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范文(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3:59:02 页码:12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范文(优秀11篇)
2023-11-18 23:59:02    小编:ZTFB

在撰写报告之前,我们需要调研、分析数据、组织思路,确保报告内容有据可依。报告中的每一句话都应当有明确的意义和作用,避免“衬托篇幅”或“凑字数”的现象。这些范文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各种报告,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一

铁路专用线是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备质量和安全水平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由于年久失修、日常养护维修不到位、更新改造投入不足、运输及养护维修人员专业技术经验不足等问题,部分铁路专用线在人身安全、作业安全和运输安全方面存在隐患,迫切需要尽快规范铁路专用线运输和养护维修工作。实行铁路专用线委托运输管理,可以充分发挥铁路局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专业技术优势,提高铁路专用线设施设备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1.2规范铁路运输管理。

目前,铁路局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处室按系统、分专业对铁路专用线工作进行指导,但相关基层站段各自独立,难以统一组织起来,因而铁路专用线运输和维修管理无法实现有效监管。实行铁路专用线委托运输管理,由铁路局统一组织与铁路专用线产权单位签订协议,统筹协调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处室,可以有效避免经营风险,大幅提高工作质量,确保铁路专用线管理规范有序。

1.3促进多元化经营发展。

铁路运输专业性较强、分工较细,随着铁路不断加快运输管理经营机制转换、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站段内部优化整合,在部分区域、个别时段和专业领域,出现了生产资源利用率不高及部分单位、部分工种能力富余等问题。通过委托运输管理,铁路提供运输资源出租、运输设备代维修和运输生产代管理等服务,可以充分发挥铁路优势,盘活用好闲置资源,促进铁路多元化经营发展。

1.4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铁路专用线产权单位在自管情况下,除配备必需的铁路设施设备、提供相关铁路专业人员外,还要应对铁路多专业的管理要求,出现问题时协调解决较难,有时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实行铁路专用线委托运输管理,由铁路专业人员为铁路专用线产权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可以提高铁路专用线设备质量和运输水平,减轻铁路专用线产权单位的负担,使其能够专心致力于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二

我国作为一个航运大国和人口大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拥有世界上公认一流的航海教育水平,但是海员外派规模和数量与我国航运大国实力和航海教育水平还很不相称.因此,如何抓住当前国际市场需要大量国际海员的机遇,推进海员外派事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船员素质的原因,查找船员素质低的'源头,并论述了提高中国船员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及措施.

作者:徐刚李冀作者单位:天津海事局,天津,300211刊名:中国水运(下半月)英文刊名:chinawatertransport年,卷(期):9(2)分类号:u676.2关键词:提高中国船员国际竞争力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三

1襄樊市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

襄樊地处中国中部,汉江中游,湖北省西北部(如图1);现辖3个县、3个县级市、3个城区和2个开发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6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人口120.3万,襄阳古城面积2.4平方公里;全市人口588.88万,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3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唯一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也是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襄樊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如图2),全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具有我国南北过渡型的气候特征。

图1襄樊在湖北省的位置图图2襄樊地形及与周边城市位置图。

1.2历史文化。

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为襄樊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1.3交通状况。

襄樊自古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今的襄樊更是交通优势突出,“一条汉江、两座机场、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格局”是襄樊水、陆、空立体交通的真实写照。尤其是高速公路发展十分迅速,以襄樊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呈“十”字形与周边城市相联,距武汉290公里,并实现与1000公里左右的大城市朝发夕至。此外,襄樊内外环线正在修建中,成为湖北除省会武汉外第一个修内外环线的地级市,届时襄樊各区县将进入一个网状高速公路时代。

1.4资源状况。

襄樊人文生态资源丰富,襄城有修筑于汉代而改建于宋代且目前依然保护完好的古城墙,有亚洲第一宽的襄阳护城河;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古隆中及大批三国文化遗址;下辖的南漳、保康、谷城三县,处于荆山山脉之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襄樊能源条件较为优越,境内大小河流广布,水能潜力巨大;江汉油田和南阳油田分别紧挨襄樊南北,一条大型油气管道纵贯市区;平顶山煤矿和焦作煤矿距襄樊也很近,并且有焦柳铁路干线和汉水运输之便。此外,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种类多样,属湖北省主要矿产区之一。

襄樊地区土地和气候条件良好,适宜多样化农业生产。本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既有滔滔汉水流经,又有干冷、暖湿空气交绥,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境内既有西部山区,也有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能够根据土地特点,结合全市气候资源上的优势,因地制宜,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最大发挥农业生产潜力。

1.5经济发展状况。

力实施“工业立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旅游活市”的战略,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全市经济和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截止到末,襄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35.3亿元和1538.3亿元(见图3、图4),分别是的5.4倍和2.6倍,五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3.9%,是建国以来经济增长最快时期;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500元,是20的2.4倍,年均增长17%。

图3—20襄樊市全区生产总值。

图42005—年襄樊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注:数据来源于襄樊市人民政府网《2010年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四

一、项目背景。

襄阳市委、市政府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主导产业,通过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园区,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

意见的出台,为襄阳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和战略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意见的内容,迫切需要编制一份“襄阳市特色产业园区(布局)发展规划”,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园区开发建设的经验借鉴,对全市各产业园的产业定位、空间布局、管理与服务措施等方面形成更加明确、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内容,并指导各园区的产业聚集和发展壮大,实现产业襄阳、绿色襄阳的战略目标。

二、规划的核心理念。

在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上,紧紧把握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态势,以及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梳理主导产业的上下游关系,明确各特色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产业细分领域与园区产业发展目标,实现产业链横向和纵向的整合,协同创新,形成优势主导产业的聚集和发展。

在产城融合上,根据不同产业的特殊性、阶段性需求,突出城市功能的针对性、匹配性,以“产”定“城”,以“城”促“产”,形成产业空间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在产业园区服务体系上,以科技服务、研发服务为核心,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以产业联盟为抓手,加强产业间协作生产、协同创新,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作用,突破园区的有形边界,构建覆盖全市各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形成二产与三产的有效融合和联动。

在产业园区的建设、管理与运营上,构建园区协调管理体系,针对各园区产业特点、园区的空间规模等因素,借鉴国内外园区的最新经验,在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形成各园区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三、规划工作路径。

1.前期准备工作。

组织课题组,确定双方畅通的信息沟通模式。

确定项目研究的方向、内容、要求、目标,界定项目研究范围,讨论项目实施计划,完成项目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

根据项目组成员的研究特长和研究意向,拟定相应的工作分工。

2.基础资料准备、实地调研。

项目组成员讨论并进行任务分解,同时进行项目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

在规划委托方及相关部门的配合协助下,收集研究的基础资料。

对相关园区、龙头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走访调研。

3.资料分析处理。

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提炼。

根据资料收集情况和初步的分析,进行补充调研。

4.编制规划初稿。

按确定的研究方法、提纲分工,进行分析研究,统稿得出规划初稿。

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审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估。

5.成果修改、完善、定稿、结题。

由委托方组织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完成修改和定稿工作。

提交正式成果文件,项目结题。

(目前阶段的提纲为暂定参考用途,具体还将根据实际调研、资料分析以及双方沟通达成一致后确定。)。

1.总论。

(1)规划编制目的。

(2)重大意义。

(3)规划研究结论。

2.规划背景。

(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主要园区发展情况分析。

3.总体发展思路。

(1)发展战略。

(2)发展原则。

(3)发展目标(近期和远期)。

(4)战略布局。

4.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

5.产业服务体系。

包括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政策服务、展示交易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6.政策措施。

(1)保障措施。

(2)招商政策。

7.规划实施。

(1)实施步骤。

(2)重大任务。

8.国内标杆园区剖析。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五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对图书馆的影响。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必要性及意义分析。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必要性分析。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意义。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技术及系统建设。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技术。

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分析。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建设分析。

(1)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分析。

(2)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方向。

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体系构建策略。

数字阅读的概念和特点。

数字阅读的利弊分析。

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应对数字阅读的措施。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基础及规划。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基础。

数字图书馆“十四五”构建规划。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现状。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全国实施情况。

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情况。

(1)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重点。

(2)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策略。

1)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2)数字图书馆的标准化与数字存储策略。

3)数字图书馆的分类索引和检索策略。

(3)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现状。

1)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总量。

2)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发布总量。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趋势分析。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对于已立案尚未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如属初次违法并及时改正的,不予行政处罚;

对于行政处罚决定已经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相对人可以向处罚机关提出申请,处罚机关应当协商人民法院对罚款缓期强制执行。

这种不断升温的柔性执法机制为城市管理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不断优化着郑州的法治营商环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构建柔性执法机制、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才能永葆相关工作的先进性。所以,构建柔性执法机制、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对策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构建柔性执法机制,就要践行调制适度、公共利益、综合效益、实质公正原则。

社会各界也为疫情防控期间的这片人间烟火气息感到无比欣慰。2021年7月、8月xx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爆发后,国家税务机关积极辅导受灾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申请减税、免税,并积极主动开展退税工作,使无数企业增强了活下去、坚持就一定会好起来的决心。公共利益原则要求作为市场调制主体的国家宏观调控机构和市场规制机构在开展市场宏观调控或市场规制时,注重调制行为的整体性和公益性,追求建立在个人、家庭、个别企业利益基础之上的,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福利的全社会利益。综合效益原则要求作为市场调制主体的国家宏观调控机构和市场规制机构在开展市场宏观调控或市场规制时,注重调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注重长期效益、中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有机统一,注重个别企业效益与全体企业效益的有机统一,注重地方效益、全国效益和全球效益的有机统一。实质公正原则要求作为市场调制主体的国家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在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或微观规制时,要更注重结果公正,而不是只强调形式公正,要保障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并为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对于初次违法的相对人给予从轻处理或免于处罚,这样不仅能缓解执法中执法人员与相对人的冲突,更可以使相对人感受到执法的温度,可以瞬间拔高执法人员在群众心目中的无私、奉献、为公的正面形象。以教育感化为主、以预防为主的执法手段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柔性执法机制的优越性,更能为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打造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就要践行调制法定、调制绩效、市场决定、经济安全原则。

调制法定原则要求作为市场调制主体的国家宏观调控机构和市场规制机构在开展市场宏观调控或市场规制时,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不授权不许为”,包括实体法定和程序法定,在保障市场失灵或国家失灵情况下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职权的同时,保障调制受体不受非法调制和获取调制信息的权利。调制绩效原则要求作为市场调制主体的国家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在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或微观规制时,要追求社会总体福利的增加,满足社会全部主体对效益的诉求。

一旦市场失灵问题解决,国家干预市场的措施就要马上退出,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安全原则要求作为调制主体的国家机构要通过积极行使职权克服经济危机,保障宏观经济安全,促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行业协会作为经营者利益的代表者属于行业经营者的自律性组织,具有专业性、民主性。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推选代表依法组建行业协会,并为行业协会的自律工作提供业务指导。行业协会要积极学习国家宏观调控机构和市场规制机构出台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并及时传达给协会会员单位,开展培训,及时掌握国家的调制信息,并督导企业依法接受国家的调制。行业协会等市场中间层组织要在国家调制主体(国家机构)和调制受体(主要是经营者)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传达、辅导作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政府要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条件成熟时下放企业资质认定、从业资格许可等权力给专业性更强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等中间层组织作为调制受体在依法接受国家调制的同时,享有获取国家调制信息权和不受非法调制权,而且可以更有效的方式积极向国家反映经营者的诉求。

做好线上宣传、服务创新工作,主动接受媒体监督移动互联网社会,执法机构等国家调制主体要和互联网公司积极合作,加大网站建设,不断推出线上办公软件或小程序,通过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平台,在线宣传国家调制信息和回答群众困惑。群众有所呼,党和国家就要有所应。媒体监督是最常态也是最有效的监督。自媒体时代,经营者、消费者等市场主体经常通过短视频软件等平台把自己手机端拍摄的反映执法或营商环境的视频上传到网络。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决定了网传内容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执法机构等国家上层调制主体,包括国家宏观调控主体和市场规制主体要设专门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机构门户网站建设和网络舆情监视,积极宣传柔性执法机制和法制营商环境,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及时发现网上曝光的执法乱象和破坏法治营商环境的社会信息。发现违规、违法问题后,及时上报,在党政联动领导下调查真相,分析问题原因,对症下药,给出处理问题的对策,并出台长效治理机制,预防类似问题的再度出现,给市场主体满意的答案。国家在构建柔性执法机制、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过程中,要尽可能通过网络公开相关政策、法律、规定、细则,保证实体和程序的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市场主体,言出必践,诚信做好每一项许诺。在构建柔性执法机制、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建设工程中,执法机构等国家调制主体是答卷人,经营者、消费者、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是阅卷人。国家要经常开展执法机构等国家调制主体或经营者、行业协会等调制受体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或评比,发现先进、鼓励先进、宣传先进,目的是以先进带后进,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执法主体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社会主义执法方向,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升执法行为的政治评价。执法权属于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不公共运作必然造成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执法主体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执法行为的政治评价势在必行。执法为公,执法为民。人民群众对执法效果的满意度直接决定执法行为的社会评价。执法活动只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落实执政为民的宗旨。所以,如果把市场执法比作考试,那么,市场是出卷人,执法机关是答卷人,人民群众是评卷人。执法机关不断提升执法行为的经济评价,执法活动就要遵循市场规律,保障市场价格围绕市场价值上下波动,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执法机关为市场保驾护航,及时开展有效的国家计划、预算、采购等宏观调控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市场规制行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执法主体必须依法行政,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法定职责必须为,法不授权不许为。经营者、消费者、行业协会和其他调制受体有不受非法调制和获取调制信息的权利。执法主体要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实体广告等一切可能的手段宣传与执法活动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解释、政策、决定等文件,履行国家机构普法的义务,积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新闻媒体的监督,切实保障执法行为的合法性。

当因执法纠纷成为行政诉讼案件的被告时,要精准分析出问题的环节,分别在实体法普及、程序法完善等方面做出改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不断修正着理论,新的理论再去指导新的实践。在这种螺旋式进步、提升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进步。

经济法的制定包括法的制定(或认可)、修改、解释和废止等动态法律活动。经济法的实施也包括执法、监察、司法、守法等动态的法律活动。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的关系如同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执法机构唯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不断完善柔性执法机制,才能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九、结论与展望。

要求执法机构不断提升执法行为的政治评价、社会评价、经济评价和法律评价。构建柔性执法机制、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经济优越性的表现,是经营者、消费者对于执法活动、营商环境的美好期待,对于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意义重大。当前有关各类执法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执法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构建柔性执法机制、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关系到执法的社会效果,关系到法治的权威,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切实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创造性地统一好、融合好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近年来,执法机构等国家调制主体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担当,基层党政组织着力深入一线、落实各项措施,有力推动了执法高质量开展,法治营商环境得到优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阶段性成果。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构建柔性执法机制、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坚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永葆相关工作的先进性。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七

本文运用“外语课堂焦虑评估等级量表(flcas)”对本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1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焦虑在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是普遍和明显存在的.引起焦虑的因素可具体归纳为过低的自我评价和竞争意识、考试、交际能力、课堂活动形式等几个方面,针对引起焦虑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的焦虑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徐敏青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9(1)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学习焦虑现状对策研究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八

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的发展理念,以加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

第一节。

建设“绿化山西”

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以造林绿化为重点,努力提高生态空间比重,改善生态空间质量,构建河流、农田、铁路、干线公路绿化带,与人工防护林相结合的生态屏障网络格局,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增绿增收并重、造林造景并举、绿化美化并行,继续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每年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加快推进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林区、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养林区和中南部盆地防护经济林区四大生态屏障建设。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及成果巩固、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以及平原绿化、矿区植被恢复和碳汇造林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大力实施干果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林木种苗、花卉、森林旅游建设五大林业开发工程。积极推进以天然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和恢复、未成林造林地管护、中幼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六大森林资源保护经营工程。突出抓好林业科技、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生态文化公园等基础工程。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和国有林区林管理创新,完善激励约束和生态补偿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

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治理河段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继续实施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推进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地保护工程。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建立气候变化监测系统,制定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统计、监测体系。摸清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评估试点工作,建立管理平台,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加快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加强国内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专栏18:国家和省水土保持工程。

国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

程水土保持项目、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水利项目、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省级六大水土保持工程:坝滩联合整治工程、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

工程、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水利配套工程、沟坝地治理项目、水保大户资金扶持项目、省水土保持生态项目。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04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十二五”期间襄阳市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襄阳市“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本报告总结了襄阳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三五”期间襄阳市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襄阳市“十三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最后,就襄阳市地区“十三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本报告专业!权威!报告根据襄阳市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及“十二五”的实践经验,对襄阳市地区“十三五”规划进行了科学分析与建议,对襄阳市地区“十三五”投资机遇、风险、策略做出了审慎分析与预测,是襄阳市地区政府、襄阳市地区企业、欲投资襄阳市地区的外阜企业了解地区规划重点,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出版日期】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15800元电子版:15500元纸介+电子:15800元。

第一章襄阳市“十二五”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一节“十二五”期间襄阳市发展概况。

一、襄阳市行政区域划分。

二、襄阳市地理位置分析。

三、襄阳市发展历史情况。

四、襄阳市环境资源概况。

二、“十二五”结构调整情况。

三、“十二五”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节“十二五”襄阳市产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第一产业经济指标分析。

二、第二产业经济指标分析。

三、第三产业经济指标分析。

四、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第二章“十二五”襄阳市社会建设及投资状况。

第一节“十二五”襄阳市交通领域发展分析。

一、“十二五”襄阳市交通领域投资情况。

二、“十二五”襄阳市城市交通建设投资。

三、“十二五”襄阳市铁路建设投资情况。

四、“十二五”襄阳市高速公路建设投资。

第二节“十二五”襄阳市市政设施建设分析。

一、“十二五”襄阳市城市绿化建设情况。

二、“十二五”襄阳市城市供水建设分析。

三、“十二五”襄阳市城市污水处理分析。

四、“十二五”襄阳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

第三节“十二五”襄阳市能源供应消费分析。

一、“十二五”襄阳市城市燃气投资分析。

二、“十二五”襄阳市电力供应情况分析。

三、“十二五”襄阳市能源建设重点项目。

四、“十二五”襄阳市能源消费需求分析。

第四节“十二五”期间襄阳市信息化建设分析。

第三章襄阳市“十二五”重点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第一节农产品加工行业。

一、“十二五”农产品企业分布情况。

二、“十二五”农产品行业投资分析。

三、“十二五”农产品行业销售收入。

六、“十二五”农产品行业偿债能力。

七、“十二五”农产品行业十强企业。

第二节食品行业。

一、“十二五”食品企业分布情况。

三、“十二五”食品行业销售收入。

六、“十二五”食品行业偿债能力。

七、“十二五”食品行业十强企业。

第三节建材行业。

一、“十二五”建材企业分布情况。

三、“十二五”建材行业销售收入。

七、“十二五”建材行业十强企业。

第四节医药行业。

一、“十二五”医药企业分布情况。

三、“十二五”医药行业销售收入。

六、“十二五”医药行业偿债能力。

七、“十二五”医药行业十强企业。

第五节化工行业。

一、“十二五”化工企业分布情况。

三、“十二五”化工行业销售收入。

六、“十二五”化工行业偿债能力。

七、“十二五”化工行业十强企业。

第六节装备制造行业。

一、“十二五”装备企业分布情况。

三、“十二五”装备行业销售收入。

七、“十二五”装备行业十强企业。

一、“十三五”国际环境变化及对我国经济影响。

三、“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战略举措。

四、“十三五”创新驱动战略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十

2011年5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目录。

一、序言。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二)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

(三)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

(五)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

(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

【1】【2】【3】【4】【5】。

一、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科协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科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12.15重要讲话要求,根据中国科协“七大”的总体部署,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着力营造科协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搭建重要工作平台。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打造了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协会员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品牌。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事业经费实现了大幅增长,中国科技馆新馆等一大批科普场馆相继建成开放,圆满完成中国科协“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科协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普遍认可,科协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科协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协组织繁荣学术交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员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对科协组织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和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强烈的向往和追求,使得科协组织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科普需求方面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任务,为科协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协同作用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科技竞争力和合作能力不断增强,为科协组织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新机遇。

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形势和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狠抓落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根据中国科协“八大”的总体部署,坚持“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服务科学发展,推动自主创新,提升科学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科协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的政治自觉性更加牢固,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能力明显增强,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决策咨询能力显著提高,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显著增强。学术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交流的形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学术会议和期刊质量明显提高,产生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使学术交流更加有利于通过技术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有利于攻克科技前沿问题,提高科技整体水平,更加有利于中国科技界融入国际科技界,提升国际地位。

——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完善,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得到显著加强,热点、焦点科技问题得到迅速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普服务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从3.27%提高到5%。

——科技工作者对科协组织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作为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特色更加突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内容更加丰富、方式不断创新,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社会形象更加鲜明。

——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科协作为民间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主要代表的作用逐步加强,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基本形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相互协调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新格局;同港澳台科技界的交流更加广泛,形成一系列有影响的重点活动。

——自身能力切实增强。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科协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型组织建设达到新水平,工作条件逐步改善,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着力点,大力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优化面向企业农村开展的各项科技服务,把更多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引进企业、引向农村。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学科齐全、公正客观的优势,参与社会建设,创新科技服务,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学术交流与产业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共性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关键技术作为开展学术交流的重点,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信息网络、现代农业、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和海洋、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搭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启迪科学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突出基层一线技术创新的需要。鼓励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面向基层和一线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科技工作者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以高水平的交流研讨活动带动基层一线技术创新。

2.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深化“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围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重点,动员组织一线科技工作者投入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在全国范围组织评选表彰750个先进集体、500个科技标兵、500个优秀组织者。

——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推动建设100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围绕企业重大科技需要和技术创新难题,开展联合研发和攻关;依托全国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科协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类产业聚集区组建200个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根据产业技术创新需求,解决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共性问题;动员地方科协及所属学会组建各类专家服务团队,引导广大科技专家带技术和成果深入企业一线,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

——建设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服务系统。跟踪和优选高新技术信息,进行专业化加工,形成适于企业应用、滚动扩充的信息资源库;建立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推广应用服务平台,加快现有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

——组织创新方法培训。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宣传培训和知识产权战略巡讲等活动,着力提高企业一线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训企业创新工程师和专利应用工程师5万人次。

3.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扩大奖补规模和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建立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库,支持受表彰的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先进个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集成各类农村科普资源,健全农村科普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函大办学优势,有效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增强农民科技创业和脱贫致富能力。

——探索开展科普富民兴边工作。加强边疆地区基层科普组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搭建上下联动、东西互助、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的科普服务工作平台,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提高边疆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水平,促进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

4.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

——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家咨询活动,办好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和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开展科技与社会——2050展望项目研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定期开展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征集和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活动,建立优秀调研成果出版资助制度。

——开展科技思想库建设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地方科协开展科技思想库建设,鼓励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决策咨询模式,增强科协组织的决策咨询服务能力。

——实施学会决策咨询资助。在科技社团层次办好思想库,鼓励支持科协所属学会开展决策咨询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依据,加强决策咨询能力建设,打造学会决策咨询品牌,以决策咨询项目带人才成长,培养一批复合型决策咨询人才。

——建设科技思想库工作平台。面向科协系统集成资源,丰富充实选题库、数据库、专家库、成果库。建立调研课题评审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系统,实现科协系统决策咨询信息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5.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智力。

——深入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按照“联系好、了解好、反映好、服务好”的原则,构建海外智力储备库,搭建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平台,优化海外人才回国服务环境,开展举荐人才、建言献策、基地建设等工作。

——为国家和地方推荐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保持和加强与海外科技团体、科技人员的联系,建立动态的国内需求项目库和海外专家学者人才库,为海外科技人才参与经济建设和科技活动提供支撑。

——加强海外智力引进工作基地建设。以国家实施的重点发展战略为切入点,建立工作基地,推动海外人才以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回国创业等方式直接参与国内经济活动。

6.参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

——积极推动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科协作为政协界别的作用,为政协科协界委员参与科技政策法规制定,发挥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作用提供服务和支撑,充分发挥政协科协界委员决策咨询、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

——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开展百强学会服务社会建设工程。培育100个国家级、省级骨干示范学会,创造条件,拓展社会功能,进一步提高学会社会公信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组织广大会员和科技人员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成为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力量。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发挥学会独立客观、智力密集优势,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和政府转移职能,广泛开展科技规划计划咨询论证、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科技成果评审、科技项目评估、技术鉴定等科技评价活动。积极承担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资格认证、培训和继续教育等科技人才评价职能。

专栏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点项目。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5年累计表彰奖励13000多个先进单位和个人,辐射带动的农户不少于50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0%)。

“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技术信息服务等为抓手,引导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动员企业一线科技人员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每两年表彰一次,共表彰750个先进集体、500个科技标兵、500个优秀组织者,进一步激发企业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热情。

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形成决策咨询建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形成优秀调研报告;展望2050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人力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搭建决策咨询工作平台。

科普富民兴边:增强边境地区科普服务能力,提高边境地区公民科学素质,促进边境地区群众致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搭建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平台,优化海外人才回国服务环境,5年建成20个“海智计划”工作基地,联系的海外科技团体达到100个,海外人才数据库条目和接待海外科技人员参与为国服务活动人数以每年10%比例增长。

(二)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

围绕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举办高层次、高质量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7.促进学科发展。

——发布《学科发展报告》。开展系列学科发展研究,总结学科新进展,研究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学科协调发展,培育优势学科,提出我国学科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每年发布学科最新成果。

——开展学科史研究。总结回顾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学科的性质、历史定位、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作用模式,拓展我国学科史研究的格局。实施知名科学家学术思想传承计划,组织著名科学家的学术思想系列研讨活动。做好学术文献特藏工作。

8.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举办中国科协年会。进一步突出“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等特点,重点组织好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活动,扩大品牌效应,把年会办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标志性的科技界重大活动。

——举办综合交叉系列学术会议。顺应学科综合交叉、跨学科发展趋势,举办跨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学术会议。支持全国学会学术年会、重大科技事件活动以及综合交叉学术会议。

——举办高端前沿系列学术会议。重点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举办中国科协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等活动。

——举办学术服务系列会议。促进学术交流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兴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组织行业、区域经济发展专门研讨活动,及时组织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

——举办学术生态系列会议。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原始创新。举办和推广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为萌芽时期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专门交流平台,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

——加强学术会议质量管理。建立学术交流评价体系,规范学术活动程序。培养一批优秀学术会议主持人,推进学术交流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支持企业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工作者和边远地区一线科技工作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其学术成长。

——丰富和创新学术交流形式。开辟学术交流网站或专题网页,推动在线学术交流,举办系列科学博客大赛。

9.打造精品科技期刊。

——提高科技期刊论文质量。提高期刊中优秀论文的比率,组织一流专家投稿,吸引高质量原创论文。倡导专家办刊,引进国际高层次科技期刊人才,提高编委会和审稿队伍的国际化程度。

——加大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实施力度。着力培育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大力培育一批国内领衔期刊和精品后备期刊,促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科技期刊出版人才的成长,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

——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继续实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提升英文版期刊国际化水平;加强科技期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工作渠道,逐步建立科技期刊出版人才国际化培训有效机制。

——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实施“千刊数字平台工程”,推动学科刊群建设和出版集群建设,实现编审程序化和学术论文网上开放获取。

——加强科技期刊发展能力建设。加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研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品牌影响力;建立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沟通机制,增强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培养一批优秀作者和编辑出版优秀人才。

专栏二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的重点项目。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培育100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在国内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发挥领衔作用的科技期刊,建立10个左右具有学科优势和集群效应的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中国科协千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视野和期刊国际化运作能力的科技期刊领军人才。

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举办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科协论坛、全国学会年会、国际学术会议、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青年科学家论坛、科学博客大赛、全国博士生年会、国家科技报告体系等,构建全面的、持续的学术交流新格局。

(三)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切实加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扎实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科普示范县的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持续有效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0.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

——履行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纲要实施工作的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纳入政府业绩考核范围,开展实施情况督查,研究建立实施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工作。完善调查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提高调查质量和水平,定期发布公众科学素质发展报告。

——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改善科普研究条件,建设中国科普研发基地。

11.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和运用适用技术,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提高发展生产、增产增收的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建立完善农村科普示范服务体系。推动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村、户)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引领作用,提高农村科普组织服务能力。

——开展服务“三农”科普活动。针对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科技需求,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开发符合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科普资源,积极开展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等品牌活动,为农民提供优质科普服务。

12.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活动。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要,组织开展科教进社区、社区科普学校等品牌活动,普及安全健康、节能环保、应急避险、科学生活等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适应城市现代生活和再就业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设施,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家庭等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社区科普益民先进单位。

——探索建立社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集成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驻区单位参与科普工作,推动科普活动的社会化。

13.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等系列活动,继续开展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行等活动。

——实施校外科技教育项目。实施求知计划,推广“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试验项目,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非正规教育,探索科技界与教育界联合的有效模式。

——加强青少年科普活动场所建设。积极探索与教育部门共建共享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中国科协青少年校外科普实践训练基地,继续发展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14.开展主题科普活动。

——开展重大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广泛开展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支持学会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主题和重要纪念日,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开展社会热点、焦点科普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及时回应社会热点、焦点中的科技问题;建立科学家与大众媒体广泛沟通的渠道,定期举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利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新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普活动。建立科普与科研结合机制,引导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及时把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向公众传播,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公众。

——开展应急科普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建立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科普资源,逐步建设完善应急科普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应急科普响应机制,及时提供应急响应和科普资源服务。

15.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开发集成科普资源。推进科研创新成果、生产技术成果和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引进国外优质特色科普资源,打造一批健康生活、低碳生活等主题科普资源精品及“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等科技传播精品节目。

——实施科普创作资助。开展系列科普作品创意大赛,提升原创科普作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和推介,形成一大批深受社会公众欢迎的科普作品。

——加快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开发与应用。建立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为龙头、以专业型数字科技馆为重要支撑的数字科技馆发展格局,平均每日访问人次达30万以上,访问页面数达120万左右。

——搭建科普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推进科普出版物、科普广播电视、科普活动等共享服务,向社会发布和推介国内外优质科普图书、挂图、广播电视节目和科普活动资源包。

16.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根据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科普基础设施,开展科普基础设施监测评估。

——继续推进科技馆建设。以建设综合科技馆为主,社区科普学校和企业科普车间为辅,大力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馆。推动县级科技馆的建设,逐步提高科普场馆的覆盖面。地级市和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座科技馆。

——加强流动科普设施建设。实施“中国流动科技馆计划”,大力发展“科普大篷车”,提高“科普大篷车”活动的覆盖面,重点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积极开发成本低、效果好的各类流动科普设施,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流动科普设施建设。

——发展完善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继续建立完善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等基层科普设施。

——继续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1000个左右,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3000个左右。

17.促进科普产业发展。

——鼓励按照市场机制兴办科普产业。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培育科普产品创意策划、制作开发、推广服务类企业;推动研究制订科普产业相关政策、技术标准。

——培育科普新兴产业。加强科普产品研发、实施重大科普产业项目、建设科普产业园区、发展区域性特色科普产业集群、扶持骨干龙头科普企业、培育科普产业新兴市场。

——加强科普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支持科普资源研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建设。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发布科普产品需求信息。

专栏三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点项目。

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在全国评选表彰近万个科普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社区科普益民先进单位,推动建立社区科普公共服务体系。

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搭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提高科普资源的原创开发能力、集成应用力度和共享服务水平。

百姓生活幸福服务。

科技场馆建设:加快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建设和改造步伐,提升科普展教。

水平和能力。

(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发挥发现、培养、举荐、表彰、宣传优秀科技人才的独特作用,掌握科技工作者的状况和诉求,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切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推动用好、用活科技人才。

18.反映科技工作者状况和诉求。

——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制度。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状况,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体系。合理布局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国家和省两级调查站点总量达800个。规范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管理,提高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应对紧急情况实施调查任务的能力,使调查站点体系成为了解一线科技工作者状况的重要渠道和开展调查工作的有效支撑。

——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联系沟通机制。密切加强与科协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科协界委员的联系,与基层科技工作者建立广泛联系,开辟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网络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

——研究探索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愿和诉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和知识更新等合法权益,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19.表彰举荐优秀科技人才。

——开展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培育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的品牌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表彰1000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奖评选。进一步规范和优化评选表彰工作,提高社会影响力,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健康成长。

——评选表彰“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大力表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为科协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建设好科技工作者之家。

——鼓励和规范科技社团奖励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同行评议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奖励的规范化水平。

——做好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初选、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创新群体选拔、国际科技组织奖项推荐等工作。

20.培育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促进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举办博士生学术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青年科技企业家创新创业论坛。

——加大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建设力度。建设10个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发现、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选拔科技后备人才。广泛动员社会科技资源,为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提供科技实践活动条件。改进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机制,继续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活动,开发建设后备人才跟踪服务系统。

21.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科普队伍建设。培养农村科普员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科普队伍建设。发展社区科普员队伍,依托社会资源,建设一批社区科普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和造就企业科普人才队伍。

——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以农村和民族地区中小学的科技辅导员和校外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加强科技辅导员培训。

——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建立科普志愿者服务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培养高端科普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普展教专门人才和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端科普人才。

22.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

——实施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和教育规划纲要,大力开展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建设100个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开发一批继续教育精品课程,培育一系列高端培训品牌活动,建设继续教育示范网站,培训500万人次。

——为科技人员专业发展服务。推动将继续教育与科技人才评价、职业标准制定和执业资格认证等相衔接。与相应国际组织共同开发、实施继续教育项目,开展重点、关键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23.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

——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完成500—800名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工作,基本完成80岁以上两院院士的资料采集。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建立“中国科技名人堂”,展示我国科学家形象。

——实施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计划。大力宣传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重点宣传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

——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电视、电影、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资源,打造一批科协系统的重点宣传品牌。拍摄中国科学家系列电视电影作品,建立中国科技网络电视台,办好中国科技手机报,出版科学家传记,开展媒体科技记者培训。

24.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推动科研诚信立法。开展科研诚信立法研究,提出科学道德建设的立法建议。

——开展科学道德诚信建设课题研究。

——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机制。学习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合理有效、公平透明的科学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开展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件调查。

——强化学会的科学道德建设。在学会逐步建立专门机构,制定本学科、本领域科学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设立学术诚信档案,公开受理会员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披露学术不端行为,推动建立失信惩罚机制,提高自律性。

——加大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力度。组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教育专家队伍,编写科学道德教育读本,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科学道德建设论坛。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主办“全球性科研诚信大会”,参加国际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科技组织,扩大开展交流活动。

专栏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重点项目。

科技人才奖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奖等。

促进人才成长项目: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平台建设、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

(五)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

发挥中国科协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渠道和科技资源,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强同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为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25.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根据我国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突出学术、注重实效,承办“第23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和“第9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积极参加国际科学计划。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问题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前瞻领域,主动参与、承办和发起国际科学计划。参与国际科联地球系统科学四大科学计划,承担国际科联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办公室工作,将irdr计划办成国际一流的灾害研究计划。

——引进优质国际科技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多层次的务实合作,建立国际科技资源利用和管理平台,推动国际优质科技资源与国内需求对接。

——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履行中国科协作为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的职责,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全国学会积极承担国家相关专业领域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师资格评定工作。

26.加强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参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咨商工作。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联合国重要活动,举办边会,设立展台,发布报告,宣传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提高我国科学界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提高国际民间科技组织的参与度。积极加入有影响、有实力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在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世界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好国家会员的作用。

——深化与发达国家科技组织的合作。加强同美国科促会、英国皇家学会、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和欧盟国家有关科技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把中美科学道德合作、中日青年科学家跨学科学术沙龙等项目打造成合作品牌。

——加强与周边国家科技组织的交流。发挥区域优势,面向东盟、中亚和俄、印、朝、韩、蒙等近邻国家,增进互信,互利共赢,提高合作水平。

——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科技组织的关系。增进与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国家对口组织的交流合作。

27.开展与港澳台科技交流。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港澳台工作的精神。以学术交流为纽带,加强港澳台地区各专业领域的对口科技交流和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巩固和发展同港澳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举办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香港工程师院士论坛、港澳大学生暑期实习等活动。

——提升两岸科技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开展与台湾科技团体高层交往,围绕有共同兴趣的学术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合作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举办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青少年科学营、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台湾大学生暑期实习等活动。

28.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队伍。

——实施国际科技组织事务专项。建设一支掌握政策、业务精湛、精通外语、善于交往的科学家国际交流队伍,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决策和管理,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重要活动提供支撑。培育10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会。开展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人员及后备人员培训,提高国际科技组织网络平台的服务水平,组织、协调和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活动。

专栏五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的重点项目。

伍的服务体系。

讨会、海峡两岸农业科技论坛等活动。

(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自身能力建设是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搭建服务平台、夯实服务基础、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建设、学会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29.加强党建工作。

——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加强思想作风、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人才队伍和活动品牌建设,抓党建、促发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加强学会党建工作。按照“应建必建,应派必派”原则,建立健全党建指导员、党建联络员制度,逐步实现全国学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以党建带学会建设,建立学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党员培训,评选表彰先进。

——加强地方科协党建工作。以党的重要纪念日、评比表彰等重大活动为抓手,推进科协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30.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扩大科协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在企业、高校、街道、社区、乡镇以及开发区和高新区大力发展科协基层组织,在“两新”组织中重点联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做到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

——完善科协组织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中国科协组织条例》,修订《县级科协组织通则》,制定《高校科协组织通则》、《街道社区科协组织通则》和《乡镇科协组织通则》,贯彻落实《企业科协组织通则》。

——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制定“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标准,扎实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活动。

31.加强学会建设。

——推动学会改革和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社团规律的组织体制、工作方式,完善民主治理结构,理顺学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与办事机构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规则,从制度上防止行政化倾向。

——加强会员服务工作。树立会员为本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开拓会员沟通服务渠道,建设200个会员服务站点,加强会籍管理,完善全国学会个人会员管理系统,完善会员代表大会等制度。继续办好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

——加强学会办事机构建设。适应学科发展、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建立与支撑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探索试行秘书长职业资格标准,为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社团提供坚强保障。

32.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深化各级科协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在同级党组(党委)领导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完善干部选拔监督制度,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实行岗位设置和全员聘用制度。

——加强学会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推动工作人员社会公开招聘,建立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按照学会管理人员结构的要求,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学会工作人员队伍。

——加强科协基层组织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着眼于提升科协组织活力和影响力,以提高素质、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热爱科协事业、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基层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加强教育培训。坚持分级分类、全员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阵地、培训教材建设,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效果,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33.加强文化建设。

——推进文化建家活动。制定实施《科协文化建设纲要》,修订《科协工作行为规范》,树立科协系统先进典型,积极弘扬正气,倡导团结和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加大对科协会徽、形象标识的宣传力度,研究确定科协会旗、会歌、会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弘扬创新文化。加强科协理论研究,总结推广科协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思想认识和观点,指导科协实践。办好《科协研究》,为科协工作提供研究交流平台。

34.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设科协系统信息化协作共享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围绕信息资源开发、数据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服务等业务领域,制定并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

——加强网站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完善中国科协网站、全国学会网站、省级科协网站等网站,加强对科协基层组织、科协系统品牌工作的信息资源开发,进行各类传统媒体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强化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扩充互联网接入带宽,增加数据存储空间,建立数据异地灾难备份系统,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加强办公事务管理、重要业务、网站后台等应用软件系统建设,搭建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形成“一站式”服务门户。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

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认真履行职责,合理调配资源,创新工作机制,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协事业的支持,定期向党委和政府汇报科协工作,把科协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推动解决科协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指导,推进规划实施。

2.加大经费投入。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规定和要求,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设和维护良性运转。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开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协事业健康发展。全国学会、各级科协组织要按照章程规定,吸引民间资金,依法接受社会捐赠。

3.落实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近年来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根据新形势和科协事业发展需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补充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科协事业发展在宏观政策、经费支持、税收减免、人员编制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欠发达和少数民族地区科协事业发展的政策倾斜。

4.加强统筹协调。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要根据本规划,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划,报中国科协备案。将科协事业发展规划与当地有关规划进行衔接。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科技、财政、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5.明确实施责任。中国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全国学会、各省级科协要认真做好每项任务、每个项目的任务分解方案,将责任予以落实,明确任务和项目的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明确执行的进度要求与目标要求。

6.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总结评估和表彰奖励。

规划对策类研究报告篇十一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北京“世界城市”现在处于研究阶段,“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细则。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北京的都市型农业,第一须形成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第二须宜居,有利于环境建设;第三须具有应急保障功能。

“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展望:

四、主导产业将由重化工业逐步过渡到服务业和信息产业。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三、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四、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2)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七、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建设人才强国。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