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1:40:21 页码:10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精选13篇)
2023-11-18 21:40:21    小编:ZTFB

持久是指能够长时间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或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总结可以从过去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下面是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和优秀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一

我们讨论几种目的使我们遗漏真正论点的谬误形式,它们通常以转移我们对目前事物注意力的方式发生作用。正如我们对人不对事谬误中所看到的,通过提供与论证毫无关系的爆炸性情感信息来攻击对手。混淆视听提供了这种策略的另一种样本。它是故意提出一些无关的情感信息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这种谬误有两个特点:(1)它直接诉诸于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路易斯和劳伦斯是化学家,他们正因为是否应该将一种新型化肥投向市场的问题在公司的一个部门内争论,而最近这个部门的员工加薪已被管理层内部否决。路易斯,新型化肥的开发者,强烈主张这种产品应该尽快投入市场。但是他感觉在辩论中的表现并不尽人意。事实上,看起来反方劳伦斯将取得胜利。绝望中,他们宣布了最近拒绝加薪的消息。结果,混乱出现了,辩论立刻被终止。在此,加薪被拒这个消息无疑是用来混淆视听的。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二

辩论中的错误多种多样,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常见的十个辩论逻辑错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逻辑证明中论证方式的规则是:“论据必须能够推出论题”,这条规则要求论证者对论题提供充足的论据,违反它的逻辑错误叫做“推不出”。

偷换概念是违反同一律对概念运用的要求的逻辑错误。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辩论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

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王顾左右而言他;。

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例子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严肃的科学命题。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机械类比。

好几本逻辑教材上引用一个典型的机械类比的例子:

“一个家庭需要有一个家长,在家庭里发生纠纷的时候,就需要家长来裁决。国际问题要比家庭纠纷复杂得多,所以,国际大家庭也应该有一个“家长”,当国与国之间的纠纷通过协商不能解决时,就应该让承担“家长”职责的国家来裁决。”

这个例子是国际霸权主义者用机械类比来论证霸权主义合理性的逻辑错误。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取舍标准,以混淆是非,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这种逻辑错误是指故意违反“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规则,用编造的所谓“权威理论”或无中生有的例子作为论据,用来论证错误的论题。

言论中大量虚假论据,有的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常识而搞错了,常识性错误。但是有不少言论中有故意作假、捏造论据的现象。

诉诸情感是指用煽情的语言来唤起公众的某种怜悯、义愤等情感以转移中心论题、逃避理论交锋的诡辩术,又叫做“以情感为据”。

但是,在严肃的理论探讨中,仅仅有感情的抒发而缺少合乎逻辑的理论思考,对于得出理性的结论来说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情感是感性的东西,情感有时会阻碍理性的思考。所以“感情用事”历来不是褒义词。

根据充足理由原则,论证中基本论据的真实性必须是已知的,而不能是尚待证明的,违反这一要求,用想当然的所谓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作论证,这种逻辑错误叫做“预期理由”。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是一切逻辑错误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指的是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一个理论必须是逻辑自恰的,就是说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允许包含逻辑矛盾。有一种逻辑推理叫做“归谬式”推理,即由一个假定如果能合乎逻辑地推出互相否定的结论(逻辑矛盾)来,就能证明该假定是错误的。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三

这种错误发生在一个论证中,论据的证明需要依赖前提的情况。

例如:战争就是两次和平之间的间隙,和平就是两次战争之间的间隙。

例如:“我以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整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

例如:音乐分为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流行音乐和民乐等。

例如: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

例如:“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

例如:“这件事情我没有问过,只是侧面了解一下情况,提点意见,仅供参考。”

例如:为了加快我国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航天工业。因为在发达国家,航天工业发展很快。

这是不正确构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出现的逻辑错误。

例如: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四

逻辑错误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下文为大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逻辑、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常见于一支队伍对立论没有统一,或者部分队员对立论没有吃透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不需举例。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他有以下几种情况: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举例:“生之恩不如养之恩”,“生”应该解释为“生育”,却被解释为了“生命”。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错误。而最常见的“栽赃”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个例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命题。

举例:我方三辩这种人买了东西就从来不要发票,可见消费者自我意识不高啊!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不当类比。

举例:每个家庭都是需要有一个家长的,所以国际社会也需要美国来维持秩序。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取舍标准,以混淆是非,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举例:同样面对他国分裂倾向,美国说南斯拉夫分裂是“民族自决和自由的结果,是正义的”,却说格鲁吉亚的分裂问题是“不可容忍的领土和主权问题,是非正义的”。

这种逻辑错误是指故意违反“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规则,用编造的所谓“权威理论”或无中生有的例子作为论据,用来论证错误的论题。言论中大量虚假论据,有的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常识而搞错了,常识性错误。但是有不少言论中有故意作假、捏造论据的现象。

举例:捏造的事实、数据和。

名人名言。

偷换概念的一种特殊形式,将对方的立场也包进自己的立场进行论证,也叫包含式论证。

举例:为什么说管理比服务更重要,因为服务也是一种管理。

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

举例:“成大事者”的定义:不拘小节的人,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五

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定义由定义项、被定义项和定义联项构成。例如: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这是一个定义。其中“商品”是被定义项;“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是定义项;“是”是定义联项。

定义规则要求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如果直接包含被定义项,犯的逻辑错误是“同语反复”;如果韵包含被定义项,犯的错误是“循环定义”例如:形式主义者就是形式主义地以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人。这一定义就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再如: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1”,那么,偶数是奇数加1得到的数。这一定义就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子项和划分一个要素构成。例如:人分为老、中、青、少幼。这是一划分,其中“人”是母项,“老”、“中”、“青、”、“少”、“幼”是子项,划分标准是年龄。分划可以连续进行,即子项可以作为项继续划分。在连续划分中,每次划分得到的概念属于同一层次,不同次划分得到的概念属于不同层次。

一般地说,把不同层次的概念,或把具有交叉或属种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称为“概念不当并列”。例如:出席座谈会的有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数学家和核物学家。其中,社会科学家、数学家和核物理学家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属概念不当并列。

这是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如:老大娘:请问,你们这儿有没有好布。我闺女要绘声绘色了,我想给她扯块好布。营业员(没好气地):我们这儿的都是好布,次品、废品不让出厂的。营业员犯了“偷的概念”的'错误。上下文中的“好布”不是同一概念。再如: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营业员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这是违反不预告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如:“我赞成实践是检验直理的**标准,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应当是检查趔的标准。”这一断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这是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这段论对“世界上有鬼”和“世界上没鬼”这对互相预告的判断同时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这是不正确构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出现的逻辑错误。例如:“文学家是在时代的激流中造就出来的,高等学府出不了文学家,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外国的高尔基、巴尔扎克、雨果上过大学没有?中国古代的曹雪芹、施耐庵上过什么大学?现代的梁斌、柳青、周立波、高玉宝也没有上过什么大学。”这段话通过归纳推理证明“高等学府中出不了文学家”的观点,用的是简单枚举法,举出了高尔基、巴尔扎克、雨果、曹雪芹、施耐庵、染斌、柳青、周立波、高玉宝等著名作家没有上过大学为例。但是世界上文学家何止千万?公举出几个例子就推出一般性结论就显得轻率。事实上,当今文坛上,不论外国和中国,都有些文学家是上过高等学会的,这种反例也不是个别的。因此,就像根据几个反例就推出“文学家都上过高等学府”的结论一样,仅根据几个作家的经历推出“高等学府出不了文学家”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犯了“以偏概全”或称“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在一个论证中,如果论据的证明需要依赖前提,那么,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例如,在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一论题时,以到的事实“我们站在高处看海中的帆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见船杆后见船身”作为论据;而当说明这一现象时,又以“地球辊圆的”作为理由,这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一个论证,如果将某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作为结果而将结果作为原因来论证,即犯了“倒置因果”的逻辑错误。例如:为了加快我国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私人轿车工业。因为发达国家中,私人大部分有轿车。这个论证中因果倒置,总体上说私人拥有轿车是国家发达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六

传统是业已建立的处理事情的一种方式。好的传统是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如果它与当下的条件相符合的话。传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可以被视为一套日积月累的先例总和。“以前事情都是这样处理”的事实并不能成为强制后来者遵循老方法的充分理由。到底采取什么方法完全取决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习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是否值得就遵循习惯做事,我们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在评价给定的实践时,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实践本身,而不是它的历史。

但是,对于传统,我们还可能犯一种相反的错误。如果将历史悠久作为坚持传统的惟一原因是不合逻辑的,那么将历史悠久作为拒绝传统的惟一理由同样也不合逻辑。这种错误背后所反映的态度是某些新新人类所坚持的,他们认为只有新的才是有价值的,只有变化才是惟一永恒的。经验不会因为它背后的历史而变得一无是处。实际上,传统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价值。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七

法庭辩论,作为整个诉讼过程的重要阶段,一直是诉讼中你来我往的主战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法庭辩论时常见的十大错误逻辑,欢迎借鉴参考。

即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向教育投入更多的预算。小红回复道:“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即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认为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

即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

即不正面回应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回复。

例子:小明指出小红犯了谬误,小红回应:“你之前也犯了谬误。”

即因为自己不明白,就认为一个事物是假的。

例子:小红指着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给我看看。”

即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诱导来回答。

例子: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和a搞外遇,于是就问他:“a屁股上有胎记吗?”

即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例子:小红说他相信宇宙是上帝创造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上帝不存在,所以它是存在的。

即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

例子:抛硬币时,如果前面连着五个正面,就认为下一个肯定是反面。

即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

即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例子: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的。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八

例1.自1997年以来,香港陷入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就在这一年,香港开始实行“一国两制”。有人声称是“一国两制”造成了香港的经济衰退。以下哪一个问题对于反驳上述推理最为相关?()。

a.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吗?

b.为什么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美国在此期间也发生经济衰退?

c.为什么中国内地的经济一派欣欣向荣?

d.为什么以前管辖香港的英国在此期间的经济状况也很糟糕?

【解析】a。根据题干分析可知,此题属于事后归因。认为“一国两制”导致香港经济衰退,但并未解释“一国两制”如何导致经济衰退的,不能仅仅说“一国两制”先发生经济衰退后发生就得出此结论。两件事时间上看似相关联,但实质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a项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所以选a。

例2.周清打算请一个钟点工,于是上周末她来到惠明家政公司,但公司工作人员粗鲁的接待方式使她得出结论:这家公司的员工缺乏教养,不适合家政服务。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a.惠明家政公司员工通过有个性的服务,展现其与众不同之处。

b.惠明家政公司员工有近千人,绝大多数为外勤人员。

c.周清是一个爱挑剔的人,她习惯于否定他人。

d.教养对家政公司而言并不是最主要的。

【解析】b。题干中周清仅仅因为公司个别人员的接待方式粗鲁,就得出这家公司的员工缺乏教养,以不充分的例证得到普遍的结论,属于以偏概全。a项的与众不同,指代好与坏不知;b项通过说明大部分员工是外勤人员,说明公司里个别的人员不具有代表性,从而削弱了论据与结论间的联系;c项说明可能是周清的个人判断有错误,削弱了论据;如果d项为真,则不能由“这家公司的员工缺乏教养”得出“不适合家政服务”,结论本身有错误,削弱了论点;相比较而言,选b。

例3.一般认为,一个职业运动员在45岁时和他在30岁时相比,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但是在已退役与正在服役的职业足球运动员中举行的一场马拉松比赛结果却是:45岁的退役足球运动员和30岁的正在服役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据此,认为一个职业球员到了45岁时运动水平和耐力都会明显降低的观点是错误的。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a.以上调查分析是由专门研究足球运动员体能的科研机构进行的。

b.科学研究证明,人的青年时期可以延续到45岁,因此运动水平和耐力应该能够保持。

c.以上调查中的退役职业球员都是长期担任足球教练的人。

d.年龄在一定限度内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运动水平和耐力的下降。

【解析】b。单纯看a选项的描述,就可以判断这是个错误的选项,通过调查分析机构的权威性来加强论证,则是典型的“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在很多加强型题目中经常见到这种错误选项。b项从实验与科学理论两个维度证实题干的结论,这就加强了题干的论证;c项是无关选项;d项有一定的干扰性,容易误选,事实上,“不必然导致”,即“可能不导致”,支持的强度不如b项。故而选b。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九

p2p理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借贷,而p2p理财是指以公司为中介机构,把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p2p理财常见错误逻辑,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因p2p网贷最能体现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且市场活跃度和创新力强,广大投资人在谈到互联网金融时容易将互联网金融与p2p网贷等同起来。根据十部委于2015年7月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细分成了七大业态,包括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p2p网贷是互联网金融业态之一,但不是互联网金融全部,将互联网金融等同于p2p的认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不利于扩大投资视野,投资人实际上还可以进行互联网金融其他业态的投入,同时,将两者等同起来,很容易将网贷行业存在的问题与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划等号。

因过去几年里,p2p网贷在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市场环境下粗放发展,一些假冒伪劣的平台以互联网金融的名义,干着非法集资、非法吸储的行为,到后来就是卷款跑路,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给社会形成了一种“谈p色变”的初浅印象。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跑路平台数量为999家。目前p2p网贷行业所爆发的一系列风险事件,的确对行业声誉和健康发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给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危害。对p2p网贷的认识上,投资人不能因为行业出现了跑路平台就否定整个行业,就否定网贷的商业模式,就否定网贷的普惠价值,行业内还是有不少不忘初心、合法合规、践行普惠的优质平台值得广大投资人关注和投资的。

国资系平台有国有资本背书,在合规经营负面较其他平台的安全系数高,投资国资系平台上的产品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国资系平台违法违规经营的成本非常高,安全性的确毋庸置疑。但是目前行业内累计停业及问题的国资系平台达22家,也不一定全部没有风险。

同时,投资人要学会甄别国资系平台的真伪,需要细查平台股权中国有资本的比例、层级,以避免平台对投资人的误导性宣传。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小型民营平台普遍存在背景浅、规模小、违规多、实力弱等突出特点。截至2017年4月,民营系平台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数3646家,问题的确不少,投资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诚然,目前行业内正常运营的中小民营系平台有1826家,贷款余额、投资人、借款人在行业的占比也是最高的。中小民营系平台的市场活力最强,创新意识也强,同时覆盖的长尾客户群最多。在这正常运营的民营系平台中,还是有不少潜力股平台值得广大投资人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去挖掘的。

根据相关监管要求,p2p网贷平台必须由商业银行对平台资金进行严格存管,能通过银行严格审核并认可合作的p2p平台在综合实力上一定不错。

存管是合规的重要一步,选择有存管的平台是投资人投资过程中的必选项。银行作为p2p网贷平台资金的存管人,能很好的规避平台设立资金池、自融、降低平台跑路等违法违规风险,但银行并不对网贷投资本金及收益予以保证或承诺,不承担资金管理运用风险。

对于广大投资人而言,资金存管是靠谱平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银行不会背书,存管后的平台出现其他经营风险的情形也是不可避免的,安全永远是相对的,存管平台不能做到100%靠谱。

根据8·24新规,网贷p2p平台必须向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未经备案通过的平台不得开展网贷业务。

备案登记是网贷行业整改后合规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却不构成对p2p平台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

平台备案后,出问题爆雷也是有可能的。当然备案的平台不一定靠谱,但不备案的平台肯定不靠谱。

能加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各省市互联网金融协会的p2p会员平台一般综合实力尚可,自律意识相对较强,是自身实力的体现方面。

然而,作为协会,仅仅只是自律组织,尽职免责,无法做到对会员进行背书。自律不等于监管,监管更不等于自律。

优胜劣汰是市场规律和法则,会员企业不一定永远都是常胜将军,非会员企业亦可凤凰涅槃。

入会不代表绝对的安全,没有绝对安全的会员,只有相对危险的非会员。

从现实情况来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家跑路平台属不同层次的协会会员单位,有的`甚至还是协会理事、副会长单位。当然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网贷平台当中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跑路现象。

在行业里,有名气的大平台的确实力不凡,排名也靠前,信用度高,出现问题的概率也小。

然而,大平台所牵连的投资人数众多,一旦有声誉风险就非常容易引起平台的集中挤兑事件,没有任何一家平台能够经得起投资人的挤兑。

p2p履约险问题,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

另一方面,投资人需要关注的是自己所投资的具体产品项目是否有履约险保障,弄清楚保险合同文本中被保险人是谁、保险责任是什么、具有哪些免责条款等信息。这些信息决定了所投资的产品项目的安全系数。

明星偶像、名人站台是不少土豪p2p借助于明星效应为自身做品牌宣传,以期提升平台的知名度和曝光度。

明星偶像站台并不能确保平台的100%安全合规,也不能确保平台产品100%优质,投资人在选择这类平台的时候要理性来看待这个事情,不能因为有自己崇拜的明星偶像站台就可以任性投,不盲目相信权威,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是投资人的投资信条。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写作中,一直都对逻辑的使用是有要求的。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研究人的认识知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质。

 平时的新闻写作中,不易被人察觉到的错误,有时候就是逻辑错误(本质是语言表达上的逻辑错误)。往往在自述观点式的文章中,或者在批驳他人观点的文章中,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表达逻辑错误,而让此类文章失去应有的价值。

 今天,我们来从反面例子中看一下,写作中常见的15种逻辑错误都是如何犯的。对照检查,学习提高!

1.以偏概全。

 定义:依据不充分的例证得出普遍的结论。

示例:“我的舍友说她的哲学课很难,我的哲学课也很难,因此,所有的哲学课必定都很难!”

分析:本例的依据仅为两个人的感受,是不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建议:检查所选用的例证:是否只有不多几个人的观点或者经历?如是,则应考虑是否需要增加证据,抑或缩小结论涵盖范围。(注意:本例结论若改为不那么绝对的“某些哲学课对某些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则不属于“以偏概全”。)。

采编提示:在涉及一些经济领域(或成就)报道中,切忌使用“最”这样的表述,因为无论记者采访到多少详实的数据,都不能涵盖此领域所有的特征,在表述中,记者要谨记,防止 “以偏概全”!

2.推不出。

定义:给出的论据的确能够支撑某种结论,然而却非欲论证的结论。

示例:“惩罚的严厉程度应当与违法的严重程度相吻合。现如今,对酒后驾车的惩罚也许不过只是罚款。然而酒后驾车乃是非常严重的违法,可以导致无辜行人的丧命。因此,酒后驾车应当适用死刑。”

分析:这里的论据实际上可以支撑若干结论,例如“对酒后驾车应当严惩”等等,但却不能支持适用死刑的正当性。

建议:分清论据与结论。检查论据,看它们可以客观地给出什么结论。检查结论,看它需要什么论据作为支撑,然后检查实际是否给出了这样的论据。“推不出”的逻辑谬误往往发生在结论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绝对之时,因此,如果所提主张较大,则应特别小心仔细。

 采编提示:新闻报道中,时评这种体裁是常见的。面对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媒体通过言论及时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这是媒体应尽的社会职责。不过,在时评写作中表述最终观点时,一定要慎重推敲,避免发生“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3.事后归因。

这一谬误的名称来自拉丁语“posthoc,ergopropterhoc”,意为“后此,故因此”。

定义:认为事件甲之后发生了事件乙,因此事件甲导致了事件乙。有时,时间上似乎相互关联的两件事,实质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换言之,相互关联并不等于存在因果关系。

示例:“琼斯总统提高了税收,之后暴力犯罪上升。因此,琼斯总统对犯罪上升负有责任。”

分析:税收增加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犯罪上升的一个因素,但本例并未揭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建议:要避免“事后归因”,本例的论证就需要给出一定的解释,阐明税收增加如何最终就会引起犯罪上升。因此,避免这一谬误的办法就是:如果要说甲导致乙,就还应说明甲如何导致乙,而不能仅仅说是因为甲先发生乙则后发生!

采编提示:记者对于一些生活中采访到的事实、数据,要认真分析,在不明确或者没有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帮助一起分析之前,一定要小心求证,切不可在罗列事实之后,直接推出“因果”关系,并以此作为报道的最终观点。这样,虽观点是好的,但由于逻辑上存在“瑕疵”,因而报道本身是站不住脚的!

4.滑坡谬误。

定义:声称某事之后将会发生一连串通常是可怕的后果,但却并无充分证据支撑该推论。这样的推论事先假定,只要我们踏上了“滑坡”,就不可能中途停住,于是就必定会一路滑跌到沟底。

示例:“动物实验有损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不尊重生命,即可能越来越容忍诸如战争及杀人等等暴力行为。那么,社会将很快就会沦为战场,人人都会时刻担忧自己的生命。这将是文明的末日。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可怕结果,应当立即宣布动物实验为非法。”

分析:非常明显,这一系列事件未必就会件件发生。即使认同动物实验的确危及对生命的尊重,而不尊重生命可以导致容忍暴力,但到此也可能就到了滑坡事件的终止点:我们也许不会非得一路滑跌到文明的末日。因此,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接受“必须宣布动物实验为非法”的结论。

与“事后归因”类似,“滑坡”谬论迷惑性也很强,难以识别,因为有时的确可以预知某事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建议:检查论证中属于“如果甲,那么乙,而如果乙,则丙”之类的连锁引申,确保事件系列关联合理。

采编提示: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尤其在言论的写作中,经常会在文章的最后,记者会作出“延伸”性的表述,一不小心就可能犯这种“滑坡谬误”的逻辑差错。其实,就事论事就足矣,切不可随意推导出没有事实依据的结论。

5.类比失当。

定义:很多论证需要类比两种或更多事物、观点或情形。如果所比较的两件事物就所讨论的问题而言实际上并非真正类似,这种类比就不恰当,基于其上的论证也就存在“类比失当”的逻辑谬误。

示例:“枪支和铁锤一样,都是可以杀人的工具。限制买铁锤是荒唐的,因此限制买枪支也同样荒唐。”

分析:的确,枪支和铁锤有共性,但是,这些共性却并非限制购买枪支的主要理由。实际上,限制枪支乃是因为枪支很容易用于远距离大规模杀人,而这一特性铁锤却没有。因此,这样的类比是不恰当的,而据此给出的论证也同样不恰当。

建议:搞明白对于论题来说哪些才是关键属性,再看所比较的两个事物是否都具备这些关键属性。

采编提示:新闻评论中,有的记者常会运用“类比”的手法写作,看似其选择的“同类”属性似乎有关联,但事实上对于事物本身的关键属性,记者未必真的搞懂了,因而这样的“类比”评述,无论论述手法和遣词造句如何地娴熟,如果说“类比不当”,那么结论显然是个假命题。

6.诉诸权威。

定义:为使论证更为有力,我们往往举出权威资料、权威论点作为参照。然而,如果只是举出某个实际并非专家的名人,用来说服别人,那就犯下了“诉诸权威”的逻辑谬误。

示例:“我们应当废弃死刑。例如影星guyhandsome公开表示反对死刑。”

7.诉诸公众。

定义:利用大多数人都期望受欢迎、主流的这种心理,从而赢得受众的支持。其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从众谬误”,即试图说服受众采取某一行动或接受某一说法,只因为(据说)非常多的人们都这样。

示例:“同性恋婚姻很不道德。70%的美国人都这样认为!”

分析:虽然在决定需要对什么问题立法方面,大多数美国的意见是有关系的,但是他们的意见却无疑不能决定某事是否符合道义。

建议:谨记——流行的观点并非总是正确!

采编提示:“从众”心理,是大多数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并不客观真实的心理。作为新闻报道,媒体是不能被“公众”带着跑偏。媒体,时刻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审视社会,报道中既不能违背法律规范,也不能违背伦理纲常与道义准则。这样,才能保证报道的可信度。

8.诉诸怜悯。

 定义:指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接受自己的结论。

示例:“我考试应该得高分,因为我的小猫病了,我又得了感冒,我的学习是很艰难的!”

分析:所给出的理由貌似很相关,但实际上逻辑不通。

建议:确保没有仅仅只是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认同自己的观点。

采编提示:新闻报道中通过一些事实,可以激发出读者的“侧隐之心”,但记者切不可随意在文章中生发出相关结论。只有结论与引发侧隐之心的事实有着强逻辑关系,才能在文中表达观点。否则,就只陈述事实,而不轻易发表观点。这才是上策!

9.诉诸无知。

定义:这一谬误基本上等于说:“目前关于这个问题没有谁能够给出结论性证据,因此,应该接受我对这一问题的结论。”

示例:“人们都一直在努力证明上帝的存在,但迄今尚无人能够证明。因此,上帝并不存在。”与此异曲同工的说法则是:“人们一直试图证明上帝并不存在,但迄今尚无人能够证明。因此,上帝确实存在。”

分析:这两种论证都是利用证据不足来支撑结论的正确性。

建议: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已经指出证据不足而又依据证据不足得出了某种结论的那些部分。

采编提示:新闻报道中,对于“证据不足”的事实,是绝对不可以下结论的。尤其在对一些尚未审判结束的公众关注的案件的报道中,特别要注意。法律中,有时候会遇到“从未出现的判例”的情况,在没有正式的法律审判文书公开之前,记者切不可为了“讨好公众”忙下判断。

10.人身攻击及“你也一样”

定义:“人身攻击”及“你也一样”,类似“诉诸权威”,都是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身而非论证、论据。这两类谬误会说“不应相信某某人的看法”,因为某某是坏人(人身攻击),或者伪君子(你也一样)。针对对手其人而非对手的论证。

示例:“dworkin出版了若干专著,认为很多描述都会伤害女性。但是,dworkin是个丑八怪,因此不值得相信。”

分析:这里对dworkin的长相的刻薄描述,与她的论证是否有力毫无关系。

“你也一样”的例子:假定父母告诉你不能吸烟,因为有损健康、费钱等等,而你回答说:“我不听,因为你在我这个年龄也抽烟。你也这样!”但是,即使父母在过去也做过他们现在反对的事情,这一事实也无损于他们的论据(吸烟有害健康而且费钱)。

建议:务必专注于对方的论证,而非对方的品格。

采编提示:新闻报道中一般极少见到对某一个人的“人设”进行公开评论的文章,如果有,那么就要切忌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式的论证。

 11.草人谬误。

定义:预测对方可能的论据,先发制人先行反驳之,的确可以增加说服的力量。但“草人”谬误(也称”稻草人“)则是先把对方的观点变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版本,然后将其驳倒从而得分。先把对手描述为”稻草人“,然后驳倒”稻草人“,就仿佛驳倒了对方。这是空想。

示例: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分析:小明的观点只就”教育“这一件事来说,而”小红“事实上夸大了对”小明“的判断,随意引伸到了”爱国层面“的表现,因此,这种论证中存在明显的逻辑谬误。

 建议:在辩论之时,我们面对”对手“要宽容厚道。陈述对方的论点时应该尽量做到有力、准确,并且能够将心比心。驳倒对方最有力度的观点,那才是真正的成就。

采编提示:这种逻辑错误,在新闻报道中,也要避免。有时候,批驳公众中的不好的观点或是认识时,一定要站在同一个范畴里来讨论,切不可人为夸大了所辩论的范围,跑到另一个层面去试图驳倒”对方“。

12.转移论题。

定义:指在论证过程中偏离正题,转向某一次要问题,从而转移人们对要害问题的注意力,之后的论证往往再不会回归原题。

示例:“考试分析采用曲线形式才最为公平。无论如何,师生关系融洽的话,教学效果就更好。”

分析:不妨将这里的论据及其结论各自单列出来,看看其中存在什么问题:

论据:师生关系融洽的话,教学效果就更好。

结论:考试分析采用曲线形式才最为公平。

这样就看得很清楚:论证偏离了正题——能够使人融洽相处,并不一定就更公平;

公平与正义有时需要我们做出某些将会导致矛盾冲突的事情。实际上,上述论证并未给出能够支撑“曲线更公平”的任何证据。

建议:借用提纲形式,把论据与相应结论分列出来,看看论证中提出了多少问题,各个论据能否支撑相应结论。

13.窃取论题。

定义:“窃取论题”就是要求读者径直接受结论,但其论证要么是建立在与结论内容相同的论据之上(即所谓“循环论证”),要么就是略去了论证以为依据的某一重要(然而可疑的)假定。

示例:“主动型安乐死在道义上是可以接受的,协助他人死亡从而摆脱痛苦乃是正当的,符合伦理的。”

分析:试将这一论证的论据及结论分列如下:

论据:协助他人死亡从而摆脱痛苦乃是正当的,符合伦理的。

结论:主动型安乐死在道义上是可以接受的。

同一个意思重复了两遍!

这等于在说:“主动型安乐死在道义上可以接受,因为主动型安乐死在道义上可以接受”,这样的论证并未给出任何真正的理由。这里的论证“窃取”(亦即规避)了真正的问题。

补上缺失的那些命题。如果这些命题存在争议,而又被含混敷衍过去,那就可能发生了“窃取论题”谬误。

 检查一下论据所表达实质内容(虽然说法不同)是否与结论相同;

如果是,那么就属于“窃取论题”。要旨在于:务必不要把试图论证的问题用作假定或者无可争议的证据。

 采编提示:在新闻报道中,有时候我们表达观点展开评论时,切不可”车轱辘话“来回说,对于要论证和表达的内容,一定要事先列出逻辑表,仔细核查有无错误,这样才能尽可能让你的评论有理有据、没有差错。

14.虚假两分。

定义:设法让人认为只有两种选择,然后排除其中之一,于是便剩下似乎是唯一的答案,亦即论证想要的首选答案。但是,实际上往往存在很多其他选择,而不仅只有两个。

示例:“大楼的状况很糟,要么把它拆掉重建,要么继续拿学生的安全冒险。显然,不应拿人的安全冒险,所以必须把大楼拆掉。”

如果只有若干教室破损,那么可以不给这些教室排课。

建议:在对方声称只能二者选一的时候,注意检查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尚未提到;

如果有,就不应略去不谈,而应该也给出排除的理由。

采编提示: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处理解决办法,大多不是“二元”论的。记者如遇到相类似的表述时,要多想想,慎重表述,尽可能不轻易下判断,要让公众(读者)多做“选择题”,而不是做“二选一”式的判断题。

15.词语歧义。

定义:在论证中某一重要词语的两个或更多含义之间游移不定。

示例:“向慈善组织捐助是正确的,因此,慈善组织向我们要钱也是正确的。”

分析:这里“正确”(right)一词有歧义,既可以指对的或者好的,也可以指权利。有些论证会有意偷换词语含义,常见的此类词语有“自由”“正义”“正确”。

建议:保证在论证中所使用的主要词语的含义前后一致,没有歧义。

逻辑差错的排查。

 以下是查找论证中逻辑谬误的几个方法:

 站在反对相关结论的角度,反观论证中哪些部分比较可疑,哪些部分最为薄弱,然后重点加强这些部分。

 列出论证的各个要点,在其下方分别列出相应的证据,这样也许就会发现某个提法并无过硬证据,或者可以更为严格地审查所采用的证据。

了解自己特别容易发生哪些逻辑谬误,检查自己的文章中是否出现这些谬误。有些人频频“诉诸权威”,有些人则更容易“类比失当”或者发生“草人”谬误。重读一下自己以前的文章,看看是否存在今后需要注意防范的某种逻辑谬误。

注意宽泛的说法,它们较之有所限制的说法需要更多的证据。说法中若有涵盖全部的词语如“所有”、“非”、“无”、“每个”、“向来”、“从不”、“无人”、“人人”之类,虽然有时是合适的,但较之不那么绝对的词语如“有些”、“很多”、“不多”、“有时”、“通常”等等,需要给出多得多的证据。

检查并复核涉及他人品格的用语,尤其是涉及对手品格的用语,确保这些用语准确、得当。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十一

直观上,我们认为两个错误的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事实上,两个错误带来的仍旧是两个错误的命题而已。我们所讨论的这个谬误,可以用如下最简单的方式表示:“因为……已经完成,所以现在应该做……。”这些空格的选项可以是人类的任何行为,从善意举止到丑恶罪行。

这个论证的推理有赖于如下假设:先例独立决定未来的行为。实际上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在决定先例是否有借鉴意义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事物酸本身的性质。

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然而一旦谬误出现,接下来人们都将拜倒在非理性之下,以至于非理性的推理和行为是如此显而易见。历史的篇章写满了这种谬误的例子,而且常常以最宏伟的规模出现。

“他们先做了,所以我们应该以牙还牙。”但是,如果他们所做的是错的,我们的行为就成了一种报复,双方都是错的也不能使这种行为立刻变成对的。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十二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 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

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会,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

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

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

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

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

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

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

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

例子: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

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吗,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阿q一下。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

例子: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

协议书有逻辑错误汇总篇十三

写作中,一直都对逻辑的使用是有要求的。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研究人的认识知性阶段思维规律的学说,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质。

平时的新闻写作中,不易被人察觉到的错误,有时候就是逻辑错误(本质是语言表达上的逻辑错误)。往往在自述观点式的文章中,或者在批驳他人观点的文章中,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表达逻辑错误,而让此类文章失去应有的价值。

今天,我们来从反面例子中看一下,写作中常见的15种逻辑错误都是如何犯的。对照检查,学习提高!

1.以偏概全。

定义:依据不充分的例证得出普遍的结论。

示例:“我的舍友说她的哲学课很难,我的哲学课也很难,因此,所有的哲学课必定都很难!”

分析:本例的依据仅为两个人的感受,是不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建议:检查所选用的例证:是否只有不多几个人的观点或者经历?如是,则应考虑是否需要增加证据,抑或缩小结论涵盖范围。(注意:本例结论若改为不那么绝对的“某些哲学课对某些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则不属于“以偏概全”。)。

采编提示:在涉及一些经济领域(或成就)报道中,切忌使用“最”这样的表述,因为无论记者采访到多少详实的数据,都不能涵盖此领域所有的特征,在表述中,记者要谨记,防止“以偏概全”!

2.推不出。

定义:给出的论据的确能够支撑某种结论,然而却非欲论证的结论。

示例:“惩罚的严厉程度应当与违法的严重程度相吻合。现如今,对酒后驾车的惩罚也许不过只是罚款。然而酒后驾车乃是非常严重的违法,可以导致无辜行人的丧命。因此,酒后驾车应当适用死刑。”

分析:这里的论据实际上可以支撑若干结论,例如“对酒后驾车应当严惩”等等,但却不能支持适用死刑的正当性。

建议:分清论据与结论。检查论据,看它们可以客观地给出什么结论。检查结论,看它需要什么论据作为支撑,然后检查实际是否给出了这样的论据。“推不出”的逻辑谬误往往发生在结论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绝对之时,因此,如果所提主张较大,则应特别小心仔细。

采编提示:新闻报道中,时评这种体裁是常见的。面对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媒体通过言论及时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这是媒体应尽的社会职责。不过,在时评写作中表述最终观点时,一定要慎重推敲,避免发生“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3.事后归因。

这一谬误的名称来自拉丁语“posthoc,ergopropterhoc”,意为“后此,故因此”。

定义:认为事件甲之后发生了事件乙,因此事件甲导致了事件乙。有时,时间上似乎相互关联的两件事,实质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换言之,相互关联并不等于存在因果关系。

示例:“琼斯总统提高了税收,之后暴力犯罪上升。因此,琼斯总统对犯罪上升负有责任。”

分析:税收增加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犯罪上升的一个因素,但本例并未揭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建议:要避免“事后归因”,本例的论证就需要给出一定的解释,阐明税收增加如何最终就会引起犯罪上升。因此,避免这一谬误的办法就是:如果要说甲导致乙,就还应说明甲如何导致乙,而不能仅仅说是因为甲先发生乙则后发生!

采编提示:记者对于一些生活中采访到的事实、数据,要认真分析,在不明确或者没有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帮助一起分析之前,一定要小心求证,切不可在罗列事实之后,直接推出“因果”关系,并以此作为报道的最终观点。这样,虽观点是好的,但由于逻辑上存在“瑕疵”,因而报道本身是站不住脚的!

4.滑坡谬误。

定义:声称某事之后将会发生一连串通常是可怕的后果,但却并无充分证据支撑该推论。这样的推论事先假定,只要我们踏上了“滑坡”,就不可能中途停住,于是就必定会一路滑跌到沟底。

示例:“动物实验有损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不尊重生命,即可能越来越容忍诸如战争及杀人等等暴力行为。那么,社会将很快就会沦为战场,人人都会时刻担忧自己的生命。这将是文明的末日。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可怕结果,应当立即宣布动物实验为非法。”

分析:非常明显,这一系列事件未必就会件件发生。即使认同动物实验的确危及对生命的尊重,而不尊重生命可以导致容忍暴力,但到此也可能就到了滑坡事件的终止点:我们也许不会非得一路滑跌到文明的末日。因此,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接受“必须宣布动物实验为非法”的结论。

与“事后归因”类似,“滑坡”谬论迷惑性也很强,难以识别,因为有时的确可以预知某事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建议:检查论证中属于“如果甲,那么乙,而如果乙,则丙”之类的连锁引申,确保事件系列关联合理。

采编提示: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尤其在言论的写作中,经常会在文章的最后,记者会作出“延伸”性的表述,一不小心就可能犯这种“滑坡谬误”的逻辑差错。其实,就事论事就足矣,切不可随意推导出没有事实依据的结论。

5.类比失当。

定义:很多论证需要类比两种或更多事物、观点或情形。如果所比较的两件事物就所讨论的问题而言实际上并非真正类似,这种类比就不恰当,基于其上的论证也就存在“类比失当”的逻辑谬误。

示例:“枪支和铁锤一样,都是可以杀人的工具。限制买铁锤是荒唐的,因此限制买枪支也同样荒唐。”

分析:的确,枪支和铁锤有共性,但是,这些共性却并非限制购买枪支的主要理由。实际上,限制枪支乃是因为枪支很容易用于远距离大规模杀人,而这一特性铁锤却没有。因此,这样的类比是不恰当的,而据此给出的论证也同样不恰当。

建议:搞明白对于论题来说哪些才是关键属性,再看所比较的两个事物是否都具备这些关键属性。

采编提示:新闻评论中,有的记者常会运用“类比”的手法写作,看似其选择的“同类”属性似乎有关联,但事实上对于事物本身的关键属性,记者未必真的搞懂了,因而这样的“类比”评述,无论论述手法和遣词造句如何地娴熟,如果说“类比不当”,那么结论显然是个假命题。

6.诉诸权威。

定义:为使论证更为有力,我们往往举出权威资料、权威论点作为参照。然而,如果只是举出某个实际并非专家的名人,用来说服别人,那就犯下了“诉诸权威”的逻辑谬误。

示例:“我们应当废弃死刑。例如影星guyhandsome公开表示反对死刑。”

7.诉诸公众。

定义:利用大多数人都期望受欢迎、主流的这种心理,从而赢得受众的支持。其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从众谬误”,即试图说服受众采取某一行动或接受某一说法,只因为(据说)非常多的人们都这样。

示例:“同性恋婚姻很不道德。70%的美国人都这样认为!”

分析:虽然在决定需要对什么问题立法方面,大多数美国的意见是有关系的,但是他们的意见却无疑不能决定某事是否符合道义。

建议:谨记——流行的观点并非总是正确!

采编提示:“从众”心理,是大多数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并不客观真实的心理。作为新闻报道,媒体是不能被“公众”带着跑偏。媒体,时刻要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审视社会,报道中既不能违背法律规范,也不能违背伦理纲常与道义准则。这样,才能保证报道的可信度。

8.诉诸怜悯。

定义:指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接受自己的结论。

示例:“我考试应该得高分,因为我的小猫病了,我又得了感冒,我的学习是很艰难的!”

分析:所给出的理由貌似很相关,但实际上逻辑不通。

建议:确保没有仅仅只是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认同自己的观点。

采编提示:新闻报道中通过一些事实,可以激发出读者的“侧隐之心”,但记者切不可随意在文章中生发出相关结论。只有结论与引发侧隐之心的事实有着强逻辑关系,才能在文中表达观点。否则,就只陈述事实,而不轻易发表观点。这才是上策!

9.诉诸无知。

定义:这一谬误基本上等于说:“目前关于这个问题没有谁能够给出结论性证据,因此,应该接受我对这一问题的结论。”

示例:“人们都一直在努力证明上帝的存在,但迄今尚无人能够证明。因此,上帝并不存在。”与此异曲同工的说法则是:“人们一直试图证明上帝并不存在,但迄今尚无人能够证明。因此,上帝确实存在。”

分析:这两种论证都是利用证据不足来支撑结论的正确性。

建议: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已经指出证据不足而又依据证据不足得出了某种结论的那些部分。

采编提示:新闻报道中,对于“证据不足”的事实,是绝对不可以下结论的。尤其在对一些尚未审判结束的公众关注的案件的报道中,特别要注意。法律中,有时候会遇到“从未出现的判例”的情况,在没有正式的法律审判文书公开之前,记者切不可为了“讨好公众”忙下判断。

10.人身攻击及“你也一样”

定义:“人身攻击”及“你也一样”,类似“诉诸权威”,都是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身而非论证、论据。这两类谬误会说“不应相信某某人的看法”,因为某某是坏人(人身攻击),或者伪君子(你也一样)。针对对手其人而非对手的论证。

示例:“dworkin出版了若干专著,认为很多描述都会伤害女性。但是,dworkin是个丑八怪,因此不值得相信。”

分析:这里对dworkin的长相的刻薄描述,与她的论证是否有力毫无关系。

“你也一样”的例子:假定父母告诉你不能吸烟,因为有损健康、费钱等等,而你回答说:“我不听,因为你在我这个年龄也抽烟。你也这样!”但是,即使父母在过去也做过他们现在反对的事情,这一事实也无损于他们的论据(吸烟有害健康而且费钱)。

建议:务必专注于对方的论证,而非对方的品格。

采编提示:新闻报道中一般极少见到对某一个人的“人设”进行公开评论的文章,如果有,那么就要切忌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式的论证。

11.草人谬误。

定义:预测对方可能的论据,先发制人先行反驳之,的确可以增加说服的力量。但“草人”谬误(也称”稻草人“)则是先把对方的观点变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版本,然后将其驳倒从而得分。先把对手描述为”稻草人“,然后驳倒”稻草人“,就仿佛驳倒了对方。这是空想。

示例: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分析:小明的观点只就”教育“这一件事来说,而”小红“事实上夸大了对”小明“的判断,随意引伸到了”爱国层面“的表现,因此,这种论证中存在明显的逻辑谬误。

建议:在辩论之时,我们面对”对手“要宽容厚道。陈述对方的论点时应该尽量做到有力、准确,并且能够将心比心。驳倒对方最有力度的观点,那才是真正的成就。

采编提示:这种逻辑错误,在新闻报道中,也要避免。有时候,批驳公众中的不好的观点或是认识时,一定要站在同一个范畴里来讨论,切不可人为夸大了所辩论的范围,跑到另一个层面去试图驳倒”对方“。

12.转移论题。

定义:指在论证过程中偏离正题,转向某一次要问题,从而转移人们对要害问题的注意力,之后的论证往往再不会回归原题。

示例:“考试分析采用曲线形式才最为公平。无论如何,师生关系融洽的话,教学效果就更好。”

分析:不妨将这里的论据及其结论各自单列出来,看看其中存在什么问题:

论据:师生关系融洽的话,教学效果就更好。

结论:考试分析采用曲线形式才最为公平。

这样就看得很清楚:论证偏离了正题——能够使人融洽相处,并不一定就更公平;

公平与正义有时需要我们做出某些将会导致矛盾冲突的事情。实际上,上述论证并未给出能够支撑“曲线更公平”的任何证据。

建议:借用提纲形式,把论据与相应结论分列出来,看看论证中提出了多少问题,各个论据能否支撑相应结论。

13.窃取论题。

定义:“窃取论题”就是要求读者径直接受结论,但其论证要么是建立在与结论内容相同的论据之上(即所谓“循环论证”),要么就是略去了论证以为依据的某一重要(然而可疑的)假定。

示例:“主动型安乐死在道义上是可以接受的,协助他人死亡从而摆脱痛苦乃是正当的,符合伦理的。”

分析:试将这一论证的论据及结论分列如下:

论据:协助他人死亡从而摆脱痛苦乃是正当的,符合伦理的。

结论:主动型安乐死在道义上是可以接受的。

同一个意思重复了两遍!

这等于在说:“主动型安乐死在道义上可以接受,因为主动型安乐死在道义上可以接受”,这样的论证并未给出任何真正的理由。这里的论证“窃取”(亦即规避)了真正的问题。

补上缺失的那些命题。如果这些命题存在争议,而又被含混敷衍过去,那就可能发生了“窃取论题”谬误。

检查一下论据所表达实质内容(虽然说法不同)是否与结论相同;

如果是,那么就属于“窃取论题”。要旨在于:务必不要把试图论证的问题用作假定或者无可争议的证据。

采编提示:在新闻报道中,有时候我们表达观点展开评论时,切不可”车轱辘话“来回说,对于要论证和表达的内容,一定要事先列出逻辑表,仔细核查有无错误,这样才能尽可能让你的评论有理有据、没有差错。

14.虚假两分。

定义:设法让人认为只有两种选择,然后排除其中之一,于是便剩下似乎是唯一的答案,亦即论证想要的首选答案。但是,实际上往往存在很多其他选择,而不仅只有两个。

示例:“大楼的状况很糟,要么把它拆掉重建,要么继续拿学生的安全冒险。显然,不应拿人的安全冒险,所以必须把大楼拆掉。”

如果只有若干教室破损,那么可以不给这些教室排课。

建议:在对方声称只能二者选一的时候,注意检查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尚未提到;

如果有,就不应略去不谈,而应该也给出排除的理由。

采编提示: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处理解决办法,大多不是“二元”论的。记者如遇到相类似的表述时,要多想想,慎重表述,尽可能不轻易下判断,要让公众(读者)多做“选择题”,而不是做“二选一”式的判断题。

15.词语歧义。

定义:在论证中某一重要词语的两个或更多含义之间游移不定。

示例:“向慈善组织捐助是正确的,因此,慈善组织向我们要钱也是正确的。”

分析:这里“正确”(right)一词有歧义,既可以指对的或者好的,也可以指权利。有些论证会有意偷换词语含义,常见的此类词语有“自由”“正义”“正确”。

建议:保证在论证中所使用的主要词语的含义前后一致,没有歧义。

逻辑差错的排查。

以下是查找论证中逻辑谬误的几个方法:

站在反对相关结论的角度,反观论证中哪些部分比较可疑,哪些部分最为薄弱,然后重点加强这些部分。

列出论证的各个要点,在其下方分别列出相应的证据,这样也许就会发现某个提法并无过硬证据,或者可以更为严格地审查所采用的证据。

了解自己特别容易发生哪些逻辑谬误,检查自己的文章中是否出现这些谬误。有些人频频“诉诸权威”,有些人则更容易“类比失当”或者发生“草人”谬误。重读一下自己以前的文章,看看是否存在今后需要注意防范的某种逻辑谬误。

注意宽泛的说法,它们较之有所限制的说法需要更多的证据。说法中若有涵盖全部的词语如“所有”、“非”、“无”、“每个”、“向来”、“从不”、“无人”、“人人”之类,虽然有时是合适的,但较之不那么绝对的词语如“有些”、“很多”、“不多”、“有时”、“通常”等等,需要给出多得多的证据。

检查并复核涉及他人品格的用语,尤其是涉及对手品格的用语,确保这些用语准确、得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