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学前教师论文范文(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9:09:48 页码:11
最新学前教师论文范文(优质8篇)
2023-11-12 19:09:48    小编:ZTFB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改进的方向。写总结时要避免主观性过强,要客观中肯地评价自己的表现和成绩。总结范文中可能会涉及不同的领域和经验,可以从中找到共性和启示。

学前教师论文篇一

幼儿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最为深远。目前,幼儿园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普遍缺乏男性教师,这种“女性化”的培养方式造成幼儿在性别角色学习方面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状态,培养出来的幼儿表现出懦弱、腼腆、畏缩、依赖、娇气等性格特征,甚至也有男孩变得缺乏男性气概和阳刚之气。追溯到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为幼儿园培养优秀师资的重要任务。但是,与幼儿园男教师奇缺的现状相反的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的男女比例在1/30?1/40之间。而高师院校中学前教育男生的培养中存在着的生源差、培养方式女性化、男幼师存在心理问题和男幼师缺乏职业认识等问题一直羁绊男幼师培养工作的迅速发展。如何有效解决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学前教育男生培养的紧迫性。

(一)男教师是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幼儿时期性别意识对其以后的性别角色、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教师是影响幼儿获得相应性别角色的重要他人。幼儿己经有了初步的性别角色意识,并且用父母中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使自己的行为相似于父亲或母亲,符合社会认同的`性别角色。在“女性化”培养方式主导的幼儿园,女孩很容易找到符合自身性别的模仿榜样。由于目前幼儿教育机构中缺乏男性教师,男孩在幼儿园很难找到性别行为模仿的楷模,这就使其性别角色意识处于模糊和迷惘状态,一部分男孩阴柔有余,阳刚不足,人格发展不健全。

因此,男教师的“刚性”教育和女教师的“柔性”教育各有所长,不可替代,两种性别的共同影响会使幼儿的发展更加健康、完整。

(二)我国幼儿教师性别结构现状。

根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中2002?2006年五年里我国幼儿教育基本情况的统计结果,分析出2002?2006年我国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性别状况我国幼儿教师的性别结构极度不平衡。五年里,虽然幼儿男性教师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男性教师只是专任教师中的极少数,即使在2006年,男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仅只有1.8693%,即百名幼儿专任教师中男教师不足两人。这种幼儿教师性别结构极度不平衡的状态将为幼儿教育带来重要的影响。同时,统计数据也显示出我国幼儿教育对男性教师有巨大的需求,从而凸显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男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学前教育男生的培养将会给幼儿教育注入阳刚之气和勃勃生机,但与幼儿教育对男性教师有巨大需求现状相反,高师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男生难以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

高师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男生数量极少,男女比例仅在1/30?1/40之间,一个班级里通常只有一两位男性学生。以陕西省两所高师院校为例,陕西师范大学2003?2007级共185名学前教育学生中的男生不超过20人,占专业总人数的比例不足11%;咸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05?2007级116学生中共计有4名男生,占专业总人数的比例不到4%。这样低的比例在国内其他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普遍。而且这为数不多的学前教育男生中最终能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更是凤毛麟角。

然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教育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面对这批其男性气质、风格、特点尚未完全形成,心理也不够成熟的“大男孩”如何让他们在“女儿国”里健康成长,从而培养成合格的幼儿男教师一直是学前教育学生培养的难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质量的瓶颈“虽然职业分离的现象有减小的趋势,但男女所追求的职业类型仍然有着显著的差异。传统的社会观念一贯将幼儿教育视为专属于女性的领域,而男性若进入该领域往往会招致异样的目光,男性通常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教育职业产生排斥心理。高师院校学前专业女生占绝大多数,在这种女性化的学习环境中,男生通常会感到压抑,甚至觉得自己闯进了一个专属于女性的职业领域。因此,男生几乎都不愿意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被学前教育专业录取的男生也大都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动选择这个专业,主动报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并对本专业感兴趣的男生寥寥无几,原动力不足,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极容易产生厌学、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样的生源状况,很大程度上増加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难度,生源问题极大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考虑男生特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女性化”。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女生能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出色表现,而多数男生在这方面缺乏灵气,使他们自感无力。比如,舞蹈、钢琴对男生来说难度太大,尤其上形体课或舞蹈课时穿着紧身衣站在一群女生中间,使他们感到很尴尬,动作也极为不协调。尤其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女性化的思维模式、女性的神态举止动作及女孩腔调会使男生产生厌倦情绪,男生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女性化”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者的观念、言行及女生居多的环境氛围容易使男生产生女性化特点,从而影响男生的发展。

(三)心理问题阻碍学前教育男生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性别压力,长期生活于女性环境中,他们极易产生性别认同危机和心理障碍。首先,传统社会观念将学前教育划归为专属于女性的职业领域,男生进入该专业,极易产生性别角色的认同危机,轻则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产生怀疑,重则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到个人人格的健全发展。其次,女性化的环境氛围不利于学前教育男生的成长。这种环境下,男女生之间人际交往处于封闭状态,男生很难找到可以交流的同性朋友,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处于孤立,再加上男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常常会招致别人异样的眼光,甚至是歧视,就极易使学前教育男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缺乏自信、自卑、焦虑、女性化和厌倦等心理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一直困扰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并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

(四)就业指导的缺失影响学前教育男生的职业发展。

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特殊性,更加缺乏针对于男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学前教育男生不但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和职业本身的认识,更缺乏对就业前景的认识,普遍对毕业后的前途担心,缺乏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极易产生厌学、焦虑情绪,不但影响专业培养,而且影响到学前教育男生最终的职业发展。

三、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环境,优化生源质量。

传统的社会偏见和幼儿教师待遇不佳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的不良外在环境,尤其是前者,对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传统偏见使许多优秀男生对该专业“望而却步”。应制定有力的法律、政策、规范改变男性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偏见、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福利待遇,正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男生主动自愿地进入到学前教育专业中学习,从而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外在环境的改善,生源的优化将最终为学前教育一线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育男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前教师论文篇二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百善孝为先,针对当前部分孩子不懂得父母工作艰辛,缺少孝心的状况,作者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出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大班幼儿孝道教育主题活动弟子规。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从小拉扯大,期间的辛劳可真谓大也。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我们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孝敬日”,要求孩子将自己生日定为孝敬日,在这一天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妈妈,要用行动表示对妈妈的爱,以此表达浓浓的母子之情。教育孩子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满足孩子听故事愿望的同时感受爱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对父母应该有孝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时也要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另外,我们还利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典型事例,身边的真人真事给予孩子榜样教育。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要为父母尽义务以报答他们养育之恩。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我们进行幼儿孝道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唱一唱有关孝敬方面的歌曲,使孩子们在歌声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歌曲《人间有爱》、《小乌鸦爱妈妈》、《我的好妈妈》、《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生命之河》等。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儿歌、诗歌、三字经、故事等形式,丰富有关孝敬方面的人物事迹。如:三字经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故事《我想要爱》《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真孝顺》《我妈妈》;诗歌《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画一画有关孝道方面的图画,如:《我帮妈妈做家务》、《送给爸妈的礼物》《小鬼当家》《学做小主人》。

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和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懂得感知、体验“孝道”教育。本学期我班开展的系列孝道主题活动有:九月的《我爱我的老师》活动,孩子们感受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并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们的尊敬和感谢。十月的《我爱我的祖国》的绘画比赛,激发了幼儿的爱国之情。《我和爷爷奶奶做朋友》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尊敬老人,更是使孩子们走进社会的途径之一。十一月的《感恩你我,真情成长》的活动,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学会感恩、实施感恩。我们让孩子欣赏感恩影片。如:《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宝莲灯》,并用心形制作感恩卡,上面写上爱爸爸妈妈的话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十二月的《大手牵小手》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会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它能有效地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机会的不足,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以此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一月的《做个孝顺的孩子》活动,让幼儿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人。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园”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和父母分享,给爸妈捶背、倒水、梳头、拿鞋、唱首歌,等等。教育孩子回家要多做孝事,并把自己孝事讲给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加深对“孝”字的理解,懂得要从小热爱父母及家庭,进而提升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教育他们看见老师和小朋友要深深一鞠躬,并说“老师早”、“小朋友早”。刚开始孩子有点放不开,需要我们在旁边不断督促提醒。我们意识到要让孩子鞠躬,我们自己首先必须作出表率。刚开始我也有些不能够接受,让我和孩子鞠躬,不是说不愿意,而是觉得很别扭。早上小朋友来,我们首先向孩子鞠躬问早,下午放学,我们也主动向小朋友鞠躬说再见。我们教育孩子,别人向你鞠躬,要及时给别人还礼。孩子的进步是巨大的,当我们和孩子们慢慢坚持去做了,我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甚至,当我们和同事阿姨之间互相问好时,我们感觉心中彼此更尊重对方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回到家也会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鞠躬,表达自己的孝心。不要小看这一鞠躬,当一个人从小懂礼貌,能做出鞠躬这个动作时,他的修养也在慢慢提高。虽然现在有些孩子还不能真正明白鞠躬的含义,只是机械模仿,但我坚信,一直坚持这样做了,习惯成自然,对孩子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每日必读的书”,暑假我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以“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培训,利用暑期在家观看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光碟,并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更加意识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修炼自身的德行,用良好的言行影响、感染孩子,做到言传身教。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不讲话影响别人。如厕时要排队、学会等待,洗手开小水,不浪费水。进餐前我们都要组织孩子念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耕作,感谢打众信任支持。”以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爱惜粮食。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育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争抢。午睡时教育孩子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角色游戏时,开展“自助餐厅”“玩具大家玩”“给爷爷奶奶让座”“帮娃娃穿衣”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言行,有助于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履于我们的光荣使命――做好孝道教育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感受爱并实践爱,有爱心和孝心,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能使整个世界充满和谐爱的阳光。

学前教师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职前职后一体化是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职前职后课程体系相互独立,互不关照,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人们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各阶段的培养培训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与实施机构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划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培训,合理确定各个阶段的培养培训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使得教师教育各阶段的课程设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照,形成科学合理、体系连贯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学前教师论文篇四

1、对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行明确。

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目标定位,高校在确定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目标之前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音乐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还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进行科学确定。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满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幼儿教育专场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可知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中的音乐教育应当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实践运用、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学前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应当服从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人才这个整体目标。

2、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

实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合理的设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高等院校应当以国家教育方针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在对音乐学科教育的特殊要求和各学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功能进行充分考虑的情况下,对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在具体的设置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充分协调音乐课程的特殊性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让设置的课程既能够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需求,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

3、对课程实践进行强化。

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相对应的是成为一名合格幼师应当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强化,进而提升学生教育能力并且为未来的工作积累经验。培养合格的具备实践操作和自主研究能力的幼教工作者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中融入幼儿园课堂实践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幼儿园课堂中专业技能的实践运用,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改革的核心任务的实现。

4、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而学前音乐课程教学相对于其他音乐课程教学具有特定的规律,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教学中应当在对基础问题、常识问题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对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基础怎样进行因材施教进行深入研究。在具体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在对技能表现的方式方法进行切实掌握的`基础上,对音乐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学习,进而使得未来幼儿园课堂实践的运用需求得到不断满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师应当对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从当前学前教育的特点出发,对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如可以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分课堂的小组教育模式进行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联合评价模式,通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升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5、对课程评价标准进行完善。

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课程评价,它以教学目标为核心,通过对有效评价手段的运用,实现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测定、分析,进而做出最终价值评价。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评价能够正确有效实施,具体音乐课程教学围绕课程评价展开,同时对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质量的监控也有赖于此。在具体教学活动评价中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教职人员应当充分贯彻评价方式多元化原则、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评价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师应当在设置音乐课程教育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对学前教育转的本质和特点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不仅要对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能力进行评价,还要从学前教育实践运用和岗位需求特点出发有机合格课程评价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结语。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高等院校应当从社会人才发展需求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本校学生的竞争力。音乐教学作为幼师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应当得到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充分重视,高校应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类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课程体系、评价标准、课程实践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教育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教学水平,进而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学前教师论文篇五

目前,我国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基本是师范大学的音乐院系培养出来的。从现状来看,在职前我们重视了专业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而职后我们无论是专业的培养还是职业道德的培养都没有重视起来。特别是大专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教师都感觉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要专业不错,面对幼儿能歌善舞,那就合格了。其实,我们把专业和道德素质的共同发展忽视了,就像是现在社会重视物质文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一样,结果导致了除了有钱什么都缺的的令人悲哀的社会现象。这不是一种好结果。

目前,我国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基本是师范大学的音乐院系培养出来的,培养音乐教师的院校越来越多。但是,从现状来看,在职前我们重视了专业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而职后我们无论是专业的培养还是职业道德的培养都没有重视起来。所以,我们把专业和道德素质的共同发展忽视了,就像是现在社会重视物质文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一样,结果导致了除了有钱什么都缺的的令人悲哀的社会现象。这不是一种好结果。

1.教师培养目标不一致。

大专学前音乐教育培养的音乐教师是主要是面对小学和幼儿园的。但是大专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大都是专业高等音乐院校毕业而且专业不错的人才。而大学学前教育毕业的专业教师在音乐方面又不是特别出色,所以他们在工作之后主要从事了学前教育方面的学科,比如学前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等的课程。从事大专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老师往往都是高师音乐院系毕业,具有较高音乐水平的,但对学前教育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的人。所以,在进入高校之前,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没明确,我们已经在进入高校之前把学前教育和音乐教育给生生地分离了。虽然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也开设音乐课,但是本身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不一定多高,而且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上都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高校音乐院系的音乐课设置和训练时间。训练强度完全是按照培养专业音乐人才设置的,他们的音乐水平相对较高。毕业之后,有一部分学生从事了纯音乐专业方面的工作,很多人则在毕业后进入了教育系统,也包括从事了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的工作,但这部分人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也就是说,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和音乐教师没有融合为一体,在工作中,各行其事,毫无联系。

2.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在以上已经提到过,当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就不重视音乐课,主要还是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的专业课程,对音乐课程的安排相对较少,训练时间以及训练强度就不够,加上学前教育的学生本身音乐方面的素质就不是很高,所以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偏向了文化课的发展。而音乐院系的课程设置则正好相反,音乐课程安排时间多,学生训练时间多,训练强度大,文化课是大学语文、政治、英语、法学等,与学前教育的课程毫不相干。课程设置缺乏实效性。没有哪个高校,真正的.招生的时候把学前教育的考生的音乐素质看的很重,而是意思一下就行,形式上考一下,文化课过来也就录取了。这些学生毕业之后如果从事大专学前教育的老师,还是没法从事学前教育和音乐教育合二为一的方式,音乐课只能有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来上,而他们有没有在大学的时候学过学前教育方面的知识。导致了学前教育的教学和音乐教学不能向同一个目标前进的局面。

1、对职后进修培训的认识不够。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教育在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根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这不只是自学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在职进行进修和培训。其次,作为学校,还要形成一种制度,给教师提高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在许多发达国家,每隔一定的时间,学校都会安排教师到高层次的部门进修培训,工资照发。但是在我国,只有少部分老师积极主动的有进一步深造的思想,大部分教师主观还是没有进修培训的机会,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已经足够了,在家里靠自学一些新知识、新观念,也就够教学生的了,根本没有必要费神劳力的到更高层次的部门进修、培训。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认识教师职后培训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师进修培训的投入上没有体现,不去扶持,只是在改善硬件设备上舍得投入,比如增添教学设备,大量改建教学大楼等。1931年12月2日,创办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就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的著名论断,但现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面积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繁华,人文气息、人文素养却越来越淡了。学校是有文化氛围的地方,大学是文化的象征。大学和大学教师代表的是文化,那么大学和大学教师和就必须担负起文化的传承。学无止境,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学校要给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特别是大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所从事的科目,是学前教育和音乐共同发展的,是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结合,即面对大专学前教育专的学生,又面对将来祖国的花朵。职前如果没跟上,职后的进修深造如果也引不起教师个人和学校的重视,那么,我们的教育永远是滞后的,没有前途的。

总而言之,大专学前专业音乐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部门和培训环节是互相分离的。大专学前专业音乐教师的职前培训是普通高等院校的任务,重视专业的学习,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职后是成人教育单位的任务,无论是专业的学习还是职业道德的培养,沦为一种形式,走马观花,效果一般。这两个系统一直是互相独立的,从来没有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导致在高校和任职后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职业道德素养都这样那样地出现脱节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必须把高校的师范类院系和专门搞在职教师的培训机构,比如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等的专业课程和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列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连接的大纲,形成一套体系。这样才能把教师职前和职后的知识框架搭建成网状结构,发挥知识的连续性、渐进性的特点,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为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前教师论文篇六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百善孝为先,针对当前部分孩子不懂得父母工作艰辛,缺少孝心的状况,作者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出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关键词:大班幼儿孝道教育主题活动弟子规。

一、理解“孝道”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从小拉扯大,期间的辛劳可真谓大也。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我们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孝敬日”,要求孩子将自己生日定为孝敬日,在这一天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妈妈,要用行动表示对妈妈的爱,以此表达浓浓的母子之情。教育孩子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满足孩子听故事愿望的同时感受爱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对父母应该有孝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时也要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另外,我们还利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典型事例,身边的真人真事给予孩子榜样教育。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要为父母尽义务以报答他们养育之恩。

二、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孝道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我们进行幼儿孝道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唱一唱有关孝敬方面的歌曲,使孩子们在歌声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歌曲《人间有爱》、《小乌鸦爱妈妈》、《我的好妈妈》、《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生命之河》等。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儿歌、诗歌、三字经、故事等形式,丰富有关孝敬方面的人物事迹。如:三字经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故事《我想要爱》《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真孝顺》《我妈妈》;诗歌《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画一画有关孝道方面的图画,如:《我帮妈妈做家务》、《送给爸妈的礼物》《小鬼当家》《学做小主人》。

三、在主题活动和传统节日中渗透孝道教育。

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和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懂得感知、体验“孝道”教育。本学期我班开展的系列孝道主题活动有:九月的《我爱我的老师》活动,孩子们感受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并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们的尊敬和感谢。十月的《我爱我的祖国》的绘画比赛,激发了幼儿的爱国之情。《我和爷爷奶奶做朋友》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尊敬老人,更是使孩子们走进社会的途径之一。十一月的《感恩你我,真情成长》的活动,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学会感恩、实施感恩。我们让孩子欣赏感恩影片。如:《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宝莲灯》,并用心形制作感恩卡,上面写上爱爸爸妈妈的话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十二月的《大手牵小手》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会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它能有效地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机会的不足,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以此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一月的《做个孝顺的孩子》活动,让幼儿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人。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园”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和父母分享,给爸妈捶背、倒水、梳头、拿鞋、唱首歌,等等。教育孩子回家要多做孝事,并把自己孝事讲给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加深对“孝”字的理解,懂得要从小热爱父母及家庭,进而提升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四、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孝道教。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教育他们看见老师和小朋友要深深一鞠躬,并说“老师早”、“小朋友早”。刚开始孩子有点放不开,需要我们在旁边不断督促提醒。我们意识到要让孩子鞠躬,我们自己首先必须作出表率。刚开始我也有些不能够接受,让我和孩子鞠躬,不是说不愿意,而是觉得很别扭。早上小朋友来,我们首先向孩子鞠躬问早,下午放学,我们也主动向小朋友鞠躬说再见。我们教育孩子,别人向你鞠躬,要及时给别人还礼。孩子的进步是巨大的,当我们和孩子们慢慢坚持去做了,我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甚至,当我们和同事阿姨之间互相问好时,我们感觉心中彼此更尊重对方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回到家也会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鞠躬,表达自己的孝心。不要小看这一鞠躬,当一个人从小懂礼貌,能做出鞠躬这个动作时,他的修养也在慢慢提高。虽然现在有些孩子还不能真正明白鞠躬的含义,只是机械模仿,但我坚信,一直坚持这样做了,习惯成自然,对孩子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每日必读的书”,暑假我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以“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培训,利用暑期在家观看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光碟,并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更加意识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修炼自身的德行,用良好的言行影响、感染孩子,做到言传身教。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不讲话影响别人。如厕时要排队、学会等待,洗手开小水,不浪费水。进餐前我们都要组织孩子念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耕作,感谢打众信任支持。”以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爱惜粮食。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育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争抢。午睡时教育孩子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角色游戏时,开展“自助餐厅”“玩具大家玩”“给爷爷奶奶让座”“帮娃娃穿衣”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言行,有助于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履于我们的光荣使命――做好孝道教育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感受爱并实践爱,有爱心和孝心,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能使整个世界充满和谐爱的阳光。

学前教师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幼儿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不断反思实践的态度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于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更新课程设置等,为幼教机构培养出合格的研究型幼儿教师。

1、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研究型幼儿教师。

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强调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该年,教育部集中力量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55年,教育部颁布了《师范院校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暂行计划及其说明》,在幼儿教育专业科目设置中,专设“幼儿师范教育科目教学法”课程,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78年10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原有学前教育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幼师培养师资”。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至少有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

基于以上惯性,一直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包括职业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幼教管理人员及理论科研人员。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也逐渐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一是随着近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教师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原来处于三级师范的幼儿师范学校纷纷撤并。二是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猛增,幼儿教师岗位以外的其他所谓儿童工作岗位无法容纳已有一定规模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

教研科研人员及其他幼儿教育上作者。”“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幼儿园从事管理、科研、教学的专业化教师,也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课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幼教管理人员,科研部门的幼儿教育研究人员,同时培养社区服务机构和计划生育部门及妇女儿童工作的相关人才”。

尽管以上院校对学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提法不尽一致,但都强调一个很重要的培养方向,即培养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

第一,原有的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错位。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使社会各领域提高了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作为培养人才奠基工程的学前教育。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幼儿园,高学历者(硕士、博士)担任幼儿园教师的越来越多。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发展,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走向幼儿教育机构必将成为一种大趋势。

第二,原有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生源状况不协调。一般情况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大多办在二批本科录取线以上的大学,这些学校往往按高考分数录取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这样的生源文化素质比较好。但进人大学后,由于年龄原因,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程,如形体训练、钢琴、舞蹈、美术等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且大多数学生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因此,把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大技能型教师,恰恰是生源的弱项,而墙养蜂们的科研能力,才是扬长避短。

2、幼儿园观摩模式犷。

这种模式有下列几种做法。

现场观摩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优质课活动,新观念、新方法展示活动,教学改革活动等。观摩前,先由主持者介绍自己的活动设计理念及具体方法步骤,观摩后,通过座谈方式由主持者向学生释难答疑,之后每个学生提交观摩总结。这能使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科研收获。

教育理论课程尤其是教学法课程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内容让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摩幼儿活动,必要时直接参与幼儿活动,现场学习、现场消化、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学生将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科研设计作业带到幼儿园实施研究。学生在研究、观察与反思中,、获得科研素养的提高。

3、创新的“师傅带徒弟”模式。

即在一段时间内,到幼儿园实习科研基地请那些已经毕业且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师傅,具体而又详细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性质的见习和实习工作。这种做法可以有针对性地使学生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积累科学研究的实践知识,从而能大大缩短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的距离,能更快地适应作为纯儿园研究型教师的工作要求。

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的源头在于实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科研的灵感才能迸发出来。教学中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采取集体与分散结合的形式,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安排见习、实习活动,让学生带着有关课程内容同题进行幼儿教育的调查、测查、咨询等科研实践。

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凸现科研素养考核。

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内容增加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降低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把平时课程的见习报告、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评新,特别是科研小论文、研究报告,甚至与课堂中提出薪问题、新观点和闭卷考试等结合起来评定成绩,明确科研素养考核的地位。

教学实习、科研实习、毕业论文“三位一体”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科研实习是指学生深人到有一定教科研基础和指导能力的幼儿园等实习单位,全面参与幼教一线的科研活动,运用课堂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幼儿园工作的诊断,提出问题,进行活动记录与分析、调查访谈等各项教育研究工作,并尽可能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已引起重视,学生在校接受理论学习时间长,而实践时间过短的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中,有2个月左右的实习时间,另外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中还安排有必要的见习、观摩、观察和短暂实习。但是,作为培养研究型幼儿教师的重要一环—科研实习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鉴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学程有比较繁重的课程学习任务,不可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科研实习。因此,教学实习、科研实习一体化,一方面能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因时间不够而浅尝辄止的困境;另一方面,学生科研工作能够立足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而避免常见的纸上谈兵。

本科生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把毕业论文布置在教学实习阶段进行,便于学生能够找到针对性的课题,容易获得一些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和支持。同时,也使科研实习有的放矢,教学实习赢得更多的时间,学生将能更深人、全面地熟悉幼儿园。

因此,把教学实习、科研实习、毕业论文培养研究型幼儿教师三项重要环节合而为一,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学前教师论文篇八

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改革已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教师不仅需要职前培养,还需要职后培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接受教育。这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的_种要求。近些年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在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教师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独立,互不关照。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段分离的模式,严重地影响到教师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与连贯性。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可从多个方面论述,本文仅就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一体化进行论述。

一、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课程设置现状。

(一)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

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以课程设置与实施作保证。我国目前教师职前培养的任务主要有师范院校承担。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专业课程加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体系大体与非师范专业相同。例如,以中学语文教师为培养目标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专业课程与非师范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相似。教育类课程一般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往往更多地从专业角度强调课程体系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强调在学术上要达到非师范专业的水准。教育类课程则企望通过教育理论学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践活动达到“合格教师”这一培养目标。为实现培养目标,专业课教师强调师范生的学术水准,要求确保专业课程的门类与学时,而教育类课程教师则强调师范性,要求增加教育类课程门类并确保足够的学时,最终导致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两大模块无法平衡,总学时突破计划。

职前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上的困境与其培养目标有关。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学术性怎么能用同一要求去衡量?!教师教育的学术性要求,要根据教师工作岗位的需要,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而不是简单地将非师范同专业的学术水准作为教师教育学术性高低的参照体。我们要根据教师工作岗位要求,考虑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职前教育阶段将师范生培养成“合格教师”这一培养目标也是不切实际的。教育类课程的目标应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师职业技能,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应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将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考虑课程设置;未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将职前教育看成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只是在封闭的系统里考虑课程结构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合理性,而不考虑与教师在职培训课程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课程设置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既与职前培养课程计划制定者的思想观念有关,也与教师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实施机构有关。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不同阶段,其管理体制与实施机构不同,师范院校承担职前培养任务,在职培训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策划,由其下属的教师进修院校、教研中心具体实施。在这样的教育教师管理体制下,实施教师教育的不同主体之间互不沟通或沟通不够,也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互不关照的重要原因。

(二)教师教育职后培训阶段的课程设置。

教师在职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我们这里谈论的主要是在职教师的非学历教育。目前,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从内容上讲有师德教育、班主任工作培训、教学技能与技术培训、学科教学研究、德育研究等;从形式上讲有教学观摩、课程学习、专题研讨等;从层次上讲有人职教育、在职提高、高级研修等;从管理上讲,有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进修院校实施的培训与校本培训。教师职后培训的课程一般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两大类。学科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现状、学科发展前沿与发展动态、邻近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课程。教育类课程一般包括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研究等课程。

目前,教师职后培训课程设置与实施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主观随意性大,较多的考虑当前的形式与任务,缺乏长期系统的课程设置规划;通识培训课程较多,针对不同类别、不同个体教师开设的课程偏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阶段的课程脱节,职后各阶段的培训课程也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教师职后培训课程设置这些方面的问题,有着复杂多样的原因:教师专业发展职前职后各阶段的培养培训目标不明确或目标定位不当;缺乏从总体上对职前培养、职后培训课程体系设计的意识;没有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职后各阶段的具体培训目标,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开设针对学科专业特点、教师个人特点不够;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与实施机构存在的问题,导致沟通不够,各自为政。

二、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

(一)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

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目标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决定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培养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职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又要考虑到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使之系统与连贯。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培养目标。职前教育只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将职前教育目标定位于高成熟度的教师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应将“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作为职前培养目标,以人才市场合格教师的素质要求及教师终身发展要求为依据,提出职前教育阶段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技能与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再根据这些方面的要求考虑职前阶段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根据未来工作岗位和基础教育改革对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确定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设置时应体现拓宽、夯实专业基础课程,突出主干课程,削减“枝叶”课程。通过相关专业必修课程开设,帮助学生打下宽厚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通过选修课程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动态,提高其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岗位要求是师范生学科专业方面学术性的参照标准。

教育类课程设置也要以“具备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为依据,构建结构合理、切合职前培养目标、与职后培训连贯的课程体系。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初步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具备一定教育教学技能和从教能力,了解中小学教育实际与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具备较强的教育科研素质和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这些是“合格教师的基本素质”的具体内容”。要依据这些方面的要求,考虑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教育类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这些课程作为教育类课程中的主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强化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适当增加相关课程的门类与学时数,以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与从教能力。教育类课程中也应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对师范类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与从教能力有诸多不满。笔者认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与从教能力在职前教育阶段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水平,职业技能与从教能力进一步提高更依赖于职后培训和教育工作实践。再说,受职前教育阶段总课时的制约,教师职业技能与教育实践课程在教育类课程及全部课程占的比例不可能大幅度增加。

(二)职后培训阶段的课程设置。

教师在职培训课程设置,一是要瞻前,与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相衔接,保持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二是要顾后,根据职后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之特点与培训目标,保证职后各阶段课程设置的连贯性。

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们应将“合格教师”作为新教师入职辅导阶段的培训目标,找出师范类毕业生素质与合格教师要求之差异,确定课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职前教育阶段,师范院校在职业道德方面,往往只作一般的宣传教育,教育教学技能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达到的水平与合格教师的要求尚有较大差异,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常规,新教师知之甚少,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班主任工作技能也是新教师的薄弱环节。因此,新教师的人职教育应将这些方面的内容作为通识培训重点,开设相关课程,帮助新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达到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开设通识培训课程的同时,我们还要根据不同学科之特点、不同教师之差异,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需要。

在职提高阶段的培训,其对象是那些已在教师工作岗位从教数年,已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其培训目标应定位于“高素质教师”,使他们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学术研究与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一阶段的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既要遵循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讲什么的原则,又要从教师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开设必要的理论与学术课程,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阶段的培训课程,不仅要开设诸如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方法这类通识培训课程,还要考虑课程类别和设置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之需要。如为不同学科教师开设学科前沿与动态、学科教学研究动态这些方面的课程。课程类型上,要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模块化的选修课程,满足不同类别教师的需要,提供大量的微型课程,满足不同个体教师的需要。

对于那些在教育岗位上从教多年,已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其培训目标应定位于专家型教师。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成熟度,使之成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对于这类培训对象,培训课程应以教育类课程为主,兼以学科方面的内容。可通过开办高级研修班的形式,为他们开设各种学术讲座,设置研究性课程,将一般培训与开展课程研究相结合起来。对于这种高层次的教师培训,除一般培训课程外,还应采用“量身定做”的方式,开设专门课程,满足不同个体之特殊需要。使他们的理论水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均得到提高,思想与行为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帮助他们从更高层次审视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与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要特别重视校本培训。现在,在职教师的职后培训一般由教师在职教育管理与实施机构考虑职后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方面起主导作用,而校本课程受到忽视。我们要重视在职教师的校本培训,鼓励各校根据本校实际及教师特点进行校本培训课程,发挥在职教师所在学校的积极性,并将校本培训课程纳入在职教师培训体系之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