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4:50:03 页码:14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优质16篇)
2023-11-10 04:50:03    小编:ZTFB

阅读是启迪智慧和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读整篇总结后,要进行仔细的修改和润色,确保语句通顺,内容连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一些启示。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一

第一段:引言(100字)。

论文写作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术水平和培养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撰写高水平论文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巧。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其他学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

第二段:确定主题和开展研究(250字)。

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是写好高水平论文的关键。在选择主题时,我通常会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方向和研究价值。一旦确定了主题,我会广泛查阅相关的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状。然后,我会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制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扎实的文献综述和清晰的研究目标是确保论文高水平的基石。

第三段:数据收集和分析(250字)。

数据收集和分析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在进行数据收集时,我会使用合适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或案例分析等,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然后,我会使用统计软件分析和解读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数据,并使用正确的图表和表格将结果直观地呈现。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正确解读数据的意义和局限性,并在讨论和结论中合理使用结果。

第四段:逻辑清晰和语言简洁(250字)。

写高水平论文的一个关键是保持逻辑清晰和语言简洁。我会先制定论文的整体结构,明确每个部分的功能和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使用适当的连接词来保持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我还会注意论证的连贯性和合理性,确保每个观点和数据都与论文的主题和论证一致。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的研究思路和结果。

第五段:反思和改进(250字)。

在写作高水平论文的过程中,我也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正是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首先,我学会了倾听导师和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其次,我也学会了利用一些写作工具和技巧,如逐字逐句修改和用不同的词语替换重复的表达,以提高论文的质量。最重要的是,我始终坚持对自己的要求和目标,并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在写作中取得突破。

总结(100字)。

写作高水平论文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也锻炼了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确定主题和开展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逻辑清晰和语言简洁,以及不断反思和改进,我成功地撰写了多篇高水平论文。这些心得体会和经验也将伴随着我走向学术道路的未来。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二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村教育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面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为此,福建省教育厅于2008年9月启动了福建省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以下称学院)承担。笔者以该项目为研究个案,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总体状况,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结合地域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和实施了培训课程方案,并探讨了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英语参训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举措。

一、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学历、教学、科研水平调研。

全面了解学员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培训工作讲究针对性、实效性的前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结构性过剩,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稀缺,农村小学英语师资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笔者对前来参训的遍布全省各地的48位骨干教师,就教学、科研、培训等状况展开专题调研,摸清总体状况。

1,参训教师以中青年女性教师为主,大多来自乡镇中心校,均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参训教师均由各区、市教育局选送。参训教师之间学科背景、年龄、职称等差异突出。大多数教师由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教师转岗,少部分教师由乡镇初中英语教师转岗,也有少部分教师刚由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在48位骨干教师中,女性教师41位,年龄不满40岁的教师46位,来自乡镇的教师34位,来自中心校的教师38位。通过近几年的学历补偿教育,全体参训教师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23位教师具备本科学历。

2,大多数教师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但英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转岗多的特点在职称不低与本学科教龄短之间的反差上有显著体现。据统计,48位教师中,40位教师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甚至12位教师已具备高级职称。然而,仅10位教师从事本学科教学满10年,接近半数的教师从事本学科教学未满5年,个别教师甚至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多数教师对本学科教学仍处在适应期和探索期。(见表1)。

3,独立主持课题研究的经历匮乏,科研成果薄弱。

科研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参训教师的科研状况可以从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两个维度加以说明。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独立主持课题研究的经历匮乏。近5年中,仅有1位教师主持过2项县级以上课题,8位教师主持过1项县级以上课题,其余教师均未主持过县级以上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经历匮乏也影响了科研成果。近5年中,仅有2位教师在cn刊物上发表2篇论文,6位教师在cn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其余教师均未在cn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见表2)。

4,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少。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宝贵资源,在职培训在城乡的配置上存在明显差别,农村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显然较少。受学科特点的限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调查发现,近5年,仅有13位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16位教师参加过2次市级培训,4位教师参加过3次县级培训。(见表3)。

二、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设计。

针对参训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设计、开发培训课程,是举办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基本思路。本次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设计如下。

1,理论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理论是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设计的理论基础。理智取向、实践一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理论模型。理智取向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授者,主张向校外的“专家”学习专业知识,获得发展,实践一反思取向关注教师个人的成长历史、社会关系和情感倾向,主张通过“反思”以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实践,从而实现自我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生态取向关注“教师文化”或“教学文化”的影响,主张通过教师文化的构建和综合的,整体的学校重构来促进教师发展。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应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理论展开。

2,培训定位。

针对参训教师现有的教学、科研水平,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旨在以全面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升教学研究能力为次重点,帮助参训教师牢固树立扎根农村、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夯实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设计,初步掌握课题研究及教学论文写作要领。

3,培训模块。

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由五大模块构成:教育理论模块,重在介绍课程改革的前沿动态、骨干教师的成长方略、小学教师自我心理调试,英语教学法模块,重在学习国内外英语教学最新理论成果,剖析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研讨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观摩、评析小学英语优质课;技能技巧模块,重在训练英语听说技能、英文儿歌唱法、简笔画、英文课堂游戏及课件制作;教育科研模块,重在介绍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承担课题研究工作,交流教学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学科拓展模块,重在领会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欣赏英文影片,举力、英文晚会。

4,培训方式。

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采取专题讲座与自主研修相结合、教学法指导与教学观摩和研讨相结合、学科技能与教学技巧训练相结合、院级总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相结合、培训考核与辐射交流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三、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关键举措。

培训工作要讲究实效性,必须注重细节,敢于创新。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关键举措如下。

1,以班主任为轴心,加强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

加强管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前期策划中,学院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培训工作实施细则,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实施了参训教师学籍管理、出勤、考核等多项制度,并建立了培训工作安全预案。

为加强业务指导,我院特整合名师资源,成立项目专家指导组。专家指导组成员既包括学院外语系教师,又包括教育学院、进修校教研员,也包括小学一线英语教学名师。专家指导组共同开发培训课程,担任培训课程讲师,指导、考核参训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

务指导的专业质量,加强了学院领导、专家、参训教师间的多向沟通。

2,学习、研讨与展示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能力是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重点。针对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转岗多的特点,提升教学能力工作由教学法指导和技能技巧训练开始。第一阶段,学院邀请福州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名师讲授教材处理及课堂教学技巧,聘请学院外语系、艺术系教师组织听、说、唱、画等技能训练,聘请教研员介绍英语课堂运用歌曲、简笔画、游戏的技巧。第二阶段,学院组织参训教师赴小学听课,并与指导教师、任课教师研讨、交流教学设计经验。第二阶段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根据最新培训成果,在导师指导下,在当地开展学区级以上的公开课。第三阶段,学院与县教师进修校合作,举办“送培下县”教学研讨会,由参训教师向全县小学英语教师做示范教学。

在该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经历了由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到优质课观摩、评析,再到开展示范教学三个逐步提升的阶段。使研讨与展示、巩固与提高得到了完美结合。(见图)。

3,在承担子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锻炼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农村骨干教师的软肋。很多教师存在畏难、茫然情绪。为此,学院举办了科研规范讲座和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讲座,解除了参训教师的疑惑和顾虑。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于教学实践。为了确立切合农村实际需要的研究课题,学院组织参训教师针对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培训项目专家指导组成员选定参训教师集中关注的领域,形成研究方向,申报学院课题。参训教师根据所在学校的特点及自身的科研兴趣、能力,确立校本教研课题。在导师的指引下,以参与学院课题子课题的方式开始课题研究工作。最后,各课题组召开结题会,交流教育科研的经验与成果。

在该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学习了科研规范与方法,参与了总课题研究,独立开展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撰写了相关教学论文及研究报告,体验了教育科研的全过程。

4,框架内自主选择阅读图书,分享、交流阅读心得。

阅读是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无限制地随机阅读,难以保证阅读书籍的质量;指定性阅读,可能会脱离教师的兴趣。在阅读方面,学院在广泛征求项目专家指导组意见的基础上,从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法、教师教育、教育科研、心理健康等方面精选16本图书,构成指定阅读书库。参训教师可以自主地从书库中挑选感兴趣的图书阅读。在集中培训阶段,学院专门组织了读书报告会,供每位教师分享、交流读书体会。

通过这种方式,参训教师不仅能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保证所阅读图书的质量,而且能够与其他教师分享阅读的心得,增长见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培训期间举办的“送教下县”教学研讨会得到了省教育厅,学院、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参训教师提交结业考核的论文汇编和教案汇编均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水平。参训教师主持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成果已陆续在国内cn刊物发表。在结业式上,学院对培训项目学员满意度进行测查,据统计,对于本期培训,学员满意度高达100%,对培训目标定位、培训模块设计、培训阶段安排、培训导师配备、培训过程管理等都高度认可。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三

论文摘要: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散打运动作为武术的一大分支,在我国已发展多年,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得出要培养出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过程必须建立健全的选材、训练、竞赛、管理一整套科学化体系。

一、前言。

在当今的体育世界里,中国做作为体育大国,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加快了体育强国的建设进程,竞技体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竞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不仅形成了科学化,而且形成了体系化,这也是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散打作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较快,但由于走上竞技体坛的时间较短,与其它乒乓球、体操、拳击等竞技运动项目相比,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培养高水平散打运动员方面所形成系统工程还不全面具体,在与世界顶级搏击项目对抗中,没有任何优势,成绩并不显著,认可度也不高,这同目前散打运动在国内、国际所获得飞速发展的前景是不相适应的。散打要走向世界,进入奥运,必需培养出高水平职业散打运动员,通过国际比赛,取得更多胜利,得到对手认可、观众认可、国际认可,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和比赛体系。

散打运动作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从不同的实践过程看来,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部分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一体化是最终达到目标的有力保障,每个部分缺一不可,并都必须在科学技术手段的保驾护航下才能实现最终目标。文章依据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原理,结合自身工作的专业总结,解析了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科学化体系。包括了运动员选材、专项训练、运动竞赛、竞技管理四个方面的科学体系。

(一)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专业运动天赋及竞技潜能的运动人才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工作,所以必须要科学的选材,才能挑选出真正的人才。根据散打运动的竞技技能形成特点,散打运动员的选材也区别于其他的运动项目,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找发现先天性竞技能力高、后天训练性强,适合散打身体条件需求的运动员参加散打专业训练。

1、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是人体最基本的、最直观的特征之一,也是人体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选材中除常规指标外,根据散打的技术特征应选择指标较大的运动员,如身体匀称、身材魁梧、身体重心偏低、肩宽、胸围较大、肌肉线条长的运动员。

2、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优劣是掌握运动技能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重要基础保障,因此在运动员选材过程中,要通过专业特点,利用科学的手段选拔反应速度快、协调性好、相对力量大、速度耐力好和柔韧性好的运动员参加散打专项训练。

身体机能是人体的内在素质,也是优秀运动员的身体保障基石,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要求是:心脏功能强健,安静脉搏徐缓,机能动员快而稳定,心肺功能好,能承受大运动量且恢复快,血红蛋白百分比大、血清睾酮含量高,平衡能力好等,因此,选材时应注意参照此模式特征进行评定。

3、心理素质。

心理选材是指运用心理学理论,从心理素质方面选拔优秀的运动员人才的方法,是决定运动员是否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保障。散打运动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往往心理能力是取胜的关键因素,所以在选材时要特别注意被选者的神经类型、心理能力、个性特征等。

4、智能素质。

运动智能是决定运动员运动技能发挥、临场变化的观察、心理指导等能力的优良因素,直接影响比赛结果。散打作为典型的对抗性运动项目,运动智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运动训练和比赛深入化,对运动员的智能水平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特殊情况下运动员智能的高低就成为决定比赛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运动智能对高水平散打运动的重要意义,必须要科学的选拔智能较高的运动人才,选材时智商下限不低于95左右为宜。

(二)专项训练体系。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重要途径。

1、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的优良是成功培养和提高竞技能力的基石和前提保障,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素质也不尽相同。散打的身体素质训练要求主要根据其技术特点来确定的,散打技术由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组成,主要由踢、打、摔的攻防技法制胜对方,散打是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进行,每个技术动作的完成,都需要良好的专项身体素质,散打技术动作的发力都是力从地起,根节在脚的抓地、蹬地,中节在于腰的转动,稍节也就是末节在于用力的远端或是出击点。所以,要完成这些动作,都必须具有良好的专项力量、灵敏、速度、耐力等素质。要具备这些专项身体素质,就必需运用专业的身体素质方法使普通身体素质真正符合散打专项技术动作身体素质的需要。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是一个长期、枯燥、复杂的过程,每项训练都不是简单的跑、跳、拉、单一的对抗所能完成的,运动员的身体适应、伤病的诊断和处理、运动负荷的监控、合理的营养膳食、情绪、有氧训练、训练效果等等都需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和技术的监控,才能保证健康准确的把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成真正符合散打专项需求的身体素质,最终完成每项训练内容。

2、专项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技术的能力,他是技术和体能的结合,在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方面起关键作用。在良好的身体素质保障下,按照一定程序进行专项技能的训练。按动作的组合方式:单一的技术动作—动作组合—陪练—实战;按目标或对象:固定—不固定—模拟对练—实战。

3、专项心理智能训练。

散打是典型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在比赛的过程中,变化多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心理变化比较复杂。散打运动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智能水平。专项竞技水平越高、实力越接近,心理和智能的作用就越大,往往是致胜的关键作用。所以在训练中,要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和专项智能训练,来提高运动员心理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需要,也是散打运动发展的需要。

(三)运动竞赛体系。

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高水平运动员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培养的过程中,运动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通过运动竞赛来锻炼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他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运动竞赛环节是运动员必须经历的关键阶段,在良好的运动训练体系保障下,运动员才能保持良好的竞技水平。

运动竞赛可视为一项系统工程,竞赛设计则是运动竞赛的重要环节,因此,竞赛设计必须依据工程规划,必须构建框架结构,按照竞赛准备过程和实施过程的基本程序,运动竞赛过程应该具有完整稳定的基本结构,依据工程学理论,运动竞赛体系的基本环节包括:竞赛策划、赛前训练、竞赛表现、竞赛控制、竞赛保障、竞赛评价等。

1、竞赛策划。

竞赛策划的核心要素是参赛计划,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参赛计划,首先是要状态诊断,状态诊断是科学确定参赛目标的基本依据,其中环境影响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分析环境影响是趋避外因干预的必要条件。

2、赛前训练。

竞赛策划是赛前训练的战略思想和目的。通过竞赛策划而实施具体训练任务就是赛前训练,包括计划实施和状态调整。除了常规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技术训练任务的具体落实和状态调整外,还要通过研究将来比赛对象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技术和战术训练,可以采用模拟训练法,一是模拟比赛的环境氛围,二是模拟对手进行实战训练,以此来让运动员真正适应比赛的环境和对手。

3、竞赛表现。

竞赛表现是由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和运动员的竞技发挥两个要素构成。其中运动员的竞技发挥主要影响因素在于自身临场竞技状态发挥,主要体现在技术运用、体能分配、战术应变、心理自控等方面,而教练员临场指挥主要体现在战术调整和心理调控等方面。

(四)竞技体育管理体系。

竞技体育管理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三个环节得以实施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保证。

我国武术散打比赛的规模比较齐全,如亚洲锦标赛、全国锦标赛、全运会、世界锦标赛等。每年要举行全国性或国际散打比赛,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根据国际比赛的安排和国内散打运动发展的需要,都会制定年度散打竞赛计划,各级体育部门可以根据这一计划制定出相应的竞赛计划。各级体育部门在年度散打竞赛计划的指导下,根据自己运动员的实际现状和现实可能,制定出适合本部门的参赛计划,并不是参加比赛越多越好,同时要保护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针对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团体要分别制定不同的竞赛计划,教练员要明白今年哪些运动员要参加哪些具体比赛和训练任务,让运动员既积累了比赛经验提高了竞技水平又能安全健康的从事武术竞技运动。无论是对组织机构、教练员还是运动员都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让运动员在良好的环境影响下,不断得到锻炼提高,最终走向运动顶峰,实现培养高水平散打运动员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高水平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从目前的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状况来看,建立健全完整的高水平武术散打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科学化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选材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还是管理体系等,都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才能最终实现培养出高水平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终极目标。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四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与特点,丹尼尔·贝尔以技术为中轴,将社会生产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三种形态特征,而云计算、工业4.0等概念揭示了新的社会与产业形态到来,通常将它称为“后信息社会”.

1.从后工业社会到后信息社会。

丹尼尔·贝尔广义化了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概念,将群体的、简单的、自足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过程,延拓到个性的、复杂的、协同的、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活动,其理论以人作为社会对象分析,揭示了新的人类社会劳动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生产形式逐渐形成,后信息社会接踵而至。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实现了“真正的个人化”,一是个人选择丰富化,二是个人与环境能够恰当地配合。

在后信息时代里,机器对人的了解程度不亚于人对人的了解程度;不存在时空障碍,人们可分散在多处工作和生活。

从产业的视角出发,经由产品应市、消费、淡出过程观察后信息社会的生产形式特点。工业化融合信息化,社会变革加速加剧,仅从一个构想开始,到产品设计、样品研发、成品测试、组织生产的研制过程短暂高效,队伍精悍紧凑,系统集成及横向协作比重增加;市场营销、客户服务、技术支持成为企业的一个支柱。另一方面,一种产品的创造者同时是其它产品的消费者,消费者知识结构的改变进一步强化了现代社会的特征,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制造技术、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反映出产业经济快捷、便利、智慧、扁平的新特点。

现代生产过程代工现象日益普遍,规模生产甚至就是代工集成的过程,直接从事加工生产组装的人力更少,知识技能要求更低。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由以往的企业独自行为演变成多个上游企业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帮助产品迅速进入市场,企业从独立研发发展到购买配套、委托设计,甚至是以企业购并形式丰富自身的知识产权库容,新的产业模式将现代信息和物流网络利用到了极致。

互联网经济推进乃至颠覆了传统的产业、金融和商业观念,促使企业兴衰加剧。创新公司与风险投资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特点。行业垄断的壁垒消除,资金和技术入门的门槛变低,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面市的短周期压力,使得大量创新公司不断新生消亡,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创新理念的原生地和创新技术的储备库。

2.新的产业结构引导人才需求走向。

后信息社会的产业既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知识标准,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素养要求。市场既需要专业精尖人才,更需要知识面宽泛的创新人才,还需要大量的业务应对人才。在当代社会的人才结构里,精通某一专业的人才和知识结构全面的通才在就业市场中同样受到欢迎。职业心理学认为,个体需要对自身的.特质进行充分挖掘,准确定位,对职业生涯进行提前规划,才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充分就业,不仅指绝大多数人有业可就,更指就业的品质和水平,高质量的就业使个人、企业和整个社会同时获益。因此,因人施教、因需求学应该从大学开始。

二、社会需求推动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要紧随社会经济形势,同时应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多年来,大众化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对社会稳定和国民素质提升起到了深刻长远的积极意义。

1.高等教育自身的困惑触发创新。

人才培养需同时考虑目标、标准、质量、方向等培养要素,既要达成培养目标,又要兼顾学生利益,因而需要不断地更新培养方式和调整培养方案,以保证教学质量并适应社会需求。这一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与挑战。

(1)教育个性化与绝对标准间的矛盾。落实培养目标、确保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技能的过程是个诸多教学元素的交集,尤其要求接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通过统一化的考核标准。通常情况下教学过程容易受到短板效应约束,相对化地处理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会影响教育声誉。

(2)基础与专业、全面与专长间的矛盾。如何把握好一般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素养、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各环节的比例侧重始终是难解之题。

(3)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差异。当前专业构成多是按国家规划的学科专业门类设置,体现学科意义上的独特性和专门性,其主干课程体系也有框架,导致专业系统性与职业多样性的矛盾,培养尖端人才与因人施教的矛盾,培养方式的局限与社会经济需求的矛盾。破解对策之一是发挥个人兴趣爱好,为部分志向趋异的学生提供跨专业、多专业、专业融合、甚至弱化专业的选项,如本文所论述的跨专业培养。

(4)学生个人兴趣专长与限定方向的矛盾。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某个定制专业中发挥学能潜力、取得学业成效,这种偏离成分如果过大,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2.部分毕业生认同复合专业培养形式。

(1)对271位工科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有近三成的毕业生第一年愿意考虑从事专业倚重性不高的工作,随后兴趣持续向专业宽泛岗位转移,五年时该热衷度达四成多,如图1说明了期望趋势。对跨专业多学科培养方式的看法,受访者认为如表1.(2)毕业生对专业宽泛化的教育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对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的职业适应度做了认同排序,如表2.

三、国内外高校专业多样化办学的经验梳理。

1.部分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验。

发达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同样面临相似的难题,不同国家地区的办学经验各有侧重,总的思路是坚持绝对标准以保证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密切关联的大学类型,加强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提升专业水平,以学分制为求学者提供利于个人发展的选择。

德国以坚持标准为其主要特征,始终重视传统主干专业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实现多专业融合,一种是基于某种主干专业的,侧重该专业某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如食品工程的奶制品专业;一种是不同专业课程模块组合的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专业,如电子信息及市场营销、机械工程及市场营销等专业。德国高校广泛施行第二学位,一般第二专业为与主要专业不同的学科大类专业,比如工科专业学生可以再读人文社科专业的第二学位。

对未能通过某专业的课程考核按规定不能再读此专业,只能申请更换其它专业。“注重宽基础和学科交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跨学科知识的广博性,注重通才教育是德国高等教育的一贯特色。”

美国大学以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和灵活的培养方向见长,“强调科学学科的重要性,主张加强科学学科和实用课程的教学,重视课程设置的专业化,主张采用宽泛的选修制。”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利于个人发展的培养过程、体现人性化。“一般情况下,美国本科生入学之后,必须在头两年里选修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里的课程,获取规定的学分;在大学的后两年里,学生必须确定自己的专业,即自己的主修方向,并根据所选专业的有关规定,选读‘主修’课程和‘副修’课程。”前两年是最艰难的学习时期,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继续在某个专业学习,也逐步铸就了学生后继学业的学科大类,许多大学重视通才教1选择有依赖关系的课程模块,逐步进入专业领域,乃至形成最终的专业。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灵活便捷的选课过程,为学生的深度或者广度学习提供了充分可能,课程质量标准的统一,又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供了保证。

日本大学强调本科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具备如下素质和能力:一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二是加强学生通用技能的掌握;三是加强学生学习态度及志向性的培养;四是加强学生综合学习经验和创造思维、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等。大学的学分制度和学分计算方法相对灵活,不受科目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各学科教师的指导,按照专业、兴趣爱好及将来出路选修所喜好的科目,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日本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本科必修课程在减少,选修课程数量在不断增加。日本大学本科课程管理中的学分制和选修制管理制度引自美国,其核心是崇尚自然,推崇学生个性发展。所以,学分制本质上是学生学习自由度的延伸,这种自由度集中体现在选修制的深度与广度上。从实质上说,选修制和学分制体现的就是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课程管理能够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体选择,鼓励自由竞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

2.国内高校专业多样化的实践。

超前的专业选择和随后的课程学习会使少部分学生不适应,会产生厌倦专业或更换学习方向的想法,长期以来国内不同背景的大学对于跨专业、专业融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做了有成效的工作,表3列出了国内专业多样化的几种主要形式与限制因素:

在统一高考和提前填报志愿入学的情况下,学科分类和专业选择的壁垒作用始终存在,多数学校还是以面向专业自然班为主要施教单位。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保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照顾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始终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四、跨学科专业教学形式的探析。

本文提出的融合多专业的跨专业教学形式,指的是基于一个基本学科专业的基础学习,允许学生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模块,完成规定学分和各教学环节,达到毕业要求。

1.跨学科专业培养的优势。

在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基础教育框架内,开设跨学科专业的教育形式,相对弱化特定专业,允许部分学生组合选择多专业的课程模块完成学业,甚至可以跨越学科门类,侧重培育综合素养。比如机械大类的学生可以选学40%的通识与人文课程、20%的基础课程、15%的设计课程、15%的信息课程、10%的专业课程。其优越性体现在:

首先,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科交叉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架构,改变定向思维方式,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次,有利于融通专业壁垒,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生可以依据兴趣和志向灵活选择课程模块,既有专业化程度高的专门方向的教学与实践,也有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的复合专业选择。再次,有利于推动充分就业。跨学科专业培养开辟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通识教育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需要,促进就业择业的新途径。最后,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效益和教学质量。对于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释解了坚持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步新技术、又多专多能教育之间的应力,提高了资源效益。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可以把握绝对标准。

2.实施构想。

在现行学分制教学的框架内,保证学业的完备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按照方向、平台、限制等约束条件,允许学生在一定学科专业范围内组合选修课程模块。

各专业设计提供一批课程模块,各门课程标注分类属性与分级难度系数。不同级别课程学分的完成情况,以及不同类别与级别课程的冲抵方式将作为毕业及学位授予的基准。结合学分制的选课、确认、考核、重修等过程,所有课程的考核应保持标准和规范。课程模块作为基本选择单位,有多种组合形式,一个课程模块由2~3门课程构成,6~8学分左右,至多两个学期完成,这些课程在内容上有直接的依存关系,面向基本知识铺垫、专业技术展开,辅以必要的实践环节。

除参与基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外,跨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做某专业方向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等方式参加毕业教学环节,还可以补充学习部分课程模块。获得所有规定学习环节的学分后,学历学位可以按原基本专业或侧重专业认同。毕业专业可以是复合型的,如机械制造-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授工学学位),市场营销-机械制造专业毕业(授经济学学位)。

3.保障措施。

跨学科专业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催化衍生的一种局部化的教学改革,依托基础学科专业面向部分学生开展,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

(1)开展课程模块的建设。包括课程模块要求、在专业系统中的节点位置、资源条件配属、教学团队整合等方面内容。推广适合课程模块选择的教学机制,课程模块作为学生选课、营建个人专业方向的基本单元。

(2)学校设有课程宏观建设以及认证监管的机构。一要协调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二要融专长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一体;三要制定课程模块的属性与级别,规定满足学科学位和专业定向的基本学业要求;四要审核确认学生研修的学分符合某专业或某跨学科专业的毕业要求。

(3)设计,公布专业学习路线图样本。此图标明基本的课程模块和其它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规划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

(4)完善教学教务管理方法和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课程的选择与开设运行,引导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完备学习计划,确保完成必须的教学环节。

为了顺应后信息社会的变革趋势,突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以人为本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与职业规划需求,适应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不断转变观念,完善多种类型的现代本科教育体系,开发综合性的课程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适度灵活的学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曹莉莉:《德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原则及结构模式分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郭德红:《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实践发端》,《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8期。

[3]郭德红:《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学习制度》,《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22期。

[4]有力郭德红、吕世彦:《日本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分析》,《北京教育》2010年第4期。

[5]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书院制》,《肇庆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6][德]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版。

[7]丹尼尔·贝尔着,高铦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8]高桂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概念与实证》,《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年第3期。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五

论文摘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成绩统计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健美操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规定套路难度动作进行分析,同时解析了我国现今中学生难度动作的发展现状,对中学生难度动作的训练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竞技健美操的难度动作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运动员取得好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之一。在高水平运动员规定套路中共有9个难度动作,按规则可分为四类:即俯撑类、支撑类、跳跃和柔韧类以及平衡类。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参加12月12日至17日在广州体育学院举行的首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竞技健美操高水平运动员规定套路比赛的七省22个单位,60多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查阅了大量关于健美操的论文和健美操书籍。对《中国高水平健美操学生运动员成套规定套路评分规则》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根据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分项、分段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进行现场观察,收集运动员比赛时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记录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对首届健康活力大赛竞技健美操高水平运动员规定套路比赛录像进行观察,分析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难度动作在成套动作中的价值。

“评判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高低,是由完成情况(8分)、表现力(2分)两部分组成的。l即:完成情况+表现力:最后成绩。

完成情况标准要求由难度动作标准要求、特定动作标准要求、基本步伐标准要求、手臂标准要求、姿态标准要求、一致性、配合、队形(集体项目)标准要求五部分组成。难度动作扣分最多可达4.7分,特定动作扣分最多可达3分。要想取得高分,就要尽力高质量的完成九个难度动作。可见身体难度是组成全套动作的骨架之一,是成套动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

在运动员成套动作中,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最高的当属难度动作。运动员在完成难度动作时出现失误是显而易见的,扣分也是相当严格的。对于单个难度动作根据失误的严重程度,扣分最多可达1.1分,最少0.2分。难度动作的失误会给运动员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同时也使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增大。所以说,当评判员判断一名运动员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的时候,主要取决于其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

2.2难度动作的技术分析。

成套规定动作根据我国中学生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以及我国目前中学生健美操训练及比赛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地设计,“具有很好的规范性与目的性,使学生向着科学的技术动作、高质量的动作规格及较强的身体素质能力方向发展。”健美操规则的难度动作的标准是:要体现下肢力量、柔韧及控制能力,包括跳跃、转体、劈叉和平衡;要体现上肢力量及控制能力,包括俯卧撑、支撑等动作。在全套动作中所有难度动作按其不同身体素质要求分为a、b、c、d4个组别,共有9个难度动作:a组:燕式平衡腾起成俯撑;b组:直角支撑、后举腿文森屈臂支撑;c组:转体180团身跳、科萨克跳、跳转360站再下纵叉、直腿跨跳、弹踢腿跳(直腿);d组:燕式平衡。四组难度动作充分体现了中学生健美操运动员所需具备的力量、柔韧、弹跳、速度、灵敏和协调等身体素质。

对于成套动作中的难度动作,应当力求完成的完美,因此要求高水平运动员具备与该难度动作相符的身体素质。“运动训练理论中将身体素质分为: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灵敏与协调六个组成部分。”n成套规定套路中的九个难度动作体现了fig竞技健美操规则关于难度动作均衡性的规定:“成套动作必须包括下列各类难度动作各一个:a动力性力量;b静力性力量;c跳跃(爆发力);d踢腿(动力性力量);e平衡;f柔韧。”盱中国高水平健美操学生运动员成套规定套路评分规则》对于每类难度中的每个动作都一一做了详细的描述,如:燕式平衡腾起成俯撑,必须出现腾起的动作迹象,俯撑时胸与地面应保持10公分,身体平行与地面,若燕式平衡晃动则扣0.3,落成俯撑前没有明显的腾空,则扣0.3分,若落成俯撑时身体接触地面则扣去0.5分,若以善三条要求均未达到则将扣除1.1分。因此,要对动作的标准和评分规则有很深的理解才不会被减分。同时,运动员也要对自己身体姿态有严格的控制和要求,具有相当好的技术水平和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在完成所有难度动作时,身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完全在自己控制能力的范围内。

2.3我国中学生高水平运动员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现状。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素质不同,为使比赛更能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首届中国学生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规定套路的比赛分为中学组和高中组两个组别。从比赛的成绩来看,目前我国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完成质量上差距较小。整体上说,高中生的难度完成质量、身体控制能力的平均水平与初中生平均水平相差甚小,但顶尖选手的完成质量明显高于初中生。由于参加各个项目的高中组、初中组人数不同(见表1),因此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用百分比来进行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参加高中组的运动员水平相差较大,而初中组的运动员水平则相对较为集中。运动员的难度完成情况直接决定了其最后的得分,则最后成绩也直接体现了运动员的'难度完成水平。从成绩上看高中组运动员成绩相对较为分散,这也体现了运动员完成难度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差别;而中学组运动员的得分则相对集中在7.5~8.5分之间,特别是得分在8.0到8.5之间的运动员占69.4。可见,高中组运动员难度完成水平从总体来看与初中组运动员的难度完成水平没有明显的差距。

表3体现了我国中学生健美操运动员优秀选手的竞技能力。从表中可以得出结论,高中组的顶尖选手难度完成能力明显高于初中组选手。在所有规定套路的项目中,高中组有25的选手达到了9分以上,有50的运动员达到了8.5~9.0分,分数在8.0~8.5分的运动员占25;初中组运动员在8.5~9.0分的占55.95,得分在8.0和8.5分之间的运动员占31.55,还有12.5的运动员成绩在7.5到8.0之间。可见,中学生运动员顶尖选手的难度动作完成情况,高中组运动员明显高于初中组队员。

从录像中分析得到,目前中学生难度动作的整体完成规格甚差。表现在:所有的静力性支撑与平衡动作,均不足2s;转体动作不到位;难度动作的完成没有完全达到规则的要求。究其主要原因是赛前训练时运动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则的要求去完成每一个难度动作,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忽视了技术规格。可见在比赛中,裁判员对于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因此,对于我国高水平中学生运动员的难度动作训练,应将重点放在难度动作的技术规格上,以提高难度动作的完成率。同时,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练习。

3结论。

3.1结论。

1)目前中学生难度动作的整体完成规格甚差,难度动作的完成没有完全达到规则的要求。

2)中学生运动员顶尖选手的难度动作完成情况,高中组运动员明显高于初中组队员。

3)全部难度动作在整个成套中离散镶嵌于成套动作的操化动作、过渡与连接动作、艺术性表现动作和集体项目的配合动作之中。并与之紧密结合,运动员能深刻体会成套动作的主题和艺术内涵,并将其充分表现出来。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潘懋元先生认为,一般将人才类型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是指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季诚钧认为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法》第16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基本标准定义为:“合理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必要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要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综合前人观点,笔者认为学术型人才是以掌握科学知识、研究客观规律、揭示技术原理为主,人才按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以掌握技术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为主,人才按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具有合格的基本素质和具有一定特长,一是按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要求进行培养,使其具备现代工程师的综合素质;二是不苛求学生成为全才,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条件,在某一方面形成明显优势,形成特长。所以应用型人才特色是具有本科底蕴,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特长突出。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是相对于科学知识,更注重技术知识;相对于理论研究,更注重应用创新;相对于某学科知识纵向精深,更注重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相对于实践验证理论,更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相对于升学深造,更注重就业导向。所以衡量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质量标准应是基本标准与类型标准的有机统一。

二、中俄贸易发展推动应用型俄语人才的培养。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和巩固和俄罗斯经济的复苏,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要又多起来。和,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把中俄合作推向高潮(,中俄互办语言年)。正如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王铭玉所说的那样,伴随着(中俄)两国经贸、科技往来的逐渐正规化,以及双向需求的旺盛,第三次俄语热潮正在到来。这次俄语热是一次理智的回归,它不会像上个世纪90年代那样几年即逝,而将是长期的、稳定的。与此同时中俄两国确定:“前中俄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到两国贸易额提升到亿美元”的目标的确定意味着双边关系在未来将有一个稳定向上、加深和拓宽的过程,对俄语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培养既通晓俄语又精通经贸业务人才是市场所需。中俄经贸往来的增多,社会对经贸人才的需求也承之加大。但是不同以往的是现在的中俄合作在领域和深度方面都有了变化,中俄合作从农业、林业、纺织业、食品业等领域深人到文化、科技、旅游、会展等各个层面,合作的多领域、深层次对新时期俄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而外贸行业目前是吸纳俄语毕业生最多的。一般毕业生进入公司以后,要兼做业务员、跟单等,除了俄语外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有一定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

所以从整体上说,俄语的社会需求较好,但是高校俄语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首先从数量上说,我们每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有五、六千人,加上留学回来的和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也不超过万人。这有点跟不上日渐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俄语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加强,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学校由于资金、课程设置等原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以至于学生掌握的是“哑巴俄语”,一到实际场合就表达不好,有些学生虽然上过经贸课程,但却不能在实际贸易环境中很好地运用出来,这样质量的“人才”即便岗位再多,也会面临就业危机。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复合专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不同院校培养人才的不同规格,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从总体上我们至少可以把俄语的复合专业划分几个大方向,比如综合性大学可朝向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理工科院校可朝向某一科技专业,外语院校可以朝向俄英双语、语言、文学等。各地区院校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走出自己的路子。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地处政治与文化中心为背景,在复合型专业与方向课程上多以外交、外事管理、高级译员和文化交流为主;上海外国语大学则以上海建成为经济、金融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复合型专业和方向课上多以经济、金融、贸易、管理、广告经济法等方向为主;这样我们可以为国家输送各种专业的复合俄语人才,也会减少因俄语办学口径窄引起的人才拥挤现象。

为了满足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需要,发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语和经济学的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我们创办了商务方向的俄语专业,从开始招收俄语专业本科生,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3-6年。至今现已有135名俄语学生,专职教师5人,俄语外教2人,特聘教师3人。专职教师中有两人是博士学位,硕士三人。副教授职称2人。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除了专业基础课外在专业核心课方面我们围绕商务、经贸知识开设了经贸俄语、俄语函电、商务谈判、国际贸易课程。这些经贸俄语类课程,使学生学为所用,学能所用,缩短学与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岗位竞争能力。

三、应用型俄语人才的现状。

首先,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属于哪种类型是由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观念所决定的。虽然在学校和人才方面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但目前我国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混淆不清。很久以来我国俄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是语言文学研究型的人才,注重语法和文学教学,这与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内的初、高中已基本取消了俄语基础教学,所以俄语专业毕业生到中学担任教学工作的机会几乎为零,有些虽然进到地方中学任教,但基本已改科教其它课程了。所以传统的俄语教学以传授语言知识为目的,这无形中就导致俄语教学按知识类学科的方向发展,这脱离了学生目前就业所需,这也是俄语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按照课程理论外语为工具学科的分类,我们应把俄语教学界定为以培养俄语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技能课,侧重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四、商务俄语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高校“经贸俄语”课程的开设存在以下难点:

1)是无章可循,此课程虽然已经在高校中开设有,但至今在全国性的专业俄语教学大纲中并没有设置有关该课程的内容,并且大纲也是多少年前制定的,各校只是按照“地方性法规”行事。

2)缺乏课外实践平台。“经贸俄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是离不开课外的实践活动。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只有在黑龙江、吉林、新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俄语学生这种机会相对多一些,其它地区俄语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学生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感觉,不知道课上的内容在何时、何地能用上。

3)“经贸俄语”课程学时偏少甚至致使课程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4)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以及教学方法不能完全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现有的经贸俄语专业的教师可以分为3类,即纯俄语语言类教师、经贸俄语类教师、经济贸易类教师。俄语专业教学在我国有着很久的历史和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对于经贸俄语专业来说,有充足的师资来完成俄语语言教学。绝大多数的经贸俄语专业教学也都是由从事俄语语言教学的教师来完成的,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俄语语言知识,但国际贸易知识却相对薄弱,因此造成重俄语轻经贸的现象。这些教师通常只是进修相关的几门经贸课程,并不具备系统的国际贸易知识。他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普通的俄语教学方法一样,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机械地讲解,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课堂上仍采用大量讲解、填鸭式灌输的老方法,过分强调单词讲解和语法分析,而忽略了经贸俄语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还有有些教师并不清楚学生的未来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往往具有盲目性。其结果是使得经贸俄语专业的毕业生俄语的基本功底较好,对国际贸易理论方面也有了解,但在经贸实践方面却很欠缺,毕业后不能够适应工作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掌握了不少经贸知识,但是缺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出真正的高级经贸俄语的复合人才,必须引进专业的经贸课程的教师,这样才能拥有一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商务俄语教学改革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改革目标,要贴近实际、建立校企共建的培养环境;实施学校主导,多方合作的培养方式;突出项目载体,做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形成能力导向,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

2.课程体系要涵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应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技术方法,实践课程应包括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理论来指导实践。课程之间要优化整合、避免重复,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着重向商务俄语方向发展。

3.在实践条件建设方面广泛利用社会有效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校级合作、国际合作来借力发展。设计出“社会实践+校外实践+校内实践”的三类项目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在师资方面构建实践教学指导队伍,强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多元化。

4.学习评价多样化:考试考核方法多样;打破以往单一“闭卷笔试”模式,注重学生俄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口语考试、口语表述”可以在第一学期就进行,可将基础俄语课程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平时课堂上也应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避免“哑巴外语”,避免学生“语法知识”与“口语能力”不同步,避免学生再次走上应试教育的道路,让学生们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应本着考试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原则。

【参考文献】。

连娟,兰宜生。中俄贸易发展的新问题及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国进入贸易大国行列后对中俄贸易的透视.西伯利亚研究,,32(1)。

孙丽珍。中俄联合办学条件下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培养思路.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

唐光彤,胡守信。外贸俄语强化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孙玉华,刘宏。新时期高校俄语专业现状调查及专业改革发展方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七

中医药文化教育要有顶层设计,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少走弯路;也要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从政治稳定、民族和谐的高度认识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顶层设计,出台相应的制度条例,扶持中医药文化教育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推进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使其吸收、融合各民族特色文化,赋予其文化溯源和文化认同功能,不断传承弘扬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要着力建设包涵中医药文化内容的精品传统文化课程,并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将其纳入大、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联接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拓展中华传统服饰、音乐、戏剧、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及相关从事中医药事业的组织机构应以传播中医药文化、服务群众生活为目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扩展文化教育的参与平台,增强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一医院一社会组织一家庭”共同参与的多中心中医药文化教育网格,并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模式成熟化后将其推广到民族地区乃至国外。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八

1.1调查访谈的思考在调查访问中,在校就读从训的三集中的少年运动员中,占受访的67%的运动员均反映出他们不喜欢读书。更喜欢参加各自从事的运动项目训练,即便是高强度、负荷也无怨无悔,再苦再累都愿意承受。15%的运动员是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运动天赋,文化知识结构偏差较多,由家长授意才进入各自的运动项目参加训练;余下18%是具有一定潜能,由教练员挑选而入队的。作为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吸取大量文化知识时期,人仍处在似懂非懂不成熟阶段,因此对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运动员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力,他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充沛的精力和好奇的心理,躁动则成为他们的一大特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潜心学习文化知识。加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运动员的培养模式都是由业余体校逐层向上输送的较封闭且单一直线式,专业化程度较高,相对集中的一种形式在进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逐步失去昔日的优势,弊端显而易见地暴露出“重体轻文”,“重训轻读”的思想倾向,忽略了文化学习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只盯住运动成绩的获取这一层面上,有的家长也存有这种思想。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系统的训练成为运动训练的主体,传统训练方式忽视了文化学习,进而影响运动员对现代科学训练的理解。出现跟不上进度要求或不能充分发挥出最大潜能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运动员自身对文化课不重视,重训轻文的思想导致文化素质偏低,只能局限于所从事的运动专项,又无其他一技之长,进而阻碍了以后更高的就学和再就业;另一方面,部分教练员重训轻文,且自身文化素质低,科学训练与科学管理和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理解认识不到位,进而直接影响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运动员的发展。在访谈中校分管领导及教务人员也倾吐其难处,授课教师常因学生的怠学而无语。诸此,反映出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才能够有效促进少年运动员的综合实力的发展,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1.2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影响因素构成影响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辩证的角度分析主要是由内外因所致的。内因是产生的主要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具体表现在个人思想认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三方面;而外因则在于硬件设施,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师资结构及水平,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训练时间与负荷五个方面因素。设施是前提,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教学形式、方法,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文化氛围,对少年运动员具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少年运动员的积极性。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则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原动力。

1.3学习与训练竞赛的矛盾冲突。

1.2.1训练竞赛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文化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需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学习环境相对稳定性。而对少年运动员而言,在当今竞技体育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下,由于训练和比赛占用了相当多的时间,作为运动员其首要任务是训练、比赛。因此挤占学习时间是不可避免。尤其受“唯成绩论”的直接影响,出现了训练时间长,学习时间自然就少与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课时间大为缩水,很难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导致运动员本来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不强,知识的空白点多,日积月累造成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众所周知,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公民接受教育的基础权利。它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基本方针。诸如“上调试训”而中断学习等情况的存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不但得不到保证还势必受到影响。原本少儿运动员学习的知识点极有限了,这一来不更雪上加霜,进而恶性循环便产生一系列不好的学习方面上的种种行为做法。

1.2.2课程设置不完善在访谈调查中不难得知,目前大多数运动队,少体校开设的课程仅限于语、数、英三门课。显然,这对于少儿运动员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加之,学生本身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教学时间又无法得到根本满足,许多教师只顾完成进度计划,学生知识点没有得到较好好的掌握,只求过程不求结果。“不懂———枯乏———厌学”的思想自然产生,课堂纪律也就无法得到较好的保证。一些想学的学生也因此连带受影响,最终也融入这一群体之中,对文化学习抱着消极情绪和态度。

2结论与建议。

2.1协调解决学训之间的冲突。

2.1.1坚持走“体教结合”之路体育和教育是一对相互依赖的关系。必须找到既符合运动训练特征,又满足教育培养体系的规律的路子。走“体教结合”的路子,则是两者有机结合的最佳模式。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业余训练体制。其作用不仅能有效解决文化学习诸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快速、稳步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坚持走“体教结合”的路子。体育行政职能部门应重视教育部门沟通联系,撘桥铺垫,选择有意向有一定基础的普通中小学为“体教结合”的体育项目基地,并共同参与基地建设工作,从运动员的选拔、进入基地学校就读、文化学习的全程跟踪、训练及比赛及文化课程的补习辅导,奖励机制等。确实做到体育与教育间的`优势互补,获取体育与教育的双赢成效。我市体操班与市实验小学的成功结合事例。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后备人才源源不断,运动成绩稳步提高,就是最好的见证。

2.1.2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少年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内脏器官身体机能生长尚未健全,过早的高强度,大运动量的成人化训练。这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不科学的训练方式,一则影响运动员的成长发育,身体健康;二则会断送优秀运动员的前程,同时还会因不适宜的运动量所导致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等因素致使对文化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课。改进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成效。应根据少年运动员的身心特点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和负荷。教学组织形式应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配合灵活且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什少儿运动员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运动员特有的充沛体力的身体条件来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实现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协同发展。

2.2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能力中国与国外体育的差距除了理念上的差距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文化素质的差距,这已被众多体育人士所共识。我们国内许多运动队,甚至优秀运动队,优秀运动员仅有小学,初中文凭;国外不乏有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专业文凭。可见高的文化素质使运动员更能领悟运动的精神和内涵,更能深刻理解从事项目的规律。感受技战术的真缔,“清华模式”的成功表明了,文化学习不仅能促进运动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能对动作的领悟力和训练自觉性增强,提升训练与比赛的绩效。

2.3完善课程设置,适当加大投入依据体校培养特点,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所享有的各门主干课程学习的同时,根据少儿运动员的特性,适当拓宽学习门类。选择一些适合少年儿童又为这一群体所喜欢的课程,如音乐,美术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少年运动员的个人修养并加强德育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同时适当加大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成本投资力度,以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条件,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有条件力争配置多媒体教室及电子阅览室等。为教师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调动教师教学热情,激发少年运动员轻松的学习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为运动训练,运动成绩的迅猛发展服务。

2.4确立科学严格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督及奖惩制度,不应当只界定在奖励运动成绩和体育技能方面,而应当把文化学习及文化成绩也列入到奖惩的系列内,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将运动员文化学习成效也纳入教练员的年度考核条例之中,进行逐级考核监督,逐步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升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2.5加强宣传力度和积极引导加强对少年运动员、运动队、家长、教练员等有关人员的文化教育方面的宣传与正确的引导,形成三位一体,立体式态势,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这一群体,来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文化教育,积极引导提什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剔除“重体轻文”,“重训轻读”的思想,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能更快更好更有效的提高运动训练技术水平,去创造更佳的成绩。获取文化知识与竞技水平双丰收。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九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英语教育工作;在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学科老师的帮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英语活动中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潜能,培养引导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师生相处和谐,情知互动,寓教寓乐的教学风格、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英语的独特魅力和特性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英语活动、自从教以来,我连续数年在全县优质课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和生活的磨练,我已逐渐褪去了稚气和青涩,变得成熟而自信等,具体材料详见:

早上好。很高兴有机会可以参加这次面试,我叫xxx毕业于xxx师范大学小学教育英语专业。

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致力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并较有成效。

在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学科老师的帮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师生相处和谐,“情知互动,寓教寓乐”的教学风格,依托共鸣的师生情感,利用英语的独特魅力和特性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并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英语活动。

在英语活动中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潜能,培养引导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自从教以来,我连续数年在全县优质课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20**年我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今年暑假,我又在xx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聆听名家教诲,和来自全省各地老师交流教学经验,从中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虚心学习,积极进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和生活的磨练,我已逐渐褪去了稚气和青涩,变得成熟而自信。我也在不断的工作中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需要更多责任心和细心去完成也真正体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我认为我完全有能力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且我也真心的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如果我有机会能够加入贵校,成为其中的一员,我定不会让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失望!

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勇当教育创新的探索者、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最后,我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谢谢!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十

第一段:引言(150字)。

在如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写论文是不可避免的一环。而高水平论文则是每个学生都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课程作业中还是在学术研究中,高水平论文都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作为一名学生,我认真对待每一篇论文的写作,并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论文水平。在此,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写高水平论文中积累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合理规划时间(250字)。

写一篇高水平论文需要合理规划时间。我通常会在论文开始之前列出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分解任务和设置里程碑。这样做有助于有效地分配时间并避免拖延。例如,我会将论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截止日期。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保证每个阶段都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研究和撰写,从而确保论文的质量和准时完成。

第三段:深入研究和论证(300字)。

深入研究和论证是写高水平论文的关键步骤。对于每一个论题,我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阅读大量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同时,我还会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案例,以支持我的论点。在论证过程中,我注重提供有力的证据和论据,以增强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我还会注意论文的结构和逻辑,确保每个段落之间都有清晰的过渡和衔接,使论文整体流畅而连贯。

第四段:精心撰写和修改(250字)。

撰写和修改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在写作过程中,我会注重语言的准确和流畅,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我的观点。我尽量避免使用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子,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我的论文。在完成初稿后,我会进行多次的修改和润色。我会仔细检查论文中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并对论文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审查,以确保论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五段: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250字)。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会参加写作培训班和学习资源,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技巧。此外,我还会阅读一些优秀的论文和学术著作,学习别人的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我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讨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提高自己的论文水平。通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我相信我能够写出更高水平的论文,并取得更好的成果。

结尾:总结(200字)。

写高水平论文需要合理规划时间,深入研究和论证,精心撰写和修改,以及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这些经验和体会对于我提升论文水平和研究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够写出更好的高水平论文,并在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十一

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炎黄子孙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创造了举世文明的精神和物质辉煌。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近代遭到重创,传统文化教育被冷落和淡化,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中医药文化这样一个文化载体,来展现文化特色,传承文化智慧,引导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本源,它既有历史沉淀下来的深刻内涵,又有独特的外在表现,并在建筑、服饰、饮食、艺术、医疗等方面勾勒出民族的性格。文化在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群体、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认知方式、思维形态、审美情趣等,指导具体学科,体现文化价值^。忽视传统文化,便忽视了自我;关注传统文化,便关注了民族和国家命脉。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并在课程结构中注重增强传统文化教育0。

在我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实践上却缺乏有效的行动,传统文化教育与外语、数理化和计算机教育相比,在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覆盖面上均远远落后。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会议提出要建立和谐世界,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引领世界文化3。若学生缺少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将无力描绘传统文化的魅力,交流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外语、数理化、计算机等都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不能以传统文化的缺失作为代价。科学知识和传统优秀文化是各国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

2中医药文化展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医在我国历史上曾几度遭遇废止,国民政府时期的‘‘废止中医案”就是事件的高潮。至今仍不断有声音质疑中医。然而中医非但没有死,还越废越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原因就是疗效好。然而疗效的背后则是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支撑。

现在高校学子中有大量中医药文化的粉丝,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生命力的延续。10月至4月,我们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三所高校6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同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认为“中医药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可见高校学子不但普遍认同中医药文化,肯定中医药文化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价值,还渴望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习中医药文化。以中医文化教育为载体或切入点进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具有直观性、现实性,在传授中医防病治病、健康保健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学生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

3中医药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智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0。这里提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泛泛而谈的,是具有一定分量和一定比例的。

中医药文化汲取了儒、释、道、易、法、阴阳、兵、农诸家丰富的思想营养,如‘‘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易?系辞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洪范》);“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管子?内业》);“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等,这些认识对中医整体思想、天人相应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仁爱精神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传承、实践与发展的典型代表。同时中医药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

3.1动态的“阴阳和谐”

人体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是不断变化的,就像太极图中‘‘黑白阴阳鱼运转”那样,在‘‘弧形对称”中不断转化、消长和变迁,因为患者每次情况都不同,所以中药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和谐的目的。

人如是,万物亦如是。阴阳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状态,生命和则康,自然和则美。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之分,他们自身以及相互间的和谐都是动态的。和谐思想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习中医药文化是对和谐思想的深化理解,它教会我们构建和谐的方式:动态地看待事物,不断寻觅,不断调整,不断努力。

3.2宏观的“天人合一”

人与万物、宇宙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哲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作‘‘为己之学”,先哲把对于性与天道的认识、道德的提升和修身养性的修炼方法,看成是一个整体h。中医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生命活动规律及防治疾病的学科,正因为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才能立足于天人合一的视角,才能宏观地看待人体,并不断探究人与人、人与天地关系的总和。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对‘‘天人相应”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

3.3温情的“仁者爱人”

为什么患者往往觉得中医诊疗更加亲切?那是因为在‘‘仁者爱人”理念的熏陶下,中医诊疗既关心人的‘‘病”,更关心生病的‘‘人”。医疗本就当如此,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体,而不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简单堆砌。

‘‘仁者爱人”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是对人的生命、价值、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仁爱的倡导和践行,主张既要以仁爱之心帮助他人,更要将仁爱的理念广播于世。“仁爱”是‘‘医乃仁术”思想的核心,也是‘‘爱人”思想的延伸,是体现和实现人本思想的过程=“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将“人”推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对人的价值和人生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本草纲目?序》)。可见仁爱的理念源于传统文化,为中医作为医疗实践的准则,践行千年。中医药文化教育,就是回归仁爱、注重人性的传递、引导和教育,让学生用‘‘仁者爱人”之心关注他人,既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又是对冷漠现状的有力回应。

4中医药文化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的认同感。

4.1重于泰山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构成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中介形式,它与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有交叠的部分,当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合部分较小时,这是国家认同比较弱的表现,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而重合部分较大时,这是国家认同比较强的表现,“唯以其能一同其国之义,是以国治”。

中央民族大学的调查显示,在250份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的有185人,占总人数的74%,其中‘‘经常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成分”有118人,占总人数的47.2%h。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有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另有调查显示,46.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这种感情会使他们更关注自己民族的语言、传统习俗、宗教等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

4.2海纳百川的文化归属。

在世界各国民族主义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化论”与‘‘多元论”针锋相对的.理论争论,为后来层出不穷的民族分裂主义埋下伏笔1a。以中医药文化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所以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是因为它既非‘‘同化”,亦非‘‘多元化”,而是用文化的包容性化解分歧,铸造团结。

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普专家委员会,由各民族医学专家共同组成。蒙医学、藏医学的核心理论与中医的核心理论‘‘藏象学说”完全一致,其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和药物方剂、炮制方法、脉诊方法都受到中医学的影响,就连中医脉诊部位的名称,藏医学和蒙医学都直接用它的谐音‘‘寸、关、尺”,可见中医药文化对藏、蒙医药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和广泛。彝医学记述人体生理同五行学说的五脏归属相一致,维族医学的诊脉方式和中医诊法如出一辙;壮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为本等等。

目前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民族医药课程,将藏医的《四部医典》蒙医的《蒙医正典》维医的《金钥匙》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中成都中医药大学设有民族医药学院,云南中医学院设有民族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贵阳中医学院设有苗医药教研室,广西中医药大学设有壮医药学教研室。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民族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中的明珠。

4.3天下归心的文化力量。

由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尤其是与民族医药相容相似的部分,客观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同根同源的本质。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领悟、认同,在增强自身文化自豪感的同时,能够在中医药文化的大背景下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从而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中医药文化为各民族学生交流构建出相同的话语体系,使交流能够易于突破民族间的文化、语言等障碍,并从医药文化交流扩展到内容更丰富的文化交流。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能够有效引导各民族学生更加尊重其他民族同学的生活习惯或生活方式,既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性,又以此为基础推动了中医药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十二

摘要:板块周期理论的提出,为现今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举办频繁而影响训练的运动员,提出了全新的训练周期及训练计划,有效地发挥因该周期训练而形成的训练痕迹效应。

该文通过对板块周期的研究,认为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已经不能满足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赛前训练模式,从而引出板块周期训练理论,并解释板块周期如何适合竞技体育比赛的开展和散打运动员训练模式与板块周期的发展并对比传统运动训练理论找出板块周期发展的必然因素。

关键词:板块周期训练理论发展因素散打。

在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竞技体育全球化与商业化的发展促使国际与国内竞技体育赛事举办次数迅速增加,高密度与高频率的比赛影响运动员常规训练模式与周期,而传统的训练周期已经无法满足散打运动员的比赛需要,从而引出板块周期理论。

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曾作为运动员训练计划和训练准备的一种普遍方式,而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巨大变化与新的运动训练技术的出现与传播,使这一普遍理论地位发生巨大变化。

因此,出现板块周期的新型理论,而板块周期训练的出现也充分反映了现今运动员对于新周期训练的迫切需求。

1周期训练的新理念。

板块周期训练是指一种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训练负荷的周期训练模式,即由几个训练因素组成一种具有专项功能的单元,并且具有各单位间彼此紧密联系的关系。

发展多种素质的高度指向性训练不能在同一时间进行,这是传统训练周期无法实现同步发展能力的缺点,而板块周期训练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对于任何运动项目,都需要运动员形成多种素质能力,而这些能力只能一次连续发展而不是同步发展,是传统与非传统训练周期都无法满足的条件。

运动员机体的形态、组织和生物学改变过程大约需要2~6周的训练时间,训练时间大概等于一个训练的中周期。

因此,这种训练板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周期板块。

20世纪80年代初,竞技体育改革浪潮愈演愈烈,众多学者提出了训练板块和序列中周期的想法,随后这些想法应用与训练实践并在实践中一一得到证实与改进。

中周期板块类型分为3种:(1)积累,即致力于提高基础能力;(2)转换,即集中提高专项能力;(3)实现,即赛前训练阶段。

积累阶段主要是提高基础能力,如,有氧耐力、肌肉力量、一般动作技术,属于较低阶段的训练周期,适用于低水平的运动员。

转换阶段目的在于集中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如,有氧-无氧能力和无氧耐力、专项肌肉群力量与耐力、专项技术。

实现阶段主要集中在比赛模式训练,获得最大速度和进行赛前恢复。

依照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提出训练计划安排,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竞赛制度的变化,其理论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散打运动员的训练要求。

板块周期较传统周期训练模式具有很大优点,训练总量的大幅降低,减少了过度训练的发生率,为运动员的恢复提供了有效缓解周期,并且根据训练的主导方式,饮食极其身体恢复计划可以得到适宜的调整。

多高峰的训练方案也使得运动员可以在整个赛季的多个竞赛中取得理想成绩,主要对于现阶段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的频繁举办。

传统中周期内对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评估频率很大,而板块周期在评估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数量大幅度地减少,从而使得训练的监控变得更加有效而准确。

由于板块周期的多阶段构成的年训练计划可以为赛事的重大比赛适时出现竞技状态的高峰,从而构建更理想的竞技体能与竞技心理。

2中周期板块构建。

2.1积累中周期。

大多数运动项目发展的基础能力是有氧耐力与肌肉力量,这两种能力的发展需求大量时间而形成于变化,为了使这种生理适应发生,运动员需要大量时间。

而对于一般体能已经达到跟高发展的散打运动员来说,他们只需相对较短的重点负荷训练来实质性的改善这些能力。

影响中周期长度的2大主要因素分别为:要有充分的时间获得目标运动能力所期望的训练积累效应、赛程决定了时间限制。

比赛日程的局限性对于运动员中周期的训练计划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在赛季末期,此时重要赛事间隔短且接踵而至。

而需要充分时间获得靶目标运动能力的积累效应降到最低,不能起到运动员的能力积累的作用。

为此,非常必要的`要确定中周期的最佳持续时间,这一时间要充分获得期望的能力变化,而且不能太长,否则会影响下一个中周期的按时开始。

在赛季开始的前期,比赛日程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影响较小,中周期的持续训练完全取决于教练员的想法,而到了中后期,训练阶段的顺序与持续时间都会受到重大比赛时间的影响。

2.2转换中周期。

转换中周期包含最大的专项训练负荷量,根据板块周期核心理论,这种周期理论主要思想试把基础能力训练转变为专项化技能能力训练。

在转换中周期中,运动员能力更加专项化,转换期核心训练与比赛赛程活动严密结合。

而这一结合的效果就是使得发展型的训练负荷项目强度相对提高,而且使得一般运动训练负荷量也较之增加,使得训练基础能力与专项化技能能力增强。

因此,这个阶段的中周期是使运动员训练负荷最大的,且最为疲劳。

因此,教练员对于运动员负荷训练的恢复手段与身体负荷监控都要严格执行。

而对于现阶段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的频繁举行,这一阶段训练周期,易使运动员在赛事比赛前收到训练负荷疲劳积累的重大影响。

所以转换中周期的时间持续长短,要依照国际国内的重大比赛日程安排而决定,并且要充分运用缓解恢复周期与有氧恢复板块来避免运动员的过度疲劳,避免运动员因为大量运动负荷而造成比赛成绩不理想。

在此前的积累中周期中,训练痕迹的存在和复杂的训练负荷对于积累中周期有着相当大并且多种而复杂的影响。

而且由于此前的训练痕迹会带给运动员大量的消耗与力量负荷潜能,会从根本上导致运动员比赛水平下降,从而影响比赛成绩。

因此,这种矛盾代谢的产生,必须利用板块周期来调节,在转换周期中安排一个较微小或较短期的有氧转换周期。

2.3实现中周期。

实现中周期,在传统训练周期中,称为赛前减量训练。

在传统训练周期中,实现中周期是刺激运动员创造好成绩的方法之一。

但是这种方法,只被用于重大比赛之前,比较缺乏普及性。

而根据板块周期理论,实现中周期是构成每个训练阶段的结束部分,它的作用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在比赛前获得竞技能力的最高峰值,而这一点使得它和传统意义上的赛前技术训练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在这一阶段中,运动员的各项竞技能力都得到了有目的地提高。

在实现中周期中,每1名运动员都需要建立针对个人的训练负荷标准,而借助这个标准进行负荷检验、身体整套数值指标,是运动员与教练员充分了解他们对于训练而产生的各种身体反应,提前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与恢复。

实现中周期中运动员在赛前可以获得竞技能力的最高峰值,而最高峰值是运动员快速进入恢复状态,获得超量恢复状态的有利条件。

3结语。

板块周期理论的提出,为现今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举办频繁而影响训练的运动员,提出了全新的训练周期及训练计划,有效地发挥因该周期训练而形成的训练痕迹效应。

从而大大提高散打运动员在大赛前的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赛前恢复等能力的整体水平。

这种新理论的产生使散打运动员的训练总量大幅度降低,从而降低过度训练造成训练时间的浪费及这种情况的发生率。

而多峰值的训练方式,使运动员在现今频繁的整个赛季也会取得较高水平的竞技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39(4):6-10.

[3]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人民体育出版社,.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十三

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是中医界面临的长期棘手的问题。由于现代中医教育体制的问题,一直困扰我们的现实就是,经过我们5年、8年甚至长期院校培养的中医高等人才,很难掌握中医的辨证思路,临床中无法运用正确的中医思维临诊病人,甚至业内人士经常戏称中医教育是培养白己的掘墓人。在此现实情况下,如何让中医人才迅速成长,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方式的临床医生,结合笔者白身的经历,做以下探讨。

1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

中医学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m。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与中国哲学的统一体,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天人合一思想下,运用天地、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将生命状态下人体气化结构的脏腑、经络、气血等与哲学思维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辨方法,并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进而用以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现在的中医药院校学生是在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中成长起来的,经过严格的现代科学的训练和熏陶,长于理性思辨,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底蕴,很难把握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2]。所以,在中医药院学生中,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与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是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当务之急。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关键是发展抽象思维,突出临证与感悟。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很多概念都是非常抽象的,如中医概念中的“藏象”、“’肾藏精”、,},,主神明”等与西医学相关概念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两种思辨体系的冲突,尽量避免现代医学中相关观念对中医基本理论认识的束缚。同时要加强中医临床的实践,鼓励尽早跟诊老师针灸、抄方等,在实际中学习和认识中医的基本知识点、概念、治则治法等,既建立信心,又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医院校的学生进入临床越早越好。

2重视经典的学习。

学习中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必由之路。中医经典是指中国古代医学经典,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学术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医学著作。主要包括《黄帝内经》《伤寒i}))《金c要嘟《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著作。对临床医生来讲,《黄帝内经》《伤寒论》尤为重要。《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其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医生命观中的天地阴阳主线,就人体生理病理中关键体系如藏象经络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治则治法和预防措施等都有论述。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石和渊源,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临寒i})创立了六经辨证,确立了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其三阴三阳理论体系源于《内经》而又有所创新,含有丰富的辨证思维内容,是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为后世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本,中医的灵魂,是中医学两千多年不竭的生命力,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曾有学者专门调查多名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注重中医经典的研究和学习,是学好中医的关键所在。从汉代到清代,一千多年中医发展历史中,凡是在中医临床领域有所成就者,皆不离经典,皆依靠经典。近些年一些中医界老前辈和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这样的问题,提出解决中医临床医生水平下滑的关键是要“读经典,重临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人才研修项目”,将四大经典列为唯一研修内容,是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正确之路。

3针灸和方药并重。

现在中医临床按照治疗手段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个是以针灸、推拿为代表的外治法,一个是以方药为主的内治法又称大方脉。二者各白有独特的理论基础,不同的诊断治疗方法。作为中医临床中的两种重要治疗手段,各白有适宜的临床适应症。古人是针药不分家的,而现在的状况是二者严重的割裂,这种割裂之源就在于中医僵化的教育体制。毫无疑问,现代中医药大学学生所受到的中医教育是一种割裂的教育。中医院校学生一入校就会按照专业的不同分为针灸学院和基础医学院,前者以经络理论为主教授针灸,后者以脏腑理论为主教授方剂中药(大方1}7},学生毕业的分配也是被分别对应到针灸科和中医科。这样的结果就导致现实的一个怪相:会针灸的中医师不会开方,会开方的中医师不会针灸。而社会所需要的是真正的中医,是针药结合的中医。由于现行中医教育体制的问题,临床中真正能做到针药结合者实为罕见。即便有尝试结合者,也经常将经络系统隶属于脏腑系统之下,将经络理论中的概念直接套用在脏腑辩证中,或将脏腑理论的理法、治则直接套用在经络辨病治疗中。而对于针药结合的认识更为简单,如能既给病人开了药又扎了针就叫针药结合,而对二者理法方治的异同深究者甚少。经络理论不同于脏腑理论。以五官为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核心,基本上是以脏腑理论为主。所以学生一开始就会形成以脏腑理论所表达的脏腑和头面官窍之问功能联系的五脏五体的知识体系,如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唇等等。五脏五体的知识体系的确是中医气化结构中藏象系统相关理论的重要认识,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在中医气化结构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经络系统,而它的理论体系对头面官窍功能的描述却非如此。从经络理论角度来看,手足阳明经、太阳经等循行过鼻,手足少阳经等循行过耳部,手足太阳经、足厥阴经等循行过眼部,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任脉等过口唇,足少阴经、足太阴经等过舌。这些结论明显和脏腑理论不同,但是同样在临床中对相关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此,要真正培养针药结合人才,就是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的异同点,包括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正确指导临床实践。

4师承教育的必然。

由于中医学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属性,决定了中医临床培养独特的传承模式的必然。从中医学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儿千年来,中医学术和人才的培养主要按照继承一创新一传递的'基本主线延续,其中传承模式是核心。不但徒弟要选老师,老师更要根据中医学的特点,每个人悟性的不同选徒弟。这样就使家传、门派传承成为必然。由于中医白身的特殊规律,今天要培养和造就中医名家,尊重并按照中医白身规律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是关键所在。因此名老中医师承工作,不仅是学院教育的补充与延续,更是中医教育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已经敏锐的看到这一点。1990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出“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500名有丰富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优秀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他们的学术继承人,采取师承的方式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已培养了五届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实践证明,学校培养与师承教育的结合是造就现代名医的最佳途径[2]。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往往是其一生心血的结晶。作为师承名医的学生,首先要非常尊重老师,象对待白己亲人一样对待老师,这样才能人心换人心,老师才能将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其次,学生必须要有较高的悟性,有对传统文化强烈的浓厚兴趣。只有兴趣才是我们一生的好老师。只有热爱了,才能努力,才能坦然面对困境挫折,才能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此外,还要有大医精诚的崇高医德。总之,中医的人才培养任重道远,在现代文明昌盛、现代医学昌明的当代,中医想要继续保持其生命力,提高中医教育方式的合理性,能够快速培养出堪担重任的中医人才,就更突显重要,这也是我们这辈中医人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十四

绪论--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绪论要求写得精炼、明确,字数不宜多。

常见的绪论写法有: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见解,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内容要点。

-因事发问,启人思考。

-从日常生活现象写起。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如何写好学术论文之「绪论」。

(一)关于学位论文之「绪论」,大致上有四个重点,必须先厘清,并好好掌握。

1.问题提出:研究动机、目的及问题陈述。

2.文献评论。

3.研究途径、研究架构及研究方法。

4.论文重点说明。

(二)关于「绪论」之写作,吾人所必须掌握的前述四个重点,就是在进行研究计画书撰写时之四大重点。

1.问题提出:

吾人在进行研究计划书之撰写时,就必须对「问题提出」部份特别予以重视,并将它「说清楚,讲明白」,惟有自己先搞清楚自己所欲研究的主题与相关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才有可能谈论其它问题。

2.文献评论: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十五

高水平论文是对一个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条理的呈现,要求作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撰写高水平论文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提前规划和充分准备。

在写高水平论文之前,我充分认识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因此提前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首先,我选择了一个具有研究价值和创新点的课题,并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搜集和阅读。其次,我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写作。最后,我与导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和要求,确保在写作过程中与导师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三段:扎实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写高水平论文需要扎实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我充分利用图书馆、数据库和互联网等资源,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阅读,深入了解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和现有问题。同时,我还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运用了专业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了准确的处理和解读,从而得出了科学可靠的结论。

第四段:结构清晰和论证严谨。

高水平论文要求结构清晰和论证严谨。为了使论文条理清晰,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分析、排序、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将论文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和段落,并在每个部分和段落之间进行了合理的过渡。同时,我还合理运用了论据、引用和注释等手段,对论文的观点和结论进行了充分的证据和解释,使整个论文的论证过程更加严谨和有力。

第五段:总结和收获。

通过撰写高水平论文,我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还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同时,论文的发表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荣誉和自豪感。总的来说,撰写高水平论文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和挑战,它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还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次经历,我对自己的未来科研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高的追求。

高水平论文范文怎么写篇十六

摘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管理环节、学生自身、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因素,使目前很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现象。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国内某知名高校n校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问题,并给出了提高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气科学;教学;毕业论文。

一、引言。

高等学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是毕业论文,它是集科研工作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为本科人才培养的实现提供了一个重要保障。毕业论文的写作和信息的采集,都是对大学生的一种锻炼和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方式,通过该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其自身的科研、创新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及技能。以往有关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多基于整个学科或理科、文科、工科等,而针对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很少。大气科学专业是既具有基础研究,也跟实际应用联系非常密切的专业。毕业生去向基本上是到与气象相关的业务单位工作,以及深造攻读研究生。而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尽快进入工作、科研角色,所以,本论文研究针对国内某知名高校n校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通过对2011届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生发放收回的405份有效调查问卷表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提高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些建议。

二、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笔者自己这些年所带本科毕业论文的经历,以及与n校大气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学院教务管理秘书进行了广泛交流讨论,目前,n校大气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毕业论文总体水平偏低;论文选题把握不当;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论文初稿抄袭拼凑现象严重;毕业论文规范方面问题突出。具体表现如下:

(一)论文选题把握不当、成果缺乏创新。

一篇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选题是否适当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甚至决定论文能否顺利完成。选准了论文题目,就等于论文写作的一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的调查问卷结果表明,78%的学生也认为毕业论文质量与选题有关。很多学生选题的时候比较盲目,不是过大就是超出自己知识能力的范围,就是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薄弱,例如,选题过大,有的甚至可能是硕士论文甚至博士论文的工作量,而有些选题偏窄则无法开展研究及完成本科论文工作量。另外,由于大多数论文选题缺乏新意,创新能力不足,造成能够发表的成果很少。据n校大气科学专业所在学院统计,2007-2012年该院本科毕业论文发表的论文仅18篇,不到总数的1%,与该期间所完成的2000多份本科毕业论文应取得的成果远不相称,这与毕业论文成果缺乏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二)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使得n校大气科学专业学生人数大幅增长,而教师的引进赶不上此速度,一名指导教师通常每年需要指导8~10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而指导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重,缺少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指导学生。问卷中当问及“导师给的指导(时间)”,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学生选了“严重不足”,选择了“不足”,由此得出,28%的学生认为导师缺乏指导。有73%的学生认为,请教导师时能获得非常耐心地指导和修改意见,的学生认为导师只是简单指导,有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马虎了事,而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指导教师以忙为理由,推托论文指导任务。所以,从调查可知,有近28%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对他们论文的指导投入精力是不足的。

(三)论文初稿抄袭拼凑现象较严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