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国春节范文(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0:16:09 页码:12
2023年中国春节范文(大全9篇)
2023-11-13 00:16:09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规划。总结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要能够引导读者进行实际行动。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中国春节篇一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都是人们常见的春节习俗,然而同样是春节,各个地区的习俗却有不同。你知道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吗?不知道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山东省

宁阳县春节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春节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

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初一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初一,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初一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福建省

厦门人春节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香港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街?"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中国各地的春节习俗:河南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逢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看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中国春节篇二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尽管我们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但是千百年以来,还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贴春联,这是中国人过春节第一重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屋门、墙壁、门楣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春节贴年画也很普遍,古朴稚拙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压岁钱,自古就有。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让它化凶为吉。

守岁是春节最重要仪式。守岁的说法,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现在中国人的守岁,已经渐渐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取代,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其乐融融。

爆竹是春节中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每当进了腊月,听到各处集市上不断响起的的爆竹声,人们常常会说:有年味了!春节的凌晨,家家户户开门都要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向长辈磕头,也是春节习俗中一个重要的科目,这个习俗,至今在我的家乡鲁西南依然十分流行。春节凌晨,晚辈先在自己的家里向自己的长辈磕头拜年,然后,由家中的长兄率领自己家的男性晚辈,去村里其它人家向长辈磕头拜年。这个习俗,有很多优点,一是体现了我们民族尊老的美德,再是促进了邻里的和睦。如果平时,家庭之间有了些小矛盾,春节凌晨人家的晚辈都来拜年了,这家也就一笑抿恩仇了。

初二走娘家,是我国春节习俗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已经出嫁的闺女,到了年初二,就带上烟酒点心,去看自己的爹娘了。新婚的夫妇,初二是小丈夫最重要的考试,老丈人会叫上本族的同辈兄弟作陪,检验女婿的酒量,检验女婿的礼数。已经结婚多年生儿育女的夫妇就不同了,因为大家都已经了解和熟悉,往往就不再拘泥于礼数了。

初五的时候不走亲戚,在我们国家很多地区都一直是严格恪守的清规戒律。民间关于这一点有很多说法。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封建时代的皇帝在这一天要走出宫门祭天地,下旨要百姓回避,时间久了,就演变成了初五不出门的习俗。

因为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各种各样的春节习俗还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所有的习俗,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于亲情的珍惜,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春节篇三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合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辞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帖子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中国春节篇四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春节习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

春联。

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在春节前夕,一般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又称黏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为了表示吉利,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受礼人都要回礼,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在新加坡,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传统上,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新加坡人来说,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他们都不再遵循这种习俗,今天普遍的做法是,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袋里装着的柑不是两粒就是四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当客人告别时,主人也得以柑回礼,以示互祝好运。

除了送柑,派“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的传统庆祝仪式长达15天,人们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向亲戚朋友拜年。在庆祝元宵节之后,春节就告结束。

元宵这一天,佛教徒与道教徒一般上是到庙里许愿。元宵是月圆之夜,使人联想到爱情,这个节日对恋爱中的情侣特具意义。

谜语。

有猜字、短句、历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包罗万象。这种古老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华文的理解能力,应加以提倡和推广。

中国春节篇五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春节篇六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很多的礼仪礼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春节礼仪,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守岁礼仪

守岁:除夕之夜,合家点灯熬夜,辞旧岁,迎新年,俗称守岁。

守岁有许多活动,如吃饭、做游戏等。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

其次不要说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家里边的老人,对这些是非常忌讳的。

其次,劝酒适度,有的人总喜欢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破坏。还有敬酒的时候要分清主次,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

待客分为迎客、敬烟、敬茶、送客等基本环节。春节客户来之前要提前打扫门庭,以迎嘉宾,并备好茶具、烟具、饮料等,也可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准备好水果、糖、咖啡等。客人在约定时间到来,应提前出门迎接。

客人来到家中,要热情接待。首先请客人落座,然后敬茶、递烟、端出糖果。端茶送糖果盘时要用双手,并代为客人剥糖纸,削果皮。敬烟是我国现代家庭待客的一种习俗,是待客时不可忽视的礼仪。另外一般不对女性客人敬烟。敬茶也是待客的重要礼仪之一。

在敬茶前要事先把茶具洗干净。在倒茶时,要掌握好茶水的量。常言待客要“浅茶满酒”。所谓浅茶,即将茶水倒入杯中三分之二为佳。端茶的时候对有杯耳的杯子,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水送给客人。

客人告辞,一般应婉言相留。客人要走,应等客人起身后,在起身相送,不可客人一说走,主人就站起来。有些客人常常会带礼物来,对此送客时应有所反应,如表示谢意,或请求客人以后来访再不要携带礼品了,或相应的回谢一些礼物,决不能受之无愧似的若无其事。

拜年要注意衣着整洁。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

拜年的时间选择要妥当。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

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吉利话要说得适宜。

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信口开河,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举止、姿态要文明。

给上司送礼

给上司送礼,通常分三种情形,一是真心实意感谢上司,加深感情;二是有溜须拍马之嫌,讨好上司;三是有事相求,意图明显。不管是上述哪一种动机,如果你已经决定给上司送礼,那就应该根据上司的需要及个人爱好,选择不同寻常的礼物。比如:爱美的女boss,可以送美容美发卡,或是瑜伽一类的健身卡等。

同事之间送礼很简单,给贪吃的'他捎些家乡的土特产,给臭美的她送一个精美的发卡,给她家的宝贝女儿准备一条漂亮的围巾。总之,高情商的你用心准备的每一件礼物,必将帮助你一举夺得办公室最高人气大奖。

送客户的礼物要有亮点,如果礼品是客户随处可以买到的,就难以体现公司对客户的独到关注,应尽可能送自己企业的专属礼品。比如印有公司名称和祝福语的普洱茶礼品盒,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品或是具有纪念价值的珍藏版集邮册等。总是给客户送礼时,一定要让客户觉得送礼人不仅用心,而且品位不凡,由此赢得客户对企业的好感。

中国春节篇七

开始大扫除了,妈妈忙着擦擦洗洗,爸爸擦拭家具,而我是一旁打杂的。只见妈妈从客厅的玻璃擦起,小心翼翼地蹬上板凳,踮起脚尖由上往下擦。妈妈先一下一下认真地把外面半边的玻璃擦净,接着,心灵手巧的她又想出了对付污点的好办法,先用洗衣粉的水擦一遍,再用青水抹一遍,玻璃顿时焕然一新。而爸爸就没有妈妈那么认真,用“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抹布把家具抹了一遍,但仍干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

家里焕然一新,自然少不了添补一些家用电器。我和妈妈来到人头攒动的电器商店,里面还真是热闹非凡阿!有叫卖的商家,有讨价还价的顾客,有拉拢市民的小贩……,看得我眼花缭乱,在那人山人海中,我和妈妈艰难地挪动着步子。瞧,这个商家老板早已喊得精疲力竭,但仍能嘶声叫卖,只见他脸红得跟猴屁股没什么两样,又小又眯的'眼睛可能因为过于疲惫闭成了一条缝。看,那个小贩干脆站到了音响上面,又叫又跳,看他那瞪着眼睛的样子,仿佛我们不去,就会被他一口吃掉。

食品商店内虽然拥挤,但并没有那么喧哗,推车、提蓝,我和妈妈穿梭于各种冷冻食品之中,看着那五花八门的食品、水果,一个个都令人垂涎三尺。红得如火的苹果、黄得如金的香蕉、绿得如草的青提……,妈妈比我可有经验多了,每个食品在她那像“食品真假检验机‘的眼睛下保证个个现出原形。

当然此刻还有不少人和妈妈一样悠然自得地挑拣着一年下来的“丰收果实”看她们那神情,仿佛一个个都是这家食品店的老板呢!

中国春节篇八

我站在窗前,俯视着楼下宽宽的街道。街道上大红灯笼高高挂,五色彩旗迎风飘,摩托汽车齐上阵,两个字:热闹。

快过年了,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购买年货。商店里,挤满了顾客,有的是为了孩子或老人挑选,有的则是为了自己挑选。不一会儿,那一件件款式新颖,式样独特的衣服就被抢购一空了。

超市里人山人海。来购物的人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拎着大包小包。超市又增加了几个收款机,但还是不够用。这可把收银员给忙坏了。售货员不停地增加货柜里的东西,忙得不可开交。

菜市里,更是水泄不通,大家都想在除夕夜里一饱口福。小贩们可没错过这个好机会,纷纷把价钱往上提。如:猪肉平时一斤13元,现在涨到一斤22元,芥菜平时一斤1、5元,现在涨到4元,龙虾平时一斤10元,现在涨到15元,尽管如此,来购买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我国春节有许多风俗习惯,贴春联就是其中一种,大家都上街挑选春联,经过一翻精挑细选过后,选定自己满意的春联回家贴上。各家各户都贴上喜气的春联,以此来祝福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能有好运。

除了穿新衣服,小孩子们最开心的事要数收红包了。每年都可以收到一笔数目可观的钱,用它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你说小孩子开心不开心。

新年真热闹呀!

中国春节篇九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城市里过年热闹非凡,但也处处充满着喜庆的味道。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人们早已准备好了。当夜幕降临时,便响起了轰轰烈烈的打鼓与乐器声。一支队伍缓缓走来了,队伍里每个人都打扮的十分滑稽!

在最前头的,是两个举着花伞的老年人,看起来像60多岁的人了。不过,精神得很呢!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扭着腰,像是两位容光焕发的少女。

紧接着,后面的两个扭秧歌的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他们手里拿着一把带有彩带的扇子,脸上一个劲地笑不停。身体跟面条似的扭来扭去,豪无倦意。

在除夕那天,许多小贩早已把天蓬拉开,摆上桌椅。准备迎接客户呢!一道街上摆设满了大盖蓬。大家都等着到夜晚呢!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这条街上早已经人山人海了。有的人忙着吃饭,有的人忙这挑首饰挂链,还有的人忙这买春联呀什么的。

家乡的风俗真是数不胜数,家乡的春节真是充满欢乐的年味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