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0:54:38 页码:8
最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汇总13篇)
2023-11-09 20:54:38    小编:ZTFB

美食能够带给我们无限的享受和满足感,让人生更加美好。写总结时要注意语法和用词,避免低级错误和不当表达。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一

7月26日,在弋阳县教师进修学校我有幸参加了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材培训。上午,我们观看了xxx部长的视频,让我们充分认识三科教材的重大意义。下午,我们聆听了xxxxxx老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精辟解读,收获颇多,让我对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明确了今后教学中要正确、全面解读教材,结合实际情境,灵活运用教材,让农村的孩子们在品德方面同样不落人后。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书本研究,而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研究。向生活研究,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本册教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过去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是只为了导课的需要,也不只是因为从已有经验出发而更好理解。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有道德价值的内容,学会将“回望”作为向生活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使其在不知如何、不知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同学的经验,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这是一种生活的.反刍,而道德意义,就是在这种生活的反刍与回味中呈现在学生的心中。如:教材中有很多现场的生活体验,就是引导学生向当下生活研究的设计。教材中还有一些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前或某个课程的结尾,引导学生规划与设计未来,这是一种未来生活的教育。

向过去的生活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下儿童的道德困惑或问题,是为了对美好的未来的憧憬。道德的意义,就是这样在儿童对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反思、研究和向往中呈现与绽放出来的。

低年段儿童还没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因此,教材通过“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等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很多现场体验活动。目标是通过典范活动的设计,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的敏理性与能力。如:本册第1课中的装书包活动,第6课的《神秘的批示》,第9课的《开个玩具交流会》,第10课《食物的诉说》,第16课的《新心愿》等活动环节的设计,都是引导儿童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意义。

又如:逃生、救护等不能够让儿童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研究,但模拟特定情境,通过演的方式教会学生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以防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如:第6课中的“火警演”,第11课中“发现家中有危险”的活动。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研究是人类研究,特别是意义获得与领悟的重要方式。榜样的言行,能够将人的理想存在状态具体化,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特别适用。但是,在以往的榜样教育中,存在着榜样过于成人化,事迹过于极端化,脱离儿童日常生活与理解能力。而材在反思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榜样教育依然将成为低段学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式,一是创造性加入“绘本故事”,通过图示的方式,选取的主要是接近日常生活中好儿童的榜样;如第1课《上学啦,真高兴》,第2课的《交朋友》,第15课的《团圆》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研究行为的正确示范表达自己所悟的道理。二是强调同学之间互为榜样的一种研究意识,特别是建立一种同学间共同成长、相互支持的观念,改变传统上只向学校老师研究的观念。如教材第8课的《课堂作业认真做》,就突出了同学间的示范与互补研究。

在榜样研究中,会出现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它也包括着一种反思与批判的引导。最典型的是教材中的辨析栏目,通常都会包含正反两方面的做法,我们可以回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结合本班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展示给他们一些容易混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批判反思。逐步养成自觉的道德分辨意识。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与教材编写者进行对话,真正领悟编者的设计意图,做到正确、全面解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如何展开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村完小的教师,我认为我更有责任让孩子们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让孩子们在快乐研究中,深埋下良好品质和法治素养的种子,让这门课程做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二

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2.关注细节,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秋天在哪里》的找秋天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学校里的树叶变黄了、天气凉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稻子成熟了;水果多了;农民忙绿了;螃蟹肥了;蛐蛐唱歌了;秋风伴奏了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良好的养成。

3.揪住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实践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的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使他们对思品学习产生怀疑。因此,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标准。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时,就碰到这样一道讨论题:在你的生活小区里遇到陌生人向你问路,而无论你怎样说他都不懂,那你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维、道德观念、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让他们进行探讨、辩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达到知行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三

阳光春日,万物欣欣以向荣。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好春光里,第五片区道德与法治研修活动带着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老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xxx展开。

首先,非常荣幸能够在这次片区研修活动中出课,在磨课的进程中由衷感谢耿校和xxx的指导和帮助,让我能够找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有针对性地逐步改正自己的教学,让自己发展和前进。通过此次出课,我对“学为中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宗旨有了初步的熟悉,正如耿校所说教学就是“唤醒和激励”,要唤醒学生,激发学生研究的主动性,教师本身就要做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人,能够以自己对学科的酷爱感染学生,而不是以教师的思惟牵着学生走。学生“负义务,有爱心的生活”这一学科素养的提升,不是靠教师的知识灌输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在表达中对比考虑。此外,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要对学生的回答举行总结和提升,而不是流于重复学生回答这样浅层的阶段,这种课堂的掌控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磨炼。

其次,我认真观看了xxx和xxx的出课,两位老师在教学时都充满对教学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环节的把握都非常明晰,了然于心。xxx在课堂上化作纸精灵,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课堂,在教学时将生活中浪费的纸量化,让学生对浪费有直观的认识,让孩子在与纸精灵的互动中懂得节约纸、爱惜纸。xxx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浪费行为出发,思考纸浪费带来的危害和节约纸的好方法,最后倡议书的处理让孩子们能够做节约纸的宣传员,更好地节约用纸,让思想变为行动。

最后,学生是研究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没有完美的课堂,但好的课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自主性和研究后实践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辨析,在问题中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四

x月24日,在潘南小学参加了以“提升学生思辨力”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研修活动。在本次研修活动中,三位老师针对《我是一张纸》这堂课进行了现场讲课展示,令我印象深刻。

三位教师都以“我是一张纸”的角度出发,围绕“浪费”与“节约”两个主题,启发学生展开思维想象,体会浪费纸对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引导学生领悟节约的重要性。那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呢?巩革老师在一开始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纸的苦与乐。通过出示生活中出现的大量浪费纸张的`现象,让学生思考该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再通过一组组数量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即使每一个人只浪费一张纸,对这个社会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后半堂课中,巩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对“纸”说的话,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自由感悟,将本节课所思所想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当中做到真正的节约与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德法课真实的价值,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如果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就能够促进其思维品质和语言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本着为学生发展的思想,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地设计有价值、贴近现实的思辨话题,引导学生针对思辨话题进行真诚地、有效地交流与对话。我相信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一定会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五

适当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必要的先决条件;适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因此,思想道德课必须选择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科书中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行为锻炼是根据教科书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教科书的要求,行为锻炼可以从以下两种形式开始:一种是在学校开展活动。例如,与学校组织、学生会密切合作,从纪律、卫生、礼仪等方面,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开始、雷锋等主题创造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知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学校的劳动技术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植育种,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节俭等方面的教育,即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创造社会成果和其他理论成果,加深化社会实践。珍惜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这样,种植烟叶就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好项目。类似这样的项目多了,农民收入的渠道就宽了,经济来源就有了,生活也就逐步富裕起来了,从而使共同富裕逐步成为现实。

3.根据学生兴趣要求。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追求愿望时,内心活动总是十分活跃的,这时候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因此,政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分散实践。例如,同在一个村里生活,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较好,有的则家庭经济困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人口数量、勤劳程度、科技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对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去对自己较熟悉的同学、朋友或亲戚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明白计划生育、勤劳发家、科技致富、互相帮助的'重要意义,并进而扩大到对一个镇、一个县(市)、一个地区进行经济状况分析。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带领,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讲完违法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附近的派出所法院等执法部门,了解犯人(尤其是学生熟悉的)违法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受惩处情况,有条件的再组织学生到劳改场、监狱等地方了解犯人服刑情况,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学科实践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功既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精确讲解,也需要课堂外教师的精心指导。课内精讲是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学也是同理。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材知识,因此课堂授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教师把课本知识点讲解清楚了,学生开展起活动来才会得心应手,若有疑,这疑才是真疑,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课外指导是关键。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导而不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例如,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制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预想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拟定应对的对策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体会和认识,有的是积极的、客观的、正确的,有的则是消极的、主观的、错误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评,对的肯定,错的指出症结所在,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开展活动小结或总结,让学生把体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思想的升华。有条件还可召开表彰会或举办成果展,这既能让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有利于增强他们下一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思想道德水平综合能力政治课教师学习兴趣思想品质。

论文摘要:大诗人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好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新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教材,都安排有一定量的活动要求。增加用于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是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都要积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培养综合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六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我们青少年现在都会对电视感兴趣,而在电视上就有一个节目就是说法律,并且也为我们播放了一幕幕残忍、血腥的场面,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小女孩,父母离异后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对她很不好,经常虐待她,最终打残了女孩的胳膊,继母因此而被判刑这个法律事件引起我们的'深思,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女孩也受到法律的保护,继母不懂法,因此导致了这场悲剧的产生,通过这件事,就更加明确了我们中学生应该学法、守法,更加要传法的义务,让我们周围的人懂得一些法律知识,来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要有坚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学苦练,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党的方针路线指引自己;用优秀思想文化影响自己,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知法、用法,守法和护法的水平,让法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国家也为保护我们青少年而制定了多条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都是为维护我们青少年的权利和利益而制定的,但是有的同学却偏不遵守法律的规定,漠视法律,胡作非为。如在校抄作业、打架斗殴、考试作弊这不仅是违犯了法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同学的不公平,这样做会导致某些同学成绩下降,法律意识淡薄,将来走上社会也是社会的一个污点,也可能会因此赔上了你的一生,所以我们要积极遵守法律的规定,支持党的决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会活得更加精彩。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因为权利在规则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产生,所以让我们与法制同时,让法制与我们同行,一直伴随我们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七

教学效果欠佳“基础”课的考核内容,是指考核主要覆盖的知识面和基本理论。考核内容不仅仅应当以教材的七个章节(修订版)、三个部分(思想部分、道德部分和法律部分)为中心,还应当对教材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离不开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也离不开对中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探索。以往“基础”课考核的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展开,学生甚至能在书上找到标准的答案。这样容易使教师能够针对自己的兴趣点对教学内容做出“多变”的处理,或增添无用的信息,或删减重要的理论,产生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能有机结合起来,“考”的和“教”的相互脱离,直接导致教师既没有完善、补充自身知识结构的动力,学生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不用听课最后也能考核合格,这样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主体单一。

考核过程的主观性较强考核主体是在考核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个人和单位,考核主体决定着考核的内容、指标、结果等全过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基础”课考核都以任课教师为考核主体,以学生为考核对象。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考核没有其他考核主体的介入,既无其他教师和单位的参评,更不允许学生互评。任课教师“大权独揽”,决定着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由于考核主体单一,考核过程中的主观性就在所难免。有的教师会根据与学生的亲疏关系决定着对学生评价的高低,特别是在“平时成绩”部分,教师可能对学生随意做出加分或减分的决定。考核主体不受监督,考核结果就会有失公允,这样的考核结果学生难以认同,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对立情绪,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3.考核方式以终结性书面考试为主。

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基础”课考核通常是以书面考试为主,书面考核成绩的权重往往占总成绩的60%以上,有的院校高达70%。教师偏向于测试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都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学生对诸多问题的论证缺乏现实的体验和相关数据的论证,发表的观点没有说服力,考核结果并不反映学生的真实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品质欠佳的学生也可能在书面考试中分数遥遥领先。“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体现,不但需要学生从理论认知上给予确认,还需要考察学生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的行为能力。尽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掌握,但是学生道德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法律意识是否有所增强,这都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场境和动态的活动过程中,他人才能对学生运用道德观、法治理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忽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课考核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的。

4.期终笔试中的主观题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05方案”实施以前,许多高校对“基础”课的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性题型占据大量分值。“05方案”实施以后,大多数高校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偏向于对学生进行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测试,主观性题型增多,有的甚至不再使用客观题。但是,主观性题型的增多并非意味着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增强。由于许多主观题庞大而笼统,学生在思考时不知从何入手,不知从哪个角度作答,最后回答的内容要么僵化、呆板,没有逻辑性和创造性,要么没有理论深度、十分肤浅,导致学生的理论素养与思维能力都无法得以提升。

二、构建“基础”课教学的“立体动态式”考核模式。

教学考核是推进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必须借鉴国内外的教育理论,结合我国“基础”课的具体教学实际,构建一套既便于操作,又科学合理的“立体动态式”考核模式,以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效性和能动性。

1.横向:以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等问题为考核。

内容教师要明确“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教学考核的内容必须围绕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等方面展开。其一,在政治问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党、国家、民族、社会、集体、个人等关系的认识及相互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其二,在思想问题中,要涉及人生目的、理想、价值、态度等内容的澄清与梳理。其三,在道德问题中,要弄清楚有关社会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中各种规范的内涵和意义,对自律、他律、利益、牺牲等要有深刻理解。其四,在法律问题中,要涉及如法治、权威、权利、义务、责任等内容的剖析。其五,在心理问题中,要关注大学生在人际、情绪、意志、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的难题。需要指出的是,考核要着重于“问题”导向,以“问题”带“理论”,理论为问题服务,理论的学习最终是要解决现实问题。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只要能解决现实困难和社会难题的理论和内容,就可以纳入考核的涵盖范围。这样,在全方位的“基础”课教学考核内容的指引下,教师和学生都会激发起积极性和紧迫感,主动阅读大量文献,对教材中与课堂外涵盖的知识进行广泛的了解和研究,努力针对五个方面涉及的现实问题做出合理、科学、完整的阐释。

2.纵向:以思维能力与行动能力的动态转化为考核。

在对课程论文的论证上,还应体现在对期终笔试关于主观性问题的阐述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符合科学规律和形式逻辑,慎用单一、笼统的提问方式。如:针对摔倒的老人无人搀扶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问“同学们的看法是什么?”,应当就现象产生的诸多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等分别进行提问,让学生剖析社会规范、明晰善恶判断并果断进行价值取舍。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详细、具有指导性,要启发学生做“抽丝剥茧”式的论证和环环相扣的推演,利用综合性学科知识作为解题的“工具”和“钥匙”,使学生对问题的论证具有说服力和创造力。经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回答,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体现,理论水平的高低一目了然。学生通过这样的考核过程所得到的评价公平合理,教师削减了主观性判断,使学生更能信服。其二,行动能力的增强:动态的评价标准。行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理论认知的能力,它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最终体现,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行动能力的增强来具体证明。思维水平高、论证问题能力强,并不代表在学习生活中可以果断践行。个体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践行高尚的道德行为难度巨大,需要克服利益的诱惑、自身不强的意志力,还需要承受外部环境带来的各种压力,要在深刻的认知下,饱满的情感中,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才能表现为“利他性行为”。因此,对学生在行动能力方面的考核必须成为“基础”课的重要考核部分,对学生行动能力是否增强的评价也必然成为考核的重要标准。教师除了设计课堂考核、论文考核和期终卷面考核等形式外,必须设计学生在社会调研、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考核方式,以学生在实践行为中的记录、照片、影像资料为依据,发现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如何?是否是真情实感?行动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怎样?在动态的行为中对学生进行评定。

3.空间上:以“走向社会”与“回到课堂”为考核方式。

学,其他任课教师,特别是辅导员对他们思想道德状况也有认识,他们的评价也将作为“基础”课考核结论的重要依据。考核主体增多,考核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会表现得更全面、具体,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思想品德状态了解更为全面,这不但使考核结果可信度更高,还让学生对考评结果的认同度增强,并对认识自我品德方面的不足进行反省和改善。

4.时间上:以学期分段滚动测评为考核过程。

个体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形成、发展的过程。对学生“基础”课的考核不应是教学的最后一环,应当将考核融入教学中,形成一个长期、分段、滚动测评的考核过程。既要看学生最后期终考试的理论成绩,也要看平时在课堂内外的常态行为表现。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查和评判,随时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的知行状况。不断反馈的学习信息让学生提高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变考核的对象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八

3月24日,在xxx参加了以“提升学生思辨力”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研修活动。在本次研修活动中,三位老师针对《我是一张纸》这堂课进行了现场讲课展示,令我印象深刻。

8

现象,让学生思考该现象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再通过一组组数量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即使每一个人只浪费一张纸,对这个社会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在后半堂课中,xxx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对“纸”说的话,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自由感悟,将本节课所思所想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生活当中做到真正的节约与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德法课真实的价值,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如果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就能够促进其思维品质和语言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本着为学生发展的'思想,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地设计有价值、贴近现实的思辨话题,引导学生针对思辨话题进行真诚地、有效地交流与对话。我相信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一定会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九

首先王老师先分析了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德育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内,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很多老师基本靠说教进行道德教育,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他们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反思我之前的课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孩子们的生活。

专家又深入的分析了问题的根源所在。首先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个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健康的、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人、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的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范例来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能光看图说话,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然后专家结合三年级的教材给我们详细的解读了新教材。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对象是刚刚升入中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直观、具体、形象。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形成,逐渐向深刻发展。三年级教材既兼顾儿童特点,又注意教材具有的思维含量。每个单元的问题域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具有其它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

接着,老师就每一单元,每一课进行了简要解析,让我们对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她又给我们讲解了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教学建议。最后老师又让我们观看了一节优秀的课堂实录,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真是到学生中去,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才能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教材只是媒介,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要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搞一些适合自己本班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老师要引领学生开展活动。玩耍也是学习,在玩中学,不是贪玩。关键是会玩。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玩中有收获,在玩的过程中受教育,懂生活规则,遵循游戏规则。让学生认识遵循规则的重要性。就像遵循交通规则,不遵循交通规则,后果会很严重的.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好的品格,有好的性格。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为首。让学生在活动中做人,让学生懂得感恩,爱自己的学校,爱老师,爱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接纳老师的不完美,接纳同学的不完美。允许同学的不同,换位思考,团结同学。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此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三观,在不良诱惑面前说no,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心理上的健康。这门课程以树德立人为引领,在尊重儿童生活独立价值,体现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更加重视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学会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使他们能够从小就具有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信仰,让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法治实践中去,从中更好地了解法治,运用法律知识,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执行者。

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径丰富多样,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所以,在小学阶段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从精神层面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思想意识,减少和杜绝青少年犯罪的情况,规避校园霸凌等不良情况的出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学习进一步营造更加健康规范的校园环境。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关注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优化升级个人的教学思想,更要积极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需要学的内容不断的创新整合,切实的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约束,建立健康积极的道德评价体系,能够在学生内心有一杆道德的撑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目标,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十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建设》课程自开考以来,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考试风格,现通过对历年试卷归纳、整理,可以看到这门考试呈现出以下特点:

1、考试题型稳定。

每份试卷都分为两部分,即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客观题又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观题又分为简答题和论述题,所以,每份试卷总共有四种题型。

2、考试分值稳定。

客观题和主观题各占5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0分,多项选择题20分,简答题26分,论述题24分。所以,考试内容面广、量大,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3、考试内容稳定。

法律部分和道德部分各占50分。其中,法律部分有18题单项选择题、4题多项选择题、2-3题简答题、1题论述题;道德部分有12题单项选择题、6题多项选择题、2-3题简答题、1题论述题。所以,法律部分和道德部分在复习时,两者不可偏废。

4、考试范围稳定。

历次考题从不超纲,不超出教材。所以,考生应当立足于教材,扎扎实实地自学和复习,不要热衷于做大量的习题,更不可心存侥幸,猜题押题。

5、评分标准稳定。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每题有2-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都不得分。

简答题,每题4-6分。评分要求是:问什么答什么,要点准确,层次清楚即可,不需要展开。如“简答民法的概念和原则”,共5分,其中概念1分,原则4个,各1分。

例如:春季试卷中的论述题――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总结我国现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联系实际阐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评分标准:

(1)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4分),即平等性、广泛性、一致性、现实性。

(2)将特点予以总结和解释(2分)。

(3)如何正确行使。

第一,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2分);第二,不容许滥用权利(2分);第三,要自觉履行义务(2分)。

每一要点均要有适当的展开,两三句话即可。

(4)举例,如依法纳税,依法服兵役等(2分)。

自学途径。

通过《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考试具有一定难度。自考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并非易事,但是如果能够找到一条本课程的自学路径,那么,就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自学效果。

这里,笔者以多年自考考前辅导经验,为更多的自考学生指点一条行之有效的自学路径,即通读、精读、熟读三级自学路径。在距离考试仅有一个月的时间里,考生们都已经经过了通读阶段,接下来就需要在某些章节进行精读与熟读。

(一)精读――边读边写(学会做笔记)。

首先,态度要认真。既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做精读笔记的重要性,又要在行动上做到不怕吃苦。因为做精读笔记要归纳、提炼和记录,自然要比通读费神费力,所以,态度要认真。

其次,方法要对头。坚决反对抄书。做精读笔记的目的,是要提炼和归纳教材中的知识点,达到将“厚”书读“薄”的境界。学生自学能够将“厚”书读“薄”,就是水平,就是能力。具体做法是,先把某一章的章、节、目列出来,再把知识点分别填写在各自的节、目之中,最后,看看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范例(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自我修养和人生境界。

1、自我修养的内容:思想、道德、文化、审美、心理共五方面修养。

2、自我修养的`途径:学习、实践、完善共三个步骤。

3、自我修养的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共四层境界。

4、自我修养的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即做“四有”新人。

最后,前后要贯通。把这一章的笔记与“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引言”对照起来看,就能看出首尾相应。即“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是围绕“如何做人及做什么样的人”这一主题展开的。编书者大都是从宏观到微观,一一展开主题。如,前三章是宏观探讨,即人生的目的、价值、信念等;后三章从微观探讨,即应当如何做人,有什么样的修养,最后,指明要做一个“四有”新人。

通过以上笔记范例,考生若能掌握做精读笔记的能力,就能够将书本读得融会贯通,读得能够与编者对话,也就读出了高水平。当然,做精读笔记的能力,需要慢慢磨练,才能逐步提高。

(二)熟读――边读边记(学会记关键词)。

要考出理想的自考成绩,还必须在考前两周内,将自己做的精读笔记熟记熟背。法律部分也好,道德部分也好,概念、原理都是要记要背的。当然,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关键词,记忆就会容易得多。记忆的诀窍有:把关键词串成一个顺口溜或编成一个故事,或者边背边划划写写,手脑并用,防止走神,或在记忆的基础上做一些练习题,检测自己的笔记对知识点的覆盖程度,以及自己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通过反复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在考试时顺利地答卷。

应试技巧。

考生考试要过关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关于答题顺序。

应当先做主观题,后做客观题。具体建议答题顺序为:简答题――论述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这是因为,主观题要求考生答题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故先答主观题,可使考生在最佳状态下完成,考分会高一些。

(二)关于答题技巧。

1、对于简答题来说,由于分值不大,大多为4-6分,所以,一般问什么答什么即可,要点清楚,层次分明,无须展开。

2、对于问答题来说,由于分值很大,大多为12一14分,故建议考生先打草稿,分要点,分层次。注意段落划分,切不可一逗到底。至少要论述“什么是”、“为什么是”、“怎么是”三个以上的层次,即概念、理由、意义等。同时,还应当注意行距适当,字体端正。只要考生做到要点正确,层次清楚,清晰整洁,就一定能够得高分。

3、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因为答案是唯一的,所以,当考生对备选答案模棱两可、拿不定主张时,应当选择最有把握的、最正确的答案,实在不行的话,也可以用排除法筛选出最佳答案。

4、对于多项选择题来说,得分最难,因此,应当放在最后做。建议将答案与题目连在一起读,凡是读得通的都选上。切忌只选一个答案,因为那等于不选。

(三)关于复习计划。

在自学当中,考生应当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事先制定一份切实可行、周密细致的学习时间计划表,并严格执行。建议考生先从宏观上把握每一遍复习所需的时间,再从微观上细分到每一章、每一周、每一天的任务,切忌不按计划进行,否则,复习计划就是一纸空文。建议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互相鼓励,愉快学习。

综上所述,考生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应试技巧,学习就能苦中有乐,乐中有趣,趣中有获。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十一

1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a 、实现可能性 b 、必定实现性 c 、超越客观性 d 、历史必然性

2 、信念是()的融合和统一

a 、认识、情感和理想 b 、认识、情感和意志

c 、认识、态度和意志 d 、态度、情感和理想

3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

a 、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 、 实现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

d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4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

a .人生的指路明灯 b .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c .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 .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

5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理想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理想不能自动实现。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a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b .认真学习科学理论

c .逐步确立坚定信念 d .大胆畅想美好未来

6 、在当代中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a 、深化改革开放 b 、保持国家和平、稳定

c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 、爱国主义是国家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它既是基本的(),又是重要的政治原则。

a 、制度规范 b 、法律规范 c 、道德规范 d 、生活规范

8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 、 爱国主义 b 、团结统一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

9 、“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亲仁善邻”、“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著名言论体现了 ()的中华民族精神。

a 、团结统一 b 、勤劳勇敢 c 、自强不息 d 、爱好和平

10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对人活着的意义的理解不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

a 、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

b 、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c 、人们对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最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d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最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11 、人的本质是由()决定

a 、 生产力发展水平 b 、 物质生活条件

c 、 社会关系 d 、人的思想觉悟

12 、科学的人生观是 ()

a 、自私自利的人生观 b 、及时享乐的人生观

c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d 、合理利已主义的人生观

13 、人生观的核心是()

a 、人生价值 b 、人生目的 c 、人生态度 d 、人生信仰

14 、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

a. 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 从社会上获得的尊重和满足

c. 是否选择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d. 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思想动机

15 、人生目的是指人()的观点和主张,是人生的根本愿望和目标。

a 、为什么竞争 b 、为什么活着 c 、为什么辛苦 d 、为什么忙碌

16 、对人生态度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a 、人生态度就是指人为什么活着

c 、人生态度就是人生价值 d 、人生态度就是低层次的`人生观

17. 世界观是()。

a 、人们认识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

b 、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看法和观点的总和

c 、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

d 、科学的人生态度

18. 能够引人奋发上进,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人生目的是 ()

a.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b. 金钱拜物教的人生目的

c.“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 的人生目的

d.“ 平生无大志,但求足温饱 ” 的人生目的

暴自弃。这是人际交往中()

a .谦让原则的要求 b .平等原则的要求

c .互助原则的要求 d .友爱原则的要求

20. 下列心理品质或行为特征中,有利于增进人际吸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是 ()

a .挑拨离间,惹事生非 b. 坦然为人,乐于助人

c. 目中无人 d. 只享受权利,向他人和社会索取,不负责任,不作贡献

21.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联合、为相互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是()

a 、竞争 b 、友谊 c 、合作 d 、联系

22. 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是()

a 、善与恶 b 、公正与偏私 c 、诚实与虚伪 d 、正义与非正义

23. 道德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调整()

a 、政治关系 b 、经济关系 c 、利益关系 d 、社会关系

24.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 、人道主义 b 、尊老爱幼 c 、利己不损人 d 、为人民服务

25.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都以( )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

a 、 为人民服务 b 、集体主义 c 、社会公德 d 、家庭美德

26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高层次要求。下列选项中,也体现了为人民服务要求的是()

a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b .“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c .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d .既不关心社会和他人利益,也不想过多地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

27. 下列不属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是()

a 、文明礼貌 b 、爱国守法 c 、勤俭自强 d 、敬业奉献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十二

随着教研的深入,结合我们德法课本身的性质,我们认识到“议题式”并不单单是整节课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而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课堂的研究、交流。那么针对《我的苦与乐》这一框题,怎样来体现我们这一研修主题呢?通过教研,我们从课本中两个小朋友对待纸张不同地表现入手,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行为是浪费纸张的行为?哪些行为是节约用纸的行为?教会孩子去辨析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如果当孩子提到研究中浪费纸张的行为时,我们就顺势引导全班学生围绕着现实生活中,自己或他人浪费纸张的行为,去思考、去辨析。在整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提升、引领,抛出重点问题引发孩子继续去思考、分析,更多的'去辨析自己的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基本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找出能引起学生思辨点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辨析,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和交流,结合不同的视角,“问—思—辨”相结合,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勇敢地表达出来。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过多的想呈现对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对于二年级的研修主题“后疫情时代小学生公共环保意识的提升”在课堂上的引导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当然,对于这一主题的探讨我们也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在后续的研修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积累成果。随着片区研修展示活动的结束,新一轮的研修即将开启,期待与五片区的所有老师同行。

思想道德与法治范文通用篇十三

首先,思想道德与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它们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它们对于每个人的生活、行为和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思想道德作为精神力量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人类精神和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道德指导,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不仅要求人们从内心中秉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而且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切实践行,在与人相处、处理问题时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定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感。

其次,法律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法规,是社会的基石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规范和体系,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允许的和什么是不允许的,而且还为实行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遵德法律,做人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观念,时刻谨记自己的行为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凡事遵守法律既是一种自我约束,也是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其次,思想道德与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思想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指导;而法律则为思想道德的实现和落实提供了具体手段和法律保障。只有在这三者的有序关系中,我们才能够找到生活和工作的正确方向,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思想道德与法律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思想道德与法律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秉持健康的社会道德作风,自觉践行法律规定,做一个守法、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努力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推进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思想道德与法律是五千年文明传承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基石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凭据。作为人们每天生活的重要经验,我们应该切实牢记这一核心思想,始终做一个德法两修、立足自我、服务社会的好公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