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智能照明系统论文范文如何写(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6:21:25 页码:9
最新智能照明系统论文范文如何写(模板8篇)
2023-11-19 06:21:25    小编:ZTFB

社会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在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关系。怎样运用逻辑思维,使总结更加连贯、严谨?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智能照明系统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一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工具。而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获得良好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同时,还要求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运动性。那些身材魁梧、威猛超群的越野车-全轮驱动的车辆应运而生。的确,全轮驱动的出现就是为了针对恶劣路况,征服那些两只车轮无法通过的险峻地形。最初,全轮驱动是纯种越野车的专门配备,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汽车文化更加深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车辆采用了全轮驱动系统。全轮驱动在通常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四轮驱动。在一般人看来,所谓的四轮驱动无非就是让四只车轮同时旋转,驱动车辆。在汽车工业十分发达的今天,想做到这一步并不困难,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汽车生产厂商都制造出了四轮驱动的车辆。虽然有如此之多的车辆能够实现四轮驱动,虽然都被称为四轮驱动,但实际上,不同车型之间由于驱动系统的结构差异,最终导致其实际行驶特性大相径庭。

2、四轮驱动的形式。

2.1基于后轮驱动(rwd)的四轮驱动。

发动机纵置的布置形式是基于后轮驱动的四轮驱动,分为:分时四驱、全时四驱、适时四驱。

2.1.1分时四驱。

车辆可以通过开关控制在两驱和四驱系统间切换使用,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a)前后传动轴使用机械方式连接(驾驶者手动选择驾驶模式,开关控制)。

(b)前后传动轴以相同的角速度转动。

(c)传动轴扭矩通常是不相等的,视车辆前后轴负载而定。

此系统没有中央差速器,通常短时四驱车常常在前轮装备轮毂锁,当四驱模式不工作时,差速锁被用来分离前轮和前轴差速器、半轴及传动轴的连接,以减小行驶阻力与磨损,提高燃油经济性。该系统构造简单、生产成本低,运动部件较少,因此传动可靠、坚固耐用。选择四驱模式后,将在前后轮平均分配动力,整车获得较高的牵引力。系统车辆未装中央差速器,无法让前后轮以不同速度转动,在转弯处不能平稳转向(会产生转向制动)。

分动箱模式:2-high,4-high,4-low,neutral。

2.1.2全时四驱。

用固定的前后轮扭矩分配比进行四轮全时驱动,中央差速器始终为前后传动轴提供扭矩,在公路和越野路面使用称为全时四驱。轴间差速器的存在使前后轴能以不同的'速度转动,有固定的扭矩分配比,通常由行星差速器或者锥齿差速器来实现(40/60、50/50等)。

全时四驱系统由机械、液压和电子件组成,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对于手动转换型车辆,需预先判定路况,然后决定是否使用四驱系统;对于自动转换型车辆,车轮在出现打滑时迅速接入四驱。在正常行驶中,采用两驱模式更经济。

2.1.3适时四驱。

可变的扭矩分配,通常是一个带耦合装置的分动器。后驱动桥为车辆行驶提供动力,当后驱动桥打滑时,动力会被传递至前驱动桥。通过电控单元实现扭矩自动分配。

2.2基于前轮驱动(fwd)的四轮驱动。

对于前轮驱动的全轮驱动车辆,取力器是用来驱动后桥的装置,类似于分动器,除了输出的方向旋转了90。取力器使用螺旋斜齿或准双曲面齿轮机构,通过半轴向前轮传递扭矩,适用于智能扭矩分配或全时全轮驱动车辆。

大多数的前轮驱动全轮驱动车辆应用的是智能扭矩分配全轮驱动系统,因空间尺寸限制,ptu是最难布置的。

3、智能扭矩管理器。

扭矩管理器可以是被动的(速差感应式)或者是主动式(ecu逻辑控制),被动式直接对输入和输出的转速差响应,主动式的必须由电控单元ecu来控制。

3.1被动式(速差感应式)扭矩管理器。

速度感应式的扭矩管理器,根据输入输出速度差,会产生一个固定比例的扭矩输出,主驱动桥开始失去牵引力,驱动轮附着力下降,此时产生的结果速度差,会使扭矩管理器向次驱动桥传递扭矩。速度感应的扭矩管理器最常见的一种:粘滞耦合器。

技术特点:流体摩擦可以使结合平顺,并减少nvh;结构紧凑;全密封系统,免维护。

整车表现:自激励(无电控);改善整车操纵性和牵引性;降低扭转nvh;一般不能与基于制动实现稳定性的系统相兼容;固定的扭矩表现必须考虑到夏天及冬天的驾驶情况。

3.2主动式(电控式)扭矩管理器。

车载电子系统监控整车参数,比如油门位置、轮速、方向盘转角和侧向加速度等。通过can得到这些信号输入后,电控单元(ecu)根据本身的控制策略,决定向扭矩管理器输出一定的电流。这种不同大小电流触发扭矩输出装置,促使多片摩擦装置结合来获得想要的扭矩。

(a)电子液压式;。

(b)电磁激励式;。

(c)电控马达直接作用式。

被动式(速差感应式)即黏性耦合器的结合时间最长,且一般无法对结合特性进行控制。主动式(电控式)扭矩管理器响应快,且可以通过ecu进行控制,而液压与钢球凸轮式机构的结合曲线也不同,液压的可以有一个可调区间,且结合平稳,nvh性能优于钢球凸轮式。

4.1auto模式。

即扭矩管理器会通过采集车辆的一系列输入信息,自动识别当前的行驶状况,并控制车辆的驱动方式。

auto模式:两驱转成四驱。

起步或者超车时急加速过程:

(1)湿滑、越野、冰雪路面;。

(2)转弯操作;。

(3)爬坡。

4.2lock模式。

车辆在除特定条件下,均以四驱的方式行驶的驱动方式。

lock模式:四驱转成两驱。

(1)停车场停车过程;。

(2)高速行驶;。

(3)刹车但abs不工作。lock模式下,刹车但abs不工作时,扭矩管理器会保持与刹车前相同的状态。

(4)abs工作;。

(5)esp作用。

智能四驱系统的标定除了两驱车必须做的标定工作外,还有如下路面状况及工况的标定工作需要完成。

(1)停车场机动:要求近似于两驱车的良好操控,没有从电控离合器传出的明显抖动;。

(2)一般公路驾驶;。

(3)车辆转弯机动:要求良好的车辆稳定性,没有明显的抖动;。

(7)越野砂石路面:要求没有可感觉到的传动系统抖动,没有过度的车轮滑动;。

(8)备胎:全尺寸备胎(要求对nvh没有不利影响)。非全尺寸备胎(要求对nvh影响尽量小,且能够应对轮胎直径最大小10%的备胎)。

6、结论。

开发智能四驱传动系统的车型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本文在吉利某车智能四驱传动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上流行的四驱传动系统,简要阐述了四驱传动系统的结构、控制策略、标定内容等,并据此对该传动系统的开发进行指导、评估。通过对各种扭矩管理器关键点的比较,控制策略的对比分析,为吉利后期其它四驱平台的开发积累了经验,优异的四驱传动系统对提高车辆的动力性和操纵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智能照明系统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二

目前我国高校的楼和学生宿舍的照明系统大多采用定时方式控制[1],虽然控制简单且易于实现,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在夜间人流量很少时,灯具全部点亮将造成电能的大量浪费;此外,定时照明方式使照明系统工作状态不能灵活调整,尤其在雷雨和雾霾天气时,带来安全隐患。本文所设计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学校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需求,设置照明模式与照明时间,实现对照明系统的动态智能化管理。

1系统硬件模块。

本系统的设计是基于51系列单片机,由7个硬件模块构成,分别为控制、定时、光控、声控、按键、显示、照明。其中光控、声控模块实现对外界光、声信号的采集与判断;定时实现照明系统的照明时间控制;控制模块采用stc89c52单片机,根据外界光、声及定时信号控制照明电路,切换不同的工作状态以适应外界需求。照明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1.1控制模块。

本文采用stc89c52单片机,具有8位cpu和系统内可编程hash,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微控制器。在本文的设计中控制模块接收定时模块的时间及外部环境的光、声信号,通过判断照明级别,控制照明灯的工作状态,实现照明系统的智能动态化管理。

1.2输入模块。

1.2.1定时模块。

定时模块采用了ds1302芯片,用于给整个系统提供日期与时间信息,它不仅功耗低,高性能,还具有掉电走时的功能,即使在单片机断电的情况下它也不会停止计时。同时也便于系统对于当前是否到达设定的夜间时间进行判断。

1.2.2光控模块。

光控模块中使用光敏电阻来采集光信号,并使用lm393比较器对光信号强度进行判断。图2为光控电路,比较器的同相输入和反相输入端连有电位器,在没有自然光照的情况下调整电位器,将两个输入端的电位保持一致,此时比较器会输出低电平信号。当光敏电阻被自然光照射时,其阻值会大幅度的减小,从而使得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电位升高,比较器输出高电平信号。通过比较器输出信号至单片机p1.4端口,单片机可以判断外界光强是否到达阈值强度,模块工作状态的改变。

1.2.3声控模块。

声控模块中采用驻极体话筒(图3中用r6电阻替代)采集声信号,它是电容话筒的一种,灵敏度高气声信号强度的.判断采用lm393,原理同光控电路,最后信号输出至单片机p1.3端口,如图3所示。

图3声控电路图fig.3circuitofvoicecontrolsystem。

1.3输出模块。

1.3.1显示模块。

1.3.2照明模块。

如图4所示,照明模块是用2排8个led灯来模拟照明灯的3种工作状态:熄灭、间隔亮与全亮。当工作在熄灭或全亮状态时,8个led灯全部熄灭或点亮;当需要间隔亮时,2排led灯亮起1排,提供强度相对较小的照明。

2系统软件设计。

智能照明系统将时间、光照、声音结合起来判断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且为照明灯设置3种工作状态以提供不同的照明强度,分别为全亮、间隔亮和熄灭状态。系统运行流程如图5所示。

图5系统运行流程图fig.5flowchartofsystem。

在照明灯工作状态控制中,对宿舍楼设置时间为18:00?次日6:00,教学楼设置时间为18:00?24:00,称为夜间模式,在设定时间内,照明灯工作在间隔亮状态,提供夜间基本的照明。如果此时声控模块采集到的声强强度大于阈值强度,说明教学楼或宿舍的人流量较大,照明模块会切换至全亮状态,提供高强度的照明,并且在声音信号消失后,还会延时5s再恢复间隔亮的工作状态,以保证夜间活动对照明的需求。

在设定时间之外,如遇到雷雨或雾霾天气,照明系统对外界的自然光强度进行采集与判断,即使未在夜间模式也需要一定的照明,因此当光控模块采集的光强强度小于阈值强度时,照明模块便会工作在间隔亮的状态,保证教学楼或宿舍的基本照明;再通过对声音信号的采集和判断,如果人流量较大,则照明模块又会再切换至全亮状态。

3系统测试。

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对系统在所有情况下的工作状态(预置的设定时间为18:00?6:00)进行测试,测试电路如图6所示。

图6实际测试电路fig.6pictureoftherealtestcircuit。

当未到设定时间、光强阈值、声强阈值时,led灯全亮;

当到达设定时间、声强阈值时,led灯间隔亮;

当到达设定时间、声强阈值时,led灯全亮。

由此可见,本系统在各种情况下均按照要求切换工作状态,符合设计要求。

4结束语。

本文根据高校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照明需求,设计的智能照明系统可以根据设置时间和外界环境光、声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照明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对照明系统的动态化管理。本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公共场所的照明,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易于扩展功能等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电力能源。

智能照明系统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三

智能制造系统是当今制造业中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研究者,近期我也针对智能制造系统进行了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特在此分享一下我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智能制造系统的整体架构与核心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智能制造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了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网络平台。硬件设备是智能制造系统的实体基础,如机器人、传感器、控制器等。软件系统则是智能制造系统的大脑,负责数据处理、控制指令的生成和执行等任务。而网络平台则是智能制造系统的支撑,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通信和数据共享。而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系统的灵活性、智能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我在论文中深入探讨了智能制造系统的优势和挑战。智能制造系统相比传统制造系统具有许多优势,其中最突出的是其高效性和灵活性。智能制造系统可以根据需求实时优化生产过程,实现个性化制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智能制造系统通过智能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然而,智能制造系统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技术成熟度、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第三,我在论文中详细介绍了智能制造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智能制造系统不仅可以在传统制造业中应用,也可以在农业、医疗、交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农业领域,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应用于大规模农田的智能管理和农业机械的智能操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在医疗领域,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应用于医疗器械的智能监测和医药的智能生产,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在交通领域,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应用于交通设施的智能监控和交通流量的智能调控,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第四,我在论文中探讨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智能制造系统将逐渐实现人-机协同工作、物-物互联和智能决策等功能。同时,智能制造系统还将与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相结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智能制造系统有望在制造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最后,我总结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我认为,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还需要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快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加强人机交互与数据安全的研究等。只有这样,智能制造系统才能真正地为制造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和推动力。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系统作为当今制造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影响。我在论文中对智能制造系统的整体架构、优势和挑战、应用领域、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为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一些贡献。

智能照明系统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四

伴随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航空产品经历了从机械到机械、电子到机械、电子、软件等多学科高度综合的过程,其体系也经历了从分立式到联合式、综合式、高度综合式的发展历程。在系统体系的演变历程中,系统功能的互操作由独立向基于共享资源的交互演进,接口定义由功能性的聚合、松耦合向高度综合、紧耦合的方向发展,集成工作由简单功能向更加复杂的功能发展,系统的互联由离散向高度网络化的互联发展,系统失效模式由透明化的简单行为向不透明的复杂综合行为发展。

目前,在航空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均是以文档的形式来描述和记录。随着近年来中国航空型号研制数量大幅度增加,系统复杂度和规模不断提高,跨学科、交叉学科系统的出现,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难以保证产品数据一致性、数据的可追溯性等需求。

为了应对类似的挑战,在国际航空领域,nasa在原有系统工程研制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了国际系统工程组织(incose)提出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systemsengineering,mbse)[1]管理新模式和实现技术。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思想是通过建立和使用一系列模型对系统工程的原理、过程和实践进行形式化控制,通过建立系统、连续、集成、综合、覆盖全周期的模型驱动工作模式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大幅降低管理的复杂性,提高系统工程的鲁棒性和精确性,将整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技术体系和方法,而不是作为一系列的事件。本文通过从当前遇到的问题、推行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必要性、优势、未来的挑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1tse的概念。

传统的系统工程用各种文本文档构建系统架构,其中的产出物是一系列基于自然语言的、以文本格式为主的文档,比如用户的需求、设计方案,当然也包括一些用实物做成的物理模型等。例如火箭的总体布局方案、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等分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弹道方案、分离方案等。把这些文档串起来的东西是一系列的术语及参数,这些术语对系统进行了定性描述。各种参数是系统的定量描述。各专业学科的分析模型从文档中抽取相关参数进行计算,计算之后再把相关参数写入文档,转交给其它学科和相关人员。参数在各文档之间来回流动,这种设计流程也被称作抛过墙的设计。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文档管理的机制、配置管理的机制非常重要。总体设计的工作主要就是抓总和协调,并控制这些术语和参数。上述描述的系统工程是基于文本的系统工程(textbasedsystemengineering,tse)。tse的文档在描述系统架构模型时具有天生的缺陷:tse的文档是基于自然语言、基于文本形式,当然也包括少量的表格、图示、图画、照片等。由于自然语言并非专门为系统设计所发明,而是要表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还要表示纷繁复杂的各专业学科知识,所以tse的文档要依靠相关工程设计的术语来使各方对系统有共同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各方的沟通交流要依赖不断更新的术语表、词汇表等,否则就容易产生理解的不一致性。尤其是当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学科和参与的单位越来越多时,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文档的电子化、网络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方对文档理解的不一致性。

2mbse的概念和内涵。

在,国际系统工程学会(incose)在系统工程愿景中给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定义。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systemengineering,mbse)是对系统工程活动中建模方法应用的正式认同,以使建模方法支持系统要求、设计、分析、验证和确认等活动,这些活动从概念性设计阶段开始,持续贯穿到设计开发以及后来的所有的寿命周期阶段。从mbse的定义可见,建模就是运用某种建模语言和建模工具来建立模型的过程,仿真是对模型的实施与执行。模型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设计工作的思维基础。实际上,各专业学科及系统工程一直在使用建模与仿真方法,mbse并不是对建模方法的首次采用,也就是说,mbse与传统系统工程的区别并不在是否采用建模方法。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开发方法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系统架构设计、多物理领域建模、集成的仿真计算环境、模型和数据的管理。

3国外mbse发展情况。

近年来,国际领先的航空企业在积极实践和推进mbse。例如,空客公司在a350系列飞机的开发中全面采用mbse,在飞机研制中逐层细化需求并进行功能分析和设计综合,不仅实现了顶层系统需求分解与确认,也实现了向供应商、分包商的需求分配和管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采用mbse来统一进行需求管理和系统架构模型,并向后延伸到机械、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的设计与分析之中,如:基于matlab的算法分析以及systemc、verilog、ansys的软硬件的设计与分析、adams的性能分析、seer的成本分析等,构建了完整的基于模型的航空和防务产品的开发环境[5]。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采纳mbse方法覆盖航电全领域的系统定义和系统测试模型。rr公司依据incose系统工程手册制定了其自身的系统工程能力框架,涵盖了系统思考、需求管理、系统定义、接口管理、系统功能分析、系统架构设计、确认和验证等能力,覆盖了总工程师、项目管理者、总设计师、系统工程师、系统设计师、开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服务工程师等岗位职责,实现了从航空动力系统到子系统到部件的系统工程迭代。波音公司构建了以任务和需求定义、逻辑和功能集成、功能和逻辑架构设计为核心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mbse过程,从运行概念到需求到设计到生产。

nasa在多个新的及已有的项目上积极运用mbse,其目的是显著提升项目的经济可承受性、缩减开发时间、有效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提升系统整体的质量水平。软件工具提供商也在积极行动。ibm公司也开发了1种方法论,称为针对系统工程的统一软件过程(mdsd)软件提供商积极开发相关支撑平台。如lms公司的多领域系统仿真集成平台,可用于飞机开发的每个阶段(从前期的概念设计分析、详细设计到产品验证)。

4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随着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将产生大量的各种不同的文档,其面临的困难越来越明显:

(1)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难于评估和确定,因为其散布于各种不同的数量巨大的文档中。

(2)难以描述各种活动。活动是动态的,有交互的,仅用文字描述对于相对简单,参与方不多的活动还能胜任,但对于复杂活动就很难描述清楚。

(3)更改的难度很大。由于文档数量巨大,要确保更改所有需要更改的内容,是1项很难很大的工程。

(4)传统的系统设计方法依赖文档形式的需求管理。在形成需求后开发系统架构,并由设计师人工建立设计结果与需求之间的链接关系。如果出现不满足需求的情况,必须作出更改并重新建立链接关系。这一迭代过程随着设计进程的推进会在顶层设计、子系统设计和设备级设计层次不断重复。经验表明这一方法存在周期长、验证需求符合性困难、系统间接口不明确以及更改流程复杂耗时等诸多问题。

(5)飞机整机的设计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是系统本身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随着多电飞机的发展,智能控制系统的采用越来越多,使得在传统开发流程中如何有效地考虑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特别是在开发阶段如何综合地考虑控制系统和受控对象的耦合成为开发的关键之一;另一方面是不同研发部门或供应商的系统如何集成,特别是在设计的早期如何通过系统的集成确保系统设计的成熟性是全球航空行业产品开发面临的棘手问题。

5mbse的优势。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就采用模型的表达方法来描述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需求、设计、分析、验证和确认等活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方法的困难,相对于基于文档的系统工程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

(1)知识表示的无二义性。文字的描述经常会因为个人理解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解释,团队成员针对文档在大脑中形成的构思模型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模型是1种高度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具有直观、无歧义、模块化、可重用等优点,建立系统模型可以准确统一地描述系统的功能、详细规范与设计等方面,对整个系统内部的各细节形成统一的理解,尤其是可以提高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之间的理解的一致性。系统模型是1种最佳实践方法,可以保证团队成员对此有相同的理解,为解决问题和改进系统提供基础。

(2)沟通交流的'效率提高。随着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各种文档越来越多,相对于厚厚的技术文档,阅读图形化的模型显然更加便利直观、无歧义,使得不同人对同一模型具有统一一致的理解,有利于提高系统内需要协调工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效率,如顾客、管理人员、系统工程师、软硬件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

(3)系统设计的一体化。由于系统模型的建立涵盖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包括系统的需求、设计、分析、验证和确认等活动,是1个统一整体的过程,可以提供1个完整的、一致的并可追溯的系统设计,从而可以保证系统设计的一体化,避免各组成部分间的设计冲突,降低风险。

(4)系统内容的可重用性。系统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满足系统的需求并且把需求分配到各组成部分,因此建立系统的设计模型必然会对系统的各功能进行分析并分解到各模块去实现,从而对于功能类型相同的模块不必重复开发。

(5)增强知识的获取和再利用。系统生命周期中包含着许多信息的传递和转换过程,如设计人员需要提取需求分析人员产生的需求信息进行系统的设计。由于模型具有的模块化特点,使得信息的获取、转换以及再利用都更加方便和有效。

(6)可以通过模型多角度的分析系统,分析更改的影响,并支持在早期进行系统的验证和确认,从而可以降低风险,减少设计更改的周期时间和费用。与其他工程学科(软件、电子等)一样,系统工程正在进化:从基于文档的方法到基于模型的方法,而这也正是系统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7)mbse和tse的区别就在于系统架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工具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模式、设计流程等方面的区别。也就是说,传统的系统工程变成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实际是从基于文本向基于模型的转变。这个模型是指用系统建模语言建立的系统架构模型,或者说是系统架构模型的建模语言从自然语言(文本格式)转向了图形化的系统建模语言(sysml)。但mbse并没完全抛弃过去的文档,而是从过去以文档为主模型为辅向以模型为主文档为辅的转变。

(8)mbse可以更好地支持v&v(verificationandvalidation),由于引入了很多的工具软件,借助工具软件的优势,可以大幅提高测试与验证的效率与正确性。同时可以提高测试与验证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手动测试与验证的低级错误,并提高效率。

(9)mbse有助于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对设计工作的限制。tse下相关的设计工作要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而且还有一定的空间限制。比如:系统工程文档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流转,上一个专业学科分析做完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个专业的分析,而且做出样机后各方才能进行测试等。mbse下用系统建模语言构建出模型后,就能进行各种分析和测试,提前协调、平衡和优化。而且各方围绕着1个存储着系统架构模型数据的数据银行并行开展工作,并且可以支持远程及分布式的工作模式,突破设计人员地理位置的限制。

6mbse未来发展面对的挑战。

(1)mbse的推进需要行政干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推进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并且不是所有系统成员都渴望mbse的推进。对于一些人来说,建立模型并且验证模型纯粹是浪费时间,与其花费巨大的时间建模与验模,还不如省下时间开发新产品。很多诸如此类的观念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需要行政力量去干预并且改变这种观念。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是1种新的工作方法,需要完全改变以前的工作习惯。这其中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2)工具集的集成。每个复杂的系统,都会涉及到很多工具软件,每个领域会有1种专门工具。对于系统工程来说,没有1种工具适用所有领域。比如,在功能与逻辑层,可以采用某种多用途仿真工具即可,但对于物理层建模,就需要其他工具。由于使用了多种不同的工具,首先就会增加针对不同工具的维护与培训费用。其次,更大的风险在于数据如何在多种工具之间进行转换,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数据转换时会产生大量的不可预知的错误。不同工具之间数据接口的设计与数据交互也是非常困难。最后,不同工具软件的联合在系统层面的仿真是需要真正面对的难题。

(3)系统开发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航空系统产品日益庞大复杂,复杂度日益上升,包含的功能越来越多,但是系统组件却越来越少。同时,软件在系统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增加了对完整产品需求定义的难度。对于复杂大系统的要求是减少部件数量、提高每个系统部件的能力、部件之间可以松散耦合与紧密集成。只有按照这个要求才可以实现系统的高效运作,同时才能实现便于后续的维护与扩展。

7结束语。

mbse使用建立的模型并且仿真,经过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mbse有着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虽然未来的发展也有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mbse增加了前后端程序的花费,但是也增加了对多种领域工具软件的需求。总之,mbse是针对系统工程一系列解决方法中的最佳实践方法。这一方法依靠大型软件平台,建立各级别的需求与相应的系统方案元素的链接,并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设计者对系统的认识。因为摒弃了繁缛的文档管理方式,系统模型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系统更改造成的影响也更加透明。设计者之间通过易于理解的图形交流系统设计方案,减少了由误解造成的隐患。可执行的功能模型使得在设计的各阶段都能分析系统对需求的符合性,并验证系统需求是否符合利益相关方的原始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非常重要,从事mbse的工作将大有可为。认真研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mbse,为中国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智能照明系统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五

集中供热一般热源主要是热电厂的剩余热能或者是由锅炉房提供的,热电厂的热源主要是煤炭或是其他可燃物燃烧之后的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电能,剩余的热量用水吸收作为集中供热的热源。此外锅炉房的供热方式的特点是直接燃烧煤炭等可燃物加热循环水作为热源的。集中供热的送热的方式一般是利用循环水系统将热源的.热量输送到各个居民的家中,这个过程是通过建立供热管网来实现。目前我国的集中供热系统已经较为成熟,体系也已经基本完善,热源和供热管网的设备也相对齐全。但是,我国的大部分省份对于集中供热系统的管理还不尽人意,常常出现用户家中温度时冷时热,也无法根据天气调整供热量,导致供热的用户体会不佳。而且对于依赖热电厂的剩余热量进行供热的集中供热系统常常会与多家热电厂合作以保证各个地区的热水供应,但是极少数的情况下各个热电厂的热源都可能不足的情况下难以保证对用户的供热,所以集中供热网的智能控制应用而生,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对热源以及热网进行智能化的控制以保证供热效率以及居民的舒适度。

智能照明系统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六

摘要:新型直序扩频半双工异步调制解调顺pl2101具有功能多、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利用它通过电力线载波应用系统可实现路灯的集约化及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文中介绍了用pl2101对路灯进行集约化自动控制设计的基本原理及软硬件实现方法,同时给出了其设计原理图和主、从控站的程序流程图。

1引言。

为实现校园路灯控制的自动化,笔者应用pl2101芯片开发了基于电力线载波的路灯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电力载波通信方式,它将所有的路灯连接到计算机上,并通过计算机监视所控区域内的路灯工作状态,可随时设定开关时间、路灯开启比例或单独革一个路灯的开与关。任一路路灯的工作电流和温度均可随时查询,路灯损坏时可实时报警,并可显示具体地理位置,以便于快速维修;当夜晚(或光线较暗)来临且处在交通高峰时,路灯全部开启,交通高峰期后,进入按比例开启,如午夜之后70%;在凌晨之前时段,路灯开启比例可以降到40%等,这样既兼顾了照明需要,又减少了电力浪费。

2系统工作原理。

该系统由三个层次组成,分为总控站、主控站及从控站。总控站由pc机组成,可与主控站通过光缆或无线电连接,以实现对各个主控站的管理,并设定开关灯时间及执行开灯比例指令,同时对主控站返回的信息进行汇总,对有故障的路灯通过图文显示出来,以便准确确定其所在的位置。

主控站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主控站通过光缆或无线方式来接收总控机的指令,并通过电力线载波的串行通信方式来对从控站进行监控。一个通信数据包由8字节数据组成,第一、二字节是主控标识,第三字节是命令,第四、五字节是从站地址,第六至第八字节为数据。从理论上讲,一个主控站最多可控制6万个从站。主控站采用广播方式发送命令数据,从机站收到通信包后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的内容:一是识别主机是否是自己的上级主控站,二是识别从机地址是否是自己的地址,只有在全部确认无误后,主控站才执行命令和相应的操作。

从控站的内部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每个从控站可控制三组路灯,它通过电力载波接收电路来接收主控站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操作,完成对工作电流的采样及处理,判断路灯是否工作正常,以便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同时,它可以对现场工作温度进行采样处理,以便在温度超出正常工作范围时采取保护措施,同时将相关信息返送回主控站中。

3硬件设计。

3.1主要元件的选择与性能。

[1] [2]。

智能照明系统论文范文如何写篇七

智能制造系统是当今工业领域中的重要技术创新,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门前沿的学科,智能制造系统旨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线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柔性化。针对这一主题,本文将分享我在学习和研究智能制造系统论文时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一系列相关论文,我了解到智能制造系统起源于对传统制造业的改进和优化。早期的智能制造系统主要集中在数据获取和设备监控方面,通过采用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对生产线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逐渐引入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从而实现了更高级别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了解到这一发展脉络,我对智能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未来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我深入研究了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技术。在相关论文中,我发现智能制造系统的核心在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制造系统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此外,我还了解到智能制造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生产线的智能监控和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于我来说,掌握这些核心技术是理解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也为我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我从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案例中收获颇多。论文中介绍了许多实际应用案例,涵盖了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通过这些案例,我了解到智能制造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智能制造系统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完成冲压、焊接、喷漆等重复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在医药制造行业,智能制造系统可以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生产线的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研究这些成功案例,我明确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最后,我在论文研究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首先,智能制造系统涉及的技术领域很广泛,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我不断学习和积累。其次,智能制造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存在差距,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有时难以预测。这就需要我在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实际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面对这些挑战,我相信自己在智能制造系统研究的道路上能够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影响力。通过研究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和应用案例,我对智能制造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认识到其中的挑战和机遇。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智能制造系统,并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智能照明系统论文范文如何写篇八

摘要:针对楼宇室内照明广泛使用的格栅灯灯具,以stc11f0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设计了格栅灯嵌入式控制模块,并设计了一套室内照明精确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硬件电路以及软件程序的设计。实验证明该照明精确控制系统简单可靠、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关键词:室内照明单片机精确控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紧缺,节约能源已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各个国家相继推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现代建筑物的能耗相当大,约占整个国家总能耗的30%,而建筑物的照明在建筑物能耗中又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建筑物的照明节能在节约能源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潜力[1]。格栅灯是建筑物照明,特别是商场、写字楼照明应用最广泛的光源之一,而现阶段格栅灯的控制方式比较简单、单一,大部分采用灯具的并联控制方式,即同时开启或关闭多盏灯具。而室内的自然照明环境以及室内空间的使用情况是变化的,因此不同空间需要的人工照明环境是不同的,传统的控制方式难以满足这一要求,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本文提出并设计了精确照明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时间或者需要控制任意灯具的工作状态,从而达到满足照明要求的.同时做到节能的最大化。

1系统组成。

该室内照明精确控制系统由嵌入式格栅灯控制模块、系统控制面板及格栅灯组成。其中嵌入式格栅灯控制模块安装在格栅灯中;格栅灯采用并联方式接至220v供电回路中;系统控制面板与各格栅灯采用屏蔽双绞线接线,采用rs485通讯。其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硬件电路。

2.1格栅灯控制模块。

格栅灯控制模块与电子镇流器一起安装在格栅灯内,其主要作用是接收系统控制面板所发出的指令,控制格栅灯中三支灯管的工作状态(以三管格栅灯为例)。

格栅灯控制模块以stc11f02mcu为控制器核心,加入工作电源、晶振、复位电路构建最小系统。mcu工作电源为5v直流电压,由交流220v电压经整流稳压电路变换而得。

隔离与电流采集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隔离电路工作原理是mcu发出控制信号经光电双向可控硅驱动器moc3061及双向可控硅bta08控制格栅灯镇流器电源的通断状态。由电流互感器、两个lm324运算放大器构成电流采集电路。荧光灯管的电流经电阻转换成电压信号,再经lm324构成的差分运算电路和电压比较电路将电压的正弦波依次变为三角波和方波,最终输入到单片机中,从而判断荧光灯管的开关状态。

2.2系统控制面板。

系统控制面板为用户提供一个操作界面,显示系统中的格栅灯位置及工作状态,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选择和操作。系统控制面板以lpc1768为控制器核心,加入工作电源、晶振、复位电路及lcd液晶显示触摸屏等。

2.3通讯。

系统采用rs485通讯方式,其布线简单、抗干扰能力强、信号传输稳定,是目前工控中被广泛使用的通讯方式之一。

3软件。

室内照明精确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分为系统控制面板软件与格栅灯控制模块软件,由各子程序构成。系统控制面板软件主要包括初始化子程序,串口中断子程序、液晶显示子程序、触摸屏扫描子程序、crc校验子程序等。格栅灯控制模块软件主要包括初始化子程序、串口中断子程序、crc校验子程序、灯管控制子程序等。

在系统搭建时每盏格栅灯均分配一个专属地址,系统控制面板发出的控制指令经屏蔽双绞线传输到各盏格栅灯控制模块,而只有地址匹配的格栅灯控制模块才会响应并执行动作。

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采用crc校验码。在发送指令字符串时,在字符串的末位加入前面各字节的crc校验码;在接收指令字符串时,先计算接收到的字符串的crc校验码,再将此计算crc校验码与接收crc校验码相比较,两者相同则视为数据传输正确,否则视为数据传输错误。

4结语。

该文针对室内格栅灯照明搭建了室内照明精确控制系统。根据自然照明环境和空间使用情况,定时或手动的通过系统控制面板来控制室内的任何一盏格栅灯的任何一只灯管的工作状态,并将其工作状态实时的在系统控制面板上进行显示。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格栅灯的使用数量,从而达到照明节能的目的,同时控制面板还留有接口供上层开发。实验证明本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是值得采用的照明节能控制方案之一。

参考文献。

相关阅读: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对电厂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

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探究。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常见热点问题及应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