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8:33:42 页码:11
2023年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精选12篇)
2023-11-18 08:33:42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挖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有效的时间管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局已定,为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给农业机械化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机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作者:张淑花作者单位:刊名:河北农机英文刊名:hebeifarmmachinery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二

**区位于**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52万人,耕地面积15.5万亩,交通发达,是**市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个主线,培育和发展了一些区域性特色农业,不断开发优势产品、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全面。

推进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探索新的农业运行机制,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区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现将2008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汇报如下: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努力提高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大力调整种养结构,努力提高养殖业比重;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努力提高优质品种比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以此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一)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生态家园”

沼气池的建设,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还对畜禽粪便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彻底从环境、基地、加工、品牌四个方面实施“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在前三年8966口沼气池的基础上,今年拟建2800口,目前已建1500余。

发展种植业,突出特色抓高效。各镇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广高效栽培新技术,继续扩大无污染绿色蔬菜面积,扩大温棚瓜菜、辣椒、西红柿的种植面积,以及反季节蔬菜、优质花椒基地、优质折耳根基地、优质稻基地和大型花木繁殖基地等,现有基地面积7920公顷,果蔬优质稻种植面积在耕地面积中的比重由48%增至85%,常规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单位:万亩。

项目名称。

2005。

2006。

2007。

2008。

优质稻。

3.1。

3.8。

4.5。

预计5。

脱毒红薯。

0.25。

0.8。

1.2。

温棚西红柿。

0.1。

0.4。

0.5。

0.6。

反季节蔬菜。

0.6。

0.8。

0.9。

1.0。

中药材。

0.2。

0.5。

0.5。

0.6。

优质折耳根。

0.5。

0.6。

0.7。

0.7。

花卉苗木。

0.03。

0.08。

0.18。

0.22。

特优水果。

0.1。

0.5。

0.8。

1.0。

(三)今年发展了一批名、特、优、新、精品农业。主要是:1、葡萄:金鼎镇银江村200余亩、海龙镇温泉村150亩、巷口镇云台村80亩,南关镇金华、南山100亩、长征镇新明村50亩、长征镇黑塘子果园。白香蕉葡萄以株作式栽培,亩产可达1500公斤以上。2、梨:在新蒲镇新蒲村发展250亩,,以砂梨系湘南、黄花为主栽品种,预计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3、草莓:栽培面积1000亩左右,采用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栽培品种较杂,主产地为忠庄镇勤乐村(700亩左右),海龙镇贡米村(200-300亩),亩产400--500公斤,售价5.0—6.0元/公斤,主销本地市场。4、杨梅:在前几年300亩的基础上,今年在长征镇黑塘子果园栽培150亩,品种为东魁、荸荠,亩产可达亩产1000公斤左右。6、蔬菜:一是海龙镇贡米村700亩大葱生产基地:(该业主现在深溪镇大窝村发展了50亩大葱生产)。二是巷口中山村600亩青花菜生产基地:以青花菜生产为主,间作叶菜类蔬菜,亩产800公斤左右,主为天阳公司订单蔬菜。三是新蒲镇文武村3000亩莲藕生产基地:主栽品种为鄂莲五号、武浙二号,亩产2000—2500公斤。四是金鼎镇压器莲池村180亩苦瓜生产基地,目前主栽花菜、窝笋、西葫芦等。五是海龙、金鼎山镇的5000亩折耳根标准化生产基地。六是巷口镇、新蒲镇5000亩优质辣椒基地。另外新蒲镇今年发展成为我区(10000亩左右)常规蔬菜生产主产地,主在新蒲、中桥、文武村;今年全区发展辣椒生产8000余亩,主栽品种为单身理想,此为鲜、干两用品种,品质优良,产量高,可产干椒300-350公斤。这些新特农产品的生产,瞄准市场,逐步扩大其种植面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之路。

海龙新蒲及忠庄镇为主的旅游观光点5个。

三、采取的措施及做法。

(一)切实转变观念,优化投资。

各级各部门转变了观念,为项目实施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制定优惠的政策,提供良好的服务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培养了一批上规模、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同时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全面推动我区农业的'发展,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新品种引进等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扶持产业,做强做大,以带动各种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的蔬菜、林果等都有一定的基础。但存在的问题是:规模不大,品位一般,知名度不高,加上扶持龙头企业的力度不大,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因此,从去年底开始我区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竞争力。建立现代农业必须抓好标准化生产,初步制定了相关农业标准化实施方案,通过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结合农业实际来培育品牌,用质量提升竞争力,使农产品质量实现新的飞跃。下一步要完善农业标准化供种、生产、销售、服务体系,促使全区农业走上精细化、规模化、科技型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五)多方融资,确保规划实施。

抢抓机遇,编制项目,争取国家的投入。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贵州省建设生态农牧业大省的良好机遇,结合我区实际,半年来我区认真编制了各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积极争取上级的投入,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产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财政扶贫等资金捆绑投入我区农牧业的发展。同时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雄厚的资金发展畜牧业。一方面搞好了小额扶贫贷款。二是让群众采取联户担保,分期发放等形式进行贷款。三是鼓励有还贷能力、信誉好的种植业大户、养殖户加大贷款投入力度,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提高种养效益。四是鼓励社会有识人士投入资金发展我区的种养业,半年来共计投入民间资金865万元。

四、存在问题。

(一)粮食商品率低,经济效益较差。

目前我区农民种粮主要满足农户自身的需要,而用于市场商品的较少,且由于没有品牌,导致价格低,与品牌稻相比,价格存在2-3倍的差别。

(二)农业纯收入增长缓慢。

从近三年农民的纯收入看,2005年为3114元,2006年为3387元,2007年为3824元,纯收入在全市处于前列,但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三)农业科技含量偏低。

(四)农户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

(五)几大产业中中药材基本没有发展,只有农民零星地种植了少量面积。

(六)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下步工作打算。

第一,抓龙头,着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的拉动力。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抓好一个龙头,就会带起一个系列;建起一批龙头,就会带起一片基地。

第二,抓基地,夯实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有了龙头,还必须建好基地,这样才能为龙头企业均衡供应大批量的优质原料,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我区应按照龙头企业需要什么,附近基地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的原则,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企业车间式基地,订单式基地,大户、合作社连接下的规模化基地等,密切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关系,靠加工企业的能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另外,为了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关系,促进基地建设健康发展,对龙头与基地农户全面推行了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并经公证机关公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对龙头和基地的双向约束,使双方真正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了基地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抓市场,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的地方,都是开拓市场比较成功的地方。实践证明,市场也是龙头,开辟好一个市场就能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象**县虾子镇辣椒市场,年交易量5000多万斤,交易额2亿多元,带起了1.6万亩的辣椒基地和3000多个贩运加工户。

第四,抓科技,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农业能否再上新台阶,最终要靠科技。从种子繁育、种植,到田间管理、采收等各个环节,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农产品优质化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重点要抓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几年来,我区先后引进蔬菜良种40多个。科技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广方式的不断创新,服务功能的不断健全,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第五,抓中介,架起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为了切实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拉长、拉紧产业化链条,使农民有组织、有秩序地进入市场,达到农民、企业、政府都满意的目的。我们要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了以合作社为主的各种中介组织。依靠中介组织,把龙头企业和农户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增强产业化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度,以此推进产业化升级。在中介组织的建设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兴办专业合作社。二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兴办合作社。三是发展各类学会、协会。四是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注重发挥经纪人的中介作用,把市场与农户联结起来。

第六,抓服务,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加快调整。二是搞好土地流转。为解决阻碍结构调整的土地问题,特别在土地互换、转包、出租、反租倒包等形式,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为农业结构调整留出了宽裕的空间。三是要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四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搞好人才服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三

1.1技术资料和相关的文件采集的不够完全。

由于农业经济技术科研院所都是以搞农业科研技术为主要任务的地方,担负着我们国家和省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工作,这些搞科研的人员对进行科研工作时的资料信息都比较重视,然而他们却不能够理解档案的收集对这些科研工作有更为严格的保存方式,根本就没有对档案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在他们的思想当中,自己研究的项目内容一定要放在自己身边才是最安全的,也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拿档案工作当回事,所以也就不愿意他们手里的资料交于档案室内进行整理归档,有时就算给了一些资料,但根本就不够完整,因此,也就无法全面的反映出单位重要成果的全面性,这样也难免影响到档案资料存储的质量。

1.2在一些文书和资料存档流程中也是有漏洞存在的。

有很多的部门和单位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并不是专职负责此项工作,由他们来负责文书档案资料的采集、整理、装订和归档的各项工作。并且这部分兼职档案员根本就不能固定一这一岗位上,流动性很大,他们各自的文化水平不相同,在工作的性质上也不同,而且对档案管理知识又了解的少,又不能够做到让其长时间的负责,所以这些人也不能够认真的去学习这项工作,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该归档的没有归档,不该归档的还归档了,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再有就是多年来在各部门中,没有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过,就使得很多具备保存价值的资料和文件不能够及时完整的进行归档,使后期的档案工作出现层层困难。

1.3档案人员配备及成文过程中呈现出资源上的铺张浪费。

在平时的工作中,凡是各类起草之后的各部门的文书材料都要由专职人员进行打印、整理和下发,最后才能归档。而且在各机关单位中,都是各负其责,各自管理各自的文件资料,互不交差,相互帮助更是谈不上,工作上根本就谈不上协调,这种工作的形式,难免会造成人员配备上的.浪费,也体现出了机关单位工作中的杂乱局面。农业经济技术科研院所在科研时资料的印制过程中有着更严重的浪费现象。一个项目的起初到最后评审结束要经过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要经过许多职能部门的协作,其中就会有材料的起草、打印和再修改再打印的一系列的工作,时常出现印刷重复和印废的现象,每年就这些类的纸张印制不知道要浪费掉多少,经费的花销到底会有多大,没有人过问此类事情,其实这种财物的浪费也是非常之大的,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努力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善。

2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档案管理。

2.1努力强化档案管理机制,从档案人员的管理意识抓起。

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各类文件的归档工作制定出各项实施细则,使工作人员都能有章可循,不致出现不该有的错误。在规章制度中要明确标出归档文件资料整理办法和档案存储的范围以及保管期限的具体条件,加上不予存档文书的管理手续等的有关规定,在制度的要求中还要涵盖有文件收和发时的登记、查阅时要有记录。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要求使得我们的档案工作能够更好做出成效,让人们真正的认可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领导的大力支持,会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非常大的分量,也使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减少许多的阻碍。这在日常的收集整理中,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档案材料质量和来源的完整性,不至于科技人员的不信任的心理,使得我们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当然,在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做好自身的学习和进步,向领导和业务人员宣传好我们档案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它对单位今后工作进程的影响力,明确档案工作存在的价值,强化人们的档案意识,让人们对档案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利于我们工作的圆满完成。

2.2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更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素质。

档案工作虽然不象其它科研工作的专业性强,但是,这项工作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也可以说这项工作要求业务人员综合素质一定要很强,必须得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不能自我满足的,不能以这一工作的业务知识不深就放松了学习,面对当今世界的信息化来讲,对档案管理者已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必须要学习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一些旧式的管理办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把学习做为我们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农业经济技术科研事业的发展,业务性强,科研资料繁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档案的管理上,还要了解农业发展状况,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并运用新的档案管理办法,更好的档案管理服务,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四

在对购置补贴的规划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在对购置的补贴计划进行实施的时候,就更应该的做到因地制宜,还要保证农机补贴的长期性,并且坚持有效的经验,对农机推广的工作措施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创新,还要分阶段和有重点的来对农机补贴政策的目标进行实现。还要通过对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落实,积极的对农机装备的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进行推进,也对工产品的生产以及薄弱环节的的农机化的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也对农机化发展的效益和质量进行不断地提升,另外也可以对农机工业的自主创新和科技的进步进行不断的推动,从而对农机工业的制造水平,有一个全方面的提高。

2.2密切配合。

各级的财政部门和农机的推广的部门在思想和认识的方面也应该有进一步的提高,领导的密切的配合还要逐渐的进行加强,并且通过对工作责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农机推广的责任和集体的任务进行相应的落实。各个地区的农机的推广的部门也应该对县级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进行全方面的加强,主要包括补贴投诉问题的调查和处理以及补贴的抽查与核实和对农机购置补贴方案实施的审核等等。县级财政的`部门和农机推广的部门应该在县级政府的指导下和相关的部门共同研究和对推广农机的类型进行重点的确定以及对补贴资金的使用等相关的事情,也要对补贴政策的实施和落实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2.3确保信息的公开性。

各级农机推广的主管部门应该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以及公正化进行保证,还可以通过制作信息公开的专栏、挂图和宣传册以及画册等等,并且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报纸和电视以及广播等传媒将补贴政策的相关信息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能够对农机补贴的政策进行有效的落实。省级农机推广的部门和县级农机推广的部门应该对补贴的对象、实施的方案、操作的程序、补贴额的明细表、投入的资金规模、资金使用的进度、咨询投诉的方式和违规的现象以及违规的问题进行公开,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4对管理力度进行加强。

首先农机推广主管的部门还应该对农机购置补贴的管理力度进行不断的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和农机推广的主管部门也应该对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管理的系统进行合理的使用,也对农机购置补贴的网络化管理进行不断的促进。还要与相关的部门进行积极的配合,严厉的对与泄露和倒卖以及窃取补贴信息等违法的行为进行打击,从而对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最后还应该对基层推广人员的警示教育和培训的工作进行不断的加强,从而就可以全面的对基层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业务的综合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结束语综合上文所述,对农机推广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加强,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对农业的产量进行不断的提高,也会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进行不断的促进,并且也对农业生产能够实现现代化和机械化进行相应的促进和不断的发展,因此,政府和相关的农机的推广部门也应该对农机推广的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行不断的加强。

参考文献。

[2]张宝文.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张宝文副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农机化,(2):155-160.

[4]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站长,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主任,刘敏.加强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管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农机化导报,(2):44-47.

[5]杨菊英.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机推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访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站长谢洪钧[j].现代农业装备,(10):139-141.

[6]张宝文.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全国农业工作会农机专业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农机化,2003(2):77-79.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五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掀起结构调整新高潮。

我镇按照县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的要求,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并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规划,因地制宜,注重通过宣传引导,科技指导,加强信息服务,推广先进技术等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到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适合养什么就养什么,不强制命令,不搞一刀切,确保秋季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工作到位。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县里召开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后,我镇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会对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对秋季结构调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研究出台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健全工作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是任务分解,强化责任。实行镇领导分工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农户,把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到人头,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考核,严格奖惩。秋收秋种期间,镇机关工作人员将全部下村,深入一线,指导生产,帮助工作,协调服务,确保调整任务不折不扣的完成。

三是抓好宣传引导。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会议、村广播、发放明白纸、典型引路等方式,使群众真正树立传统耕种没出路,特色农业能致富的观念,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积极性。

五是加强技术和信息服务。镇里组织农技、渔技、畜牧、农机、水利等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加快协会建设,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办实办好,使农产品种的好,销的出,提高种养效益,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力求结构调整新突破。

以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种植业结构大调整。在巩固1300亩大棚蔬菜的基础上,加强规划,扩大面积,力争达到1500亩;大力发展连片大中小弓棚,联系引进名优品种,提高种植效益,使之尽快形成规模。镇里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力争每个村结构调整都有新亮点、新突破,到年底,全镇农业结构调整面积突破6000亩,粮经比例4:6。

抓好新上养殖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畜禽业。以养鸭、养猪为突破口,加强基地建设,带动全镇畜禽业发展,使之成为湖区百姓致富的重要手段。在巩固发展镇养殖场等4处养殖基地的基础上,又建成两处养鸭基地,已发展高标准鸭棚35个,预计年出栏肉鸭45万只;鱼场利用鱼池台田新建大型肉鸭养殖基地,总投资500万元,年出栏肉鸭80万只,并与县食品公司签订了常年购销合同。全镇水禽饲养量达150万只。今年新建养猪场一处,集育种、繁殖、养殖于一体,总投资500万元,年可出栏成猪万余头,预计10月份建成投产。目前,全镇共发展初具规模饲养场120余处。

林果业抓好栽培管理,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进一步加强对湖东大堤、滨湖路两侧、老运河堤长达30余公里的'绿化带、渔池台田等林木管理。依托靠近县城优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新建的集养殖、观赏、休闲于一体,占地面积30多亩的大型花卉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今年,全镇新增林业面积1300余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3.9%。

劳动力转移取得新进展。针对全镇人多地少的实际,镇党委政府在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广泛宣传、靠上联系,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目前,全镇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16000余人,其中,县外2800余人,国外务工5人。8月份,镇里由分管领导带队,到日照等地,对用工企业进行走访,征求企业意见,看望外出务工人员,并达成了新输出50名纺织女工的用工协议。

三、下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镇在农业结构调整和湖区管理中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安排,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是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抓好宣传引导,使群众切实提高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技术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提高种养效益;并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市场供求信息,使农产品种的好、销的出,效益高;三是重点抓好养猪场、镇鱼场肉鸭养殖基地和塌陷区养鱼基地的建设,抓好三个农字号龙头企业的扩产扩资,达到“办一个企业,建一座基地,育一大产业,富一方农民”的目的。四是针对当前实际,重点抓好“三秋”生产和秋种工作.镇里成立秋季农业生产指挥部,全力以赴,靠上工作,做到人员安排到位,安全生产宣传到位,机械设备、工作措施到位,确保秋季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做好小麦良种补贴工作,确保良种种植面积,为农业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六

摘要:广西已基本建成大、中、小相结合,畜、引、提相补充的农业水利工程体系,现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8处,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9.4%。但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仍滞后于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无法有效满足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没有足够的水源、缺乏完善的渠系配套设施及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园田化生产基地。因此,今后应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灌区科学管理、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等,以促进广西农田水利产业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业水利;生态农业;发展措施;广西。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我国灌溉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1/3,而水利工程80%的供水量用于农田灌溉。因此,水利工程洪旱涝渍兼治,改土治水并举,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前提。农业水利传统意义上主要是指灌溉,包括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的水利工程系统及其管理队伍。按照水利深化改革目标及国家产业政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新体制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建立现代农业水利的途径,以促进水利产业的均衡发展。

1广西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基本建成大、中、小相结合,畜、引、提相补充的农业水利工程体系。广西现有灌溉面积在2.00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11个,0.07~2.00万hm2的中型灌区276个,6.67~66.67hm2的灌区(片)40627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8处,设计灌溉面积200.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9.4%[1]。全国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5hm2,而广西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0.47hm2,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2.3%;全国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47hm2,而广西人均旱涝保收面积0.37hm2,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78.7%。此外,广西现有0.1m3/s以上渠道总长59156km,防渗渠道22752km,防渗率仅38.5%。

2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原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建成后管理投入不足,许多灌区从竣工之日起就带“病”运行,加上后期无力系统维护,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破损[3]。广西现有灌区干支渠道和建筑物完好率仅有50%左右,带“病”运行问题突出,安全性能差;干支渠道和建筑物的.平均实有率70%,有效灌溉面积远达不到设计水平,仅为设计灌溉面积的68%,导致50%以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或灌溉保证率低。据统计,广西多数灌区的灌溉保证率低于75%,有的甚至低于50%;广西现有的1680万hm2旱地只有15%得以有效解决灌溉问题,多数依然靠天吃饭[1,4]。此外,大部分灌溉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尤其是在边远的贫苦山区,农业生产尚未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对农田水利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但目前广西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仍滞后于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无法有效满足生态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足够的水源;二是缺乏完善的渠系配套设施;三是尚未形成大面积的园田化生产基地。此外,广西的农业生产仍然存在春旱夏洪危害频繁现象,既增加农户的劳动强度及生产成本,影响生产效益,又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尤其是春季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边远山区由于缺乏控制性径流调节工程,夏季的防洪标准也不高。再者,广西大部分地区尚未推广使用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水资源浪费严重。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的瓶颈,亟待得到有效解决。

3发展措施。

3.1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农业水利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要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单纯靠政府与乡(镇)集体投入的现状,实现多方筹资、多方投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市场,并适当吸收外资[5]。首先,在自治区层面应建立农田水利维护基金机制,各级财政要坚定持久地增加投入,大力扶持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其次,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其三,整合水利、农业、开发、国土、交通等部门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序推进水源工程、灌排工程、土地平整、交通道路等工程建设。

3.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广西部分地方仍然存在“上游串漫灌、下游无水灌”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渠系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沟渠年久失修、淤塞、渗漏严重[3]。因此,首先要坚持全面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无水源地区要新建灌溉设施,已有的灌溉设施要进行加固、配套、续建,干旱缺水地区要增补骨干治旱工程。其次要通过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对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明确所有权与使用权。第三要增加调蓄工程,提高春季用水保证程度。春季缺水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可适当兴建控制性山区水库,增强对径流的调节能力,有效解决春旱夏洪的问题。

3.3加强灌区科学管理。

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保养与维修,使其安全运行,并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同时,应尽快改革灌区管理体制,组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威机构,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2],以适应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乡(镇)水管站负责跨行政村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指导村组加强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灌区管理站负责灌区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水库管理站负责水库及其设施管理与维护;村委会负责支持自然村的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

3.4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适当压缩耕作面积,努力提高作物单产,充分利用夏季丰水,使农业种植结构符合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加大节水型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6]。各地应加强对作物需水规律的研究,确定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作物灌溉制度。由于农作物耐旱品种和普通品种的需水量差异较大,因此建议缺水地区重点引种并推广耐旱高产农作物,改进栽培技术,如选用早熟、耐旱、高产的作物优良品种,同时采取保墒耕作措施及节水栽培技术。针对田间工程,应积极试验并推广细流沟灌、小畦灌、膜上灌、膜下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形成一套以山区水库—渠道防渗—节水灌溉—竖井灌排与明渠排水相结合的节水型灌溉模式。如水稻种植区继续实行广西水利系统《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开发》中薄、浅、湿、晒的科研成果,经济作物区实行喷淋式节水浇灌或分行交替浇灌方式等[3]。

3.5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就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提就必须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生态和农业用水,保证最低限度的生态用水,保护生态资源,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则,合理确定灌区农业用水。同时,要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改善水源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林比例,发挥利用森林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4],增加水资源系统的供水能力。

4结束语。

大力发展以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灌溉为主的农业灌溉水利工程,是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水利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在全面掌握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各级农田水利规划(农业水利化规划),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有计划、分步骤的实现农业水利化。

参考文献: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七

:农业科技推广在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实际成产力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这一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形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然后揭示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固有的局限性,最后是根据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点对应对策。

新中国成立后到如今差不多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没有统一布局,大批科技成果没有被农民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发挥它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中国在各方各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在农业和农村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业推广网络,发挥了科技的强大发展力的作用,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地区农民收入的差异[1]。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存在很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目前我国社会注意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推广”这个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人使用,1949年后通常叫“农业技术推广”,现在大家慢慢开始采用“农业科技推广”的说法[2]。农业科技推广是综合运用试验、教育、带头应用和解答疑问等方法把可以应用于农业的新型科技成果和知识传播扩散于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也随之发展,与之对应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也在逐渐的发展和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真正得到国家注重,建立了各级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国农业高速进步,总产值连续二十年平均增长5%,而之前的25年平均增长只有2.1%。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立的,该体制由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推广组织组成,在机构设立,经营方式都是由政府主导。这种体制不可否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了巨大效果,促进了我国三农发展。虽然多年来我国也在推广机构组织形式、推广机制上不断改革,一些新的推广主体和模式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但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推广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我国当下采用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简单推广方式。这一方式的长处是能够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总布局,很容易具备农业推广的条件,但是这一模式问题也很明显,即机制僵硬,科研、教育、科研三者被割裂的问题尤其突出。

2.1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理所当然的把农业科研摆在了国家重要战略的位置。根据资料显示,1979~1998的十年时间,各省级行政单位认定的科技成果高达50000多项,促进了农业的极大进步[3]。相比而言,我国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度却不够。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推广工作。

2.2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背景下建立的,它的运行原理全部是根据计划方式形成的,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范围的设定表现的不是市场发展的要求,而是传达的是政府行为。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本身有权选择生产经营和技术内容。但是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推广的技术,霸占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权益,从而导致推广效果不好。

2.3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推广人才建设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人数少、素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等。因为以前的分配工作制度,很大一部分推广人员只有较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胜任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这必将极大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政府部门第一步是要依照法律落实公益性推广任务的基本经费。然后加大农民技术推广经费投资,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促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因为我国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很低决定的。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国际上发展的一大趋向是由上到下的推广方式转变为由下到上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长处是推广的科技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点,它能施展大学的科研、信息和人才优势,可以实现农业科技快速推广和运用,具有形式多样和机动灵活的特点。

3.3提高农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完全运用目前存在的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调整推广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踊跃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xx.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八

所谓低碳经济体系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实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有效遏制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新型的能源、科技技术以及全新的发展观念,积极促进各行各业实现低能耗高产出,进而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措施。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将农业资源和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的过程,它将农业的活动看成是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流程过程,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以及浪费的问题。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进而促进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效应。

低碳经济时代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说就是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积极生产绿色环保农业产品。坚决制止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积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发展良性的农业种植方式,实现农产品的附加效益。

所谓有机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自然发展规律等,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而是积极使用有机物质,实现自我循环,运用天然植物性的农药和杀虫剂以及物理法和生物法等措施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且建立农作物的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人畜粪便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有机农业经济能够将农业生产发展归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中去,因此属于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且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机农业通过使用人畜粪便以及生态系统自我循环的方式,还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实现绿色环保型农业产品。积极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和贫瘠化的问题。有机农业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劳动收入,且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要求,能够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进而也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应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化科技技术。通过培训农民的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广泛使用,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及时了解市场上关于农产品的信息,降低农民盲目跟种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的局面,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2.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

农业经济不仅仅具备了食品保障的功能,还应该具备原料供给、生态保护以及观光休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城市生活压力日趋增加,城市居民更加趋向于走向自然、回归田园旅游、放松生活压力、增进朋友感情的的生活方式。因此,农业生产发展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还应该积极推进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能够拉近城乡居民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还能够积极培养城市儿童尊重农业生产成果、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都市休闲农业还能够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都市休闲农业等方式,积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能够全面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文档为doc格式。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九

1、农产品物流中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国有和集体商业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种养大户、个体运输户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组织,农民个体是其中主要成分,农业产品也是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这是我省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力量。

2、商流物流合一。农产品流通在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以及其它销售方式中,基本是现货交易,即时银货两讫。而在一些产业化组织中农户与企业间存在产品购销契约,农产品购销关系比较固定,商品交换与货款结算之间存在时间差。据统计,截止到河南省20xx年11月份,河南省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有237个,这类批发市场在进货时向固定农户或组织订购,销售产品时基本都是现金付账。

3、集市贸易作用大。在批发市场的下游,是城乡各类集贸市场,这是我国城乡居民取得农产品的最主要途径。近年迅速发展的超市、连锁店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今后流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在中等以下城市中,仍是以集贸市场销售为主。

河南省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造成了我省农业物流发展中出现了些许问题:

1、农产品销售时以原始收获状态为主,一般不经过加工制造。我省的农产品产量很大,但大部分直接运往外地,只有少部分经过加工制成食品再进行销售。运输和销售一般是保持其收获时的原有状态,清洗、分级、包装和预加工等处理措施较少采用,即使有也只是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进行的简易包装,很少进行精加工。这也就形成了我省农产品物流链中增值环节少,销售价格偏低的现状。

2、农业批发市场发展迅速,但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物流最重要的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多种物流渠道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络,贯通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便利了农商结合、内外贸衔接。批发市场作为大范围、大批量农产品的集散中心,竞价成交产品,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提供信息和基准价格。但目前这些批发市场仍处于一种初级市场阶段,农产品交易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为主,物流系统建设还很落后,农产品物流参与主体规模实力参差不齐,缺乏物流龙头企业,仍未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不高。

3、农业物流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物流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保鲜和冷却环节,但这一点是有地域限制的,河南省的农村物流技术在投入方面明显还不够,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仍然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形式,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达25-30%,每年约有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4、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可靠性差。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是信息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突破口,新世纪农产品营销的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运用的能力。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得对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方式,政府部门、科研场所给予的指导有限。此外,有关媒体宣传的信息广告偏多,实用性可靠性不高。

我省农业批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了我省农业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

1、调整我省农产品结构,同时完善物流配送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不仅会强制性地改变我国农业的产品结构,而且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农业及农业的相关产业适应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积极培育高产量农产品品种,引导农民多种适合规模化播种和收获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从农产品物流的特性出发,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多开拓配送渠道、开展连锁配送,通过物流专业化运作降低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比如20xx年商务部推广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河南省中邮物流开展了“中国邮政农资连锁配送”,保证配送产品的质量,并按时配送到地头。

2、整合农产品加工资源,创造农产品物流附加值。开展农产品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完善物流体系,解决农产品季节性和地域性的消费时差和空间差,及时调整配送方案,创造加工附加值,扩展农民增收空间。进行农产品物流体系战略调整,引进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上来,同时也能改善农村就业。比如中邮物流开展农资配送之前,要首先对投递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投递人员既要有专业物流人员的素质,又要了解配送农资的使用方法。

3、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政府部门要给予支持或牵头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使得物流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传递;提供物流系统共用的信息支撑环境,提高物流信息运用的效率;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可以为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降低信息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有利于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又可以通过网上订单等方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农资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成有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有助于为农户和农户组织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4、开展农业绿色物流。所谓绿色农业物流是指在围绕农业产品生产过程及其相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需对有关主体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引导:第一,政府强化宣传,带动农民一起积极行动。在目前绿色物流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有关工作的重点可放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上。通过行政、经济政策、舆论导向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促进绿色物流尽快启动和发展起来。第二,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管理规范化程度都比较低,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批发市场法规建设严重滞后。由于缺乏市场法规,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从批发市场究竟应该由谁来开办的争论到批发市场上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强买强卖、治安秩序混乱等大量违法现象的发生,都需要通过制定《批发市场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以解决。第三,发展绿色农业运输。在制定交通运输规划时,尽量避开自然环境保护地带,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和减少交通公害,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布局道路系统、设置隔音设施、增强绿化等.为了解决汽车运输对社会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实现交通缓和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目的,可以开展农资共同配送等。

文档为doc格式。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十

(一)变量检验。

将cd生产函数转化为线性模型,能够有效抵消时间序列数据自身的差异性和异方差,使数据更加平滑;同时凸显参数估计意义,使估计结果更准确。被解释变量和部分解释变量均为增长趋势,可以初步判断这些数据属于非平稳,因此要对数据进行adf检验。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adf检验的结果,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t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各变量都存在单位根。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各变量一阶差分后的t值均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一阶差分后的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的序列。同时,也表明解释变量即各类农村公共产品对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至此,模型已经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

(二)模型确定。

运用计量软件eviews6.0输入新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算。拟合优度可决系数显著,说明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业经济增长模型与样本观测值拟合优度较好;dw值=1.635179,基本接近于2,而且变量转换为平稳的数据。因此,该模型是稳定而可靠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村公共产品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效应变化状况。

二、研究结论。

文章通过对新疆—20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在文章研究的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素中,农用机械动力的影响对新疆农业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最大,随后是化肥使用、农田水利和农村电力。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为负值,说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直接促使农业经济增长,实质是反映农业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已不能真实反映农村从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当前新疆农村地区受高水平教育的人员的净流出,导致农村智力水平有效实际供给严重不足。

(2)以1998-年数据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加大新疆农村机械化水平投入、加大化肥合理施用量和技术应用、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是增加新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必要手段。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一

[摘要]随着我国发展的农业技术,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并由此相应地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为了更好地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在中职农业专业中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首先分析了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实施创业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创业教育;农业专业;中职。

为了对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全面贯彻和落实,需要将创业教育工作切实推进,旨在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进行培养。而纵观中职院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还有诸多问题存在,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诸如没有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未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提升农业专业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因此,极有必要采取改善措施,提高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

一、中职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短缺农业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作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阵地,中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农村经济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农业专业,担当着培养现代农业创业人才的重任。为此,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完善,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视野,能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二)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也急剧增加了毕业生的数量,使更多的中职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的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对学生职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回乡创业,大展宏图、打拼一片天地,既可以将就业压力减轻,同时还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岗位,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的新格局。

二、中职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未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学校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从思想观念上给予高度重视。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未能有效地结合创业教育和招生就业。由此对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其次,因为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中职学校也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加大在资金、实践场所和师资培养方面的力度。因为欠缺这些保障,对顺利开展创业教育形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与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同时也没有普遍在学科教育体系中纳入创业教育。而在农业专业中,即便开设了这门课程,也具备不合理的设置。主要表现为刚性教育计划没有统一、缺乏灵活的课程安排。在选择课程内容方面,未能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传授的一些知识,并不适应实际的农业生产。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完善中职学校农业专业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中职教育办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生产一线和管理一线。为此,中职院校农业专业应通过创业教育的推行,对教育方法、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进行改革,促进农业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完善创业指导课程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以农学科为中心的教育,应向综合化教育转化。将传统的单一课程结构体系打破,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旨在对农业发展需求更好地满足。专业课程体系应由纵深型转变为复合型。从单纯的传授职业知识向创业谋职方向发展,突出技术性课程,将其系统性和理论性淡化。加强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强化系统的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生产经营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建设一支过硬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开展高素质创业教育的保证和前提,就是雄厚的创业教师师资队伍。为此,中职农业专业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兼具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的课程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进修平台。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测评,完善考核体系,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以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总之,在职业院校农业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切实提升农业方面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谢颖.探析中职农业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j].学子(理论版),(2).

[2]韩岚岚,樊东,赵奎军.新世纪农业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4).

[3]郑玉艳.高职设施农业专业“双体系”教学模式的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4]张志玲.广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村,(2).

[5]魏美华.农业专业英语教学“翻转课堂”的策略研究[j].南方农业,2014(36).

农业与农机论文范文简短篇十二

什么是绿色农业?从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出发,所谓绿色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应重点加强农业的生态技术推广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在我国积极倡导与发展绿色农业,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

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是绿色农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先进的、代表生产力要求的、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其基本要求应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绿色技术创新也是绿色农业范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转向,必须大力提倡绿色技术创新,使绿色技术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绿色技术创新是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主要包括组合型技术创新和发明技术创新。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把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从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来看,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围绕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技术来展开。

二、在绿色农业体系下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一)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

1.秸秆饲料化技术。

农作物秸秆虽然所含营养成分低,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少,但是,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补充适量的粗饲料和其他必须营养物质,仍能满足牲畜的各种营养需要。我国具有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畜禽的传统,并由此培育出了具有高繁、耐粗饲的诸多优良畜禽品种,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的秸秆饲料化技术。因此,利用秸秆养殖,仍是发展畜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2.物理处理技术方法。

利用人工、机械、热、水和压力等作用,通过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使秸秆破碎、软化、降解,从而便于家畜咀嚼和消化的一种加工方法。实践证明,秸秆未经切短,家畜只能采食40%-60%,而经过切短或粉碎后的.秸秆,可以几乎全部被家畜采食。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切断与切碎处理、揉搓处理、软化处理、热喷处理、膨化处理、颗粒处理及碾青处理等方法。

3.化学处理方法。

利用一些化学物质来处理秸秆,在打破秸秆营养物质障碍的同时,提高家畜对秸秆的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秸秆氨化后可提高消化率约10%。秸秆氨-碱复合处理后,麦秸的消化率可提高到66.5%,稻草的消化率提高到71%。同时,动物的采食量大幅度增加。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碱化处理、氨化处理、酸化处理、氧化剂处理、氨-碱复合处理和碱-酸复合处理等方法。

4.生物处理方法。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秸秆中难以被家畜消化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一种方法。据实验测定,麦秸微贮处理后,干物质体内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纤维体内消化率提高43.77%,有机物体内消化率提高29.4%。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自然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酶解技术等。

(二)秸秆养殖蚯蚓技术。

将秸秆经过粉碎堆制处理后,作为蚯蚓饵料饲养蚯蚓。蚯蚓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粗蛋白,不仅可用来补充畜禽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还可入药。实践证明,25-30kg秸秆饵料可以生产1kg鲜蚯蚓,并可获得70%蚯蚓粪。蚯蚓粪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植酸、氮、磷、钾,并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氮基酸,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料。

(三)秸秆作为基料生产食用菌技术。

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不仅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可以缓解诸如棉籽壳等其他基料日渐紧缺且价高而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问题,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同时,生产菌菇后的菌糠是一种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既能作为饲料过腹还田,也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直接还田。

(四)秸秆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镁、硫和微量元素,将其通过机械或生物性处理后直接还田,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项技术主要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秆压扁还田和堆沤还田等形式。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

目前为了在绿色农业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加大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力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深化农作物是宝贵资源的认识。

过去几年绿色食品的成功实践,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就整个绿色农业发展来看,还缺乏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当前要把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确立为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主导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知识的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对秸秆饲料、肥料、燃料和原料价值。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应大大拓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广绿色生态化种养结合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该种方式是将秸秆饲料化技术、还田技术和能源技术组装配套起来的一种综合利用技术。即是先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青贮、压块、氨化或生物处理等),然后用于饲喂牛、羊等草食牲畜,再将秸秆过腹转化后的排泄物,如粪、尿以及剩余的草粉渣等装入沼气池,用于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能源加以利用,沼渣还田沃土。或者用秸秆饲养蚯蚓,蚯蚓既可作为饲养畜禽的动物蛋白饲料,又是制药的原料。这些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秸秆,既可生产出供人们放心食用的优质肉、奶等畜产品,又可改善环境,产出清洁能源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料还田壮地,形成一个有益的生态循环链。

(三)科学调整绿色农业结构,提高农作物秸秆品质。

绿色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绿色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一是要加快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完整适用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减少营养和利用价值较低而秸秆产出相对较多的作物的种植面积。二是要从作物育种入手,选育出籽实产量高、质量好而秸秆饲喂价值也高的粮草兼用新品种。三是要加快可以利用秸秆的草食动物(牛、羊、马等)的发展,培育具有高繁殖、耐粗饲、生长快的优良畜禽品种,扩大饲养规模。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加快“土地—作物秸秆—家畜”的良性循环和产出系统的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绿色农业体系的建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