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育调研的报告范文(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3:22:13 页码:9
2023年教育调研的报告范文(大全15篇)
2023-11-10 03:22:13    小编:ZTFB

通过报告,我们可以向领导或老师展示自己的工作进展和成果。那么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报告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以确定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以下是一份我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一

xx年10月8日——11月12日,这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段时间我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九)班实践,班主任兼指导老师刘宇老师在我实践过程中予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在为期五周的实践期间,我主要进行了教学工作实践和班主任工作实践。

一、教学工作。怎样上好每一节物理课,是整个实践过程的重点。刚开始的两个礼拜的任务是听课和自己进行试讲工作。在这期间我听了3个课任老师共10节课。在听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如果是习题课,则事前认真做完题目,把做题的思路简单记下,并内心盘算自己讲的话会怎样讲。听课时,认真记好笔记,重点注意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思想及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讲。在正式上讲台前我还进行了多次试讲。在准备教案前,认真阅读教材,并与任课老师上课内容相联系,按自己的思路写出教案。但课任老师的要求与自己准备的内容经常有出入,所以对教案作了一定的修改,做到自己的思路不乱,又能达到课任老师的要求。为了克服上讲台时的紧张,不断的进行试讲。同时在本子上把自己上课讲的话都写一遍,作足充分的准备。

10月26日,我第一次登上了讲台。虽然上课前不断的告诉自己要镇定,要循序渐进教学,可是在上课的铃声敲响的瞬间,望着台下三十多双好奇的眼睛,紧张还是不请自来。即使偷偷的深呼吸也无济于事,只能一个劲地重复着教案的内容,眼睛始终不敢对上学生的。尤其是在学生的反应与自己的有点出入时,稍有点乱。尽管没有讲错东西,但讲课的内容有点乱了。不过后来还是很快的镇定下来了,讲完预期的内容。因为是实验课(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因此预留了二十几分钟给学生做实验。因为自身经验不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些没能及时解决,而且有个知识点(上节课任老师讲过)以为学生掌握了而没有讲,是一个很大的不足。在紧接下来的同一节内容的课上,我放松心情,及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将上节课没讲的知识点补上,改进了第一次课的不足。课后,刘老师针对我的上课情况评价说,整体上好,第二次明显比第一次好。同组的实践老师评价说,就是音量小,与学生的配合还有点不足。在接下来的讲课中,我改正了缺点,上课也没有那么紧张了,也和学生达到了很好的配合,成功的完成了欧姆表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帮老师批阅作业和试卷,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老师,并针对情况利用中午午自习期间给学生答疑。在实践期间,我还监考 了一次政治和一次物理考试,并参与了实践小组调查问卷的工作。

二、班主任工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做为高二九班的实践班主任,想现任班主任刘宇老师学习班级的管理。实践班主任是实践过程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职务。第一次站在班里,面对新面孔,非常紧张。只是粗略的作了自我介绍,但在往后一个月的接触中渐渐地记住了每个学生,以及部分学生的个性特征。

在实践中,我每天早上7:20到班,配合班主任监督全班同学交作业。在早上10:05的课间操和下午1:30的眼保健操中,我也参加班级检查。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的升旗仪式我也随班参加,周一、二、四的午自习到班答疑,并监督他们做好午自习。

在实践期间,我还参与了班委改选后的第一次班委会。认识了班委并了解了班委的工作。透过他们了解班里同学以及班级情况。参加校运动会,并针对在这次运动会上班级的成绩不如人意,在班会上进行了一次关于“体育运动”的调查问卷工作,并将统计结果反馈给班主任老师。

应该说在这次实践班主任过程中收获很多,在工作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信心,懂得如何以一个老师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向班主任老师学习了班级管理等,自身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没有很好的进入角色,工作经验不足等,这些是今后学习工作中要克服的。

现在,实践结束了。通过这次实践,我了解了老师的酸甜苦辣,也让我了解了老师的伟大,我也从实践中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我们不能只从书本上看“教学”,而也要在实际中“教书”,面向实际。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将会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时刻为成为一个好老师而努力着。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二

为深入了解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远程教育的需求和建议,最大限度满足党员干部群众的学习要求,切实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在党员教育、培训和服务中的作用,**区委组织部于近期以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对基层远程教育站点开展教学资源需求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800份,回收1790份,回收率达99.4%。范围涉及**区所有基层站点(包括社区、农村以及机关等站点)。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得到大部分党员群众的认同。在回答“您对本村(社区)现代远程教育的了解程度”时,认为从没有听说过的,占1%;认为听说过,但没有参与的,占9%;认为偶尔参与的,占28%;认为经常参与的,占62%。在回答“您认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如何”时,认为没有作用的,占5%;认为现在还看不到明显作用,以后会有作用的,占30%;认为很有作用,是件大实事、大好事的,占65%。从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支持和肯定的。

二是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热情较高。在回答“您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趣”时,只有3%认为没有兴趣,28%认为兴趣不高,69%认为兴趣浓厚。在回答“您认为目前村党支部组织学用活动的时间安排如何”时,有30%认为集中学习多了,21%认为集中学习少了,14%认为个人自学少了,3%认为安排不合理。在回答“您参加现代远程教育的原因”时,认为是村党支部硬性要求的仅占23%;认为是个人自愿高达77%。在回答“站点组织收看远程教育节目的频率”时,14%的回答参加了1—2次,25%的回答参加了2—3次,61%的回答参加了3次以上。由此可见,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所认识、所接受,并对参与现代远程教育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

三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学用成效较为明显。在回答“您认为村里的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发挥作用如何”时,只有5%认为没有作用,30%认为发挥了一些作用,44%认为发挥了较大作用,21%认为是自己致富的好帮手。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引导我区主导产业的发展,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另外,还成立了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渭北葡萄产业园,南塬核桃栽植,园区生猪养殖等示范基地,定期联系养殖、种植专家到基地对养殖户现场教学,传经送宝。通过基地联户,井头村养殖规模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初步实现了发展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一是学用需求具有的广泛性。这次问卷调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基本涵盖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问卷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表现出强烈的需求,重点突出在政治理论、实用技术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由此可见,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除关心与工作、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要素外,已开始关注文化娱乐全面协调发展,开始注重生产、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是学用需求具有倾向性。这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行情、农村政策法规及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需求占有较高的比例,这些情况表明,当前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而有关农民自身的卫生、健康及民主法制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三是学用需求具有差异性。多数调查对象除了对讲座类表现出大致稳定的需求外,因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又表现出一定多样性和差异性。葡萄种植乡镇的调查对象特别需要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内容,果树种植乡镇的调查对象特别需要果品贮藏加工技术和果品市场行情等内容,生猪养殖的调查对象需要养殖技术和销售等方面内容,城区周边镇办调查对象对装饰、家电维修、建筑、机动车保养与维修等就业技能表现出较大需求。这些情况表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传统种植业向新型种植业、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

通过问卷调查,共收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20多条。针对这些建议共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对策:

一是充分整合资源,构建“大远教”的工作格局。按照“一站多用、共建共享”的要求,充分发挥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整合相关资源,要大力整合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各类科技、教育、农业、林业、畜牧、农机、文化、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的资源,拓展和延伸现代远程教育功能,使之真正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素质的培训点、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示范点、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的致富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传授点和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娱乐点。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增强现代远程教育实效。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一方面,针对管理员流动快的问题,加强对远教管理员的培训,使全区管理员都能熟练掌握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操作技能和简单故障的排除技术,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培训,重点培训村组干部、学用典型和有积极性的党员群众等,通过示范带动,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增强教学资源针对性和时效性。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反映,中央和省、市现代远程教育播出平台教学资源虽比较丰富,但真正符合本地实际和农民群众需求的教学内容依然较少,尤其是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等教学课件严重不足。同时,课件更新周期较长,部分现有教学课件时效性不强,也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实际效果。建议进一步加大“乡土教材”开发力度,尤其应以简便易学、生动直观为原则,加快制作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的小型教学课件,提高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三

根据局政策研究室张树友老总要求以及20xx年文秘与调研研修班课程安排,文秘研修班第五调研组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就油田基层职工教育培训现状对3个单位进行了调研,对掌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下面,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文秘研修班第五调研组于6月7日、8日、9日,先后对油田改制企业孚瑞特石油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胜利采油厂采油三矿、现河采油厂采油三矿九队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四个座谈会,参与座谈及调研问卷的干部职工有40余人。

我们就职工的学习与培训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全面了解现状,总结经验与不足,通过本次调研提出了今后加强该工作的建议与对策。,对于企业持续发展和青年自身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职工素质的竞争和学习能力的竞争。造就高素质的职工,尤其是造就油田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如何高质高效地培养好青年职工,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加强青年职工的岗位学习与培训,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挖掘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规范和强化他们的行为准则,让他们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尽快成为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坚力量。

基于企业对于职工培养的强烈诉求,全面了解职工学习与培训的实际情况,更为今后职工的学习与培训创造新方法、开辟新方向,本文基于对胜利油田改制单位浮瑞特石油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而成的。

浮瑞特石油装备有限公司05年改制,现有在职职工1851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165人,大专文化725人,7个分公司,6个控股公司,18条生产线,分为四个生产区。主要生产erw,套管,顶驱,抽油机,企业正进入高速增长期,开拓石油技术服务,是中石化出口一体化企业,通过了api质量认真,iso90001认证。

改制后企业跟上发展步伐组织在岗培训,体系认证培训。三级单位根据生产需要组织生产培训班,认真按照培训计划加强职工的教育培训。

青年职工是整个公司工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青年职工的文化程度大都集中在大专、中专和高中,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青年,也多为最近几年招聘的新职工,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同时,青年中干部的比例较低,无职称的比例又偏高。这些基本现状,使青年职工的岗位学习和培训,显得更为重要。

本次调研对象浮瑞特公司青年职工,涵盖面较为全面。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本次调研,自编了《职2工岗位学习与培训情况调查问卷》,采用抽样调查、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并配之以座谈调研的方式,赴浮瑞特公司与青年职工及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交流。

为全面掌握青年职工的学习与培训状况,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学习与培训主要围绕企业组织的培训。

二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实效。把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创新载体,拓宽渠道,完善培训机制,使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在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

三是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体现特色。从自身实际出发,开展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教育培训,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体现出单位特色。通过“独立选题,联合攻关,交流培养”的方式,让有想法、爱钻研、有技术的技术骨干能够走到一起,共同攻关,增强了创新活力。

纵观整个调研数据,公司青年对于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目的、意义,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企业组织的培训,个人也有意识的进行自发学习,这为今后企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座谈交流,我们也可以看到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组织培训的最主要问题。四个选项比例相当,但在最主要问题上,选择最多的不是涉及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选项,而是培训次数太少,有青年职工反映培训一年只有一两次,这对渴求知识的青年人来说,的确太不“解渴”。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四

按照市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为把主题教育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医院后勤工作中存在的影响和制约医院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的调研课题,自主题教育开始至10月10日带领总务科及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在全院范围内,通过巡查、检修、访谈、个别交谈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地梳理了医院后勤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现就如何提高医院后勤保障工作问题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后勤工作是医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医院保障工作的基础,更是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基础规模的扩大、患者与职工需求的变化,对后勤保障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们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涉及公共场地的清扫、院内绿化及养护、供暖及设施维护、职工的餐饮、安全保卫、公用车辆的管理、氧气供应、日常物资采购和管理以及水电保障等事关广大职工和患者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1、后勤保障工作的服务意识还不够强。个别后勤保障工作人员依然受到固有思想和习惯的束缚,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意识中,不能做到主动去发现问题,开展服务,在面向临床、服务大局上缺乏进一步开拓的工作思路,服务意识有待提升。

2、后勤保障队伍建设不足,业务技术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医院的发展扩大,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后勤保障队伍的不协调显露出很大的差距。职工队伍老龄化,岗位人员配备不齐,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技术不能完全跟上新形势发展要求等,这些因素束缚了后勤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转。作为后勤保障部门,是医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重要岗位都需要持证上岗。例如:全院现在只有1名电工,无法执行24小时值班制,存在重大安全风险隐患;锅炉、水暖等管道维修维护人员趋于老龄化,技术保障人员严重匮乏等。

3、医院基础设备及应急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隐患问题明显。

二是电力设施负荷严重,电改不够彻底,部分电力线路老化,无法满足当前医院需求;

三是供水系统年久老化不完善,饮用水供应不稳定。存在水体浑浊、水压不足等问题。对在医院运营过程中面临严重的重大问题和安全隐患。

4、后勤保障运行成本投入不足,控管办法较为单一。后勤管理是保障医院业务工作正常运转,保障患者有良好的就医条件,保障医务人员在院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物质条件。因医院资金紧张,不能很好的满足患者就医期间的需求。同时在资金投入上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提升后勤保障投入的效率和效益,用必要的钱尽量多办实事、急事,需进一步探索。

5、后勤保障信息化管理能力须进一步增强。部分职工对于医院后勤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普遍认为医院的后勤工作局限于医院日常水、电、暖的维护,物资发放以及设施环境的管理等。认为常规性管理关系不大,缺乏必要的信息管理技能,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事实上若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简捷高效。

1、内在因素主要是干部职工对于医院后勤保障工作的思想认识不深刻,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资金保障不充足等。

2、外在因素主要是上级部门对于传染性医院的政策支持,法律法规、社会需求以及后勤人员招聘过程中存在的约束性。

1、加强科室建设,提升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每位职工潜能,自觉培养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后勤保障及服务技能。制定完善医院后勤保障制度,特别涉及物资、设备等物质的采购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院内成本核算执行,保证工作效能最大化。

2、进一步加强后勤保障部门职工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人员,规范岗位职责要求。尤其对目前不可替代性工作岗位,加强内部人才的培训、培养。加强内部各岗位工作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尝试一人多岗,以应对处理不确定的应急情况。当然,对于职工队伍老龄化、文化素质不高、业务技术不能完全跟上形势发展需要等问题,还需要医院有院党委关注,对于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人员的业务素质,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第三方派遣、送出去培训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地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3、医院应加大对后勤保障领域的投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了解到,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医院加大对后勤保障领域的投入。比如,设备设施、餐饮服务,就医环境问题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后勤保障服务的人性化。通过改善干部职工与患者的工作、生活级就医条件,为广大医患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断增大家的归属感、幸福感,使大家时时处在一个被关心、被服务的和谐环境中,让大家真正的将医院当成家。

4、用信息化建设优化后勤管理。在基础设施改善的前提下,逐步完善数据库和信息网的建设,以后勤业务为核心、标准体系为基石,通过将物资保障、餐饮服务、安保消防、交通保障、设施维护、员工服务等后勤业务统一纳入信息化系统中,通过与标准业务流程的融合,实现后勤业务信息在线过程管理与纵向一体化管控,加强后勤集中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快后勤一站式服务信息化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整合资源,做实后勤管理与服务。

只要把服务临床一线和满足广大职工正当的需求,作为后勤保障工作的最终目标,在后勤保障机制上不断创新、保障内容上不断求全、服务对象上不断求广、服务质量上不断求高,才能营造出环境清新宜人、服务周到满意的和谐氛围,才能为医院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五

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云南省第九次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需要,是实现全省第九次确定的目标的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需要,是适应当前群众工作新特点新变化的需要,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历史是烟农创造的,我们烟草的发展只有依靠烟农。我们的发展源泉来自于烟农,我们同时也要反哺烟农。群众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优质的烟叶和创造了丰厚的价值,也给我们深刻的教益和人生的启迪。坚持群众观点是为更好地接触群众、了解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是为了更好地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坚持群众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群众意见、服务群众,在“四群”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始终树立一个观点: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离开烟农,“四群”教育活动、坚持“三个全心全意”,努力做到“三个始终”教育活动就失去意义,离开烟农,“四群”教育活动、坚持“三个全心全意”,努力做到“三个始终”教育活动就无法扎根深入。“四群”教育活动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行动,为此,按照《中共玉溪市烟草专卖局党委关于印发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玉烟党〔20xx〕2号)和《中共新平县烟草专卖局党支部关于印发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新专司党〔20xx〕4号)精神要求,笔者参与了“四群”教育活动的民情调研工作,具体负责调研新平县新化乡大寨村委会,现就调研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就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调研工作情况。

新平县分公司的调研联系点为新化乡大寨村委会。2月9日,我们先后到新化乡新甸、大寨、海外的多个烤烟育苗点调查,向新化乡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及技术员仔细询问了今年烤烟育苗的具体播种时间、育苗盘数以及日常管理情况,与大寨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了解大寨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掌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3月8日,分公司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挂钩联系点新化乡大寨村委会开展“四群”教育结对帮扶活动。分公司干部职工按照分组走访的形式,深入到挂钩联系农户家中,与农户促膝交谈,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要求,我的联系户有2户,基本情况见表1。

表1调研联系户基本情况(罗武寨小组)。

姓名性别年龄。

(岁)家庭人口。

(人)劳力。

(人)劳力。

(人)主要劳力。

文化程度种烟。

(亩)类别。

施丽梅男48733初中及以下8人大代表。

黄学保男50533初中及以下9困难户。

二、调研点基本情况。

大寨村委会是新平县新化乡的一个行政村,辖罗武寨、大寨、小寨等28个村民小组,90%以上为少数民族。总耕地面积达12600亩,其中,罗武寨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261亩,大多为山地。罗武寨海拔1630米,年平均气温18.6℃,以种植烤烟、水稻、玉米、小麦、荞子等为主。

大寨村委会是全县烤烟种植大乡,烤烟收入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xx年,种植烤烟6620亩,交售烟叶71.13万公斤,烟农售烟收入达1326万元。但该村委会仍然是一个较为贫困的山区,xx年,罗武寨小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在3600元左右,远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667元),低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低于全省贫困地区(含国家重点县73个,省级重点县7个)农民人均纯收入(3747元)。

罗武寨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干旱缺水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十年九旱,同时,也是冰雹重灾区,风多为西南风,冰雹发生率较高。不过,罗武寨小组属xx年玉溪市中低产田改造大寨村委会项目区之内,xx年,该项目区投资868.52万元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新增耕地478.2亩,建成627件工程,受益农户1340户,受益面积达7929亩,有效改善了烟叶生产条件,烟叶增收19.99万公斤,助农增加收入达297.92万元,罗武寨小组是受益区之一。

三、入户调研结果分析。

入户调查联系2户烟农,涉及人口11人。

从经济收入来源看,主要为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经济收入来源较单一。从收入水平看,2户烟农xx年的经济总收入(毛收入,含生产成本和用功成本)每户在3万元左右,人均毛收入5454元左右,低于新平县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67元),远远低于xx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无法满足正常的农业生产、看并就学等需求,生活较困难。

从家庭劳力看,每户有3个劳力,种烟8~9亩,人均承担3亩,生产工具落后,劳动强度大,用工投入多。目前,虽然通过商品化育苗、密集烘烤、机耕降低了劳动强度,但其他环节仍以人工作业方式为主,生产率低下。

从文化程度看,主要劳力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不高,观念的落后,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是导致贫困的根源。

从生产条件看,自然灾害重,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蓄水条件差,降雨量少,经常受旱,尤其现在的生活用水也成问题。

四、几点建议。

1、改善生存环境仍然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目前,虽然进行了中低产田改造,配套了设施,但水资源少,干旱少雨,难畜水,生产条件依然较差。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改善生存环境为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存问题,把解决水源问题放在首位,一方面,要加强以水源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一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减灾防灾长效投入机制,建立以烟为主的政策性农作物保险机制,提高保费补贴和理赔标准(建议每亩最高赔偿1000元),以增强农民恢复生产的能力。

2、要重视文化扶贫。从调研联系户的文化程度便可以看出,均在初中及以下水平,均为贫困户,说明文化水平是导致贫困的根原。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应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和扫盲,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文化,尤其对贫困地区农民要进行科技培训和职业培训,帮助农民实行科学种田,增加收入。在贫困地区安排特色农业项目,引导农民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以项目带动来促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助农增收致富。

3、把现代基地单元建设列为扶贫项目。罗武寨是烤烟适宜区,自然生态条件好,森林覆盖率60%以上,烟叶优质,清香型特色突出,建议把罗武寨纳入基地单元核心示范区,通过全面配套建设烟叶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提高种烟规模;创新生产组织形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全面落实科技措施,保障烟叶特色;加大投入,100%补贴配套烟草专用农机具,提高机械化水平,努力实现减工增效,助农增收。

4、密切联系农户,贴心帮扶。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就要群众中去,多关心群众疾苦,更要为民服务。要对挂钩村组和联系户在技术指导上给予帮扶,做到随时解答群众提出的技术问题。面对当前旱情持续的严峻形势,挂钩村组要充分调动烟农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投身抗旱保生产工作中,千方百计全力打赢“抗旱促移栽”攻坚战,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烤烟生产收购目标,保证烟农增收。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六

调查了解初中化学学困生成因,进而走近学困生,深入了解他们以“对症下药”,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乐学、会学,使其脱离学困生的行列。

期中考试之后至第三次月考之间这一个月。

海兴县第三中学。

整个九年级的全体学生。

调查九年级化学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症下药”,使其脱离学困生行列。

1、向班主任以及化学学科的教师了解班级里的化学学困生的名字以及相关的状况。

2、利用课余时间到班级里去实地调查询问其对化学这门学科的感受。

3、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主观和客观原因。

学生初二结束后,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校为了升学率,往往会在暑期补课,在补课的时候就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化学。由于是新的学科,往往会给学生一个措手不及,再加上由于是补课形式,有时候两三节连着上,学生思想重视不够,有些学校在硬件上也不具备做某些化学实验的条件。像这样,学习化学就没有一个好的开端,学生接触一门新学科的新鲜感随之消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虽然一部分学生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对学习化学已经不感兴趣,放任自流,导致化学成绩差,从而形成一部分化学学困生。除个别与先天遗传有关外,大多与非智力因素有关。

2、家庭教育原因。

一些家长对学生一味地迁就、纵容,不会说服教育,过于溺爱孩子,给了他们太多物质条件的满足,但没给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的家长性格暴躁,逼着孩子学习,信奉棍棒底下出成绩。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有一种叛逆心理,故意不学,久而久之,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有的家长事业太忙,只是在物质上和金钱上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孩子贪玩导致学习低下,落后于人。

3、学科原因。

化学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太一样,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而且有的需要死记,如:元素符号、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化学用语;有的需要理解记忆,如:概念和定义、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律等。没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越来越困难,在上课时就会出现机械听课,甚至打瞌睡或者做其他的小动作,下课也不去复习,也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化学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学习落后于人。

4、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风气不好,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或其他原因辍学,然后外出打工挣钱,有少数在校生目光狭隘,缺乏远大理想,看着以前一起上学的朋友都在外面打工挣钱了,心生羡慕,总是胡思乱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

总之,这些学生缺乏理想、自制力差、怕苦怕累、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等,制约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导致了初中化学学困生的形成。

学困生是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转化学困生仅从一个渠道入手,是收不到好的效果的,因此,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从而提高整个教学工作的质量。

1、加强学校教育管理。

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的潮流。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一定要多让学生做实验,从接触化学的初期开始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在课后还应该多和学生交流,多了解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看法,多了解学生心里的想法,即使说的不对,也不要责怪学生,要多鼓励学习学习,从学生的思想上改变学生,让学生主动喜欢上化学这门学科。学校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拥有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

2、强化家庭教育。

用良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使其从小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与学校教育不同,家长是靠其平时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个小的细节当中,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诱导。作为家长,无论自身文化程度高或低,家庭经济状况贫或富,都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3、争取社会的支持。

改变社会风气,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社会各界应该配和学校的管理,加强对知识人才的重视,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启示:学困生的存在是教学工作中的必然现象,也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是,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给学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困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的优秀学生。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七

县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按照市政府的安排,5月9日至16日,**县组织由常务副县长周大曙,分管教育副县长马志列挂帅的教育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调查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了县一中、二中、生源学校、西竺山中学等,召集部分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法人代表、教师、学生家长、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县辖30个乡镇(园),人口78万,总面积20xx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356所,其中县属学校7所,乡镇中学20所,中心小学21所,村小224所,教学点73个,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民办学校6所。在校学生99648人,其中小学生50728人,初中学生35082人,普高学生11616人,职高学生2222人。共有教职工8260人,其中在职教职员工6426人,退(离)休教职工1834人。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1.教育投入不断加大。20xx-20xx年的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分别为13595万元、13563万元、16620万元,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194元、1260元、1420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三年分别为8820万元、9137万元、10199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65、67、63,分别比上年增长3、4、8,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财政总支出分别为36、32、29。

2、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县共有教职工8260人,其中在职教职员工6426人(含在岗教师5791人、未聘分流教师635人),退(离)休教职工1834人;在岗教职员工中,高中教师601人,初中教师2136人,小学教师2635人,行管及工勤人员349人,局机关干部70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148人,大专学历2512人,中师学历1708人。在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1757人,36岁-45岁的1920人,46岁以上的1695人。中学高级职称230人,中级职称2623人,初级职称2519人。

3、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其他地区办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县先后对县五中、城关五小(现生源学校)、县二中、县职业中专实行“国有民办、校长领办”办学体制改革。实行“校长领办”以来,几所改制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强化管理,内活机制,均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一是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民办生源学校由原来仅100多学生的小学发展到有小学、初中、高中近1600人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县二中投入1000多万元,三年学校净增资产600多万元,学生由改制前的20xx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人;县五中筹资近500万元投入学校建设,学生由改制前的800多人增加到现在3000多人。二是教师待遇不断增加。几所改制学校均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在确保教师基本工资足额发放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县二中高考成绩三年三大步,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去年本二以上上线为113人。县五中去年达到了40多人。

4、教育收费不断规范。坚持“标准不涨、范围不超、项目不增、程序不减”的“四不原则”。每期开学前,县电视台均要公布学校收费标准,同时各校悬挂永久性公示牌,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四个一律”的教育收费纪律,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5、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我县坚持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一条主要途径。目前,我县有“省示范性学校”1所,“省园林单位”6所,“省绿色学校”2所、“市名优学校”2所,“市级示范性学校”32所、“市绿色学校”21所,“市园林单位”15所,“市特色学校”7所,县级绿色、园林、科普、体育、艺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特色学校32所。

6、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xx年高考录取898人,其中本科录取508人。20xx年高考录取1346人,其中本科录取590人。20xx年高考录取1620人,录取率列全市第三名。20xx年高考本一本二上线572人,上线率在全市九区县中列第三,理科平均成绩全市第一。

二、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城乡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阻碍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教育投入不足。一是县城区办学条件的改善明显滞后。**县城区小学场地狭小,学生多、班额大,学位不足问题十分突出。调查中发现,城区小学班额大部分在70人以上,部分班级达到了90人,在这样大班额的条件下教学,教育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县一中建设滞后,在校高中学生20xx人,校园仅占地131亩,规模明显偏小。二是我县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主要是在“两基”达标时,重视主体工程的建设,忽视了配套工程建设。三是农村村级小学教师配套用房及基本生活设施条件较差。以上问题均牵涉到教育投入,但经过“两基”达标后,凭县里有限的财力,根本无法改变这种滞后状况。学校本身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平时运转尚且捉襟见肘,维修和改造更是无能为力。

2.学校负债严重。为了迎接“两基”验收,我县在学校建设上超前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截止到20xx年底,全县中小学校负债高达7258.5万元。全县7所县属学校、29个乡镇中心学校不同程度存在教育负债,其中,县属学校负债3031万元,乡镇中小学负债4227万元,负债面达100。全县负债200万以上的学校有5个,负债10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12个,负债8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7个。在我县乡镇教育债务构成中欠基建包工头2102.9万元,欠教师和社会个人2882.3万元。“两基”达标时,县委、县政府计划用往后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偿还因“两基”投入的资金缺口,但从1998年开始农村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债务偿还失去来源。尽管我县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教育事业的若干意见》(汉发[20xx]10号文件)中对“两基”负债作了明确规定:凡因“两基”建设形成的债务按有关政策从学校剥离,纳入县、乡消赤减债整体规划。7000多万元的债务,由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负担,但从实际情况看,县、乡财政目前仍无良好的解决途径。学校债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教育发展,有的校长反映,一年到头校长大部分精力就是忙着筹集运转资金。近几年大部分学校的资金只能用于还债,无力投入建设,这也是学校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原因;部分学校由于欠债多,债主(包工头)经常到校讨债,有的还封堵校门,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教师队伍失衡。一是我县小学教师队伍出现年龄老化现象,社会流传“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伯伯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说法。全县2635名小学教师中,46岁以上的教师有1179人,35岁以下的教师只有502人,而这35岁以下的502名教师中,分布在县城的有128人、农村集镇320人,在农村村小很难找到年轻教师。以我县大南湖乡中心学校为例,全乡67名教师,30岁以下的教师不到10人,村小教师基本是40岁-50岁的教师。这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基本上是以前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显得很吃力,很难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我县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物理、化学等科目教师严重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英语等学科教师。每年到外面也很难招聘到这些学科的教师,很多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中途改行”、“赶鸭子上架”等办法来解决专职教师不专的问题。目前,全县初中英语教师欠缺23人左右、物理教师欠缺14人左右,化学教师欠缺13人左右;全县小学英语教师欠缺25人左右,音乐教师欠缺10人左右,美术教师欠缺12人左右。三是师德水平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受市场经济大潮等因素的影响,极少数教师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了不敬业、不爱岗,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打牌等现象也严重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

4.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职业教育与当前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师资配备上。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县职业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对学生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教育。想改善职业教师队伍结构,但苦于县财力有限,无法保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二是办学方向上。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大体方向还基本停留在学历教育阶段,适应不了形势发展需求,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的要求。唯一出路是调整专业设置,办学方向对准市场。而解决这一问题,根本是师资,关键是资金。三是基础设施上。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设施,学生就无法接受到与社会和市场衔接的先进技术教育。近几年,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设备设施虽有更新,但由于资金投入上有限,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另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也很缺乏,学生如果局限于关门学习,不多参加社会实践,也很难掌握到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

5.外部环境欠优。尽管我县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县教育事业的若干意见》(汉发[20xx]10号文件)中明确规定“未经党委、政府分管教育的负责人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对学校进行检查、收费、罚款,否则视为“三乱”行为。”但收效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学校周边环境整治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三、加快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市“教育20条”精神,促进城乡教育健康发展,特建议:

1、加大对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县(市)教育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同时继续落实财政保教师工资、转移支付保危房改造、杂费保运转的“三保政策”。

2、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化解教育债务的办法。农村教育债务不能无限期由学校承载下去,债务剥离不能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是否可以考虑采取“国家投一点、地方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加以解决。

3、加大教育发展的规划力度。组织专门力量对本地教育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教育的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要学校布局调整上,要摸清生源情况,宏观统筹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协调发展。

4、理顺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议教师的招聘、职评、档案管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主责。在教师招聘上,要以满足教育发展的正常需要为根本,及时足额补充的师资充实教师队伍;在教师培养上,与地方高等院校采取“订单培养”做法,解决优秀师资招不进来的问题;在教师培训上,解决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编制部门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编制专门用于教师培训提高。

5、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坚持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自学,并出台一定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教师成长提供一个坚实平台。同时,加强农村边远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职称评聘、工作待遇上予以适当倾斜,建立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服务制度,逐步解决教师布局不均的问题。

6、鼓励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投资办学,加强对民办教育指导与交流,逐步建立公民办师资合理流动机制,做大做强民办学校。同时,着力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强化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7、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力度。采取“政府送一程”的办法,突出职业教育,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在就业上指导。同时,大力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科目设置,注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8、加大优化教育外部环境的力度。要高度重视涉及学校检查收费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制止职能部门对学校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给教育发展一个良好的空间。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是网吧治理问题还要加大力度,文化部门要把好审批关,现有学校周边的网吧,该取缔的要坚决取缔。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八

我来自贵州省,我从小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松桃县苗族自治县,并且就读于民族大学,对少数民族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发展状况十分关注,因此通过对自己所生活的地区少数民族的教育和科技状况的相关了解,再借助一些相关资料,写了这篇调查报告,希望以此来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科技发展的现状。从苗族地区教育现状出发,探索出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不足,并提出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本人的个人想法。更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方面的投入,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科技,发展现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的教育,苗族当然不能例外。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看,各民族。

都有强烈地保存自己文化传统的趋向。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我的调查研究发现,苗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具有传承教育形式多样、传承教育对象广泛、传承教育环境复杂、传承教育具有地域性和活态性等主要特征。学校教育是苗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现代普及教育形式。现在,苗族聚居区的人们也在逐渐接受现代文化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了多元的文化观。当传统的传承教育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为有效的现代教育形式。学校教育主要包括苗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首先,在幼儿教育中,通过带领幼儿做苗族民间游戏,给幼儿讲述苗族民间故事等形式对幼儿进行苗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教育。其次,在中小学教育中,采取民族文化知识进课堂的形式进行苗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最后,大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大学教育也是苗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

的高效课堂建设,打造幸福教育,让学生从沉重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近年来,教育系统从源头上加大了选拔招录的力度,吸收了大批优秀年青教师,补充到了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对在职教师加大了培训力度,如全市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分别参加了全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对教师进行网络培训。每年还从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资教,对资教生中的优秀人员服务期满后实行考核直接进编录用。除此以外,还实行了城乡联动,如城区教师到乡下支教,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校长到发达地区学校跟岗培训,使城乡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专业上有了共同的进步。

济实用房全面启动,为教师安成乐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校园安保工作也得到加强,学校安装了监按系统,配备了专职保安,配置了生活管理员,为部分学校修建院墙,修实了教师待遇,为高寒边远地区的教师增加了津补贴。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除了免交学费以外,对寄宿制学校的贫困生还实行了生活补助制度,以初中学生为例,今年就已经涨到每生1000元/年。以教育局牵头,对名校逐步实行十有八配套的建设,从学生就餐,住宿,购物上进行规范化建设,创建了学生食堂,校园超市,文明寝室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特殊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呵护,残疾儿童,单亲家庭的子女,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各级领导多次入校调研,指导帮扶工作,如甘龙党委政府就调动镇直各单位,与特殊儿童实行“大手牵小手”的活动,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还特别建了食堂,为学生提供午餐。

松桃苗族自治县位于黔东北与湖南湘西、重庆市秀山、酉阳毗邻,是苗族集聚居住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锰、磷、汞、铅、石煤等,其中犹以锰矿得天独厚,其质优量大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总储量的10%,全县辖13个镇15乡,国土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松桃城市规划范围6.32平方公里,现有城市人口4万人,规划到20xx年城市人口达10万人,县城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功能基本齐全,是一个城市发展后劲较强的城镇。

我的家乡松桃县,是铜仁市管辖下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县城,更是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松桃县的教育,经过几次速起速落,目前已趋于完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在铜仁市已是很有名气。

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小学和初中教育,都十分重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遇教于乐。不断改进教法,研究学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水平不断提高。以学生参加全州的中考为例:学生升入高中的起点分数比其他县高出很多。

最近一些年,松桃县的高中教育发展很快,一直走在全市前列。目前,我县有3所普通高中,一所职业高中,每年参加高考,上线人数在全市处于绝对优势。如松桃民族中学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500名学生,59个教学班,238名教职工的大型学校。松桃民族中学近年来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的建设,改善办学理念,松桃民族中学将以申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新的起点,更进一步推动松桃民族中学的基础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使松桃民族中学的办学条件和环境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名校之一。将松桃民族中学办成黔东教育的一朵奇葩,不辜负人民对松桃民族中学的厚望。20xx年高考,文理科一本上线86人,二本线上线人数达528人,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居前列。

近一些年,职业教育已经逐步显示出优势。职业技术教育的毕业生,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多能顺利就业,并且很多成了用人单位的白领和技术骨干;有的则成为农村的“土专家”,致富能手;还有的踏上了学历教育之路,升入大专院校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实际,党和政府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使56个民族能和睦相处,而且还帮助各少数民族搜集、整理、开发、传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县也有专门的民族机构——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宗局经常与教育单位磋商,研究民族教育问题,全县先后挂牌成立了民族幼儿园、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和民族职业技术学校10多所。这些民族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研究和实施民族教育,并已取得相应的成效。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少年儿童中逐渐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使教育又面临一个新课题,这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生活起居等。现在,留守儿童已经得到多方的关注,他们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基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另外,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实施的“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主要是为了提高中西部山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探索并推广有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普及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和支持中西部农村幼儿学前教育的共识,从根源上消除贫困。

今年2月初,通过对我县考察调研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实施“山村幼儿园计划”的合作协议。

按照“分散设点,就近入园”的原则,我县实施“山村幼儿园计划”的区域为5个连片的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乡镇,即蓼皋镇,世昌乡、盘石镇、黄板乡和长兴堡镇,在这5个乡镇的偏僻山村共设置100个幼儿教学点。目标是在实施项目的乡村,保证90%的3—5岁幼儿(人数约为2300人)能够接受两年的基本学前教育,缩小农村地区与县城、乡镇儿童在早期发展方面的差距,使他们平等地站在人生起跑线上,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项目从20xx年3月开始实施,通过招募幼教志愿者以及专业培训、维修和租赁幼儿教学场地、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20xx年4月9日正式启动。100名幼教志愿者各自奔赴100个幼教点,积极投入到了紧张的保育教育工作中。

5月31日,我县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暨“快乐游戏,健康成长”六一游园活动在县实验幼儿园举行。县教育局、蓼皋镇教辅站、城区幼儿园部分幼儿园负责人、县实验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幼儿及600多位家长。

启动仪式上,县教育局教育股石拥建股长、县实验幼儿园牛贵香园长、城区幼儿园园长代表唐琳园长、家长代表何艳老师分别作了讲话。

启动仪式后,庆六一游园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开始了。

游园活动,热闹非凡、其乐融融,有套圈、投小皮球比赛、夹玻璃珠比赛、打保龄球比赛等12项趣味十足的娱乐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精心策划的节目中,全身心投入、尽情的地玩耍。

在项目实施的一学期中,100个幼教点20xx名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开展正常,家长、群众反映良好,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为推动全县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一般较差,学校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办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造成了浪费。此外,师资力量依然薄弱、学前教育严重欠缺。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很大一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学生需要通过寄宿学校完成学业,但目前的寄宿生活补助标准比较低。有的地区由于教育资金发放不到位,投入不足,学校硬件配套设施依然没有跟上发展步伐。个别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相当滞后,甚至三四个班的学生挤在一起上课。教师待遇极低,留不下人,教师队伍不稳定。这些都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面临的难题。

要进一步加大对偏远山区少数民族教育资金投入,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加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建设一批上规模的寄宿学校,促进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继续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关键,力争在师资力量培育上实现突破。根据实际情况,国家应当适当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生的补助标准。同时,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质量。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九

炎方乡来远村全村共有农户52户,213人,常年长期外出务工人数15人,零时务工人数40人,共有旱地520亩(其中烤烟20亩、万寿菊50亩、马铃薯90亩、玉米360亩),水田40亩,该村交通便利、有龙潭水、土地出租(种植银杏树)。

1、入户调研总户数、涉及总人数:30户,共有人口人。

2、调研户经济来源:种植业、养殖业、务工收入。

3、调研户经济总收入:

4、调研农户反映的主要存在问题: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少,都存在一定的国难程度。

旱地多、水田少、缺乏水资源。

建议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种植。

麒麟区经作中心以深入开展“四群”教育为契机,切实加强四项措施,帮助挂钩联系点越州镇马房村进一步调优调好产业结构,抓好抗旱促春耕工作,推动马房村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发展。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以中心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四个专业站站长为成员的“四群”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及时组织召开动员会和促进会,筛选出33名科技人员结对联系103户农户,深入开展入户调查,进一步了解民意,指导生产,加深了干群感情。

加强春备耕服务。针对旱情和当前生产,从单位工作经费中拨付5000元用于支持联系点春耕生产。中心负责人多次率技术,与村委会干部协商对策,合理安排作物茬口,帮助协调项目、种子、化肥等,因地制宜引导开展好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大春种植面积稳定。

加强科技指导。各专业站结合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实施,根据专业特点和农户生产情况,适时开展蔬菜、水果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农户提出合理的作物抗旱技术建议8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6个,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特长,有力支持了春耕生产,彰显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加强结对帮扶。中心33名干部职工分批深入到自己结对联系的农户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认真填写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基本情况登记表》和《民情登记表》,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力所能及的帮助联系户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各挂钩联系户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的实情,干部职工纷纷解囊相助,共走访慰问农户103户,送出慰问金10300元,价值10815元的生产物资。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十

20xx年春节前,有一位书法者用楷书和隶书撰写了二十几幅春联在某城镇上街叫卖,几乎无人问津。并不是书者所写对联的内容不好,也不是书者的字写得不漂亮,而是绝大多数的人认为那些欢欢喜喜地、花花绿绿的印刷体春联更有喜庆味。这情景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和遗憾——在农村(或许也包括城镇),中国几千年来的手写春联已经被印刷品替代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与现在中小学校中书法(写字)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搞好中小学书法教育迫在眉捷。关于搞好中小学书法(写字)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中国书法,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与中国历史一脉相承。汉字是记载中国文化的符号,而书法让这些文化符号精彩动人。从几千年前的甲骨文、石鼓文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再到百花齐放的书法体系,从象征权力的玉玺到各类印章再到各种名胜古迹中的碑、匾、联、贴,无不闪烁着中华文明耀眼的光辉。可以说,汉字是传承历史、记录中华文明的明珠,而书法是这颗文明之珠上耀眼的光环。

在中小学校实施书法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儿童了解中国的历史、熟悉中华之文明。书法与文学是相通的,一些文章的流传和闻名与优秀的书法有着相得益彰的联系。一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令多少人神思不已,《岳阳楼》上的巨幅书法条屏让岳阳楼记增色不少,毛泽东的书法长卷《七律·长征》,书法与诗的结合使人感到更加的气势磅礴。好的书法往往与好的文章、诗、词等结合在一起。

中小学生练习书法的过程又是学习和熟悉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小学生往往能从反复地书法练习中了解和熟记不少的文化知识。练书法,可以修身养性。练书法不仅是练字,还可以培养一个人平静、平衡和自然的心境。从书法的角度来练字需要练习者集力、气、神与形的高度专一。一张纸、一支笔,一盘墨,书法就这么开始。练字时当你在白纸黑墨中达到忘我的时刻,你会有一种空灵、洒脱之快感,当你沉醉于书法艺术时,你会体会到一种墨香静谧之美感。用书法(写字)教育来促进中小学生修身养性,可以逐步形成青少年稳定、坚毅和睿智的境界。汉字本身是一种艺术,书法对汉字的表现更提升了青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现在热爱中国文学、喜爱中国文字的各国友人也热衷于中国书法。让我们的青少年儿童学习书法,掌握书法知识并辅之以应用,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正因为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所以更应实施和发展中小学校的书法教育。

1。教育之计,教师为本。书法既是艺术,教书法(写字)的教师就应该懂得一些书法常识、懂得欣赏书法、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去练习书法。现在中小学校很缺少书法教师,这或许是阻碍书法教育发展的关键一环。但是在一些中小学校并不缺乏爱好书法并钻研书法的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教师,在很多学校是可以正常开设书法(写字)课的。为了保证有相当数量的书法教师,县里和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书法比赛来发掘人才。这不仅可发现有书法特长的人,又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学习。国家现在每年都会举行书法等级考试,学校可以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考试。以国家认定的形式评价教师的书法水平,并逐步实施让教书法的教师“持证上岗”,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加强书法教学管理和书法交流。

学校要把书法课当成正式课程来安排,督促教师有计划、有准备地上课。上课教师要对学生写字(书法)作业和作品进行认真地分析与讲解,做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既要指出其欠缺,又要鼓励其继续练习。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走上正确、正常的书法学习之路,并形成良好地、自觉地练习书法的习惯。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书法协会,成立班级书法兴趣小组,发现和吸引一批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书法,并以先进带后进,形成大部分学生喜欢书法、练习书法的势头。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书法比赛,加强书法爱好者的交流,评选并展出学校师生的一些好的作品,努力形成学校和班级良好的书法氛围。在各种活动中,学校可以把写标语、写通知、做展板的任务交由学生去做,以加强学生书法的实践和创作。在合适的时候,学校要争取积极参与上级部门和社会团体及单位的一些交流或比赛活动,开阔学生的书法视野。

学校应积极争取社会上一些书法知名人士的支持,聘请他们做学校兼职书法教师,以讲座或授课的形式为学生讲解书法知识。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些场馆的碑、贴、书、画上的书法作品与文字,让学生活学活用周围现有的书法教材。很多中小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浏览或下载一些优秀的书家作品,近距离感受优秀书家的言传身教,感受优秀书法作品的魅力,感受书法的艺术性和审美情趣。书法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素养。

良好的书法教育可以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品质水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中小学校应高度重视这一门素质课程,书法教育在中小学校只能加强,不应忽视。以书法为载体,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希望中小学校的书法教育,能引起社会性的传统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书法形成满园春色之势。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十一

万年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南邻华东交通枢纽鹰潭,北靠瓷都景德镇,皖赣铁路纵贯南北,国道206线穿境而过。县始建于明朝正德7年(公元152019年),因县治于万年峰下而得名。全县辖6镇6乡,现有人口36.5万人,幅员1139.65平方公里。其中4—7岁学龄前儿童2万多人,他们的学前教育现状牵动人心。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等多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不但改变了旧有的生产经营模式、思维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相比较城镇同龄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而言,当前我县农村学前儿童的教育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指导落后,学前教育意识差。

万年县农村28万人口中,初中文化普及率达56%,高中文化普及率达26%,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中夫妻二人文化水平均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程度。这种文化水平现状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对下一代的学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夺了学前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使农村儿童的教育输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赛程起跑线上。

2、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普及率低。

经调研统计,当前我县农村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场所大部分是各种小型托儿所、幼儿班,师资力量较为匮乏,既有师范类毕业生,也有高、初中毕业生,甚至还有30、40岁的农村家庭妇女;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有正规的,也有十分简陋的,一个农家小院、十几张小桌、几个塑料玩具、几本小人书就是农村孩子们对童年时光的全部回忆,而卫生、安全设备就更无法达到应有的标准水平,这样的师资教育资源对正在成长发育、迫切渴求感知外界事物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不能够让孩子放心入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关注缺失,学前教育提升速度慢。

随着全社会对《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逐步贯彻、实施,更多的人开始关心、关注妇女儿童发展事业,但相对贫困儿童就学、弱势妇女维权等较为热点的话题,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在农村中无法营造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导致学前教育十几年如一日,进展缓慢。

4、制度建设松散,学前教育缺乏统一标准。

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主要指3—7岁未达到上学年龄的儿童,这样的儿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学前教育、接受何种科目的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应分几个阶段在当前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参考,对于生活条件较为坚苦的农村而言,难免使家长产生受不受学前教育都行,接受好的教育和一般的没有差别的想法。

通过对掌握材料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另人堪忧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既有个体思想认识上的,也有经济发展环境诱因产生的,就我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村经济相对落实,家长不愿支付儿童学前费用。

在我县农村,3—7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一般生活在祖孙几代的多人口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均有时间和能力照顾、扶养,他们在育儿中考虑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启萌教育。在我县农村中,一个孩子每个月的托儿费大约在几十元左右,很多农村家庭不愿将孩子送入到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认为这是一笔可以节省的费用,不想花冤枉钱。

2、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学前教育意识不强。

通过入户走访统计,认为孩子不必进行学前教育,只要能正确数数,背几首唐诗,等上小学后再正规学习也不晚的农村家庭占60%,认为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接受学前教育的占25%,认为孩子必须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只占15%,这个数字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县农村整体对儿童学前教育观念的滞后,反映了各有关部门对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做的还不到位,全民儿童学前教育意识还有待加强。

3、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对特殊儿童管理不善。

近年来,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实现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及全县各级政府也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确保农民能够走出贫困、发展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流出儿童、流散儿童”越来越多,这部分孩子一般都由父母托付给亲属、朋友照顾,因此无法进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或者是因为和父母共同生活在异地而很难进入当地的正规学前教育机构,所以大部分特殊儿童都处在了学前教育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教育、品质性格塑造都是百害无一利的。

4、农村性别差异仍然存在,两性儿童受教育不均衡。

在农村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儿童中,我们看到男童的数量大约为女童的2倍还多,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在农村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确实仍然存在,很多家长在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上也存在男女选择现象,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女童到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就学,因此经常在农村看到小女孩照看着更小的孩子,或是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这种现象不但反映了当前农村在宣传、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上还存在的问题,更将导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性儿童乃至两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降低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潜力。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是孩子体验集体生活、树立人生品格的开端,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至关重要。要想改变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搞“一刀切”的方式,密切关注、不断尝试、符合实际才是可行之道,下面浅谈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集体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知识,同时也能让他们从小就树立高尚的心灵,在人生的征程中树立正确的目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大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宣传是当前首要工作,只要每个农村家庭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那么这项事业将会大有可为,同时加大宣传也必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更多的父母明确积极求学的目的和意义。

2、联系职能部门,关注学前教育发展。

妇儿工委、教育、妇联、青年团等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发挥职能作用,体现服务特色,充分协调,密切联系,在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工作中找到切合实际的突破口,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

3、拔付专项资金,建立贫困救助机制。

当前在我县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机制,只有建立健全了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措施和针对贫困家庭的救助机制,才能把儿童学前教育这项工作更好的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人性化。同时通过拔付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还可以确保整个学前教育机制的建立运行,更从社会救助的角度帮助农村的贫困学龄前儿童就学、入托,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4、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劳动、职业教育等部门开设幼儿师范教育课堂,聘请专业讲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方法予以解决,对部分边远地区的幼儿学前教育机构也可以采取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帮助提高幼儿教学水平的措施得以改变,幼儿师资力量的整体提高将会推动该项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提升,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游戏环境。

5、加强审批审核,整合学前教育资源。

万年县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班还存在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规模达标的不多,建议有关部门今后对于营利性托儿班的营业审批中,明确标准,提高门槛,对不符合的一概不予批准营业,同时加大现有幼儿机构的整合管理,适当撤销、合并,继续加强安全、卫生、教学设备上监督检查,努力做到每一家幼儿园都成为家长放心满意的幼儿之家。

总体看来,当前我县农村学前儿童的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各项配套措施、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相关部门还应该在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上下大力气、用真功夫、施有效手段,迅速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善,使城里的孩子和乡下的孩子一样拥有科学幼教的童年,站在发育成长的同一起跑线上,让祖国的每一朵花蕾都绽放的更加鲜艳。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十二

研培中心教科所对全县乡镇中心学校、直属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教育科研工作调研报告。现将这次调研中的个人认识、体会和发现汇报如下。

教育科研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未知的教育教学规律,以解决新的问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科研的集中表现形式就是课题研究。

简单地说,开展教育科研,就是为了更好、更优、更省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地说:时代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科研,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达成:

(1)深化认识;

(2)改善行为;

(3)提高研究者素养;

(4)服务学生成长;

(5)促进学校发展。

1、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工作的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员,要用文件的形式予以确认和固定。要制定工作职责,切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2、建立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形成教育科研团队,完善教育科研网络。

3、县教育分管领导徐同烈,研培中心分管教科所郑宽学,具体经营教育科研——教科所。

1、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制度。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制度,引导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2、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把参加教育科研工作情况同教师年度考核挂钩,同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对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同志,给予表彰、奖励;落实科研课题研究经费,制定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方案,对研究出成果的教师实施奖励,调查报告《教育科研工作调研报告》。

3、《宜宾县教育科研工作常规制度(试行)》几经修改,多方征求意见,现已形成教育局正式文件下发。如何来学习这个制度,实施这制度,基层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以人为本,在日常工作中落实,不要加重教师负担。

1、明确教育科研工作目标。对照教育局的考核目标,明确乡镇中心学校、直属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目标。

2、确定教育科研工作重点。即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在一段时间内重点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不同类别的学校都应确定一个研究重点,学科组、小学校也应有研究的重点。

3、分层次开展课题研究。直属学校:学校层面研究什么、学科组层面研究什么、教师个体研究什么;乡镇中心学校:中心学校研究什么、片区学校研究什么、教师个体研究什么,应有相对统一的宏观的规划,有指导性意见,以期达到解决不同层面的实际问题的目的。

1、课题清理及处理。对过去的立项课题分乡镇、直属学校进行清理,清理以后作如下处理:

(1)继续研究。就要立即落实研究人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过程研究。

(2)结题总结。提出结题申请,准备结题材料,进入结题鉴定程序。

(3)终止研究。如果开了一些研究,可形成一些经验文章,交教科所存档或评奖。

2、课题立项。

(1)凡是申报子课题的,按子课题申报的要求,具备相关材料。

(2)凡是申报县级课题的,完善两类材料:一是研究方案,要细致、具体、规范,供课题立项评审使用;二是申请书,浓缩研究方案的内容,供课题研究存档用。两类材料均一式五份,交教科所。

(3)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立项?一是为了宣传课题研究情况;二是为了争取不同级别专家的指导;三是为了接受监督和管理,促进课题研究取得成果。

1、加强立项课题的阶段成果、终结成果的提炼总结,力争成果得以宣传和推广。比如发表、交流、出版等。

2、加强教师教育教学个体经验总结和推广,有计划有目的地锻炼和培养骨干教师。

3、善于总结群体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育管理经验,促进学校整体水平提升。

4、把教师推广运用研究成果作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重要工作之一。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十三

11月11至20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对全市民办教育(义务教育部分)进行调研。调研组听取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情况汇报并先后到车辆厂子校、中天北京四中、兴农中学、春风学校、南亚学校等十六所民办学校了解情况,调研重点是我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学校办学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黑卫平参加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我市各级政府强化依法管理,使民办教育取得长足的发展。全市现有民办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共有219所,在校生6.7万人,占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1.5%,三城区民办小学在校生3.8万人,占三城区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办职业培训学校69所,年培训量为5万人次。

民办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439人,占全市普通中学教师的9.88%;民办小学专任教师2262人,占全市小学教师的12.33%;职高教师173人,占全市职高教师的16.27%。教师的学历以中专、大专为主,其中除聘用的退休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外,大多不具备教师资格。教师的平均工资约500元,幅度为250至1500元以上。

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企业举办的办学水平高。如中天北京四中、车辆厂中学、川外附中学等学校,与全国名校合办,管理规范,教学质量好,设施设备较为先进,收费较高,学生大多是来自中、高收入的家庭。个人举办,以外来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在逐步提高。如白云兴农中学,办学理念新颖,内部管理机制灵活,发展为现该校已拥有学生2000余人,教职员工250多人,学生公寓、实验室、运动场等教学设施齐全的完全中学,2003年高考成绩名列我市前列,并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民办中学。由于该校教学质量高,设施设备先进,一些贵阳市常住人口子女也要求进入读书。达兴学校在充分依托28中的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初见端倪。

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我市民办教育的现状,制定《贵阳市民办中等学校审批暂行办法》和《民办流动儿童少年初中必备办学标准》,成立了民办中学设置评审委员会,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标准。从2001年起,每年拨民办教育专项补助经费20万元,帮助民办学校购置教学设备,其中80%用于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学校。2003年,市政府拨专款300万元用于民办学校建校贷款贴息,帮助民办学校的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学校的学籍管理、教学业务、德育工作、师资培训、教师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统一的管理,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

二、问题和困难。

1、《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政策不配套。调查中感到《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落实得不好,认识普遍不到位。民办学校申请信贷,不能以举办者投资兴建的校舍作为抵押,制约了民办学校的发展。征用土地新建、扩建民办学校,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手续复杂。民办学校的学生由于不具有本市户口,不能升入本市重点高中,而升入普通高中也需交3000元借读费,民办学校认为这直接影响民办学校初中阶段的办学规模及水平,也是不平等待遇,同时我市也失去一批优秀的高中生资源。一些办学者对教育的公益性认识不足,办学急功近利,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2、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我市民办学校90%是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办学规模小。办学者有热情,但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常常是家族式管理,而聘用的校长没有管理权,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不利于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3、相当一批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不能达标,设备简陋,办学条件差。多数学校是租赁民房作校舍,教室面积窄小,采光不足、通风不良,有的教室就是通道。课桌椅多是公办学校淘汰的,新旧不一,教具配置不齐,实验设备简陋,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一些学校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学生活动场地少,课外活动受限制。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学校收费往往较低(约80-500元),仅能维持教育教学低水平运作。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稳定性差。在生源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里,教师的来源是进城打工的乡村教师和外地非师范毕业的大中专生,大多不具备教师资格和职称。教师工资偏低,大多没有办理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教师没有安全感。学校与教师之间没有正规的聘用手续,双方缺乏制约机制,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5、教学质量令人担忧。除兴隆中学等少数学校外,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的生源是外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求不高,学生基础差别大,加上教学水平的原因,至使教学质量难以达到义务教育规定的要求。初中生的毕业合格率低。

6、职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市的职业培训设置的专业虽然有四十多种,但市场需求量大的家政服务、药业加工等专业却很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建议。

1、加强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识。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形式多样的宣传民办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国家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民办教育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扩大教育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办教育,支持民办教育,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制定民办教育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各级政府应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类民办教育的布局规模、办学条件、生源、师资进行全面的统筹,制定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批民办学校,合理布局,保护合法办学,严厉查处违法办学,遏制恶性竞争。同时在流动人口密集地区,整合公办学校的办学资源,尽快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的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目标。

3、加大民办教育的扶持鼓励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需求日益增加,我市民办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应依法逐年增加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的专项投入,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办法,帮助民办学校解决贷款发展问题。

4、加强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民办学校纳入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学籍档案和教师人才档案,对民办学校的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相关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积极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向民办学校流动,以吸引优秀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

5、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公益性原则,诚信办学。建立和完善有关审批和督导评估制度,通过督导评估,对民办学校办学方向、教育教学质量、总体运行状况进行规范管理,促使学校依法办学,规范运行,健康发展。遵循社会与教学发展规律,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一个时间内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十四

群众工作路线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经历了历史的实践,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为了深入贯彻我镇群众路线调研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入村走访,历经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作以汇报。

一、 调研内容及形式的设置

荣家沟村共九个村民小组,390户,人口1600人,耕地1900亩。共两个自然村。北面靠坡,南面临河。坡地占三分之二。此次调研活动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调研内容主要为涉及到就医、教育、养老、住房、就业民生问题,其次是群众对当前社会风气、政风行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看法,同时针对综合治理、信访、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工作想群众征询意见。综合调研内容,设置问卷,综合信息进行汇总统计,突出查找基层工作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一是集体经济较薄弱。现阶段,荣家沟主要以农业收入

为主,经济收入单一且相对较低,当前农民除外出打工外,致富渠道比较少,全村经济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的政策支持下,部分群众养鸡、养猪收到一些经济成效,但仍受技术等限制,未能形成大规模养殖。

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由于分散经营,一些农民弄不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害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会失去了自己的承包地,因而不敢大胆参与流转,导致整个流转无法正常进行。如今很多土地为基本农田,变更十分困难,农民致富缺少土地。

三是资金制约。农民原有收入较低,前期资金积累难度大,贷款审批难度大,造成了农民致富缺少资金。

(二)低保、合作医疗等社保问题

在社会保障方面,很多人反映低保名额少,要求增加低保比例;在合作医疗方面,很多群众反映合作医疗在农村卫生所无法办理,没有很好的享受合作医疗待遇的问题;在农村基本建设方面,要求道路硬化的问题。

(三)社会治安方面问题

在社会治安方面群众普遍反映如今盗窃案件频发,公安派出所破案率太低,主要抓大案要案,对日常频发的盗窃案不重视,群众反响较大。

(四)弱势群体保障问题。部分退伍军人、残疾人、老年人除享受应有国家救助政策待遇外,还要求政府为其解决生产生活上的经济困难。表面上看,这些人的诉求都并不高,也不算过份,但是村上经济条件很有限,加上制度上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为他们彻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廉政监督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要求和政务知情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期待,广泛凝聚群众力量,悉心汲取群众智慧,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加强党的群众工作。

三、政府干部作风问题的调查情况

群众交流渠道不够通畅,不能很好的引导群众理性诉求,认为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加工业,提高农民收入,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相对较差。但对基层干部事务繁多,人力资源缺乏,可支配的财力、时间十分有限做出理解。

四、针对于信访、综治管理、武装工作征询的意见

针对信访工作,大多数群众认为,在平常处理农村问题方面能做到公平公正,在今后的工作中群众认为需要更及时有效的处理信访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对此做出解释,基层矛盾复杂,处理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有的问题不能当场解决,群众表示对此理解。

在综合治理工作方面,有安全感是大多数群众的愿望。大多数群众希望加强治安秩序,铲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大打击偷盗等方面的力度,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

五、针对调查中群众反映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道路硬化,蓄水池、水渠等灌溉设备的维护,保证生产所需的硬件。其次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如养猪场等这样高效产业),其次加强合作组织,建立蔬菜生产合作等组织,引进相关的种植技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蔬菜品种,及时掌握市场行情,保证种植、输出路线畅通。

教育调研的报告篇十五

摘要:本文以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和教育参与为主题开展了调研。经过对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现状的分析,对社区居民教育参与行为选择的调查,本文认为当前的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区居民的学习观念还不够深;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意识还不够强;社区居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不普及。社区内各种群体层次上的差异,也是影响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就今后社区教育工作应如何开展,提出了社区教育应以教为学习者提供服务,以适应学习者特征及其需求为教育培训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社区教育一是要注意针对成人学习需求的特点;二是要引导教育需求,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区教育参与率;三是要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环境;四是要有财政和政策的支撑,把终身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xx街道位于xx区的xx,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厢。随着旧区改造进程的加快,社区中居民的文化层次和文化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建设学习型社区,使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针对性,让居民的教育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我们对社区内居民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调查、典型调查和个别访谈。以下是调研后的反馈结果和情况分析:

(一)社区居民基本特点。

xx社区居民多元化的生活和教育背景,形成多元的教育需求。调查显示:

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中,以女性居多,女性占xx%,男性占xx%;年龄结构跨度较大,其中30岁以下xxx人、30-40岁xxx人、40-50岁xxx人、50-60岁xxx人、60岁以上xxx人;文化程度不同,,初中文化xxx人、高中文化xxx人,大专文化程度xxx人,大学极其以上文化程度xxx人。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的职业分布:党政机关干部xx人、事业单位职工xxx人、企业经营者xx人、外资企业职工xx人、国营企业职工xxx人、民营企业职工xx人、个体工商业者xx人、自由职业者xx人,下待岗人员xxx人,其他xxx人。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的收入分布:家庭年收入3万以下xxx户、3-3万xxx户、家庭年收入5-10万xx户、10-20万xx户,20万以上x户。每月学习费用支出50元以下xxx人、50-100元xxx人、100-200元xxx人、支出200-500元xx人、500-1000元xx人、1000元以上xx人。调查显示:(1)社区居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多相对稳定;(2)社区居民素质具有基础性、潜在性、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构成了居民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社区居民的学习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能动的作用。

(二)社区居民教育需求现状。

1、社区居民的学习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人的一生中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正在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变生活的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大大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和学习观。调查显示,社区居民中,普遍赞同“活到老、学到老”,认可“工作生活中需要知识和能力,所以要不断学习”的观点,选择“实践是学习,与人交流也是学习”、“所有人都能学习,但存在个体差异”的主张。只有少数人对学习的本质缺少正确、全面的理解,极少数的人固守“学习就是上学念书,学书本知识”,“学习只是年轻人的事”这一观念。

排在第一位:可以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充实自己,使生活更有意义。

排在第二位:不学习就要落伍,会被社会淘汰。

排在第三位: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个人兴趣、爱好。

对于是否有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必要,在被访者中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xx%,其中前者占xx%,后者占xx%。x%的人认为无所谓,x%的人认为必要性不大或没必要。文化程度越高的社区居民对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的认同度越高。

2、社区居民对子女的教育期望。

社区居民对子女文化程度的预期处于较高的水平。有xx%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至少要大专毕业,其中,xx%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教育。本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成正比,与对孩子的受教育期望值也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历较低、经济困难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呈放任态度,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个别家庭想让孩子早些工作,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

社区居民对子女教育关注的另一个偏向,就是家庭文化教育消费支出主要用于子女,有xx%的家庭主要用于子女,仅有xx%用于自己。

3、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建设的地位日益突出,社区越来越成为社区居民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人们的社区教育理想体现出对社区教育价值的追求。经过几年的广泛宣传,社区教育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人们的社区教育意识在不断提升,但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还存在一定差距。据调查统计,有90%以上的被调查居民知道社区教育,但真正参加社区教育的不足4%。

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抱有多方面的期待,他们企盼“组织更多不同层次的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渴望就近“开办图书馆(阅览室),设立少年、老年活动中心”,希望“社区内的教育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方便居民学习、娱乐、健身”,其中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社区教育的受益面,加大资金的投入,使教育设施、活动场地更多一些”。

4、社区居民的学习意愿。

参与社区教育的目的多种多样,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个体教育需求。人们对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愿望迫切,渴望通过学习,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调节和优化,同时健康观念在发生变化,珍视生命健康,重视生活质量,关注法律,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取向和精神追求的主流。

社区居民多元的教育需求中,青年人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愿望强烈,调查显示,社区中青年人主要青睐计算机、外语和科技,选择前瞻性和实用性特点突出;中年人倾向于计算机、健康与卫生保健和外语;老年人主要选择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安全、赡养、医疗保健、心理调适等休闲类课程科目,而且他们希望参加没有压力、较少功利性的学习活动。

社区居民选择社区教育的学习方式呈现分散而多元的趋势,多数倾向于采用业余的、短期培训的、讲座式的、远程式的方式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

(三)社区居民教育参与行为的选择。

1、看电视、读书看报是社区居民最主要、最便捷的学习方式。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闲暇生活聚焦于学习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学习时间的增多,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调查显示,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是社区居民与社会互动的主要中介,也是他们获得信息、愉悦性情、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

本次调查将社区居民喜爱的余暇活动分为8类,被调查者选择前5位的排序为:第一,看电视;第二,阅读书报;第三,体育健身;第四,与朋友交往;第五,文化活动。询问家庭成员闲暇时间主要的学习活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占xx%,在家阅读报刊杂志,获取知识信息的占xx%。

看电视、读书看报作为社区居民最主要、最便捷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具有大众性、普及性、灵活自主性。其局限性在于,它以散居在家的“受传型活动为主”,即以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方式接受大众传媒学习活动为主,反映社区居民的教育活动比较单一,学习方式较为被动。

2、社区居民上网学习、获取信息与年龄成反比,与文化程度成正比。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进入社区和家庭,使人们实现了信息上的平等和资源上的共享,对社区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影响,成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创设网络社区、网络图书馆,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正在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是社区居民接触较少的媒介,不会使用计算机,对互联网陌生、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要使社区居民尽可能地与时代同步,需要通过社区信息化水准的提升,提高社区居民参与信息化的程度,向社区居民普及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增加适合社区居民的网络内容及信息方式,使有条件的街道都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搭建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上网学习,对于较快接受新事物、追赶潮流的青年人,吸引力更大。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有关“社区青年与网络关系”调研报告显示:社区青年对信息化服务需求中,位居榜首的是“网络学习”(xx%),列在2-5位的是:网上交流(xx%)、信息浏览与发布(xx%)、网上购物(xx%)、网上求职(xx%)。从中可以看出,网上学习和网上交流是社区青年需求方面的一个特点。

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居民上网学习、获取信息与年龄成反比,与文化程度成正比。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个人业余时间选择上网的仅占x%,家庭成员上网学习知识、获得信息的占x%。

3、社区居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不普及。

社区居民选择闲暇时间的支配意向比较集中于媒体接触,对于去社区接受“教育培训”选择率偏低,仅占x%。

调查表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相对比较低,参与者的广泛性不够,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社区单位参与和在职人员参与率不高。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目前的社区教育缺乏吸引他们参与的师资和条件。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比率相对也比较低。在调查参加过社区教育中的哪些培训活动时,参加居委会组织的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的占xx%,参加市民学校学习的占xx%,参加各类社会文化培训班或讲座的占xx%,参加学历教育、资格证书培训的占x%,参加社会力量办学培训的占x%,参加其他活动项目的占xx%。接受调查者的数据与社区实际居住人口的参与社区教育的比例有较大的出入,主要是接受调查者主要是一些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

4.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主要原因。

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工作忙,生活负担重,没有精力”,主要集中于31-50岁的社区居民,他们中xx%是在职人员,xx%为临时工。第二位的是“社区没有开设所需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其中,xx%是在学人员,xx%是在职人员。第三位的是“年纪大,记忆力差,学习吃力”,xx%为离退休人员;在离退休人员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怕参与社区教育会跟不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随机调查的失业或下岗人员中,这部分人群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经济地位较低,并最容易失业、下岗,自身学历偏低,技能结构单一、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是。但这部分人群却游离与社区教育之外,不愿参加市民学校的学习和接受终身教育的理念。

教育是为学习者服务的。学习者的特征及其需求决定教育培训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也应该成为改进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

1、要注意针对成人学习需求的特点。

社区教育的主体主要是成人,成人的学习意向产生于生活、职业的实际需要,学习目标和内容与职业需要同步发展,成人学习带有鲜明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在确定社区教育课程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社区居民个体需求、社会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要多样化,学历的与非学历的,功利性的与非功利性的、休闲性的与职业性的,基础性的、提高性的与创造性的统筹兼顾,并形成特色,以适应不同群体、不同目的的需求。

2、引导教育需求,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区教育参与率。

主动参与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这里主动参与既是指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更是指通过学习,提高社区居民对社会以及社区的参与。要研究社区成人学习者的意愿,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学习者实现自己的目标,并把各种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互为补充地提供给学习者。

在引导社区居民教育需求时,要帮助他们排除参与学习的各种障碍,包括学业素质障碍,心理准备障碍和支持体系的障碍等,提高社区居民的培训参与率。

社区弱势群体的学习驱动力相对比较低,需要在组织策略、培训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教育关怀”。要深入调查和分析弱势群体的状况及其分布,掌握弱势群体对社区教育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补偿性、提高性的教育培训,着力开发各种灵活的培训课程,实施菜单式培训,以多种途径满足需求。同时要认真研究有关的政策。比如学习成果的评估和认定,就业指导,救助性措施等。

3、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环境。

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环境,就是要创造一个充满学习氛围和学习机会的环境,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其目标就是构建学习型的社区。

要强调整个社会的参与,即社会各个部门、单位、组织及社会方方面面均应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充分发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形成终身学习的网络。终身学习、多元化学习要求的内涵是“全”,它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通过技术和组织的网络来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也需要通过协调、引导、优化来实现。

4、财政和政策的支撑,把终身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目前xx要建设学习型城市,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广大市民中正逐步形成,终身教育的工作主体是社区市民学校,但是终身教育并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得社区市民学校在经费、师资、设施上与广大市民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师资方面;市民学校的教师基本上是一些中学教师和社会自愿者,他们精神可嘉但是缺乏市民学校教育的经验。往往教学都感到很累,没有一支专业的市民学校师资队伍。设施方面,市民学校办学场所主要利用中学的教学场所,在时间和功能上存在着不便和矛盾。市民学校的学员是以55-70岁的老年人为主体,他们普遍反映,双休日是三代人团聚的时间,也是最繁忙的时间。随着上海经济的增长,普教经费也在同步增长,但学生在减少;而社区市民学校潜在学生的增加,则不能得到相应的投入的增长。因此,希望能把市民的终身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便在经费、师资、设施上得到更好的保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