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家长沟通艺术研究报告范文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心得(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4 16:28:35 页码:13
家长沟通艺术研究报告范文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心得(八篇)
2023-01-14 16:28:35    小编:ZTFB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家长沟通艺术研究报告范文(推荐)一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在学会倾听孩子的同时,家长要学会向孩子倾诉。沟通是互动的,是双方面的。如果家长只一味倾听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只喜欢吐苦水、寻求别人帮助却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帮助别人的人了。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当孩子的玩具坏时,或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孩子会难过上好半天,如果家长认为:小孩嘛,很快就会忘记的。或者就只会一味和孩子说:“没关系的,要坚强点。类似这样硬邦邦的安慰,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体会不到他的难过,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和你说,而是一个人憋在心里了。如果父母改成说:“我也很难过,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好嘛?”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敢和爸爸妈妈进行沟通,或对爸爸妈妈提出问题呢?

沟通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妈妈们要腾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密切观察孩子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恼的问题,然后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寻找话题进行交流,这样会激发孩子和父母交谈的兴趣,促进亲子关系。

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资质和潜能,如果想让你的孩子有良好的发展,那么现在开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来为孩子选择学习的内容,停止逼迫孩子进行一些活动。了解来自于观察,例如:孩子对音乐声特别敏感,听到音乐声就特别兴奋,平时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对音阶的掌握很准确,喜欢各种乐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很大潜能,可以和孩子进行商量让他参加音乐类的学习。

2023年家长沟通艺术研究报告范文(推荐)二

沟通,在字典里的意思使双方相互连通,在生活里的意思是使双方的心相互了解,沟通就像桥儿一样,那头是你,这头是我,因为沟通,我们总能在这桥上相遇。

朋友·沟通

“我跟你没法沟通”,我气呼呼地对着她道,“你不可理喻,性子那么倔强”,她也毫不示弱地说着,“哼”,“懒得跟你说”,结果我们俩都摔门而去,不欢而散。她是我的好朋友,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经常吵架,一吵架,我和她都变成了带刺的刺猬,刺得对方遍体鳞伤,俩人的心隔着一堵冰墙,深深伤害了友谊,谁都不愿意说对不起,都固执的守着自以为是的自尊心。唉,已经是这个星期第三次吵架了,我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茫然无措的想着解决的办法。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倔强?她太强词夺理?还是我太任性?她太小心眼了?不对,也不是?可能是我们之间缺少点什么。我突然茅塞顿开,是缺少沟通的桥梁。从那以后,我开始尝试跟她说出我心里的感受,是悲亦或喜。她或许也开始学着怎样去体谅我,聆听我的心声。也许当我开始跨出第一步对她说“对不起"时,那桥的梁子就已经结结实实的打好了,心中的隔阂烟消云散,我们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视而笑。沟通真是一瓶很神奇的喷化剂,能够消掉那些日久又讨厌的隔阂。

家长·沟通

有一句话说得好:“青春期的我们是叛逆的,更年期的家长是火爆的。”曾经有同学跟我说过“我和我爸妈是仇人,在一起就吵架,我们之间有代沟,他们不乐意见我,我还不待见呢,正好乐得其所。”我想处在青春期的我们都有这个烦恼,我也不例外,有一次我月假放学回家,心想着再过几天就是妈妈生日了,寻思着买个礼物送给她,于是便拉着同学去商店逛逛,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看的我们眼花缭乱,不知选哪件,等给妈妈买完礼物后,天色已暗才匆匆回家,我一路急赶,气喘吁吁一推门,就见爸妈焦急的脸色,我刚想解释,爸妈的脸已经完全暗了下来,灯光映着他们充满铁青的脸,“你还知道回来,这么晚才回家,外面遇到坏人怎么办?你看你衣服多脏,你看看……"等他们絮絮叨叨发表完长篇大论后,我委屈地走进我的房间,哇哇大哭起来,泪流到嘴里,又涩又苦,然后,我便昏昏沉沉一觉睡到了天亮,醒来时,身上已经盖好了被子,我又督见床头柜上放着一封信和一袋面包,纸条上写着:你已经长大了,以后要早点回家,不要再让爸妈担心了,好不好?霎时,我觉得这寥寥数字轻飘飘的,缓缓地飞到空中连接成了一座桥,心像是被什么触动了一样,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悔恨对爸妈的莽撞,误解爸妈的苦心。沟通真是一个神奇转换器,把代沟全转换成了亲情。

老师·沟通

"你这次怎么考这么差,你要好好想想自身的原因”。说完,她便转过头批改作业。我只好站在那儿,呆呆地望着脚底下的方砖,心里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一样,无助的我顿时迷失了方向。过了一会儿,她改完作业似乎很累,她只是注视着我不说话,我的头更低了。良久,她突然一字一句的说道“我从不认为你只有这个水平。”老师的话语像一股清泉滋润我的心田,我不再自卑,不再拘束,打开了话匣子跟老师说起了自己的目标,我的内心充满了勇气,我的信心仿佛给了我翅膀,迫不及待的想飞向蓝天,与老师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往后的日子,我跟老师相处越来越好,我的六年小学生活已经过去了,我偶尔还是会想起那个老师。沟通真是一颗很神奇的果子,让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甜蜜。

沟通是一阵和风细雨,温暖着人们的心田;沟通是一杯醇香的热茶,赶走严寒酷暑;沟通是一缕灿烂的阳光,让世界充满爱,沟通你我,在心与心之间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

2023年家长沟通艺术研究报告范文(推荐)三

很多父母爱问一个很大的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其实,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非常大,孩子不会跟大人似的给出一个总体评价,他们有的是具体的感受,比如被老师批评时很难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觉得很开心。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里,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心情。这种宏观的问题让孩子很难回答。还有的父母会问今天学了什么,这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孩子在园里有好多活动,不同的课有不同的内容,孩子该从何说起呢,这无疑给孩子一个难题。所以父母要从小处着手,比如问孩子,“今天有画画课吗”,“画了什么”,这就是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孩子容易回答。

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习惯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作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总觉得这是教育,这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这也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杨谨老师说,要先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沟通就不会变得费劲。比如孩子回来说今天中午有个小朋友老做鬼脸,扰得自己没睡好觉。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否定孩子说,那是别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说了,父母也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机会。如果换一种方式,问一问孩子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会那样呢,你当时在想什么呢……那么孩子可能就会一直往下说。只有孩子愿意说,沟通才能延续下去。

父母想了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可以先问孩子有关小朋友的情况,比如今天甜甜来幼儿园了吗,你跟她做什么游戏了。孩子听到这样的问话,会自然地说起别人的故事,甚至还会滔滔不绝。因为孩子在说自己的故事时,会时刻注意父母对自己行为的态度,是认可还是反对,这事关他在这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而说人家的故事总是更安全一些,不会招来任何说教和指责。趁孩子说得起劲,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问问他做了什么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于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是杨谨老师非常强调的沟通方式。她认为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父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蹲下来也意味着家长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蹲下来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蹲下来,而是从心理上蹲下来,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独特性,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思想。

“这跟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关,有些善于沟通的父母,善于捕捉沟通过程中的一些细微信号,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来。”有些父母总是高高在上,凶巴巴地跟孩子说话,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内心有一个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愿意去碰触,看着孩子的某些情绪,自己就伪装一个坚硬的外壳去对待他们,因为他不知道怎么用柔软的方式去面对孩子的柔软,他们内心也怕被击倒。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时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来对待过。他会沿袭父母对待他的这种方式。有些孩子从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为人父母的时候,就自然启用父母曾经的做法。”

2023年家长沟通艺术研究报告范文(推荐)四

唯一的要求:无条件的相信孩子

学生和家长沟通“断层”现象可能存在两种原因:一是从小亲子沟通较少,对孩子宠爱过多而约束较少,养成了孩子内向,任性的格性和不良习惯。二是最近孩子可能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或其他挫折,情绪低落而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1.沟通没有秘诀,父母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沟通方式。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沟通方式。

2.要学会倾听。

与孩子沟通需要谈自己的意见,但更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

3 要创造机会交谈。与孩子沟通需要有恰当的机会。青少年不喜欢预约的谈话。

4 讨论相互间的差异。如果相互间的差异比较大,一时难以协调,父母也不必着急上火,最好平静而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关心和期望,耐心地进行解释,从而使差异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至于演变成一场冲突。

5 避免过度反应

对孩子言行的反应过于激烈往往导致争吵,使交谈无法继续.父母要认识到,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励和奖赏。如果孩子和父母谈话时受到批评,他会感到自己的坦率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惩罚,这将伤害他继续与父母直接交流的积极性。

6 讨论对孩子们来说重要的事情,父母不必假装对孩子们的事情感兴趣,但是必须对他们感情和观点表示尊重。因此,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的事情是必要的。

2023年家长沟通艺术研究报告范文(推荐)五

一方面有少数家长或忙于工作,或忙于赚钱,家教意识淡薄,家长只管孩子吃穿不管孩子学习成长,家长与孩子、与教师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 也有的家长缺乏学习、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孩子的需要施教,认为孩子读不读书并不重要,故而放任自流。另外还有少数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对教师存有戒心,只要老师稍加严格,便认为老师跟自己的孩子过不去,错误的理解、错误的做法导致家长不能和老师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为此,沟通教师和家长的关系,需要双方心理上架起信赖、理解的桥梁,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教师同样爱自己的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双方多一点信赖和理解,什么心理障碍都容易克服。教师多考虑家长的难处,不要一味的指责家长;家长要多想想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学生情况千变万化,教学事情千头万绪┅┅这样去想去做,互相配合, 同步教育,其效果将事半功倍。

教师要主动向家长讲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介绍学生的在校表现和教育孩子成长的方式方法;家长介绍孩子在家情况,交流家教经验。方法可采取家长座谈会、联络本等形式,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教育,不然教师只能指令性的要求家长好好教育孩子,甚至对学生家长不礼貌、批评训诫等,导致家长认为教师素质差、水平低,把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的原因归咎到教师身上,这种相互抱怨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成长。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提出:要善于发现闪光点,予以充分肯定、给予及时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潜在的积极因素就容易激发。因此,在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接触过程中,要首先肯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成绩以及学生自身的优点,然后再指出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这样家长容易接受,便于教育。不应只把眼睛盯在家长、孩子的缺点上,一味批评。而要想方设法去发现家长、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在消极的现象中积极的因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主动家访、主动介绍情况,增进教师和家长的了解和友谊,给家长可亲可信之感。不应恨铁不成钢,便动不动就把家长请到学校明的暗的“训斥”一顿,抱怨家长“怎么生了这么个孩子,还不管不问” 等。家长被老师搞得面红耳赤,其结果不是回家痛打孩子一顿,就是和老师产生敌对情绪。因此,教师要多走访家长,设身处地的为家长、为学生想想,在尊重学生、尊重家长的前提下,转换角度,变换角色,与家长探讨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真诚相待、共同教育的结果。

2023年家长沟通艺术研究报告范文(推荐)六

因为教师所面对学生的时间可能比家长还要长,或许有些学生更愿意把心事透露给老师听,当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问题以及改正自己的行为。

不会有任何一位教师的教育是十全十美的,可能自己的无意之举会给学生带来影响,学生向家长提出对老师的意见的可能会比较多,所以老师也要听取家长们的建议,努力改正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

老师有可能就进行家访,家访前和家长预约好,因为进行家访会让家长感觉老师的诚心,也让学生感觉老师的苦心,进行家访的时候,老师可以多点表扬学生的优点,同时咨询一下家长学生在家的情况。

有些老师会有个很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以学生成绩的好坏以此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其实学生的好坏只能说明学生暂时不用功,如果老师对待差生都是不屑的态度,家长感觉不到尊重,回去有可能把孩子骂一餐,造成学生的心理阴影加重。

2023年家长沟通艺术研究报告范文(推荐)七

一、在家长面前,多一点对幼儿肯定的评价

我在每一个家长面前,对幼儿都给予肯定的赞扬多于否定的批评和一些问题的指出。每个幼儿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幼儿在老师鼓励的目光、激励的话语中都会取得一定的进步。而我们的老师往往跟家长交流更多的是幼儿的表现不如以前了,把谁惹哭了,上课不专心了、讲话了,或者是和谁比起来,还不够出色等等。老师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幼儿有了问题一定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家园合作,帮助幼儿改正,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将幼儿积极进步与改善的一面好好地向家长们赞美一番。赞美是老师对幼儿真诚的欣赏,也是对家长最直接的一种鼓励方式。如果家长的耳畔常常回荡的是老师对幼儿的批评与指责,那么时间一长,家长必定渐渐会对幼儿失去信心,也会对老师不再信任。所以我觉得我们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幼儿,要能够容忍幼儿的缺点,对每一个幼儿都有一定的期望,这就是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里所说的,教师的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老师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对方。老师通常比家长更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决不能以教训式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当其孩子在学校“闯了祸”的时候,老师仍要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也不能当着幼儿的面训斥家长,这不仅使家长难堪,有损家长在幼儿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长一旦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幼儿,极易形成幼儿与老师的对立情绪。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和家长谈“问题”,更要谈解决问题的“方法”

幼儿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和家长就出现的问题多联系交流,而在沟通中除了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外,我想,更主要的是老师要和家长一起努力研究怎样来解决问题。家长们不但关心幼儿在园表现如何,而且更想了解怎样让自己的幼儿更好更快地改正缺点,更健康、快乐地成长。相比大多数家长,我们老师对如何教育幼儿懂得的更多一点。那么,不妨心平气和地多和家长交流一下,也可以听听家长们的经验与心得,让家庭和学校的对话变得更富成效,也更有意义。

在解答家长的疑惑、给家长建议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要仔细认真的观察每位幼儿,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优缺点以及你采取了哪些教育措施,需要家长的怎样配合等等,不能模糊不清,泛泛而谈,让家长不着边际,听似全有理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产生失望情绪,进而对教师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

三、讲求语言艺术

讲求语言艺术,并不是随声附合,也不是添油加醋,而是从爱护幼儿,关心幼儿出发,“多报喜,巧报忧”,把批评融入在希望之中。当幼儿有进步时,我便告诉家长。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个家长不喜欢听到自己孩子进步的消息,如果你把喜讯带给家长,下次他就希望你多跟他多联系。

我们在和与家长沟通时,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应该是“哪壶先开提哪壶”,先说说幼儿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引导家长认识到幼儿的一些不足,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在引导中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来叙述。因为同一件事,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它。为了使人们乐意接受,我们就可尽量从人们的心理易于接受的那一个角度去叙述,尽量避免那种容易引起人们反感的角度,尽量不说别人忌讳的话语。如果家长情绪过于激动,这不是交流的最好时机,我们没必要急着给家长以更多的交流,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做进一步的交流,这样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可以在沟通中减少一些产生逆反心理的可能。

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是踏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衣着整洁,精神焕发会给家长留下美好的印象,这也是对家长的尊重。在外人看来,教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职业,我倒觉得除了教书育人以外,更是为幼儿和家长服务的。我会在来园、离园时与他们很热情的打招呼,我的微笑和热情可以拉近我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在面对家长的指责这种特殊情况时,要克制自己的怨气,不要和家长争执,更不要挖苦讽刺幼儿而伤及家长,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都能轻易渡过,赢得家长的好感,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2023年家长沟通艺术研究报告范文(推荐)八

1、说话过程中要保持两个基本原则

(1)观点对错不判断

我们在说话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己在心里判断对方的观点,其实每个人的观点,只是对事物的不同的看法,很难做出谁对谁错的判断,之所以要判断,是因为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有一套自己的处理事情、甄别是非的价值观或方法论,它不能代表别人,更不能代表真理。如果边听边判断,就会对说话者在心里定格,也就难免会在谈话中带有情绪、言词上的不良表现。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细心的倾听完其表述,才会知道事情与观点的原委,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也许对方能给你带来一套全新的观念或创意。抱着将要发现新大陆的心态去倾听,他(她)会兴致勃勃。

(2)充分的尊重

孔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对事物的观点方法也是不同的,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与人交流,这是产生尊重的基础。尊重能保持你在交流中的良好姿态;尊重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可敬;尊重能让人向你展示到心灵最深层。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

2、尽量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在交流中不使用否定性的词语,会比使用否定性的词语效果更好。因为使用否定词语会让人产生一种命令或批评的感觉,虽然明确地说明了你的观点,但更不易于接受。如:“我不同意你今天去北京”这句话,我们换一种说法;“我希望你重新考虑一下你去今天北京的想法”。交流中,很多的问题都是可以使用肯定的词语来表达的。

3、换一个角度表达更易接受

汉语是世界最复杂的语言之一,这种复杂性,也说明了它的丰富多彩,同样的一种观点就会有多种表达的方法。如,我们要说的意思是一个女士很胖。一种说的方式:“你真的很胖,需要减肥”;另一种说的方式:“你从前您一定是个很苗条的人”。表达的方式还会有很多种,如果你是那位女士,会喜欢哪种说法,当然是第二种。所以,我们在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妨深思三秒钟,也许会生成更精彩、让人喜欢的语言。

4、运用好你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包括身体各个部分为表达自己观点而配合的各种动作。文字、语调、肢体动作构成了人交流的一个表达系统,只有各个部分完美的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有研究表明,交流时文字、语调、肢体动作等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字占7%,语调占38%,肢体动作(语言)占55%。

如,我们仅看文字“这是一百万元”,你可能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如果加上语调和表情就会很易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我们在说“这是一百万元”时,加上吃惊的表情和语调,就会让人产生,来的很突然的感觉;如果加上很愤怒的表情和语调,就会产生惹了大祸的感觉,还会有很多的意思可以表达了。

5、寄予希望比命令更有效

命令式的语言能给人以歧视、不尊重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削弱人的积极性,有时还会让人反感,产生这样的感觉,自然会对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如: “你必须在五天内完成这项工作。”变成这样的说法:“依你的能力,相信你会在五天内出色的实现我们的目标。”这种表达交流方式,在工作中的效果是最显著的,要养成这样布置任务或工作的习惯,不但不降低你的权威,反而会更大提升你的魅力。

6、一语概全最伤人

说话就事论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很多时候人们说话时,就会把意思扩大化、深层化。如,孩子在倒水时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家长有时就会说:“你天生就是一个败家子。”想一想,就打碎一个杯子,就把人定性为败家子,这与文化大革命有什么区别。换一种说法:“没关系,以后注意,你能自己倒水,说明你在成长,我们很高兴。”切记,从观念上不要给任何人下结论;从语言上不要给任何人下定论。事情是变化的,人也是在变化,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每件事都有积极的因素,就事论事,决不概全。

7、情绪不稳少说话

人在情绪不稳或激动、愤怒时,智力是相当低的,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高度的情绪不稳定时,智力只有6岁。在情绪不稳定时,常常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本意,道理理不清,话也讲不明,更不能做决策,不要相信“急中生智”的谎言。生活、工作中,一句反目成仇,甚至闹出命案的例子举不胜举。

8、幽默的话语分时说

有人很幽默,给人添加了不少交流的欢乐,但幽默要分时分地使用,切不可不分时间、地点随意幽上一默。唐王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却因大臣的一个幽默错杀了一员大将。有一次,李世民接到密报,说边疆守将王和可能要谋反,逐约几名朝廷重臣商议,这时大臣李展内急,因事情紧急,李世民与几个重臣就先开始商议对策,正在大家拿不定主意时,李展如厕回来了,他回来看大家都很严肃,就想幽默一下活跃一下气氛,说到:“恶疾之存,伤身误国,斩之最佳!”他本意是说自己拉稀,又伤自体还误国事,没有了才最好呢。可李世民没有那么想,他以为李展是让他杀了王和,就说到:“依卿之意吧”,李展还说:“皇上圣明”。事后查明,王和根本没有反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