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9:40:53 页码:13
最新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精选13篇)
2023-11-09 19:40:53    小编:ZTFB

进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恰当的决策。总结应该重点突出对重要问题的解决或进展。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一

站在历史深处,结合时代特点,正确处理好我国建筑形式、文化、材料、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对于我国当代建筑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继承要有重点,有选择,有比较;创新要结合实际,把握好基本点。

建筑形式的合理共存。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建筑和争取建筑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不能仅停留于形式的模仿,更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文化思想和技术精神,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内涵,并加以体现,以求得建筑的不断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

我国传统建筑具有严谨的程序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都是如此。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个单位,基本上都是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这一原则一直采用了几千年,成为一种主要的总平面布置方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根基的建筑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建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现代理念,有意识地改变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同时,设计中也要追求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我国许多城市都热衷于搞高层建筑,把摩天大楼看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结果形形色色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观其效果就像是体态臃肿的老太太穿上泳装一样,极不协调,毫无美感可言。这不但没有为城市增添多少现代气质,反而大大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特征。

当今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比如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城市建筑,被成片成群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特色。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建筑形态。

建筑文化的时代体现。

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这与当前人们所关心的环境生态、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创作和实践。

现代建筑要更贴近生活,应当面向现代化,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决定的。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

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

建筑材料同样也影响了建筑的表现特征。古建筑根据材料的使用不同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以木结构为核心的砖木体系,展现了其独特性。古人在对木材的运用及把握上日臻成熟,对每一个构件都经过反复雕琢,以至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屋顶形式为坡顶,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解决不了排水系统或想象不到更好的办法而得以形成,并一直传承下来。台基以石材为主,发挥了材料的抗压和承重特性。而现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在坚固、实用、美观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材料运用是建筑的外在体现。我们应学习古人,对材料的特性进行把握,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特长,只有把握了材料的特性,才能运用自如。例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吸收乡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运输状况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进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尽量做到环保、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建筑质量和档次,加速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建筑新材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

古代建筑由于受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的约束,机械设备简单,主要以手工为主,建筑功能、结构、形态单一。现代建筑工程量大、结构复杂、施工持续高强度、高难度,网络技术、混凝土浇筑等一系列技术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与其有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因此,当代建筑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建筑物的功能、外在形式、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组合,而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是必然的方向,绿色建筑是对传统建筑价值观和技术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它使得建筑在生产制造、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理念和方法上产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推动和引领了整个建筑业技术系统的创新与发展。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生态环保为一体的绿色建筑基础性和共性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将极大地促进现代建筑技术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与绿色建筑形态相适应的可持续性结构设计理论就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以保温节能、减轻建筑物自重、构件模块化、循环再生材料利用、生态性新型建筑部件使用、利于快速清洁施工、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等为目的的新型结构体系等,也都是当今建筑技术创新的重点。

在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上,我们不能刻意地仿造古代建筑的形式与特征,更不能一味地抄袭古代作品,而理应深入探讨古人对意识形态、伦理的认识,站在历史的深处来诠释古代建筑所反映的深层次意义,摒弃糟粕、取其精华,把古代建筑的精华运用到当代建筑理念中。在继承的基础上,从内在思想到外部技术,深入研究与创新当代建筑理应反映的内容,这才是未来建筑所富有的时代特征,只有通过对比与借鉴,才能完成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帮助我们更加努力地为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二

中国高校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经济学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必须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实用型人才。现代教育的改革本质是为经济发展进行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开展,要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应当要采用市场竞争的运作机制,建立与经济需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2]把培养应用性人才放在首位,推动经济大力发展。

3.2以经济学的视角,探索供给均衡之路。

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提高国家办学能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满足人民教育不同的需求,形成新的办学格局与竞争机制,提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发挥重要的综合社会效益。在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必须要积极发展和有效规范新制独立学院,扩展办学模式的新方式,以此来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缩短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缓解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高等教育消费供需的矛盾。此外,还要大力引进境外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满足教育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3.3建立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机制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高等教育的投资主体,对高等教育实行宏观调控及管理。高校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真正成为面向教育市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校资源配置应建立多方市场主体。高校要和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沟通,广开资源渠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之外,社会团体与个人都可以与高校有利益交换的关系,高校不仅通过政府获取资源,还通社会与个人多途径取得经费,高校只有努力提高服务的质量,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市场环境下,高校必须培养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需要,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提供充足人才,保证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夏慧夷.从教育经济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14).

[2]刘国瑞,高树仁.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10).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三

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弱网络环境下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科技信息成果及时转化推广的重要途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也无法满足现在农村发展的需要。

1农村地区信息服务环境及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在一些西部落后偏远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条件仍然很差,并且农民对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一种高不可攀式的崇拜心理,理解上不深入,所以真正的信息支撑体系没有形成。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科技掌握水平有限,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所以在信息服务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积极改善当地的信息服务条件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地区目前的状况。

2信息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

2.1改善信息闭塞现状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并提升发展效率。

通过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掌握先进的科技信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民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防治各种农业灾害、打造当地优势产业,从而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助于农户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助于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生产技能。

2.2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快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可促进农村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使落后偏远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地区涉农组织规模得到扩大,同时利用信息服务的互动性,大力推广地区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元性农业,可带动当地农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3农村经济发展与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农民参与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

信息服务内容大多数实用性不大,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开发缺乏市场导向,不能为农民提供多少实用服务。各地方普遍缺乏信息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系统采集机制,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发布的能力较弱。县、乡各级管理部门已建成的信息服务站大多处于初级形态,配套功能差,难以提供有效服务。农业网站陈旧的信息较多,信息更新较慢,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低等。农村对信息的需求与农业产业化之间有相互依赖关系。农业实现产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需求以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农民就不可能对信息技术有需求。

3.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人员匮乏。

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不仅包含前期采买设备的费用,还应包含维护设备、人员培训和信息资源开发的保障经费,但由于基层信息服务受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后续专项经费难以保障到位,所以经费不足是信息服务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手机也无法达到全覆盖率,并且运营商和农信部门可提供的`专为手机用户使用的信息服务资源有限,因此这种信息服务使用方式也受部分因素的制约;时常出现信息服务系统出现故障,只能请异地的技术维护人员把问题处理完才能重新运行。

4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措施与建议。

4.1加大政府投入,促进信息服务人才培养。

加强对农民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挑选一批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农业带头人进行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信息技术、市场运营等方面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信息意识,由他们去影响和提升周边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落后偏远地区的农村主动寻求信息服务,提高信息利用水平,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落后地区的农村需要信息服务机构主动向农户了解信息需求,在农业信息消费方面他们是弱势群体,所以农村信息服务应以公益性为主,政府应在信息的发布、消费等方面指导和扶持农民群体,因此各级政府需要统筹规划,要保障信息建设初、中、后期的专项资金,增加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因地制宜的搭建适应落后偏远农村的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信息资源,制定相关信息服务的激励机制,增加专业维护人员的配备,提高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频率,为农村信息服务铺平道路。

4.2推进产业化进程,实行产业化经营,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

大力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使农民主动寻求农业信息,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的参与度,另外,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还可以刺激信息服务机构完善信息资源,不仅能及时满足农民个性化信息服务,还能及时主动的更新信息资源。拓展农业产业链是在传统农业产业链基础上,向前、向后纵向延伸——向前可延伸到为农户提供化肥、种源和农业机械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现代化的育苗、育种车间及式样大小各异的塑料大棚,可有效带动农用物资生产加工、设施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向后可延伸到农产品初加工及深精加工,涉农产品的销售、服务等部门,也可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横向上每个环节都可向外拓展,如为农户在种植、养殖前提供相关的科技、信息、政策咨询服务;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所提供的科技、信息、金融等服务;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的物流服务;结合现代农业特征及当地自然资源,在农作物生长全及家禽、牲畜养殖全过程中,开拓具有生态性、观赏性、文化性、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休闲型、科普性等元素在内的乡村旅游等。拓展后的农业产业链不再将涉农产品仅限于第一产业,而是将原属于第二、三产业范畴的涉农产品的加工、物流、销售等行业及旅游业等纳入到产业链中,即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及横向拓展,其想象空间是很大的。

5结语。

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农村信息服务功能的延伸,提高农户对信息服务的参与度,改善农民信息闭塞状况和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十分必要。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四

摘要:教育学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重点面向教育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探讨,其主旨在于把握教育学的内涵,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水平。为此,要分析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继承和创新的视角研究教育学的发展,更好地优化教育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教育学;发展;继承;创新;。

教育学旨在揭示教育规律,并为教育实践提供一般性的理论说明和依据,是根植教育、服务教育的知识,表现出教育知识的实体化、整体化和统一化,具有特定的理论取向和体系取向,是具有一定逻辑体系的理论知识,有其相对严格而精确的学术语言,各知识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且有逻辑顺序的。同时,教育学还体现出人文取向和价值取向,是具有价值性的科学知识,所有关于“培养人”的问题都是教育学中最为前提性和核心的内容,并引导学习者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叩问人生存在价值。

一、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现状。

(一)对人的关注、实践关注和学科关注。

一是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关注。首先是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具体表现在面向实践的立项课题研究,并总结和归纳渗透性探究学习和独立性探究学习两种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是还对教师发展的关注,可以通过研究性实践、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合作研究、课例研究、专题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个人反思和实践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二是对教育实践变革的关注。这主要是对学校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并逐渐加强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更新性研究。三是对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关注。这主要是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科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本土化教育学、中国特色教育学、原创教育学等,以更好地研究和推进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二)以转型为主题的教育学学科研究基调。

在教育学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转型是教育学学科研究的主旋律和基调,形成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转型讨论和分析趋势,引发了社会关于教育观念、教育问题的具体研究,也引发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特殊问题的研究,由此也可以看到教育学科在社会转型中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对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逐渐地由现象到本质、量变到质变,体现出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继承。如师徒授受关系就是人类教育文明史中极其普遍的成果,并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师徒授受关系的继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在于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的增强,由之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教育学发展中的继承还包括对其他教育学相关学科成果的继承,是在哲学思想及其方法的引领而不断发展的。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它体现出对既有哲学的主动选择和继承,以其作为教育学研究的认知论和方法论的思想基础。在对既往哲学继承的过程中,不仅是哲学研究者单方面的过程,也不仅是教育学研究者的研究过程,而应当是具有认知活动的人对既往哲学的继承,表现出领域划分的特点,并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体现出对既往哲学继承的多样化特点,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育学分支学科。

(一)教育学概念体系的转型与创新。

一是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当今的教育涵盖极其宽泛,它不仅包括各种私立和民办的学校,而且还纳入了研究机构内容;另外,还出现了新的ict技术生成的各种网络教育、在线远程教育等。二是教师的专业化转型。在基础教育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尤其是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转型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包括对教师地位和身份的重构的研究,要求教师向更高层次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和转型。三是教育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当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不断涌入的时代下,教育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原有的教育结构、类型、层次都有了新的变化,教育机构、教学方式、教育评价标准也不断更新。以课程为例,它不仅仅局限于纸质课本,还涌现出各种不同形式的电子媒介文本和对话,如:电子学习、网络学校、学校组织再造、团体学习、“愿景”等,推动了教育活动的创新发展和进步。

(二)教育学学科理论的反思与创新。

一是要坚守学科立场。教育学研究要坚守自身的学科立场,要确定学科研究的问题域,以开放的视角重构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使之在多学科研究的语境中秉持其独特的专业气质和特色,恪守教育学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科学性。二是推动本土创生。教育学在发展创新的进程中,明晰了本土创生的教育理论,即: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论、教育先行论、素质教育论、教育公平论。其中,教育本质论提出了社会实践活动说,明晰了教育的本体方位,为教育实践提供依据。教育功能论明确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功能。教育先行论明确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为科教兴国提供理论支撑。素质教育论着眼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德育为先,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教育公平论则主要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更好地促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三是促进学科协同创新。要明确教育学研究成果的普适性、系统性和抽象性,确定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元层次”学科属性和学科地位,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支撑。同时,还要扩大学科视野,注重学术品质,主要包括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本土意识”“学科意识”和“方法意识”,不断优化和创新现有的科研评价机制、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另外,还要优化学术队伍,加强学科之间协同创新,整合学科资源,共同探讨和研究学科重大课题,获取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合理利用教育学大纲和教材。

教育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教育教学素养的任务,要通过教学大纲明晰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内容,并以教材为主要媒介,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立足基础,突破重难点。要结合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立足于教育学基础知识概念和体系,进行教育学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学习。其次要合理简化教材学习内容。要以教育学教材内容为主线,明晰其知识架构,合理地进行简化,使教育学知识内容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加深和巩固教育学知识的理解和体悟。

(四)推进模块化与动态教学机制改革创新。

要树立大教育学观念,立足于课程教学一体化和科学知识理论,将教育学课程组建为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智慧生成、教育教学改革、科研、教育学名人名著欣赏、名师风采等不同模块,以核心知识团为基础,精心遴选教学模块群,根据不同课时和学习需求动态调整。在动态组合教学中,要使各模块群之间的知识点独立完整且相互联通,任课教师之间也可以动态组合,相互交流、沟通、探讨、分享和研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学。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辅助教学形式,灵活组织课程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采用各种辅助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学习者的教育素养和知识。

(五)增强学习的主动意识。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学习,在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任务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发现学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获悉教育学知识并掌握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角色模拟、案例研究、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引领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对教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另外,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环境,教师也要积极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其直观、生动的特点,为学生展示和呈现教育学知识内容,更好地提升教育学教学效率。

(六)教育评价模式的创新。

在教育学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挫伤影响。为此,要对教育评价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学习参与活动、社会实践、考勤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进行学生学习状态的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改进和完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3]唐林伟.对我国职业教育学发展困境的一些思考[j].职教论坛,2017(2):1.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五

摘要: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在作用非常明显,因其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故被成为朝阳产业。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支持江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理由,包括信贷投入有待增强、金融产品有待完善以及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并针对理由提出了金融创新视角下江西旅游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金融创新;旅游发展;策略。

江西省位于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近几年实施大开放政策,坚持“红色摇篮”为主旋律,旅游设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旅游景点的接待能力也在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明显。但是,江西旅游企业的资金投入理由仍旧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业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够,难以满足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要重视金融创新对江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作用,积极构建与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相协调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金融支持江西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理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更好地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江西省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都借助改革开放的优势,积极进取,寻找发展新路子。到了九十年代,江西省旅游打出了“庐山牌”,最近几年又扬起了“红色牌”,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江西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5854万人次,仅景德镇一个市的国内外游客人数就达到了1706.6万人次,比增长了大约21.2%,国内旅游创汇65.6亿元,比20增长了大约25.3%,旅游收入已经占据了gdp的14.8%。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江西旅游业的金融支持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理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投入有待增强:江西省旅游业的开发以及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市场培育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中间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缺乏长期的盈利能力保证,跟信贷资金所追求的利润高、安全性高以及流动性强的特点不一致。而且随着一些旅游景区的开发,开始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涌进到新开发点,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是特别强,这在客观上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

(二)金融产品有待完善:在江西省休闲旅游产业中,多数的企业属于轻资产企业,担保抵押物不够,而且由于旅游企业的特殊性也使得担保比较困难,因为旅游行业资产基本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其资产一般不能进行贷款抵押。此外,江西省很多旅游企业只是具备了景区承包经营权利,没有土地使用证,必定导致其在申办贷款的时候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物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贷款的发放。再加上金融机构介入到旅游行业的时间还不是特别长,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较低,适合旅游行业的金融产品不丰富,难以很好地迎合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

(三)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纵观发达国家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金融服务本身就属于旅游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就目前江西省的旅游发展来看,金融机构对于旅游管理、项目开发以及融资等方面的需求缺乏了解,对于旅游项目的收益和发展前景难以做出有效的判断,这就导致金融服务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加大旅游业信贷投入力度:首先,要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为主要支撑点,为江西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积蓄力量。完善电力资源、交通设施、环境保护等配套的服务网络,尤其是那些重点旅游区,建设连接主要景区跟景区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各个金融机构要主动介入,使得项目申报的速度加快,完善后续金融跟踪服务,保证足够的配套资金。其次要以重点旅游企业和项目为主推点,不断增强其发展的后劲,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积极参与到重点旅游企业和项目的发展中来,不断扩大贷款授信的额度。事实上,在年底,江西省旅游局与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在南昌签署《银旅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进行银旅合作,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将把江西旅游列为战略支持行业,根据重点客户和优质客户的特点,为江西省旅游企业提供各类授信、融资、对公网上银行等优质、优惠的金融服务,并提供总金额为人民币200亿元的授信意业务信贷支持。而且在同样的条件下会优先审批旅游企业的融资申请,帮助条件成熟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

(二)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对于金融部门来说,可以根据江西省地方旅游的特点,在金融支持服务产品以及服务方式上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多方位以及多层次的资金需求。要积极开发多重信贷品种,比如,门票收益质押贷款、注册商标质押贷款等等,进一步拓宽江西省旅游业的融资渠道。对于具备稳定物流以及现金流的企业,可以发放仓单抵押贷款或者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对于租赁、展览、有戏、出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印刷复制等相关设备的企业,可以给他们发放相应的租赁贷款;对于具备商标权、专利权的旅游企业(比如,江西葛仙铭实业的江西龙虎山名茶),可以通过进行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范围。对于那些资金需求比较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来说,还能采用银团贷款的方式进行信贷资金的提供,这样能够相应的分散资金压力以及风险。

(三)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在贷款政策允许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贷款的审批手续,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建立江西省旅游品牌产品低风险项目审批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业务,因为这些业务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方便的金融服务,还能相应提高银行中间业务的资金来源。再者,金融机构要发挥起信息方面的优势,不仅要在江西省旅游业开发建设、企业引进等工作中提供有力的支持,还应在发行债券、项目运作中出谋划策。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要强化便民服务功能,在旅游景区附近设立相应的金融服务专柜,为游客办理咨询、外币兑换、人民币鉴定等方面的业务,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卧独醒。”的屈原,已不再是那样光耀后世,他的清高不愿与世皆浊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湮没了,不少人开始不断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刺激,在灯红酒绿中浪费青春,在纸醉金迷中虚度年华,又有多少人解《离骚》之苦,又有多少人会屈原之意?端午节的背后成了是人们玩乐的假期,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早已消弥殆尽,有的只不过是闲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文化的传承早已刻不容缓,对文化的关心与重视不能只是在表面上,要有意地去创新,去培育。当然,创新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像纸糊苹果成祭品,这种行为万万不可取,这种所谓的创新更要严厉地打击。其实韩国能够成功申报江陵端午节成联合国无形文化遗产,其背后也对它进行了很多地创造性发挥,将它所包含的精神不断地拓展,为国人所吸收接纳,相比之下的我们难道不该惭愧吗?自己明明不去好好地珍惜爱护自己的文化,当他人成功申遗时再去争执,一切又有何意义,难道不觉得羞愧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文化缺失吗?难道还要让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被他国抢去吗?不!对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继承,但同样我们也要创新,将与现代文化中的多元融入其中,把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下去,这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

我相信,不,我坚信,*的文化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定会在历史的苍穹中绽放光辉,睡在水中的屈原也会会心一笑吧!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七

小学体育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和课外教学。课内教学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对课内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缩减了室内教学的课程数量,而且在授课过程中,不重注教学效果,生搬硬套,对着体育教材照本宣科,加之体育理论知识枯燥,教师授课缺乏技巧,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经常出现课堂上学生恹恹欲睡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体育课内教学就成为了一种形式,可有可无,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在室外课上,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强制学生按照既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非常强,而且具有好动的特点,经常会通过语言或者行为,来向老师提问。但是,对于小学生的疑问,很多教师消极应对,或者没有及时解答,造成师生间沟通不畅,影响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很容易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厌烦的心理,从心灵上抵触老师,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如果教师没有即使反馈,小学生会产生失落的心理,对于教师授课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碰到问题,不再向教师请求帮助,而是自己动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更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一)强调竞技性,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竞技性非常重要,但是,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还应该意识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阶段,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可以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体育授课中,应该时刻穿插着德育教学。比如,在进行短跑比赛中,看到有人摔倒,应该鼓励学生将队友扶起来,而非不顾队友的安危,来取得好成绩。另外,体育教师应该尝试着让学生在体育课后收拾体育器材,比如,打完乒乓球,可以让学生帮着收拾体育乒乓球,让学生在这些细节中,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有益小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往往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重注学生的听课感受,造成了授课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上室内课时,教师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的交叉运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室内课程不再枯燥无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提高他们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热情。小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发现一些问题,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提高了表达能力,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在室外课上,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疑问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小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而不是被忽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从心理上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将教师看成好朋友,在碰到有不懂的问题,学生才会向老师寻求帮助,教师通过学生的各种反馈,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在讲授基本技能时,可以多多组织一些小游戏,可以以篮球、足球、跳绳等运动器材为道具进行一些游戏,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体育教师必须意识到目前体育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加强学生体育教育竞技性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主观能动性,为今后的发展积极做好准备。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八

继承是人品,更是智慧。很多领导班子一换,套路就变,工作就改,这永远是从“归零”开始,永远只能爬到山的半腰,不可能到达山的顶峰。创新是责任,也是胆识。任何事不敢想,是不负责,不敢闯,就是没有胆识,不创新,凡事将会一成不变。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然,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不会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只创新不继承,认为以前的经验和传统已经完全过时,所以不用继承;或者只继承不创新,认为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完全照搬老经验,对新观念、新事物、新办法不愿接受和尝试,这两者都是极端的表现。在实践过程中,任何对原有事物只继承不创新的,最终必定是原有事物的难以为续;而任何完全抛开传统搞创新的,也必定是以失败告终。

没有“不变”,没有继承,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没有“变”,没有创新,发展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继承难在如何的合理取舍,对凡是被后人所认可的,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取,反之则舍。但创新是绝对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创新是生生不息的动力。创新的实质就是发展,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种“代替”并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成分加以吸收,同时增添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既要对传统的经验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勇于面对现实,研究探索,想别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解决前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创新不是对原有事物的批判与背叛,而是对原有事物的扬弃与继承。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继承的活力。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继承以创新为方向。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和肤浅的模仿,不会有新的生命力。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旧事物要在新的条件下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保持活力。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真正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原则。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历史继承性,没有继承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没有继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九

素质教育走向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关键。9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大连市是全国首批38个实验区之一,实验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验证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检验实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及在实验区的可行性;三是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提供经验。前两点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对国家负责。而第三点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蕴含许多机会和挑战。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必须端正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区课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此次课改的一大特征是它从功能、结构、内容、教学、评价、管理这个系统工程均发生了变化,我们特别强调它绝不仅仅是换几套教科书,因而从国家到地方都是以行政部门为主导实施课改工作的。为使我区课改工作做得细致、扎实、有效,我区专门成立了以教育局主任为组长、由进修学校校长、普教科、教研部、师训部、干训部、基层学校校长代表、副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而师训部、干训部介入课改工作是我区课改工作的一大特色。课改工作启动以来,领导小组每月一次例会,每次例会汇总进展情况,研讨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明确工作方向,促使我区课改工作稳步发展。进修学校科研指导先行,师干训的培训工作已经启动,中教部在对全体教研员培训的基础上,各学科都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与教学工作,全区围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合作,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攻坚战。

二、地理学科课改情况。

(一)开展的工作。

1.不断培训,转变观念。

自209月份以来,我们经历了国家级培训,区内参与式的研讨、反思培训,使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继承什么、发展什么,使教师觉得新课程不是离他们太远;进行传授式的研讨培训,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帮助教师系统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课代培式的研讨培训,全区共推出14节研究课,每课一个主题,每课一次研讨,帮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行为。小结反思培训,针对试验任务、科研课题进行半年工作的反思小结,形成优秀案例集、课件集、试验课题阶段总结集、课程资源专题集。半年来共组织培训18次,参加人数近900人次,除了我区的地理教师外,还包括我区中小学教学副校长、名区、县教研员、骨干教师。

2.以科研促发展。

[1] [2] [3] [4]。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十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新。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在*悄然滋生并肆意扩散。十几亿*同胞面临着生死离别的考验,顿时,恐惧、不安笼罩了整个大*。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仅仅九天的时间,先后研制出了十七种不同的病毒检测试剂盒,紧接着,病毒毒株被成功分离,*速度再次震惊全世界。

然而,病人的收治,病毒的防控,仍待解决。

就在这时,“小汤山”医院重现江湖——“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正在二十四小时全天建设,数千名工人,数百台机器争分夺秒,加紧建设。我和父亲看着工地的直播,不禁感叹,就连“土匪”老弟也都为他们加油打气。十天,医院建成,当天,投入使用!

对于病毒的有效防控,可谓是世界级难题。许多地区,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其感染人数增多。为能够有效控制病毒的传播,*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封城封村,严禁私自聚餐、聚会。于是,当其他地国家区还沉浸在新年的快乐之中,我们早已闭关自守;当其他国家举行大型*之时,此时,*道路上已是寂寥无人。为保护自己,保护家人,我们选择闭关自守!

相比于在医院面临生死决别的同胞们,我们是幸运的。他们日日被疾病折磨,被恐惧焦虑笼罩。为了让他们能够放松心态,早日战胜病魔,方舱医院的医生护士便想到一个好主意——带领他们跳广场舞。虽然劳累一天,可是,他们还是牺牲自己来之不易的休息时间,和病人们一起分享快乐,忘记烦恼,缓解压力。“时代在进步,‘广场舞’在发展。”我不禁调侃道。

新,是进步,是发展,更是成功。疫情当前,*人民团结一心,用*精神抗击疫情。这种精神就是创新!因为创新,我们联防联控,使确诊病例呈现下降趋势;因为创新,我们众志成城,仅用十天,建起一座医院;因为创新,努力努力,再努力,仅仅九天,试剂盒、特效药出炉;因为创新,我们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帮助别国抗击疫情。因为我们是*人,灾难倒逼着我们在创新中求得生存。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十一

摘要: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太多的优秀文化资源,其中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多样化的民族性更是光芒闪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项目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通过调研与资料分析,提出相关方案与执行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末期的一段时间,部分国人脱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秉持“拿来主义”,这种思维是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源,离开了传统,现代艺术就是无本之木,显得空洞、苍白而流于表面。为了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早已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措施,但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措施的执行进展缓慢,导致一些“非遗”项目逐渐流逝。

二、研究目标。

根据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统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面广,共分10类,总项目达到300多项,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若能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可谓意义重大。笔者通过近一年的时间,着重研究合肥地区的.葫芦烙画与黄山地区的徽州“三雕”,并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把“非遗”项目引进学校,提出相关的传承方案。

三、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与措施。

我们选择的进入教学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传统手工艺技能,即世代相传、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传统生产、制作技艺等;在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培育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1.设立名师流动工作站通过与葫芦烙画和徽州“三雕”的优秀“非遗”大师沟通合作,设立民间“非遗”名人流动工作坊,引进“非遗”项目传承人作为编外研究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生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可以在美术馆或者学校的展览馆合理合法地展出,以便可以创收,实现教与学的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2.培养传承人在学校设立名师工作站,让名师走进课堂教学,培养优秀的学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继承人。研究项目传承人的从艺经历、传承脉络、师承关系、师承方式等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达到促进教学、双向发展、推动艺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针对培养学生成为传承者所面临的困境,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对接受“非遗”项目培训的学生发放一定额度的助学金,使培养学生成为“非遗”项目传承者得到基本保障。3.开门授徒从一些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受到固有观念的禁锢,很多祖传技艺不传外人;在传承过程中,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非遗”项目不能代代相传,有的“非遗”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逝。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根据情况分批次引入课堂教学,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在学生当中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并传授技艺。4.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嫁接”到学校学校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播的最好基地之一,以学校为载体,把学校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的基地,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永久传承下去的目标。这也完善了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把我国的传统艺术引入高等教育,能更有效地改变我国一些艺术类院校在艺术教育方面过于重视西方艺术体系的状况,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5.拟定在安徽高校示范推广,把安徽艺术类院校作为“非遗”传承的“硅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高校艺术教育,采取相关的实施措施,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发展高校的学科建设,改善课程设置,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多方吸纳资本进入。依托高校的平台,更有利于系统研究“非遗”项目,把“非遗”项目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使高校具有强大的介入产业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帮助文化产业创造更大的附加值,逐步实现提高院校知名度、塑造品牌院校的共赢目标。

结语。

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凝聚了华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认识与理解,我们需要以时代的眼光去借鉴与继承优秀的传统,将其发扬光大。文章所提出的继承与弘扬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不但可以有效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可以解决目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逝的问题。笔者旨在抛砖引玉,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提供思路。以学校为载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实现教学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弘扬的双赢,有效地促进院校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安徽的艺术文化发展,也为安徽省建设文化强省作出贡献。以高校为载体,建设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推广、发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十二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校人数已经较以前有了很大已发展,现在已达到2610万人,更多地人可以上大学,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走向“大众化”。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当前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就不能够继续沿袭以往的办学体制,也必须要根据现实的发展,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80%的办学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并且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所需,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多,相应的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中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也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各个环节渗透,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学、网上大学足以证明中国教育走向全面的信息化。

2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2.1高等教育供给不足。

高等教育需求成为居民消费热点,许多家长希望子女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多企业家也纷纷仿效跨国公司吸引人才的做法,意识到人力资源竞争的重要,留住人才,企业要生存发展还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技能培训。这些共同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供给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严重。

2.2人才市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必须要面对市场问题,但是我国高校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普遍缺乏市场观念。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切实树立服务意识,并没有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数量惊人,加上消费者日趋成熟,日益理性,高等教育服务的要求却越来越高。[1]总而言之,高等教育在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3体质单一,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现在我国有很多的高等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国家管得过严、过死,这很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结构多元化,高校走向了合并,但是很多高校在合并后却管理不善,使得教学质量下降。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高校毕业生处在“焦虑”状态,社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认可度降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教育的继承与创新范文范本篇十三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依靠开发团队的力量。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多是由相关公司承担的,但公司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人员的综合素养不是很高,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明显不足,这样,就影响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其实,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公司而言,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之前,公司要有足够的计算机应用人员,并且这些开发者计算机专业应用知识应该非常丰富,能够关注社会计算机发展情况,关注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新知识和新技能,具有创新发展意识,开拓意识,综合素养要高,这样,才能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公司还需要能够与一些高校实现合作,能够使一些高校计算机教师或者是一些计算机知识丰富,技能过硬的学生加入到公司的计算机技术开发团队中去,解决团队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的问题。另外,针对计算机开发团队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充分,综合素养不高的情况,公司也需要定期开展一些培训活动,或者是外派部分员工到外面进行学习,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己员工的综合素养,开发员工潜能。企业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计算机教育专家到企业中讲解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解答员工在计算机技术开发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开展交流活动,主题讨论活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员工的综合素养。以这种方式解决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中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要能够重视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建立强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团队,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2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创新发展中存在着安全性能不理想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安全性能不理想的问题。因此,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安全性能是很关键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人员要做好计算机安全软件的开发工作,要多探索,多实践,能够开发出一些安全应用软件。通过软件开发与应用保障计算机在联网状态下能够安全运行,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提升计算机安全性能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要改进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手段是保障计算机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人员,要不断提升防火墙技术水平,通过这种手段,提升各网段之间信息交流的安全性,提升网络访问的安全性。第二,要实现网关技术的多样化,要多开发集中网关技术,根据职能情况明确分工,通过网络技术多样化实现计算机的信息安全。

3.3普及计算机技术。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就必须要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计算机技术,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计算机技术,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自己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在普及计算机技术方面,既要向年轻人普及,同时还需要关注中老年群体。普及计算机技术既需要在一些发达地区普及,同时还需要在一些西部偏远地区进行普及。在普及计算机技术方面要讲究一些策略,比如,可以向一些没有计算机基础的中老年人推荐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软件,根据他们的喜好,开发一些网络应用技术,使他们能够便捷地应用一些软件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中老年人能够在实用软件的过程中,体验到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提升一些中老年朋友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要实现计算机技术普及的目标,国家就需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整合社会力量,为一些偏远地区发送计算机,使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够接触到计算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到计算机。这样,便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另外,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关键还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能够突出计算机的应用,能够把计算机应用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实现计算机应用的常态化。要开设专门的计算机应用课程,通过课程教育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技能,这对于储备计算机技术开发人才,实现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于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4加强技术创新。

纳米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元件中能够提升计算机元件的性能,纳米技术应用能够发展生物计算机甚至可以发展量子计算机,可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计算机性能质的飞跃。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创新是很重要的。另外,计算机技术开发者要关注新的计算机类型的研发,能够应用纳米技术提升计算机应用价值,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化发展。在网络技术方面,也需要实现创新突破。未来计算机发展需要依托网络技术,进行相关软件的技术创新,完善数据库是很重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者要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