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2:33:11 页码:8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优秀9篇)
2023-11-19 22:33:11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并利用资源。如何在新的一年里,做出更大的突破和进步呢?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华,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对您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篇一

两汉:耧车(专用的播种工具)耦犁:赵过,二牛三人南北朝:马钧的翻车又叫龙骨水车。

唐朝:(江东)曲辕犁: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筒车。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秦国时李冰父子修造,位于四川)西汉:白渠、漕渠、龙首渠(关中地区)。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涿郡(北京)到苏杭。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

(4)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

二、商业。

春秋战国:民间商业兴起,各国首都都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城市。

明清: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出现商帮:徽商和晋商。

只有广州一地可以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篇二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篇三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篇四

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公元2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篇五

二战后的世界二战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在二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的历史。二战后的历史三个阶段:第一是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形成(1944--1954);第二阶段是60-80年代冷战和世界的深刻变化(多极划趋势出现);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巨变后世界政治,经济的新走势。二战后的历史四条线索:其一是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定,高速发展,不平衡到趋于多元;其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改革,解体到剧变,曙光(曲折发展。);其三是民族解放大胜利,殖民体系大崩溃,第三世界兴起;其四是国际关系领域两极格局到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瓦解,再到冷战结束后多极化的明朗。

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背景,体系的内容(处置法西斯;建立联合国;划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系中的矛盾。体系的评价(积极为主--三个有利于;消极之处明显。国际格局巨变)。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注意其国家。

3、深刻理解战后美国采取冷战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重点分析马歇尔计划的原因,特点,(两个结合)作用。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互相对峙的两大集团历史上共出现过三次:同盟国和协约国;轴心国和盟国;北约和华约。注意其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5、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国家宏观管理;安定环境;剥削落后地区。)1973年危机的原因,特点,启示。

6、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产生的影响(对欧洲,美国,世界)。

7、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原因,表现(经济,政治)。

8、苏共二十大的内容和影响(对苏,东欧,中国,资国,世界)。

9、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对比东欧和西欧的经济,政治,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0、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的态势,成因。在争霸的不同阶段两强和中国的关系变化。从两强争霸中得出的启示。

11、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潜在的隐患。

13、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正确认识之。

1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是总体政治和经济形势的特征和表现。本次国际格局变动的特点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5、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现代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

16、注意近代物理学的突破,其他著名科学家的贡献。牛顿,居里夫妇,爱因斯坦,拉瓦锡,门捷列夫等。

17、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特点、影响。

拓展:

高考历史学习方法及窍门熟记课本基础知识。

高考命题的根本和依据是课本,也是学生答题的前提,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回归课本,强化基础。

高三历史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熟记课本的基础知识,每一个知识点。阅读至少要达到五、六遍以上,还要过好“背”这一关。知识才能运用自如熟能生巧。

全面掌握课本中的目录、正文、小字、注释、课本插图、年表、课后习题。还应包括其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知识专题化、系统化。

高三历史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归纳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

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单元知识结构、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热点问题知识结构等。这样有了知识间的联系线索。

同学交流共同进步。

在学习中,与同学交流也是我们夺取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自已的不足,还可以学到他人的长处。在轻松的交流中得到经验共同进步。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篇六

一、第一阶段:单位时间内的小专题复习、通史复习与训练相结合,做到稳扎稳打。要以课本单元为单位,结合时间顺序,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融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以逐渐形成固定而扎实的知识体系网络。要重点落实关键问题,概念问题,主干知识等,让学生明白何为主,何为次。

要以提问、课堂小测,个人谈话、单独小测等形式,督促学生及时落实,要仔细深入分析引导,让学生明白从小做起,从简单做起的观念,避免好高骛远学习做法的产生。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看书、背书,哪怕是最原始的笨办法——“默写”。

要克服好高骛远的教学思维,争取将知识讲得线出易懂;要树立扎实的教学作风,做到知识点及时落实,教学问题及时解决;教学方法能因时因情而调整。

要以两周时间为单位,及时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测试。通过训练测试,加强对该段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宽和延伸。要科学严格筛选题目、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适中,有梯度,在照顾大部分的学生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的信心。

要加强备课的研讨活动,充分利用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团体协作精神,共同备课,共同分析,找出共性,针对差异,努力做到备课组齐头并进;坚决杜绝“不管哪个班,哪个学生”思想的产生。

二、第二阶段:打破教材的大专题复习与综合性的专题训练测试,努力提高学生运史,用史,析史能力。

要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的重组,掌握有关专题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重点突出它的阶段特征。并从横向分析形成有关特征的背景和影响,得出一般规律性的历史启示。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知识的共性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归类整合,使历史知识更适合识记,理解,掌握。

要依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重新审视高三历史知识复习的标高问题,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高,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以能力的培养作为这一阶段历史备课的中心环节。要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注重培养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分析方法。

要本着一个专题一次测试的原则,结合周考,月考,加强落实与训练,注重问题与解决,讲究时效与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工作。

三、第三阶段:关注实事,分析大局,做好热点复习与专项训练工作。回归课本,再抓基础。

要关注时事热点,深入分析,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点,要深研《考试说明》,把握今年高考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命题思想,从而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时代性、高效率。要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多角度、多侧面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要努力将热点融入到平时的测试中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在现实的考试中如何用,以便更有效进学习。

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课本的作用,克服考前将书本放一边错误做法的产生。要采取适当,必要的做法,如以填空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中去。

当然,在强调高三历史复习计划与方法重要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高三历史复习计划与方法的局限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将根据学情的变化,加以调整也完善,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篇七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2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

(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篇八

笔者家中一直以来都有买花装饰家里的习惯,大概一个礼拜会更换一次,所以每次只要在家里看到喜欢的花我就会立刻拍下来。花一直是摄影的好题材,每一朵花都各有姿态,不仅色彩丰富多变的色彩,风姿也各异,可以说是家中最具有变化性的被摄物了。提到拍花,脑中忍不住浮现蜷川实花的艳丽色系与夸张构图,非常迷人。

要营造出艳丽却和谐的画面并不容易,尤其若对色彩不够敏感的话很容易就会搞砸,所以笔者更偏爱单拍一个种类的花,除了能够取得简约的画面也更能呈现出主题。

利用环境色温跟花的主色做为对比,像是这张利用低色温背景用,以凸显向日葵透出的黄色温暖氛围,在淡色的画面里,低色温的蓝给人一种空气感、一种淡淡的忧愁,而这样的氛围除了让人觉得很舒服也为花朵本身增色不少,你可以试着用低一点的角度仰拍花,可以增添不少立体感,或者选择由上往下俯拍也是一个迷人的取景角度,如此一来便能避开花朵茎部的角度,更能强调花朵本身独一无二的美丽。

除了利用墙壁当作背景外,也可以试试看其它材质。适当地利用桌巾跟上了色的木板也是一个好方法,而器皿的选用最好是淡色或是透明的,如此一来不仅不会抢走花的主题性,在后制上也会简单许多,毕竟照片色彩越多,后制需要考虑的部分就越多,如果可以,尽可能的只保留花的色彩吧。

利用桌巾跟上了色的木板当背景,也有不错的明亮视觉效果。

在家要把花拍的很艳丽,其实并不简单也不太适合,因为家里头有一种无法忽略的居家特性,干脆拍的更贴近生活或许会比较棒。要让照片拥有生活感的方法,笔者建议是搭配木头材质的道具来进行拍摄。

笔者比较不爱用制式的花瓶,而会选择一些生活上的用品来代替,像是杯子、空玻璃瓶等等,像是好事多就有卖一款玻璃瓶装的苹果汁,就很适合拿来拍照喔!反正不要用太正式的花瓶,那会让照片太过中规中矩而少了生活味。

大家的家里都会种些花花草草吧?绿色植物会让人有好心情,比起花,绿色盆栽更耐看还多了栽培的乐趣,虽然笔者对盆栽常常只有一时兴起的三分钟热度,买了之后都是妈妈跟哥哥在照顾,而笔者负责随手拍点照片,家中的绿色植物是香料跟食虫植物,香料是因为煮菜会用到就随手种了一些,很喜欢迷迭香的香气,很可惜香味无法拍下来,铁制的花盆是我的最爱,ikea的便宜又很漂亮喔,至于食虫植物呢,那是家人迷上好一阵子的小乐趣,这算是比较不常见的盆栽了,但真的很有魅力,在一个密闭充满雾气的环境里,是个独立的世界,不必太在乎植物以外的装饰,试着拍出氛围吧!

家里有没有观叶植物呢?室内空间里有一个比较大型的绿色植物会让人觉得很时尚。日本一位顶尖潮流造型师熊谷隆志,在还没学会摄影的时候就爱上他的自创品牌gdc,最近才突然想到他的品牌出的t恤常印有照片,一查之下才发现原来他还是位摄影师。他通常是帮杂志或是自己的潮流品牌拍摄,摄影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时尚感,而且他对于植栽装置也颇有研究,是笔者在「casabrutus」里看到的,同时也滋生了在家里摆设植物妆点家的想法。日本的无印良品有个网站「flowermujilife」,三不五时就会到那边欣赏照片,试着营造出相同的感觉。

其中观叶植物是最简单的,因为种类很多,大家喜欢的也各有不同,像笔者很喜欢乌桕,因为它的叶子会随着四季变化而变色,只不过要找到大小适中的会有点难度。

高考历史类文章范文范本篇九

第一维度必备知识,这是备考的基石,但这并非最核心考察要求。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纯知识性考察,可以说逐年递减。考生仅需要对核心主干史实有准确把握,对关键历史概念有明确解读,对重大历史现象有合理认识即可应对考试要求。大规模的死记硬背并不能有效提高考试分数。这次修订中删除了三个无关痛痒的选考版块目的也在于希望考生集中精力强化核心知识的习。

对策:建立合理知识框架体系,强化主干知识点理解。

第二维度——关键能力,这是备考的趁手工具。高考历史对考生注重四个基本能力的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简单说要读的快,评的准。近年考题多注重特点归纳、现象说明和素材评价,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取正确的信息进行符合学科特征的评价。首先就要求考生能快速阅读,然后能结合核心知识进行合理评价,这就涉及第三层级的话题,学科素养。

对策:强化阅读能力培养,坚持一定量的刷题训练(练习建议:每分钟一道选择为标准时间,每天12题;每分钟300字为标准,每周两个以上大题)。

基本史学方法论则要求考生能具备基本的史料可信度辨析能力和观点合理性论证能力,能识别史料可信度,能认识观点形成合理性;历史意识要求考生能用历史的标准而非个人的主观标准去分析问题,能准确的运用文明史观、全球观、现代化史观等观念去认识历史现象。这是当前历史高考中最为侧重的学科考察方向。

对策:注重史学常识的积累;注重方法论类历史题的练习。增加人文社科类文章的阅读,培养学科分析能力。

第四维度——核心价值,这是备考的灵魂。简单的说三观要正。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核心灵魂,考生备考自然不能脱离核心价值。比如民主法治、公正平等,必修一中相关政治制度、必修三中相关思想进步历程就必须核心关注;再比如敬业诚信、文明富强,必修二中相关经济制度的完善,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就必须核心关注。

1.科学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

(1)历史知识。从历史素养的高度看,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知识与知识的“酶化”,是历史素养要求的知识观。

(2)学科能力。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是一致的,即准确描述与区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历史思维与按照历史规律进行阐释的能力。前者着重于史实的存真和历史脉络的厘清,强调真实以及对历史存在的敏感;后者着重于在运用史实基础上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说明、解释,强调言之有据、论从史出。由此可知,具体的能力要求背后,都是在塑造学生对待历史的态度。

(3)历史意识。历史素养所要求的历史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二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对一个问题,习惯于从具体材料出发,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势,结合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遵循诸如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对立统一、矛盾转换的辩证思路,就是具有历史意识的实际表现。

(4)历史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抽象的要求,而是渗透在素养培养的全过程中。历史素养所要求的能力,是在塑造对待历史的态度。新课标高考试题中对现实热点历史性的思考,体现了以正能量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2.全面认识学科能力考查的视角和方法。

(1)注重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强调批判性历史思维的运用。一要重视史料,具有证据意识。史料是构建历史事实的材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没有它历史认识就是无本之木。二要关注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现场。三要具有多重视角,强调求异思维。

(3)强调对历史信息的整合与重组。它不是对既有观点的背诵,也不是对史实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重新构建历史体系的过程。

3.在复习中,要学会整合历史知识、探求并解决历史问题,这是今后高考考查重点。

4.以“一点四面”为灵魂。

(1)以“一点四面”为灵魂:一点——立德树人;四面——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能力。

(2)合适的复习模式:专题+通史、必修+选修。

(3)知识体系化:历史要素的完整(时空、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性质、内涵、外延等);纵向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梳理(小专题、单元);横向联系的挖掘;主干知识及拓展。

(4)狠抓关键能力:尤其是读懂试题的图文情景和要求;知识和信息的综合调动与运用;概括、分析、比较、评价、说明、论证、表述等能力。

(5)关键方法过手:认识历史的方法(唯物史观与多元史观);历史思维的方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阶段分析、逻辑推理等);历史的技能——阅读史料(包括文字、地图、图表等)的方法(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中心、材料的有效信息、材料的关键信息材料的立场等);答题的技巧等。

(6)关于开放性试题(41题、选考题):开放性试题形式多样,其本质是考查创新能力、历史解释能力。注重训练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得出结论,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注意41题的答题格式训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