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题中期活动记录内容范文怎么写 课题组活动记录范文(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5 11:40:48 页码:12
课题中期活动记录内容范文怎么写 课题组活动记录范文(八篇)
2023-01-15 11:40:48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关于课题中期活动记录内容范文怎么写一

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由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事,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事具有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改变数学教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严重脱节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的重要意义。在国外,从数学课本看起,每一章都是从实际出发,然后解释数学资料,最终总结实际问题的解决。可是,我们的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思路大都局限于“解题方法”、“一题多解”、“考试题解”等,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的培养。由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界定: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事是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本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与发展。

研究目标:经过研究,构建出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运行机制,在目标、原则、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构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的基础性理论。经过研究,提高学生两种本事。一是应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本事;二是应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的本事。

研究资料:一是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本事构成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三是探索培养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的有效途径;四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者的自身研究与教育的本事,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1、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采用了团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我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略),撰写的教育随笔共14篇,分别是:(略)经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上引导教师对实验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实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编制调查问卷,并选择300个样本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当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真实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本事构成的主要因素。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构建课题交流平台

进一步完善共营互惠的教学研究制度,拓展互惠的内涵,进取主动、坦诚无私地公开自我的教学与思想,在教导处的支持下,进取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也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参加我们课题组的观摩活动和研讨活动。迄今为止,课题组教师参加或组织的活动有:(略)

1、理论成果

(1)构成“初中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见附件)

(2)我们认为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本事构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②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思想。③探索数学建模训练,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论文:毛利益教师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本事的几点做法》并进取投稿。许文英教师撰写了论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本事》。(见附件)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本事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运用意识和实践本事,逐渐地学会数学化的方法,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我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我的教育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充分发展自我的特长,进取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其中毛利益教师和许文英教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团体备课的力度。每两周进行一次团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主角、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

关于课题中期活动记录内容范文怎么写二

第一,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5、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6、研究工作的步骤

7、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8、现有基础

9、经费估算

第二,课题名称要规范。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

第三,课题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定好了课题名称,下一步就是行动,行动的第一步,是做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能,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做”。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工作计划可以成为我们日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准绳,“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有了开题报告,它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暂时性指导,可以使我们避免无从下手;或者是研究一段时间后,觉得有偏差,它也可以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所以说开题报告对一个科研课题能否顺利立题与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关于课题中期活动记录内容范文怎么写三

校本课题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如何通过校本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从而构建我校“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得其所”的“合适教育”模式,从而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目前我校迫切需要探索与解决的课题。

1.时代发展的需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学校应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实践证明,要实现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初中的均衡发展,创建一流的、高水平的现代化中学,需要想方设法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培养一流的教师队伍。

2.学校发展的需要。20xx年,我校开始实施了“双主协调,全效教学”、课堂教学“20+20”分钟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有一个关键因素制约着研究,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跟不上课堂改革的要求。平心而论,目前在我校的课堂里,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此类现象:教师用自己以前的老师的方式方法,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塞进学生的脑袋中;老师们喜欢做知识“搬运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已有的经验和套路,且乐此不疲;总是重复着上一代“搬运工”的做法,不愿做半点的更改;一旦涉及到了“成长”、“自主”等需要抛开很多固守的东西重新出发时,就往往选择逃避、妥协和放弃,课堂教学面貌仍然是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主要有五:教研没有好的主题、教研不切合教师的需求、教研的内容质量不高、教研的组织不规范、教研缺乏奖励机制。

3.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校大多数教师是“一群渴望通过个人奋斗追求最大人生价值”的追梦者,他们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因此,探索形成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师成长模式,引导教师追求成功,已是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校本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所以,对我们学校,对我们教师而言,本课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校本课题与校本课题研究:“校本”是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立足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同时更强调学校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校本”还有一层隐藏在深层处的含义,那就是“小”,课题立意必须是小课题。“小”并不是说研究的问题无足轻重、不关痛痒,恰恰相反,小课题研究应该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如新时期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等。这些问题都是关键问题,但也是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自己的特长及兴趣,寻找“小”的切入点,从而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小”主要有三方面含义和意义。一是切入点小,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二是时间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三是难度相对降低,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校本课题研究”:从我校实际出发,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真实的具体的问题,特别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加以研究的活动。它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从研究范围上看,可分为教育问题研究和教学问题研究;从课题的来源上,可分为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总课题分解出的子课题的研究等等。

2.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说过,“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教学工作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修养与掌握规律,拓展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这一特殊的岗位上充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过程”。这就需要探索我校老师在立志、育人、教学、教研等方面的专业成长因素和路径。

1.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着重点在于人,它关注人的兴趣态度、情绪积极性等对工作及其效率的影响,从人性、心理的角度来剖析和改善参与者的主观条件,从而带动对客观因素的改变,以期总体上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重视教职员工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一所学校只有正确引导群体心理,发挥群体动力,才能充分激发群体士气,增强群体凝聚力,减少群体内部冲突,加强与管理者配合力度与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2.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某一种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人就会去追求它,从而产生内驱力。当这种需要满足以后就不再有动力了。而这时又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再驱使人去追求它,直到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学校帮助青年教师知道他现在处于需要层次的哪个水平上,他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那么,学校就能在相应的方面给予培训而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以促使青年教师其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3.目标设置理论。这是爱德温洛克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强调目标在行为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决定个体的行为方面起直接作用的是个人本身为自己设定的具体目标,目标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沿着特定的轨道进行。它使人们知道他们要完成什么任务以及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完成。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在教师培养中,学校通过一定的培训措施,引导青年教师为自己设置目标,将他们的行为统一在一个方向上,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组织管理中应采取目标明确化,而不是简单地告诉青年教师“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同时应对目标过程及时反馈。

据此,本课题将在行为科学理论等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学校发展方向与教师发展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校本研究机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引导教师不断转型升级,实现专业发展。

研究目标。

(1)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我校相对稳定的教研文化氛围,从而涌现出一批校本教研带头人,带动“合适教育”的研究,落实“20+20”课堂教学。

(2)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起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工作机制和体系,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自觉行为,让校本问题研究成为我校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2.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

(1)制约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2)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3)培育中学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的动力机制。

3.研究的重难点:“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是研究的重点,“培育中学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的动力机制”是研究的难点。因为这两个问题是困扰我校教师如何转型升级,不断成长成熟的关键。

1.研究的思路。本课题将在建构主义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等理论指导下,从现状及问题出发,探索基于校本课题研究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并通过教师成长轨迹的个案研究,为教师提供成长范例。基本研究思路为:调查-分析-设计-实践-总结-推广。

2.研究的方法。本课题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学业成长进行互联互动式的研究,克服过去只重视对学生而忽视教师自己的研究缺陷。研究周期为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1)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通过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制约中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因素。

(2)理论研究,设计方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的学理分析,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法,然后设计出符合面向全体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的可能方案。

(3)开展实践,探索路径:根据设计的方案,组织教师开展一定范围的校本小课题行动研究,以此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

(4)总结比较,逐步推广:对实验教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提出本项目的结论,然后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推广。

关于课题中期活动记录内容范文怎么写四

1,信息时代呼唤新型的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加速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国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要教育场所,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记忆和理解为主要要求,以知识再现为主要目标,迫使学生接受既定的间接知识,通过记忆应付考试.从当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环境看,最关键的已不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过期的信息,因为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积累,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任何人无法记忆当前海量的知识和信息.

因此,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们具备基本的素质,而且要求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课程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与实施.新课程教学特别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特点,是主动学习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创新意识的基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能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丰富表现力.教学中充分合理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技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新课程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et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的建成,使教师能很方便地调用网上的信息进行教学,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自主,诚实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引起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课程改革需要信息技术作支撑.

3,学校发展需要课题的研究.

我校在"九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市级课题"学习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和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这两项课题已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总结出: ⑴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设施有很大的改善.学校现有学生电脑用房两个,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与硬件设施,教师每个办公室都安装了电脑.⑵教师掌握了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部分教师能较熟练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⑶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明显的改进,科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大大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鉴于以上情况,我校申报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这一课题,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建设学校信息资源库,创设交互平台,使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运用信息技术探讨信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综合分析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1,实施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层关注.

关注个体的自主学习,着眼于人的主体性发展,这是当代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介入,其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学习情境的模拟性以及教学反馈的互动性,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技术层面乃至理论层面的保障,并顺利成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基于此,我们选择本课题,致力于探索信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实施对学生个性的深层关注.

2,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课程改革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信息时代和课程改革,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

⑴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环境的营造,教学模式就是营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况下,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以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转变.

⑵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项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

⑶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内在诱导思维式的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进素质教育既要使学校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使学校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自身发展的统一.素质教育,应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遵循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有效手段,创设有利环境,促进学生素质主动,积极,自主,健康地发展.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发展,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在校园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首先确立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自主发展主体地位,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网络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交互性,协作性,创造性和资源共享性的教育环境,构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积极互动,主动探究的自主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主体通过学习和运用前人知识经验能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今后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随着人类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课题中,信息技术特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

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信息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信息资源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师只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主动去探索,自主地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分析,讨论,交流,进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总之,自主学习首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学生,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去,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促进"自我发展".

1,信息时代的教育观: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每个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龄时,接受学校的学历教育外;在工作年龄时,为了更新知识,迎接新的工作挑战,还要接受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做到老,学到老.

信息时代的学校观:除了学校教育,即传统学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外,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所;也许学校应该成为终生学习的社区资源中心,也许还会变成家长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将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

信息时代的教师观:教师角色应该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信息时代的学生观:学生地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应该成为知识探究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信息时代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作为感知的对象,又作为认知的手段.

信息时代的教材观:除了文字教材外,还有电子教材(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与网上教材,教材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对象.

信息时代的教学观: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观:教学方法应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是当代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模式.他认为,在操作性活动发生后,随即呈现强化刺激物,反应就会加强;否则,反应就会减弱.强化在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可以使行为发生变化,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他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意义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最好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网络信息,社会实践等获得的各种教学信息等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运用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建构主义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强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培养学习能力.

4,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这就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的最一般的定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运用信息技术,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探讨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的搜索及跟踪能力,强化信息接受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2,积累大量的典型案例,为今后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广提供可利用的素材.

3,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1,教育实验法.设立各子课题,进行专题攻关,不断充实完善课题内涵.

2,调查研究法.我们将采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

运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案.使课题研究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3,经验总结法.课题全面实施后,我们将要求每一个实验教师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时地记录下来,写成教后记.及时总结,定期交流,以实现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研究如何建设信息资源库,向学生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材料.

信息资源库是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它负责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和教学材料,学习者可从中查询大量的信息.资源库包括多媒体素材库(文本,音视频,动画),课件库,案例库,题库,游戏库等等.它有鲜明的特点:能存储巨大的信息量;教学资源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图像,影像,动画,声音和游戏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询,实时存取和多路并发,满足教学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

建设信息资源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开发,制作.在保证学科信息资源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师自行进行开发,研制.

2,收集,整理.可以通过交流,协作,复制或购买等方式从其他学校或音像制作,管理部门处收集并编辑加工成所需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照相机,收录机,录像机等设备,收集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分类,编辑.还可以对长期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理,转换或者从网络上搜集所需的信息资源.

(二)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另一种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本课题侧重于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势,努力构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使之多样化.

"游戏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该模式是针对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模式.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他门对游戏有着特别的爱好,在游戏环境中,他们能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信息的获取和生成,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但由于小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很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该模式的特点是课前教师必须先做好课件的编制和组织工作.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一些益智类的游戏,语文学习游戏,数学学习游戏,英语学习游戏,或棋类游戏等等.

2,"任务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任务式"自主学习方式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从信息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设计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效果评价.

(1)创设情境.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名人典故等创设情境.

(2)提出任务.我们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学习目标;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现成的学习网站的内容和结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设想,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可以个人单独学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师首先指导学习,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程序表(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知识点,学习顺序).其次展开自学(此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线索).最后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4)效果评价.由教师或专家组织评定,这可以通过传统的测验方式进行评价;也可以自我评价,检查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经验.

3,"协作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是指多个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资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协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协作和异步式协作.同步式协作首先要登录注册,获得帐号,然后自由地与他人交流信息;异步式协作可以通过bbs,电子邮箱,在线交谈来实现,学习者可以先申请自己的电子邮箱.

4,"个别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这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采用"个别式"自主学习方式须做好以下三点: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主要做三项工作:第一,对学生分层编组.分层编组不能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将学生的经历,行为,性格,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作为确定学生层次的依据,然后根据学生分组情况安排电脑座位.第二,网络课件的制作.网络课件类似于网页制作,应包含以下几项功能:发布资料,网上讨论,答疑,在线作业或检测,个别指导,超级链接,监控等.第三,教师对大量有关学习资料进行筛选,将有用的存放在服务器上,并针对某些内容收集一些网址,以供学生查找.

(2)课堂运作阶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学生按小组坐在电脑前,一人一台电脑.网络课堂的自由度比较大,根据内容灵活确定学习方式.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①激发兴趣,引入课题.②,浏览网站,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网站,如:新浪网(http://),搜狐(http://),中文雅虎(http://)等,利用这些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搜寻有关内容.找到有关内容后,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本和课外书籍上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学生认为有价值的就将资料下载到本机电脑的硬盘中,储存在公共读写文件夹里.③网上交流,共享资源.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访问其他学生电脑的公共读写文件夹,浏览他人从网上找到的资料.学生也可将自己感兴趣的,理解的有关信息通过局域网向同学,教师介绍.课本,课外书籍上的知识也可用视频展示台向大家展示. ④在线练习,检查成果.启动"在线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然后教师再打开事前准备好了的考试软件,进行网上测试学习情况,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试题,每小组可用十道题,分别是五个选择题和五个判断题,如果回答正确,奖励一颗星.

(3)课后网络知识拓展.在网络教室上了一节课,学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有不少学生的心中还不满意,因为他们还有许多问题要问,还有很多疑团没有解开,这在一堂课上不可能解决得了的.于是教师再向学生推荐几个比较好的网站,请学生课后自行上网到这些网站中去进一步查询.如果课后探索中有什么困难或想法可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联系,到时教师再进一步个别指导,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这四种学习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实际使用时可以互为补充,互为借鉴,互为利用.作为组织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

(三)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信息进行了重组和高效率地传输,处理.它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这也意味着电子教材可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需而异.现代教育中学习将成为一种各取所需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 ,并且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接受能力,即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搜索能力,指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的方法,运用基础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即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信息索取能力,即在检索的基础上,获得原始文献,了解掌握主要信息源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追踪的能力,强化信息接受,利用能力,注意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加强信息检索技巧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搜索网站,如何下载网页文字或图片,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技术之后,教师要结合教材,预先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只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需求,登录相应的网站,搜集有价值的资料,并加以保存.当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是网络教学中帮助学生"信息定向"的关键.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信息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在人们把握已获信息的实质基础上,分析信息资料的细节,并将信息资料重新组合起来的能力.信息分析是将已获得的信息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解释,深入每个信息层次.信息综合则是将其综合起来,对信息资料进行重新组合,寻找共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扩大学生对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使学生能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广学博览;使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尤其是信息类型的区别,培养学生信息活动中的目的性,实践性;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利用信息资料,经常指导学生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分类的方法,定期对学习资料进行交流,评比,展览等.

3,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能力.信息管理是指为达到预定的目的,合理地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与规划的行为.可以培养学生以系统学习为基础,形成自己完整的信息管理知识体系.以信息知识为先导,掌握交叉学科,管理学科的知识,注意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并善于利用已有的系统知识进行信息资源管理.

4,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是指人们将自己拥有信

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养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搜寻到的资料用个人主页的形式展示出来;或者运用网络教学的方式,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在小组内部进行小规模交流,然后再在小组之间展开大规模交流.还可以通过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2月——7月)

1,成立课题组,形成研究工作网络.

2,实验组成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3,撰写主课题报告和子课题研究方案.

4,相关人员培训.

5,召开开题论证会.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xx年9月——xx年8月)

1,各实验教师根据研究方案展开研究.

2,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交流经验,共同提高.

3,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

4,收集各种案例,总结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9月——12月)

1,各实验成员提交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实验总结.

2,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情况.

3,汇编本课题论文集,结题报告集.

1,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证实验例会的正常进行.注重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

2,由校长亲自领导,选拔科研意识强,有一定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保证各子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

3,提供参研人员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为实验研究提供充分的财力保证,提供研究经费,奖励研究人员,提高参研人员的积极性.

关于课题中期活动记录内容范文怎么写五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

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

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

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

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

5、资料准备如何;

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

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

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

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关于课题中期活动记录内容范文怎么写六

我校是一所属于山区范围的普通中学,生源主要来自农村,由于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育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村出来的学生基础非常差,特别是化学科。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基础显得略差,而且性格比较内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高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教育必须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功奠基。以人为本、助人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其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处在这一阶段的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当前的班级授课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即所谓的学科方面的学困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困生,根据学科特点,导致学习困难的因素可能更多在于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上,即学习策略水平的差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高效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因此,开展化学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并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化学学困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本课题组织化学教师参与实践研究,必然会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及教学模式理论等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本课题将结合新课程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构建出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为广大化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3)本课题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有效教学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实践意义:

(1)本课题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转化化学学困生教学模式的探究,构建各种针对本校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并在同类学校的化学教学中予以推广。

(2)本课题在探究中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特别关注学困生对过程方法的自主体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3)本课题的开展将促进教师更有效的开展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升华,将培养一批科研型的优秀化学教师。

(4)本课题成功开展对同类学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措施。使学困生充满自信,自觉加入到化学课堂中来,教学中,让他们从情感上愿意、心理上渴望、行动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生活经历,在经历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悟得真谛,在经历中掌握方法、归纳规律、体验情感,充满自信,这样才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化学课堂参与度,促进学困生的全面发展。使整个班级达到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共同奋进的良好效果。

国内外关于转化学困生研究很多,但很少涉及针对山区中学和本校特色的教学研究。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通过设计问题来支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生同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从而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2)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3)新课程理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以新课程理念作指导,构建有英德市第二中学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

如何让化学学困生专心学习,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则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有力保障。怎样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端正他们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达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学困生摆脱学习困境,好的学生越好。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每堂课应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要求,做到“堂堂清”,才可以促进学困生转化,所以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重点。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老师可以很好的培优,但对扶差却没能真正的做到爱心,细心、耐心,诚心的统一,培优与转差两者很难兼顾。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贯穿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要不断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发展动态以及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教学状况和化学学困生学习的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调查、总结、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策略、取得的新经验;调查教学研究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确立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法: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4、行动研究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教学模式构建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5、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定期进行课题阶段性小结,运用该方法能很好的将教师在研究实践中的认识、领悟等经验归纳整理、总结提高,用于后期成果的整理及结题鉴定阶段。

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按照研究进程,涉及化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创设学习环境,转化策略问题等,本课题把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为:1、山区中学学困生形成原因调查;2、学校,教师创设教学环境,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积极性,课堂参与度等;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困生会学,乐学,爱学,好学,从而达到理想转化。

第二步:研究问题的顺序

按研究进程,先进行现状调研,在高中各年级进行学情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意见和建议,合理组织教学实践,创设教学环境,寻求转化学困生的方法的研究。

第三步:研究问题的细化

课题内容具体细化为以下几点:1、开学初进行学情问卷调查,对化学教与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使老师更好了解学生,从而改进教学,;2、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如家庭环境,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学校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本人对化学学习的态度等因素;3、化学学困生在听课、作业,还有师生有效交流,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查;4、在这些调查基础上,通过老师教学实践,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具体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策略,有效把学困生的学习态度纠正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拾信心,争取达到更大的进步。5、怎样合理进行分层教学,既兼顾学困生的教学,又能对优等生进行培优,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使差生转优,优生更优。

课题负责人:

1.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

2.拟订课题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3.合理分配每个参研人员的研究任务。任务要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

4.定期召开课题组人员会议,了解研究情况,加强研究指导。

5.不定期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对课题的管理,督促参研人员按时完成研究任务。

6.及时收集能够反映课题成果的主要资料和过程性材料,资料整理要规范。

7.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对前期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布置下阶段工作。

8.按时上报科研成果评选材料。

9.加强与市教研室、同类学校的联系。

课题组各个成员:xxx、xxx、xxx、xxx

1、xxx、xxx、xxx、xxx老师负责完成课题组分配的研究任务,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

老师负责随时收集、整理研究材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并进行阶段小结。

3、xxx老师负责最后阶段课题资料收集与整理。

关于课题中期活动记录内容范文怎么写七

教育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 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在英语学习中,口语学习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评价也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为了能够探索和总结出一系列更科学、更有实践价值的教学规律及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英语课堂教学,我们学校参加了基础教育(小学)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进行小学英语口语评价课题的研究。

1、实现英语评价体系科学化、多样化。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评价体系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有效的口语评价研究将改革传统的小学英语评价方式,填补小学英语测试中口语检测的盲区,通过对口语评价的题型、形式、程序及口语评价的标准的研究,使小学英语学科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完整。

2、通过口语评价,促使师生重视英语口语的训练,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授给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应明确让每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课题研究通过对口试内容的提炼、整合,精选适合口语交际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氛围,鼓励学生多说英语,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3、通过多样化的口语检测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测时拟通过两人结对、互相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英语解决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1、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研究进行之前,要面向实验班学生,组织问卷,了解口语评价状况,了解现存的问题,寻找可行的策略途径。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2、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借鉴先进理念,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既培育课题组教师素养,又给课题研究以有力的支撑。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师教学实际,重实践研究,在课堂中、在课外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研究,形成符合我班学生且又符合实际的口语评价方式。

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策略,定期进行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形成整体实验成果。

1、差异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努力的过程。

2、激励性原则: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3、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教学是基础性教学,学生所学的内容都很有限,而学生口语交际内容也局限于其学习内容,因此在进行口语评价时,会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1、确定每节课前5分钟为口语交际时间。在这一环节,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个人表演或对话。个人表演可以是英语歌曲、话题讲述(如衣服颜色等)等;对话主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设计情景,师生或学生间进行对话,或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话题后,由学生课前准备,课上表演,其他学生看后作出评价。

2、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用英语交谈。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用英语进行教学,也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练习口语。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后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英语交谈,而不是只限于简单的问候。对于那些不敢开口说英语或者害怕说错了丢脸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性格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水平开展活动,也能让他们互帮互助。

3、我们还创设英语角,每次设定一个主题,如谈论某物、谈论某人、打电话、购物、问路等,让学生进行情境对话或者角色表演,还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如唱英语歌、竞赛,玩游戏等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供若干资料,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意识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5、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在开展活动时,鼓励每一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对于表现不理想的学生,也不立即予以批评,可以多给他们机会。同时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班上建立互帮小组,让口语较好的学生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获得成功,体会到成就感。

6、在班上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为将来的学习提供参考,而通过学生互相评价,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与比较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我、合作互助。

7、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在学生自评、互评之后,我将会作出小结,表扬爱学习、肯动脑、胆子大的学生,鼓励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8、随着课题研究的进行,我也将要求自已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掌握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做到与时俱进。

1、改变了学生以往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观点,学会去更全面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培养了学生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客观的评价能力;

2、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的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学会主动地学习。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小组讨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操练的机会,而且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过互相配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到了共同攻克难关,分享快乐的愉悦。这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有好处

4、教学实践中证明,对学生实施口语评价,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个性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有效地激发和保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学习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

1、它促使我改变以往片面地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观点,促使我更深入地去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客观地评价,从而更好地去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新评价机制也促使我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主动挖掘教学资源,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测评,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为他们的长期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如何处理班额太大的问题?由于我们学校每个班级基本上都又80多个学生,课堂上的40分钟往往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交流英语。

2、学生阅读量小的问题,市面上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较少。

3、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使用环境都有限。

关于课题中期活动记录内容范文怎么写八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教育目标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教师和学生都在追求高分数,在数学教学中,一直偏重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完全是依赖于模仿、记忆,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小课题开题报告。久而久之,学生感到数学、是抽象、枯燥和乏味的,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近几年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大多数仍然仅仅限于教师带着问题去传授知识,而不是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教师设计问题,时刻准备迎接教师提问题的模式,这样的结果仍然是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局面,缺少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然而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轻轻松松的学好数学,就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显得轻松而愉悦,学生的学习才会显得快乐而高效。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了此课题准备进行研究。

二、国内、国外相关研究调查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据我查阅在国内外已经有所开展,在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我国陕西大学教授张熊飞创设的"诱思探究"模式,启迪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内涵深入研究、归纳、分析与整理,形成知识结构。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教育专家对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是非常重视的,同时,有了前人和专家的引领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理论依据,更坚定了我通过研究来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信心。

三、该课题研究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教学理念,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学者也都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创新。"以上这些理论无疑是告诉我们一线教师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极其重要的,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到发展。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问题意识":古语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学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帮助、促进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习惯,并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最终形成新知。

"实践研究":即行动研究,就是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矫正行为,增强实践的有效性,即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研究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研究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六年级四班的学生。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全班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学生在课堂中不积极提问、不善于提问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2)、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二、具体措施

⑴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进行该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确保在后续的研究中能以较高的理论认识为起点,更好地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工作。

⑵根据课题的研究项目对实验班实施操作,构建新理念下的问题意识教学模式。

⑶利用多种形式,如调查问卷、公开课研讨、学生专访、主题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三、研究步骤

在该课题的研究中,通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培养,以期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敢于个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追根问底,使他们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完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通过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大胆积极提出问题、师生探讨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轨道上来。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准备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逐步进行:

〈一〉、准备阶段: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拟订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充分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阶段:

1、加强理论学习,寻求理论指导。

2、运用理论进行课堂实验探索研究,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入手,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有步骤分阶段的解决学生不爱提问、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状。

3、师生交流,了解实验效果,改进研究方法。

4、对实验工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

〈三〉、总结阶段:分析研究的过程及效果,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以及成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同时整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过程性资料。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为了让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广泛地体现它的价值,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和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整理研究该课题过程中的调查问卷。

3、整理该课题研究过程中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