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5:34:41 页码:8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精选14篇)
2023-11-18 05:34:41    小编:ZTFB

总结是对我们所经历和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是对学习的一种回顾。保持客观、全面、真实的态度。培养自律能力是实现个人目标的关键。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一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其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等工作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由于受农村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影响,农村人居环境与中央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亟待完善措施、加大整治、促进提升,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1.环保陋习较为普遍。长期以来,农村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存在随地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日晒雨淋,臭气熏天,村民无不掩鼻而过,这是很多农村的卫生状况的一个缩影。

2.农村建房不太规范。当前,针对农村建房问题,各地都在加强整体规划编制,但是仍然存在农村建房随意性较大、“拆旧建新”措施落实不到位、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等现象。目前不少农村老屋无人居住,缺乏管理,影响村容村貌,并逐渐成为藏污纳垢之处。

3.人畜排污管理不当。由于历史、习惯、观念的原因,不少农村厕所建在菜园边或村前屋后,部分还是露天的,虫蛆乱窜,臭气难闻。加上鸡、狗、鸭等家禽几乎没有圈养,牲畜粪便随处可见,污水流出露天排水沟渠,苍蝇乱飞,繁殖细菌,极不卫生。

4.垃圾集中处理率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农村垃圾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农村生活垃圾日益“城市化”。加上农村化学肥料使用率较高,过去农民争抢的天然肥料如农家肥、秸秆、淤泥、杂草等基本没有得到集中处理,日久形成垃圾。

1.环保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不强,村民不但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而且对村中的“脏、乱、差”现象长期视而不见。

2.管理机制缺失。目前,农村村级组织普遍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缺少稳定的公共卫生保洁队伍,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指导,缺少完善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主要依靠政府推动,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内生动力,自觉参与意愿及能力不足。

3.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政府财政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依旧明显不足,乡镇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投资治理方面还缺少主动举措,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公共厕所、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设备也存在巨大不足,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社会、村级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坚持综合、多元、依法治理的原则,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为此建议:

1.严格村规民约,强化自我管理。一是坚持制度管人管事。由村民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环境整治管理办法、畜禽管理办法等,引导全村树立“一盘棋”思想,严格按照“门前三包”制清扫卫生、根据审批程序规范建房、按照圈养模式管理家禽牲畜。二是坚决落实村庄规划。通过荒地建菜园果园、消旱厕、清垃圾、净污水、村庄美化、主干道硬化、局部绿化、全村亮化等措施,优化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三是开展宣传教育。利用手机微信、广播电视、“村村响”、宣传标语、横幅等形式,让村民从思想上重视环保,自觉投入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来。

2.鼓励投工投劳,激发参与热情。探索“政府购买原材料、群众参与建设、理事会负责监管”的乡村建设模式,把能让村民参与完成的都交给村民,既加快了村庄绿化、农村道路、厕所改造、垃圾处理等工程进度,也提升了村民满意度。通过组织村民召开村民小组“问计于民”座谈会,针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政策怎么样、我们怎么干”开展讨论,把乡村振兴的要求宣传到村组农户,激发群众建设乡村的热情。同时,通过家家户户齐动手,主动参与巷道硬化、污水沟建设、村庄绿化等工作中,让收拾房屋、打扫卫生、清理巷道、圈养家禽成为每一位村民的自觉行动。

4.提倡就地取材,融合乡土特色。大力提倡就地取材,节省建设成本,将本村本土的花草、树木、竹林、石头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因地制宜美化房前屋后,通过规划游园小品、打造菜园果园、改造围栏巷道、建设美丽庭院等一系列村庄建设和维修措施,让一砖一瓦皆成景,一草一木皆有韵,营造浓浓的乡村味道。要加大旧物利用的宣传力度,鼓励村民把旧房中拆下的青砖用于铺设村庄巷道、装饰美丽庭院,把堆积的旧梁、老木、废品等物品收集回收,既清理了村民们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提升了村庄环境,又将废弃的破瓦旧砖、破坛旧罐等嵌入村墙村景和农户庭院,凸显了乡村特色,真正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5.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整合倾向于农村的土地增减挂钩、厕所革命、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明确拆除复垦补偿标准,不搞大拆大建,不过度水泥化,注重留住乡愁与彰显魅力相结合,将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传统村落与危房拆除、巷道硬化、改水改厕、村庄绿化等工程相结合,通过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解决部分建设材料等方式节约建设成本,减少建设资金。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二

20xx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随后各省市县也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20xx—20xx年的整治,农村“脏、乱、差”面貌不断转变,农村环境面貌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广大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笔者通过在“三农”审计中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也发现了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地发展情况及投入资金力度不一,有的已经达到“高级版”,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当地历史文化风貌融为一体,有的还是“初级版”,只是简单的整清楚、摆清楚。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管理不规范。抽查发现个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存在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投标、工程项目结算不及时、项目验收程序履行不到位、工程项目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

(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未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抽查某县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38座,包括小型污水处理站、微动力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等处理工艺,除2座在建外,36座已投入运行。由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主体大部分为村集体,长期稳定运营缺少持续的财力支持,投入运行的36座污水处理设施,有专人维护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仅3座。

(四)农村公厕未按标准建设及日常管护不到位。通过现场抽查发现,部分农村公厕男女厕位比例未按标准建设、第三卫生间建设不规范、未安装地漏等问题。部分公厕内设施设备损坏未及时修理、公厕周边环境脏乱、管理制度牌标识缺失、公厕未正常开放使用、公厕日常保洁不到位等问题。

(五)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不到位。部分村庄未按规划建设村卫生所,部分卫生所医生配备、产权、租赁方式、建筑面积等未达标,部分村卫生所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补助资金使用率低,医保定点覆盖不足,部分村卫生所未开通医保定点和未产生医保结算等问题。

(六)农村供水站日常管理薄弱。当前农村饮水供水方式主要是通过乡镇水厂集中供水和村级水厂供水,乡镇水厂设备比较先进,管理维修维护比较正常,而村级水厂一般是由村委派人负责,消毒设备落后,靠人工操作,日常消毒净化管理薄弱,饮水安全检测工作不到位。

(七)农民的参与度不高。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有的群众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认为这是面子上的事,为此不关心、不过问、不参与,缺乏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有效措施,群众主体意识亟待加强。

(一)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虽然通过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坚持不懈地抓好此项工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在整治过程中保护好村落格局,保留好农村原有特色风貌,让人记得住乡愁。并要关注落后及偏远农村的整治情况,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尽量缩小各地区农村的人居环境差距。

(二)加强涉农项目监管力度。应建立完善涉农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管理,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规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标准、质量、验收审核等关键环节,确保每个涉农项目都能够按照规定执行程序。

(三)加强已建成项目设施后期运营管护力度。应建立健全已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厕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后续运营管理措施和责任制,杜绝“重建设、轻管护”现象,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已建成的项目设施正常运行,发挥实效。

(四)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工作。应积极推进完善乡村卫生所、医疗设备等医疗设施配置,加快乡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等医疗优惠政策宣传,配齐乡村医生,加强对村医的基本技能培训指导,全力推动医保定点全覆盖,提升农村医疗管理保障服务水平。

(五)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村级饮水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监督指导和经费保障,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日常检测工作,扩大抽查检测覆盖面。建立健全长效运营机制,提高村级水厂的日常管理水平。加快集中供水发展步伐,逐步将分散的个体供水改至集中式供水,增强供水管理能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六)发挥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农民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参与的主体。应当多形式地开展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己动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营造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参与整治的良好局面。并发挥乡贤能人的作用,充分调动乡贤、大学生、企业家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支持参与家乡的建设发展。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三

这次,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扎实、有效。起到了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达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宗旨。学校领导班子通过走访、调查、谈心等形式,了解到支部在班子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确实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学校领导班子为修正自己的不足,扎实解决查摆出的每一个问题,特制定以下整改措施:

1、多深入教学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指导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多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师生普遍关心的疑难问题。适时、适当地开展一些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促进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学校的向心力,培养师生对学校的炙热感情。

2、落实请销假、内部查岗、学习培训、业务考核、评优评模等制度,通过制度管人、管事。均衡工作量,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建立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以调动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确保她们在公平、公正的制度下愉悦生活,舒心工作。

3、加大教学、教改、教研管理方面的投入和建设,珍惜教学观摩、教学交流的机会。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汲纳先进的成功教学经验,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以促进我校教学和教师的发展。

4、加强师德和师能的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全心爱教、精心施教、科学执教”的信念,能力做一个有崇高追求、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5、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保证事事有人管,真正服务一线教学。

6、聘用有素养和责任心强的门卫人员,以维护学校的形象和安全。同时利用校警值班、巡逻,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杜绝闲杂人员进入校园,还学校一片安全、安静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秩序和师生的生命安全不受影响。

7、积极倡导全体教师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求真务实、潜心钻研、实干创新,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定了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节奏,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四

摘要:篮球运动对于我国而言,是一项备受青睐,受众范围较广的体育项目。在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中,都存在着广泛的基础,高校也不例外。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和团队性,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但是,目前在高校中,篮球运动获得了良好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据此,本文主要对高校篮球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校;篮球运动;发展;改善。

一、高校篮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明确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依旧采用举国体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但是,就高校篮球运动发展而言,却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首先,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结合并不到位,造成运动训练和接受教育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协调,难以实现和谐稳定发展。并且,大多数学生依旧是以学业为主,这就导致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与兴趣有所降低,从而专业水平较低,使得后备力量明显减弱,以此直接影响了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因为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篮球运动主要是进行课堂教学、课外、业余训练活动,这就进一步对篮球运动发展目标提出了质疑,是走竞技体育道路还是业余训练道路。

(二)教师专业水平相对较差。

在高校篮球运动发展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主要是组织和规划篮球教学、训练等项目。高校篮球教师大部分都是体校毕业,其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在系统教学、实战经验、训练指导等方面能力相对不足。所以,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十分常见,导致难以合理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缺乏系统性。而且在训练过程中,对职业篮球运动训练的指导工作做的不到位,使得训练效果不理想,难以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篮球运动员。所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势在必行。

(三)管理体制与模式缺乏合理性。

就高校篮球运动队而言,在管理上依旧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即管理体制与模式合理性有所欠缺。因为所需管理的内容繁杂,情况复杂,所以,高校篮球队管理模式基本一直,都是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中,相关部门之间协调管理。在招收队员、选拔队员、制定目标、实施目标、选择训练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主要是由学校体育部门负责。高校篮球运动员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程,则是由教务处进行安排。学生运动员的档案,则是由所在院系进行管理。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由各部门之间共同开展,效果显微。

(一)加强对课程的重视。

高校开展篮球运动,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十分有利,所以,对于学校而言,必须注重篮球课程的合理安排,以此促使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充分考虑课程时间的合理安排,适当增加课时,并开设一系列班级。对篮球教师队伍进行积极培养,确保具备足够的教师资源,并适当增加投入力度,及时维护和更新训练场地与器材等。在进行考核评价时,根据实际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严格考核。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篮球选修课程上,受学生个体条件与基础差异的影响,在篮球技术的接受程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基础水平和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应传授更高的篮球技术,并适当增加训练难度与强度,以此促使其篮球技术水平得以提高。而基础水平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根据既有训练难度、强度与详细内容,做一定的调整,给予耐心详细地指导,提高其技术水平,以此为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规划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课时划分,不能在有限课时中过度集中教学内容。在传授篮球技巧时,应鼓励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先自行体验,为篮球技巧传授奠定基础。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身体素质进行班级划分,以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效率,还可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篮球技术,从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另外,在篮球运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比赛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良好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处于轻松的氛围下接收知识。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确保运动场地与基础设施充足,是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教育行业也得以备受重视,学校体育场馆建设投资也随之增大,高校篮球场地数量与质量得以大大提高。学校各级领导需要明确相关部门职责,适当增加经费投入力度,完善篮球场地上设施。另外,还要贯彻实施篮球场地管理,与器材分配制度,确保基础设施能够得到充分合理利用,为篮球运动爱好者提供更多的训练时间和机会。

(五)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质。

教师主要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引导者,所以,教师的业务水平与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因此,为了推动高校篮球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吸收高层次、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并对此制定一定的计划,同时加强教育与培训。积极举办专项训练和相关篮球教学的进修班,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和平台,并适当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篮球运动发展的关键在于带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促使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将篮球运动项目上升到精神风貌的高度,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实现篮球运动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但是,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在后续发展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可预期的难题。只需要对发展目标准确定位,并通过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训练方式方法,完善篮球运动教学基础设施,势必会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以此为篮球运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五

(1)注重建设过程,录入工程建设第一手资料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参建各方要主重建设过程管理,确保建设期的每一道工序都合格,比如蓝田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增千亿斤粮食建设项目等,在建设过程中,业主方随时到工地现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检查,同时对监理单位的工作也进行检查,从原材料的进场均报验、送检,中间产品的抽检等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定期检查工程资料与工程进度的同步性,定期召开工程建设专题会议及监理例会,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工程顺利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及时进行工程验收,办理工程移交手续。如蓝田县小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共计新打机井105眼,修复配套机井36眼。建设变压器4台套,该工程建成后,通过县、镇、村三级及时办理了工程移交手续,并在每座井房内布设机井参数(井深、水泵型号、下泵深度、建成时间),低压暗管运行制度为以后的维修管护提供详细的基础数据。

(2)转变观念,全民参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县级政府和水管部门要在政策、法律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维护和运行。印发宣传手册,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小型农田水利这项民生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举办培训班,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使他们认知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3)明确管理产权主体,科学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要从明确权利方面入手,工程管理主体通过产权划分和水权划分进行确定,明确产权责任方,工程建成验收后通过办理移交手续,应及时移交给镇级政府或者村委会,管理责任明确到人,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案,确保管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4)定期排查,落实管护经费通过办理工程移交手续,明确管理责任,让农民积极参与到水利设施的实际管理中。各级管理单位要定期对辖区内水利工程进行排查,发现隐患及时补救。乡镇水利站要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水费的收入解决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日常维修,大的维修通过上报上级水利部门争取资金解决。

(5)建立监督管理体系水利部门应对已成的所有水利工程通过数据录入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通过定期检查的结果及时更新,水利部门应明确对应每个乡镇的联络员,随时掌握水利工程的动态管理情况,对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小型水利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将督促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工程应有效益。

4结语。

粮食生产的基础工程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务必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中,最主要的是深化改革、明晰产权、落实责任。抓好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积累工程建设第一手资料,为工程建成后的管理提供详实的数据,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管理,发挥工程最大效益。通过各级政府、村集体和工程管理机构统一运作,相互信任,发挥作用,使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公益性工程的认知度得到提高,让农民树立以管好农村事务为己任的意识,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主体,各级部门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切实保障农民自身的用水权益,从而加快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六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电力企业逐渐进入到市场化管理阶段。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电力营销管理问题几点解决,下文就对电力营销管理问题,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为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现有的电力营销管理问题。

(一)电力营销的定位与认知不够。

现阶段,大部分电力企业对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定位与认知还不到位,使得其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偏差,许多电力企业将电力营销管理等同于用电检查工作,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也就被当作是堵漏增收与规范市场的工作,这样看来,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未真正认识到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电力营销管理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管理工作,需要做好电力检查工作,但实际工作又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未得到很好的考核效果。电力企业的电力检查工作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加上有的企业在电力营销检查中缺乏规范的营销业务机制,实际营销管理跟踪考核工作也不到位,电力营销检查管理工作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三)电力营销管理方式比较的落后。

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中,有的工作人员仍采用传统的管理与检查手段,进行资料的手工分析与整理。工作人员使用这种传统的方法,不仅工作量较大,工作效率也比较低。还有,电力企业抽查检查对象方式上也存在着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不仅实际单位比较小,还常会出现遗漏情况,造成了对象检查中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浪费,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且在报表核对中,需要认真核对管理台账与工作单等相关资料,有的问题判断仅依靠工作人员的实际经验,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被严重束缚。

(四)实际检查成果得不到落实。

在电力营销实际管理中的检查成果得不到有效落实与应用,在电力营销检查工作之后,供电企业常会忽视检查出来的问题,为进行及时整改,也未采取相应措施来确保整改措施的顺利开展。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通过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找出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就需要电力企业结合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改正与反思,有些电力企业不仅没有及时反思,其专项检查也未得到落实。其实,还有一些企业的质量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甚至有的企业未制定出针对性营销工作考核制度,电力企业或者是具体工作个人出现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惩戒,这样的问题就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出现。

(一)积极转变营销管理理念。

因电力市场有着较凸显的自然垄断性特征,积极引入先进的竞争机制,促使的电力企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一些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单位都要尽可能开放用电与发电市场,积极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同时,提升社会效益,实现输电市场的统一经营与管理。结合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电力市场与供电市场变得愈加开放,由于输电与配电市场很长时间处于垄断状态,一些有条件的区域性电网企业可以实施半开放形式的市场运营模式,提升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完善离不开营销理念的转变。

(二)提高电力营销系统的管理水平。

电力企业要注重电力营销系统的`科研工作,加大技术层面上科研的投入力度,与现代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展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实现电力企业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促使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效率的提升,保证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质量。在实现电力企业电力系统管理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同时,及时调整电力企业的营销研究方向,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电力企业也要注重营销管理系统的研发投入力度,在实际系统完善中,注意收集用户的意见,并进行市场调研工作,根据调查的数据信息,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尽可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另外,电力企业也要增强电力营销调查水平,营销部门设计出合理的调查问卷,收集有效的问卷,保证问卷的质量,并对问卷进行仔细分析,充分了解用户的用电需求,结合所得数据,进行电力企业下一步营销管理决策的制定。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部门应当对大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像供电范围中的经济发展情况,区域电力需求情况,还有用户的意见与建议等,充分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三)重点优化营销管理工作方法。

电力企业在营销管理中,要严格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传遍传统工作理念的同时,也要优化管理工作方法,站在营销技术优化角度,为管理系统革新与优化提供立足点,促使营销工作流程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另外,也要认真梳理电力营销业务内容,整合而电力营销资源,确保各工作岗位能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具体实施者,营销管理工作能高效全面与环环相扣,严格按照分步骤、分细节机型营销工作方法的具体实施。在营销管理方法的优化中,要结电力市场的情况,掌握电力市场的发展方向,对市场潜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及时调整电力企业的发电与售电目标,确保营销管理的灵活性与时效性,充分保证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方法得到优化,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也能得到进一步落实与增强,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四)制定全面的营销管理方案。

电力营销管理需要制定全面的营销管理方案,针对抄表质量检查方案,电价执行检查管理方案,电能计量专项检查管理方案以及电费专项检查管理方案。像在抄表质量检查中,需要抄表员认真统计实抄率,提升自身职业能力,认真观察抄表的时间间隔曲线,检查工作流程中拆表指针读数值,最后得到计算费是否比指针读数小的结果,特别注重对一些电量使用不正常的用户进行积极的电费审核工作。还要开展电价执行专项检查工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电力用户的检索,根据供电单位、营业站点、抄表员等具体索工作,了解电价实际执行情况,通过进一步对比定量用户清单,开展具体检查与现场核定工作。比如,有的电费计算中心吗,可以提供一些用疑问用户的名单,让供电企业进行电费计算,了解这些用户的电费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检查。电能计量专项检查工作,需要采用计量装置来开展资产管理工作,能实现轮换检查,对现场情况进行积极、认真的审核现场情况,确保现场电能计量装置能正常、稳定运行,认真检查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还有,电费计算中心需要开展电费的核算工作,找出电费计算中常会出现的问题,设计出电费专项检查方案,在充分掌握电费账务系统运行基础上,保持核对资产类科目与负债类科目之间的平衡,同时充分保证总账与明细账、明细账与用户余额之间的平衡。就现场具体情况,认真核对收费用户的余额,一旦电费计算出现账务管理问题,需要进行积极应对与解决,确保电费计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总结。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力企业需要得到应有的保障,重视电力营销管理的质量水平提升,为电力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奠定良好开基础。在电力营销管理中,要充分重视电力营销管理的重要作用,找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积极解决与应对,结合实际管理策略,解决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中的不足,推动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健康、良好实施,为电力企业稳定、长久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2]王雪梅.当前电力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48):15.

[3]刘会峰.电力营销管理工作困境与应对措施[j].黑龙江科学,,5(12):194.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七

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中的重要硬件设施,它不仅仅是校内师生的健身场馆,更是代表学校精神面貌的重要建筑标志之一。各大高校都有各自的体育场馆,但是对于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却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1管理者营销观念落后。

高校的体育场馆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观念落后的问题,很多的高校领导困于思维定势认为体育场馆校的主要功能是服务于教学,对外经营没有太大必要,在这种观念下更不会去招聘专业人员进行营销运作。所以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者都是校内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员工,这类人态度保守,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管理经验,导致管理观念落后成为情服务营销视角下的理之中的普遍状况。国内的高校体育场经营运作还处于探索期,运作体系尚不健全,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营销策略作指导,只顾追求短期内的利益,那么势必会把“营销”变成“促销”,影响体育场馆的长期运作。

1.2营销人才的稀缺。

导致老员工成为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员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体育场馆营销人才的稀缺。现代经济市场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运作的,管理人员作为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运作主体,人才的`稀缺导致了上层管理者缺乏相关理论知识,营销体制僵化,对于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没有正确清晰的认识,成为制约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专业管理人才的参与,是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营销效率的重要手段,人才缺失就意味着高校体育场馆营销方式上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这对于高校体育场馆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3相应开发不足。

体育场馆的市场营销核心应在于它是一个能为消费者提供健身服务和休闲娱乐功能的场所。体育市场与其他市场不同,体育产品除了自身作为商品外还能够作为体育服务推销的媒介正是体育产品的重要特点之一。然而现在大多数的高校体育场馆营销重点放在了场馆建设,器材设备使用以及广告,冠名等衍生品方面,忽视了对体育服务的营销,没有真正开发出应作为营销核心的相关服务产品。部分体育场馆即使推行了会员制服务,但也只是流于形式表面,并没有系统完善的开发推广。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八

摘要:以南京市为例,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现状,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重视程度、强化主体职能、明确评价目标、构建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模式等策略。旨在构建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体系,促进高校体育公共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一、引言。

对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研究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目标与功能的要求。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化服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要通过系统评价“以评促改进,以评促建设,以评促发展”。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居多,规模较大,体育场馆综合服务功能系统完备,现代化程度高。因此,以南京市高校为例,在调查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现实优势与评价过程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为构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体系,促进高校体育公共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服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2.研究方法(1)调查法。5月至8月,通过问卷与访问,调查南京市25所普通高校体育部门领导与体育教师。共计发放问卷调查表160份,回收158份,回收率98.8%。(2)文献法。运用中国知网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作为参考。(3)统计法。对问卷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4)逻辑法。运用体育管理学与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1.重视程度的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重视程度为:很重视为0,重视占8%,一般占20%,不太重视占32%,不重视占40%。因此,重视程度在一般以下的高校占92%,表明南京市高校对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不够重视。根据访问调查,主要是高校管理者认为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经济效益低,评价没有价值,让体育院系部自己总结就可以了。由于对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认知不到位,反映出具有专项评价体系的高校很少,客观上导致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始终处于低级层次,社会的贡献率偏小。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重视一项工作的管理评价,就会给这项工作的开展赋予努力目标与实施动力,其效益将会逐步体现。因此,开展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工作主要取决于决策管理者。

2.评价主体调查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认为评价主体是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的占6%,省体育局体育产业处的占35%,高校后勤产业处的占38%,高校教务处的占2%,体育部门的占3%,社会评价机构占16%。同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认知具有准确的定位。省体育局体育产业处与高校后勤产业处应该是评价的职能主体,体育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工作质量与效益进行科学管理,实际上该部门每年都下发相关统计表,要求高校上报相关数据;各高校后勤产业处是代表学校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因此,应以政府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或社会评价机构为评价主体,开展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专项评价。

3.评价目标调查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关于评价目标,认为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占22%,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占45%,提高高校社会地位的占23%,相关政策要求的占5%,体育院系部职责的占5%。评价目标的确立对整个评价过程具有导向作用,选择以履行社会服务功能放在首位,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培养人才、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理解到位。履行社会服务功能同样是高校体育院系部的办学目标,要通过体育的专门化服务,面向社会,面向社区,面向大众,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体育资源,联结社会服务平台,营造体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服务氛围,促进社会人群正确认知和评价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存在的社会价值,支撑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

4.评价方法的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对评价方法选择定量的占28%,定性的占13%,综合的占32%,专项的占19%,第三方的占8%。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实施客观评价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各类评价大部分都是综合性的。受此影响,教师认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比较合适,同时选择定量的评价方法也比较客观,但对第三方的评价不够了解。第三方评价是指由独立于高校及政府之外的外部评价,包括研究机构、专业评估组织、中介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采用第三方评价具有一定的可性行,最为有利的是能够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可以减少许多负面因素的干扰。

5.评价内容的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对评价内容包括场馆管理硬件、场馆管理软件、场馆管理人员及场馆管理效益,其中场馆管理效益一级指标的认可程度为非常认可占18%、认可占45%、一般占26%、不太认可占8%、不认可占3%。总体上反映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内容体系,同时也反映了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目标、过程管理、服务内容、社会与经济效益。当然一级指标确定后,还要设定二、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并且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及本质性,能够如实地展现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益。评价内容应该简单,易于操作。

6.评价模式的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关于评价模式,选择采用百分制的占52%、等第制的占26%、评语式的占14%、达标式的占8%。评价模式的选择对评价高校体育社会服务质量与层次,具有客观性的评判价值。评价模式要在科学的指导思想引领下,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结构、评价方法与评价程序。百分制评价主要是定量的或定性转定量的结构评价,采用所占百分比例对相关分列指标赋分评价,能客观地反映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子因素所产生的效益。等第制评价主要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与不及格五级对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效果进行评判。评语式评价完全是一种描述性地评价其服务过程与目标达成结果。达标式评价是将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的评价分为达标与不达标两级。

7.评价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对评价影响因素,选择学校领导的占48%、学校职能部门的占8%、政府职能部门的占34%、社会服务对象的占5%、体育场馆规模的占5%,反映出高校体育社会服务工作评价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与政府职能部门。学校领导如果要把体育社会服务纳入高校社会服务体系之中,就会重视对自身体育社会服务的评价;而政府职能部门如果对管理职能范围内的体育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加以重视,就会对高校体育社会服务给予重视,并开展相对应的评价工作。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现状是学校领导与行政职能部门不重视;开展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评价以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为主要目标;选择定量评价方法为主;评价的内容包括场馆管理硬件,场馆管理软件,场馆管理人员,场馆管理效益;评价的模式以百分制为主;评价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领导与政府职能部门。2.建议(1)提升重视程度。高校管理团队应该充分认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趋向刚性化作用的重要性。通过规划设计、工作计划、指导方案等,把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纳入其中并进行实施。(2)强化主体职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重视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工作,要从一般的数据统计状态转向到定期实施评价的状态,通过发文件、调研现场、校际交流等方式履行政府部门对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主体评价职能。(3)明确评价目标。高校管理团队要明确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的目标,通过国家相关文件的学习、省教育厅体育局的工作布署、高校自身的管理实际等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评价目标体系。(4)构建评价内容。高校要科学地选择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内容体系,在场馆管理硬件、场馆管理软件、场馆管理人员及场馆管理效益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减部分内容。(5)优化评价方法。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可实施“第三方”评价方法,选择权威的评价中介机构,主持评价过程,提供准确可靠的评价结果。(6)多元评价模式。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评价可实施多元评价模式,包括正常的检查监督运行,反馈方式可采用评语式的达标式的评价,年度或多年的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等弟制评价。

参考文献:。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九

康德拉·希尔顿在自传《欢迎惠顾》写道:“为保证酒店的服务质量标准,并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要特别注意培养人才”,现代商业饭店之父斯塔特勒也曾说道“生活即服务.谁给他人的服务多一点儿,好一点儿,谁就走在前面.”服务是饭店的灵魂,一流的服务来自于一流的员工,优秀的员工持续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企业才能谋求不断发展.

但传统企业对一线员工素质要求和学习能力的忽视,缺失对一线员工的关怀和尊重,一定程度上使得一线员工素质青黄不接,不仅影响为顾客提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引发出一线员工离职率高,流动性强,不稳定等严重问题,解决以上问题,改善对一线员工的管理,提高一线员工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对企业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

二、人力资源缺乏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服务性企业,存在一条服务价值链: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服务价值---顾客感受价值及满意度和忠诚度---利润及增长,一线员工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目前酒店一线员工存在招工难问题,离职率高,流动性强,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工作繁重,薪资待遇低.饭店业经过30年的发展,高星饭店蓬勃兴起,对一线员工素质及学习能力要求不高,其薪酬较低,增长幅度小,与管理层薪资相差数十倍.但饭店用工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薪资待遇无法满足其正常生存发展需要.

3.单向晋升易造成优秀一线员工流失.一线员工为提升自己的薪酬和职业认同,只得一路向管理层晋升,但优秀的一线员工并非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若自身素质与管理岗位不匹配,不仅使企业损失优秀的一线员工,也会为企业的管理带来巨大问题.

4.内部管理不善,传统模式受到冲击.部分一线员工离职是因为对部门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工作分配及人际关系不满,无法对领导及该部门产生认同.目前饭店一线员工以“80后”、“90后”为主,员工的个性特质与前人大不相同,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受到巨大冲击.

5.社会对饭店行业的偏见.社会部分群体对饭店行业存在偏见,认为一线员工社会地位低下,对员工颐气指使,不给予应有的尊重,员工在服务顾客时受尽委屈,也是一线员工流动性高,离职率高的重要原因.

三、以y酒店为例看一线员工人力资源问题。

1.企业概况.y酒店历史悠久,是以经营北京烤鸭、北京菜肴为主,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酒店.y酒店仿造古建筑风格,饭店拥有四个不同风格的餐厅.一楼零点餐厅菜肴品种丰富,面向大众消费;二楼雅间仿古格局,拥有高档中式雅间;三楼雅座充满现代气息,经营高档菜肴;喜庆堂餐厅为多功能宴会厅,是举办婚宴、寿宴、生日宴及各种中小型宴会的理想场所,倍受顾客青睐.

2.y酒店人力资源现状.y酒店营造的人文氛围整体和谐向上的,多年运营经验及传承使人员管理方针趋于稳定,从而可以更好服务于y酒店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团结务实的拼搏精神,支撑着每一位职工为y酒店的更美更好做出自己的贡献.此外,其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劳动关系方面也令人称道.但在实地调研期间,也发现y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不足:y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时常疲惫不堪,经观察发现其工作范围杂乱且多,颇有微词.深入观察后,发现这个现象在y酒店各处都有发生,尤其是老员工,由于其工作经验足、能力较多面,也会这样“一心多用”从而力不能及,因此啧有烦言.

深究其则,这涉及人力资源规划的管理问题.人力资源规划应达到的目标是:确保企业各类工作岗位在适当的时机,获得适当的人员(包括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等),实现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最佳配置,有效地激励员工,从而最终实现内部供需平衡、企业效益最大化.而y酒店分工界限不清晰、对部分人员过度使用,目前并未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从而直接影响了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3.企业激励措施.y酒店也结合企业发展落实定期评选“单位年度先进员工”,在业绩突飞猛进时为员工颁发年终奖金,组织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奖励旅游”等措施,为留住一线优秀员工做好准备.但因为管理方式过于传统,工作分配和薪酬设计僵硬死板,没有结合经济发展形式和员工生存发展需求,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1.招聘把关,寻找个性合适而非高学历人员.为工作挑选最合适的员工,而非各方面条件都最好的员工,而是指其有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和愿意去做的意愿,招聘中应确定其对饭店服务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只有热爱饭店工作,尊重饭店服务,才能在饭店行业实现自我,发展自我.

2.优化岗位职务设置与薪酬设计,向一线员工倾斜.饭店应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有所突破,从岗位职务到薪酬体系设计向一线员工倾斜,可设置服务技术职称制度,将岗位分级设置,如主管级服务员、经理级服务员等,并让一线员工享受相应的职务待遇,改革工资制度,使员工工资更多地与工作年限挂钩,是留住服务人员的有效手段.[3]注重挖掘员工的能力特点,并在员工发挥特长时及时奖励,鼓励为饭店发展建言献策,享有酒店事务的参与权,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3.培养一线员工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热情.管理人员应注重对一线员工的心理管理,“我们是为女士和绅士服务的女士和绅士”,尊重并信任一线员工,实施互助合作的团队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协调内部人际关系,建立企业关怀系统,让员工在工作中得到认同,生活中得到关心,营造积极愉快、舒适的饭店工作氛围.

4.关注一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因材施教组织交叉培训.约翰·威拉德·马里奥特曾说“人是第一位的---包括他们的发展、忠诚、兴趣与团队精神”主动的去发现每个一线员工的能力与特点,在对每个员工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后,能够更好地调配岗位,从而达到发挥每个一线员工的.聪明才智与价值的目的.[4]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重点来开展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工作.

五、结语。

优秀一线员工是酒店的竞争的资本和筹码,是酒店在业内提升竞争力的保证.在专业知识和素质上培养一线员工,在生活上关心一线员工,在工作中尊重和认同一线员工都是防止酒店流失人才的管理手段.饭店还应注重在招聘过程中选择适合饭店服务工作的优秀人才,平衡一线员工的工作职能与薪资待遇,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培养其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热情,建立起稳定的一线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推动饭店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笑颜.浅谈服务性企业一线员工管理方略[j].太原大学学报,,(04).

[2]郑晋华.饭店一线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j].饭店现代化,,(12).

[3]陈玮.酒店一线员工管理的四招棋[j].中国培训,,(09).

[4]汤宁滔.酒店一线员工的管理[j].旅游纵览(行业版),,(09).

[5]易慧玲.管理合同模式下的饭店一线员工职业满意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十

5.1.1对体育健身人员的菅理尤其是面对社区居民的管理上,由于学校无权管理社会人员,怎样保证大量来校锻炼人员不妨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运转是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一个主要因素。

5.1.2安全责任问题开放体育场馆会使大量校外人员进入校内,带来各种安全的隐患,同时在锻炼过程中也存在科学性而引发的健康安全问题,在处理发生事件时,责任方不明晰,容易产生法律上的纠纷。如果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居民受伤还要学校承担责任,那么学校开展学区体育的积极性将大受打击。

5.1.3经费问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增加了体育设施维护、保养和更新的经费投入以及管理费用的开支,而学校的经费是有计划预算的,即有固定的投放渠道和支出规范。另外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全民健身这个大局,以服务性质为主,并不能按照商业化操作模式来进行收费。

5.1.4时间冲突怎么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锻炼的情况下更加合理地开放学校体育资源,是顺利开展群众体育的前提。开放时间是学校开放其体育资源必须考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形成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群众居民锻炼意志的冲突。如果满足居民的锻炼意愿全天开放,学校势必造成场面的混乱,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上课,自己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是行不通的,寻找合理的开放时间对学区体育的顺利开展势在必行。

1)举办各类培训班、举行各类夏(冬)令营、规定时间开放场馆、校区社区联赛、派员指导组织社区开展各项竞赛。高校聚集了大量在体育专业方面的人才,可以根据教师的作息时间把教师所专长的方向与场馆开放的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地利用高校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服务质量,而且加强了对健身者的指导,使其学会科学健身的方法。

2)学校体育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从时间和空间上挖掘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经济效益,解决经费问题。例如冠名权运用它既不会影响教学,又不需要资金的投入,还能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来解决体育设施的损耗。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种体育活动,也可以冠名或吸引体育赞助。

3)选择以倶乐部的形式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收取会费,也可以实物或服务的形式加入倶乐部,而学校通过收缴会员的会费以及接受赞助等解决了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

6结论。

1)高校体育场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具有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使用的公共性和利益的外益性等特征,同时符合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是其首要目标。在实现以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功能,把体育场馆经营中营利部分补贴到高校体育场馆的维修和管理成本中。

2)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目的是缓解场地不足对全民健身开展造成的障碍,对外经营管理应有别于一般的商业活动,主要是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提供产品性质为准公共产品,开放过程中应遵循适当定价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不能用一些纯粹的经济指标来评价和衡量。

3)高校体育场馆应与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在“学区体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其社会功能。在影响全民健身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中,体育场馆设施的严重不足是主要因素,社区与高校实现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学区体育”的发展思路一经被提出就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快速发展.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十一

随着“全民健身”观念的深入,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也成为了一种风气,从经济学角度讲,这属于服务型行业。服务型行业要紧跟大众需求才能够求得更好发展,因此,及时更新管理观念非常重要。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不能只是本校的体育老师或是老职工,而是要招聘专业学习过市场经济和体育经济理论知识的,对于体育服务营销规则和运作方式有充分了解的管理人员。研究市场经济与体育经营之间的关系,对于市场需求进行充分分析,建立起一支精通市场运作和体育场馆营销的专业队伍。

2.2人才资源吸收与利用。

这里的人才资源不仅仅是指管理者更是指在体育场馆服务营销中所有与消费者有接触的工作人员。优秀的管理者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住发展方向,而优秀的服务人员则会让总体的发展运行更为顺利。

所以在进行外部营销推广之前需要先进行内部的营销,即有针对性有效率性地对与顾客接触的职员和辅助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存进工作人员间的通力合作,打造高素质服务团队,为顾客提供更加周到优质的服务2.3开发产品,树立品牌。

产品的开发不足是对高校体育场管资源的浪费。高校体育场馆的存在不仅是能够提供教学场地,还能够面向社会提供汇演活动和体育运动场所,面向公众提供健身休闲场所,以及面向企业提供会展和大型综合活动场地。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过程不能够忘记“服务营销”四个字,合理开发项目,结合场馆自身优势开发产品,打造自身品牌,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对于会员制服务要重点开发并加以积极推广,会员所享受的服务待遇及优惠要有明确规定,以增加消费者黏性,吸引更多关注。

3结束语。

高校体育馆营销运作是一个市场化的实践过程,服务既是产品也是营销手段,它的特殊性注定了它会贯穿于整个体育场馆营销的过程。服务的发出者和接受者都是人,无论是营销观念还是营销手段都是需要管理者及相关工作人员积极思考积极学习的。如何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开发,如何提高开发后的成本效益,如何打造服务优势,如何获得良性发展,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所有高校体育场馆服务营销发展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3]柯够红.营销组合在南昌市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服务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十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体育场馆逐渐成为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场所和赛事活动的举办场所,而高校体育场馆已经占据其中重要的角色。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高校体育场馆总数为28741个,比第四次全国场地普查净增15979个,增加了125.21%,伴随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又掀起了高校建设体育场馆的热潮。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高,有迫切的体育健身欲望,运动场地的受限已经成为影响他们健身的瓶颈。而高校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是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服务,是体育教学、训练、课余竞赛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重要载体。因此如何综合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在保证高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己成为目前研宄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公共经济学角度,讨论高校体育场馆的产品性质,为高校体育场馆对社区居民开放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对高校体育场馆的功能目标进行定位,并给高校体育场馆的对外经营管理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理论依据。

1.1公共产品的特征。

传统经济学对人类需要而生产的物品大体分为两类: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衡量公共产品有两个特征,所有权的非排除性和消费过程的非竞争性。非排除性指产品的消费过程无法排除不支持价格人的消费,即公共产品的消费是集体进行、共同消费的,其效用在不同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非竞争性包括: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指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增加多少个消费者一般都不影响他人消费。如果两个条件都不满足,则为私人产品。如果两个条件满足其一,则为准公共产品,另外,公共产品同时具有经济两重性。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包括两种含义:1)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两重性,即公共部门提供的是社会通用型产品,共享性服务。这类产品的社会经济功能一方面可以为生产服务,一方面又能直接为居民生活服务;2)商品性和福利性,无论服务的对象如何,公共部门的企业既是经营型企业又是福利型企业,公共产品具有商品性和福利性的双重性质。公共产品作为商品,经营者务必遵循效率至上的规律;作为福利,公共部门必须贯彻公平优先的原则。

1.2“俱乐部产品”和“集团产品”的定义和有效供给的帕累托最优。

布坎南的“倶乐部产品”和奥尔森的‘集团产品”从两个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同一个观点,即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介于1—夂的“倶乐部和集团准公共产品”。所谓“倶乐部和集团准公共产品”,是指理解公共产品应该与一定的组织联系起来,任何公共产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些产品在某个组组织联系起来,任何公共产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些产品在某个组织内部是其成员免费享用的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对于那些组织外部的成员则是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非公共产品。

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20世纪初提出了社会最大满足的基本条件——帕累托最优,即对于某种经济资源的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产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在初始时的情况一样良好,那么这个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帕累托效率的改进意味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提高,而其他人的福利水平并没有降低,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理论上统一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衡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八条则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学校体育场馆作为一种国家公共资源应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营利性等社会公共产品的公益性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可以看出,高校的设立是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为主,而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这就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奠定了法律前提13。既然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目的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且高校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都是由国家提供的,那么在理论上来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设施——体育场馆,它提供的产品应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依照传统经济学的分类,高校体育场馆应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社会功能是其首要目标。另外按照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特征,高校体育场馆不仅为学校的教学训练提供必要的无偿服务,还要为体育场馆的保值增值承担责任。如何做到保值增值,“倶乐部产品”和“集团产品”的定义和有效供给的帕累托最优,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和对外的有偿开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也就是说在不影响高校学生正常的教学和身体锻炼的前提下,学校可以有偿的向校外人员开放,同时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价格标准,校内免费或者象征性收费,校外人员可参考但是不应高于市场价格收费,把经营中营利部分补贴到高校体育场馆的维修和管理成本中去。

1)高校体育场馆的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不为零。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倶乐部”理论,就是说当拥挤现象产生时,场馆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但由于消费者承担的拥挤成本都增加,如果仍免费供应,便会出现过度消费。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只能收取一定的费用|4],当然,对于本校的教师学生和校外人员应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2)高校体育场馆使用的共同性^物品使用的共同性意味着个人使用一项物品并不阻止其他人的使用,其量和质都不变,即消费不可分。高校体育场馆的消费不可分属于共同消费物品,大家都有权利到体育场馆进行消费,消费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高校体育场馆利益的外益性。高校体育场馆具有明显的外益性:一方面,大众本身将直接受益,这部分利益是可分的;另一方面,整个民族素质都有所提高,使全社会都受益,这种受益是不可分的。为了保障一定的经济效益,学校可以提供较低的价格给校内师生鼓励大家增加消费,同时对于校外人员可以按照市场行情采取商业性收费标准,这样不仅给校则的身体锻炼提供了便利,又能收取一定的费用来改善体育场馆的经营环境。

3高校体育场馆应在充分发挥社会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经济功能,制定合理收费标准。

“体育事业是公益性事业,体育场馆是非经营性实体”,这也是某些发达国家在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中反复强调的理念151。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公共体育设施,承担着国家赋予的任务,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质。这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不可能转变为完全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体育经营实体,因而不能用一些纯粹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活动进行衡量。同时,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准公共产品,同样符合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高校体育场馆除了为学校教学活动提供服务外,它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具有经营和福利的双重性质。高校体育场馆提供的产品作为商品向校外人员进行开放经营经营者遵循市场规律,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作为福利,必须贯彻公平优先原则,优先照顾本校的学生,同时作为国家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学校有义务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格向学校学生和社区居民开放体育场馆设施。当然如果免费或收费太低,可能会造成使用者拥挤不堪,从而无法真正享受到体育场馆提供的福利,因此如何合理使用价格杠杆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者又提出了新的课题。在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开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馆采取不同的价格标准。对于冷热不同的体育场馆,制定不同的价格,这样既可以使场馆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使大家得到全面的体育锻炼。对露天、容纳人群较多、项目普及性广的场馆(如普通场地的篮球场、足球场)向校内和校外无偿开放;对塑胶场地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实行校内无偿开放,校外有偿开放的原则;对室内、资金物资人力投入较大的场馆实行有偿开放(如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池、器械健身等)在对待不同的锻炼人群时也应采取不同的价格标准,对待学生应采取象征性的收费;对待学校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鼓励他们多参与健身活动;对校外社会人员的开放,可参考同等规模和相当规格的商业性健身场所的收费标准但不应高于这个标准进行收费,总之高校体育场馆在制定价格标准时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高校体育场馆不同于一般的服务性行业,不能从一个经济实体的角度看待它的经营,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是运用市场的手段达到提高使用效率以及服务社会的目的。也就是说:高校体育场馆所追求的经营目标是,“将更多的人吸引到健康运动场上,使他们加入到健康体育运动中来”。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卓有成效的开展,健身意识不断提高,体育消费逐年提高,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己逐渐被接受,使得体育人口迅速增加。在影响全民健身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中,体育场馆设施的严重不足是主要因素,社区与高校实现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国体育场地人均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驅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社区与高校占有量要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众多,运动场地面积极体育场馆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作用,“学区体育”的发展思路一经被提出,就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快速发展。高校体育场馆多、占地面积大、设施比较齐全、锻炼环境良好,这些场馆设施除了用于教学、训练之外,晚上和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比较空闲,可供开发利用,以满足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同时给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居民日常锻炼首先考虑健身地点和时间,高校周围大多分布许多社区,对社区居民来说,无论是晨练、晚练或是节假日健身,活动半径都很合理,开放时间也能够充分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一些体育设施先进、齐全的学校更是周围居民群众理想的健身场所,另外,最关键的是可以减少群众经济负担。从目前情况看,普通群众如果居家附近没有合适的健身场所,要么被迫放弃健身需求,要么只好到营利性健身场所锻炼。而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营利性健身场所的消费支出增加了经济负担,而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一般低于商业性收费甚至免费,从而提高了居民的锻炼热情。高校的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将是对群众体育的极大促进,并将有效缓解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现状,是其作为准公共产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十三

农业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蓝田县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属西安市郊县,蓝田县总人口65。20万人,总面积km2,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各异,灞河、浐河等重要河流贯穿全境,地貌类型分河谷冲击阶地、黄土台塬、黄土丘陵、秦岭山地。海拔最高2449m,县城海拔469m。山、岭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0。4%,耕地面积4。0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15万hm2。

1蓝田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近年来,蓝田县县委、县政府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了蓝田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实施了灌区改造、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截止底蓝田县共有水库15座,水电站6座,泵站2处,水闸1座,机电井26578眼(规模以上机电井1478眼,规模以下机电井25100眼)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502处,有效灌溉面积9。78千hm2。目前灌溉形式主要为灌区渠道灌溉、机井灌溉、少量的喷滴灌形式,但是由于蓝田县内地形复杂,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在工程的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建轻管或者管理不善等,造成工程效益不显著。

业务问题及改善建议范文范本篇十四

摘要:阐述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的概念、意义及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如何提升馆际互借工作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馆界共同的愿望,而实现这个愿望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图书馆联盟。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于2007年11月30日正式成立的,旨在整合北京地区高等学校文献资源,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的目标。

一.馆际互借工作的概念、意义及必要性。

1.概念:馆际互借(interlibraryloan,ill)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图书馆为了满足教学科研中重点读者的需求,在本馆缺少其所需图书的情况下,根据馆际互借制度、协议、办法和收费标准,借助其他图书馆的藏书资源的一种协作方式。

2.意义:现代图书馆已不再把实体馆藏拥有量作为衡量事业发展规模和效益的重要指标,而是将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和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满足率作为衡量办馆效益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馆际互借工作是现代图书馆弥补馆藏资源不足、提高资源供给能力、最大程度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服务方式历来受到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在新的文献信息传播交流模式下,图书馆加强和深化馆际互借工作显得更加富有现实意义。

3.必要性: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生源不断扩招,再加上许多图书馆加大对社会读者的开放及服务力度,读者群体日益增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范围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随着书刊价格的持续上涨,各图书馆有限的购书经费能够获得的书刊越来越少。面对“供与求、藏与借”的矛盾,图书馆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单打独斗,必须走强强联手的道路,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展馆际互借服务,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扰图书馆多年的矛盾。

二.馆际互借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使用率不高。

balis馆际互借之所以从量上无法与文献传递相比(相差4倍多),一方面由于文献传递速度快,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实现,而馆际互借则需快递送达,所以很多读者更偏好文献传递;另一方面,除了与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关以外,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宣传力度不够也是馆际互借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图书馆都采取各种方式使更多地读者注册,但是最终使用馆际互借的读者只占其中的一部门,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大多数的读者还是对馆际互借工作的便利性不了解。

2.系统存在问题,功能不完善。

馆际互借系统为外购的北京创迅未来公司的软件产品,该软件目前能够进行基本的业务处理,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结算统计功能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支持多样的物流运送方式;(3)联合检索功能不完善,未能包含全休成员馆;(4)管理配置功能需要进一步增强。(5)在操作过程中,系统经常不稳定,数据显示不全面,使互借员无法及时看见读者借阅图书的各项信息。

3.人员不足,很多馆际互借员都是兼职工作。

在人员保障方面,由于馆际互借服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现在balis各个成员的馆际互借员的配置参差不齐,有的成员馆配置了专职的馆际互借人员,有的成员馆由于紧张等问题让部分馆员兼职馆际互借业务;有的成员馆经常更换互借员,致使工作永远处在初级阶段。在馆际互借的业务流程和软件使用等问题上,各个成员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际互借的有效开展。

4.物流公司快递员耽误流通。

物流是balis馆际互借服务当中的重要环节。管理中心就balis馆际互借物流运输事宜与“快递公司”正式签订了“物流运输合同”。通过物流公司取送图书,读者可以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外校的丰富馆藏资源。而各馆的互借员在工作时,对读者提出的申请做了及时的处理,而在等待快递员的同时往往是一催再催,快递员总是延误取件的时间,让很多读者觉得我们的服务还不到位,效率还有待提高。这是互借员非常困扰的事情,问题究竟是物流公司还是快递人员还有待考证。

三.馆际互借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balis馆际互借”服务,同时继续做好咨询及培训工作。在新生入学进行“入馆教育”时,向学生详细介绍本馆的服务形式,尤其是馆际互借形式,给读者讲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由于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能与文献同步增长,任何一所图书馆都不可能收藏完全满足读者需要的文献,读者都有通过馆际互借获得自己所需文献资料的权利;各校图书馆应在图书馆检索室或外借处醒目标明本馆馆际互借服务处,并挂有专门介绍馆际互借的方法及规则的说明牌。

加强宣传有很多种方式,如:定期召开成员馆馆长会议;将馆际互借服务的内容及对读者的便利服务制作成宣传版或宣传册分发到各成员馆;对各成员馆的馆际互借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定期开展现场注册活动;组织读者调查问卷,了解读者更多地需求,使大家对这项工作更加重视,群策群力,共同出谋划策,并对被采纳的建议给以适当的奖励和宣传。

2.完善数据系统。

只有完善的技术作为保障,才能够保证balis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畅通。继续完善和改进软件系统功能,增强系统的实用性,能够方便为读者、馆际互借成员馆、馆际互借中心馆提供相应的管理和服务。

3.完善制度体系。

资源共享需要有约束力的.制度作为保障,这种制度的制定可以参考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的使用制度、联盟之间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等等。制度的制定要根据资源共享的实际情况,同时要保证制度的执行。

4.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馆际互借工作人员的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满意率。因此,要求馆员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结构,并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管理工具,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敏感度。在管理上要重视对馆员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学术交流来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另外,馆际互借人员应该熟悉本馆的馆藏情况及网络数据库资源和检索方法,对读者提出的馆际互借请求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文献资源或帮助读者正确选择数据库资源,从而快速查找文献,满足读者需求。

四.结束语。

馆际互借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办学和科研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开拓新的途径、开创新的服务模式、合理开发利用文献资源,图书馆的服务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和服务理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5.王亮.试论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j].理论研究,2010(12):10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