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范文(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3:05:19 页码:8
2023年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范文(模板12篇)
2023-11-18 23:05:19    小编:ZTFB

方案的反馈和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和改进下一次的方案。制定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到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希望这些方案范例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制定方案。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一

**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0年左右。以铜梁为例:据统计,我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4%,比全市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老年人每年以6%的速度持续增长,已提前10年达到全国老龄化水平。全县有空巢老人8万余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52%。老龄人口总体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空巢老人多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年轻一代面临的巨大社会竞争,单纯由政府提供机构养老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为其提供的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主体的社会化转变,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政府福利供给方式,它是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由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兴办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服务对象公众化。改变传统养老模式主要由福利机构向“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养老服务的局面,面向全社会老人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负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三)运营模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养老福利机构全部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的模式,引入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专业化管理,政府不投资建设而补贴部份入住老人费用;民间投资建设,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等多种运营模式。

(四)服务形式多样化。通过拓展养老机构社区服务等服务项目,增加如托管、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等各种养老服务,为家庭提供支持。

(五)服务参与公共化。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除了政府的主导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外,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支持,特别是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通过互帮互助为老年人提供便利,而且还有利于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全面落实各项养老政策。我县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社会养老工作摆在民政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五保供养、高龄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全县现有五保户2599人,城市三无人员1754人。自2012年10月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原240元/人·月调整为270元/人·月,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由原370元/人·月调整为415元/人·月,均达到市政府规定的供养标准。全县1686名9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按时领取了高龄生活补贴,其中,90—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百岁老人每人每月400元,补贴标准居全市前列。

(二)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0年,筹集资金1500万元修建铜梁县福利中心,采取慈善损赠、市级支持、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940余万元,新建了土桥、二坪、安溪、白羊、蒲吕、围龙敬老院;年,投资690万元,新建少云、安居和石鱼3所敬老院,扩建高楼敬老院;目前公办养老机构74所,共有床位2400张。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共6所,有床位800张,入住率达90%。我县还建成老年大学1所、老年活动中心1所。

(三)顺利推进社区养老。2011年以来,我县相继建成巴川街道正街、和平、龙山、东方4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所,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培训和免费体检等服务。2012年,又在8个镇街各选定1个社区或村作为全县社区养老示范点建设,建成10个星光老年之家和12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娱乐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为20前实现全县50%的村、100%的社区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做好示范、引领。

(四)多举措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敬老院实施“268”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敬老院的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对民办老年公寓实施“两规范一标准”(即: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每年对全县老年公寓和敬老院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每年选送部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到市局进行培训,县民政局每年采取参观见学、集中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提高从业人员待遇。2010年以来,两次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待遇。从207月1日起,按院民50人以上、20人-50人(不含)、20人以下(不含)的院长,每月工资分别由1200元、1000元、1000元提高到1470元、1365元、1260元,敬老院炊事员、护理员由900元提高到1155元。今后,建立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我县最低工资标准生效之月起,以上四类人员分别按最低工资标准的1.4倍、1.3倍、1.2倍、1.1倍调整工资待遇。四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全县组织志愿者队伍500余名联系了306名空巢老人,在农村实行了邻里亲友结对帮扶空巢老人的制度,定期看望、生活照料、解决纠纷等,极大地发挥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老人对社会的认可度。

(一)法规政策滞后,配套政策难落实。当前对养老服务机构管理的法规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大都是19至20期间制订发布的。自2000年国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思路以后,从上到下相继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去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意见》(渝办发〔2012〕252号)。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涉及的单位多,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兑现优惠政策的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落实土地难、享受补助难、审批时间长,严重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二)布局规划随意,投资回报周期长。地方政府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没有具体的网点布局,民办养老机构在设点、数量、规模等方面的随意性比较大,致使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比较零星,没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养老服务业初期投入较大、服务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经营风险较大,致使投资者思想顾虑较大,投资积极性不高。据测算,新建养老机构平均每个床位要投入3万元(不含土地费),办一个1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投资要300万以上。目前的补助标准是:新建100张床位以上且符合条件的每张给予4000元的补助,租房新建且租期在5年以上办50张以上床位的每张给予1000元的补贴,补助标准很低。

(三)服务内容单一,从业人员水平低。目前,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侧重于生活起居、日常护理,而对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法律维权等其它项目的服务重视不够,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从业人员大多以临时招聘为主,未经专业培训,边干边学,同时因为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社会偏见等原因,专业的养老服务从业人才引不起、留不住,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工作稳定性不高。

(一)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站在养老产业化的高度,以适度普惠为目标,建立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基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刚性指标,统盘考虑,同步实施。二是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规划好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整体布局,在土地划拨、建设标准设置等方面进行宏观考虑,项目设施要纳入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项目用地要纳入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多方筹措资金,保证项目如期实施。三是要细化各项指标,分步实施。政府要积极承担养老事业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建立养老事业考核激励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二)政策层面给予足够支持。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很强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丰富和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政策体系。可以考虑制定为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购买公益性岗位、提高床位补助费。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要帮助落实优惠政策,在审批、各种手续办理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对有关手续费用给予减免。

(三)拓宽投资渠道。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资金投入上对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予以倾斜,逐年增加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社会养老机构。同时,积极动员民间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社会养老投资难的问题。

(四)积极鼓励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养老方式,是今后老龄化社会的一种主要养老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充分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可由所在街道解决活动场所,市、区(县)两级财政补助必要的开办资金。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募捐,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带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以适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二是完善社区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服务平台,其基本功能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老年娱乐活动中心,提供菜单式的服务;要整合现有养老资源向社区延伸,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接收附近社区的老年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扩、改建,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型的养老机构,既满足社会对托老机构的需求,又实现医疗机构非卫生渠道的床位扩张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三是推进农村老年公寓建设。政府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在土地、规划、消防以及财力方面制定相关规定,在土地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在规划方面,对发展养老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在审批上予以支持;在财政方面,对村办老年公寓给予资金补助,以推动农村老年公寓的建设。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二

为全面贯彻落实2014年全省森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时期林业发展大局,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目的,以保护森林资源为核心,创新防治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建立起适应当前林业改革和发展形势需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为发展现代化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按照雅林发【2014】66号文件《市林业局关于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社会化服务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结合我区实际,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开展调研,现已完成《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社会化服务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如下:

(一)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及发生情况

区幅员总面积106731hm,其中林业用地72349.1hm,占幅员面积的67.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61072.7hm,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4.4%;2013底全区活立木总蓄积46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3.0%。

区主要森林植物种类:针叶树种有:杉木、柳杉、水杉、湿地松等,面积19866.7298hm;竹类有:慈竹、杂交竹、绵竹、麻竹、水竹、斑竹、楠竹等十多种,面积33666.7hm;阔叶树人工栽植主要有桦木、桤木、桂花、银杏、麻柳、旱莲(千丈树)、黄角树等,天然起源主要有丝栗栲、栎类、苦皮、盐夫木、楠木等,面积13333.3hm。

我区林木病虫害以竹子病害、长足大竹象、竹笋禾夜蛾、赤腹松鼠等为主。近年来林业有害生物逐年上升,对我区造林绿化成果构成威胁。

近年(2011-2013年)来,区发生的森林病虫鼠害主要有:杂交竹枯梢病,水竹丛枝病、粗梢双条杉天牛、柳杉长卷蛾、水杉红蜘蛛、竹笋夜蛾、竹芽虫、长足大象、竹螟、垂臀华枝修、麻柳叶甲、赤腹松鼠等。发生面积分别为:2011年3.898万亩(其中:病害0.45万亩,虫害1.949万亩,鼠害1.499万亩);2012年3.496万亩(其中:病害0.3万亩,虫害1.697万亩,鼠害1.499万亩);2013年3.985万亩(其中:病害0.3万亩,虫害1.695万亩,鼠害1.99万亩)。每年对发生的病虫鼠害均指导林农或业主进行了积极防治,防治率、无公害防治率分别在99%以上和96%以上。

2014全区发生病虫害总计3.85万亩,其中:病害0.25万亩,虫害1.6万亩,鼠害2.0万亩。发生病虫害种类有:竹子枯梢病、水竹丛枝病、竹笋禾夜蛾、长足大象、粗梢双条杉天牛和林木鼠害等,竹子害虫—长足大象、粗梢双条杉天牛和林木鼠害将发生严重。长足大象主要分布在、、、、等乡镇慈竹林分内,粗梢双条杉天牛主要分布在、、、、、对岩等乡镇柳杉中幼林林分内,林木鼠害主要分布在、、、、等乡镇和国有林场后经、等工区柳杉、杉木中幼林林分内,因此,上述地点是今年发生和防控重点区域。

(二)森防机构及人员现状

我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1个5人,全区测报站(点)26个,各森林管护站及林业工作站配有一名专(兼)测报人员。

(三)测报、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全区森防测报和防治工作主要依托26个测报站(点)开展各项工作。每年制定《区主要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方案》,强化森防目标管理,主要监测长足大竹象、赤腹松鼠、竹子病害的危害情况,积极开展越冬前后及发生期病虫情调查,按时开展病虫情况测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提供防治依据,并适时组织开展病虫防治。积级开展森林植物调运检疫和种苗产地检疫工作,形成测报、检疫、防治三个环节,相辅相承。

在防治模式上主要采取专业队防治和群众防治相结合,重点防治和一般防治相结合,限期防治和自觉防治相结合的模式。对主要通道绿化树木、退耕还林树木、天保树木、名木古树等进行重点防治。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信息、简报以及印发宣传资料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对本辖区的苗圃、种苗繁育场所、涉木企业进行检疫登记和检疫登记核查,并开展产地检疫,确定执法重点。同时,林业部门积极筹资备药和推荐购买药物,主要领导亲自抓防治工作,技术人员不辞劳苦,深入发生区调查虫情,指导防治。从而保证了林木的正常生长,有效地保护了我区的造林绿化成果。

(四)监测防控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不断加强和完善森林病虫害测报防治体系建设,为保证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顺利实施,区林业局成立由森防站站长任组长,相关科室、片区林业站负责人、乡镇林业员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协调解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每年开展培训,提高素质,利用多种形式搞好技术服务,推广森防新技术,确保有虫不成灾。

(一)我区森防机构级别低(股级)人员少,经费不足,且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基层森防人员少、素质偏低、并且不够稳定,工作缺乏力度。

(二)测报、检疫设备简陋,测报手段落后,缺乏系统性,人员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测报、防治和检疫工作的质量。

(三)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且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病虫害同步增加。

(四)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病虫害发生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较低。

(一)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森防工作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中的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病虫害防治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的全过程,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在营林的各个环节如选种、育苗、选地、造林、经营、抚育及采伐中,注意保障树木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来源,协调各生物间关系,提高树木抗性,是实施森林病虫害由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的根本途径。

(二)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一是要完善营造林的'有关标准和方法,从制度上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逐步实现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二是切实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健全和完善主要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加快各级测报点建设速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三是加大检疫执法力度,抓好无检疫对象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依法建立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堵塞漏洞,严防危险性病虫的传播蔓延。

(三)搞好预防是实现可持续控制的基础,必须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以营林为基础,综合性营林措施是防治病虫害的治本之策,要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工作的始终,逐步实现森防工作的“四个转变”,切实把森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工作上来。

(四)应加强森防法规宣传,普及森防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森防工作的认识;不断建立健全森防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森防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从靠行政手段转变到依法管理、依法防治上来,要对重大危险性病虫害推行防治通知书制度,提高除治工作的强制性;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强化执法监督。

(五)将森防工作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纳入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要定期开展检查,掌握森防工作开展情况,目标完成情况,并及时通报。对完成好的要通报表扬,并给予资金奖励;对完成差的,要通报批评,并核减防治经费。

(六)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广大群众和全社会对森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印发宣传材料、举办讲座、病虫灾害宣传、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宣传等形式宣传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扩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社会参与程度。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三

为深入贯彻落实20xx年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中央、省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求,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规范农业市场主渠道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程、城乡互动、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一)“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从全局的角度,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并以农民群众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对“顶层设计”完善优化。

(二)宏观指导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深化对当前农业农村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数量效益和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以农业公益性服务促进社会性服务发展,以社会性服务发展反哺公益性服务,补齐公益性服务资金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尊重实际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需求,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到20xx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达到273个,全区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服务率达到80%。社会化服务中心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万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家,工商资本和技术服务充分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形成农业三产融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实现外向型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平台。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立足于“推一扇门,办百家事”服务理念,启动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区级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以政府为建设主体。27个街道(乡镇)各建设一个服务站,以规模化、规范化的合作社为建设主体。246个行政村各建设一个服务点,以合作社、农资商店或农村超市为建设主体。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一体化建设的网络格局。

(二)实现公益性和社会性二大服务功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心要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两项功能相结合。区级服务中心下设八个服务窗口,包括:

公益性服务窗口:

1、涉农政策法规咨询窗口。承担政策法规咨询服务职能,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政策法规咨询、农民合作社指导、政策性保险等咨询服务,对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政策引导、解答。

2、“三资”代理窗口。由区农经站承担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监管服务职能,以村财乡管、土地流转合同由区农经站负责监督和审核为原则,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村集体“三资”流失,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合作社建设与指导窗口。由农业产业化协会承担合作社推荐服务职能,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推荐合作社示范典型、项目申报等,规范审查合作社财务、决策、利益分配模式,并与会计事务所第三方审计部门联合,确保申请项目的合作社达到规范社要求和标准。

4、“四品一标”办理窗口。由绿色食品办公室承担“四品一标”认证申请服务职能,“四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娃品牌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区凡是符合认证标准的农产品,经过审核,按照申报流程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加快推进我区农产品认证工作,深度挖掘、培育和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保护各街道(乡镇)独特的产地环境,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5、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窗口。由农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承担检测服务职能,配套农产品检测设备,增加速检功能服务,并与省市检测中心进行服务对接,开展全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宣传培训。推行农业行业标准实施,指导农业质量校准体系认证管理。

社会性服务窗口:

6、土地流转窗口。承担农村土地流转服务职能,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机制,利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成果,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数据库,建立全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与东北网合作和运用微信平台等方式,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宣传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吸引工商资本,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7、金融保险窗口。承担办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服务职能,对接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流转土地抵押业务,土地经营权证明由区农经站审核开具。开展农业保险和特种种植业险业务,择优选择保险公司合作提供保险服务支持,符合参保的合作社、农户可自行提出申请。

8、生产服务中介窗口。承担全区各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发布职能,对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增强为农服务的及时性、实用性和准确性,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类供求信息服务。同时,设置乡级分支机构,严格筛选指定农资企业,通过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对接,提供“安全农资、放心农资、质优价廉农资”下摆服务。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农业特色商务网站和交易平台,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覆盖全区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

(三)选强配齐专业服务人员。加强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定期组织学习政治理论、涉农法律法规,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等,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标准、高素质的专业化团队。

(四)加强资金综合管理。遵循科学论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和追踪问效等原则,合理利用政府投资成本,明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涉及资金的实施目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及用途等,加强成本和利润预算管理,将资金实现最优配置和转化,保障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五)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按照“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渠道共用”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服务组织机构框架,整合服务资源,以创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固化、可复制推广模式,实现“一个中心、两项功能、三方建设、四方受益、五个统一”。“一个中心”,即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两项功能”,即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三方建设”,即由政府引导、引进涉农企业参与、合作社具体承接,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建设模式;“四方满意”,即实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合作社满意,农民满意。“五个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行机制”。先行启动区级服务中心和7个街道(乡镇)分中心建设,以点扩面,逐步完成服务中心全区覆盖。

(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制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指南、服务流程图、宣传手册。明确规范服务目的、意义、目标、内容、功能职责和工作流程等,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调动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全面提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质量。

(七)稳步推进业务开展。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农业产业化协会和微信平台等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对外宣传,对内形成内业档案。组织召开农业服务组织对接会,确定服务体系承接主体。沟通协调农经、银行和保险等部门,逐步整合畜牧、林业等部门,扩大服务范畴,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八)规范社会性服务财务管理。成立现代农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社会性服务以公司为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订单、金融保险代理、生产农资、技术服务中介对接提供有偿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建设,实现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九)树立窗口单位服务新形象。以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加强学习引导,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强化人文关怀,延伸服务触角,坚持纠建并举,完善监督机制,提升窗口服务满意度。

(十)提高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区、乡、村三级服务平台软硬件网络基础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接入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数据库,快速、精准、全面整合涉农信息,实现全国联网,数据共享,保障服务中心业务开展,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模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坚持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里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x生态农业开发区。建立区政府组织协调、部门指导参与、街道(乡镇)管理督导、村服务站运行服务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指导、协调、扶持和服务,确保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转正常。各试点街道(乡镇)和相关部门也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计划,全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xx生态农业开发区要切实承担起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明确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方式,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并认真总结工作推进阶段性成果、经验,建立长效的跟踪问效机制。

(三)加强资金保障。坚持惠农、支农、补农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基层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公益性服务功能。保障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康运行。加大对区、乡、村三级基层综合服务站扶持力度,加大财政的投入,积极寻求社会服务组织参与,最终实现社会化有偿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

(四)创新工作措施。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办法,形成工作指导意见方案,对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各街道(乡镇)加强调研,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和农村现有经营服务网点分布情况,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站)发展规划。可采取召开培训会、观摩会等形式,尽快启动,加速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搞好试点示范。

(五)落实服务体系主体构架。加快落实服务组织主体,明确参建合作社、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名单,强化服务组织服务意识,指导、管理和监督组织服务行为,形成规范、有序的服务模式,鼓励、支持和引导服务组织与经营主体、广大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四

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根据省党委、*市委关于“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和市党委决策部署,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充分发挥学思想先导作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突出切实解决促发展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有力解决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振兴、消费提质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高质量发展;突出有效汇聚重实干强大力量,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严、实、效”要求贯穿始终,凝心聚力谋发展,把调研服务激发出来的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二、突出八大服务重点。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开展“八大服务”。

(一)服务稳中求进。聚焦市场主体产能释放受限、利润下降、投资意愿不强、信心不稳等困难问题,督促各级各部门落实稳增长的各项决策部署,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强信心、拓业务、扩投资、降成本、增效益。督导服务项目投资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区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早开工、快推进、早竣工,切实推动经济持续整体好转,实现“双过半”和全年目标任务。

(二)服务深化改革。围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帮助企业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以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品引领新需求,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标准制定,持续培育企业竞争新优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好“企业(项目)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加大优质工业产品宣传推广,组织系列产销对接、展销展览等活动。加强进出口通关服务,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提升消费服务供给和品质,激发服务业发展新活力。督导各级各相关部门保交楼、促消费、强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服务提质升级。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帮助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数字化转型、节能降碳改造。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促进一批企业巩固行业龙头地位、一批企业提质升级、一批企业补齐上下游产业链短板、一批企业上规入统,力争形成良好产业生态。

(四)服务要素保障。加强煤电油气运和农资供应保障,落实电力负荷管理工作要求,防止出现拉闸限电。协调保障企业用能、物流、融资、用工及人才等需求,加大项目用地、用林保障力度。指导园区平台公司增强融资能力,推动企业增产增效、项目加快建设、园区提升做实。

(五)服务降本增效。重点围绕能源、物流、税费、用工、融资、农资等影响企业成本的要素,在重点市场主体、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关键环节开展部门联合服务,制定实施针对性降本增效政策措施,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助推企业加快发展。

(六)服务科技赋能。聚焦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组织开展政校企精准对接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帮助企业引育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落实企业应享尽享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以及“科创贷”等支持力度,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七)服务政策落实。加大国家、省、市和区本级关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系列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面对面、点对点送政策上门,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盯住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推动政策精准直达、快办快享。推动各级各相关部门提供“妈妈式”服务,设立“一站式”政策兑现窗口、扩大企业免申即享政策范围,加大区本级财政扶持资金落实兑现力度,全面落实兑现各类惠企政策。

(八)服务产业安全。聚焦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支持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国内首台(套)设备。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关联,组织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进行配套对接,提高本地配套率。指导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和支持企业依法合规生产经营,依法打击侵害企业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工作安排。

调研服务分三个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业务培训(7月)。

在认真开展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系统谋划的基础上,按照上级相关部署要求,全面安排部署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工作。坚持以学促干,组织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工作培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和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等党的创新理论,以及调研服务工作要求、工作重点、工作步骤等业务知识,保障各服务小组顺利开展工作。

(二)调研服务、督促服务(7月至8月)。

着重上门服务。区领导结合大兴调查研究调研,分别带领服务小组深入园区、走访企业,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构建问题处理闭环工作机制。当场能解决的马上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分类转办;属于区本级层面解决的,由区级对口部门统筹协调解决,属于上级层面协调解决的,由区级对口部门按程序报请上级层面研究解决。带队区领导要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展一对一、面对面访谈,主要了解是否有侵害企业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等情况。

做好督促服务。对属于该由区本级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事项,督促加快解决;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指导相关部门加快落实。工作专班梳理研究并于每月15日、30日前后公开各部门办理情况,对工作滞后或问题解决不力的,通过提醒、约谈、通报等方式进行督办。

(三)建章立制、长效服务(9月)。

健全体制机制,保障服务长效化。全面摸清企业的底数、问题和发展需求,建档立卡,持续跟进服务。针对“八大调研服务”中发现的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和重大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完善上下贯通、部门协同、层层落实的服务机制,推动调研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做好工作总结。建立企业、督查部门、组织部门等多方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工作成效,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扬先进,形成乘势奋进的劲头。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区委统筹。成立工作专班,由分管工业的副区长担任召集人,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和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副召集人,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主要负责同志负责日常工作。从区有关单位抽调懂实体经济、综合思考能力强、政策理论水平高的干部集中办公,组建问题筛分、政策研究、督导督办、统筹协调、宣传报道等攻坚队伍,形成调研服务解决问题的有力支撑。

(二)班子带动。区领导带头深入一线服务企业,找问题、解难题。区四家班子主要领导牵头抓总、统筹推进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各项工作,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区领导分别牵头组成27个服务小组,分片包干、蹲点服务、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调研服务辖区各重点规上工业企业和工业项目,适当选择部分农业、服务业、房地产业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调研服务。原则上每人每月调研不少于1次。统筹全区大兴调查研究有关安排,确保服务企业调研走深走实。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增加企业和基层负担,避免扎堆调研、多头调研、重复调研。选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同志担任联络员,蹲点对接各服务小组。

(三)部门协同。区直各部门要确定服务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联络员,结合职能职责服务企业。建立完善跨部门协调会商联动机制,调研服务小组联络员根据问题情况通知各相关单位作为配合单位共同开展调研服务;配合单位要积极主动协助牵头单位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切实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强化协同配合,全力破解企业和项目遇到的困难问题。

(四)主动服务。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把开展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工作同推动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要配合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参照上级和区本级相关文件制定具体措施跟进服务,走访服务全部产业园区、重点项目、规上企业及临规企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形成全区上下同题共答的服务体系,为全区下一步开展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积累经验、做好衔接。

(五)政企互动。坚持问计于企、开门搞服务,鼓励、引导、支持大中小微企业主动加强与各级工作专班、服务小组沟通联系,通过面谈等方式反映情况、表达诉求、提出建议。工作专班要设立专门微信、邮箱、电话、app等畅通沟通渠道。

五、形成激励保障机制。

(一)大力激励担当作为。将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对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绩效考评中按规定给予创先争优加分激励。表扬一批在实体经济调研服务中工作突出的部门和先进个人,干部在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工作中的表现情况,作为选拔任用、职级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二)实现日常化长效化。进一步总结提炼、巩固深化实体经济调研服务形成的工作机制、工作体系、工作要求,作为开展好主题教育和今后全区开展实体经济服务的制度性安排,久久为功、抓常抓长,切实解决制约园区建设、企业发展、项目推进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特殊问题和关键问题,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三)严格服务纪律要求。各级领导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调研,重心下沉、主动服务,积极响应企业问题诉求,做到不增加企业负担、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区委宣传部要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对典型经验做法、优秀案例进行正面报道,对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推诿扯皮、态度恶劣、“吃拿卡要”等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进行曝光。适时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违法违纪行为,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五

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按照省委。

“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部署,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推进“三化”建设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主线,以培育服务主体、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组织推动的方式,着力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利用。

3

2015。

年为基础年,科学规划,全面布局,起步建设;

2016。

年为发展年,依据规划,全面建设,初步形成体系;

2017。

2017。

100%。

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新台阶。

一是推进农业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适应我县农村现状、能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在“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按照“综合设置、分类建设、多功能、一体化”的思路,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功能多元、场所固定、设施配套、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构建县乡有服务机构、村有服务站点的农业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农业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的优质化。二是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5。

年晋升省级以上规范社。

4

个,累计达到。

9

个,到。

2017。

年累计达到。

15。

20。

50。

个入社农户多、辐射带动面广、服务功能强的联合社。积极推进供销体制改革,以县乡供销社和所属企业为主体,组织创建为农社会化服务网络。

2015。

年发展农村服务中心。

16。

个、站点。

20。

个。到。

2016。

1

处,在县城周边建设集农产品购销、宣传推介、储存加工、信息交流等多功能市场。

1

个;加强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开展好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通过网络直销将我县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三是壮大专业服务企业。培育农机作业、机具维修、科技服务、动物防疫、产品推介、品牌营销、专业市场运营管护等专业服务公司。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发展生产资料供应、仓储物流等适合产业化经营的农业服务业。引导龙盛现代农业、飞雪制糖、鸿翔亨利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为相关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社会化服务。按照“扶优、壮大、扶强”原则,不断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扶持政策,支持农业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四是整合社会服务力量。积极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鼓励各种协会和农民经纪人,为农民开展培训、科技指导、市场信息收集、政策法规宣传、业内主体信用评定和产品营销等服务。政府逐步将适宜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委托或转移给行业协会,推动建立政府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的机制。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方向,结合现有能力,整合资源,完善设施,提升标准,加快各类服务中心建设。

一是建设水稻催芽育苗中心。

牵头部门:农业局。

配合部门:农经站、财政局、发改局、项目所在乡镇。

主要任务:

2015。

年在三道镇和丰产乡建设。

2

个水稻催芽车间,

10。

万亩水稻全部实现智能浸种催芽;今后随着水田开发进展,每。

5

万亩水稻本田建设。

1

个小型水稻智能化催芽平台,工厂化育苗小区平台和标准化育秧大棚。通过项目投放、育苗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市场化运作水稻催芽育苗中心。

二是建设粮食仓储烘干中心。

牵头部门:粮食局。

配合部门:工信局、农业局、农经站。

主要任务:

2015。

10。

20。

公里的粮食仓储烘干网络格局。配置粮食烘干机。

29。

台以上,形成日烘干能力。

9000。

吨以上,在。

100。

天内烘干稻谷。

90。

万吨,占商品量的。

100%。

牵头部门:农机局。

配合部门:发改局、规划办、国土资源局、住建局、环保局、工商局、招商局、消防大队。

主要任务:按。

10。

5000。

万元以上,建设占地。

20000。

4s。

店。

6

个镇各建一处维修分中心,每处带动辐射。

3

个以上乡镇,覆盖面达到。

100%。

通过改善农机维修作业条件,优化农机维修装备结构,解决大中型及复式高新农机具维修问题,推动农机维修服务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牵头部门:畜牧兽医局。

配合部门:发改局、规划办、国土资源局、住建局、环保局。

主要任务:遵循。

10。

吨。在外六镇建设化尸窖。

6

个。支持和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施用有机肥,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015。

年内完成论证、选址等前期工作,形成项目建设方案,

2016。

年内建设完成外六镇化尸窖,

2017。

年全面建设完成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

牵头部门:农业局。

配合部门:畜牧兽医局、质监局。

主要任务:整合农业、畜牧质检资源,建立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2015。

6

月末前完成质量检测人员专业培训和检测机构资质双认证工作,并对重点超市进行检测抽查;为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原料基地监测。逐步完善对全县大型超市、蔬菜交易市场以及重要蔬菜产品的生产基地检测,并建立起对粮食物流中心重要农产品准入准出机制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畜牧方面重点做好动物免疫监测、动物疾病检疫净化、动物及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监测服务。

坚持有偿与公益相结合,注重有效、实用,逐步扩展完善,加强各类服务平台建设。

牵头部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配合部门:财政局、住建局、监察局、审计局、农经站。

主要任务: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标准,依托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林权、房屋所有权等农村产权交易。鼓励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中介组织,提供资信评估、资质评审、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积极引导各类农村产权资源进场交易,创造条件提升产权价值,降低交易成本。

牵头部门:农经站。

配合部门:农业局、信息中心、畜牧局、农机局。

主要任务:依托县农经信息网站,增设政策咨询、专家讲座、农机服务、价格行情等窗口,以农业专家和信息资源为依托,构建运转高效、调度灵敏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乡村两级农经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县有信息中心、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农经信息服务网络;引导经营主体在农机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产销衔接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成立农民信息服务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政策法规等服务。

牵头部门:水务局。

16。

个乡镇水利服务站建设,每个村设立水利服务点,逐步建立起县级水利专业化服务队伍、乡镇水利服务机构、村级水管员队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种组织形式互为关联补充、相互促进发展的服务格局。

牵头部门:畜牧兽医局。

主要任务:以畜牧。

110。

qq。

群和微信群,定期发布先进技术、牧业信息、政策法规、医政药政、牧业动态、饲料价格、重大疫病防控等信息。开通牧业网络书屋,及时提供先进牧业技术和动态知识。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与追溯、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应急指挥调度和畜禽污染防治、畜禽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兽药经营和使用、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全面提升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牵头部门:工信局。

配合部门:邮政局、县供销联社。

16。

个乡镇物流服务中心,设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

100。

个,搭建覆盖县乡村三级梯次物流服务平台,满足广大农民农资和农产品购销需求。

牵头部门:教育局。

配合部门:农业局、农经站、劳转办。

主要任务: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依托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县职教中心建立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开设农民合作社急需专业学科,搞好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训。认真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民经纪人的培养。建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牵头部门:金融办。

配合部门:人民银行、信用信息中心。

主要任务:完善县级信用信息中心建设,开展涉农主体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等级评定等项工作。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逐步培育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充分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在农户信贷、产权交易方面发挥信用等级评定作用,降低农户融资、产权交易门槛。

一是土地流转服务。发挥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作用,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和价格定期发布制度,开展流转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资格审查、合同鉴定、抵押担保等服务。建立土地质量等级评定、价格评估等制度,科学界定各类农地的质量等级和价格。依法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处,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二是生资供应服务。建立以农资供应商为核心,农资配送中心、农资连锁超市、农资便利店相配套的农资供应网络,拓宽服务覆盖面,提高统一配送率,减少流通环节。整合农资经营网点,打造品牌农资“放心店”。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实现农资全程可追溯制度。深入开展“红盾护农”、“春雷行动”等专项服务活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三是技术推广服务。以“农技宝”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快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县级推广中心为龙头,驻乡镇中心站为依托,农民技术员、农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大户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积极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开展科技合作共建;鼓励农技人员深入一线,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分红等方式开展经营性服务,领办帮办一批服务型农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步代。四是农业生产服务。制定和实施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并把技术标准融入生产全过程。推进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为龙头,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服务。推行深松整地制度,扩大机械深松整地作业规模,活化土层,加深耕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全面提高耕地蓄水、供水、抗旱涝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内将损毁水利设施全面修缮。加快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重点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加强对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建立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制度,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监控和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五是质量监管服务。建立高于“国标”的“两大平原”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重点对优质、特色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提高标准到位率。创建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示范乡,对检测合格并申请认证的农产品,加贴地理、绿色、有机、无公害等标识。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各流通环节实现质量可追溯,健全产品召回制度。六是产品销售服务。以龙盛现代农业、鸿翔亨利米业、棒棒娃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遍布城乡的农产品集贸市场为基础,建设服务功能齐全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加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中心城市窗口市场建设,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外的销售网络;要在北京、上海、海南等大中城市,扩大绿色食品销售专营店和配送中心网点布局。七是农业信息服务。充分发挥我县农业信息网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对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成果、涉农扶持政策等农业信息的甄别筛选和发布能力,加快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八是金融保险服务。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制,扩大融资规模、提升融资能力、增加农村金融网点。探索在农村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引导乡镇、村设立涉农小额贷款公司。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为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提供服务平台。开展“四权”抵押贷款业务,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瓶颈,强化龙盛融资担保公司职能,放大信用额度,为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创新畜牧场区确权登记发证制度,将养殖场产权证作为产权抵押担保,拓宽畜牧养殖融资渠道。鼓励法人银行在我县设立村镇银行,提高民营资本在村镇银行持服比例。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农村金融产品营销力度,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增加保险机构,引进或新设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互助组织,支持现有商业财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开发保险产品,探索按照农作物物化成本、农作物产量等分别设定保险金额。鼓励开展互助合作保险,探索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互助合作保险新模式,稳步推进农业互助合作保险试点工作。建立适应农业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基层服务体制,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积极开展地方财政补贴的特色农业保险试点。

县委、县政府将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各牵头部门的主管县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全力推进。支持开展政策制定、项目安排、人才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把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各级农业生产性、建设性项目实施范围,集中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具体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跟踪问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农业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建立健全推进机制、考核约束机制;发改、财政、国土资源、税务、工商、科技、金融等部门加强配合、主动支持、通力协作;其他各有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支持,合力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财政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引导区域性农业经营服务组织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装备,加快推进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区域性农机维修保养中心、农产品初加工等建设,鼓励开展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深入实施农业设施化工程,加快推进农田钢架大棚、养殖场自动喂料系统、环境控制、农产品仓储和保鲜冷链等设施建设及改造,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调配资源,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及病虫害防治体系等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重点配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仪器设备、科技资料、信息化工具、培训设施等,满足农业公共服务的需要。支持市场化动物诊疗机构以及畜禽排泄物、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专业服务组织配备必要设备,改善动物安全生产条件。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现有财政扶持政策,整合扶持资金,进一步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相关技术培训业务,以及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支持创建服务新平台,通过政策支持、特许经营、合同外包、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支持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区域性、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创新服务机制,推广订单式、承包式、代理式、融合式、保姆式等服务方式,总结推广作业对接、产销对接、银农对接、农企对接、人才对接、科技对接等新模式,择优推广适用性强、农民欢迎的服务模式与机制,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到位率。开展服务示范创建,按照农业社会化服务“五有”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乡镇、示范县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强涉农服务部门在技术、信息、物资、资金、供销、安全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理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指导推进体制。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六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中央、省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求,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规范农业市场主渠道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程、城乡互动、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二、指导原则(一)“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从全局的角度,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并以农民群众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对“顶层设计”完善优化。

(二)宏观指导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深化对当前农业农村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数量效益和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以农业公益性服务促进社会性服务发展,以社会性服务发展反哺公益性服务,补齐公益性服务资金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尊重实际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需求,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

任务目标到20xx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达到273个,全区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服务率达到80%。社会化服务中心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万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家,工商资本和技术服务充分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形成农业三产融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实现外向型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四、建设重点(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平台。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立足于“推一扇门,办百家事”服务理念,启动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区级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以政府为建设主体。27个街道(乡镇)各建设一个服务站,以规模化、规范化的合作社为建设主体。246个行政村各建设一个服务点,以合作社、农资商店或农村超市为建设主体。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一体化建设的网络格局。

(二)实现公益性和社会性二大服务功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心要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两项功能相结合。区级服务中心下设八个服务窗口,包括:

公益性服务窗口:

1、涉农政策法规咨询窗口。承担政策法规咨询服务职能,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政策法规咨询、农民合作社指导、政策性保险等咨询服务,对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政策引导、解答。

2、“三资”代理窗口。由区农经站承担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监管服务职能,以村财乡管、土地流转合同由区农经站负责监督和审核为原则,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村集体“三资”流失,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合作社建设与指导窗口。由农业产业化协会承担合作社推荐服务职能,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推荐合作社示范典型、项目申报等,规范审查合作社财务、决策、利益分配模式,并与会计事务所第三方审计部门联合,确保申请项目的合作社达到规范社要求和标准。

4、“四品一标”办理窗口。由绿色食品办公室承担“四品一标”认证申请服务职能,“四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娃品牌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区凡是符合认证标准的农产品,经过审核,按照申报流程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加快推进我区农产品认证工作,深度挖掘、培育和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保护各街道(乡镇)独特的产地环境,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5、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窗口。由农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承担检测服务职能,配套农产品检测设备,增加速检功能服务,并与省市检测中心进行服务对接,开展全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宣传培训。推行农业行业标准实施,指导农业质量校准体系认证管理。

吸引工商资本,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7、金融保险窗口。承担办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服务职能,对接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流转土地抵押业务,土地经营权证明由区农经站审核开具。开展农业保险和特种种植业险业务,择优选择保险公司合作提供保险服务支持,符合参保的合作社、农户可自行提出申请。

8、生产服务中介窗口。承担全区各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发布职能,对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增强为农服务的及时性、实用性和准确性,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类供求信息服务。同时,设置乡级分支机构,严格筛选指定农资企业,通过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对接,提供“安全农资、放心农资、质优价廉农资”下摆服务。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农业特色商务网站和交易平台,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覆盖全区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

(三)选强配齐专业服务人员。加强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定期组织学习政治理论、涉农法律法规,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等,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标准、高素质的专业化团队。

(四)加强资金综合管理。遵循科学论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和追踪问效等原则,合理利用政府投资成本,明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涉及资金的实施目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及用途等,加强成本和利润预算管理,将资金实现最优配置和转化,保障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两项功能”,即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

“四方满意”,即实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合作社满意,农民满意。“五个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行机制”。先行启动区级服务中心和7个街道(乡镇)分中心建设,以点扩面,逐步完成服务中心全区覆盖。

(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制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指南、服务流程图、宣传手册。明确规范服务目的、意义、目标、内容、功能职责和工作流程等,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调动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全面提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质量。

(七)稳步推进业务开展。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农业产业化协会和微信平台等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对外宣传,对内形成内业档案。组织召开农业服务组织对接会,确定服务体系承接主体。沟通协调农经、银行和保险等部门,逐步整合畜牧、林业等部门,扩大服务范畴,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八)规范社会性服务财务管理。成立现代农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社会性服务以公司为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订单、金融保险代理、生产农资、技术服务中介对接提供有偿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建设,实现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九)树立窗口单位服务新形象。以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加强学习引导,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强化人文关怀,延伸服务触角,坚持纠建并举,完善监督机制,提升窗口服务满意度。

(十)提高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区、乡、村三级服务平台软硬件网络基础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接入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数据库,快速、精准、全面整合涉农信息,实现全国联网,数据共享,保障服务中心业务开展,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模式。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坚持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里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态农业开发区。建立区政府组织协调、部门指导参与、街道(乡镇)管理督导、村服务站运行服务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指导、协调、扶持和服务,确保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转正常。各试点街道(乡镇)和相关部门也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计划,全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生态农业开发区要切实承担起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明确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方式,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并认真。

总结。

工作推进阶段性成果、经验,建立长效的跟踪问效机制。

(三)加强资金保障。坚持惠农、支农、补农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基层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公益性服务功能。保障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康运行。加大对区、乡、村三级基层综合服务站扶持力度,加大财政的投入,积极寻求社会服务组织参与,最终实现社会化有偿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

(四)创新工作措施。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和管理办法,形成工作指导意见方案,对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各街道(乡镇)加强调研,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和农村现有经营服务网点分布情况,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站)发展规划。可采取召开培训会、观摩会等形式,尽快启动,加速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搞好试点示范。

(五)落实服务体系主体构架。加快落实服务组织主体,明确参建合作社、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名单,强化服务组织服务意识,指导、管理和监督组织服务行为,形成规范、有序的服务模式,鼓励、支持和引导服务组织与经营主体、广大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七

县位于省中南部,隶属市,辖8个乡镇,1个区,213个行政村。全县种植面积68.6万亩,其中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棉花,其中种植小麦8.8万亩,玉米15.5万亩,棉花15.5万亩。

(二)服务组织有基础。

目前,县有资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2家,其中:农机专业类7家,无人机植保合作社联合社1家,无人机飞防队1家。农业机械配套齐全,规模较大,实际作业经验丰富、能跨区作业的6家,在统防统治服务中发挥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目前,拥有农机总动力23.1万千瓦,其中,植保无人机60台,14.7千瓦以上拖拉机1100余台。具有良好的农机服务作业基础,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以上。土地流转进行良好,目前涌现出1千亩以上新型经营主体32家,500亩以上新型经营主体36余家,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

(三)技术有支撑。

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拥有乡村级农业技术员72名,无人机操作员82名,农机员72名。县农业农村局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名,中高级职称8名,无人机植保联合社飞防植保技术人才5名。完全有能力成立专家团队,为项目实施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检查验收等环节提供技术保障。

(四)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部门思路明确、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高。

县委、县政府2018年引入无人机产业扶贫项目,为全县大规模开展无人机植保社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基础;县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工作的积极性高,农民群众接受社会化服务的愿望强烈。实施了多项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户及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局、财政部门积极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从生产性单一服务环节向多环节以及全程社会化服务转变。

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原则上以整村推进为主,统筹整乡、镇推进;以植保无人机为主要植保器械工具,实现县域内玉米、棉花区片内全程统防统治。在主要粮食作物乡(17个村)、镇(27个村)2个乡镇整村对玉米的生产植保作业进行托管服务,镇(33村)整村对棉花生产植保作业进行托管服务。其中飞防植保玉米面积4.92万亩,至少2次飞防植保作业服务;棉花6.58万亩,植保季需7次以上飞防植保作业服务。

通过项目实施,实现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农药投入,全面达到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减少农药施用量和用水量,实现亩均农药施用量减少20%、用水量减少90%;减少玉米、棉花损失3%。

通过项目实施,社会意义:。

通过项目实施,切实提高项目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健全服务市场、规范服务行为;实现近万余人次从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从事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或外出务工;实现农机安全生产事故率控制在0.15%以内,项目实施年度无重大农机安全事故。

(一)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

1、项目实施区域。

项目作业的区域选择原则:一是粮食总产和单产水平较高,粮食增产潜力大;二是农机化水平高,规模种植面积大,服务体系健全,服务组织作业积极性高;三是乡镇和村组织领导有力,工作积极主动,自愿组织落实项目具体任务;四是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急需推进代耕、代种、代管全程社会化服务。本着上述原则,本项目实施区域选择以下片区:

一片区:镇实施面积3.55万亩,覆盖27个行政村。主要种植农作物玉米3.55万亩。

二片区:乡实施面积1.37万亩,覆盖17个行政村。主要种植农作物玉米1.37万亩。

三片区:镇实施面积6.58万亩,覆盖33个行政村。主要种植农作物棉花6.58万亩。

项目区分3个片区涉及3个乡镇,玉米4.92万亩;棉花6.58万亩,总计种植面积11.5万亩。

2、主导产业实施环节及规模。

县主导产业农作物为玉米、棉花,针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不同环节,采取分类补贴标准。确定主要补助环节如下:玉米统防统治(病虫防治、一喷三防)、棉花统防统治(病虫防治、一喷多效)。项目实施区域内种植面积共计11.5万亩,其中玉米4.92万亩;棉花6.58万亩。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八

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意义重大而且紧迫重要。按照省委党建办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及时组建调研专班,采取座谈了解、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调查了解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调研中所反映出来的全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近年来,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拓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活跃性。

1、政府主导作用日益凸现。在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一是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核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将支农资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发展。如采取“银行+协会+农户”捆绑式信贷模式,为镇40多户养鸡户贷款320万元,有力推动了该镇养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方式,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三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按照市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有便民代办点的目标,构建了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各镇办场园统一将计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服务类部门,农技、水利、财政等农业服务类部门,城建、国土、规划、房产等村镇建管类部门,纪委、司法等综合调解类部门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办证、受理举报、矛盾调处和咨询服务。各村建立村(居)便民代办点,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为群众代办有关事项,提供咨询服务。全市已建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1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15个,村便民服务点116个。

2、民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方兴未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畜禽、水产、蔬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截至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1家,带动农户12万户,年营销额达13.6亿元。

一是组织形式逐步规范。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走正规化发展道路,争取市场地位、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意识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形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有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专业合作社、杨林尾裕波兴隆棉花专业合作社、彭场禾丰水产专业合作社等26家专业合作社经工商部门注册成功。此外还有昌湾养殖协会、大武牧业协会等一大批农业协会,也在积极筹备注册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

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种植、养殖营销服务,而是逐步扩展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方文秘范文面,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镇今年新成立的金汇农机合作社,共有8个农技大户入社,从购种、育秧、耕整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为农户提供一条龙式全机械化服务,既解决了农机散户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问题,又降低了农机服务价格,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三是服务主体实现多样化。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服务组织参与主体进一步多样化。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合作社不仅有种植户的参与,也有运输、销售大户的参与;金汇农机合作社既有农机大户的参与,也有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参与,还有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汇化工有限公司的参与。服务主体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扩大了生产基地的规模,实现了农企双赢。

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相比,与现阶段农民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现行的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反差。

1、当前的社会化服务与农民的客观需求存在现实反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分工分业越来越突出,现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服务仍停留在生产经营阶段,难以满足农民对项目资金、市场信息、风险防范、司法维权、精神文化等多层次的需求;服务缺乏针对性,有些部门或组织提供的服务脱离“三农”实际和缺乏操作性,难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需求;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体系断层,服务数量有限,服务时间滞后,服务效果总体上欠佳;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力的长效监管措施,特别是少数服务组织过于倾向商业化,在经济利益冲突时,有牺牲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存在现实反差。长期以来,涉农部门的社会化服务是以纵向领导体制为主的网络,主要职能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且侧重于技术服务。尽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发挥整体公共服务职能,也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各类组织服务愿望高涨与服务手段不足存在现实反差。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同步,以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组织服务“三农”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三农”社会化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环节多、时效强,必须通过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并辅以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由于长期的、历史的原因,当前对“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投向农民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显得严重不足,导致各类服务组织规模偏小、条件落后、发展缓慢、服务功能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却又没有手段的两难境地。

4、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与服务主体发育缓慢存在现实反差。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比较健全发达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现有的农村服务体系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服务主体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相差甚远。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外,其它大部分民间服务组织特别是各行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缺乏同其他组织联手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有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性、公益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1、以转变职能、便民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行政性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推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始终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充分认识加强“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超前探索、寻求突破,推动“三农”社会化服务由服务传统农业为主向服务现代农业拓展和延伸,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以其它公益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推进部门资源整合。加大农业、科技、商业、交通、财税、金融等有关涉农部门资源的整合力度,引导其自觉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大合唱”,同心协力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好。具体来讲,就是要把单项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系列性服务,把产前生产资料、生产资金供应、产后销售、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并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农村工作网为载体,围绕农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数据库建设,重点建设农业批发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成果、农村综合信息、科技人才、农业资源、农业企业、农业政策、项目开发、招商引资,以及气象、水文、抗旱防汛等数据库,及时发布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

2、以服务均等、成果共享为目标,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体系。“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急不得,也慢不得,等不得。应从群众最急迫、受益最直接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抓起,从投资少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积小变为大变,积小胜为大胜。一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牢固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先行意识,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仙洪试验区的示范效应,重点建好百里网箱养鳝经济圈、4万亩优质稻和1万亩吨粮田三大特色板块,以特色板块促进农民增收。围绕三大板块建设,抓好高产农田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水产基地建设,力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把产业板块的现代格局做出来。加强产业通道建设,把仙洪线打造成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经济大动脉。二是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

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技能就业计划”等转移培训项目,做好市内缺工企业与返乡农民工岗位对接和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专项治理。把农村污染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一方面,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和标准化生产,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市、张沟等地的水产生产就做到了“养殖过程有记录,投入品有规定,养殖程序有规范,销售产品可追溯”,产品免检进入韩国市场,成为出口备案基地。另一方面,加大小城镇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严格控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排放和扩散,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扶持全市各个乡镇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九

(一)坚持服务小农户。把引领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户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作为重点,始终坚持带动而不是代替农户发展的原则,把小农户作为政策支持的主要对象,着力解决小农户的规模化生产难题。

(二)坚持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把突破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作为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关键。以支持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推进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户独立经营主体地位前提下,推进规模化生产。

(三)坚持服务重要农产品。要把提升粮食生产效益作为支持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目标。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增强重要粮食供给保障能力,防止耕地“非粮化”。

(四)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财政补助重在引导培育市场,集中在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关键和薄弱环节。补助标准不能影响服务价格形成,不能干扰农业服务市场正常运行,引导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长期健康发展。

二、项目内容。

(一)项目任务。按照江苏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xx年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预算资金的通知》(苏财农〔20xx〕62号、苏农计〔20xx〕33号)的任务清单,我县20xx年承担中央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亩。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服务面积计算公式为:。

a=0.36a1+0.27a2+0.1a3+0.27a4。其中,a为农业生产服务面积,a1、a2、a3、a4分别为耕、种、防、收(含烘干)各环节服务面积。

(二)补助环节。按照“围绕粮食产业、突出重点环节、先试点、后扩大覆盖范围”原则,选择我县水稻和小麦的耕、种、防、收(含烘干)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予以补助。其他农作物普通耕种收等环节,暂不列入财政支持范围。

(三)补助对象。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未流转、自身实际经营的“小农户”,项目试点所在村(居)集体。

(四)补助标准。

(1)“小农户”:原则上财政补助占服务价格的比例不超过30%,单季作物亩均各关键环节补助规模不超过100元。(2)项目试点所在村(居)集体:按10元/亩标准进行奖补,用于村集体组织宣传发动、服务组织筛选、辅助合同签订、作业协调、协助满意度调查、矛盾处置等方面。

(五)资金预算。根据“小农户”自愿与社会化服务组织签订的服务内容,以“小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确权证书》上的实测面积为依据(新复垦等未确权土地以村委会、服务组织、“小农户”实际测量后共同认定的数字为依据)。“小农户”补助、村(居)集体补助以及宣传引导、实施主体确定、组织验收等的总金额不高于200万元。

(六)补助方式。资金补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即项目实施完毕并经第三方验收合格后,按照服务合同实际服务面积对小农户和村集体进行补助,资金分别直接打入小农户“一折通”和村(居)集体账户。

三、实施步骤。

(一)确定试点村(居)。(2021年5月14日前)深入调研了解全县“小农户”分布情况,组织镇(街)积极申报试点村(居),评审确定试点村(居)。原则上试点村(居)“小农户”经营面积不低于1500亩。

(二)确定服务组织。(2021年5月17日前)符合条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申报开展社会化服务,各镇(街)指导试点村(居)评审确定服务组织。服务组织需具备以下条件:

5.能够接受社会化服务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

6.纳入国家社会化服务平台的服务组织优先。

鼓励以村集体领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集聚区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为服务承担主体。

(三)制定实施方案。(2021年5月20日前)县农业农村局负责编制具体项目试点实施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报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审定后启动实施。

(四)签订服务合同。(2021年6月1日前)试点镇(街)指导,村(居)协助服务组织与用户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地块、服务面积、服务内容、作业时间、质量要求、质检验收等。服务合同须在所服务区域内公示3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报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五)提供作业服务。(2021年10月31日前)服务组织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要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照服务合同要求提供相关服务,并留存相关作业图片或影像资料。试点镇(街)指导,村(居)监督服务质量,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定期开展检查督导。

(六)作业补助确认。(2021年11月30日前)服务组织在每个服务环节结束后,填报《金湖县20xx年社会化服务作业补助确认表》,经试点项目所在村(居)签字确认后,报镇(街)核查并公示七天无异议后,上报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七)组织第三方验收。(2021年11月30日前)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对服务环节的服务面积、服务质量进行核查验收并开展满意度调查。原则上“小农户”满意率不低于90%为合格。具体第三方核查验收办法由县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八)拨付补助资金。(2021年12月31日前)凭第三方验收合格报告,县财政局及时拨付项目资金。

(九)及时总结经验。(2022年1月15日前)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充分收集影像资料,总结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做好项目实施总结工作,全面总结分析项目执行情况,按时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审计局、供销社、行政审批局等有关单位和各镇(街)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审核、推进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试点工作日常管理、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县级验收;

县审计局负责项目实施审计有关工作;

县行政审批局负责试点项目招投标相关工作。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十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国务院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提出的一项新的重要工作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保障广大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幸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有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认真地研究和解决。

制度体系基本建立。我县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正式起步于xx年11月。按照*********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和省、市的有关要求,我县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并从组织领导、工作方案、机构设置、方法措施等均作出安排和落实。一是以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了《关于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实施意见》文件,对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的时限、责任,移交方法、措施,缴纳管理服务费标准及企业和社区的工作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县委分管组织的副书记和分管劳动保障的县长为副组长,劳动、人事、宣传、发计委、财政、民政、卫生、工会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劳动保障部门分别与县委组织部、档案局、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企业退休人员党员组织关系划转社区工作意见》《关于切实做好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移交工作的通知》《关于转发《xx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企业退休人员中党员接转组织关系、档案保管和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做了明确的要求。

基础设施落实到位。社区是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载体,社区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化管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我县关、停、并、转企业较多,长期以来,这些企业的退休人员没有自己的活动场地,老年人人际交往、爱好特长受到了限制,他们感到十分失落、苦闷。为了确保日常工作和企业退休人员文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狠抓了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建设。一是设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目前,我县已建立社区工作站11个,乡镇劳动保障机构15个。每个工作站有固定办公地点,配备了电脑、传真机、打印机、固定电话、文件柜,设有社区阅览室和劳动保障专用宣传栏,每月刊登一至二期退管工作信息,并确定一名通过培训合格持有国家劳动保障部颁发的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证书的年轻专职工作人员挂牌上岗;二是制定了一套较健全的工作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办事须知,并都上墙公布;三是筹建了退休人员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所,配备了跑步机、扭腰器、单、双杆等10余种健身器材和象棋、麻将等文体用具,还为老年文艺团体购置了服装、购买了锣鼓乐器和移动舞台。

社区工作初见成效。为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确保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工作人员职责和行为规范,统一了业务流程,规范了管理,明确了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内容,健全了退休人员健康状况、走访慰问、政策咨询、帮扶服务、文体活动等工作台帐。几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七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我们为每一位企业退休人员专门建立了基本信息库,内容包括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情况等,并把信息资料直接传递到各社区(乡镇)工作站,实行动态管理;(2)发放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联系卡印有社区工作站联系电话、联系人和应提供的7项管理服务内容等。(3)建立退休人员”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根据退休人员居住地、兴趣爱好等情况,按照每30到50人为一组的比例,相继组织成立了退休人员戏迷俱乐部、老年书画协会、老年艺术团、保洁保安组、纠纷调解、帮扶互助小组等兴趣型、互助型、志愿型的自管组织,并选定素质高、热心肠、身体好、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退休老同志担任组长。社区每月都要召开小组长会议,及时反馈情况、传递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协助和指导自管小组开展各项活动;(4)跟踪掌握企业退休人员生存状况,开展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杜绝冒领养老金现象的发生。一是对长年卧床不起、高龄、重病人员采取预约回访、上门探视等形式,及时了解退休人员生存状况。二是每年以集中填报”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表”等形式,定期开展对辖区内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从根本上杜绝了冒领现象的发生。(5)组织企业退休党员开展党组织活动,从政治上关心企业退休人员。一般每月开展2至3次,内容为看报、看电视、学文件、座谈等,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重要时事和有关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学习。(6)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文体健身活动,增强企业退休人员的社区归属感。为丰富退休人员的文化生活,根据退休人员的特长和爱好,我们帮助企业退休老同志成立了老年大学腰鼓队、京剧票友、黄梅戏演唱队、老来乐演唱团、老年书法协会、老年门球队,县文化局还帮助企业退休人员创办了《大历山文学研究会》、《菊园诗社》、《老年简讯》月刊等,每年元旦、”五一”、国庆、春节和重阳节,退休人员均登台宣传党的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富民政策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并自编剧目送戏下乡和参加”春风行动”等活动。2007年春节,我们还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开展了跳扇子舞、打太极拳等体育竞赛活动,组织退休人员中的书法爱好者为老年体弱、身患残疾的老同志上门书写对联。每年举办文艺活动达20多次,有3000余人参加了活动。(7)开展走访慰问,组织义诊和卫生保健咨询服务。每逢重大节日、退休人员生病、家中发生意外或出现困难,社区都会及时上门慰问,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退休人员死亡后,社区工作站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社保经办机构,并协助办理丧事,主持追悼会,帮助死亡人员亲属申请丧葬抚恤金和遗属生活补助。每月8日,社区组织卫生服务机构或邀请医学老专家、医护人员为退休人员免费体检、义诊和开展卫生保健咨询,同时为退休人员建立健康档案。社区支愿者还定期为高龄、独居和伤残退休人员打扫卫生、拆洗被子等义务服务。

二、当前工作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作范围与人事管理权限不统一。我县现有的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工作站)均在原各乡镇民政办和社区居委会基础上筹建起来的。而这些部门和社区居委会面对的是全县若干个部门,工作任务繁多,目前虽明确了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工作站)的专职人员,但由于他们的人事管理权仍在各乡镇和社区居委会,所以难以保证这部分专职人员的专职专用。二是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费筹集难。由于我县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早在2002年就已全部进入社会化发放,近年来,部分企业改制工作已经结束,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又起步较晚,已改制结束的企业未能预提此项费用,加之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大量的”450”人员均处于下岗失业状况,目前,他们已陆续到达退休年龄,这部分社会弱势群体的人员在办理档案移交和退休手续时,原单位无力承担他们的社会化管理服务费用。由于这部分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费用不能筹集到位,直接影响到他们进入社区管理后,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难度大。截止目前,我县尚有373名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存在着人员移交、衔接、管理等诸多问题。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十一

为加快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经营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安全水平,根据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0年部分中央转移支付经费预算的通知》精神及《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申报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县农业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中南部,隶属市,辖8个乡镇,1个区,213个行政村。全县种植面积68.6万亩,其中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棉花,其中种植小麦8.8万亩,玉米15.5万亩,棉花15.5万亩。

(二)服务组织有基础。

目前,县有资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2家,其中:农机专业类7家,无人机植保合作社联合社1家,无人机飞防队1家。农业机械配套齐全,规模较大,实际作业经验丰富、能跨区作业的6家,在统防统治服务中发挥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目前,拥有农机总动力23.1万千瓦,其中,植保无人机60台,14.7千瓦以上拖拉机1100余台。具有良好的农机服务作业基础,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以上。土地流转进行良好,目前涌现出1千亩以上新型经营主体32家,500亩以上新型经营主体36余家,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

(三)技术有支撑。

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拥有乡村级农业技术员72名,无人机操作员82名,农机员72名。县农业农村局现有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名,中高级职称8名,无人机植保联合社飞防植保技术人才5名。完全有能力成立专家团队,为项目实施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检查验收等环节提供技术保障。

(四)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部门思路明确、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高。

县委、县政府2018年引入无人机产业扶贫项目,为全县大规模开展无人机植保社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基础;县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工作的积极性高,农民群众接受社会化服务的愿望强烈。实施了多项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户及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农业农村局、财政部门积极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从生产性单一服务环节向多环节以及全程社会化服务转变。

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原则上以整村推进为主,统筹整乡、镇推进;以植保无人机为主要植保器械工具,实现县域内玉米、棉花区片内全程统防统治。在主要粮食作物乡(17个村)、镇(27个村)2个乡镇整村对玉米的生产植保作业进行托管服务,镇(33村)整村对棉花生产植保作业进行托管服务。其中飞防植保玉米面积4.92万亩,至少2次飞防植保作业服务;棉花6.58万亩,植保季需7次以上飞防植保作业服务。

通过项目实施,实现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农药投入,全面达到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减少农药施用量和用水量,实现亩均农药施用量减少20%、用水量减少90%;减少玉米、棉花损失3%。

通过项目实施,社会意义:。

通过项目实施,切实提高项目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健全服务市场、规范服务行为;实现近万余人次从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从事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或外出务工;实现农机安全生产事故率控制在0.15%以内,项目实施年度无重大农机安全事故。

(一)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

1、项目实施区域。

项目作业的区域选择原则:一是粮食总产和单产水平较高,粮食增产潜力大;二是农机化水平高,规模种植面积大,服务体系健全,服务组织作业积极性高;三是乡镇和村组织领导有力,工作积极主动,自愿组织落实项目具体任务;四是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急需推进代耕、代种、代管全程社会化服务。本着上述原则,本项目实施区域选择以下片区:

一片区:镇实施面积3.55万亩,覆盖27个行政村。主要种植农作物玉米3.55万亩。

二片区:乡实施面积1.37万亩,覆盖17个行政村。主要种植农作物玉米1.37万亩。

三片区:镇实施面积6.58万亩,覆盖33个行政村。主要种植农作物棉花6.58万亩。

项目区分3个片区涉及3个乡镇,玉米4.92万亩;棉花6.58万亩,总计种植面积11.5万亩。

2、主导产业实施环节及规模。

县主导产业农作物为玉米、棉花,针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不同环节,采取分类补贴标准。确定主要补助环节如下:玉米统防统治(病虫防治、一喷三防)、棉花统防统治(病虫防治、一喷多效)。项目实施区域内种植面积共计11.5万亩,其中玉米4.92万亩;棉花6.58万亩。

社会化服务调研方案篇十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中央、省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部署要求,促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满足农业农村生产需求,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规范农业市场主渠道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程、城乡互动、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服务保障。

(一)“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从全局的角度,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并以农民群众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对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对“顶层设计”完善优化。

(二)宏观指导和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深化对当前农业农村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生产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农业数量效益和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以农业公益性服务促进社会性服务发展,以社会性服务发展反哺公益性服务,补齐公益性服务资金短板,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四)尊重实际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正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和需求,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建立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到20xx年,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完成,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平台达到273个,全区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服务率达到80%。社会化服务中心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规范,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进程,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万亩。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规范。多元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0家,工商资本和技术服务充分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形成农业三产融合配套的服务体系,实现外向型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平台。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立足于“推一扇门,办百家事”服务理念,启动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区级建设一个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以政府为建设主体。27个街道(乡镇)各建设一个服务站,以规模化、规范化的合作社为建设主体。246个行政村各建设一个服务点,以合作社、农资商店或农村超市为建设主体。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一体化建设的网络格局。

(二)实现公益性和社会性二大服务功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心要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两项功能相结合。区级服务中心下设八个服务窗口,包括:

公益性服务窗口:

1、涉农政策法规咨询窗口。承担政策法规咨询服务职能,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政策法规咨询、农民合作社指导、政策性保险等咨询服务,对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政策引导、解答。

2、“三资”代理窗口。由区农经站承担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监管服务职能,以村财乡管、土地流转。

合同。

由区农经站负责监督和审核为原则,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加强服务,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管到位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村集体“三资”流失,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合作社建设与指导窗口。由农业产业化协会承担合作社推荐服务职能,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推荐合作社示范典型、项目申报等,规范审查合作社财务、决策、利益分配模式,并与会计事务所第三方审计部门联合,确保申请项目的合作社达到规范社要求和标准。

4、“四品一标”办理窗口。由绿色食品办公室承担“四品一标”认证申请服务职能,“四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娃品牌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区凡是符合认证标准的农产品,经过审核,按照申报流程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加快推进我区农产品认证工作,深度挖掘、培育和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保护各街道(乡镇)独特的产地环境,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5、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窗口。由农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承担检测服务职能,配套农产品检测设备,增加速检功能服务,并与省市检测中心进行服务对接,开展全区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宣传培训。推行农业行业标准实施,指导农业质量校准体系认证管理。

6、土地流转窗口。承担农村土地流转服务职能,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机制,利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成果,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登记数据库,建立全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与东北网合作和运用微信平台等方式,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宣传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吸引工商资本,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7、金融保险窗口。承担办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服务职能,对接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流转土地抵押业务,土地经营权证明由区农经站审核开具。开展农业保险和特种种植业险业务,择优选择保险公司合作提供保险服务支持,符合参保的合作社、农户可自行提出申请。

8、生产服务中介窗口。承担全区各级涉农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发布职能,对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增强为农服务的及时性、实用性和准确性,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类供求信息服务。同时,设置乡级分支机构,严格筛选指定农资企业,通过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对接,提供“安全农资、放心农资、质优价廉农资”下摆服务。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农业特色商务网站和交易平台,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覆盖全区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

(三)选强配齐专业服务人员。加强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定期组织学习政治理论、涉农法律法规,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等,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标准、高素质的专业化团队。

(四)加强资金综合管理。遵循科学论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和追踪问效等原则,合理利用政府投资成本,明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涉及资金的实施目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及用途等,加强成本和利润预算管理,将资金实现最优配置和转化,保障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五)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按照“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渠道共用”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服务组织机构框架,整合服务资源,以创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固化、可复制推广模式,实现“一个中心、两项功能、三方建设、四方受益、五个统一”。“一个中心”,即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两项功能”,即公益性服务和社会性服务;“三方建设”,即由政府引导、引进涉农企业参与、合作社具体承接,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建设模式;“四方满意”,即实现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合作社满意,农民满意。“五个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行机制”。先行启动区级服务中心和7个街道(乡镇)分中心建设,以点扩面,逐步完成服务中心全区覆盖。

(六)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制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指南、服务流程图、宣传手册。明确规范服务目的、意义、目标、内容、功能职责和工作流程等,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化,调动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全面提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质量。

(七)稳步推进业务开展。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利用农业产业化协会和微信平台等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对外宣传,对内形成内业档案。组织召开农业服务组织对接会,确定服务体系承接主体。沟通协调农经、银行和保险等部门,逐步整合畜牧、林业等部门,扩大服务范畴,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八)规范社会性服务财务管理。成立现代农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社会性服务以公司为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订单、金融保险代理、生产农资、技术服务中介对接提供有偿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建设,实现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九)树立窗口单位服务新形象。以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完善工作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加强学习引导,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强化人文关怀,延伸服务触角,坚持纠建并举,完善监督机制,提升窗口服务满意度。

(十)提高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区、乡、村三级服务平台软硬件网络基础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接入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数据库,快速、精准、全面整合涉农信息,实现全国联网,数据共享,保障服务中心业务开展,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模式。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坚持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里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态农业开发区。建立区政府组织协调、部门指导参与、街道(乡镇)管理督导、村服务站运行服务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指导、协调、扶持和服务,确保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运转正常。各试点街道(乡镇)和相关部门也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计划,全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生态农业开发区要切实承担起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明确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具体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方式,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并认真总结工作推进阶段性成果、经验,建立长效的跟踪问效机制。

(三)加强资金保障。坚持惠农、支农、补农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基层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公益性服务功能。保障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健康运行。加大对区、乡、村三级基层综合服务站扶持力度,加大财政的投入,积极寻求社会服务组织参与,最终实现社会化有偿服务支撑公益性服务。

(四)创新工作措施。制定详实的。

工作计划。

和管理办法,形成工作指导意见方案,对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各街道(乡镇)加强调研,根据当地发展现状和农村现有经营服务网点分布情况,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站)发展规划。可采取召开培训会、观摩会等形式,尽快启动,加速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搞好试点示范。

(五)落实服务体系主体构架。加快落实服务组织主体,明确参建合作社、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名单,强化服务组织服务意识,指导、管理和监督组织服务行为,形成规范、有序的服务模式,鼓励、支持和引导服务组织与经营主体、广大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