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06:10 页码:8
2023年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汇总11篇)
2023-11-13 02:06:10    小编:ZTFB

手记是一种用来记录、记述和评价个人经历、心情和感受的一种文学形式。"完美的总结应该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评价自己,在总结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写作总结的技巧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一

1课时。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二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2.28----3.3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3.4----3.10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3.18----3.24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3.25----3.31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4.1----4.7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4.8----4.11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4.15----4.21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4.22----4.28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4.29----5.4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5.6----5.12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5.13----5.19磁生电(2)。

第13周5.20----5.26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2.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3.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4.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磁铁的一些特征。

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水彩笔、卡纸。

研究磁铁。

一、各种形状的磁铁。

二、磁铁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主动去实验,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课堂呈现出这样几点问题:

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2、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用了一种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方法应用也不妥当,拿着磁铁在做拼图游戏,一点也没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铁的性质。3、以小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组成员间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动态。争取让每节课成为成功课,不留有遗憾。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四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物理论文《依据教材特点设计课堂教学》。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教学中充分运用每节教材后面的“想想议议”提出的信息、精心设计“想想议议”活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五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

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通过惯性实验展示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最后应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六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知识体系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而是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并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当今物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应用地位;其次,重点培养好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自己分析和理解并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的社会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根据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态度,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还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学要因材施教,分析好学生的主体区域特色,用当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教育,并且还要保证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具有可行性,能够全面突出教学的主体。

初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面的素质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的主体,需要我们从教学主体发展资源和处理好教学主体学习环境两方面问题上出发进行教学条件设计。对教学主体发展资源进行处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添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要保证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好实验教学设计,合理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补充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教学主体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我们摆脱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多样的教学情境。

误和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正,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充分的展现其应有的作用。

学习评价设计要求我们不单单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从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学习评价是整个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发现性的原则,不间断的对评价方法进行改变,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能够全面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七

【学习时间】。

1课时。

【课程标准】。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

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八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课后小结。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九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三、小结本课。

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十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汇总篇十一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2)(3)(4)(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