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7:55:51 页码:9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优秀10篇)
2023-11-10 07:55:51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自我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培养创造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使自己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出色和独特?接下来将为你展示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窍门,希望能帮到你。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篇一

导语:下面是关于ha发病机制与实验室检查的相关内容,血清游离血红蛋白血管内溶血时大于40mg/l这样合理吗?我们一起看看吧。

【ha发病机制与实验室检查】

1.血管内溶血 血型不合输血、输注低渗溶液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溶血主要在血管内发生。受损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释放游离血红蛋白形成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有时可引起。肾小管阻塞、细胞坏死。游离血红蛋白能与血液中的结合珠蛋白相结合。结合体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排出,由肝细胞从血中清除。未被结合的游离血红蛋白能够从肾小球滤出,形成血红蛋白尿排出体外。部分血红蛋白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分解为卟啉、铁及珠蛋白。反复血管内溶血时,铁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在上皮细胞内。如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脱落随尿排出,即形成含铁血黄素尿。血管内溶血过程的实验室检查如下:

(1)血清游离血红蛋白血管内溶血时大于40mg/l。

(2)血清结合珠蛋白血管内溶血时低于o.5g/l。溶血停止约3~4天后,结合珠蛋白才恢复原来水平。

(3)血红蛋白尿尿常规示隐血阳性,尿蛋白阳性,红细胞阴性。

(4)含铁血黄素尿(rotts试验):镜检经铁染色的尿沉渣,在脱落上皮细胞内发现含铁血黄素。主要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

2.血管外溶血 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温抗体自身免疫性ha等,起病缓慢。受损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由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消化,释出的血红蛋白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珠蛋白被进一步分解利用,血红素则分解为铁和卟啉。铁可再利用,卟啉则分解为游离胆红素,后者经肝细胞摄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从胆汁中排出。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被还原为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少量粪胆原又被肠道重吸收进入血循环,重吸收的'粪胆原多再次通过肝细胞重新随胆汁排泄到肠腔中去,形成“粪胆原的肠肝循环”,小部分粪胆原通过肾随尿排出,称之为尿胆原。

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因造血有缺陷,幼红细胞在成熟前已在骨髓内破坏,称为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或原位溶血,可伴有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的血管外溶血。

血管外溶血的实验室检查如下:

(1)血清胆红素:溶血伴有的黄疸称溶血性黄疸,以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少于总胆红素的15%。黄疸的有无除取决于溶血程度外,还与肝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关,因此ha不一定都有黄疸。慢性ha由于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导致肝功能损害,可合并肝细胞性黄疸。

(2)尿常规:尿胆原增多,呈强阳性,而胆红素阴性。

(3)24小时粪胆原和尿胆原:血管外溶血时粪胆原和尿胆原排出增多,前者每日排出量大于40~280mg,数量受腹泻、便秘和抗生素等药物的影响。后者每日排出量大于4mg,但慢性溶血患者尿胆原的量并不增多,仅在肝功能减退不能处理从肠道重吸收的粪胆原时才会增加。

循环红细胞减少,可引起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此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比例增加,可达o.05~o.20。血涂片检查可见有核红细胞,在严重溶血时尚可见到幼粒细胞。骨髓涂片检查显示骨髓增生,红系比例增高,以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为主,粒红比例可以倒置。部分红细胞含有核碎片,如howell-jolly小体和cabot环。

可通过针对各类ha发病机制的实验室检查来发现红细胞的缺陷(详见以后各节)。红细胞的寿命可以用放射性核素51cr标记红细胞的方法进行测定。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篇二

导语: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膜蛋白异常,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情况可以被称之为红细胞异常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内容吧。

1.红细胞膜异常

(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等。

(2)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膜蛋白异常,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2.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

(1)戊糖磷酸途径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等。

(2)无氧糖酵解途径酶缺陷,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等。

此外,核苷代谢酶系、氧化还原酶系等缺陷也可导致ha。

3.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

(1)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不稳定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病s、d、e等。

(2)珠蛋白肽链数量异常地中海贫血。

4.血红素异常

(1)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如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根据生成的卟啉种类,又分为原卟啉型、尿卟啉型和粪卟啉型。

(2)铅中毒影响血红素合成可发生ha。

1.免疫性ha

(1)自身免疫性ha温抗体型或冷抗体型(冷凝集素型、d—l抗体型);原发性或继发性(如sle、病毒或药物等)。

(2)同种免疫性ha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ha等。

2.血管性ha

(1)微血管病性ha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ttp/hu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等。

(2)瓣膜病如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及人工心瓣膜、血管炎等。

(3)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如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3.生物因素 蛇毒、疟疾、黑热病等。

4.理化因素 大面积烧伤、血浆中渗透压改变和化学因素如苯肼、亚硝酸盐类等中毒,可因引起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而溶血。

急性ha短期内在血管内大量溶血。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高热、面色苍白和血红蛋白尿、黄疸。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慢性ha临床表现有贫血、黄疸、脾大。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慢性重度ha时,长骨部分的黄髓可以变成红髓。儿童时期骨髓都是红髓,严重溶血时骨髓腔可以扩大,x摄片示骨皮质变薄,骨骼变形。髓外造血可致肝、脾大。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篇三

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研究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特征及其检验方法。

与临床关系及其密切,血液学的实验室诊断主要是以血涂片和骨髓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改变为主要诊断依据。

细胞形态千变万化,给细胞形态的观察与辨认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增加了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的教学难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在教学中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成为检验教学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现就本人在教学工作的改革思路和探索实践介绍如下。

1采用新报道、新进展导课法。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的内容是在不断研究中发展的,仅了解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应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媒体报道,掌握新进展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该学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理论课教学中采用新进展、新报道导入法可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其学习效率,增加其对本学科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授“地中海贫血”时,以新近报道的我国因取消婚前体检而使广东地中海贫血患儿增多,进而引出地中海贫血初筛试验及分子诊断试验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

再让学生进入“地中海贫血”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讲授“白血病”部分时,首先简单介绍治疗白血病多采用联合化疗和骨髓移植,但前者副作用大且易复发,而后者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寻找骨髓源困难、不易配型,使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一直非常棘手。

以最近文献报道了用一个新生儿脐血移植来治疗白血病,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诸多不便,为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开拓了美好的前景为事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进入“白血病”的学习,难点内容变得易于攻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运用对比式教学法,增加学生印象。

例如原始阶段的骨髓细胞形态比较相似,单纯的理论描述使学生觉得枯燥也很难接受,所以我们在看完了各系统细胞形态后摆出不同系统较难鉴别的细胞,让同学体会染色质细颗粒和粗颗粒的区别,粒系统和红系统胞浆的不同,核仁大小清晰有什么不一样。

在学到具体的病例时,我们把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相似的或难以鉴别的安排在一起讲。

让同学先把它们的临床表现及一些临床检查进行比较,再在显微镜摆上不同病种的标本,互相对比来看,然后互相讨论,遇到问题再问老师。

例如,在学溶血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时,让同学们找出2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临床上除了骨髓细胞检查外还做哪些相关的检验等,再观察两种细胞形态的异同;在看急性白血病时同学们觉得m3和m5很难鉴别,我们采取同样的方法让同学们知道粒细胞系统胞浆颗粒分布、大小和多少与单核细胞系统的不同,这样既可以消除一种一种标本看片的沉闷气氛,又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不同细胞形态、不同种病例细胞形态特点的印象。

3加强实验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与其它专业课不同,它主要以细胞形态学为主,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

因血细胞在同种病例,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涂片上所观察到形态也不尽相同,故在学生的实验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许多重复的问题,而且每个教师需带教20多个学生,如果一一去解答这些问题,则既费时间,又费精力,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省时省力,并能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系统可把正常人或各类血液病患者的血片或骨髓涂片经显微镜放大、摄影、计算机分析、处理,把这些图像清晰地显示于电视屏幕上,并融声、形、文、动于一体。

使教学内容在表达上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深切体会各种细胞形态,起到了挂图、录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是细胞形态学教学手段的一大飞跃。

4开展病例讨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注意本学科与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每当学完某一系统的疾病后,适当导入一些相应的病例,向学生提供其简单病史、有关检查结果、血象及骨髓象报告单、组化染色结果等,由学生互相讨论后回答诊断结果,并讲述诊断依据,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者由其余同学补充,教师则不失时机地给予引导和点拨,尽可能做到人人有观点,个个有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篇四

血液学检验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能够为医生提供各种与血液相关的检测结果,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进展程度。在血液学检验实习的几个月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在这个领域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这个工作的挑战和乐趣。以下是我在实习中的心得体会。

在实习的第一天,导师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介绍,包括血液学检验的意义、常见的检验项目、具体的操作方法等。通过这次培训,我们对于血液学检验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对于操作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在之后的实习活动中,我们按照标准的程序操作仪器,准确记录测试结果,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检验习惯。

第二段:掌握常见疾病的检验指标。

血液学检验涉及的疾病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检验指标。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疾病的检验指标,例如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白细胞的细胞分类计数和分布、血小板计数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并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第三段:处理异常结果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异常的血液学检验结果。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仔细分析结果,找出可能的原因,并进一步进行检查和测试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此外,我们还需要与临床医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通过处理异常结果的实践,我们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血液学检验结果的准确解读。

第四段: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血液学检验实习需要与许多团队成员进行协作,包括临床医生、护士和其他实习生等。在实习期间,我们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和小组活动,通过与团队成员共同工作,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此外,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也是血液学检验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和协调,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次血液学检验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血液学检验结果,与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为病人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血液学检验实习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为血液学检验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领域中,为病人的健康做出贡献。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篇五

血液学检验实习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实践课程,通过这个实习,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临床工作中的各种检验操作和流程。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血液学检验的重要性,也积累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血液学检验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临床检验的关键性。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各种血液学检验项目,如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通过观察和处理样本,我对血液学检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也明白了在从事这项工作时,精确和细致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一丝的不慎就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进而对患者的准确诊断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血液学检验实习让我认识到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在实习期间,我和其他专业的实习生们一起完成了一系列的血液学检验工作。我们互相协作、相互配合,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在血液学检验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与临床医生沟通、交流,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与不同专业间的合作,我深切认识到了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次,血液学检验实习让我了解了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在实习中,我遇到了许多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例如,在血液封片制备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样本过多或过少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根据样本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还有时限紧张、工作强度大等问题也需要我们迅速反应和解决。通过这些实践中的挑战,我增加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血液学检验实习让我对医学的道德和责任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需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诚实守信,对待每一个患者都要充满同情心和感恩心。正是这份责任感和意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决心。

总之,血液学检验实习是我在医学学习中难忘的一段经历。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血液学检验的重要性,明白了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篇六

临床检验血液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主要讲授血液病的实验诊断方法及技术,针对检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疾病的诊断技术,以便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随着临床血液学诊断的检验项目不断增多,实验课的教学更是学生实践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众多血液学实验中,又是以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常见血液病骨髓象特点为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验人才培养目标,本教研室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采取了适当的改革措施,创建了“理论-检验-疾病”紧密联系的新体系。

一、改进教学方法。

1.分系统循环教学骨髓细胞形态学,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

传统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实验教学是教师通过投影、挂图、幻灯或直接手绘的方式,向学生描述各种血液细胞形态的特点,然后学生在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描绘细胞形态,教师逐一在镜下辅导答疑,此种方法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不高。

分系统教学是指根据骨髓细胞主要分为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六大系统,每一次实验教学只重点讲述一个系统,由简入难,即每一次实验课只教学一个系统,不同生长阶段的骨髓细胞,此种方法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容易掌握[1];而循环教学是指每一次实验教学都对之前课程所授细胞进行分系统回顾,不断循环,直至本学期教学结束,此法能够反复加深学生印象,有效防止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一名血液学实验带教老师往往要面对三十名左右的学生,对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到及时地一一作答,或者是同样的问题重复多遍,若是遇到性格腼腆内向的学生,很有可能错过相应的辅导,这样教师和学生会发生沟通错位以及辅导不均衡的现象。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本系部购置了显微图像显示仪和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系统。

此法有利于教师对典型细胞形态的示教,亦可以实时监测全体同学实验的动态,并且进行及时交流和反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应用pbl教学法,优化实验课程内容设置。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2]。

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在之前细胞形态系统教学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对临床血液病诊断的能力。

课前科任老师从本院附属医院搜集并整理常见的血液病患者标本,此病例必须典型,难易适中,临床资料来源真实和内容详尽,包括患者的病例、各项检查报告单和血片、骨髓片及细胞化学染色涂片等。

将学生进行分组,科任老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并制订讨论的基本框架,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讨论。

按照疾病诊断的步骤,例如此病人的重要临床表现及体征是什么?他(她)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是哪些?血片及骨髓片有哪些异常?确定该疾病临床上尚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并要与哪些血液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等。

全组同学自由讨论并观察血、髓片,讨论时间过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实验组成员再进行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pbl教学方法使相关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也要求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

如病例的选择,问题的拟定,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等。

二、加强实验报告的书写。

虽然已是数字化时代,书本上所介绍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可从网络及图谱上搜索到,但是本教研室仍然要求学生每次阅片后,对骨髓细胞形态进行分系统分阶段绘图,并附文字说明其主要特点。

三、完善考核手段,加强实验教学考核。

四、开辟校外课堂,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凭借附属医院的优势,组织学生去血液科,检验科临床一线见习。

在血液科由临床医生的带领下,参与病患的问诊,体检,对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这些书本上只能看到图片的体征,有更直观的认识。

并且可以观察临床医生进行骨髓穿刺的操作,不仅加强了无菌观念,而且可以参与骨髓片的制作;随着血液学诊断项目不断增多,血液学的诊断早已不停留在骨髓片的观察上,而是充分应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疾病。

因此,学生在检验科可以观察到流式细胞仪等在学校实验室里看不到的大型仪器。

这样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科学系统的评价疾病,对血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及认识,这也很好地契合了我们教学的初衷——“理论-检验-疾病”。

五、结语。

以上措施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血液学相关的实验技能是有帮助的,但是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我们仍然要与时俱进,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研究,继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我们要由以往单一的“教”转变为既“教”又“导”,更深层次地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检验人才。

参考文献:

[3]吴光之,张晓勇,刘文强,吴鑫丽.血液学课程设计有效研究[j].大学教育,,(12).

[8]刘恰雪,贾秀红,周庆国,彭绍林.高校血液学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篇七

摘要: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实验课教学非常重要。

本教研室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辟校外课堂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检验人才。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篇八

第一段:引言(150字)。

在大学医学专业的学习中,血液学检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习课程。我在这学期的实习中,有幸能够亲身参与血液学检验工作,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种技术和方法。通过这段实习经历,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增强了对血液学检验的兴趣和热爱。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实习中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实习的准备工作(250字)。

在正式实习之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实习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的课程知识,熟悉了各种血液学检验指标的意义和方法。同时,我还仔细阅读了相关的实验操作手册,了解了检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此外,我还主动参加了与老师和同学的讨论,通过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第三段:实习中的技能训练(350字)。

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参与了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免疫学检验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各种检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熟练操作了血液学检验所需的步骤和技巧。在血常规检验中,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检验仪器的使用顺序,正确调试仪器参数,准确分析和诊断各项指标。在凝血功能检验中,我学会了如何采集、处理和检测血液样本,正确解读检验结果。而在免疫学检验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ELISA、流式细胞术等实验,并能够分析和判读结果。

第四段:实习中的团队合作(250字)。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中,我了解到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明确各自的任务和目标。我们密切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检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我们还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共同探讨和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技巧,相互学习和借鉴,进一步提高了团队整体水平。

第五段:实习的收获与反思(200字)。

通过这次血液学检验实习,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细致的分析思维能力。实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血液学检验的重要性和责任。每个检验结果都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疾病的诊断治疗,一点不慎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和结果,从源头上保证检验质量和准确性。同时,我也反思了自己在实习中的不足和提升空间,并制定了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计划。

总结:

通过这次血液学检验实习,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加深了对血液学检验的理解与认识。实习中的付出与努力让我成长了许多,同时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力争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血液学检验师,为社会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篇九

导语: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以哺乳动物来说,血球细胞主要含下列三个部分: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下面一起来看看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吧。

1.染色体命名 人的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22对(44条),性染色体1对(xy),男性为46,xy;女性为46,xx。根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sich),人类46条染色体按其长短和着丝粒的位置编为a-g7组,包括1~22号,以及x和y染色体;根据显带技术在各号染色体上所显现的带分布特点,将各号染色体划区分布,一般4个符号代表某一特定区带,例如“2p35”则表示2号染色体短臂3区5带。

2.染色体的基本特征 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染色体是生物遗传的物质,是基因的载体,其基本物质是dna和蛋白质。在细胞间期核中,它以分子状态的dna双螺旋散布在细胞核内,在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中,形成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清楚辨认的染色体。人类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其基本特征表现得最典型、清晰,因此一般细胞培养观察染色体,皆以分裂中期染色体为准。

3.染色体的.结构 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相连,从着丝粒到染色体两端之间的部分称为染色体臂。由于着丝粒的位置不同,分为长臂和短臂,在臂的末端还有端粒,臂上还有次缢痕。

4.核型 染色体分析中有个专有名词即核型,核型是指用显微摄影的方法得到的单个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形态特点和数目,它代表该个体的一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人类染色体的正常核型中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染色体是男女共有的,叫常染色体,另一对染色体因男女性别而异,叫性染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女性的核型为46,xx,男性的核型为46,xy。

5.核型书写 核型书写有统一格式,其书写顺序为染色体数目、性染色体、各确定的染色体异常。各项之间以逗号隔开,性染色体以大写的x与y表示,各具体的染色体变异以小写字母表示,如t表示易位;inv表示倒位;iso表示等臂染色体;ins表示插入;-表示丢失;+表示增加等,下接第一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号数,第二括号内是累及染色体的区带,其中p表示短臂,q表示长臂。

6.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包括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二类。这些畸变可发生于常染色体,也可发生于性染色体。以二倍体为标准,染色体出现单条、多条或成倍增减称为染色体数目畸变,其畸变类型有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结构畸变是指染色体出现各种结构的异常,主要的畸变包括断裂、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臂染色体、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

许多血液病(尤其是绝大多数血液系统肿瘤)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变化,除染色体数目见异常以外,大部分是结构异常。染色体畸变通常可分为原发性(或特发性)染色体畸变和继发倍染色体畸变。前者是指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产生,与疾病的发生有关,并决定疾病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如预后和治疗的反应等;后者是指在疾病的过程中产生,且与疾病的发生无关的一类染色体异常。原发性染色体异常也可称为标记染色体,标记染色体分为二种:非特异的和特异的。前者只见于少数恶性血细胞,不具有代表性,而后者经常出现在某一类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最重要的特异标记染色体有见于慢粒时的ph’染色体,[t(9:22)( q24;q11)],急性早幼粒自血病的t(15: 17)(q22;q21), burkitt淋巴瘤的t(8:14)(q24;q32)等。原发性特异标记染色体对血液系统肿瘤有诊断、标记和分类意义,故被mic协作组列为急性白血病mic(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分型的主要指标之一。

血液学检验的范文范本篇十

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植物的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的废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2021初二生物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