在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中,追溯调整法是首选方法,未来适用法是备选方法,相当于球队中的替补队员。追溯调整法是秋后算账,未来适用法是既往不咎,无为而治。追溯调整法虽然较复杂,但由于现在和将来的会计核算均采用新会计政策进行,对过去采用旧会计政策核算的会计信息按新政策进行了调整,因而较好地遵循了会计核算的一贯性原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进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而未来适用法虽然较简便,但由于过去的业务按旧会计政策核算,现在和将来的业务按新会计政策核算,明显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违背了会计核算的一贯性,使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打折扣。相对而言,追溯调整法利大于弊,未来适用法弊大于利。因此,未来适用法较少采用,只在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时才采用,是不得已而为之。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五

摘要关于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新的会计准则主要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对“前期差错”作了明确的规定。很显然,仅凭这一规定,是不可能解决所有会计差错更正的。本文试对各类会计差错的更正原则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原则技术方法追溯重述法。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计量、确认、记录、列报等环节出现的错误,其行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无意。众所周知,无论在哪个核算环节,也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行为,只要存在会计差错,都势必破坏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决策。因此,会计内部管理部门和会计外部相关监督机构都必须重视对会计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以便控制和杜绝差错的发生。如果一旦发现会计差错,除了相关部门依法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理外,会计部门必须及时地更正差错。关于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新的会计准则主要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对“前期差错”作了明确的规定。很显然,仅凭这一规定,是不可能解决所有会计差错更正的。本文试对各类会计差错的更正原则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更正会计差错的原则。

1.更正会计差错必须遵守有关的法律规范。

在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等法律规范中,分别规定了会计差错的不同更正方法和适用条件,在更正会计差错时必须遵照执行。只有遵从统一的规定,财务会计工作才规范,更正后的信息才符合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质量要求。

2.更正会计差错必须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的基本要求。

更正会计差错,往往需要作出新的账务处理来纠正原错账,新的账务处理必须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只有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才能反映错账的来龙去脉,清晰表达调整的思路;才能做到核算准确,数字可靠;才能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和账表相符;才能使会计报表期间上下期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如果更正会计差错不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的基本要求,采取一些简单的甚至不容允的(如腿色药水更正)更正方法,则会导致账务混乱,是很不利于纠错的。

3.更正会计差错必须具有针对性。

更正会计差错首先要认真识别错在哪个会计核算环节,错在哪项会计认定,是哪类差错;将差错识别归类后,就应及时针对不同的差错类别,选用不同的更正方法。一句话,对症下药,问题错在哪里就纠正哪里,从而消除虚假的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会计核算情况。

1.方法的分类。

汇总各种法律规范的规定,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更正的技术方法,二是是否追溯的方法。

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从技术角度看包括划线更正法、红字注销法、蓝字更正法、综合调整法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如果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则应按照规定采用划线更正法进行更正;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据此规定,只更正账簿的方法则是划线更正法;调整记账凭证金额用红字则是红字注销法;调整记账凭证金额用蓝字则是蓝字更正法;对某错误同时使用红、蓝字则是综合调整法。红字表示注销或减少,醒目明了,红字过多则又让人眼花缭乱,反映的内容会不清晰;蓝字记录若与原分录方向相反则表示注销或减少,填制的补充分录则为增加。

(2)是否追溯的方法。

会计差错更正按是否追溯到差错发生的当期或尽可能的早期,分为追溯重述法和未来适用法。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未来适用法,是指不追溯而视同当期差错一样更正。《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追溯重述法与未来适用法相比,追溯重述法纠错针对性更强、更准确,但过程复杂,成本较大。

2.根据不同的差错类型选用不同的方法。

为了正确使用差错更正方法,应先弄清差错的类型,然后对号入座。差错可按以下三个标准分类:一是差错的发现时间,可以分为当期即报告期内发现的差错和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即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差错;二是差错的所属期间,可以分为属于当期的差错和属于前期的差错;三是重要性,可以分为重要的会计差错和非重要的会计差错。重要的会计差错即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实务中对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会计职业判断,并且应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差错金额越大、性质越严重,则差错越重要。为了便于选定差错更正方法,对以上差错类型可进行这样的组合,(1)当期发现属于当期的差错;(2)当期发现属于前期非重要的差错;(3)当期发现属于前期重要的差错;(4)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属于“当期”(报告期)的差错;(5)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属于前期非重要的差错;(6)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属于前期重要的差错。凡是归属于当期的差错,无须区分重要性,因为报表尚未报出,只要及时调整,无论重要与否均不会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决策(注意:“当期”即为报告期,“前期”则为前一报告期)。

选用技术方法时,差错(1)对凭证更正无限制,其它差错只能用蓝字法,;是否采用追溯方法,差错(3)和(6)必须考虑,其它差错不用考虑。差错(3)和(6)还必须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的下列信息:前期差错的性质;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

另外,不同的差错更正所采用的会计科目有别,差错(1)、(2)在会计科目方面无特别的要求,差错(3)、(4)、(5)、(6)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涉及利润分配调整事项,直接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不涉及损益以及利润分配的事项,调整相关科目。还值得说明的是,按《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检查查补(退)税款应设立“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专门账户核算,凡检查后应调减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增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凡检查后应调增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减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作与上述相反分录;全部调账事项入账后,应结转出本账户的余额,并对该余额进行处理。

总之,会计差错更正有一套科学的规范方法,更正会计差错首先得识别和划分差错类型,然后根据差错类型及时对症下药,合理选取和运用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为报表使用人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当然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只是纠错的补救措施,加强日常核算管理和监督工作,预防控制和杜绝会计差错的发生才是纠错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

[3]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国税发(1998)44号附件2].。

文档为doc格式。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六

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即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一)追溯调整法。

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追溯调整法通常由以下步骤构成:

第二步,编制相关项目的调整分录;。

【提示】会计政策变更涉及损益调整的事项通“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本期发现前期重要差错涉及损益调整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第三步,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及其金额;。

第四步,附注说明。

其中,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按照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即变更年度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上年金额”栏目“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调整。

(二)未来适用法。

未来适用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或者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方法。

在未来适用法下,不需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无需重新编制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

(三)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1.国家有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能追溯调整的,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追溯到可追溯的最早期期初)。

3.不能追溯调整的,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政策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

(1)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

(2)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

(3)无法进行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七

摘要关于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新的会计准则主要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对“前期差错”作了明确的规定。很显然,仅凭这一规定,是不可能解决所有会计差错更正的。本文试对各类会计差错的更正原则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计量、确认、记录、列报等环节出现的错误,其行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无意。众所周知,无论在哪个核算环节,也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行为,只要存在会计差错,都势必破坏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决策。因此,会计内部管理部门和会计外部相关监督机构都必须重视对会计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以便控制和杜绝差错的发生。如果一旦发现会计差错,除了相关部门依法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理外,会计部门必须及时地更正差错。关于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新的会计准则主要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对“前期差错”作了明确的规定。很显然,仅凭这一规定,是不可能解决所有会计差错更正的。本文试对各类会计差错的更正原则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更正会计差错的原则。

1.更正会计差错必须遵守有关的法律规范。

在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等法律规范中,分别规定了会计差错的不同更正方法和适用条件,在更正会计差错时必须遵照执行。只有遵从统一的规定,财务会计工作才规范,更正后的信息才符合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质量要求。

2.更正会计差错必须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的基本要求。

更正会计差错,往往需要作出新的账务处理来纠正原错账,新的账务处理必须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只有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才能反映错账的来龙去脉,清晰表达调整的思路;才能做到核算准确,数字可靠;才能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和账表相符;才能使会计报表期间上下期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如果更正会计差错不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的基本要求,采取一些简单的甚至不容允的(如腿色药水更正)更正方法,则会导致账务混乱,是很不利于纠错的。

3.更正会计差错必须具有针对性。

更正会计差错首先要认真识别错在哪个会计核算环节,错在哪项会计认定,是哪类差错;将差错识别归类后,就应及时针对不同的差错类别,选用不同的更正方法。一句话,对症下药,问题错在哪里就纠正哪里,从而消除虚假的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会计核算情况。

二、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

1.方法的分类。

汇总各种法律规范的规定,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更正的技术方法,二是是否追溯的方法。

(1)更正会计差错的技术方法。

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从技术角度看包括划线更正法、红字注销法、蓝字更正法、综合调整法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如果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则应按照规定采用划线更正法进行更正;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据此规定,只更正账簿的方法则是划线更正法;调整记账凭证金额用红字则是红字注销法;调整记账凭证金额用蓝字则是蓝字更正法;对某错误同时使用红、蓝字则是综合调整法。红字表示注销或减少,醒目明了,红字过多则又让人眼花缭乱,反映的内容会不清晰;蓝字记录若与原分录方向相反则表示注销或减少,填制的补充分录则为增加。

(2)是否追溯的方法。

会计差错更正按是否追溯到差错发生的当期或尽可能的早期,分为追溯重述法和未来适用法。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未来适用法,是指不追溯而视同当期差错一样更正。《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追溯重述法与未来适用法相比,追溯重述法纠错针对性更强、更准确,但过程复杂,成本较大。

2.根据不同的差错类型选用不同的方法。

为了正确使用差错更正方法,应先弄清差错的类型,然后对号入座。差错可按以下三个标准分类:一是差错的发现时间,可以分为当期即报告期内发现的差错和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即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差错;二是差错的所属期间,可以分为属于当期的差错和属于前期的差错;三是重要性,可以分为重要的会计差错和非重要的会计差错。重要的会计差错即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实务中对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会计职业判断,并且应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差错金额越大、性质越严重,则差错越重要。为了便于选定差错更正方法,对以上差错类型可进行这样的组合,(1)当期发现属于当期的差错;(2)当期发现属于前期非重要的差错;(3)当期发现属于前期重要的差错;(4)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属于“当期”(报告期)的差错;(5)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属于前期非重要的差错;(6)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属于前期重要的差错。凡是归属于当期的差错,无须区分重要性,因为报表尚未报出,只要及时调整,无论重要与否均不会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决策(注意:“当期”即为报告期,“前期”则为前一报告期)。

选用技术方法时,差错(1)对凭证更正无限制,其它差错只能用蓝字法,;是否采用追溯方法,差错(3)和(6)必须考虑,其它差错不用考虑。差错(3)和(6)还必须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的下列信息:前期差错的性质;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

另外,不同的差错更正所采用的会计科目有别,差错(1)、(2)在会计科目方面无特别的要求,差错(3)、(4)、(5)、(6)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涉及利润分配调整事项,直接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不涉及损益以及利润分配的事项,调整相关科目。还值得说明的是,按《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检查查补(退)税款应设立“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专门账户核算,凡检查后应调减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增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凡检查后应调增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减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作与上述相反分录;全部调账事项入账后,应结转出本账户的余额,并对该余额进行处理。

总之,会计差错更正有一套科学的规范方法,更正会计差错首先得识别和划分差错类型,然后根据差错类型及时对症下药,合理选取和运用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为报表使用人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当然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只是纠错的补救措施,加强日常核算管理和监督工作,预防控制和杜绝会计差错的发生才是纠错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号].。

[3]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国税发()44号附件2].。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八

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构成了会计政策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对会计政策的判断通常应当考虑从会计要素角度出发,根据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会计确认条件、计量属性以及两者相关的处理方法、列报要求等确定相应的会计政策。

比如:在资产方面,存货的取得,发出和期末计价的处理方法,长期投资的取得及后续计量中的成本法和权益法,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及后续计量模式,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及其减值政策、金融资产的分类等,属于资产要素的会计政策。

在负债方面,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债务重组的确认和计量、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应付职工薪酬和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金融负债的分类等,属于负债要素的会计政策。

在所有者权益方面,权益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混合金融工具的分析等,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的`会计政策。

在收入方面,商品销售收入和提供劳务的确认条件、建造合同、租赁合同、保险合同、贷款合同等合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属于收入要素的会计政策。

在费用方面,商品销售成本及劳务成本的结转、期间费用的划分等,属于费用要素的会计政策。

除会计要素相关会计政策外,财务报表列报方面所设计的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直接法和间接法、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判断、分部报告中报告分部的确定,也属于会计政策。

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方法划分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分析并判断该事项是否涉及会计确认、计量基础选择或列表项目的变更,当至少涉及上述一项划分基础变更时,该事项是会计政策变更;不涉及上述划分基础变更时,该事项可以判断为会计估计变更。

企业应当正确划分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并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企业应当以变更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和列报项目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该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还是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基础。

第一,以会计确认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项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是会计处理的首要环节。如,按照新准则研发的无形资产在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时要确认为无形资产,而原准则都是确认为当期损益的,该事项的会计却确认发生了变更,即前期将研发费用确认为一项费用,而当期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所以该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

第二,以计量基础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5项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处理的计量基础。如,按照新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等,由于计量基础发生了变更,因此该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第三,以列报项目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

第四,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和列报项目所选择的、为取得与资产负债表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如预计使用寿命、净残值等)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不是会计政策,而是会计估计,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九

会计政策变更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面临的挑战之一。作为一名会计专业学生,我有幸学习了会计政策变更的相关知识,并实际参与了实践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会计政策变更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个人经历,就学习会计政策变更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和分享。

第二段:学习过程。

在学习会计政策变更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会计政策变更是企业在特定情况下对会计政策进行调整和改变的行为。正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那样,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案例,在课堂中我了解了会计政策变更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包括变更会计估计、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政策变更和基础会计政策变更等。我深刻认识到在实践中正确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段:实践项目。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应用会计政策变更的知识,我参与了一项实践项目。这个项目是一个大型制造企业的会计政策变更咨询服务。在这个项目中,我作为一个小组的一员负责对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调研、访谈和资料收集,我深入了解了企业的会计政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与企业负责人和会计师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会计政策的实践经验和思考。

通过参与实践项目,我对会计政策变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得到了一些实践经验。首先,正确理解和把握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和意义是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前提。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调整会计政策,而不是为了满足短期经济目标而进行无谓的变更。其次,会计政策变更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和可比性。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法规和准则,并严格执行。最后,会计政策变更需要与企业的战略和发展目标相一致。在实践中,我们要紧密结合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科学制定和调整会计政策,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五段:总结。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财务报告和经营决策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和应用会计政策变更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企业提供更准确、可靠和有用的财务信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会计专业学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适应和应对会计政策变更带来的挑战和变化。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在会计领域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十

近年来,随着全球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政策变更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学习会计的学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会计政策变更的学习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实际经验和心得体会。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讨论会计政策变更的背景与意义、变更的实施方法、应对变更的困难和挑战、实践中的体验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首先,我们来探讨会计政策变更的背景与意义。随着企业国际化的加深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推进,各国之间的商业交流和竞争已经日益激烈。此外,国际会计准则的统一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趋势。面对这样的环境,企业需要制定适应变化的会计政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商业环境。这就需要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实践会计政策的变更,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我们讨论会计政策变更的实施方法。会计政策变更通常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包括制定变更方案、执行变更计划、监控变更效果等。在制定变更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变化的法律法规以及业界的最佳实践。在执行变更计划时,需要加强内外部的沟通与合作,确保变更能够顺利实施。在监控变更效果时,需要及时调整并修订变更方案,以便适应实际情况。这些方法对于成功实施会计政策变更非常重要。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应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困难和挑战。会计政策变更可能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各个层面,包括组织结构、人员素质、信息系统等。因此,企业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够成功实施会计政策变更。例如,企业可能面临资源有限、人员培训不足、管理体制僵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加强内外部的合作,建立一个有效的变更管理机制。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我在实践中的体验。在我参与的会计政策变更项目中,我担任了一名团队成员的角色。通过与团队成员的讨论与合作,我深入了解了会计政策变更的流程与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实践中,我发现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此外,我还发现在实践中,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地学习和提高。

最后,让我们对未来进行展望。我相信,随着企业国际化的加深和全球化的进程推进,会计政策变更将会成为企业管理中的常态。作为学习会计的学生,我们需要时刻关注会计政策变更的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商业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学习会计政策变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实践过程。通过这次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会计政策变更的重要意义,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实际经验和心得体会。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在会计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十一

注册会计师考试频道为大家推出【201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一次通关课程!】考生可点击以下入口进入页面!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通关梦想助力!

单选题。

a公司从2014年1月开始执行41项具体会计准则,同时改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不变),并将所得税的核算方法由应付税款法变更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a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a公司于2011年12月1日购入一台不需安装的设备并投入使用。该设备入账价值为1800万元,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原折旧年限为5年(与税法规定一致),预计净残值为零(与税法规定一致)。2014年该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为()。

a、720万元。

b、1440万元。

c、540万元。

d、1080万元。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十二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

a.缩短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

b.所得税核算由应付税款法改为债务法。

c.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d.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在下列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韵是()。

a.某一已使用机器设备的使用年限由6年改为4年。

b.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由应收账款余额的5%改为10%。

c.某一固定资产改扩建后将其使用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

d.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3.下列项目属于会计政策的是()。

a.存货期末计价方法。

b.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

c.坏账计提比例。

d.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4.12月31日新增设备一台。其原值为93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3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从起,该企业将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由5年改为4年,设备的预计净残值由3万元改为1.8万元。该设备20的折旧额为()万元。

a.15.24b.15.84。

c.13.40d.20.08。

5.a公司于月1日购入并使用一台机床。该机床入账价值为84000元,估计使用年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4000元,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初由于新技术发展,将原估计使用年限改为5年,净残值改为元,所得税税率为33%,则该估计变更对20利润总额的影响金额是()元。

a.一10720b.一16000。

c.10720d.16000。

6.我国境内某上市公司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

a.因固定资产改良将其折旧年限由8年延长至。

b.期末对原按业务发生时的汇率折算的外币长期借款余额按期末市场汇率进行调整。

c.年末根据当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调整本期所得税费用。

d.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7.甲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该公司20发生和发现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会影响其年初未分配利润的是()。

a.发现20少计财务费用300万元。

b.发现年少提折旧费用o.10万元。

c.为2007年售出的设备提供售后服务发生支出50万元。

d.因客户资信状况明显改善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由20%改为5%。

8.x公司年12月投入使用一项固定资产;账面原价为80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50000元,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年底检查该固定资产,首次计提了减值准备40000元,并预计其尚可使用年限为2年,预计净残值为20000元,起选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则20该项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额为()元。

a.53120b.56400。

c.60800d.76000。

9.某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2月购进并投入使用一台设备,原价为500000元,预计净残值率为5%。该公司按8年的期限计提折旧,而税法规定按10年计提折旧,折旧方法均选用平均年限法。2008年末,公司首次对该设备计提了50000元的减值准备,并预计该设备尚可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25000元,年起仍选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则该设备账面计提的折旧额与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之间的差额为()元。

a.1875b.2500。

c.11875d.12500。

10.下列关于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

b.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

d.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11.在采用追溯调整法时,下列不应考虑的因素是()。

a.会计政策变更后的法定盈余公积金。

b.会计政策变更后的资产、负债的变化。

c.会计政策变更导致损益变化而带来的所得税变动。

d.会计政策变更导致损益变化而应补分的利润或股利。

12.关于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

b.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

c.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既可以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d.企业对会计估计变更,既不能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也不能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十三

(一)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及其变更条件1、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应当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企业自己实际情况的政策,对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2、会计政策变更及变更条件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一个以上期间的会计报表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趋势,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在每期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不应也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否则,势必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发生困难。

但是,也不能认为会计政策不能变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应改变原采用的会计政策:

(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

这种情况是指,按照全国统一会计制度以及其他法规、规章的规定,要求企业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则应按照法规、规章的规定改变原会计政策,按新的会计政策执行。(2)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这一情况是指,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使企业原采用的会计政策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改变原有会计政策,按变更后新的会计政策进行核算,以对外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下列情况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1)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例如,某企业以往租入的设备均为临时需要而租入的,企业按经营租赁会计处理方法核算,但自本年度起租入的设备均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则该企业自本年度起对新租赁的设备采用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方法核算。由于该企业原租入的设备均为经营性租赁,本年度起租赁的设备均改为融资租赁,由于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有着本质差别,因而改变会计政策不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

(2)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如,某企业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少量的低值易耗品,并且价值较低,故企业于领用低值易耗品时一次计入费用;该企业于近期转产,生产新的产品,所需低值易耗品比较多,且价值较大,企业对领用的低值易耗品处理方法,改为五五摊销的方法,分摊计入费用。该企业改变低值易耗品处理方法后,对损益的影响并不大,并且低值易耗品通常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占的费用比例并不大,属于不重要的事项,因而改变会计政策认为不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

(二)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1、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会计政策的,应当按照国家相关会计规定执行。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将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和列报前期披露的其他比较数据也应当一并调整,但确定该项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在追溯调整法下,应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调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也相应进行调整。

追溯调整法的运用通常由以下几步构成:

第二步,相关的账务处理;

第三步,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第四步,附注说明。

其中,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指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是假设与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即采用新的会计政策,而得出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的差额。本准则所指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是对变更会计政策所导致的对净损益的累积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利润分配及未分配利润的累积影响金额,不包括分配的利润或股利。本准则所指的留存收益,包括法定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各项目。

累积影响数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各步计算获得:

第一步,根据新的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

第三步,计算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第四步,确定前期中的每一期的税后差异;

如果提供可比会计报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应调整各该期间净损益各项目和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政策在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一直采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可比期间以前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十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调整,会计法规也随之不断变化,并对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作为一名会计从业者,学习和了解会计政策变更的相关内容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会计政策变更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会计政策变更需要不断跟进最新信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会计政策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这就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最新的会计政策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最新的政策动态。比如参加各种会计培训班、阅读相关书籍和论文,参与相关学术研究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内容能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其次,学习会计政策变更需要灵活应变。会计政策的变更往往会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带来一定的影响。作为会计从业者,我们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首先,要及时了解和理解新政策的要求,并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会计技能。其次,要善于分析和处理复杂的会计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会计准则和政策。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稳定运用会计政策。

第三,学习会计政策变更需要保持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会计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和敏感性很强的行业,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意识和责任感,时刻保持对职业的敬畏之心。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要始终保持诚信和廉洁的职业道德,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做到廉洁自律,在实践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第四,学习会计政策变更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学习互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团队合作和学习互助。在团队中,我们要与同事和学习伙伴保持积极的沟通和合作,互帮互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中要勇于提问,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互助,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最后,学习会计政策变更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能否适应变化的重要能力。在学习会计政策变更的过程中,我们要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阅读、写作、思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同时,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断适应和应对变化。

总之,学习会计政策变更是我们作为会计从业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学习会计政策变更,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适应和应对时代的变化。同时,学习会计政策变更也是一个全面锻炼自己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计政策变更说明篇十五

二、会计估计变更:和正常业务处理没有区别,使用的科目也是正常业务处理下的科目,不用做特殊考虑。

会计差错更正区分当期发现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

a、当期发现(指的是除开资产负债表日后这个期间以外的时期):这里也区分重大会计差错与一般会计差错。

如若是重大会计差错,不管何时发现,如果涉及损益,都要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来核算,并在本年度报表核算时要调整上年度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的相关项目,另外,上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处理上仍然有区别,区别在于调表上,而不是调账上。这个大家只要注意一下即可,一般体现在会计报表附注里。

如若是一般会计差错,应当调整当期相关项目即可。

另外,还要注意一点:在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时,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利润分配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润),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b、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的会计差错处理:属于调整事项,按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来做即可。涉及损益的也是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来核算。

关于调表:

计政策变更一般调整变更当期期初的留存收益和比较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估计变更不涉及调表的问题。差错更正的调整总结如下:

备考资料。

本期发现前期非重要差错(非日后事项),需要披露差错的性质和内容,不调整相关报表项目的期初数,但应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账务处理记在发现差错的年度,用本年度科目。

(2)日后期间发现前期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差错均作为日后调整事项处理,不用披露,需要调表(对于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本期数(利润表本年累计数、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本年实际数)和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对于报告年度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上年数(如果涉及)和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和期末数。),账务处理记在发现差错的年度,涉及以前年度的损益类科目的调整时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其他的用本年度的科目。

关于所得税:

估计变更:变更以前的与税法不一致的地方,是不用调整相关递延所得税的,但变更以后即应按所得税的要求确认相关暂时性差异。

政策变更:它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是指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金额,而不是对应交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所得税影响金额=形成或转回的暂时性差异*税率。在编制调整分录时,“所得税”影响额肯定是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

差错更正:所得税费用。

1与税法规定一致时,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与税法规定不一致存在暂时性差异时,调整递延所得税。

日后事项:涉及损益的事项,如果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前的,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税额;如果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清缴后的,调整本年度的应纳所得税税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