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 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范本(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5 18:05:29 页码:8
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 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范本(9篇)
2023-01-15 18:05:29    小编:ZT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推荐)一

各位领导、各位党员和村民代表:

大家好!根据县委组织部的安排,3月以来,我被安排到盘信镇长坪村驻村,并任驻村工作组组长。在驻村过程中,我积极配合村级干部和认真履行工作组组长职责,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与水平。深入调研,了解村情,理清发展思路,确保活动有序开展。现将我半年来工作情况作如下述职,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在县委、政府和盘信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支\"两委”、全村群众的共同关心支持下,驻村工作小组的工作有序推进。在驻村工作中本人严于律己,勤奋工作,深入村组,扎根基层,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密切干群关系,给老百姓出思路、谋发展,努力建好“干群连心室”,打造群众“幸福驿站”。进村后我分三步走开展驻村工作。

长坪村是该镇管辖最落后的偏远贫困村,距盘信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车程80分钟,占地面积6.63平方公里,山林面积3.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5个自然寨,相隔较远,共有农户164户,人口732人,全村党员人数13人。二是到各组村民家中进行走访,了解群众的呼声、困难和听取合理化建议。通过调研,摸底村情发现,群众目前仍维持传统生产生活模式,大部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都在外打工,靠打工挣钱来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群众反映最多的事情是交通不便,现有的森林资源无法有效利用,教学点的房屋不安全,孩子上学及疾病就医是大人的心病。三是针对了解的问题,反映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解决或协调。在驻村工作组进村之后,积极谋划全村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带动全村群众致富。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养殖业,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现发展种植太子参、折耳根等作物6.3亩,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教学点和村卫生室维修问题均已解决。

积极加强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确保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群众路线和省、市、县有关政策及会议精神群众知晓,深入民心。竭尽全力为群众代办相关事务,当好村级事务的代办员。引导协调村支“两委”班子制定全村发展规划,落实年度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及关键时间节点开展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强化对困难群众的联系帮扶工作,积极帮扶村级合作社的发展,组织开展对困难老党员的慰问活动。主动出击化解和处理好村民的矛盾纠纷,做到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稳控在基层。切实加大对村级支部的建设,扎实有效开展党建工作,强化基层支部的堡垒作用,提高党员干部的战斗力,提升村支部的凝聚力。截至目前,驻村工作组共开展村情民意调查5次,政策法规宣传3次,代办村级事务6件次,制定村级年度发展计划1份,开展技术培训3次,慰问困难老党员3人,解决村内矛盾纠纷1件次,召开支部学习会议6次,发展新预备党员1人。

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把村民烦心事当着自己事情来办,积极主动的为群众排忧解难,有效创新的安排和部署好驻村工作组的工作,要求各驻村工作组成员务必做到履行八员职责,落实驻村责任,实现驻村价值。按时顺利的完成了县委党建办、乡镇党委、政府安排布置的工作。半年来,安排部署了我驻村工作组的成员值班工作,按时上报值班表,组织各驻村干部编写驻村工作简报,并审定上报县委党建办和盘信镇党建办,截止目前已上报工作简报9期,年度工作计划书1份,值班表5份,干群连心室建设的相关照片,按时按量完成民情日记、工作台账和交心谈心记录等工作。认真完成好镇党委政府安排的计划生育、低保核查评议、精准扶贫等常规工作。

半年来,共为群众共办理主要实事“十件”。一是利用帮扶资金5000元,全面建设好了干群连心室。二是协调资金10000元,全面定制村支两委的规章制度,并实现村支“两委”规范化建设。三是协调资金8000元,在我村的五个组新建村级垃圾池5个,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的开展创造基础条件。四是协调资金114000元,对村级教学点进行维修,确保村寨孩子们的上课安全,改善了教学环境。五是协调资金20000元,对村级卫生室进行维修。六是协调资金50000元,对松桃新贵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进行帮扶。七是正在协调资金66012元,解决三、四组村民人畜饮水工程问题。八是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22000元,争取在我村实施农村改厕工程,进一步的净化我村的生活环境。九是正在协调资金30000元,新建在7.16洪水冲坏的进入一组和村委会的通车便桥。十是积极参与协调“关于盘信至长坪村的通村水泥路” 硬化工程,处理新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及经验不足,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有考虑不周,存在一些偏差。三是部分项目能否得到实施未能落实,协调力度不够。四是与群众的深入交流不够,对群众要求解决的具体问题未能全部解决。

协助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议事决策、工作分工责任制、村级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民主评议等制度,让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强势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促进驻村工作正常开展。三是加强学习,强化教育培训,提高自己开展农村工作的能力。 四是组织对群众进行经济作物种植、山羊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增强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五是协助村支“两委”排查解决突出问题,并及时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稳定。六是加强与修路业主单位的协调沟通,做好通村道路硬化准备工作,积极争取便桥新建资金。首页12尾页

精选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推荐)二

驻村工作组长述职报告范文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安排和需要。我作为第三批驻村干部,真抓实干、深入群众、贡献力量。较好的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日常工作,下面就20xx年上半年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述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半年以来,作为三铺村驻村干部,在从没接触过农村基层工作的情况下,积极配合村干部顺利开展了各项工作,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方法。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了党的先进理论,使本人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都有所提高。

由机关干部到“村官”助理的转变,我首先明确了自己的定位,端正态度,虚心向周围的同事和群众学习,尽快了解村的基本情况,熟悉村内的人际关系,掌握村级办事程序,认真做好村官的助手,协助支部搞好党建工作,同时协助村委会搞好村政建设,推进本村新农村建设。怎样顺利地开展工作是我们驻村干部首先所面临的问题。从驻村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尽快跟村干部进行沟通和交流,吸收他们的经验,遇到不清楚、不明白的向他们请教,尽快使自己对村里的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尽早进入工作角色,从点滴小事做起。当好“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矛盾调解员”、“党建指导员”、“民生服务员”,当好助手,做好自己的本分,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三铺村党支部高度重视,及时动员,组织学习有关政治理论文献资料。为确保学习时间、效果和内容的落实,我指导村两委党员每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撰写学习政治理论文献思想感悟4篇,组织观看先进教育片5次250余人次。并推动党的建设以及涉及二、三组群众活动广场防护网安装、路灯安装、新建人饮储水池和重铺饮水管以及新购饮水泵、村级办公环境改造以及升级办公服务平台及设备、村民办理养老保险、临时救助等198件民生实事及时向社会公开。

二是宣传内容丰富,以进村入户开展工作为契机,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借机宣传了党的有关精神,既推动了工作,又提高了驻村干部在村民中的知晓率。三是宣传渠道宽广,把平时驻村工作开展情况等资料整理成信息发布在万村千乡网等网站,提高了三铺村驻村工作知晓率。

从驻村以来一直在开展入户调查,民情走访活动。半年以来,走访群众353户,政策宣传8场。 通过与村干部交流沟通、与村民座谈,进一步了解三铺村的发展优势:一是基层组织优势。村两位班子健全,党员和村民代表素质较高,村干部具有自富、带富能力强的双强干部。二是交通区位优势。三铺村地处金华镇西南两公里,沪昆高铁、贵黄高速、环城高速和省道102线以及宾阳大道贯穿全村,交通便利。三是发展基础优势。贵阳市现代制造业产业园区地处金华镇,核心产业园区又处于三铺村境内,可以带动村级经济发展,提升村级社会全面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阳市现代制造业产业园区的不断建设,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为此,我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努力化解矛盾纠纷16起,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有力的维护了村级社会稳定。

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准确及时掌握村级流动人口动态,服务产业园区建设。驻村干部、村计生人员、流动人口管理人员在全村辖区内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入户调查工作。截止目前,全村共有流动人口164户,流动人口698人,主要集中在村一、二、三、四、五、九、十、十一、十二组,绝大部分是园区企业就业人员以及公路建设从业人员。此次调查主要针对流动人口较多的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村组外来人员进行登记、建档和服务工作,努力做到流入人口底数清,为今后管理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村级经济的不断增长,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人们渡过一个健康长寿幸福的晚年,营造关爱老人、孝行至上的和谐氛围。我与村干部一起制定村内年满60周岁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每年发放养老补助金方案。并与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讨论方案草案。初步达成了共识,从xx年1月起,村委会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部分资金给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发放养老补助金。

“716”暴雨导致穿越我村的几条交通要道部分路段及其周边路段积水阻断交通,积水最深处1.5米;导致现代制造业产业园区内有些地方30公分积水,园区内企业无法正常作业;导致农户房屋被洪水侵泡,直接威胁到企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汛情发生后,我村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村委迅速组织包括驻村干部在内的防汛应急队分3小组深入到全村12个村民组农户家中处置险情,对农作物、道路交通、房屋、水利工程、电力、地质灾害等查实核准,科学估价,快速准确上报灾情。组织受灾群众开展抗灾自救,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调集挖机抢险排洪,全力抢救被困群众生命财产,努力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为了构建和谐的人口环境和计划生育环境,搭建服务百姓的平台,进一步提高村级计划生育工作服务水平,在村干部的极力配合下全面开展了春季以来的计划生育工作,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有序的进行。着力抓好村计生服务室建设,打造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平台。让其更好对党的计生和卫生政策进行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受益。

在村干部的配合下,开展了安全生产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工作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强化道路交通工作责任,提高群众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

积极配合并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及时召开党员会议7次, 讨论决定

村级重大事项,充分体现了我村党内民主化建设得到了提高。

总之,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以及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人作风正派、求真务实、尽职尽责、团结同志。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平时忙于工作,学习方面还抓得不够紧、在工作细节上还不够到位等,有待于下半年提高。

精选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推荐)三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机制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

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

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

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

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xx%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四、组织保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精选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推荐)四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xx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现就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xx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乡村组织振兴的xx样板。到2020年,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框架;2022年,形成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乡村组织振兴制度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在农村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体,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到2020年,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30%以上;2022年达到40%以上,基本消除二星级以下村党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规范有序。2018年,依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依法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组长,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民政事务等下属委员会,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建尽建。村级自治组织相应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分工负责、有序运行。到2020年,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建立,完善治理机制、健全组织章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代表成员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履行集体资产管理运营职能。到2020年,全省涉农村(居)全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22 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加稳固。党建带群建、带社建工作推进有力,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乡村的组织架构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到位。到2020年,配齐配强群团组织工作力量,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得到明显增强;2022年,乡村群团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组织活力全面提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实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健规范,成为提供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培育建立一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到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稳定在20万家以上;到2020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3万家,2022年达到25万家以上。

二、重点任务

1.深化农村过硬党支部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细化党组织评星定级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通过定期评定、动态调整、晋位升级,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升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深化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县(市、区)党委制定量化积分办法和考核标准,区分党员年龄、身体状况、从业、外出流动等不同情况,分类研究细化差异化的设岗定责、积分评价和考核奖惩办法,将评价结果与评先树优、党员民主评议挂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实施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百千万计划”,利用3年时间,省市县三级分别选树500、3000、10000个过硬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

2.推动乡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修订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制度,支持村民委员会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据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开展群众自治工作,依据职能从事民事活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深化群团组织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共青团、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群团组织阵地;支持和鼓励群团组织承接适合于群团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共同参与,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鼓励党支部、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深入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探索建立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鼓励在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参与村级事务、开展为民服务,支持党组织健全规范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优先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

3.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规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推动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提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对不服从党组织领导、违反法律法规、履职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事务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修订完善《xx省村务公开条例》,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及时反映和处置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机制。

4.提高乡村法治、德治水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农村活动,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霸痞等违法犯罪,坚决防止黑恶势力侵蚀扰乱乡村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引导党员面对黑恶势力敢于发声亮剑,组织发动群众坚决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作斗争。加强乡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智慧村庄(社区)创建,强化安全生产保障,组织开展好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综治维稳工作,建设平安乡村。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统筹各类组织和党员队伍、网格管理队伍、志愿者团队等方面力量,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行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农村道德建设抓在手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创建、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崇德向善,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自觉抵御邪教破坏、境外宗教渗透,自觉抵制宗族宗派势力影响,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壮大新乡贤队伍,发挥新乡贤作用,为村庄治理和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5.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统筹各方面人才资源,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优化升级、新老交替。根据基层实际和工作需要,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工作基础薄弱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强化素质能力提升,省里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进行集中培训;市县分级负责,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遍;依托农业院校、职业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新型农民学校等培训机构以及智慧党建、智慧教育等信息化平台,开展农村干部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健全选拔任用、履行职责、激励保障、考核监督等管理体系,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岗位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6.培育乡村组织振兴骨干力量。拓宽农村发展党员视野,对扶贫工作重点村、工作基础薄弱村、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实行发展党员计划单列,对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党组织进行组织整顿。加强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注重从各类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村医村教、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发展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坚持和完善村“两委”成员集中轮训、农村党员冬训春训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县级以上党校送学下乡村制度,确保5年内农村党员干部全部参加一次县级以上党校组织的集中培训;每个县(市、区)依托本地先进村打造一定数量的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培育一批乡村组织振兴的“土专家”。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为乡村组织振兴储备人才。

7.推动工作力量向乡村下沉。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从2019年开始,在实现第一书记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派第一书记,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对口帮包、联系帮带、干部驻村、双向挂职等方式,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对未选派第一书记和开展结对共建的村,探索以县乡为主体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对乡村组织的工作指导全覆盖。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卫生、文化、乡村规划等方面人才和青年志愿者到村开展志愿服务,每年选调1000名左右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1200名左右“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服务,充实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力量。

8.搭建乡村组织作用发挥的平台载体。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扎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因地制宜丰富实践载体,加强对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政策的宣讲普及,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收集村情民意,确保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效益,使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各类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完善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建设,统筹整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资源,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推进村(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统一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带头带动作用,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推行包片联户、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制度,实行服务项目认领制,组织有能力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引导乡村各类组织主动承担服务事项,形成党组织引领、多方参与的为民服务格局。

9.建立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激励关爱机制。积极推动《关于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十条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基层减负、待遇福利、关爱帮扶、选拔使用、力量配备等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以乡镇(街道)、村(农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承接,带领其他各类组织共同抓好落实,确保乡村组织振兴有抓手、有资源。研究制定并全面落实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探索分类制定乡村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省、市、县定期推选宣传一批“乡村振兴好支书”;根据乡镇编制空缺情况,每年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一批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一批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调动和激发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10.强化乡村组织运行保障。严格落实财政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待遇等政策规定,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每3年调整一次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标准。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研究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用好用足农村综合改革、土地规模经营、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增加集体收入,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深化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建立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在线数据平台,逐村确定增收目标和发展规划,跟踪督导、精准推进、销号管理。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2022年,力争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x万元以上,其中50%以上的村超过10万元。

三、组织领导

1.压实市县党委主体责任。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要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的研究谋划和组织协调,结合实际细化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乡村组织振兴各项任务落实。

县(市、区)党委是乡村组织振兴的“一线指挥部”,主要职责是:

(1)全面领导本地乡村组织振兴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乡村组织振兴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细化推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2)统筹整合各类要素和政策,推动资源力量下沉,强化对乡村组织振兴的支持和引导;(3)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工作力量,提升乡镇干部整体能力水平,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培养;

(4)建立健全抓乡促村机制,强化对乡镇党委的指导考核,督促乡镇党委聚焦主责主业,抓好乡村组织振兴;

(5)合理界定县(市、区)与乡镇的事权边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

(6)关心关爱乡村党员干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县(市、区)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抓乡村组织振兴工作责任清单;县级组织、政法、民政、财政、农业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明确任务目标,形成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合力。

2.发挥乡镇党委关键作用。乡镇是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前沿阵地,乡镇党委承担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直接责任,主要职责是:

(1)领导本乡镇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乡村组织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

(2)依据本县(市、区)乡村组织振兴实施方案,研究细化具体实施办法,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3)全面掌握本乡镇乡村组织振兴的详细情况和动态进展,加强调度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4)全面推进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确保村党组织对农村其他各类组织实施有效领导;

(5)推动乡镇工作力量下沉,注重发现培养和吸引农村优秀人才,大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6)认真落实关心关爱村干部的政策规定,足额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

(7)统筹安排使用好上级投入到村级的各项政策、资金、项目等,调动辖区内各类组织参与乡村振兴;

(8)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具体工作的指导、推动和落实。

3.强化督导考核。把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情况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大经常性督促检查和差异化考核力度,通过集中督导、调研指导、观摩交流、抽查暗访等方式,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依托“灯塔—党建在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村级组织在线管理督查系统和村干部队伍信息系统,全面实时掌握村级组织基本信息、活动开展、运行保障、任务落实等情况,通过建立动态维护和数据分析机制,实现对全省村级组织工作的在线跟踪、即时指导,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市县巡察作用,及时发现影响和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督促抓好问题整改;对面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分级负责开展专项整治。对因落实责任不力、长期打不开局面,导致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滞后的地方,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4.营造良好氛围。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级积极探索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利用 3年左右时间全省打造10个乡村组织振兴县(市、区)样板、100个乡村组织振兴乡镇(街道)样板。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推广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浓厚氛围。

精选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推荐)五

(一)村务公开中的重点是财务公开。做好财务公开工作,让村民了解“家情”,摸清“家底”,以促使村委会正确、合理理财,充分发挥村级现有资产、资源经营效益。

(二)财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如下:1、财务计划。包括财务收支计划,固定资产购建计划、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兴办企业及资源开发投资计划和收益分配计划。 2、各项收入。包括“一事一议”筹资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收入、集资入股款、征地补偿费、救济扶贫款、上级部门拨款和其他收入。3、各项支出。包括生产性建设支出(包括购建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公益福利咸业支出、村组干部工资报酬、村级管理费用、集体统一经营支出、救济扶贫专项支出和其他支出。4、各项财产。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产品物资、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和其他财产。5、债权债务。内部来往、应收款、应付款、生长行(信用社)及个人投资和其他财产。6、收益分配。包括提取公积公益实数额、提取应付福利费数额、外来投资分红数额、农户分配和其他分配。7、农民承担的各项费用等。

8、各项支农惠农资金发放。

(三)财务公开程序。财务公开前,乡农经站委托村财代管中心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帐目等详尽财务公开内容。交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审核确认后签字,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报帐员签字后向村民公布。

(四)村委会在村民便于观看的地方设立固定的公开栏,财务公开的内容要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五)财务公开的事项公布后,村委会、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报帐员,要安排专门的时间接受群众查询,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在财务公开中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认真做好解释工作。

(六)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在年初公布计划,每月或每季公布一次各项收支情况,年末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农户承担各项的费用等。对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使用情况、重大基建项目以及涉及农民利益和重大财务收支等事项应及时单独逐项逐笔公开。

村组财务管理制度及有关经费开支的规定

为加强村组财务管理,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管好用好集体资金,促进村组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现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农村财务、会计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村组财务管理制度和有关经费开支的规定。

一、现金、存款、有价证券的管理

1、村现金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现金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在规定的范围内按规定的要求使用现金。

2、各村应严格执行帐、款分别管理制度。实行管帐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用钱不存钱,非出纳人员不得保管和经手现金。

3、村组必须建立健全现金帐目,逐笔登记现金收付金额、来源和用途,帐目日清月洁,帐款相符。

4、村组支付现金,可以支用库存现金或从开户银行提取,但不得从村组得到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即坐收坐支),也不准白条抵库,更不得挪用公款。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单位的资金以个人名义开立帐户存储(即公款私存),也不得将单位资金转入个人信用卡提取现金。

6、核定村库存现金限额,标准一般为1000元,超限额部分必须在当日及时送存开户银行。

7、各村可以开立“村委会”和“村农业专项资金”各一个基本存款帐户,且必须单独开支,不得多头开户和使用存折户。

8、转帐结算起点为5000元。开户单位购置国家规定的专项控制商品,必须采取转帐结算。

9、村银行存款帐户余额必须按月同开户银行核对,发现错误及时调整,组级“银行存款”科目帐户余额也应按月与村核对,以保持帐帐相符。

10、做好支票、印鉴的管理。现金支票、转帐支票由村出纳会计保管,印鉴由村会计保管,现金儿银行存款必须分开核算。

11、加强有价证券的管理。有价证券除在总帐上核算外,还要根据证券的名称、购总时间、数量、金额等设立明细帐进行核算,有价证券应由现金出纳保管,数额较大的可委托证券管理部门代管。

12、做好现金、存款、有价证券的定期盘存核对,做到日清月结,帐款、帐帐相符。

13、各村必须建立健全现金支付、银行存帐审批制度,要严格按照“组有资金村管”制度规定的审核、审批及开支手续和程序进行规范化操作。

二、财产物资的管理

1、凡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一切财产都要列入帐内核算,并按规定要求准确确定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

2、在建工程按实际消耗的费用或支付的工程价款计价,形成固定资产的在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后,必须及时计入固定资产,按规定提取折旧;不形成固定资产的,转为递延资产,分年度摊销,摊销费用计入当年支出。

3、各村组要认真执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折旧方法采取分类折旧法,按年提取,按年核算。各村要基本确定各组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和折旧额,并纳入当年财务收支预算,村组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当年有关支出科目中。

4、村组固定资产要分类、分项、分件考核登记,定期盘点,做到帐实相符,并加强管理,明确专人负责,防止流失。

5、严格产品物资管理核算制度。产品物资的出入库必须凭出入库单办理出入库手续。

6、村组固定资产变卖和清理报废万元以上须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其变价和清理报废的变价净收入与其固定资产帐面净值的差额直接计入村组“公积金”。

7、村组固定资产出租的,要按照公开原则和其他有关规定合理确定租金,并按照出租合同或协议规定,及时足额收取租金钷承包金,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计入当年收入。

8、村组固定资产盘亏及招工毁损的,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核销审请,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作帐务调整。

9、村组低值易耗品要建立明细帐或备查帐进行核算,并分期摊销计入支出;低值易耗品的管理一般由村现金出纳人员负责。

三、债权债务的管理

1、村组的应收款和其他应收款必须按单位和个人建立明细帐目。各项债权应当经常清理核对、组织清收,因有关责任人造成的损失,追究责任人的责任,确实无法收回的,村组提出核销意见,民主理财小组核定认可,经村民代表讨论,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村审批后在公积金中列支,任何人不擅自决定应收款项的减免。

2、村组举债用于基本建立投资、公益事业,要本着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的原则。对较大数额的借款需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且借款利率必须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幅度以内。

3、由需要支付利息的债务,列为借款核算,不得与应付款、内部往来款混淆。未付的干部报酬、工程结算款项不得作为借款、支付利息;受委托为其他单位代收的款项,在代收代管款科目下分项核算,按实收数额拨付资金,不得未收先付,少收多付。

4、村组不得为任何单位或个提供资金担保和信誉担保,若违反规定或为此造成集体经济损失的,追究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或法律责任。

四、投资资金的管理

1、管理的范围包括村组购建房屋、建筑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组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道路、桥梁建设和兴建学校、福利院等集体福利公益设施建设,以及村组进行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的投资支出等。

2、村组投资必须本着量入为出、经济效益、民主决策、项目预决算以及公开竞争的原则。

3、严格审批制度。村组投资必须履行资金审批手续。

4、村组以实物、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的,要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格计价。

5、村组以认购股票、债券等形式投资的,要按规定的价格计价。

五、专项基金的管理

1、专项基金主要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农业合作发展基金,使用中必须贯彻先提后用、专款专用、限额使用、量入为出的原则。

2、公积金钉按规定提全提足,其他来源的公积金收入要及时入帐。公积金的收入主要包括:从当年分配避提取的;资本溢价;财产重估增值;接爱捐增的资产价值;征用土地补偿费等。公积金主要用于转增资产和弥补亏损。

3、公益金旬用于集体福利等公益设施建设,其主要包括兴建学校、卫生室、福利院、电影院、幼儿园等。

4、农业合作发展基金。农业合作发展基金是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了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而筹集的专用基金。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的使用范围:①购置农业机械;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及配套支出;③购置农业技术推广设备;④进行中低产田改选和开发性投资;⑤添置加工流通设备;⑥用于以工补农;⑦规定的其他农业投入。

5、村组动用专用基金购建固定资产、用于公益事业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必须报业务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否则村组无权动支,更不得将专用基金用于当年分配,挖空集体积累。

六、福利费用的管理

福利费用是指用于集体福利、文教、卫生以及优供补等方面的开支,对这方面的费用实行开支限额监管制度。

1、五保户对象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核确定,供养费按市统一标准安排到位。

2、义务兵补助金、军烈属优待金、民兵集训工资按民政部门和人武部门规定的标准发放到位。

3、殡葬补助,由集体承担火化费,另可根据情况由集体给予一次性补助。

4、计划生育方面的开支要本着节俭、必须的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查环、查孕费用标准为在户籍人口每人每次补助2-5元;独生子女补助费每人每年40元,独生子女父母双方单位各负担50%。

5、村组集体负担的大病统筹费用按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规定的标准开支。

6、村线集体负责的村主要干部的养老保险费用,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村部门干部和农民社会养老保险金钉坚持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集体补助方案、标准及金额需经办事处审核后村执行

7、村组老党员、老干部的生活补助亦要本着节约、可能的原则,具体标准按照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的决议执行。

8、村组干部及村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年实利费开支总额在200元左右。

9、少数有条件的村民小组在重大节日向农户发放福利或实物,亦要从当年集体基金的可能出发,从严控制,不搞相互攀比。

七、财力收支管理

1、村组财务收支实行计划管理。财务收支计划按照量入为出、略有节余的原则编制。

2、村组要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和合同约定,严格区分当年分配性、积累性、往来性等收入界限,一次性收取若干年资源发包收入的,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并纳入年度收入。

3、以合同、协议约定的收入不能随意调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审定,并将调整情况和相关手续报村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备案。

4、村组各项现金、存款等其他项目收入必须在收到款项三日内及时入帐,否则追究会计人员责任。

5、村级各项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不得设立帐外帐,对少数专项资金,可以设立专户核算,不得私设小金库。

6、一律取消组级行政招待费,村组确因洽谈经济业务或其他原因必须支付的招待费,招待费标准应严格控制,并实行对口陪客。

7、村组各项开支,必须在经办事项结束后的三日结报给财会人员,否则财会人员有权拒收、拒付。

8、村组各项开支,必须做到经手人、证明人、批准人手续齐全,手续不完备的,财会人员有权拒绝收付。

9、村组管理费用开支应本着节约的原则。

⑴报刊、杂志以个人自费订阅为主,确需统一征订的刊物必须征得办事处同意,由办事处统一下达订阅计划,计划外订阅的原则上不予报支。

⑵组干部报酬,由各村考核结算,并报办事处。任何人不得在审批之外或在其所属单位以任何借口多拿补助或报酬,一经发现以贪污论处。

⑶村组干部参加由上级统一组织的会议、参观、考察、经贸洽谈等活动,其伙食费、住宿费由单位统一报支的,不再予以报销伙食补助费、住宿费。

⑷村干部及村工作人员为所属企业出差洽谈业务和项目的所有费用由所属企业报支。

⑸村组对外募捐、赞助,或以其他形式捐资的,必须报经办事处同意批准,未经批准而会议人员入帐的,追究会计认员的责任。

⑹各村一律不得用公费为村组干部及其工作人员配备通讯工具。

⑺村干部通讯费用的补助对象、补助标准,按规定严格执行。

八、会计人员的管理

1、村组会计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培训和考核。

2、村组会计全部实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无会计上岗证的人员不得从事会计工作。财会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无正当理由,任何单位和个不得随意调换。今后,新任会计必须从取得会计上岗资格的人员中择优选用。

九、会计工作交接

1、会计人员因工作调动或因故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接收人。没有办清交接手续的,财会人员不得擅自调动或离职。

2、会计人员办理移交手续前,必须做帐务的平衡工作,并将需移交的会计档案、文书档案及相关资料整理造册,一并移交。

3、接收人员应当认真做好接管移交工作,并继续办理移交的未了事项。

4、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必须有监交人员监交。村会计辅导员交接由办事处负责;组会计交接由村负责。

5、移交清册一式三份,交接双方、监交单位各一份。

精选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推荐)六

乡村组织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5篇

【篇一】

通过对部分旗县、乡镇、村组的调研,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产业振兴为引领。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牧业,围绕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立足县乡村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牧业、乡村特色产业、农村牧区信息产业,积极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通过产业带动、绿色发展,实现农村牧区生态宜居,农牧民生活富裕。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

一、取得的成绩

我市制定出台了乌兰察布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乌党办〔20xx〕1号),《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年)》正在征求意见,调整成立了乌兰察布市市委农村牧区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同时,全市成立了六个专项推进组,明确各个小组的牵头单位、职责等,市农牧业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综合协调和产业振兴推进具体任务,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基层组织建设五个振兴方面,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1、产业振兴方面。

全市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44.9亿元,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5.69亿元,农牧民可支配收入425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农作物播种面积105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80万亩。牧业年度牲畜存栏875.6万头只。预计全年粮食产量22.4亿斤,肉类总产量39万吨。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8,农畜产品加工与农牧业总产值比达到1.5,农村牧区集中供水率82%,具备条件的建制嘎查村硬化路比例100%,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350万人次左右,农村牧区居民恩格尔系统降低至40.2%,农牧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人才振兴方面。引导农牧民加大土地草牧场流转,积极培育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867个,家庭农牧场333个。全力推进农村牧区人才工作,培养市级科技特派员170人,培养职业农牧民4648人,农牧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能人大户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3.文化振兴方面。开展了五届文明村镇创建示范活动,打造全国文明村镇8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7个、市级文明村镇74个,旗县级以上文明嘎查村和乡镇苏木占比为40.2%。开展以整治村容村貌为主的“清五堆、抓五改”、“六进、六无”活动。开展了旅游景区和线路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所有的景点景区、旅游线路的标志牌、指示牌、卫生、路面、沿途堆积物等进行了清理。全市87%以上的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禁毒会”、“村民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

4.生态振兴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全市253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处理,40%的村庄开展保洁工作,并配备垃圾箱。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加之今年雨水偏多,草原平均植被盖度明显提高。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4.4%。

5.组织振兴方面。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全市1321个嘎查村委会全部完成村级“厅室”(便民服务大厅、村“两委”办公室、精准扶贫室、党员活动室、文体娱乐室、卫生室、便民超市)改造升级。第十届嘎查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基本完成。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借助“七五”普法,树立“用得上、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建立常驻农村的普法宣传员队伍,为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有村规民约的嘎查村占比达到61%。正在修编《乌兰察布市各旗县市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暨村庄布局规划》,已经完成了察右前旗、商都县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村振兴工作推进较慢,还停留在规划部署阶段,没有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二是财政投入不足、项目少,没有有效抓手。

三是部门之间、行业之间还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充足,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1、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为当前首要工作。

2、每个旗县都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以示范带动为先行,全域提升美丽乡村风貌。坚持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推进示范旗县、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开展美丽乡村多类联创行动,在每个旗县市区打造一个美丽乡村示范乡、一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美丽乡村建设每个村都要“因村制宜”,做到“一村一设计”,坚决避免“千村一面”。注重发掘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保护传统村落,保留传统民居,留得住乡愁。

3、申报项目紧紧围绕乡村振兴18个专栏即农业高质量发展(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牧区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嘎查)内道路硬化、农村牧区亮化、村屯绿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农村人才建设。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这是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性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再加上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等,可以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总病根。这些问题不仅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也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切实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拉长“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

十九大报告也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建设行业的主管部门,我们比较关注的是“生态宜居”这一项要求。生态宜居,就是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尽快改变许多地方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纵观第十师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团场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全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吸引人口、聚集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团场的人口规模近年来不断的扩大,但是,人口的集聚作用主要体现在团场的团部及其周边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连队,我想这样的状况,与我们近些年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团部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美化、绿化、亮化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团部的面貌焕然一新,职工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镇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健全,各团场的团部已经达到了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绿树成荫居住环境,这无疑放大了对人口的吸引力。

反观我们大部分的连队,近年来,我们关注的重点都在团部的建设,不管是对连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好,还是对连队职工住房也好,投入的不多、关注的也不多,造成现在我们很多的连队基础设施极其不完善。前期,为了摸清全师改革以后的66个连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掌握最准确、最真实、最完备的基础资料,我们耗时一个多月,走遍了改革以后的所有连队,在调研时我们就发现,很多的连队,虽然用上了自来水,但是没有统一的市政排水管网、没有干净卫生的公厕、没有安全有序的农机停放点、没有出行便利的道路、没有集中统一的供热、没有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同时也造成我们现在很多的连队农忙时节红红火火、农闲时节冷冷清清,很多职工把连队当成了一个“临时住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兵团深入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这其中的重点就是要加快推进连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变连容连貌、打造生态、宜居、美丽连队,我觉得这就是兵团党委、师市党委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最有力、最直接的抓手。

作为建设行业的主管部门,如何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中发挥好协助、指导的作用,我想我们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全力打造精品力作,构建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打造美丽连队。规划既要彰显兵团连队特色,又要方便职工生产生活。要充分考虑职工的生产生活需求,避免将城镇的规划设计简单照搬照套到连队;要重视地面建筑设计,更要重视地下管网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要防止千连一面,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建筑特色风格要体现团场、连队人情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特点;要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规划,突出对不合理连队布局的调整,突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配套;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的引领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二是加快基层连队阵地建设。基层连队阵地是连队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增强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发现,一部分连队的办公室建设相对落后,有的陈旧简陋,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无固定党员活动室等等。这些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正常开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影响了党支部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事实证明,建强建优基层连队阵地对于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力、提高连队党建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连队基层阵地建设,要以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为目标,为连队干部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党支部知晓党员、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供好的平台。

三是着力完善连队基础设施。要加快连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补齐连队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逐步改善连队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向连队延伸,公共服务向连队覆盖。推进城镇的供水、排水、供暖、道路、亮化、绿化、水冲公厕、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监控等基础设施向连队延伸覆盖,加快连队特有的晒场、农机停放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做到无缝对接,互联互通。

四是大力改善连队人居环境。垃圾是不卫生、不文明的标志,也是连队环境脏乱差最突出的表现。要改善连队居住环境,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连队生活垃圾治理,积极开展连队生活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有效整治连容连貌。在整治中既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也要注重保护传承兵团文化。要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适合连队特点的垃圾、污水运营管理体制机制,让职工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确保建成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只有通过以上这四个方面的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城乡发展更平衡、更充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篇三】

根据市人大工作研究会20xx年活动安排,经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同意,5月14日至15日,市人大工作研究会会长颜银河率调研组一行,围绕工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两个主题,赴广德县、宁国市开展调研。调研组实地调研了广德县企业家群英馆、宝达精密电子公司、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宁国市人峰公司、亚新科公司、晨光公司和广德县友情岁月家庭牧场、高峰村大塔中心村、宁国市港口镇西村。调研组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实施细则,轻车简从,严守纪律,调研活动富有成效。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两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主线,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这次调研的工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两个重点内容,给我们的突出印象主要有三点:一是工业为主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两地毫不动摇坚持市委“工业强市”战略,突出工业经济发展首位度,为高质量发展做强实力基础。广德县突出工业“主引擎”, 实施“工业企业20强”培育工程,启动企业上市五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园区合作突破年”、“亲商助企升级年”。宁国市围绕“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目标,抓工业项目调度、招引和要素保障,20xx年兑现财政奖扶资金3.5亿元,盘活闲置用地1100亩,谋划“1+5”产业集群。目前,宁国市规上企业331家,其中亿元以上96家、十亿元以上8家。二是“三农”为重的定位越来越夯实。两地牢牢把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广德县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三大行动”。今年新建、在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项目32个,建设资金累计达101亿元。积极打造特色小镇,实施“农业+旅游”战略。建成美丽乡村98个,其中省级37个。宁国市持续开展“乡村振兴推进年”活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探索农业经营新业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5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9家,获评全国首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三是真抓实干的作风越来越鲜明。在两地调研中,通过企业家和基层群众的了解,县、乡、村各级干部贯彻落实市委“四个聚焦”要求,以强烈的发展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和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对定下来的事情,能够以“钉钉子”“马上办”“办到底”的工作作风抓好落实。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与企业家真心实意地打交道,做到“清”上加“亲”,“清”上有为。

在调研中,两地也反映出在工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一些困难,比较突出的有用地、人才、金融等要素保障不足等,需要各级用创新的办法、务实的举措,攻坚克难,有效解决。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历史性机遇,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结合调研中各方面了解到的情况和我们老同志的一些思考,提出以下四条建议,仅供参考。

一、着眼一体化,在区域合作中主动作为

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推进区域合作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我市位于皖苏浙三省交汇区域,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我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的重要一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在机遇面前,只有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才会真正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成果。我们建议:一要强化主动对接。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各种平台和议事机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强党政领导、业务部门、企业群体等各个层面的互通信息、互动交流、对接合作。对一体化发展中,交通互联互通“断头路”等突出问题,重点用力推进解决。二要强化规划协同。超前对接谋划“十四五”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站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一步精准把握我市的发展优势、发展方向和重大举措,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各层面,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的规划衔接。三要强化产业合作。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合作发展中,关注发达地区的产业调整动向,结合我市实际,精准定位我市产业发展布局,主动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立足高质量,在统筹发展中做强工业

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调研中了解到,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市委关于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的工作方针,把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集中精力抓工业的良好氛围。我们建议:一要保持抓工业的恒心。工业基础薄弱是我市的弱项,而且抓工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马见效。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干部始终按照市委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始终保持抓工业的恒心和韧劲,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把工业放在突出位置,研究解决工业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保持方针不移、力度不减、工作不断,做大做强工业,增强经济实力。二要保持高质量的准心。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在工业发展上处理好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关系。坚定落实新发展理念,在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协作中,注重引进层次高、能耗低、前景好的产业,同时抓好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我市宛陵科创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下一步要在提升实效上下功夫,扶持项目发展,推进成果转化,早日发挥作用。三要保持攻难点的决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对工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下决心攻坚克难。针对用地难的问题,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购买土地指标、盘活闲置土地等多种方式缓解困难。针对招商难的问题,要注重提升招商实效,密切关注长三角地区产业动态,捕捉信息,持续跟踪,同时要做好落地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投产。企业反映的融资、用电、用气等具体问题,都要勇于担当、不怕困难、用力解决。要十分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创新方式加强培训,提升企业家引领发展的能力。

三、突出抓重点,在乡村振兴中精确发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乡村繁荣兴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根据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我市已编制《宣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年)》,现在关键是按照规划部署,抓好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是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重大任务,在落实规划中,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精确发力。我们建议:一要抓好产业发展。要坚持把产业兴旺放在首位,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维度来谋划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重点发力,持续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多举措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二要抓好民生改善。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是我们脱贫攻坚的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民生工程。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实现贫困人口的顺利脱贫,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高度关注农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群众重大关切,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高度关注农村居民的民生关切,加强调查研究,出台有力举措,逐步推进解决,切实让农民兄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要抓好乡村文明。调研组实地观摩的美丽乡村建设点,都因地制宜、充分展现了皖南乡村的特色,有效保护和传承了独特的乡村文明,调研组的同志都大为赞赏。我市境内有山区、丘陵、圩区,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乡村风貌。我们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传承乡村历史,发掘乡村文化,保护乡村特色,不搞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切实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打造“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四、强化高效能,在优化环境中展现形象

无论是工业发展、乡村振兴,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工作,优化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是一个地方提升竞争力、增强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但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我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还有空间,还有文章可做。我们建议:一要在提升效率上下功夫。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上,我市深入推进“放管服”,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等,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要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学习借鉴沪苏浙地区的先进做法,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各部门信息互通互享,完善更加便捷的行政审批等机制,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二要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创新平台、降低企业成本、招商引资、开放合作等诸多方面,构建了“1+n”政策体系,出台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条”。一方面,要对接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扶持政策,做到政策上有机衔接,同等待遇;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政策的兑现力度,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公信力。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领导联系和部门帮扶机制,要持之以恒抓实抓好。对企业和基层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切实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三要在严管厚爱上下功夫。按照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总要求,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一方面,要严格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要深入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若干措施》,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在保护和激发干部队伍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做好文章。

【篇四】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需要“人”,人才问题尤为重要。20xx年5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青年党团员组成调研实践组,围绕“服务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主题,赴芜湖市芜湖县、无为县开展“走基层、访一线、服务五大发展行动”调研实践实践活动,就我省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的引领作用进行调研实践。调研实践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现状、如何发掘人才、人才涌现规律、人才的困惑等方面进行。调研实践组分赴芜湖县六郎镇、无为县红庙镇,开展实地考察和问卷访谈,并与当地政府、村两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农村产业带头人深入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和对乡村人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一、乡村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省农村涌现出一批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加工、营销以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周边农民发挥着显著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或正在成为目前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最具牵引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一)带动辐射效应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调研发现,乡村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在带动周围群众致富、提高本地居民收入、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效果明显。无为县红庙镇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2014年引入丹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打牡丹花籽油、菊花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该公司近年来流转2000余亩土地,其中将1000多亩严重缺水土地改造成具有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园区,直接为红庙镇成功申报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20xx年3月下旬,前来该镇观赏牡丹花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大幅拉动了该镇的三产收入。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该公司每年给本地农民创造约300万元收入,同时解决30个贫困户约90人的就业问题,人均每年不低于2000元收入,多数贫困家庭仅此一项年收入过万。

(二)人才创业动机呈现规律。省人大代表、无为县红庙镇油坊村秦书记告诉我们“2010年以后,返乡创业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返乡创业的人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调研实践组在访谈时发现,产业带头人创业动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外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为了光宗耀祖回乡发展;二是在外开拓了眼界,增加了才干,想回馈乡里带动乡亲一起致富;三是觉得创业干事的大环境有明显改善;四是为家人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无为县春芳山羊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春芳告诉我们,“2014年回到家乡,王家宗祠和族谱正准备续修,我就想着老王家续谱的时候要有个人来牵头,为了让老祖宗面上有光,我就决定投资兴建山羊养殖场,带领老王家后辈一起赚钱”。

(三)农村人才持续增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以芜湖市为例,20xx年末,全市农村实用人才67293人,其中生产型人才24127人,经营型人才6957人,技能服务型人才12010人,技能带动型人才16971人,社会服务型人才7228人,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较以往相比都有大幅提升。

(四)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乡村人才创业干事的优惠政策,且力度不断加大。优惠政策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分别是经济上的补贴、住房上的优惠、生活上的安排、感情上的培养、贷款上的帮扶、精神上的满足等。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忠告诉我们,“这几年国家大政策好,给我们企业帮助很多,我们准备下一步继续扩大规模,向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方向发展。

二、调研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调研实践过程中,既看到了当前乡村人才在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过程中的可喜变化,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即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

(一)乡村青壮年流失现象较严重。安徽省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xx年,我省农民工(农村地区16~60周岁有劳动能力的非在校学生)总数191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离开本乡镇范围)1415万人,占比73.8%。导致不少乡村地区在家的都是“386199部队”(即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人)。无为县红庙镇横塘村刘哇自然村有260亩耕地,只有6人在家种田,其中年龄最小的是65岁。

(二)职业农民培训政策还需完善。从2014年开始,安徽在全省展开大规模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调研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无为县负责农民培训的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量和指标量相差较大,20xx年省里给我县下达培训指标790人,实际上我们只需要100人,其余人多数属于‘拉郎配’过来的,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多数选在4~10月农忙季节,农民不愿来;二是培训时间长达15天,又没有误工补贴,降低了农民学习积极性”。

(三)乡村管理专业人才后继乏人。调研实践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劳力流失严重,村干部待遇太低,而且只有当选为村两委正式成员,才能缴纳各类社保,目前每个月不到2000元工资,关键是激励政策跟不上,干好干坏区别不大。在乡镇一级,近年来公务员招考不少年轻人,由于待遇低、乡镇生活工作环境较差、离家较远等原因,一旦服务期满,他们就想方设法往上级部门调动,真正能沉下心来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少之又少。

(四)人才扶持政策缺乏长效机制。调研实践发现,人才规划较少有对未来十几年或几十年的长期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规划到2050年,作为与其相辅相成的乡村人才保护政策,理应出台长期规划。

(五)外来人才较难融入本乡本土。调研实践中,外来人才向我们反映较多的就是,本地农民乡土情结较重,对外地人不能完全信任,所谓的地方保护色彩仍然存在,不利于外来企业融入本土,导致部分外来创业的“来而复返”。安徽玉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继桃,华东农业大学农学研究生专业毕业,立志与在乡村搞种植业、农产品初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由于与本地居民沟通方面处理不善,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最终只能转包处理。

三、关于增强乡村人才引领带动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大量进入流转环节,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建议应把好五关:

一是选好对象。将有一定产业规模、文化素质较高的农场主、种田大户作为第一梯队重点培养;将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作为后备力量进行培养。

二是培训多样。要因地制宜多种途径办好培训,如委托第三方院校办好培训;培训时间尽量选在农闲季节;支持新型职业农民进学校“半工半读”分阶段进行学历提升教育,对拿到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的给予经济补贴等

三是政策激励。建议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考核评价、动态管理,将农业项目、银行贷款受信等政策与考核认定挂钩。

四是建立保障。调研实践发现,大多数农村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差别较大。因此,改变农村公共服务面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让职业农民更加安居乐业。

五是搭建平台。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官方平台。农民可将土地挂在官方平台,自由选择入股分红、租赁交易模式。同时大力强化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逐步提高农业补贴的规模和标准。改革农业补贴方式,使补贴资金逐步向职业农民集中,激发职业农民创业干事热情。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产业带头人,包括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建议从本地培育成长+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的角度下功夫。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建议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技术服务、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要明确牵头单位,调查中发现,目前对乡村技术人才多部门都出台政策牵头管理,多头管理不利于政策的落地生根。

三是管理人才,包括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干部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增强他们自身本领;在福利待遇上,建议要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三是在提拔晋升上,要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他们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

(三)建立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统一的农村人才认证制度,可以借鉴江苏省出台的“333”人才选拔工程,将选拔范围主要放在乡村;在评审方面要打破以往以学历、资历为主的局限性,将重点放在业绩和成果上,把具有一技之长的“土秀才”纳入评审范围;建议允许部分素质较高,干群关系较好的乡村干部在本土自主创业,带头致富,将机构改革的东风吹到乡村,将人才开发和培养有机结合。

“此心安处是吾乡”。培育、引进和留住乡村人才不仅需要在政策上、制度上予以保障,更需要感情上的维系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让更多的人才能在乡村感受到价值认同,能够找到心灵安放之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让他们都能在广袤田野精彩绽放,扎根乡间沃野挥洒汗水,书写乡村振兴这部新时代的壮丽诗史。

【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七大战略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优先项。阳城县90%的人口是乡村人口,90%的地域是乡村地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重关重要。为此,我围绕阳城如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情况与问题

阳城县辖10镇7乡,426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总耕地54.6万亩。户籍人口383518人,其中乡村户数141447户、乡村人口数317490人。全县基层党组织1291个,党员25792名,其中农村党组织547个,农村党员14609人,分别占比42.4%、56.7%。2016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6518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62万元,占比仅为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9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88元,高于山西10082元13.9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12363元7.1个百分点。总体上而言,阳城县乡村面积大、人口多,但一产经济体量小、农民收入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农业、农村、农民是重点、是难点、是短板。

经调研,发现阳城县乡村存在六个突出问题:一是人口流失。人口呈现出向县城所在地(凤城镇)、向各乡镇镇区所在村、向经济条件较好村、向交通干线沿线村集聚的现象,导致边远乡村人口流失,出现一大批“空心村”,特别是三四百口人以下的村庄,平时只剩下一二十口人。像我所包的牛心温村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二是土地撂荒。乡村青壮年基本上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靠外出打工、煤矿企业上班、经商等获得收入。多数乡村留下中老年和农村妇女从事农业劳动、农地耕作。劳动力的缺失导致边远乡村土地撂荒现象突出。像横河、蟒河、东冶、董封乡镇等一些自然庄虽然依旧有户籍人口,但其实已经人去村空,抛荒地已飞籽成林。同时,由于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现代科技手段,耕地面源污染也较为突出。三是产业空虚。一方面,去年之前,全县80%以上的村没有集体收入来源,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或各类拨款维持村级组织的运转。另一方面,农业效益低下。除蚕桑对寺头、次营、芹池以及小米对驾岭等部分乡镇部分农民有带动致富效益外,其余的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带富效益不明显。75%以上耕地以种植玉米等大田农作物为主,农业种植副业化突出。四是治理乏力。农村支部书记中,55岁以上有109人,领头雁年龄大,学历低,翅膀软,创业劲头不足,带富能力不强,治理方法乏力。农村党员中除去老弱病残和支村“两委”中的党员,其余很多在外打工或居住,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一些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信访矛盾突出。一些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纠正“四风”不彻底,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反弹回潮的势头和现象。一些好的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没落,乡村凝聚力下降。五是设施落后。农村环境脏乱差脏问题还比较突出。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还不够便捷。网络、无线信号、银行网点、购物、健身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健全。物流梗阻现象突出,影响了“互联网+农业”的实效。六是人才缺乏。大学生读书毕业,很少再回到农村。村里一些能人走出去经商、创业,很少再回到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县城或集镇购房置业,很少再回到农村。大量农村的人、财、物形成一个“抽水机”模式,都单向流向了城市。

二、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阳城县委、县政府就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就业增收、富民强县”为核心,实施“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在谋划推动乡村振兴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按照时间顺序,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提出“农业突出抓蚕桑”的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挥蚕桑产业的传统优势,不断加大对蚕桑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行直补政策,大力推广省力化新技术,蚕桑产业链条拉长、效益增长。2.5~3万户农户、6~7万农民稳定增收。

二是推进以旅游为导向的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1+4”大县城建设,将田园城市的范围扩大到凤城、西河、演礼、白桑四个乡镇,让县城的风貌向田园靠近,让县城周边的乡村向城市聚拢,构建城田相融、山水相映、产业相生、人城相宜的现代田园。划定美丽乡村建设四大片区,实施了宜居示范、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完善提质四大工程,保留了乡村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民风民俗。

三是主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建了一批农业创意园区、特色小镇和特色农业村,发展各类观光园圃及大地景观15000多亩,建成了串联5个乡镇的磨董乡村旅游专线,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扶持发展农家乐1600多户,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四是启动了六大圆梦计划。围绕“道路、供水、供气、供热、信息、古城”六个方面,加大民生投入,落实民生政策,办好民生实事。特别是集中供气惠及11个乡镇13.2万户居民,集中供热让“一城七镇”的22万人实现温馨取暖,更多乡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倍增。

五是实施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积极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论,提出打造“悠然阳城、康养胜地”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确立“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五十百千万”旅游振兴计划,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推动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纪念品,让“种农田”变为“卖风光”、“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特别是南部山区一些生态环境优美的偏远乡村再现生机和活力,像横河镇集中连片农家乐、董封乡东哄哄村“金月花溪”等项目就是典型例证。

三、思考与打算

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且指明了总要求和具体路径。结合县情实际,阳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统筹用好各方力量,抓住关键进行突破,锁定目标不断前行。

(一)统筹好三方力量。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主体既有村庄本身,也有乡镇一级,还有城镇城市;既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一是搭建有形之手。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县乡两级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精心组织、高位推动,协调解决各种重大问题。特别是要从科学规划的角度优化乡村布局,不能脱离城镇化的大背景,不可能让全县所有村庄都振兴,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下村庄出现的分化,依靠有资源、有活力、有希望的村庄,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南部边远山区一些条件不具备、人口流失的空心村应退宅还田还林、恢复生态,或采用整体租赁、入股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等。农字号部门和单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管理服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推进农村改革做好制度设计和基础工作。二是用好无形之手。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谋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投资、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场的事情依靠市场来做。比如,“三权”分置的核心要义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再延长30年”为土地经营权入股提供了保证,要把经营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依靠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三是拓展社会之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促进行业联合新机制,健全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有个人参与、家庭参与、企业单位参与、事业单位参与、党政机关参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工作体系,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能力范围内作出重要贡献,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比如,依托供销联社或其他组织成立新的农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推动农业成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

(二)解决好四大问题。一是“人才怎么来”的问题。实施“乡村人才”工程,加快培育基层农村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专门队伍;实施“农村人才回流”计划,引导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科技员下乡,发展功能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增收富民产业。二是“地权怎么确”的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解决农业公园、特色小镇、休闲农庄、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等项目用地问题,促进项目落地快、见效快。三是“资金怎么用”的问题。用足用活上级扶持资金,科学设立县级专项资金,并努力整合涉农资金、融通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树立“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以工商资本和村集体及村民资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资金投入为支撑、以其他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服务乡村振兴。特别是通过挖掘存量、优化增量、增加总量,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改变分散建设和重复补助,以项目整合促进资金整合,集中财力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四是“方向怎么定”的问题。推进乡村多功能性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对乡村进行分类,明确未来发展定位,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退则退、宜居则居。在凤城、芹池、河北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00公顷以上的粮食主产区,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规模效益。在演礼、固隆、次营、驾岭等农产品生产区,把特色农业做强做亮,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横河、董封等不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不适宜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农业生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三)聚焦于五个方面。一是抓住产业兴旺这个根本。突出“有”。利用国家、省、市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机遇,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省农业厅关建勋厅长在十九大后提出,山西要发展特色产业,“继续实施杂粮、鲜干果、蔬菜、中药材、饲草作物五大替代玉米行动”“打造晋东南生猪产业优势区”“努力将山西特色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国现代农业发展重要品牌”等,这些无疑为阳城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具体的方向。突出“新”。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发展农村现代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光伏发电等项目,加快与互联网结合、与服务业融合。特别关注农村电商带来产业升级机遇,打造培育阳城蚕茧、小米、陈醋、高妆馍等农产品品牌,扩大网络销售,促进农产品在网上变成金山银山,用电商大数据倒推产业转型、促进农村创业、带动就地就业。突出“全”。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不是单纯的农业发展,不能一直在“光种不加工、光养不加工”等这些低端的、没有附加值的老路子上走,要突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建立国家级“融合发展先导区”。突出“改”。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调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比如,现在由于人们担心食品安全,对有机、绿色、功能农产品的需求就多了起来,就要针对这一卖方市场需求,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功能农业,提供有效供给,推动产业兴旺。二是抓住生态宜居这个基础。必须强“保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允许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统筹山水林田的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必须变“环境”。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吸收城市建设的长处,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要充分。比如,自来水、下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络与无线信号等等,都应该与城市一样,公共服务设施该有的都应该有,在乡村生活的品质应该与城市接近。“六大圆梦计划”其中五个就是这样的内容,要坚持把这些梦圆成圆好。积极争取省农业厅“20xx年10个县整建制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政策,推进全县生态宜居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有“乡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村庄历史挖掘、特色村标建设等,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少砍树,不填河,避免不科学的撤并村庄和粗暴的城镇化改造,让农村像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三是抓住乡风文明这个关键。一方面,传承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形成的与乡村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文明体系的延续,才是乡风文明的内核。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乡土风味,体现人文特点,彰显地域特色,最大限度留住千百年来传承的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实施“阳城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乡村古城堡、古民居、古庙宇等文物古迹遗存的保护,挖掘传承弘扬阳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弘扬现代文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四是抓住治理有效这个保障。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的乡村治理路子。加强农村支部建设,让支部担负好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利益问题。继承和发扬乡规民约、乡贤文化等乡村治理的优秀传统。发挥好农村老人的道德约束作用,返乡创业、退休回乡人员的示范引导作用,让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各界人士参与乡村建设,逐步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体系。五是抓住生活富裕这个目标。当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政策性补贴四类收入构成中,如何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是当务之急,需要帮助农民从传统的生产者向现代的经营者转变。对于阳城的很多乡村来说,发展休闲农业、有机农业、功能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南部山区的乡村,有大量负氧离子,可以做避暑、康养、度假、体育等山地旅游。古堡民居连片区,可以吸引游客游览古迹、触碰历史。田园城市周边的乡村,有大片的农田,可以依托休闲、观光、体验的思路来发展经营。大山深处的空心村,可以盘活集体资产、引进社会资本,发展吃、住、游、娱等项目。乡村的老房子、石头房子,经过改造可以做农家乐、做精品民宿。桑椹、红叶、茱萸等特色资源,可以做产品深加工、搞节庆活动。演礼薰衣草庄园、白桑沙拉拉快乐农场已经探出路子、取得收益。省农业厅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规划建设10大农业旅游重点景区和100个特色高端民宿聚集区。这又是利好政策。阳城要继续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重要支点,把打造“悠然阳城康养胜地”作为目标定位,叫响“南太行”品牌,建设中原“后花园”,争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开启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

精选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推荐)七

山东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全文)

◆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从2019年开始,在实现第一书记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派第一书记,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对口帮包、联系帮带、干部驻村、双向挂职等方式,助推乡村组织振兴。

◆根据乡镇编制空缺情况,每年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一批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一批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调动和激发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对不服从党组织领导、违反法律法规、履职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退出机制。

◆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为乡村组织振兴储备人才。

◆每年选调1000名左右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1200名左右“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服务,充实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力量。

◆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每3年调整一次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标准。

◆建立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在线数据平台,逐村确定增收目标和发展规划,跟踪督导、精准推进、销号管理。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2022年,力争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50%以上的村超过10万元。

◆利用3年左右时间全省打造10个乡村组织振兴县(市、区)样板、100个乡村组织振兴乡镇(街道)样板。

◆县(市、区)党委是乡村组织振兴的“一线指挥部”,乡镇党委承担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直接责任。

◆把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情况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因落实责任不力、长期打不开局面,导致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滞后的地方,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现就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党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凝聚乡村振兴的整体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打造乡村组织振兴的齐鲁样板。到2020年,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政策框架;2022年,形成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治理有效的乡村组织振兴制度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在农村的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健全完善,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农村各类组织和群体,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到2020年,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30%以上;2022年达到40%以上,基本消除二星级以下村党组织。

——村民自治组织规范有序。2018年,依法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依法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组长,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民政事务等下属委员会,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建尽建。村级自治组织相应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分工负责、有序运行。到2020年,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建立,完善治理机制、健全组织章程,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代表成员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履行集体资产管理运营职能。到2020年,全省涉农村(居)全部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2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加稳固。党建带群建、带社建工作推进有力,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乡村的组织架构健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到位。到2020年,配齐配强群团组织工作力量,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得到明显增强;2022年,乡村群团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组织活力全面提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实现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健规范,成为提供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培育建立一批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到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稳定在20万家以上;到2020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3万家,2022年达到25万家以上。

二、重点任务

1.深化农村优秀党支部建设。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维护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完善党组织星级评价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通过定期评价、动态调整和晋升,全面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价党员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增量,提高中间支部水平,整顿后进支部。深化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县(市、区)党委制定量化积分方法和评价标准,区分党员年龄、身体状况、就业、外出流动等不同情况,充分发挥先进支部差异化建设的作用,为广大党员选拔、奖惩方案和评价方案做出贡献,充分发挥300万、先进支部建设的模范作用。

2.推动乡村各类组织健康发展。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修订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落实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制度,支持村民委员会在党组织领导下依据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开展群众自治工作,依据职能从事民事活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集体产权制度。深化群团组织改革,着力推进农村共青团、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群团组织阵地;支持和鼓励群团组织承接适合于群团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共同参与,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鼓励党支部、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深入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探索建立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鼓励在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以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参与村级事务、开展为民服务,支持党组织健全规范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优先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

3.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推动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规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推动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提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对不服从党组织领导、违反法律法规、履职不到位、群众反映强烈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事务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修订完善《山东省村务公开条例》,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建立村党组织领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及时反映和处置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机制。

4.提高乡村法治、德治水平。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农村活动,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霸痞等违法犯罪,坚决防止黑恶势力侵蚀扰乱乡村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引导党员面对黑恶势力敢于发声亮剑,组织发动群众坚决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作斗争。加强乡村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智慧村庄(社区)创建,强化安全生产保障,组织开展好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综治维稳工作,建设平安乡村。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统筹各类组织和党员队伍、网格管理队伍、志愿者团队等方面力量,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筹”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行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推动基层党组织把农村道德建设抓在手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创建、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崇德向善,自觉抵制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自觉抵御邪教破坏、境外宗教渗透,自觉抵制宗族宗派势力影响,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壮大新乡贤队伍,发挥新乡贤作用,为村庄治理和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5.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定期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统筹各方面人才资源,有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优化升级、新老交替。根据基层实际和工作需要,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工作基础薄弱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强化素质能力提升,省里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进行集中培训;市县分级负责,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一遍;依托农业院校、职业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新型农民学校等培训机构以及智慧党建、智慧教育等信息化平台,开展农村干部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健全选拔任用、履行职责、激励保障、考核监督等管理体系,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岗位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6.培育乡村组织振兴骨干力量。拓宽农村发展党员视野,对扶贫工作重点村、工作基础薄弱村、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实行发展党员计划单列,对长期不发展党员的村党组织进行组织整顿。加强优秀后备人才递进培养,注重从各类组织负责人、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青年农民、村医村教、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发展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为村干部。坚持和完善村“两委”成员集中轮训、农村党员冬训春训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进党校、县级以上党校送学下乡村制度,确保5年内农村党员干部全部参加一次县级以上党校组织的集中培训;每个县(市、区)依托本地先进村打造一定数量的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培育一批乡村组织振兴的“土专家”。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为乡村组织振兴储备人才。

7.推动工作力量向乡村下沉。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从2019年开始,在实现第一书记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软弱涣散村全覆盖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向集体经济空壳村选派第一书记,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对口帮包、联系帮带、干部驻村、双向挂职等方式,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对未选派第一书记和开展结对共建的村,探索以县乡为主体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对乡村组织的工作指导全覆盖。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卫生、文化、乡村规划等方面人才和青年志愿者到村开展志愿服务,每年选调1000名左右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1200名左右“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服务,充实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力量。

8.搭建乡村组织作用发挥的平台载体。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扎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因地制宜丰富实践载体,加强对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政策的宣讲普及,全方位了解群众诉求、收集村情民意,确保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效益,使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各类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完善县、乡、村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建设,统筹整合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资源,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加强村级服务站(点)建设,积极推进村(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统一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带头带动作用,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推行包片联户、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制度,实行服务项目认领制,组织有能力的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引导乡村各类组织主动承担服务事项,形成党组织引领、多方参与的为民服务格局。

9.建立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激励关爱机制。积极推动《关于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十条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基层减负、待遇福利、关爱帮扶、选拔使用、力量配备等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各项政策、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以乡镇(街道)、村(农村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承接,带领其他各类组织共同抓好落实,确保乡村组织振兴有抓手、有资源。研究制定并全面落实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探索分类制定乡村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省、市、县定期推选宣传一批“乡村振兴好支书”;根据乡镇编制空缺情况,每年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一批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一批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调动和激发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10.强化乡村组织运行保障。严格落实财政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待遇等政策规定,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每3年调整一次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标准。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区域统筹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研究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用好用足农村综合改革、土地规模经营、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增加集体收入,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能力。深化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建立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在线数据平台,逐村确定增收目标和发展规划,跟踪督导、精准推进、销号管理。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实现收入翻番;2022年,力争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50%以上的村超过10万元。

三、组织领导

1.压实市县党委主体责任。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委要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的研究谋划和组织协调,结合实际细化目标要求和政策措施,统筹各方面资源力量,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乡村组织振兴各项任务落实。县(市、区)党委是乡村组织振兴的“一线指挥部”,主要职责是:(1)全面领导本地乡村组织振兴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乡村组织振兴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细化推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2)统筹整合各类要素和政策,推动资源力量下沉,强化对乡村组织振兴的支持和引导;(3)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工作力量,提升乡镇干部整体能力水平,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培养;(4)建立健全抓乡促村机制,强化对乡镇党委的指导考核,督促乡镇党委聚焦主责主业,抓好乡村组织振兴;(5)合理界定县(市、区)与乡镇的事权边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6)关心关爱乡村党员干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县(市、区)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抓乡村组织振兴工作责任清单;县级组织、政法、民政、财政、农业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明确任务目标,形成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合力。

    2.发挥乡镇党委关键作用。乡镇是抓乡村组织振兴的前沿阵地,乡镇党委承担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直接责任,主要职责是:(1)领导本乡镇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乡村组织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2)依据本县(市、区)乡村组织振兴实施方案,研究细化具体实施办法,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3)全面掌握本乡镇乡村组织振兴的详细情况和动态进展,加强调度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4)全面推进农村过硬支部建设,确保村党组织对农村其他各类组织实施有效领导;(5)推动乡镇工作力量下沉,注重发现培养和吸引农村优秀人才,大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6)认真落实关心关爱村干部的政策规定,足额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7)统筹安排使用好上级投入到村级的各项政策、资金、项目等,调动辖区内各类组织参与乡村振兴;(8)加强对乡村组织振兴具体工作的指导、推动和落实。

3.强化督导考核。把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情况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大经常性督促检查和差异化考核力度,通过集中督导、调研指导、观摩交流、抽查暗访等方式,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依托“灯塔—党建在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村级组织在线管理督查系统和村干部队伍信息系统,全面实时掌握村级组织基本信息、活动开展、运行保障、任务落实等情况,通过建立动态维护和数据分析机制,实现对全省村级组织工作的在线跟踪、即时指导,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市县巡察作用,及时发现影响和制约乡村组织振兴的突出问题,督促抓好问题整改;对面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分级负责开展专项整治。对因落实责任不力、长期打不开局面,导致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滞后的地方,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4.营造良好氛围。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级积极探索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利用3年左右时间全省打造10个乡村组织振兴县(市、区)样板、100个乡村组织振兴乡镇(街道)样板。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推广乡村组织振兴工作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浓厚氛围。

精选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推荐)八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已脱贫人口、已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机制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xx北站和xx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xx%比例资助;对已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四、组织保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x万元以内贷款继续实行x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

(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精选村组水池修建申请书(推荐)九

根据上级文件通知,我村南坑组被列为20xx年省级中心村创建点,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加快我村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上级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围绕“美居、美业、美游、美文”的创建要求,通过产业提升、旅游带动、文化挖掘、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生态保护等综合实施,体现出具有泾县地方新农村建设特色的风情韵味,使之成为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的基地,体现旅游胜地和展示新农村建设成就的窗口。

泾县蔡村镇小康村地处皖南深山腹地,泾县东部旅游生态环线内,全村现有968户,3023人,下辖10个村民组,总面积24.8平方公里,毛竹4500亩,青檀800亩,林业面积35000亩,其中省级公益林24000亩。本次创建点南坑组隶属泾县蔡村镇小康村,该中心村辖一个村民组,现有农户190户,623人,竹木加工企业1家(宣城宏宇竹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超市、政邮等办理点。当前,我村广大干部群众着力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千方百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村“两委”带领下紧紧围绕毛竹做文章,通过招商引资项目一个年产达5000万元以上企业落户小康村(宣城宏宇竹业有限责任公司)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村村民参加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积极开展参与推选“道德模范”、“好儿女、女婆媳、好夫妻”和“身边好人榜”评选活动,先来有3人被评为市、县级“身边好人榜”。

为做好小康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先行。要科学编制全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建设规划,坚持规划的引领作用,始终把科学编制建设规划作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导向和基础,做到先规划后实施,不规划不施工。

(二)整合资金。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要整合部门项目资金,按照部门分工责任,全面梳理全村的涉农支农项目,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制定出项目整合管理办法,将各类涉农支农项目优先安排到美丽乡村示范点,切实做到规范衔接、项目对接、资金整合,真正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发动群众。成立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通过各项措施和奖惩办法,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切实发挥好居民的主体作用,大家齐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

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地域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建设成为泾县“美丽和谐”、“青清净静”的美丽新农村。

(一)启动全村村域发展整体规划

(二)环境整治工程

开展村组垃圾清理。全面治理生活垃圾,按30米半径配置垃圾桶,每户发放小垃圾桶,确保村容村貌全面提升。

河沟渠塘环境整治。以生态理念治水,确保村内主河道保洁到位、无裸露垃圾。

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加强对农户的引导和宣传教育,签定门前“三包”责任书,增强农户文明卫生意识,自觉搞好和维护自家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做到卫生清洁、堆码整洁。

建立长效管户机制。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对垃圾、绿化、亮化、公共设施维护等做到有人管理、有制度规定、有经费保障,优化保洁员队伍配置,拿出详细具体考核方案,设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发动群众参与保洁工作和监督工作。

(三)改水改厕工程

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摸排中心村旱厕情况,建立台账,对人口较密集区新增旅游公厕,对无人居住不常用的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的进行拆除,确保中心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确保安全饮水全覆盖。结合“十三五”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新建区域集中蓄水池,扩大农户自来水使用覆盖面,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开展污水一体化处理。结合“三大革命”部署,对中心村现有污水排放,采取以分散处理为主,通过分户式、联户式的办法,要求沿线采用整体式粪池、农户采用三格式粪池等简易处理技术,就地生态治理,对主干线新增dn600的雨污排水沟。

(四)道路基建工程

道路户户通。对中心村范围内路网进行合理布局,其中主干道为月南路穿境而过,为水泥硬化路面,村内其它支路采用沙石路及石块路修复,确保所有村民道路畅通到户。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省级中心村考核细则,优化村部为民服务中心,统筹合理布置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新增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实现宽带通村。

打造精品景点。以传统手工业示范片为据点,打造特色旅游观光、旅游接待、沙滩休闲、引导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充分利用院墙、路灯牌等宣传阵地,围绕精品景点打造文化主题,营造文化氛围,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五)绿化亮化工程

道路绿化提升。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以示范片为重点,以点带面,辐射全村。整体规划,统一布局,绿化以常绿树为主,起到除尘、降噪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对村部入口、健身广场、村民服务中心、集中居住点、街道两侧等公众场所进行美化升级,美化以乡土树种为主,打造村落亮点。

庭院绿化提升。分户设计绿化,按照“大协调,小美观”的原则,对每户房前屋后推行“见缝插绿”和“见空建景”式绿化,拓展绿化发展空间,以果树、绿树为主,适当配以灌木花卉及绿化小苗,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状态。

建设美丽菜园。拆除破瓜棚、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瓜棚,菜园内外清除杂柴草,统一制作竹式篱笆或防腐木栅栏。

合理村庄亮化。在村庄主干道按30米间距布置6米杆高太阳能路灯,对公共域安装太阳能宫廷灯,应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指路、路名、村名等交通标识。

(六)产业发展

用旅游发展引领绿色发展,用农业发展来促进生态发展。以绿色休闲观光为主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扶持壮大茶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产业,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坚持第一产业为主,大力创新第二产业。将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经营——农庄、漂流基地、花卉苗木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创新增收。,由此整体推进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

(一)规划编制阶段(20xx年)

协调设计院进行现场踏勘,对村庄进行了详细调研,摸清找准村庄规划的重点及近期整治要求,确定规划思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征求群众意见,并邀请镇领导进行指导提出修改意见。(计划6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二)宣传启动阶段(20xx年)

结合群众工作、扶贫走访,组织深入走访调研、全面征求意见和建议,对中心村建设内容、整治布局进行合理安排,召开村、组征求会议,制定建设实施方案。结合“三大革命”进行旱厕摸底,按程序先行进行完成改水改厕自主招标。(计划7月底前完成中心村建设实施方案报批和改水改厕议标程序)

(三)全面推进阶段(20xx年)

全面展开“十一项”省级中心建设内容,按照铺排时序进度表,因地制宜,先难后易,进行改水改厕工程、环境整治工程、道路基建工程、亮化绿化工程,重点推进示范片的打造,全面开展村村道路、河道清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引导村民逐步建立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计划12月底完成前“三大工程”建设任务)

(四)提升创新阶段(20xx年)

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提炼经验,总结不足,编制材料。持续开展环境净化、序化,绿化、美化、亮化建设,85%以上庭院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确保组不漏户,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品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