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汇总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1:38:28 页码:14
2023年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汇总9篇)
2023-11-24 11:38:28    小编:ZTFB

成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自己的成果,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如何保持身心健康,追求幸福与快乐?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阶段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篇一

内容摘要:演唱者在演唱声乐作品时,部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心理对演唱技法和歌唱情感的控制。在演唱中如何利用心理的调控作用来提高演唱技能。增强歌唱情感的表现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就声乐演唱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作用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调控歌唱技术情感表现心理过程个性特征。

一部声乐乐谱,无论它有多么详尽,也都无法确切地体现出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和色彩差异。这就需要声乐演唱者的再次创造。这个创造过程必然会包含一定的、内在的心理成分,即心理调控。它直接影响歌唱技术的好坏和歌曲情感的表达。在这里,歌唱过程的心理调控包括对歌唱声音和动作的心理调控,也包括勾画艺术形象时必要的情感表现的心理调控。这时,个人的审美、主观感受和认识都对其心理调控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声乐演唱的声音、动作都是由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心理反应,再由心理反应来调控人的生理动作,最终完成这一过程的。对声音的调控表现为对音高、音强、音值、音色等的感受能力;对演唱动作的心理调控主要包括对演唱姿势、呼吸动作、咬吐字动作等一系列动作的心理调控。

1、对歌唱声音的调控。

对音高的调控主要依赖于个人音准的心理感受。歌唱者并非都对声音的高低有着天生的灵敏度。有的歌唱者视唱和歌唱时音准都不错,但听辨音高时却显得较差,有的相反。还有的学生由于歌唱技术问题也会出现跑调的现象。前两种情况需要歌唱者刻苦训练,提高对音准的感受能力。后者则需要提高歌唱技术能力,多听多练。

声音强弱的调控是建立在较好歌唱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如果是初学者,则对弱音的调控能力就比较差。首先,表现在拍子的强弱调控上。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等的节拍强弱规律都有不同,这时就要依照作品的节拍对强弱进行心理的调控。再有,每首声乐作品由于所表现的内容不同,有时也会有一些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等不同演唱要求,这就更需要歌唱者加强心理调控的能力,准确无误地表现作品。

对音值的调控非常重要。一组音由于有了音值的长短才组成了美妙动人的旋律。有不少声乐学习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拍、抢拍、少拍现象,有的与伴奏者配合不到一起。其中绝大部分都源于心理上对音值的调控,“心理节拍”的不准确造成的。准确的“心理节拍”和恰到好处的音值长短会使歌曲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对音色的调控是表现作品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同样也就要求歌唱者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和变化音色。江南水乡的歌曲细腻委婉,演唱时音色就要甜美、秀气;陕北地方的歌曲豪爽大气,音色就应调整为明亮、高亢。同时,表达不同情感时也要及时对音色进行调整,哀求时的音色、悲伤时的音色、愉快时的音色、发怒的音色都应该有所不同。像我国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就很善于利用不同的音色来再现不同的艺术形象。

歌唱是表现美、传播美的声音艺术。一个歌唱者,无论他(她)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不去重视和表现声音色彩,那么他(她)就是为了炫技而歌唱,其歌声就会缺乏生命力,也不能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首先,歌唱时的站立姿势十分重要,站姿的正确与否对声音的好坏有着很大影响。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错误的站姿会直接影响声音技巧的发挥。如:双肩高耸、头部过仰、下巴紧张、双脚重心偏移等等这些错误的站姿,会使声音出现卡、撑、挤、喉肌过于用力、气息上浮等问题。同样,解决歌唱中某些问题时,脚跟向下使劲可以使气息扎实。歌唱时,对歌唱姿势进行细致的心理调控,避免不正确姿势的出现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正常发挥。

对演唱时呼吸动作的调控主要是指歌唱时的气息控制。吸气时,腹肌扩张、横膈膜扩张(下降)、腰椎挺立、双肩略向后背并自然下垂;呼气时,腹肌收缩、横膈膜收缩(上升)。吸气与呼气都要在心理的调控下进行。呼吸和演唱是密不可分的,演唱是在保持吸气状态下进行的,没有心理的控制,歌唱时很难保持住腹肌的扩张,口、鼻、喉的打开和横膈膜的扩张,歌唱声音的质量就难以保证。

对歌唱咬、吐字动作的调控也非常重要。歌唱者演唱一首歌,最重要的是要让听众清楚歌曲的意思,即听懂歌词。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情感、从而感染听众。要有意的对咬、吐字动作进行调控:字头要清晰、宇腹要饱满,字尾要归韵。有的歌唱者将“阳”唱成“昂”;有的由于方言的影响,将“来”唱成“奶”。前者属于字头不明显,后者是字头错误。还有的将“黄”唱成“欢”,未将字归韵。这些错误都可以在心理的调控下避免。有时,咬、吐字的轻重调节还可以直接反映出歌曲的情感色彩。

二、对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心理的调控。

在歌唱过程中,为了刻画出生动的艺术形象,需要借助于心理对情感表现的调控作用。它还与歌唱者个人的审美观、主观感受和认识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歌唱者对歌曲作品内容和内涵的理解,理解必须是多面的、深入的,这是其基础。然后在心中勾画出逼真的景象或人物形象,这就需要演唱者有丰富的幻想力。了解了作品内涵,有了逼真的幻想,再用精湛的歌唱技能和美妙的音色,将歌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也进入到歌者所营造的情景当中,故而产生共鸣。

这就需要对歌曲的情感表现进行心理的调控。例如我国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在演唱《人说山西好风光》时,“展开想象,调动记忆中自己生活过的'家乡和其他去过的地方的印象,心中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时,……把客观自然的美移到自己的情感中,即景生情、情再具象为景,从而涌现出一个崭新的意象。再通过相应的技巧、手段、把情、景的想象转化为音乐形象并外射出来。”她将歌唱的情感表现建立在景观的幻想之上,“去创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弦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的美,达到了心灵与自然的契合,从而使观众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去体味,延伸至那更深、更浓重的美。”可见,想象的合理以及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情感表达的尺度。又如郭兰英在演唱歌剧《白毛女》中“哭爹”一段时,她“联想到旧社会贫穷农民卖儿卖女,父母儿女硬被拆散、生死离别的痛苦,内心视像中描绘出一幅悲惨的图景”,在这种联想之下进入角色,赋予角色生动鲜活的情感表现,激发人们心中对喜儿的同情和对地主阶级的憎恨。正如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1885-1955)所说的:“用你的心儿去歌唱”那样,歌唱的情感表现依赖于歌唱者的心理感受,只有先想到才有可能做到对歌曲情感表现的心理调控。

由此可见,心理调控作用于声乐演唱的始终,甚至作用于演唱的准备工作中。歌唱的心理过程和歌唱主体个性特征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歌唱主体个性特征是歌唱的心理过程形成并发展而来的,而个性特征又调节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表现着心理过程。这也正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指导实践的过程。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只有遵循这一规律,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歌曲的内涵,才能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黄俊兰著《郭兰英的歌唱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__、12。

2、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__、5。

3、赵梅伯著《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__、2。

4、薛良著《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杜、2。

5、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杜20__、2。

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篇二

摘要: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较为成熟,但大学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是心理素质评价的制约因素之一。本文在心理素质研究基础上,分析心理素质培养评价的难点,针对评价难点提出对策,为心理素质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来因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屡见不鲜,心理素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心理品质[1]。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一个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心理素质养成的动态性就要求我们要对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较难。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并提出对策。

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篇三

每当毕业季到来时候,毕业生常感叹“毕业即失业”,可见,他们所承受的就业压力与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越来越普遍,高职院校的女生所承受的压力更可想而知。她们游走于学校、各大招聘会和面试地点之间,无数次的碰壁使她们渐渐地失去了对职场最初的向往。就业市场的人才供需矛盾以及普遍的不公平待遇,已经逐渐演变成了对毕业生的心理打击与折磨。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与严苛的就业形势相遇,使一些弱势的毕业生成为了就业竞争的牺牲品,而这种“牺牲”使她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工作?”“多年的学习换来的是什么?”每年有一部分毕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是其他途径获得了偌大职场上的一席之地,然而有更多的毕业生因为或大或小的挫折难以寻觅理想的工作岗位,这样的现状值得人们深入地思考。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降低门槛、鼓励发展的政策实施,高职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的就业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学生在走入校门之初就该顾虑到的。每年毕业季,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地区招聘会及长期存在的小规模招聘、网络招聘等,尽管为毕业生提供了数量上的保证,但其实际效果不容乐观。一方面招聘单位角度对毕业生的专业类别及能力水平有较高或较严苛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存在着眼高手低以及在薪酬、待遇、职位等摇摆不定的顾虑,所以,“一拍即合”的招聘与应聘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摆在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所有毕业生面前,使他们在择业就业之时忧心忡忡。

(一)提升专业能力是根本。

高职院校学生首先应该抓好的仍然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手中的一技之长不论在正规招聘还是自主创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根本因素。一纸学历在人才选拔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这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他们除学历以外的附加价值能够引起更多招聘者的重视,使学历的“硬门槛”被打破。一些明智的招聘者也在招聘的具体工作中更加谨慎,增加笔试环节的难度,在面试过程中,加强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考察,使选拔工作更具客观性与公正性,应聘者学历再高,专业能力不达标仍然不能胜任相应的岗位。这实际上给更多毕业生暗示,便是在学习过程中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才是择业就业中的硬道理。

(二)心理健康引导是途径。

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面对突发变化、挫折、打击等因素时的心理反应与承受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求人们在面临这些问题时,保持冷静镇定,能够迅速地将不良情绪控制并排解,减轻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一个具有足够心理承受能力的人能够正确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以及突发变故,并能够快速地完成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往往能够扛得住打击,经得住考验,如愿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和规划。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也正是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应该保持的。一个毕业生通常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可能面对竞争失利、单位拒绝、同事攀比、现实与理想目标相去甚远等多种问题,这就需要他们用自己强大的心理将这些困难逐一攻克。

(三)形象气质养成必不可少。

女生虽然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面临不小的阻碍,但不可否认的是她们在成功就业后都是工作岗位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女生所特有的优势有时能够为她们的事业提供巨大的机会,所以,女生对形象气质的改变也能够一定程度上使她们重拾自信,坚强勇敢的面对求职过程中的挫折。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她们的不自信,除了内涵方面的提升,外在的改善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人们不能否认对美好的形象与气质的喜爱。

大多数女生在二十岁左右的年龄已经具备了健全的审美标准与偏好,何种形象能够给招聘者积极正面的影响,何种气质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工作的开展,都是学生能够判断与选择的。所以,朝着合适的方向进行自我改造是高职院校女生不容忽视的步骤。学校方面能够采取引导式的尝试,比如专门成立女生社团、开办女生讲座,能够有组织的对女性气质养成进行引导,对学生的穿衣打扮进行建议性的指导,给将要步入职场的女生在外形气质方面进行有效的包装和优化。这种对未来职场进行的适应性尝试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外形、气质和举止更为得体,还能够使她们更容易在应聘过程中反映良好的品质修养,使招聘者增加对她们的好感度,为成功就业增加可能。这种改变能够让高职院校的女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肯定,从而一定程度地促进她们自信心的建立,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与抗挫折能力。令人舒适的外在形象、得体的举止与良好的气质本身就是女生应当具备的特质,这种女生特有的优势能够使她们的情绪与工作状态更加稳定,并呈现良好的品德,使她们成为工作岗位上不可或缺的正面因素。这种外在因素与心理状况的相互盘旋上升,能够有效地使高职院校女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使她们的就业之路走得更加顺利。

高职院校的女生在就业时面临着难以避免的院校与性别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加上她们本身更加敏感脆弱的特殊性,使得对于女生的就业时期心理疏导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特殊对待,实现“一把钥匙开一个锁”。基于现实问题的措施包括对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及附加课程的训练、心理健康方面的多元化调整,以及针对提升女生气质形象的尝试活动,这些途径不仅能够使院校中女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自信的问题,还能够拓展性地使她们形成强大的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便应对来自就业的各种挑战,也实现高职教育的完整性与发展性。

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篇四

长期以来,体育赛事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地方体育基础设施和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带动就业等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可小觑。当前,我国体育赛事商业化发展初具规模,逐渐成为市场上最具价值的商品之一。因此,将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超大型体育赛事引入市场,加强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是体育赛事发展的必走之路。当前我国体育赛事的开发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商业化、市场化与专业化程度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赛事开发的主要问题。而体育赛事要真正融入市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体育赛事的消费问题。从产品的交换过程看,体育赛事作为商品融入市场进行买卖,必须要有较大的固定消费群体,这样才能立足于市场。而从心理学角度看,消费心理决定消费行为,所以对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探索,不仅是深刻认识体育赛事消费过程的需要,同时对我国体育赛事市场的开发意义重大。

体育赛事作为一种产品在被消费的过程中与一般产品相比具有“消费不可逆性、消费主体多样性、消费价值易失性及产品价值时效性”等消费特点,这促使其作为一种服务性产品的消费凸显复杂性。消费不可逆性是指在消费体育赛事的过程中,体育赛事不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重复买卖,一旦开始其质量也随着时间流逝而呈现出来,即使消费者对赛事质量不满意,也无法选择退货;消费主体多样性是指体育赛事包含电视传媒、企业以及观众(个人)等多类消费群体;消费价值易失性主要是从赛事生产和消费角度来看,体育赛事与普通商品相比而言不可储存;产品价值时效性是指赛事不同时段价值的大小不同。因此,对于体育赛事整个消费心理过程的解构需要在遵循一般产品消费心理规律的基础上更要凸显出赛事产品消费心理过程的独特性。尤其是对体育赛事促销策略的探索,更是建立在体育赛事产品特殊性的规律基础之上。

1体育赛事消费的心理过程。

体育赛事消费有其自身的心理学规律,在消费者消费产品之前会经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情感认知到产生兴趣、再到对产品痴迷的过程,心理上会经历“关注———兴趣———期待———行动———回味”五个特殊的环节。因此,对这五个消费心理环节的准确把握与探究将有助于准确把握体育赛事促销策略的制定。

1.1对体育赛事的关注。

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商品进入消费市场,和其它商品一样,消费者要选择体育赛事这个产品进行消费,首先就要对该产品从思想上有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体育赛事的关注上来,这样才能够为消费体育赛事奠定基础。所以,“对赛事的关注”成为了体育赛事消费的第一个心理环节。该环节的中断会导致消费者失去对体育赛事的接触机会,进而切断消费者对体育赛事的消费。该心理环节的形成主要受消费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具体可把消费者分为两种群体来分析,即未接触过该消费品和接触过该消费品两种。对于未接触过该消费品的消费者而言,该产品将是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进入到消费者的视野,会诱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对于另外一类消费者而言,该产品之前已在其大脑中有了一定认知。显然,在体育赛事的消费过程中,对于未接触过体育赛事的消费群体来说,更可能萌生出对体育赛事的好奇心理,进而就会形成关注。对于接触过体育赛事这种产品的消费群体而言,由于之前对体育赛事有了一定的认识,只要是在符合其兴趣爱好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进一步主动关注体育赛事的心理,而对赛事的关注程度也会优越于未接触过体育赛事的消费者。

1.2对体育赛事产生兴趣。

消费者消费体育赛事经历了第一个心理环节之后,紧接着又会形成第二个心理环节,即对体育赛事产生兴趣(激发兴趣)。消费者一旦对体育赛事进行了关注,就成为了体育赛事的准消费群体(即将或者是有可能成为某产品的消费群体)。对于此类消费群体而言,由于经历了“赛事的关注”心理,在大脑中形成了对体育赛事的定性认识,接下来就是消费者对体育赛事产生消费兴趣的环节,而这一环节的形成与否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本身的兴趣爱好和后天的知识水平。对体育赛事本身就感兴趣的消费者,会继续深入到下一个心理环节。如果消费者即使先天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而知识文化程度较高且懂得欣赏体育赛事,这类群体也可能对体育赛事消费产生兴趣。相反,如果较低知识水平与文化程度的消费群体对该体育赛事不感兴趣或是兴趣较低,就很难被体育赛事吸引。

1.3对体育赛事的期待。

遇到物美价廉且又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商品,一般会在心理上渴望得到,这种渴望心理即为期待。该心理在体育赛事的消费过程中同样存在。高质量体育赛事对于喜爱体育运动的消费者而言,其期待程度绝不亚于对物美价廉商品的期待。消费者一旦发现体育赛事的精彩之处,在考虑到体育赛事符合自身需求同时又对体育赛事内容拥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消费者接下来就进入到消费体育赛事第三个心理环节———消费期待,这一心理环节又被称为催生消费动机和萌动消费欲望。体育赛事的消费欲望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决定了消费者能否对体育赛事采取实际消费行动。因此,“体育赛事的期待”环节对于消费者采取消费行动至关重要。在体育赛事消费市场中可以将体育赛事的消费群体分为三种,即赛事转播消费、现场赛事消费和赛事商业赞助。这三类消费群体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消费特征,即为了实现己身目的或利益而保持着对赛事的期待。

1.4对体育赛事的消费行动。

消费者在经历了“对体育赛事的关注———激发了对体育赛事的兴趣———萌生体育赛事消费动机”几个心理环节后,接下来就是由心理萌动转换为实际行动的环节,即“对体育赛事的消费行为”环节。前三个环节既是消费体育赛事行动产生的原因也是促进其实现消费行动的过程。促使消费者采取消费行动的原因是其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满足消费者的欲望。而欲望使其萌生了消费动机,最终让消费者采取了实际消费体育赛事的行动。消费者在采取实际消费体育赛事的行动后,单纯从体育赛事消费的角度看,此时已经产生了赛事消费。赛事举办方因此获得了短暂利益,消费者也满足了消费需求,即实现了买者与卖者的一次性交换。但在这一过程中,并不代表买卖双方都获得了永久而等价的利益,因为虚假消费现象可能存在。比如观众在观看赛事时对赛事质量存在诸多不满意之处而后悔花时间观看这场没有意义的比赛,就可能影响或中断下一次对该赛事的消费。进一步来讲,举办方也只是暂时实现了体育赛事的消费,获得了短暂的利益。因此,对体育赛事实施了消费行动并不代表赛事消费的终止,买卖双方也更不一定会保持长期的消费交易。

1.5对体育赛事的回味。

当消费者采取对体育赛事的实际消费行动之后,就进入了消费者获得体育赛事使用价值并体验赛事精彩内容的环节,这一过程最终会给消费者带来进一步的消费体验。在这种感受驱动下,消费者会形成对体育赛事的评价,这一心理环节称为“对体育赛事的回味”,标志着对体育赛事消费过程的结束。而观众的评价好坏直接取决于体育赛事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着体育赛事受众价值的大小。受众价值是指体育赛事被消费主体注意、理解而形成的对该赛事的消费认知、评价态度和行为倾向后所创造的价值。体育赛事的受众价值实现包括两个阶段,即受众价值的潜力期(关注和产生兴趣环节)和实现期(期待、行动和回味环节),潜力期是体育赛事消费过程的前奏,而实现期则是对受众价值实现过程的展现。在潜力期中,大众的眼球是其实现受众价值的基础,推动着观众对体育赛事由陌生向熟悉转变。而期待和回味则是受众价值实现期的重要环节,决定着体育赛事消费并保持延续。高质量的体育赛事会引起消费者对赛事的反复体验,随之又会引导消费者进入下一个“期待消费体育赛事”的心理环节。因此,体育赛事的回味无穷是决定消费者长期保持对赛事消费状态的关键。

2体育赛事消费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

体育赛事消费心理的五个环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消费者的个人因素和体育赛事的举办方是影响消费者体育赛事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者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的经济条件与文化水平、闲暇时间与兴趣爱好两个方面,赛事举办(经营)方则主要涉及到赛事质量与内容、赛事服务与管理以及宣传力度与展现方式等方面。

2.1消费者的自身因素。

一方面,消费者的经济条件与文化水平。体育赛事消费从产业类型角度来讲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生理需要作为首要需求决定着一个人能否生存,所以消费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基本的物质需要。而对体育赛事的消费则属于体验性消费或享受性消费,消费者在经济收入没有结余的情况下很难选择消费体育赛事这类产品。因此,在心理上难以催生其消费动机(欲望);而在经济条件能够满足的条件下消费者也未必会选择消费体育赛事,因为其文化水平同样会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文化水平主要是指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会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论是从思想还是意识上都要先进于一个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其体育意识一般较强,对体育运动的作用都有一定的了解。这类消费人群极可能将自己的运动需求融入到体育赛事中去,以感受由体育赛事带来的各种心理刺激与视觉享受,因此这类人群更容易产生消费体育赛事的心理。相反,一个文化程度较低的消费者由于消费观念的落后,对体育赛事这种产品缺乏科学认知,就很难去对体育赛事这种产品进行消费。所以,消费者的经济条件与文化水平影响着体育赛事消费心理的形成。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闲暇时间与兴趣爱好。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了求得生存、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财富,不得不在激烈的商业竞争、职场竞争以及家庭的压力下,不间断地奔波于高强度的忙碌工作之中。各种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致使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因此,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带动体育赛事发展的同时,也对体育赛事的商业运营带来了一些挑战,即消费者闲暇时间的大量减少使体育赛事失去了很多促销机会,闲暇时间的不规律分布让体育赛事的经营更加复杂。很多人显然具有消费体育赛事的经济条件,而如今为了工作连坐下来看电视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必然会失去观看赛事的机会,对于这类群体能否有时间亲临现场观看赛事便可想而知。当今社会工作类型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了上班时间和假期的不统一,这对于赛事的经营方来说选择适合大众消费的经营策略就变得更加困难。所以,闲暇时间的减少和多样化也是影响体育赛事消费的重要因素。在其它消费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自身的兴趣爱好同样影响其消费心理的形成。由于兴趣爱好从内心上影响着个人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比较容易主动接受自己喜欢的事物,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则拒而远之。所以,如果喜欢体育赛事这种产品,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体育赛事的消费心理;相反,则不容易催生其消费兴趣。因此,消费者的闲暇时间与兴趣爱好也影响着消费者赛事消费心理的形成。

2.2体育赛事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注重赛事服务,杜绝不良现象。体育赛事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其具有能够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价值而被使用和消费,所以它具备产品的基本属性,属于产品的范畴。而体育赛事要进入市场进行消费,必须实现一般产品向商品的过渡,换言之就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规律和原则,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满意消费。因此,体育赛事的服务质量就凸显重要。服务质量包括赛事品质、内容、服务态度,试想如果一场球赛失去了公平公正与和平、整个赛事充满怒气或暴力,那么观众还有心情观看球赛吗?这样的赛事也肯定不是有质量保障的赛事。另外,由于体育赛事很大一部分的消费是通过电视传媒和网络等载体实现的,所以赛事经营方和电视传媒还应该注重对赛事内容的宣传,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观看需求,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体育赛事的管理同样影响着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形成,如赛场的秩序管理、赛场的服务管理等。一场充满各种不安全因素、服务质量和态度又差的体育赛事,带给观众的必然是诸如恐怖等不适的心理感受,最终会影响整场赛事的观看和后续的体育赛事促销。

另一方面,加大赛事宣传力度,谋划展现方式。体育赛事进入市场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而体育赛事商业化的实现须以较大的固定消费群体为基础。体育赛事主要以电视传媒、网络及现场售票等载体为主要手段实现市场供给,而电视传媒、网络则主要依靠收视率、点击率等指标来获得转播体育赛事的收益,所以加大对体育赛事的宣传力度以吸引消费群体无论是对于传媒载体还是体育赛事消费都至关重要。另外,赛事举办方和电视传媒的营销策略也会影响消费者体育赛事消费心理的形成。如上所述,电视台要直播某种体育赛事,如果是“第一时间直播”、“近距离现场直播”、“明星在场”等,那么观众对体育赛事的兴趣就会大幅增加,并进而萌发其消费体育赛事的动机;相反,则可能对赛事产生厌倦心理,消费者观看体育赛事的兴趣也必然大大降低。所以,赛事经营方的宣传力度与展现方式也是影响消费者赛事消费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3促进体育赛事消费的对策。

3.1积极引导消费者树立合理的赛事消费观。

体育赛事进入消费市场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产品本身涵盖服务、文化知识、无形价值与精神享受等多个领域,因此体育赛事消费具有服务性、享受性和知识性等多方面的消费特点。赛事这种消费品绝不是市场中所有的消费者都会选择消费,因为消费者消费能力(购买能力)受自身经济条件、消费观念、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与制约,其中消费者自身的消费观念和经济条件对其影响最大。如有一场世界杯足球赛事要举办,那么消费者要去观看就必定会进入“赛事的关注”环节,这样才有可能采取消费行动。而这一心理环节严重受消费者价值观(消费观念)的影响,而也只有对赛事感兴趣和支持赛事,消费者才有可能去观看。消费者一旦对赛事产生了关注,其次就要考虑价格,合适的赛事价格才会促成赛事消费。所以针对消费者的这些心理环节,赛事举办方或电视传媒应该采取积极对策,首要的就是要引导消费,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应该加大赛事宣传力度,制定适合大众消费的赛事价格;政府应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让消费者树立体育赛事消费意识;消费者应该合理分配消费支出,树立合理的赛事消费理念。

3.2赛事开展须紧密结合消费者的闲暇时间与爱好。

消费者的.闲暇时间和兴趣爱好是影响消费者形成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要想实现体育赛事的消费,赛事的举办必须结合消费者的闲暇时间和兴趣爱好。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为了生存、生活放弃了很多的闲暇时间,导致了体育赛事消费时间的减少。但是在人们上班时间增多的同时也增加了浏览网页的时间,因此体育赛事开展应该顺应人们闲暇时间的变化。一方面,充分利用法定假期时间举办体育赛事。一年一度的法定假期,不仅是旅游高峰期更是消费热潮,在法定节假日举办或是转播体育赛事有利于促进消费者对体育赛事的消费;另一方面,拓宽赛事传播渠道。体育赛事应该通过电视传媒、网络等各种渠道进行传播,拓宽消费者观看体育赛事的途径,增加其接触体育赛事信息的机会。体育赛事的经营还应该结合消费者的兴趣爱好。赛事要立足市场实现商业化运转,就必须推出适合大众口味的体育赛事,满足其消费需求。一方面,要丰富体育赛事内容,如篮球赛事、足球赛、网球赛事等内容交叉转播,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体育赛事的趣味性,如转播趣味性较强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农运会。体育赛事只有符合了大众的兴趣爱好和闲暇时间才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激发消费兴趣、萌生消费欲望、形成美好的赛事回味,这样的体育赛事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3.3多维度提高体育赛事质量。

体育赛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赛事受众价值的实现,关系到消费者对赛事的情感认知,关系到对赛事消费的兴趣培养,决定着消费者对赛事持续消费的保持,所以体育赛事质量是其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关键。同一般产品一样,体育赛事的经营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现场观看体育赛事,消费者以一定的物质代价获得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心理体验和精神享受;媒体转播体育赛事以增加消费者对媒体的关注度而提高收视率取得商业回报。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否则交易无法长期保持,而确保产品的质量是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和促进体育赛事消费的前提。首先,必须举办或转播公平、公正、无暴力的体育赛事。近年来,各种“赌、假、暴力”的赛事丑闻层出不穷,这种赛事只会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赛事经营方要坚决抵制这种劣质赛事现象,电视传媒要杜绝对此类赛事的转播。其次,举办或转播实竞技性强的体育赛事。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种竞技精神与拼搏精神的表现,只有实力相当的队伍相互较量才能体现更强的竞拼精神,才可能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再者,及时反馈赛事信息。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观众,及时获得赛事信息是其需要的基本服务之一,所以应该提高体育赛事的信息服务,及时反馈赛事信息。最后,要改变央视一家独揽的局面。央视独揽大型体育赛事的转播权削弱了体育赛事转播市场的竞争力,制约了体育赛事的商业化与市场化,所以应该打破这种垄断格局,维护体育赛事转播市场的竞争秩序,提高体育赛事转播质量。

3.4加大赛事宣传力度和培养赛事经营管理人才。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促进产品消费的重要手段,而加大宣传力度又是形成品牌效应的有效途径。体育赛事作为产品实行商业化运营同样需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而加大赛事宣传力度是树立信誉和形象的有效途径。广告作为传播事物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吸引大众注意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体育赛事的运营可以通过广告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以诱引观众等消费群体对其形成“关注”。具体可以通过传媒广告和实物广告两种方式进行宣传。传媒广告应该利用如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介质,广告的播报时间尽量选择在晚上,形式以广告、通知等呈现,也可以制作赛事预告在各大媒体、网络上进行播报;实物广告是现场传播事物信息的重要手段,产品传单就属于实物广告的一种,体育赛事可以通过实物广告宣传的方式扩大赛事的知名度。这两种方式都是提高赛事影响力、促进赛事消费的有效途径。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还必须有具备专业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体育赛事进入市场势必会面对各种决策难题,决策者必须能够采取科学的经营策略来做出果断的裁决,这就对决策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该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特别是消费心理学方面知识的管理人才,以确保体育赛事经营在有序展开的基础上实现其产品促销。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有多种方式,赛事举办方和电视台可以构建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高校可以设置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4结语。

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服务性产品进入市场,开拓了一种新型而复杂的社会消费文化,其消费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消费者在体育赛事消费中呈现出“引起赛事关注、激发赛事兴趣、催生观看欲望、观看赛事、形成赛事记忆”的心理状态变化。依据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将其概括为“关注———兴趣———期待———行动———回味”五个环节。对这五个环节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准确把握不同时段消费者赛事消费的差异态度、情感认知和动机趋向。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重视从消费者消费心理的角度研究体育赛事产品的促销问题。

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篇五

由于心理素质的潜隐性,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个体充分暴露其外在表现,通过外部表现评估其心理素质水平,这样就降低了对心理素质进行评价的难度。

2.1.2对心理素质进行动态评估。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受到环境和教育的交互影响,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这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估应是一个动态的形成性评估和静态终极性评估的结合。

2.2界定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比重。

心理素质是由认知、个性和人际适应等维度构成的综合体,心理素质各项要素的权重模糊就导致了难以对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因此,界定心理素质各项权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清晰的心理素质各项要素所占的权重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更好的评价。

3结语。

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离不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及对策的研究。摸清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的难点有利于寻求解决对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和对策的相关研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应看到心理素质培养过程评价难点的存在。这些难点也推动着相关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王韬.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48.

[2]赵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8-10.

[4]高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构成——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37.

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篇六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篇七

在互联网电视界面设计中,色彩是超越文字与图形的、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视觉要素。色彩对于界面的影响体现在明度、纯度、色相等因素的对比与调和。通过不同层次色彩的搭配起到对界面空间层次的划分,体现色彩对于界面整体性的控制与影响,从而赋予界面空间特定的情感。从色彩的视觉层次来讲,色彩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等因素是造成视觉空间与影像空间层次的要素。暖色调使人感到温和,有亲近感,造成空间上的前进;冷色调使人感到冷酷,有疏离感,造成空间上的后退。纯度越高的色彩,越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关注,因此图标往往使用纯色系。纯度越低,越适合做背景,因为背景需要能够衬托前景醒目。在界面的.色彩搭配中,并不存在一定的规范,需要设计师根据界面整体风格的要求来进行搭配。如果想要清新活泼的视觉效果,那么就可以选择多用纯度较高的色彩。而如果想要低调奢华的质感,那么选用无色相搭配少量红或金则是常用的搭配。

2质感。

质感是指在界面设计中通过对视觉元素的设计与处理制造出与现实世界中相似物体的感受,是在界面设计中制造独特视觉语言的一种表现手法。对于质感的表现其根源是拟物化的设计风格。在电视界面的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材质有透明玻璃、高光泽度金属、轻盈的磨砂冰以及布纹、木纹等质感。对于材质的渲染可以提高界面视觉元素的真实性,使用户产生现实场景的代入感。对于初次使用互联网电视产品的用户来说,这种感受可以增加用户使用界面的趣味性与生动感。如果视觉效果创造得当,还可以增加用户对界面信息的捕捉速度。

3icon。

icon是指数字媒体界面中的数字化图形标志,作为用户图形界面的核心要素,在界面中起到识别和引导操作的功能性作用。在互联网电视的界面设计中,图标可以分为系统图标、程序图标、状态图标等。对于互联网电视界面图标而言,由于主要功能都与播放、观看有关,因此需要将电视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过程中的视觉习惯考虑在内。电视用户由于天生具有的娱乐属性,因此更加需要简洁的视觉策略。一屏的图标数量不超过20个,一般在10到15个之间。在图标设计上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可读性:

图标信息传达准确,不会使人产生误解、猜测或者无法理解的情况;

(2)易用性:

(3)个性:

(4)延展性:

图标在组成系列之后还需要考虑后期界面的维护与升级。因此,确定的图标风格需要能够便于后期延展。

4结语。

当今ott互联网电视行业正处在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对于此类产品的界面设计理论总结还不够完善。通过这段时间对用户体验及界面设计相关理论的分析与研究,结合hg680项目的实际设计工作,对ott互联网电视界面设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于此类产品的界面,应当以用户为中心,分析界面设计中的信息架构、视觉风格、视觉元素设计、动态视觉设计等。其目的是为了使产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真正将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产品功能相结合,创造符合用户审美习惯与操作习惯的界面。

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篇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推进,人们对心理学教育投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加深对社会的看法和认识,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减少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发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學法进行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成长。

二、应用必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将案例教学法进行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效率。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学习,作为知识的探究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将学生的学习和能力进行运用。例如:教师在讲解法学《发展心理学》这本书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列举《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成长经历的段落描述,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研究贾宝玉从小到大的心里变化,说一说对他的生活和心里产生影响的因素有那些。进而将知识进行传授。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条件,只有在不断促进自身学习的情况下,才能使自己在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下进行不断的提升,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学生实行灌输式的教育,讲解概念,给出答案或是通过背诵,机械式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死机硬背。而案例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这样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考的引导者,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为学生实现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应用。

1.收集资料。

要想案例教学法被有效的应用和实施,首先需要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料和案例进行收集,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打下知识基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获得足够的案例资料,需要从相应途径进行下手。需要通过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是通过多媒体的途径进行获取,这样的多媒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跟进时代的步伐,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将近些年频繁发生的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根据最新消息进行讲解。这样的案例,一方面符合案例教学的设计需求,保持应有的实效性和热点;另一方面,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搜寻资料,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引入教学案例。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将案例进行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所讲的内容相符合,具体的引入手段,可以采取直接引入法进行,给学生直观的视觉体验;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引入,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做好事前准备,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引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具体的选择,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在进行引入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进行考虑,对学生的讨论方式进行引入,为提问问题进行设计,对课程时间合理安排,促进课堂被顺利实施。

3.小组讨论。

实行案例教学,要实现以学生对课堂主体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引入案例之后实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针对案例,展开具体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探究。了解知识的具体含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促进自身的发展,将问题进行具体解决。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表情反应心理变化”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对课程进行详细的设计,将具体案例进行引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一些表情图片,让学生进行小组谈论,让学生研究具体的心理变化。通过讨论得出结果,教师给予正确的分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增加学生对心理变化的认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通过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进行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的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调研过程论文范文简短篇九

歌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看,这些器官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如果有心理负担,就会影响发声与歌唱。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歌唱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歌唱心理自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演唱技能、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演唱者在歌唱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将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

大家所熟悉的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他在25岁之前,演出屡次失败,他绝望的要告别舞台。于是,他便决定举行一次告别演出,这种绝望的心情使他摆脱了精神负担,那次他唱的很好。他在舞台上找到了自我控制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

以上实例可以说明,“演唱是一项非常高级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有了正确的生理状态做前提,成功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二者缺一不可。

歌唱心理活动的是否正确,不仅影响到歌唱的结果,还影响到发声器官的健康。由于长期患病产生了心理上的障碍,有时虽已将病治好,但发声障碍如故。还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患病时,声音很好,一旦听说有病,声音就立即变坏。其实这都是歌唱心理的巨大作用引起的一些消极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声乐时,一定要重视歌唱心理活动,注意培养正确的心理活动。

当我们了解到心理调控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之后,面临的深层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科学的心理方法开展声乐训练和演唱。一个训练有素的优秀歌唱演员,具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能够适应不同的观众群体、不同的场景,能给歌唱者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幸福,反之则给歌唱者带来痛苦和失望。根据前述分析,歌者的心理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在训练和演唱中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条件,避免不利,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水平是每个歌者在训练中的重要课题。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调整心理活动的方法,调节演唱者的情感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效率,克服紧张心理。

(一)演唱前做好充分准备。

一个歌唱者对于自己演唱的曲目,如果准备不充分,就会害怕出现问题。或对歌词不够熟练,而害怕忘词;或伴奏没有合好,而担心在台上出丑等。可想而知,当歌手演唱一首非常生疏的歌曲或是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作品,肯定会产生一种紧张心理,所以,一定要做好歌唱前的充分准备。第一,对于即将演唱的歌曲,要有足够的视练时间,熟练乐谱,注意音准、节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第二,熟背歌词,歌词要背得纯熟,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就不必担心错词、忘词。第三,要多合伴奏。在合伴奏时,就像亲临舞台一样。第四,解决歌曲难点。要找出歌曲中的难点,分别一一解决。如对某一个音,某一个字,某一唱段,某个间奏等都要准确无误。第五,不要演唱超出自己最佳音域的歌曲,如果对于演唱的歌曲音域不合适,可反复试验,定出切合自己最佳音域的调,使之演唱时,无论高音、低音唱起来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果更改调后还是力不从心,就应当机立断,改换歌曲。第六,每当上场前,一定要从脑子里静过一遍。无论歌曲的生熟,在上台演唱前,集中精神,像实际演唱一样,小声地静过一遍,这不但熟悉了曲目,也会减少紧张程度。第七,苦练基本功。有些学生平时练习基本功不刻苦,到了考试时,就紧张的不得了,不是怕气息上浮,就是怕声音出不来;不是怕低音下不去,就是怕高音上不去。因此,只有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演唱技巧,才能信心百倍,收到好的效果。

(二)建立必胜的信心。

信心是放松的基础。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导致演唱失败。因此,建立成功和必胜信心是克服紧张心理的先决条件。

信心和技巧对于演唱同等重要,信心越大,心理就越放松,演唱水平就越高;信心越小,心理就越紧张,演唱水平就越差。因此,信心是克服紧张情绪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歌手树立“我一定要演唱成功,我一定要获胜”的信心,就会大大削弱紧张情绪,就会沉着冷静地演唱。在演唱前尽量避免会友交谈、兴奋等。

(三)加强舞台实践。

首先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同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要多搞一些小型汇报会或演唱会,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一般在上台前,要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心里默唱一下要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而不会因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呆滞的状态,以至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表现。

(四)从平时的练习中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首先是意志和性格的培养要沉着和自制力,多接触与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因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是既有欣赏因素又有再创造因素,所以每个演唱必须要赋予歌曲的生命。

(五)从目的和美好的声乐艺术激发歌唱情绪。

当明确今天的训练是为了明天的事业的时候,这种事业心就会增强他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意志。更能调动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情绪积极便使心情愉快,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能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技术训练中去。

另外,还可以采取联想的方法,多联想自己生活中与歌曲内容表达场合的生活场景,尽量让自己有一个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其次可以演唱一些简单短小的练声曲或者哼鸣曲,充分放松声带,还可以打打哈欠,将喉头放下,回归到很松弛的状态,同时暗示自己紧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放松下来状态才能好。

总之,歌唱心理是来源于客观存在歌者大脑中的反映,但又反作用于演唱者的行为中。在声乐演唱中,心理调控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应该认识到心理活动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适时地应用各种调整情绪的手段,激发演唱的激情,能自觉地保持高涨的情绪来训练声音,从而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一个演唱者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并用来正确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此外,声乐演员技巧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两者同等重要。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演唱技巧的日益提高会使人充满自信,精神饱满。反过来,自信和轻松的心理状态又有助于演唱技巧的发挥,使演唱达到完满无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

[4]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