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增收带贫协议书范本 农村贫困户补助申请书范文(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18:54:55 页码:10
增收带贫协议书范本 农村贫困户补助申请书范文(四篇)
2023-01-13 18:54:55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增收带贫协议书范本一

   

    “十五”期间星火科技培训工作思路做了重大调整:培训目标从单纯农村适用技术推广向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的转变;培训内容从强调数量型生产技术培训,向质量效益型技术和非农就业技能培训扩展;培训方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远程培训和田间指导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转变;培训的组织推动从批准培训班的组织方式,向以提高地方的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为重点的培训工作总体推动方式转变;培训的资源从星火计划系统的单打独斗,向以科技部门内部培训资源整合为基础,强化部门联合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力量的集成转变。

    “十五”期间通过认定50个国家级星火培训基地、支持629所星火学校和开发大量的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和适应“三农”需要的远程培训课件,培训能力得到了加强。通过星火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每年培训农民超过1500万人次,在推广大量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强化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培训,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十五”期间,国家层面星火计划支持了包括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区域成果转化中心等在内的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900个。星火计划引导带动下,各地培育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中介数千个,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国,同时覆盖农村各行各业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如浙江省在欠发达乡镇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项目,帮助乡村建立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陕西省宝鸡市建成了34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专家大院,引进农业专家近百人;广东省建立了29个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投入6.2亿元,带动农户123,365户,农民增收6.3亿元;甘肃省积极推进院地、院企科技合作,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关系;山西省实施“农村技术承包计划项目”,以评奖鼓励为手段,把大量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向全省广大农民推广。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把大批科技人员引入农村生产一线,改善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环境。如湖北省的“优质油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广东省的“优质鸡集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山东省的“蔬菜聚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云南省的“花卉聚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和陕西省的“苹果聚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工作,不断增强全省农村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优势产业科技竞争力,有力促进了基层农村科技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星火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实施以来,通过构建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星火110科技信息贡献和服务平台建设,使农村信息化网络覆盖到全国大多数区域。如安徽星火网网站拥有注册会员43000人,涉农企业859家,日均点击率在10000次左右,累计促成网上交易额达40多亿元,服务涉及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河南省郑州市通过利用电视上网这一农村信息化新途径,建设了基于电视和机顶盒的农村信息化网络,使农民利用电视在家顺利实现上网。甘肃省搭建了“电脑农业”和“数字河西”的业务应用体系,建立了一批市县级星火服务网络系统和农业技术数据库,培训了一批农业信息化技术队伍,初步形成了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发布及专业服务体系。

    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发了服务“三农”的专家系统和大量的课件资源,为实施远程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推进了农民知识化进程。如上海市五年来完成了共计98部、片长总计逾1500分钟的相关农业、科技方面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和制作。制作、刻录1500张左右各类dvd、vcd及多媒体光盘;北京市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上所制作了十大类共1000多项、总容量超过150gb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制作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第三产业相关的技能培训课件。山东省建设了包括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农业专家等十余个专业数据库和220余个农业多媒体课件,开发了番茄、黄瓜、西瓜、大白菜等多个实用性很强的农业专家系统。这些工作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十五”期间,星火计划以提高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乡镇企业的创新示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点,提高了乡镇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吸纳带动能力,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如河北省在“十五”期间对10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和40个省级区域性支柱产业进行了重点培育。目前全省有30多个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产值超亿元。

    依托当地区位和各种资源优势,通过优化配置资源,强化科技投入,培育和发展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星火产业带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效途径。在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带动下,全国出现了“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广东103个专业镇,2004年产值达到3200亿元;浙江、福建等地块状经济蓬勃发展。北京市十渡镇星火密集区对镇域拒马河沿岸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开发旅游农业,建设民俗村、观光采摘园、休闲垂钓园等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2004年陕西苹果产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位;咸阳市2004年的5个星火技术密集区实现国内总产值244亿元,固定资产总投入10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3亿元。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以来,在河西走廊六市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69项,投入项目资金共91919万元,经过两年建设,成效明显。重庆市围绕三峡库区“三农”问题、产业“空虚”和移民问题,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将在重庆库区沿长江两岸,建设由多个产业集群组成的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

   

    “十五”星火计划紧紧围绕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优势农产品的升级和区域内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推广了对行业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超过6000项,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河南省先后实施了“豫麦34大面积示范与产业化开发”、“郑麦9023大面积示范与产业化开发”等一批星火计划项目,加快了优质小麦的生产,发展成为全国优质小麦面积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山东省苹果高光效树型改造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使示范基地改型果树当年亩产达到2432公斤,每亩较对照(未改型)增加效益5050元。通过36个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扩散中心和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转化、示范和推广了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

    “十五”期间,科技部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与各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紧密配合,以大别山、井冈山、陕北地区的55个贫困县以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为重点,以星火科技富民为目标,对科技扶贫开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深入调研,制定扶贫规划,依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培训,普及了科技知识,引入和大规模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试点示范,集中科技力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内引外联,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大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群;积极推广培育和扶持了一批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农村科技服务新型模式,支持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了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

    科技扶贫开发工作极大提高了老区人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热情,提高了农民应用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显著增强了革命老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为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仅2003年在六个定点扶贫县就举办各类培训班33期,培训人员6135人次。使这些县的绝对贫困人口已从2000年的40多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32万人;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今天,大别山区的蚕桑、茶叶、板栗、中药材,井冈山区的笋竹、水禽、优质水果,陕北地区的枣、杏、果、菜,已成为当地主要支柱性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2001年科技部、商务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启动了“中国信息通讯技术扶贫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在陕西省榆阳等五个县市的试点示范,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加快贫困地区科技进步,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空间。

如何写增收带贫协议书范本二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相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财政厅、省委农工委〈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xx〕8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成都市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成委农领发〔20xx〕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专项改革,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低于成都市二圈层平均水平;农民增收工作区委书记和区长负责制年度考核排名处于全省高收入组前20名。到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1000元,其中: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突破20xx元。到20xx年,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以上,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1.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水果、菌蔬、水产等优质高效农业,围绕“三线两片”产业布局,重点推进“伏季水果”“产村相融现代农业精品园区”“菜篮子”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村道路、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确保“十三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2.5%以上,其中20xx达3%以上。〔责任单位:区农林局、区国土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区科经信局、各乡镇(街道)〕

2.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借力“蓉欧+”战略机遇,积极招商引资,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统筹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与“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重点打造凤凰湖休闲度假、人和山地运动、福洪清泉姚渡赏花品果、龙王垂钓休闲等景点和“一镇一点”乡村旅游示范点位。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建平台或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及本土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创建。扩大现有特色食用菌园区、清泉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支持农产品烘干、仓储、分选设施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实施信息化改造,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责任单位:区文体广新旅游局、区旅发中心、区商务投促局、区民政局、区农林局、各乡镇(街道)〕

(二)调整农民转移就业结构,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3.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紧盯市场用工需求,培育具有“一技之长”的新生代农民工,推进农民向服务业、高端制造业转移就业。建立创业服务工作室或创业服务窗口,制定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扶持政策。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和鼓励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开辟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和就业渠道。到20xx年,实现新增农民转移就业20xx0人以上。〔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科经信局、区建设局、各乡镇(街道)〕

4.强化农民工劳动保障。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引导用人单位合理确定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强化劳动保障监察,紧盯重要领域、重点企业,部门联动开展对农民工讨薪纠纷的专项排查、调处活动;畅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简化法律援助工作程序,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上。〔责任单位:区人社局、区科经信局、区建设局、各乡镇(街道)〕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

5.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试点、农村产权规范流转交易和经济林木(果)权证、农村“新四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产权扩面登记颁证工作,着力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责任单位:区委统筹委、区农林局、区国土局、区水务局、区交易中心、各乡镇(街道)〕

6.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集体自主、租赁托管等形式盘活农村闲置房产、未开发利用或闲置建设用地、农村撂荒耕地、可开发利用林地、宜渔水面等资产资源。探索新型集体组织、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以农产品品牌、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与工商资本合作经营新机制。推进将财政投资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提高农民合作社经营收益。〔责任单位:区农林局、区委统筹委、区国土局、区财政局、区房管局、区水务局、各乡镇(街道)〕

如何写增收带贫协议书范本三

为了摸清当前农民增收现状、构成与变化趋势,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方案,组织技术干部深入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现状趋势。

(一)经济资源情况。

1、基本情况。

该村393户,1501人。按文化程度分类:不识字的11人,占0.7;小学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按劳力结构分类:总劳力731人,占总人口的48.7,其中满劳力518人,占劳力总数的71,男劳力464人,占63.5。在劳力中受过培训的325人,占总劳力的44.5,有技术特长的218人,占总劳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劳力总数的52.5。土地构成分类:全村土地总面积697.6亩,其中耕地498亩,林地199.6亩,在耕地中水田面积441亩,旱地57亩。生活设施建设享受程度:全村通电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9.2;通公路户325户,占总户数的82.7;通电话121户,占总户数的30.8。人均纯收构成;全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20xx年村级人均纯收预计2500元。

10户调查汇总,共计42人。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龄分0—16岁11人,17—22岁7人,23—40岁7人,41—50岁14人;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的2人,小学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劳力28.5人,其中男劳力20人,劳力中受过培训的2人,在本资料版权属于第一范文网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劳力总数的63.2。

按人平纯收层次划分,人平纯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户,1801—6500元的有6户,6501元以上的1户。

2、土地总面积10户合计160.5亩,其中耕地46.3亩,林地17.2亩,药材93亩,在耕地中水田29.3亩,旱地4.9亩。

3、物资总价值10户累计419090元,其中房屋价值370400元,家庭耐用品41670元,生产用固定资产900元,存货折款6120元。

养殖业10户中共计养猪20头,户平2头,养鸡62只,户平6.2只。

家庭生活耐用品10户中共计拥有电视机9台,电冰箱2台,洗衣机2台,热水器2台,摩托车2辆,电话机7部,自行车7辆,家具16组。

存货数量调查,10户共计存粮4450公斤,折款5400元;存油料420公斤,折款980元;存药材50公斤,折款250元,其它农产品275公斤,折款160元。

房屋建筑面积1822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995平方米,砖木结构147平方米,土木结构680平方米。

4、金融资产:合计85500元,其中存款9000元,现金6500元,应收外欠款70000元。

5、粮食平衡。当年收入累计22205公斤,其中购入2100公斤,当年支出口粮4770公斤,种粮145公斤,饲料6250公斤,其它7550公斤,年未结余6575公斤。

6、债权债务累计17.1万元,其中债权7万元,债务10.1万元。

(二)种植业结构与效益。

1、种植结构:10户累计20xx年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188.9亩,其中粮食作物65.3亩,经济作物116.5亩,蔬菜0.6亩,油料5.5亩。

2、经营收入:10户累计经营收入144317元,其中粮食27254元,经济作物114150元,蔬菜1190元,油料1723元。

3、经营支出;10户累计经营支出71081元,其中粮食4394元,经济作物66300元,蔬菜123元,油料244元。

4、净收入。10户累计净收入72460元,其中粮食22464元,经济作物47450元,蔬菜1087元,油料1459元。

每元投入净收3.09元,亩平净收入392元,每工净收27.8元。

(三)家庭纯收入。

1、总收入。10户累计267238万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4218万元,工资性收入59820元,转移性收入45000元。

2、纯收入。10户累计189025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84105元,工资性纯收入59820元,转移性收入45000元,20xx年人平纯收入3685元。

(四)家庭总支出。

累计支出31753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234720元,家庭经营支出72937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9000元,税费1368元,其它452元。

(五)家庭纯收预测。

20xx年家庭纯收10户累计187271.4

元,其中家庭经营纯收97451.4元,工资性纯收21820元,转移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第2页

性纯收68000元。20xx年人平纯收预计4458元,较上年3684元增774元,增长21。

二、制约因素。

1、文化素质较差。抽查10户调查,文盲2人,占抽查样本的4.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7人,占抽查样本的88.1,高中以上的3人,占7.1。

2、专业技能人员少。抽查10户中,劳力28.5人,其中受过培训的仅2人,占劳力总数的4.8,在打工收入当中,基本是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因此打工收入较低。

3、技术含量普遍低。抽查10户中,种植结构调整比较优良,其粮经比为1:1.8,但在经营过程中受市场价格下跌和技术投入跟不上等因素影响,致使家庭收入出现负增长。

4、人口素质相对差。全村1501人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58人,占总人的3.9。其中弱智人口27人,重病人口31人,这将给平稳增收带来一定的影响。

5、村办企业无发展。调查结果,全村没有突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更谈不上有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积累的生产加工企业,固此,农民增收潜力不大。

6、交通通讯条件差。全村393户,通公路的325户,还有68户人家住在偏高偏远的地方,这部分人口因交通条件差而限止了生产发展。通电视信号的仅172户,还有121户不能正常收看电视节目,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掌握科技知识。这些因素制约着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增收途径与对策。

10户调查结果,20xx年总收入267238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62418元,占总收入的60.8,转移性收入104820元,占总收入的39.2。由此可见,其主要增收途径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不仅学到了技术,挣回了票子,而且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树立和增强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胆识和气魄,调查实事也充分证明了打工经济在近期内仍然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撑,是农民脱贫致富,改造居住条件和改善生活条件的有效捷径。

2、认真做好耕地资源开发。一是要有效利用和开发现有耕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坚决杜绝滥占滥用耕地;二是要下力抓好耕地利用,杜绝抛蔬、撂荒现象;三是要调整好作物布局,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要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四是切实抓好旱地农业开发;五是要实现种地养地结合,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耕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实现农民增收水平的稳定提高。

3、认真做好山场资源开发。在山场资源利用上,一是要对25度以上宜退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重点抓好茶叶、干鲜果、生态林、用材林、药材、魔芋为主的基地建设;二是开发利用草场资源,发展牛、羊畜牧养殖业。

4、认真做好养猪业的发展。调查结果10户中,养猪的20头,养鸡62只,户平纯收入在1600元左右,人平养殖业纯收在380—400元,占年人均纯收的10以上。可见养殖业对人均纯收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要在养殖业上下大功夫,实现户平4头猪,10只鸡的养殖目标,立争养殖业步入一条良性发展轨道。

如何写增收带贫协议书范本四

各乡(镇)、街道党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级机关各部门,区人武部党委,各人民团体: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顺应示范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和《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科学认识形势,明确目标任务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一系列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工程,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收入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但是,作为示范区下辖的唯一县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农村整体面貌不新;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示范效应不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较大。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显现。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全区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认真学习贯彻xx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全委会精神,科学分析各方面发展条件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利用中省支持示范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

(三)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标准。以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为重点,积极引导园区内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禁止非标农药、化肥入区和使用,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打造杨陵无公害蔬菜品牌。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扩大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鼓励开展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商标注册,实施品牌经营。对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不断加快我区农业生产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战略步伐。

(四)扶持壮大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示范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的优势,紧紧围绕农高会和在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渠、井、窖相互保障,水、电、路相互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积极重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灾害处置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为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二)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结合民生八大工程,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以水、路、电、讯、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依据《杨凌城乡总体规划》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修订我区乡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重点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结合城中村改造,推进村改居,建设新型社区。四、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以区内两所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向以多种合作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做好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方式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支持离土离乡农民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支持有条件的农民通过房产出租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健全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统筹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和产业发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