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范文(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3:36:50 页码:13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范文(精选10篇)
2023-11-18 13:36:50    小编:ZTFB

建议信是一种以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主要内容的书信。总结应该从实际行动中提炼出重要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保小贴士,希望大家能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篇一

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综合英语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重任.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师资配备、课程课时数、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还存在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综合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实行分层教学以及合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方瑞芬作者单位:安徽池州学院刊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afterschool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综合英语教学现状任务型教学分层教学评价方式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篇二

中医临床其他课程的是以中医内科学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专业课。把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学习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诊疗疾病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应用加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文针对中医内科学的课堂理论和授课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1表图教学法。

表图教学法可以简单明了的把重点知识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思维能力,快速的掌握知识点,有效的增强了学习效果。中医内科学的病症比较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而且会涉及很多方面,教材内容条理性不强,易导致学习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学习成果。而应用表图教学方法,可以把各个病症的病因、病情发展过程、症型以及代表方以表图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疾病,达到理解知识點的效果。

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多数学生认为中医内科学中的内容比较难记,但是在临床实践时,只有掌握好知识点,操作起来方可得心应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研究和分析中医内科学中比较有优势的记忆方法,其中通过联想来加强记忆的方法,称为联想记忆法比较常见。比较相近、相反以及相似的事物之间比较容易联想[1]。应用联想记忆法,一定要注意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指导患者从不同方面总结规律。比如:肺胀痰浊壅肺证、痰湿蕴肺证、喘证痰浊阻肺证,这三种疾病症状类似,均有着痰多、咳嗽等临床症状,但是症状表现的程度不同,痰湿蕴肺证主要症状就是咳嗽,可以应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进行调理,肺胀的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咳痰以及胸部膨满,可以应用三子养亲汤或者苏子降气汤,喘证的主要症状就是气喘,可以应用汤和三子养亲汤。在对学生授课过程中,讲述病症时,可以与其他相似的病症一同讲述,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记忆。

3互动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在对中医内科学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不知从何时进行学生,明显动力和学习兴趣不足,而在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的.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加强教学效果。

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达到监督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授课前10min对上节课堂重点知识进行提问,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师生互动,有助于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在授课时,因为中医内科学与很多内容都存在一定关系,比如一个处方可以应用于多个病症,很多病症的治疗方法、临床表现均有着相似的地方,教师在授课时,会对一些联系性较多的内容进行提问,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比如: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疗方法中有三子养亲汤,教师会对学生提问,之前学过的病症中还有哪些病症可以应用三子养亲汤。讲到喘证时,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哮喘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症状等。有助于学生掌握哮症和喘证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老师讲解完之后,预留10min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提问,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和研究,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反复的进行提问,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动力和兴趣。

4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讲述给学生,特别是遇到的一些危重、疑难的病例[2],让学生明白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性和专业性,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5举例教育法。

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把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临床中,教师可以讲解完一个病症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相似的病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探讨。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判断出疾病的病名,同时说出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及处方[3],采取提问的方式或者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之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6多媒体教学法。

因为课本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应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像和声音能把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展现出来,比如:讲解哮病的时候,可以把哮病的发作时的情况以视频的方法播放出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哮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加深学习。

7学生试诊。

在授课时,让学生到病房对患者进行试诊,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辩证和具体治疗方案[4],之后让学生在旁,观察教师如何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8总结。

学习知识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学辉,王振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之我见[j]。光明中医,2010,25(5):897。

[2]张淑香。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质量[j]。光明中医,2011,26(9):1937—1938。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篇三

摘要: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和生态效益开发重任,传统的单一林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动态发展和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以及资源条件、产业环境等决定了我国林业发展模式必须向多功能的方向转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旨在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多功能发展;可持续经营;存在问题;方法途径。

多功能林业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对其初步的定义是林业发展规划、培育恢复、经营等过程中,从全局性的角度,依据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选择一个与相关社会系统、生态系统融洽的林业发展功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行业部门,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和使命。我国应该从不同角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林业发展进行干预,最大程度的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在生态系统中获取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文章就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多功能林业。

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林业的发展模式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林业的发展要始终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所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众多林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并且对我国林业的继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林业产品生产的单一性,单一性的林业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单一的林业产品生产会造成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严重影响环境的质量;第二,我国生态林业发展模式和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之间处在较大的矛盾,例如,将生态林业发展模式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就会处在尴尬的位置,反之亦然。所以这两种模式也不能引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篇四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典故,民间传说、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对比式教学方法。

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3.2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3.3直观教学方法。

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5。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7。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6。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篇五

学好中医内科学关键是掌握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审证求机。机即病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理,即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内经评文》:“病机者,病源与病舍、病证之交际也;病源是叙其所由生;病机是叙其所由成。”《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周仲瑛国医大师认为: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随病因的种类、作用强度、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表现不同的病理状态,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通过辨析疾病的外在表现,把握疾病的本质,获得辨证的结论。这个审证求机的过程就是厘清病机的过程。多种致病因素和不同人体排列组合会产生多种病理过程。粗略估算,常见的外感、饮食、情志、久病、劳欲五因与患病体质气、血、阴、阳亏虚及内风、气、火、痰、热、瘀、水等邪实排列组合的结果会产生50多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再参考五脏等因素,至少会出现200多种,说明内科疾病的病理过程非常复杂。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分析病机的一些规律,加以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1总体把握病机的五个层次。

高屋建瓴地了解病机的各个层次,有利于整体把握疾病。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为例,病机可概括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疾病病机、证机概要、症状病机五个层次。基本病机是对所有疾病的病机总括,在疾病状态下,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破坏了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使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因此基本病机大致可概括为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系统病机是针对心肝脾肺肾等各系统失常提出的病机,如肺系病机以肺失宣降为主;心系病机以心脉痹阻,心神不宁为主;脾(胃)系病机以脾失健运为主;肝系病机以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为主;肾系病机以肾失开阖为主;等等。疾病病机是针对每一具体疾病提出的病机,如咳嗽病的病机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心悸病的病机是心神不宁;泄泻病的病机是脾病湿盛;黄疸的病机是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水肿的病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等等。证机概要是针对疾病中每一证型提出的病机,如心悸心血不足证的证机概要是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心阳不振证的证机概要是心阳虚衰,无以温阳心神;瘀阻心脉证的证机概要是血瘀气滞,心脉痹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水饮凌心证的证机概要是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等等。症状病机是指每个疾病证型中的症状产生的机理,如头晕目眩在心悸心血不足证中的症状病机是血虚不能上承。

2厘清疾病病机的五个部分。

疾病病机是由于特定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状态。在上述五层病机中,疾病病机最重要,直接决定证机概要和症状病机。它由五个部分组成:病变部位、病理性质、病理因素、疾病基本病机、病理演变。疾病病机的空间构架是立体的,同一疾病中,由病位、性质、病理因素等组成多个不同时相的病机,每一个时相就是一个辨证单元,反映该病某一证型的证机概要;同一疾病不同的时相在同一患者身上按时间顺序出现,即纵向延伸就是疾病的病理演变,因此一个病人吃中药需要经常调整处方以适应病情变化。同一疾病的不同证机概要在不同患者身上出现,就组成该病的广度,这是为什么不同的个体生同样的病,却不能用相同的药治疗,即“同病异治”。同理,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则需“异病同治”,当然,还需结合辨病。

3确定病位的三个相关。

病位理论在中医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科疾病常见病位有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脑等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部分涉及肢体、关节、经络等。疾病的病位包含所在脏腑经络的本脏病位,及其所涉及的其他脏腑经络的他脏病位,又称整体病位。中医学把人体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局部的病变除了与本脏有关外,还与其他脏腑有关。这个关系主要有五行相关、功能相关、脏腑表里相关。五行相关主要是本脏和他脏之间的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等关系。如肺痨病篇,病位本在肺,早期以肺阴虚为主,瘵虫乘袭;肾为肺之子,母病及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见骨蒸潮热;肺虚不能制肝,木火刑金,肾虚不能养肝,故肝火旺盛,见性情急躁易怒;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见虚烦不寐、盗汗;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不足,大肠失于濡润,可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脾为肺之母,肺虚子盗母气,则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而见疲乏、食少、便溏等。所以肺痨的病位以肺为主,其传变通过五行相关涉及五脏。功能相关是指在某一特定功能上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相关,《景岳全书肿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为病……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治在脾”;血液运行和心、肺、脾、肝、肾相关;等等。脏腑表里相关指疾病通过脏腑的表里关系互相影响。如淋证日久由膀胱及肾,黄疸的病位在肝与胆,等等。以上三种关系是最常见的病位关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病变的部位还可能发生变化,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等。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手段增强了我们传统的视、触、叩、听能力,使中医疾病的病位概念得到延伸,教学及临证时在辨证的基础上,还需与辨病相结合,使病位辨证更准确。

4明辨病理因素的四大特性。

病理因素,亦称之“第二病因”,以区别于导致疾病发生的“第一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又称“内生之邪”。常见病理因素有痰、饮、风、火、瘀、滞、燥、食滞、火毒、湿毒、水毒、瘀毒等,它们是代谢产物,又重新作用于机体致病。病理因素通常具有特异性、兼夹性、转化性、损伤性等特点。各个病理因素所对应的临床症状具有特异性,如肝气郁滞所致的气滞,必有气机走窜胀闷疼痛的特征。致病的病理因素还具有兼夹性和转化性。兼夹性是某种病理因素易与其他病理因素结合致病,如内风易与痰邪结合形成风痰,风与湿邪结合形成风湿,等等。转化性是指一种病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向其他病理因素转化,如气郁化火、火盛动风、气滞血瘀、气郁痰阻等。病情复杂时可以出现多种因素的兼夹和转化,如中风是风、火、痰、气、瘀等多种因素的组合。损伤性是指病理因素致病可伤害机体的功能,损伤人体的`正气,还可以在疾病过程中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促使病情恶化,影响预后。例如癌病的病理因素有湿毒、瘀毒、火毒兼夹,日久必然因湿盛,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火毒内盛,耗伤阴液,终至气血阴阳亏虚,预后极差。

5分清病性判断的两大要素。

中医内科学中病理性质主要由两大要素决定。

5.1以八纲属性进行分类。

八纲属性,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实际运用中主要是寒、热、虚、实四纲。阴阳,既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两个纲领,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分别从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不同侧面分析、概括病情,但只说明疾病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不能反映疾病的全貌,而阴阳两纲则可以对病证进行总的归纳、分类。因此,阴阳两纲可以统帅其他六纲而成为八纲的总纲。阴阳辨证具体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辨别阴证和阳证;二是辨别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景岳全书》:“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表、里为病位,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的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通过表里辨证,可以了解病邪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及病变发展的趋势,从而取得治疗的主动权。寒热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阴盛或阳虚多表现为寒证,即所谓“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阳盛或阴虚多表现为热证,即所谓“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通过寒热辨证,可以了解病证的性质,为治疗上确定采用温法或清法提供依据。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机体的邪正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寒热虚实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寒化为热,热盛伤阴,阴虚火旺,壮火食气,气阴耗伤,日久气伤及阳,终至阴阳两虚,阴竭阳亡。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不同条件及不同的部位可出现不同的转化,形成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5.2以标本缓急判断病性。

中医内科学中的病理性质还包括标本、虚实、缓急,《内经》云:“知标知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即内在本质;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即外在表现。如正气与邪气,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和症状,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先病与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表病与里病,里病为本,表病为标;虚与实,虚为本,实为标;病情的缓急,急为标,缓为本。虚指气血阴阳亏虚;实为邪实,指上述病理因素。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邪实损伤正气导致正虚;正虚亦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邪实。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证对于复杂病机,厘清标本虚实,对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尤为重要。所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甚者独行,间者并行”,均是基于对病性的正确把握进行的。

6突出病机归纳的四个要点。

对于疾病的治疗,必须审证求机,掌握疾病的基本病机。疾病层面上的病机概括通常用四字一组的病机术语进行描述,其内容由病位、病理因素、病理性质、功能失常四个要点组成。如胸痹病的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不通则痛;病位在心之血脉;病理因素多为阴寒、血瘀、气滞、痰浊;病理性质属实或虚实兼夹;功能失常是指痹阻不通则痛。其次要掌握证机概要,临床上每种疾病由多个病理因素影响多部位,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对应不同的证型,它们的病机证素包含上述四要点,反映疾病在某个阶段的病理特点,指出疾病的主要矛盾。例如咳嗽病的疾病病机是肺气上逆,但针对该病的每个证型其病机证素各不相同,风热犯肺证是由于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痰湿咳嗽证为脾失运化,痰浊上渍于肺,肺失宣降;肝气犯肺证为木火刑金,上逆侮肺,肺失宣降。上述“风热”、“痰湿”、“痰浊”、“火”均为病理因素,病性属邪实;“肺”、“肝”为病位;“肺失宣降”、“肺失清肃”均为功能异常的表现。相对于疾病的基本病机,证机概要更加具体,是论治的依据,在它的指导下每个证型才能进行立法选方用药,指导有效的治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证求机水平,准确把握每个疾病各个证型的病机证素十分必要。

7明了病理演变和转归的三个方向。

病理演变即病理转化,是指疾病发展、转归全过程的动态变化,包括证与证之间的转化和一病向他病的演变。通过对上述病位、病理因素、病性的认识,对疾病转归、预后做出估计。病理演变和转归的三个方向是:正盛邪去,疾病向愈;正虚邪恋,病情迁延;阴竭阳亡,病人死亡。第一种情况多见于正盛邪去,或阴阳恢复平衡,或气血渐充,这是最好的转归。如感冒、咳嗽等的痊愈。第二种情况见于邪盛,正虚无力抗邪,病情迁延,如黄疸之阴黄,迁延不愈,可发展成鼓胀。第三种情况见于邪气很盛,损伤正气至阴竭阳亡,或正虚暴脱,均可导致死亡。了解疾病的演变和转归,对发病学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意义。如肺痈的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是同一个疾病不同证型之间的转化;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的转化,或水肿和癃闭的转化是不同病之间的转化。掌握疾病的演变和转归对于了解预后,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治疗的主动地位意义重大。

8结语。

综上所述,厘清中医内科的病机,可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进行全面的认识,整体把握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调护,才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使临床诊治疾病的思路更加客观、具体、科学、合乎逻辑,满足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变化无穷的要求。这是作为中医内科学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面对临床,体会中医学的奥妙。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篇六

中医临床其他课程的是以中医内科学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专业课。把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学习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诊疗疾病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应用加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文针对中医内科学的课堂理论和授课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1表图教学法表图教学法可以简单明了的把重点知识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思维能力,快速的掌握知识点,有效的增强了学习效果。中医内科学的病症比较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而且会涉及很多方面,教材内容条理性不强,易导致学习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学习成果。而应用表图教学方法,可以把各个病症的病因、病情发展过程、症型以及代表方以表图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疾病,达到理解知识點的效果。

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多数学生认为中医内科学中的内容比较难记,但是在临床实践时,只有掌握好知识点,操作起来方可得心应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研究和分析中医内科学中比较有优势的记忆方法,其中通过联想来加强记忆的方法,称为联想记忆法比较常见。比较相近、相反以及相似的事物之间比较容易联想[1]。应用联想记忆法,一定要注意前、后章节之间的联系,指导患者从不同方面总结规律。比如:肺胀痰浊壅肺证、痰湿蕴肺证、喘证痰浊阻肺证,这三种疾病症状类似,均有着痰多、咳嗽等临床症状,但是症状表现的程度不同,痰湿蕴肺证主要症状就是咳嗽,可以应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进行调理,肺胀的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咳痰以及胸部膨满,可以应用三子养亲汤或者苏子降气汤,喘证的主要症状就是气喘,可以应用汤和三子养亲汤。在对学生授课过程中,讲述病症时,可以与其他相似的病症一同讲述,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记忆。

3互动教学法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在对中医内科学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不知从何时进行学生,明显动力和学习兴趣不足,而在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的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加强教学效果。

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达到监督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授课前10min对上节课堂重点知识进行提问,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师生互动,有助于加强学生主动学习。在授课时,因为中医内科学与很多内容都存在一定关系,比如一个处方可以应用于多个病症,很多病症的治疗方法、临床表现均有着相似的地方,教师在授课时,会对一些联系性较多的内容进行提问,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比如: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疗方法中有三子养亲汤,教师会对学生提问,之前学过的病症中还有哪些病症可以应用三子养亲汤。讲到喘证时,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哮喘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症状等。有助于学生掌握哮症和喘证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老师讲解完之后,预留10min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提问,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和研究,回答问题时,教师也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总而言之:反复的进行提问,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动力和兴趣。

4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讲述给学生,特别是遇到的一些危重、疑难的病例[2],让学生明白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性和专业性,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5举例教育法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把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临床中,教师可以讲解完一个病症之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相似的病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探讨。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判断出疾病的病名,同时说出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及处方[3],采取提问的方式或者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之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6多媒体教学法因为课本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应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像和声音能把患者的临床表现情况展现出来,比如:讲解哮病的时候,可以把哮病的发作时的情况以视频的方法播放出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哮病的临床表现,有助于加深学习。

7学生试诊在授课时,让学生到病房对患者进行试诊,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辩证和具体治疗方案[4],之后让学生在旁,观察教师如何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8总结学习知识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更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学辉,王振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之我见[j].光明中医,2010,25(5):897.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篇七

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积极地研究和开展武术散打运动,于是武术散打比赛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比赛之中的技术含量自然也变得越来越高。正确、合理地运用腿法不仅能击中对手获得直接的得分,而且还能巧妙地给对手造成重创,使其被“强制读秒”,甚至还可能由此而直接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我们应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运动员腿法技术的实战性和有效性,并加强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关键词:武术散打;腿法;协调;实战性和有效性;心理素质。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积极地研究和开展武术散打运动,于是武术散打比赛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比赛之中的技术含量自然也变得越来越高。从众多的散打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正确、合理地运用腿法对于选手取得比赛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腿法技术不仅能击中对手获得直接的得分,而且还能巧妙地给对手造成重创,使其被“强制读秒”,甚至还可能由此而直接取得最后的胜利。从历史发展来看,腿法一直是我国武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一寸长,一寸强”的说法。散打规则中还规定击中对手头部的得分定为两分之后,腿法在比赛之中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大地提高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腿法在武术散打中的运用来进行研究。在此,笔者就对部分运动员的成败进行剖析,以期为武术散打运动的训练提供实践性的理论依据。

一、腿法技术在散打比赛中的运用情况综述。

分析不同级别的散打比赛,我们很容易发现,多次地运用腿法技术是其共同特点,但国际比赛与国内比赛中腿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中国际性武术在在主动进攻和双方近距离拼打后相互脱离时利用的频率较高,而国内的武术散打比赛则主要地主动进攻和防守反击之进较多地运用腿法。产生这一区别的原因就在于国外运动员多擅长拳法和摔法,在比赛中表现出“主动进攻、以攻对攻”的特点,多是在中、近距离进行拳法和摔法的较量,这就使得双方运动员在反击之时难以施展自己的腿法。而脱离瞬间,双方距离拉大,这就给其以腿来打击对方制造了机会。就打法来说,脱离瞬间常见的打法是踹腿击头和弹踢对方小腿为主,而击点则主要是对手的躯干和腿部。从最终效果来看,以腿法致使对方被强制读秒的比赛并不多见,仅有两例;在用腿法攻击对方的时候被对方反击到台下的有三例,双方同时下台的有五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双方运动员都较好地保护自己的上体,以腿法攻击对方非但不容易得分而且还很有可能会遭到对手的反击,因此一般来说谁也不敢在比赛中轻易地出腿攻击对方的头部;二是国外有不少散打运动员是由拳击或摔跤运动员转型过来的,其自身下肢的柔韧性不是太好,即便是在比赛中出现了适合运动腿法的机会,也难以灵活快速地进行高腿攻击。当然,在整场比赛中能运用腿法给对手造成连环攻击的现象就更不多见了,多是与拳法结合在一起形成连招组合来进行的。

二、散打比赛中腿法应用的成败探究。

从不同重量级别的比赛来看,48公斤、52公斤、56公斤、60公斤、65公斤、70公斤几个级别中获胜的运动员中,运用腿法的成功率分别是26.7%、24%、56.6%、35%、59.3%和38%,得分率分别是17.6%、40%、78.9%、26.6%、90%和44.4%。从多场比赛来看,65公斤级的俄罗斯运动员运用腿法的成功率和得分率所占的比重较大,分别是59.3%和90%,而他们依靠拳法和摔法的得要率仅占10%。俄罗斯选手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地运用腿法原因就在于该国运动员具有腿击力度大、出腿速度快,能准确地把握出腿的时机,并将腿法与重拳娴熟地结合在一起给对手造成连续的攻击。出腿时机好、速度快就会让对方防不胜防;而较大力度的腿法给对方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对方多不敢直接给予反击;如果再用重拳来配合腿法,就使得对方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保护头部上而无法顾及对身体的保护。就其腿击的特点来说,主要是以左、右低侧弹腿来攻击对方的下盘。紧随其后的是我国的56公斤级散打运动员,其腿法得分率为78.9%。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该项比赛的运动员腿法技术较为全面,不管是在主动进攻过程中还是在防守反击过程中都能做到灵活地应用,并且不断变换打击位置,在近距离、中等距离和远距离的拼打过程中随时都能出腿攻击对方。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我国运动员在散打比赛中对前侧踹腿技法的应用十分巧妙和娴熟,往往能成功地击中对方的手部、胸部和腹部获得直接得分。

以上是对散打比赛中腿法应用成功的案例的分析,对运用腿法失败的案例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导致腿法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说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受运动员自身腿法技术和技能素养的影响,不少运动员的腿法技术动作过于单调,出腿速度较慢,而且打击点也不够准确,这使得其腿击毫无攻击力可言,往往刚刚要出腿就遭到对手的反击。其二是受对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和运动员自身的应变能力的影响,如果对手是擅长防守和反击腿攻的运动员,腿击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如果运动员应变能力差,在情况发生变化时不能做出应有的反应,自然也不能施展腿法攻击。其三是受出腿时机的影响,能不能准确地捕捉和把握出腿时机,甚至是自己制造出腿时机是保证腿击效果的关键所在,如果出腿时机不当,则有可能非但不能击中对手,反而会受制于对手。从20我国60公斤和65公斤级的全国少年散打锦标赛的录像统计可知,侧踹技法中正面的有效攻击率仅约占3%,空击或无效踹中高达38%,出现抱缠局面或被抱摔的比例为35%,还有24%被对方反击。其四是受运动员的整体实战能力的影响,不管是智能不高、体能较差,还是运动员的拳术、摔术不佳,都会使运动员的腿击不能给对手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三、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建议。

1.由于腿法技术对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腿法的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手段来科学、合理地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的积极性和兴奋性,尤其是要加强下肢力量的练习。当然,在加强下肢的练习的同时,也应适当地安排一些上肢或腹部力量的练习,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发展。

2.在比赛过程中加强运动员腿法技术的实战性和有效性的训练。比赛实际上就是一种最好的训练方法。通过比赛,运动员会接触到不同性格特征的对手所表现出的不同打法,并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分析与辨别,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运动员能直接将自己的判断付诸于实践之中得到检验,通过检验不断地调整,这对于提高运动员自身腿法技术的实战性和有效性是极为重要的。

3.加强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武术散打比赛是一种激烈地拼打过程,激烈地拼打往往会使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能冷静地对对手的动作进行分析,一旦遇到来势凶猛的拳法、腿法或拳腿组合的进攻,就一味地后退和闪躲。这样一来就会使自身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取得比赛的胜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闪避的同时积极地寻找对方的动作破绽,不断地调整角度给对方进行反击,当对方使用拳法接腿法进攻时,使用侧踹腿进行反击,或者在对方使用腿法转换其他动作之前进行攻击,这样就可以抑制对方的腿法攻击并进而给自己主动进攻创造机会。

4.加强运动员身体素养的全面训练。武术散打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很高,激烈地对抗、凶猛地进攻、强有力地反击都需要运动员付出较大的体力,而腿法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就更高了。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应该加强体能训练,尤其是要加强运动员耐力的训练。就平时的训练来说,安排一些中长跑、弹跳等项目。

5.对于我国运动员来说,应该将腿法的训练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特别是要根据实战要求有效地培养运动员在紧急状态下如何运用腿法技术的能力,提高运动员蹬腿、侧踹腿的实战演练,不断提高运动员腿法技术的动作速度和攻击力,以有效地遏止对手、尤其是国个运动员的重拳和近身搂摔,最终实现技术与技能完美结合的“绝招”。

参考文献:

[1]张宜康,曹曦东.浅析武术散打中边腿腿法的运用评论[j].景德镇高专学报,(2).

[2]黄春林,毛智和.论武术散打运动员的主要心理特征和心理训练内容[s].湖北体育科技,(3).

[3]王志强.对发展散打运动的四点建议[j].中华武术,(1).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篇八

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始的思维方式,西方最初亦有象思维,如古文字的英语、俄语也是象形文字[5]。自从中国古代先贤认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产生了阴阳学说及“无(混沌)中生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象思维一直伴随着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从科学与技术的各个层面,引导与模塑了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并且使中医学在现今西方医学科技已达分子水平的状况下,作为一种东方医学仍自有立足点[6]。

象思维使中医学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时期,从具象至意象,构筑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阴阳学说、气化学说、开阖枢学说等)与辨证论治的模式(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气血辨证等)。象思维使中医学由点滴经验上升而构筑的理论体系,一如西方科学肇始的假说,非导源于逻辑思维,但最终可被逻辑思维所证实。爱因斯坦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象思维(包括阴阳思维、象数思维等)在中医学临证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这种直觉思维与意象思维的方式。下面举例证说明之。

1“春多痟首疾”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周礼天官》认识到四季多发病:云“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春天阳气升发,人体之阳气亦向上升浮,故有高血压病等宿疾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此为内伤杂病,外感尚有风为阳邪,风多袭上等因素)。同理中医养生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亦主要是因于顺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阳气变化。万事万物要顺应自然之象,为中医学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一如地窖、井水的冬暖夏凉,可为佐证。

2心肾阴阳水火气化学说对病因病理的阐释。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周易》中坎与离及既济与未济的卦画与卦象彰示了水火的关系———“水火一体”、“水在火中”、“火在水中”、“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水火交融才能交感”。以心肾阴阳水火关系阐释病因病理,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脉论第一》:“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已有论述,金元时期刘完素、朱丹溪亦多从“心肾水火相济”立论,但对心肾阴阳水火气化融会贯通,阐释病理机制的当推明代的周之干。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阐述了消渴之理:肺、脾、肾气化腐熟水谷,理同用釜与多层蒸笼蒸熟食物———釜下火如肾阳,釜中水如肾阴,中层蒸笼如脾的枢转,最高层蒸笼如华盖肺———肾的蒸腾(包括阴阳两方面)为腐熟水谷的根本,脾为枢转,肺通调水道与肃降气机为耦合关系。因此,治疗的根本在于脏腑的气化与气机升降出入的调适,而非单纯的“治形”。中医学较之西方医学,擅长调理机体内环境,从而常常在治未病与诊治功能失常的疑难杂病方面具有优势。

3《伤寒论》“方证相对”为一种直觉性思维。

从《五十二病方》至《黄帝内经》,中医学一直致力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终于在《伤寒杂病论》达到了顶峰[7]。《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实际上蕴含了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气血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因此,《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实为中医学辨证论治之魁首与“方书之祖”。但在临证思维方式中,《伤寒论》最被推崇的,当首推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提倡的“方证相对”思维模式。“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是在充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反映病理本质的主症,如少阳病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病之“自利不渴”,吴茱萸汤之“干呕、吐涎沫”,乌梅丸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栀子豉汤之“胸膈烦热”。这种思维模式从主症超越“辨证论治”之“理法”部分,直接飞跃至“方药”,实为一种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简约化了辨证论治,便于导向群体辨证之标准化与规范化,从而与现代循证医学接轨。

4药物气味厚薄与阴阳升降理论亦可为西药借鉴。

象思维中的意象思维结合阴阳思维,在中医学的方药理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古代药理水平欠发达时期,对药物的“取象比类”与“遣志荡象”为临床选择药物的主要思维模式。如金代张元素《用药法式》从气味厚薄、阴阳升降论药物功效。附子气厚故生热;麻黄味薄,为阴中之阳,故发汗而升上[8]。对同一种药物,往往采用其气“根升梢降”的假说:一般根用于上焦之病,身用于中焦之病,梢用于下焦之病,如导赤散中的生甘草梢用于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其法皆是取于自然。再如对药效的预测与其生活环境及外形有关:芦苇之根生于淤泥水中,中空,其能与淤泥水和平共处,自然会有良好的利水功效。这种见解符合辩证法思想,亦符合生物与自然为和谐整体的辩证与统一的思维方式。这种“道法自然”的直觉思维,体现了“大道无形”与大道“至精至善”。“医者,意也”同样可借鉴于西医药,可谓对药理指导用药的补充。如抗生素大多苦寒,久用伤阳,用于虚寒证的细菌感染,不仅无效,而且易致菌群失调的二重感染[9]。青霉素性寒,用于新产型乳痈,因“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冰”,用后使乳腺组织寒结久难消散,应用中药温透活血散结,疗效较佳等。

象思维是一种人类最本始的思维,象思维模塑与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是人类科学与艺术的宝贵财富。象思维使中医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的语境,从而为中医药现代化找到了立足点。象思维渗透入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各个层面,亦为西方医学提供了借鉴。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篇九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对商科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大学的服务定位特征,结合行程式考核在此课程中的应用,突出案例教学、小组学习、网上讨论及游戏互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制定的经管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及应用性。学好《微观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面对该课程繁多的理论假设、数理统计及图形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上课自主能动性及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内容庞杂的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清晰、明确的掌握并运用于实际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才能改善其教学效果。本文试图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基于行程式考核的创新方法,提出如何优化学习效果的建议。

文档为doc格式。

中医内科中级论文篇十

我国林业发展的主体资源是森林资源,所以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也要将森林资源作为主体。同时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平衡森林管理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大程度的发挥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其次,现在我国可持续森林管理逐渐演变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充分体现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之间的优势,实现生态产业、林业经营等多方面因素的和谐发展。

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多功能林业发展始终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始终将资源、环境、经济、人文、社会等统一起来,充分考虑这些基本要素,使得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能够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人文的健康发展。在多功能林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和价值,还要考虑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关心子孙后代的利益。其次,要保证多功能林业的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良好的条件,有目的性的将多功能林业发展与区域性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合理开发林业资源的同时,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实现保育与开发并举,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体现出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文明性特征体现出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文明性特征需要树立文明发展的理念,在理念支持的基础上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生产实践方式,形成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林业发展格局,选择符合文明标准的林业发展道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科技文明。其次,林业发展的文明行特征的凸显需要构建林业行业的`保障制度,创造制度的文明,积极促进林业产业文明的形成,最终实现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生态文明目标。最后,抓住林业资源优势,加快新林业项目的开发,创立经济技术合作型产业结构,积极吸引资金注入,拓宽文明产业发展的领域,与国内外同行业中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加强技术合作,构建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处理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社会经济法发展的规律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始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所以人类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建立在良好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如果在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客观存在,会导致林业产业经营出现严重的隐患。所以,政府要针对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构建综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功能林业发展监测评价指数,对生态、经济、社会,以及当地的人文等进行综合考量,构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是依据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选择一个与相关社会系统、生态系统融洽的林业发展功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国林业发展模式必须向多功能的方向转变,实现保育与开发并举,体现出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文明性特征,处理好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从多重角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林业发展进行干预,最大程度的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在生态系统中获取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满足社会的动态发展和需求,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有效保护,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者:许丽玉单位: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陈yun芳.多功能林业的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3]马春辉.林业减排增汇机制对中国多功能森林经营的影响与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3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