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近代文字的研究报告范文范本 文字研究报告表格(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5 14:41:19 页码:12
近代文字的研究报告范文范本 文字研究报告表格(三篇)
2023-01-15 14:41:19    小编:ZTFB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关于近代文字的研究报告范文范本一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能够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简便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样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当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我带给自我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关于近代文字的研究报告范文范本二

看了《林则徐的故事》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潮便好像是大海裏的波涛起伏著,久久难以平静下来。

《林则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是敍述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林则徐的生平事迹。

出生於一七八五年八月三十日的林则徐,小时候家境十分贫苦,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被逆境所打倒。他从小便勤奋好学,往往因学习而废寝忘餐。长大后,他不负众望,考中了进士,同时,亦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在任期间,认真地打击奸商、救济灾荒、清理积案,做了许多有利於人民的事情,令百姓对他赞不绝口。

在道光年间,大量鸦片开始输入我国,许多人都沾染了吸食鸦片这种恶习。鸦片已严重地威胁著清政府的统治地位。於是,道光皇帝不得不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前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凭著一颗爱国之心,一到广东便顶风逆浪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从外国鸦片贩子手中收取了二百多万斤的鸦片,并在虎门滩上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为中国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为了保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便公然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眼见英国发动武装入侵,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坚持抵抗,并多次击退敌人的武装挑衅。但是,由於北方的防备不足够,让敌人有机可乘,很快北京便受到英军的威胁,而一些反对禁烟的投降派官僚亦乘时而起,纷纷捏造事实,陷害林则徐。当时的道光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谗言,把有功之臣林则徐撤职查办,并流放到遥远的边疆。我为林则徐这种悲惨的结局感到无限的同情和悲哀,也为这班奸臣的所作所为感到万分可耻,更为这样一位皇帝感到无比的气愤和可悲。

以往,我对林则徐这位爱国英雄的事迹仅是一知半解,大都是从课本上以及老师的教授中得知,所知的只是表面的认识,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这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但是,自从看了《林则徐的故事》这本书之后,我对林则徐的了解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林则徐在读书时代的勤奋好学,我了解到他身为父母官时,如何的清廉、刚正不阿,时刻想著为老百姓服务;我了解到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这其中许多的详细情形;我了解到为人民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的林则徐的悲惨结局……,这一切一切,都比课本上以及课堂上老师所提及的更深入。

看了《林则徐的故事》之后,我对林则徐的认识已不再只停留在他是一位负责禁烟的钦差大臣上。他的勇气和智慧令我佩服不已,他勇於与恶势力斗争和誓死效忠祖国的精神,更令我对他产生了万分的崇拜。

林则徐千里迢迢由北京来到广东,身体力行大搞禁烟工作,这其中遇到过不少困难,但是林则徐并没有被困难吓跑,反而积极地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平时,我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上也遇到过不少的困难,而对於处理困难的方法,我和林则徐简直有天壤之别。面对困难,我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我不敢向困难挑战,只是一味退缩,结果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看来,我应该好好地向林则徐学习。

林则徐面对英国的入侵,坚持抵抗,与敌人进行强烈的抗战,不愧是一个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但时至今日,仍拥有这种高尚的精神的人又有多少个呢?我深信答案绝对是寥寥无几。

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起来,不仅要有一个为国民认真办事的政府,而且要有一群像林则徐这样忠心报国的官员。有好的政府,有好的官员,有好的人民,一个国家还愁强不起来吗?

关于近代文字的研究报告范文范本三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五四运动这一伟大觉醒与中国共产党创建这一伟大开端之间关系的重要历史印证。

1920年2月上旬的一天,北京,当时还叫做北平,街道上的积雪未化。为了躲过警察的眼睛,一辆骡车走偏僻的小路,从北平去往天津,在这辆摇摇晃晃的骡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乔装成账房先生,另一个头戴毡帽、身穿满是油点的背心,俨然一副厨师模样。殊不知,这位账房先生名叫李大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乔装成厨师的那个人叫陈独秀,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这两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压低了声音,细细地商讨着一件大事:“是时候该建立中国共产党了!建立中国的布尔什维克!”。李大钊说“我着手在北京作建党的准备,你在上海作建党的准备”。这一幕,史学家们称之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也是五四运动这一伟大觉醒与中国共产党创建这一伟大开端之间关系的重要历史印证。

斗转星移,时光来到了五四运动一百年的今天。当我们回首百年前的这场伟大运动,不由感慨万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历史深刻表明,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从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旧的路走不通了,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今天要真正读懂“五四”,必须坚持大历史观,要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都孕育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前赴后继救亡图存谱写的壮丽史诗中。

19世纪40年代,中国正处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之中。清王朝日趋腐朽,在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下,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沧桑巨变中,中国各社会阶层前赴后继,尝试过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方案。例如,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爆发了农民反封建统治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开始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史称“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战败宣告“洋务运动”自强道路失败,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变法,试图通过清朝光绪皇帝引进西方制度改革政府、提倡科学文化、发展工商业。与此同时,中国农民发起了支持清朝抵抗西方侵略者的义和团运动。但这些方案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都没有能够让中国重新挺起民族的脊梁。

直至1911年,革命派认识到要救亡图存只能推翻封建皇权,掀起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但是,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只是从“一个黑暗走进了另一个黑暗”。自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了争夺政权,各路北洋军阀连年征战,再次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旧的路走不通了,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一部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还要有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辛亥革命中,陈独秀从叱咤风云的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流落”为“穷得只有件汗衫,其中无数虱子”的流亡者。人生的大起大落促使他深刻反思并感悟到要从思想上影响民众,尤其是要启蒙青年,才能推进中国革命。1915年,他主办了《青年杂志》,后来更名《新青年》,宣扬新文化。《新青年》高高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试图将青年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为新的社会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由于旗帜鲜明、切中时弊、文风犀利,《新青年》很快就产生了广泛影响,最初每个月只印一千本,后来每个月印一万五六千本。

伟大的觉醒,真理的力量

触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强不顾中国的反对,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盘交给日本。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抗议的怒潮。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走上街头游行抗议,火烧北洋军阀的住宅,痛打“卖国贼”,史称“五四运动”。随后,示威游行的学生被捕。陈独秀在散发革命传单时被捕。为了声援北京的学生,上海的学生、工人、商人进行了罢课、罢工、罢市。其中,上海的铁路工人、电车工人、汽车司机、轮船水手、外资纺纱工厂工人进行的大罢工,导致上海市内市外及海上陆上交通全部中断,生产停止,给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造成沉重打击。至此,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随着上海工人罢工的开展,罢工的浪潮迅速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磅礴的气势登上历史舞台,对运动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迫于压力,军阀释放了示威的学生和陈独秀。陈独秀在狱中被关押了100天。为了避免陈独秀被军阀进一步迫害,李大钊掩护陈独秀,离开北平,在天津坐轮船前往上海。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使中国涌现诸多改造社会的社会思潮。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还包括:主张“无地主、无资本家、无首领、无官吏、无代表、无家长、无军长、无监狱、无警察、无裁判所、无法律、无宗教、无婚姻制度之社会”的无政府主义;受美国哲学家杜威影响的实用主义,时任北京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的胡适就是杜威的学生,他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点主义”,引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撰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抨击了改良主义,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强调通过做工和求学相结合,通过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实现改造现有不合理社会的工读主义;由周作人介绍到中国的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主张通过推行“和平的社会改造的办法”的新村试验,寻找建造理想社会之路径,一度引起包括恽代英在内的广大进步青年的浓厚兴趣;英国数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鼓吹的主张劳资合作改良主义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但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以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成为他们的思想选择。

五四运动中群众的伟大力量和巨大作用,也给先进分子以强烈的震撼,更使他们真切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工人阶级的力量,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发布《劳动节纪念号》,意味着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力量上升到理论认同的高度。先进分子深入到工厂、农村,了解民众疾苦,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便在沪西小沙渡地区创办了工人半日学校。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认识到了组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历史的选择,伟大的开端

1920年2月19日,农历除夕,陈独秀来到了上海,住进了今天的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把《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北京迁到了这里。“渔阳鼙鼓动地来”,陈独秀的到来迅速产生了虹吸效应,一大批上海早期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成为老渔阳里2号的座上之宾。正如一位国民党人、《民国日报》经理兼总编邵力子所说,“这绝非单为好奇心的心理所促成,实在是时代潮流中已有需要这个主义的征兆”。

此时的上海,距鸦片战争后开埠已接近80年,形成了庞大的经济体量,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60%,金融产值更是占到了全国的80%左右。资本的聚集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四通八达的轮船、铁路,联通国际国内的电报、邮政,为海内外人士进出上海、互相联络提供了便利。繁荣的出版、教育等文化事业有利于进步思想在上海的产生和富有全国影响力的传播。此外,由于80%的面积沦为外国租界,上海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法外之地”,这种政治缝隙为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主义分子在上海开展工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上海是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据统计,1919年上海工人总数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一方面,工资水平的低下、劳动条件的恶劣、生活的极端贫困、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外资工厂的政治压迫,使得他们具有改变自身悲惨状况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近代企业劳动过程中的规训和惩罚,培养了上海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五四运动的爆发,引起列宁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重视,促使共产国际派专员到中国了解情况。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指派维经斯基等人来中国建立革命联系。在李大钊的介绍下,维经斯基等人南下上海寻访陈独秀。在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和五四运动后,维经斯基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建立共产党的条件。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率先成立,公推陈独秀出任书记。次月,《新青年》第8卷第1号面目一新,这一期的封面插画是地球东边和西边的两只手紧握在一起,暗喻中国无产阶级和苏俄无产阶级开始联合起来。此后,《新青年》正式改版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象征着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一次质的转变。陈独秀在同期发表《谈政治》一文,立场鲜明地站到了无产阶级一边,主张改造中国必须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当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亢慕义斋”(communism的中文音译),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李大钊任书记。“亢慕义斋”悬挂着一副对联“出实验室入监狱,南方兼有北方强”表达了他们不畏艰险、投身革命的决心。此后,北方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建立起来,南方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陈独秀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短短半年多时间,共产主义之火相继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乃至日本和法国点燃,八个共产主义小组宣告成立。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抵达上海,建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以便正式建立全国性的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随即向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发出召开一大的通知,各地各派两名代表出席。1921年7月23日,来自七个共产主义小组的13位代表和2位共产国际代表齐聚在当时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今兴业路76号),当时一大代表李汉俊及其胞兄李书城的住所,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代表当时53名中国共产党员,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扩大至近9000万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革命新的伟大开端,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伟大起点。(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