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数学备课检查综述范文 小学数学备课反思(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4 05:18:44 页码:8
小学数学备课检查综述范文 小学数学备课反思(六篇)
2023-01-14 05:18:44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小学数学备课检查综述范文一

本班现有学生30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6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10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13人,中下水平的有7人。这10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主动去学习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以前对知识掌握较好部分是:

1、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还算可以。

2、学生的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

3、学生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思路和步骤清楚。

4、学生能很好的解答几何画图形方面的题目。

不足之处:

1、学生粗心大意忘写答案。

2、运用知识不够灵活,表现在已掌握的知识,做题目时不能灵活地运用。

3、学生书写不是很工整、完善。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例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2、难点

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④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⑤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⑦通过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熟练掌握和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角板直尺圆柱、圆锥的实物及模型方格作图纸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负数(3课时)

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四、统计(2课时)

节约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应用……………………………………4课时

关于小学数学备课检查综述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以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为中心,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加大教学研讨力度,坚持科学育人,扎实有序地开展数学教科研工作。

二、教研工作思路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研促教强质量,以点带面促成长”的宗旨,围绕本学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课题研究、网络教研作为数学教研的两大特色。采用多种措施,多种教研形式,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力求教研工作做到“实、广、活、新”,得以有效落实。为此,本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教学科研工作:

1、以党的先进性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2、为教师们学习、交流、提高创设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提供一个和谐的研讨平台。

3、继承和发扬我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教风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全组发扬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浓厚的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之风。

4、在学习、实践、研讨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探索,总结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本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5、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工作,规范数学教学常规,督促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教研措施与方法:

(一)扎实有效落实课改精神,以课改为核心开展教研活动。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提倡每位教师本学期在小组里讲一节公开课,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积极实践、探索新课程下的课堂教育教学规律。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用好新教材,通过反复探索、研究、反思、实践,把课程改革的精神扎实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二)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采用集中学习、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使教师及时了解最科学的教改信息,扩展教师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2、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周一次的教研研讨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教学研讨进课堂。

4、开展听课、评课的研讨活动,通过互相听课、说课、评课,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

5、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充分利用教师博客、qq群、进行教学研讨,聆听专家讲座等活动。

(三)扎实推进教学教研常规工作,增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1.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继续坚持集体备课、周前备课。教案的备写要规范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九大要素要齐全。教案的设计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有主内一人主备,其余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和教师个人特点设计切实可行,易教易学的教案,做出个性修改。备课中要能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看出教师是如何教的、学生是如何学的、知识是怎样生成的、基础知识是怎样训练的、能力是怎样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性是怎样调动的等等。并坚持集体备课研讨制度,真正体现出每节备课重难点都是大家研讨的结晶。真正做到“备真课真备课”。

2.严把作业质量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对于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力求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严格控制作业量及作业时间,每节课留有5~10分钟的时间当堂完成课后作业,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调动学习积极性。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细致、规范,不允许错批、漏批、学生代批的现象发生。对学困生的作业要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辅导,以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3.凸显训练重点,本学期吸取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教训,面面俱到抓,结果教师累,成果还不明显,本学期训练重点体现“小而精”,以点带好面,抓好“计算”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做才能克服计算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计算课的枯燥乏味却使学生望而生畏,对于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所以本学期无论在教学中、大组学习中、课题研讨中、年级学科竞赛中都将凸显这一点。

四、教研组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各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撰写教学教研计划。

2 学习教研组计划,布置任务;

3 观看教育碟片,观摩优质课件案例及评析。

三月份:

1、讲评一至二年级的小组教研课,课后且点评。

2、观摩学习优质资源课件、案例。

四月份:

1、讲评五年级的小组教研课,课后且点评。

2、复习整理以备期中考试。

五月份:

1、讲评五年级的小组教研课,课后且点评。

2、观摩学习优质资源课件、案例。

六月份:

1、整理总结教研组工作。

2、制订期终复习计划,迎接期终考试。

关于小学数学备课检查综述范文三

摘要:小学数学是数学系统教学的起始阶段,重点在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数学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脉络,增强学生在接触数学问题时的数学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问题教学法就是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做好对教学问题的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地分析与知识点地对应,实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以及数学思维方式的训练,是扩展学生数学思维范式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教学问题设计;小组合作

学习模式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建模、知识点运用、解决等过程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增强对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加以说明,另一方面提高知识点与实际案例之间的对应与整合,进而实现对知识点逻辑的扩展与运用。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运用时,一定要做好对问题本身的设计与控制,增强问题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对应,让学生能够分析、思维、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1)做好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应度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让数学问题教学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之间对应起来,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分析,才能保障实施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联动,保障数学教学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2)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法中数学问题的难度与数量,做好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延伸

老师应该主动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难度与问题数量,要避免所有学生都难以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况出现,也要避免因为数学问题的数量多而造成的教学重点不明确、教学意图不突出的情况,因此老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法时一定要做好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工作,让学生可以充分融入到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中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1)采用多媒体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是分析数学问题过程中的形象化

老师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逻辑关键点与思维要求的侧重点的认知,进而增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导向性与目标性。比如在进行相遇问题的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动态图片或者是视频的方式进行相关数学参数的展示,同时通过多媒体软件中的标记作用加强对路程与速度的标记,进而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逻辑关键点。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广度

老师应该积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思维过程,梳理解题思路并在相同思维能力的学生群体之间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效益。比如老师可以将“鸡兔同笼”的问题交给学生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方法与解题思路,发现与整理两个重要的数学关系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与扩展能力。

3)使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逻辑的理解与分析

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进行数学问题的情景创设,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关键与思维突破口,提高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可以将梯形的面积计算与堤坝表面积的计算结合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设计需要多少平米的草坪进行装饰作为数学问题的终点,加强学生对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堤坝装饰面积以及四则运算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解题思路的总结,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老师应该主动将数学问题的分析讲解过程安排给学生来进行,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公式、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解题思路的巩固,提升学生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数学能力,全面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解决多少的数学问题,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逻辑与思维重点,进而以思维为出发点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现学生综合数学技能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素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优化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5(z1)59-61

[2]徐兵玲《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1)

[3]石万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9)194-194

[4]张来香《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分析》[j]教育2016(11)220-220

关于小学数学备课检查综述范文四

两年多来,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呈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又要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问题进行反思。“摸着石头过河”,究竟摸到哪些石头?摸得怎样?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下面对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曾经看到一些低年级的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如20以内退位减法,无论是用“破十”“连减”或“用加算减”的方法,都很难说孰优孰劣,儿童完全可随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又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有的愿意用“(长+宽)×2”的方法,有的则用“长×2+宽×2”的方法,学生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

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请看一位教师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课实录。由实例引出24×12=?第一步,先由学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组交流(有10种左右),经过归纳不外乎以下三类:连加,连乘24×3×4,24×2×6,……),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4×10+24×2,……)。第二步,由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类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类太麻烦,其他两类各有优势。第三步,教师将题目改为24×13,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结果都选择为24×10+24×3,此乃笔算乘法的算理。此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并使学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能将乘法算理以固定而简明的程式显示,操作性强,简捷而不易出错,并具有一般性。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正确的,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才是真正凸现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教学中,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记得我曾见到的一节六年级“代数初步知识”复习课,教师把自身赴山东讲课事例作为背景,边说边画:

向学生设问:①你们能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出老师淄博一行的全部开支吗?

②想一想,式子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可变的?

③算一算,老师这次淄博一行至少要带多少钱较为合适?(小组合作讨论)

整个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已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大家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但是,在课改实践中,我也听到不少教师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正由于此,有的课已上了15分钟,还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之中,丝毫没有涉及数学本身的内容,犹如皮厚的“沙田柚”剥不开也吃不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内的数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什么是数学活动呢?我认为,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数学活动。目前,有的数学活动,有情境没有活动,有活动没有数学味,有活动缺乏体验。下面介绍一位教师在教学“11~20以内数的认识”时组织的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当学生已学会数数(顺着数、倒着数、2个2个地数……)后,组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教师拿出一个黑白相间的足球:“数一数,有几块是白的?有几块是黑的?看谁数得又对又快!”话音刚落,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前来的多个学生,每人数的结果都不一样,不是重就是漏,怎么办?正当全班困惑之际,一位小同学自告奋勇地上来,拿起红粉笔在白的上面逐一点数,又拿出白粉笔在黑的上面依次点数,不重也不漏,数得完全正确。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两种分类相互独立,成为正交(见下图)。

有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例如,笔者曾在北师大实验小学随堂看到“倒数”一节数学课:课一开始,教师利用汉字结构上下颠倒位置可以组成另一个汉字的譬喻(杏→呆,吴→吞……),使学生联想到数也可以颠倒,于是引入“倒数”并板书课题。此时,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各种困惑:“究竟什么叫倒数?”“学倒数有什么用?”“找倒数有没有窍门?”……(足以说明学生已具有学习新课题的迫切心向),教师立即让学生自学课本,研究结语“乘积为1的两个数就是互为倒数”,全班学生都表示“懂了”(因为结论中有关概念是学生所熟知的),这种学习方式便是典型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是否真“懂了”?教师要求学生自举例子加以说明,大家十分踊跃,有的说出真分数、假分数,还有举出小数、整数,到最后讨论了1和0有没有倒数,所举例子涉及各种典型情况,有交流、有争辩,并探索了求倒数的方法,这又是一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两种学习方式相互补充,交叉进行,朴实无华,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像这样的教例在日常教学中也不少见。

笔者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成功与挫折

成功是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促使人们永远乐观向上的动力。事实上,人人都渴望着成功,争取着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可以这样说,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新一轮课改中,广大教师都很注重创设各类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成功的契机,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在提倡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经受一些挫折与失败。成功与挫折都有两面性,学习是艰苦的劳动,探索、实验、尝试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必然会经受挫折或失败。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折射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在挫折的磨炼下才更有价值。

课改中,教师都很重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赏识和肯定,这很有必要;但也的确看到这方面存在误区。有的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律给予夸奖,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表扬为“真了不起!真聪明……”,在一节课中还出现了多次以学生命名的“××法”,这种廉价的表扬不能起到真正激励的作用,相反会助长学生浮躁的学风。有的还误认为当前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对课上的一些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名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会给学生的全面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应该指出,表扬与批评都是对儿童行为的一种强化手段,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的强化,并得到学生群体(包括学生本人)的认同,对于学生行为的规范、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好的教师,从不吝啬表扬,且表扬有度,夸奖有理,从不随意批评,且批评有方,疏而不堵。这一切都出自于对学生真挚的爱。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教学20以内加法时,出示8+4=?,一个学生答“13”,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此时教师用严肃的目光看了一下大家,又用和气的口吻对这个学生说:“不错嘛,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并安慰他坐下来再想一想。这个学生虽然失败,但没有因失败而感到沮丧,又抬起头来认真听讲,继续发言。教师以无声的语言──目光暗示有效地遏止了班上“讥笑”的不良行为,又用心灵的关怀让学困生体面地坐下来,激励他的学习自信心,这正是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正确行为。

以上所谈的若干问题是笔者在课改过程中所见所闻的一些现象,提出来供同行们共同讨论。

关于小学数学备课检查综述范文五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历期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必须效果,也存在一些困惑,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用心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售货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持续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简单、愉快的情绪去用心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取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潜力。之后,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构成潜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此刻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是他们不再是“看客”。

(2)及时复习。新知识的遗忘规律是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构建知识网络结构。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构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构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连成知识网。学生对着本册书的目录就能够回忆起所学的知识。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构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学习数学指明了方向,给学生的创新、实践带给了可能。

3、批改作业。

处理学生作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每一天都不少于一个小时,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群众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潜力。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善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对后进生百倍关爱,用放大镜找出他的优点,及时的给予表扬,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5、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找一找身边的数学信息,然后规定日记格式和日记主题,让学生在有必须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写数学日记,开始时他们写的仅仅是三言两语,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有收获的,当多数学生会写数学日记后,逐步放开,不定主题不定格式让学生自由去写数学日记。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由于家长和教师的工作性质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导致教育观念的不同。有个别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不加以引导任其自由发展,而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管的过死,不给孩子留有玩耍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与教师在管理学生上的分歧,教师的很多的教学计划不能很好的落实到位。

2、在教学中,如何充分挖取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探讨、研究。

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于小学数学备课检查综述范文六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结合专家们的讲座,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感触非浅,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的同时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创造力和求知欲的原动力。只有对事物产生兴趣,才会努力地去追求、探索、研究,去发展。学习数学也是如此。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用途和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的兴趣,培养乐学、好学的数学思想。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访谈(谈话法),不是教学生,而是了解学生想什么。

2、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基础,把握教学的起点,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3课堂观察。观察是最初级、最基本的研究手段,等待时间、捕捉资源,学生不会或出错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是关课者又是研究者。

一、找起点;

二、找重点;

三、找难点;

四、找训练点。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小学生年龄还比较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小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

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开火车的方式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或星星等作为奖品,更重要的是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施教。数学的学习,对原有的基础有很大的依赖性,学生学不好前面的知识,后面的知识是很难学好的。因材施教,减少坡度,保持兴趣。减少坡度,这一点对差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差生就好象公路上的烂残车,不堪负重,如何使这部烂残车平稳地行使呢?就是让他们选择比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这部“烂残车”抛锚,打击学习的信心,因此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千万不要去给后进生乱下定义,乱取新的名词。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数学课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轻松、快乐学习,帮助他们学好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环境和社会,要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熟悉感,学生才有兴趣去学好它,玩它,玩出名堂。

通过本次培训,我要把学习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学会信任学生,并且不断感受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还感受到多用鼓励性语言带来的动力。一定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做专业型教师、探究型教师。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我真正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时感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是如何读懂学生,如何读懂教材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多年想探讨的问题。感谢国培计划给我这么个机会,更深入了解几年想了解的问题:如何读懂学生,如何读懂教材,学生们期待教学当中老师们都能关注这些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