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产业经济分析课程总结范文怎么写 产业经济分析课程总结范文怎么写的(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5 14:39:29 页码:13
产业经济分析课程总结范文怎么写 产业经济分析课程总结范文怎么写的(3篇)
2023-01-15 14:39:29    小编:ZTFB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产业经济分析课程总结范文怎么写一

1、为保持----信用社的稳健发展势头,我将积极带领全社干部职工解放思想,大胆实施创新经营。在存款工作中,会有种.种预想不到的困难必须要克服,抢抓有利时机,完善存款考核办法,积极协调多方关系,牢固树立“存款兴社”的思想和阵地意识,坚持发扬“三勤四上门”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2、结合实际情况,我将针对存款不上则降的实际情况,及时召开职工会议,找问题、查原因,制定出强有力的奖罚措施,在职员工自办存款余额外勤必须达到50万元,内勤人员必须达到40万元,对客户经理年底存款余额达不到30万元的,一律取消客户经理资格。在严格的考核制约机制下,相信广大员工会呈现出积极的吸储热情。

3、新一年的工作,我将发动职工利用全市通存通兑的优势,为外区县的亲戚朋友们开立储蓄存折户,吸储存款。

二、倡导“立足农信干农信”的服务格局,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老百姓的信任

1、在信贷支农工作中,我将引导全员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经营理念,把“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作为本份工作,找准信贷杠杆的支点,在政府规划、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只要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资金问题就予以保证。

2、要通过发放联保贷款、开展信用村、户评定活动,全力支持农民发展药材、黄烟、蚕茧等高附加值的名优特产品,在服务农村经济中求得发展,有力支持了我乡春耕、“三夏”、秋收秋种、冬季农田管理、抗灾自救及抗旱双保工作。相信实行这些措施后,全乡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将普遍提高,全乡经济作物人均1亩以上,预计全乡人均增收800余元。

3、为培养个体工商户的守信意识,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建档立案,评定信用等级,使讲信用的工商户得到实惠,并对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多方位服务。

三、强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制度观念,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1、工作中,要把内部管理的重点突出在一个“严”字上,坚决响应联社提出的“宁听千声骂,不听一声哭”这一理念。

2、利用每周一、三、五晚学习上级文件的同时,对法律、法规定期进行集中进行学习,使每名员工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力争办理的每一笔业务都做到程序化、标准化、统一化、合法化。计划目标是,我所带领的信用社无一人因违规、违纪受到任何处分。

3、要结合联社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年”活动内容进行认真对照检查,对所查出的问题进行追根求源,遵循边查边纠的方式,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决杜绝屡查屡犯的老毛病。在整个活动中,我会紧密结合省办制定的《--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违章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对所犯问题的处理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广大员工的遵纪守法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为促进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最新产业经济分析课程总结范文怎么写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__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虎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最新产业经济分析课程总结范文怎么写三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始料未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危害之大、影响之深更甚于2003年的非典。大部分企业在此次疫情中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虽然近期各地已陆续地、分阶段地开始复工,但疫情造成的创伤在未来一个季度之内都很难完全得到疗愈。疫情的突如其来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了巨大压力,来势凶猛的病毒令国内不少城市封城,商业及交易活动停摆。首当其冲遭受打击的是交通、旅游、餐饮、娱乐和零售等行业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营运资金储备普遍较少,如果疫情继续持续,不少中小企业将直面破产倒闭的风险。另外,在房地产和建筑等资产负债率高且回款速度较慢的行业,许多企业也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些风险的累积,不仅仅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带来严重威胁,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信贷的系统性风险。

对企业来说,在当前情况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生存。此次疫情来势凶猛,虽然难以撼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但造成的冲击依然不可小觑,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退一步来说,即使没有本次疫情,在我国gdp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中小企业,在未来的投资中都要注重投资效率,尽量避免过度投资,对于一些现金流不确定性较大项目要尤为谨慎。在过去三十年间我国gdp增速较高,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规模的迅速扩张,对盈利的稳定性重视程度不足。企业在未来应慎重采用通过高杠杆投资谋求发展空间的经营模式,优先投资于现金流相对稳定的项目。另外,此次疫情过后,国家有较大概率会加大医疗基础投入,以提高公共卫生供给质量。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扩大对医疗健康和公共卫生行业的投资力度。

另一方面对政府来说,在帮扶企业复产复工的情况下还应做更长远和更深层次的规划。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在提倡产业转型升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阻力和障碍。即使在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各地市的部分落后产业依然保持着较为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这些产业对当地gdp有着不小的贡献并带来较为稳定的就业贡献率,因此地方政府虽然有强烈意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但对于淘汰落后产业和产能仍心存顾虑。本次疫情对绝大多数产业都产生了强烈冲击,尤其是一些劳动力较为密集的落后产业。地方政府在帮扶企业恢复经营时,可以考虑制定一个“优先劣后”的帮扶顺序,首先为各地市优先发展和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产业提供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对于生产方式落后、附加值低的产业暂缓进行帮扶。以广州市为例,iab和nem等高技术制造业,以及游戏、动漫、化妆品、跨境电商等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列为优先支持的对象。通过对优势产业的企业开展优先扶持可以树立一个“引导”效应,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企业信心,还能为资本在优势行业的进一步聚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方政府在帮扶本地企业复产复工时应慎重采用普惠性的政策对各行业实施全覆盖帮扶,而是考虑出台功能性和针对性更强的政策,顺势淘汰落后的行业和产能,集中资源促进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每一次危机都会造成大批企业由于现金流断裂导致无法继续经营,从而带动行业内企业的整合,以及一批新企业的崛起。控制权市场是核心的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对于危机意识不足或经营能力不佳的企业而言,市场会通过控制权的变更进行优胜劣汰。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带来的最主要冲击便是企业现金流的压力陡增。有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危机意思或者对疫情的应变能力不足,造成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和短期破产风险急剧升高。从表面上看,这些困难是由于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次来看,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和治理水平较低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虽然疫情带来的冲击是全行业性的,并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幸免于难。然而治理水平高的企业通常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较为充足的现金流储备,这些企业在危机中往往能够脱颖而出,先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逃离困境并加速增长。在应对疫情结束后的经济恢复工作时,广东省及各地方政府应优先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

2019年珠三角地区gdp已经接近9万亿元,占整个广东省gdp的80%。然而在珠江东西两岸依然存在着产业规模庞大但龙头企业相对稀缺的现象。许多地区的产业集而不聚、企业多而不强,行业内部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情况较为明显。例如家具、皮革、服装鞋帽等行业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由于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不足,一直徘徊在产业链的低端,也难以帮助当地经济进一步扩大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竞争优势。因此,将区域内企业做大做强并培育出具有出众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对珠三角各地市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政府可以顺势而为,重点帮扶行业中应对疫情中表现出色或整体治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通过信贷等方式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或开展并购,从而推动行业的进一步整合并打造更多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

疫情过后要尽快恢复经济增长,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作为国内市场化水平最高的区域,我省(尤其是珠三角)应致力于加快提振市场信心,并尽可能地进一步挖掘市场的内生动力。继续稳步推进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抓手。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过去十余年间中央政府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项关键政策,其核心内容之一是通过充分向非公有资本释放股权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主体地位缺失、运营监督失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市场化不仅是稳步推进混改、有效放大改革乘数效应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能对提振民营资本信心和恢复经济增长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本次疫情期间不论国企还是民企都遭受无差别攻击,并且疫情加速了行业变局。企业要实现尽快脱困,需持续提升市场化经营能力。国企虽然背靠政府,在税收、信贷、土地、许可、准入等方面比民企可获得更多的支持,但在市场化经营能力方面却并不占优势。当市场整体处于相对低迷和动荡的情况下,政府如果能减少在经营性领域的涉足,可以为市场释放一个鼓励民资更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信号。

截至2019年底,实施混改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数量已超过3000家。我省(尤其是珠三角区域)在2019年的混改成果也颇为可观。格力等多个地方国资委控股企业在2019年的混改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疫情过后,地方政府可以考虑进一步加速地方国企混改,尤其是在消费行业等关键领域让市场竞争性国资从独资或绝对控股向相对控股和非控股的转变,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可以起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的作用。对于餐饮、娱乐、体育和文化等几个重点领域,地方国有资本可以考虑以更快和更全面地态势退出。

每次疫情的发生都会造成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变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甚至是全世界遭受的波及最广泛、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公共卫健危机。经济如何恢复并尽快回到增长轨道是疫情过后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首要面对的问题。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促进疫情后的经济增长方面需要有较其他地区更为超前的意识和理念。实施普惠性的政策帮助地区各行各业全面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固然有尽快稳定地方经济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考虑顺势而为优先扶持发展潜力更大、对经济增长引领作用更为明显的优势重点行业,并通过促进市场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培育更多龙头企业来提升行业竞争力,以及稳步推动消费等关键行业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来提振市场信心、深化使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从而让我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持续走在全国最前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